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省的语言文字简介

台湾省的语言文字简介

台湾省的语言文字简介

台湾省的语言文字简介

导读:台湾省的语言文字台湾省有2190万人口,1200多万讲闽南话,45万讲客家话,共占83%左右,2%的原住民语。

台湾省是典型的移民社会,闽南话俗称福佬话,发源地在黄河水流域,即"河洛话"。

西晋、中原八大姓南迁,林、黄、陈、劂、詹、邱(丘,雍正时,尊孔)、何、胡、南迁至一条无名江处,定名为晋江。

黄巢起义时,王潮、王审知率众从河南固始县,迁至福建,创闽国,割据了五十年,把河洛方言传到入福建,闽北、闽东、闽南三种方言并存,早期台湾移民大多来台闽南。

客家人来自广东北梅州(嘉应州)惠州,祖籍在北方中原地区,为避战乱南迁,明初在南方定居,客家人。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湖南等地,梅州、惠州、潮州、福建汀州,海外,全世界48000万左右,700多万在海外,占海外侨胞的1/3,聚居地多在条件艰苦的山地,半山地,客家人在清康乾后才到台湾,都到山地,半山地居住,台北部新竹县、桃源、苗立、南部平东一带。

闽南话和客家话这两种方言,保留大量的汉、唐古音,有些读法更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之二:台湾农会

综合农协纵横谈之二: 台湾农会——“农业者之公会”及其顶层设计 杨团 摘要:以台湾农会百年变迁史说明台湾农会没有走单一合作社的道路,而是选择了综合性农民协会——农业者之公会的道路,这个方向被而后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台湾农会“为农业谋改良,为农民谋福利,为农村谋繁荣”,在台湾三农走向现代化历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也为今日台湾社会的转型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 为探索大陆三农问题解决之道,自2005年以来,我多次考察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农协,尤其台湾同文同种,可以深究不放。所以每年我必去台湾且必访农会。下至农民和农会干部,上至农委会现任官员和退休元老,以及学界同行的少壮派和老教授,我都尽可能寻根究底地讨教一番。 台湾的三农状况 先得说明,台湾并非没有大陆所谓的三农问题。1952年农业产值占GDP的36%,就业占56%,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5%;2011年这三者分别下降到1.7%、4.7%和1.4%。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世纪50年代的60%降到现在的13%。不过,台湾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民收入不菲,农村大体保持原来的生态,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2011年,台湾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按购买力平价则达3.8万美元,居世界第20位;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0%提高到80年代的95%以上,早已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6%,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一致;农业国际化水平高,2011年台湾农产品出口4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为59%,与荷兰等国接近;台湾人均农业增加值1.33万美元,是大陆的10倍;城乡收入差距约1.3:1,远低于大陆的3.3:1。 2009年,台湾省农会的农民会员约101万人,人均耕地为1公顷多,可以说直到至今,台湾农业的基础还是小农户。只是,小农户既可以选择委托他人代营或者代耕,或选择合耕合营、合耕分营、合营分耕这三类共同经营之一种,还可自己租赁成规模的土地做专业化经营。而代营或代耕的受托人、以及合营者大都是台湾各地的乡镇农会。尽管近些年,台湾也出现了过度开发导致农地逐渐被其他工商业蚕食,以及农业人口老化,休耕面积扩大等现象,城乡差别有拉大的趋势,不过,近4年来推动的“小地主大佃农”政策,在台湾各地乡镇农会的支持下,又重新让8433公顷的农地活化复耕。 台湾农会变迁史 以往研究台湾的经验,往往从经济和技术视角看,甚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从祖国大陆带去大量钱财宝物也作为其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原因,而较少从其制度和政策的视角做分析,尤其对于从日本人那里继承下来,又吸收了美国经验,以自我改良方式建设了半个多世纪的台湾农会的理解和分析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人至今还认为台湾农会就是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大陆农会的翻版,是专门“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组织,深恐大陆受其影响,放任这样的农会自组织起来“铤而走险”。 其实,国民党从大陆到台湾后,虽然用了“农会”这同一个词,概念却完全不同。

台湾农村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否则,如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势必形成断裂社会,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形成严重的威胁。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国民党败退之际,由于之前日本在台湾实行“工业日本、农业台湾”政策,台湾地区也是典型的二元格局社会,农村和农业极其衰败,当时的台湾省主席陈诚就如此描述:“农业落后造成农村社会内部之不安,极易为外邪所感染”,“不加改善,乱源即由此发生,证诸往事,历历不爽”。半个世纪过去,台湾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改革,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大陆借鉴和学习。 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的经验 台湾地区在农村建设方面、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是一个系统的各个方面协调合作的过程,而不是零星的修修补补。笔者认为,台湾地区的农村建设至少有以下这些宝贵经验: 一、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对于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甚至对于台湾地区整个社会的经济起飞,都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所以他们尽力地改良农田、采用良种、科学种田,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业得到了发展,就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原料,开拓了市场,准备了劳动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地区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如香蕉、凤梨、洋菇、芦笋等等,并进行食品加工和开拓国际市场,当时其产品风靡欧美市场,特别是糖和洋菇等,这样就为台湾地区积累了大量外汇,台湾当局就有钱投放到纺织、化工等工业上,台湾地区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从这一点来看,台湾地区所走的路更像是“以农促工”而不是“以工促农”。土地改革之重要,正如台湾经济学家们一致指出的:“没有农业的发展,便没有工业的进步;没有土改,则没有农业的发展”。 台湾的土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七五减租”。1949年4月14日陈诚颁布《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开始执行“三七五减租”,揭开土改序幕。“三七五减租”规定地主收取地租最高不能超过租地全年正产物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如遇灾荒歉收,农民可以向政府申请,由政府敦促地主减租;如丰收则还是按1948年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来交租。随着技术进步、环境改善,产量肯定要比1948年的高,但是也只是按1948年标准来交租。“三七五减租”让佃农大收其益,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也增多,农村经济有了好转。第二阶段是“公地放领”。日本殖民台湾时曾经占有大量良田,后来被国民党当局接收,约占到当时台湾可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一点六。1948年4月台湾当局即开始做“公地放领”的试验,1951年6月4日颁布《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全面开始了“公地放领”工作。承领者分十年向政府偿还地价,还清后就是土地所有者,地价为放领土地1948年正产物全年收获量的两倍半。第三阶段是全面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1953年5月开始实行,规定地主拥有土地最高之限额,超过限额的地主所占耕地一律由政府征收并转售给农民;地价与“公地放领”是一样的,政府向地主以及农民向政府都是十年还清地价;而且政府向地主付地价时采取百分之七十土地债券,另加百分之三十股票的做法,从而直接迫使部分地主把卖地所得转为工业投入。 土改对于台湾地区农村建设甚至对于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在战后非革命性的土改中,台湾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土地改革运动是一项决定性的扫荡,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传统农村社会的结构。而土改后农民自由度和收益增加,为台湾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要素条件,也打下了台湾所得分配均等的基础”,“农民虽然受到政府价格…剪刀差?

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可编辑版】

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 赴台湾农业学习考察报告 为落实好李鸿忠书记关于组织全省农村乡镇负责人赴台湾考察学习台湾农会组织功能与运转、社区建设与管理以及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襄阳与台湾的农业交流与合作。201X年6月30日至7月7日,以襄阳市政府副市长郭忠同志为团长,各县市区政府分管农业领导、11个新农村建设首批试点乡镇负责人、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市农委、市台办等为成员的襄阳市农业专题学习培训考察团一行22人,赴台湾就农会组织、新型社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精致农业、休闲农业、花卉蔬菜标准化生产及栽培等进行了专题考察。考察时间虽短,但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和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学习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在台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在台一企业集团培训基地认认真真上了两天课,全面了解了台湾农会经营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之后,我们先后参观学习了南投县农会农产品加工厂,台一企业集团花卉蔬菜育苗及栽培技术基地,领略了真正意义的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精致农业、休闲农业,造访了云林县林内乡农会,嘉义市农会,古坑乡华山休闲产业促进会,拜会了台南兰花生物科技园区、白河区公所及台南市农村再生小区营造协会,参访了白河莲花、无米乐小区、走马濑农场、玉井天埔小区等。考察团一行还专门就苗圃花卉蔬菜标准化生产及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的推广与运用、台湾农会经营与发展、休闲农业和休闲农场发展与经营、“五级农业”转型历程

等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每到一处,考察团成员们无不感叹不已,叹不已,深感我们自身农业发展与台湾农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倍感压力,台湾之行所见、所闻受益匪浅,特别是沿途学习考察受到台方相关部门盛情接待,始终洋溢着和谐气氛,一直体现着同根同族的血脉联系,很让人留恋回忆。 二、台湾特征与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呈南北狭长型,80余个岛屿所组成,陆地总面积约 3.6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是丘陵和山脉,总人口2300万;台湾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部的农作物一年三熟;台湾的年平均温度约在22℃左右,一般地区终年不见霜雪;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年降雨量高达6000毫米,大部分地区降雨时间集中在夏季;台湾是我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每年6-10月是台风季节。 台湾农业生产发达,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人,农业劳动力74万人。目前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以稻米为主,水稻一年两熟,种植面积54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主要品种为蓬莱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水果面积345万亩,产量260万吨,主要品种有柑桔、芒果、荔枝、葡萄等,特产有槟榔、莲雾、释迦等。蔬菜种植面积255万亩,产量300万吨,主要种类超过90种。畜牧业中生猪年饲养量超过1700万头,年产猪肉约150万吨;牛饲养量16万头,其中以乳牛居多,占75%;鸡饲养量1亿多万羽,鸭1000多万只。渔业年产量130多万吨,其中养殖渔业占22%,近海渔业占19%,远洋渔业占55%。

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概要

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 在当今时代,台湾问题成了每个人口中的焦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的梦想。那么台湾问题是如何引起的呢?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台湾被分割给了日本。幸运的是,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随即,蒋介石撕毁了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爆发了内战。台湾问题是国内解放战争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帮助下打败了蒋介石,推翻了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残余被迫退到台湾,从此造成了两岸隔离。 台湾问题的引起同样有美国的参与。美国曾表示扶蒋反共,支持国民党重新领导中国。然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朝鲜战争中,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美国出动武装力量来干扰,导致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搁置。1954年12月,美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还有,在冷战期间美国需要以台湾来牵制中国。在美国政府的不断干扰下,造成海峡两岸的分离和隔绝,两岸的关系一直处于严峻紧张的局势。总的来说,造成台湾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蒋介石战败后,仍在台湾顽强反抗。二是美国入侵台湾,直接干涉中国内政。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曾一度表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但美日两国仍然阻扰解放台湾,坚持台独。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允许其他国家的干涉。国共开始了第三次的谈判,台湾关系得到初步缓解。马英九上台后,台海局势逐渐缓和,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是台湾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必须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实习不同的制度,不允许外国势力插手,反对台独。 和平发展的政策和两岸人民的热切盼望使海峡两岸的关系有了很大的缓解。当前两岸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以和平互利、共同发展为主流的大背景下 曲折前进。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通过不断地文化和经济交流来促进友好关系。台湾不独,中国不武的状态保持了很长时间。随着中国的不断壮大,美国

关于赴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交流合作考察情况的报告【可编辑版】

关于赴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交流合作考察情况的报告关于赴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交流合作考察情况的报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关于“两岸农业合作大有可为,台湾农民在大陆发展空间广阔”的指示精神,深化第三届海峡论坛暨明台乡镇合作发展交流的前期筹备工作,加快推进闽台合作交流先行先试,日前,闽台农业产业发展交流合作考察团,于5月29日至6月6日赴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交流合作、对接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农业发展概况及产业特点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位于亚热带地区,版图面积 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余万。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岛内 23 以上是高山和丘陵, 耕地主要集中于平原,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 4,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9%,农民人均年收入20万台币(约合 4.2万人民币),农业生产总值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虽比重不大,但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种植业以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粮油作物以稻米的生产和加工为主,水稻一年两到三熟。经济作物主要以水果、蔬菜为主。台湾现代农业是从上世纪 80年代之后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特点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90年代初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突出地区特色,形成区域品牌。近年来又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引导农业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台

湾现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再到集约经营的三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中期阶段。分析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大致可归纳为五个特点: (一)精致农业催生区域品牌和区域特色。台湾农业区域特色明显,各个农会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南部的屏东县以热带水果为主,盛产木瓜、芒果、莲雾;中部云林、彰化等县市以发展现代蔬菜种植业为主,已成为全台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阿里山地区以茶叶生产为主,还有峨嵋乡的东方美人茶,信义乡的青梅生产基地等等,每个县、乡都有独特的产品优势、知名的农产品品牌。由于台湾土地是私有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导致“精致农业”应运而生。各个农产品园区建设都很规范,农业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位,农产品全部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既保证了农产品的优质,又保证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农村和城市统筹发展基本达到了一体化水平,城乡环境清洁优美,农民和市民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农会组织构成完善的运作体系。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运行十分规范的农民组织。台湾为此专门设立了《农会法》,按《农会法》规定,农会分为镇(市)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工作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相互配合,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台湾农会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是组织开展农技推广。这是农会具有的行政功能,具体包括协助政府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 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 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 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 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 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 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禹贡》——岛夷

《前汉书·地理志》——东鳀 《淮南子·说山训》 《北堂书钞》 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 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 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 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 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 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 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 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 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 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 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 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 试婚制 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 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

台湾省农会简介

台湾省农会简介 陈青2010-05-04【大中小】 台湾省农会是具有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政治性四大功能非盈利社团法人组织,自1900年于台北三峡镇成立第一个农会以来,至今己超过100个年头。按1974年公布的现行《农会法》及《农会法实施细则》,台湾农会组织分为省、县(市)、乡镇市(地区)基层农会,下设4572个农村小组,并由农事小组组织产销班、家政办等基层组织。 农会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及团体会员,又各自细分为正式会员与赞助会员,正式会员主要有自耕农和佃农两种,以及部分从事农业推广的技术人员和实际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林、牧场职工。赞助会员不论是个人会员还是团体会员,除可以当选监事以外,均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会员每户以一人为限,由于成为会员才可以在农民强制保险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因此,台湾绝大多数农民都是农会会员。截止至2005年底,台湾省农会共990141名正式会员和802750名赞助会员。 农会设理、监事,分别组成理、监事会,理、监事会依法定期召开,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秉承理事会决议,负责各业务执行。农会的经费,除会费收入外,还来源于农会募集的事业资金、农业推广经费收入、农业金融机构年度所获纯利的提取收益和政府预算编列的农会农业推广事业补助费。 农会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工作范围主要包括农村推广、经济、金融、保险等。农业推广由农会的推广部(股)承担,工作范围涵盖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福利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工作一般由农会的供销部承担。工作范围包括畜产品、农产品运销、仓储、加工、制造、批发、零售、农业生产资料进出口、加工、制造等;农村副业;农业旅游及农村休闲事业等;以及接受主管机关或公司团体之委托事项。金融事业是农会信用部的业务。乡镇农会从事金融事业,农会信用部成为台湾农业金融制度中一项重要设计,在台湾农村金融、台湾政策性贷款以及农会财务的支持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农会保险部门自1963年起开办保险事业,其重要业务包括家畜保险、接受政府委托代表农民健康保险以及全民保险以业务,并于1997年增加办理台湾省各级农会员工互助保障业务三大部分。

台湾著名景点介绍

台湾著名景点介绍 ●淡水 位于台北县西北隅的淡水镇,南隔淡水河与八里乡对峙,东以大屯山与台北市北投区相隔,北与三芝为邻,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福州市相望。淡水市街沿河而建,很具水乡情调,有威尼斯水都的风韵。淡水镇,因地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因此使淡水镇屡受异族统治的命运。曾经是桅樯辐轃,名噪一时的热闹商埠,如今却落得夕照晚吟的下场,昔日的光彩荣耀,只有留在老一辈人的追忆中。 旅游资料有庙宇教会:龙山寺、和衷宫、天主堂、淡江教堂、行忠堂;史迹文物:马阶墓园、八角塔、沪尾偕医馆、领事官邸;自然景观:淡水八景、红树林保护区、石沪角、中仑海堤;还有牛津学堂、淡江农场、邓丽君墓园、水管头等。 淡水镇位处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湾大门,公元1858年开港通商,是台湾北部最早开发的港口,亦是个充满历史的小镇,淡水镇旧名“沪尾”,而“淡水”则是一个总称,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带。 一般所说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带,含其周围邻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见一些局部保留旧建筑趣旳屋舍,加上古董艺品店林立,更显其古朴风味。沿街可欣赏精雕细琢的石艺、木雕作品,以及各色装饰艺品。 小吃在淡水早已成为一项特色文化,海鲜方面以位在中正路的海风餐厅及榕园活鱼历史最久;小吃方面则包罗万象,如渡船头的鱼丸汤、

肉包店、铁蛋小店、炸虾卷等,令人垂涎三尺。此外,充满传统风味的弹珠汽水、鸡蛋冰、枝仔冰、酸梅汤等,都小镇飨宴游客的招牌美食。渡船码头、中正路等处,都可以品尝这些美味小吃。 ●爱河 爱河源于高雄县仁武乡的八卦寮埤潭,是农田灌溉渠道;爱河流经左营、三民、鼓山、盐埕、前金、苓雅等区而注入高雄港第一港口,主流全长约12公里,流经高雄市区约10.5公里,为高雄市的生命之河;爱河的支流有三:“宝珠沟”─水来自下淡水溪,在凹仔底注入爱河、“三块厝溪”─由三民区之三块厝经民族路的南鼎桥注入爱河、“大港溪运河”─发源于五块厝,在七贤桥旁注入爱河,光复后曾截弯取直。爱河最早称为“打狗川”,高雄因平埔族的马卡道族的刺竹文化而称打狗;在日据时期,日人嫌打狗名字不雅,于1920年将打狗更名为高雄,1924年升格为高雄市,故称爱河为“高雄川”;自1908年基隆到高雄的火车全线通车后,日本政府开始以三期的筑港计画,所以当地人又称“高雄运河”。 台湾光复后政府将运河两岸辟为河畔公园,逐渐吸引观光客来到爱河旅游观光;1948年,陈江潘先生在中正桥附近经营划船所,并请人命名为爱河游船所,某日的台风将招牌吹落,只剩爱河两字,当时又有情人于此殉情,新闻记者报导成“爱河殉情记”,于是成为了高雄人对爱河认知的图腾,渐渐地高雄运河的名称便走入历史;1968年,杨金虎市长为蒋夫人祝寿再度改名为仁爱河;1992市议员陈武勋在议会提议下将爱河的名字正式改回。

考察台湾精致农业的思考和调研报告

考察台湾精致农业的思考和调研报告 2016年8月下旬,我们参加省人大赴台农业考察团对台湾发展精致农业情况进行了考察。期间分别到果菜批发市场、农会、农场、社区和农产品加工厂实地考察,就农产品加工运销、质量监管、休闲农业、农业小区和农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交流。考察交流中我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台湾农业创新能力强,转型升级快,农产品质量控制严格,生产服务性组织健全,很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台湾农业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台湾地区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00万人,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台湾现代农业发达,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2014年底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的3.3%。近50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 (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一是品种改良能力强。台湾农业部门非常重视品种改良和创新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

物品种和种质资源并建立种质库,为良种选育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台湾农业新品种层出不穷,品种改良升级周期仅需2-3年,如菠萝、荔枝、香蕉、芒果、释迦、莲雾等年年都有新品种推出,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二是技术改良发展快。农作物田间管理、产期调节、果蔬栽培、保鲜等技术发展很快,与市场结合紧密。如均衡上市栽培技术,使莲雾、龙眼、番石榴等水果均能错季上市,甚至做到全年不间断上市,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三是推广应运及时高效。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依托,科技转化能力强、效益好。农业研究单位与推广单位及农民联系紧密,研究单位将科研成果交给推广机构(农业改良场),改良场又通过农会、产销班将技术传授给农民,及时高效。四是农业机械化率高。农业机械化在台湾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上世纪60年代末,台湾开始农业机械化,从稻谷机械化,拓展到杂粮、园艺作物、养猪业以及产后收割、干燥、分级、包装、运输等方面。50年来,精致机械不断推出,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稻作整地机械化程度达到99.74%,插秧机械化程度达到97.9%,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97.17%,其它精致操作机械化程度达90%以上。五是产品加工业发达。为解决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增加附加值,政府有关机构及企业大力研发农产品包装、冷冻、冷藏、精加工技术和先进加工设备。目前,台湾农产品加工形成了小型加工厂、卫星加工厂以及大型加工企业

台湾地区农会情况考察报告

台湾地区农会情况考察报告 谢豪斌朱新民花蕾 8月23日至30日,以省科协副巡视员曹金祥为团长,襄樊市委常委谢豪斌为副团长,襄樊市、宜城市、南漳县等科协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湖北省农业高新技术赴台参访团,对台湾地区的农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中的见闻与收获报告如下: 一、台湾农会的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由台湾省农会邀请并安排成行。抵台后,省农会向考察团介绍了全省农会的情况,并派专人一路陪同。先后考察了省农会、云林县西螺镇农会、凤山市农会,参观了菁芳园休闲农场、蔬菜冷藏(冻)处理场、初鹿牧场以及台湾科学教育馆等,各地的接待和情况介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农会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是具有经济性、教育性、社会性、政治性四大功能的社团法人组织,自1900年于台湾三角涌(即台北县三峡镇)成立第一个农会以来,至今已超过100个年头。 (一)农会的组织架构

台湾农会组织为省、县(市)、乡镇市(地区)基层农会三级制,目前全省设有省农会1单位,县(市)农会21单位,乡镇市(地区)农会267单位,总计289单位。 基层农会所属区域内具有会员资格满五十人时,应发起成立基层农会,并按实际需要,划设农事小组为农会事业基层推进单位;下级农会成立三个以上时,得成立上级农会;上级农会有辅导下级农会之责。农会会员分为个人会员及团体会员,又各自细分为正会员与赞助会员,会员每户以一人为限。目前,全省共有正会员992804名及赞助会员819974名。 各级农会均采取“权能划分制度”,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并选举理、监事及出席上级农会的会员代表。 理、监事会依法定期召开,理事会依会员(代表)大会决议策划业务,监事会监察业务及财务。 总干事由理事会聘任,贯彻理事会决议,负责各项业务工作的组织执行。 (二)农业推广事业 农会的农业推广教育工作涵盖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福利等方面知识技能。农会的总盈余除弥补亏损外,提取农业推广、训练及文化、福利事业费不得少于62%。 1、农事推广教育。农事推广教育以成年农民为对象,其任务是增进农民知识、技能与新观念,着重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教育

(完整word版)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台湾原住民是属于那种语系的民族? A. 印欧语系 B. 汉藏语系 C. 南岛语系 D. 闪米语系 2.请问长滨文化在哪里发现的? A. 台北 B. 台南 C. 南投 D. 台东 3.雅美族居住在兰屿岛上,是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的族群? A. 狩猎 B. 渔业 C. 农耕 D. 畜牧 4.下列哪个山脉是台湾五大山脉之一? A. 天目山脉 B. 戴云山脉 C. 中央山脉 D. 怀玉山脉 5.排湾族的图腾是 A. 白马

B. 犬 C. 梅花鹿 D. 百步蛇 1.安平古堡在何地 A. 台南 B. 台北 C. 台中 D. 台东 2.1665年_____建议,在台建孔庙,设学校,极力发展文教事业 A. 冯锡范 B. 黄安 C. 陈永华 D. 萧拱辰 3.郑成功收台过程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 普罗文查 B. 热兰遮 C. 赤嵌 D.巴达维亚 4.郑氏时期,郑成功的继位者是 A. 郑芝龙 B. 郑克塽 C. 郑和 D. 郑经

5.南明政权永历皇帝,对郑成功寄予厚望,封他为 A. 东莞郡王 B. 多罗郡王 C. 宝平郡王 D. 延平郡王 1施琅在给康熙的哪份奏折中就请求康熙要对台湾的弃留问题做出明确的决断? A. 《舟师抵台湾疏》 B. 《安抚输诚示》 C.《飞报大捷疏》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2.施琅的那篇奏折使康熙下定决心要留住台湾 A. 《舟师抵台湾疏》 B. 《恭陈台湾弃留疏》 C. 《安抚输诚示》 D. 《谕台湾安民生示》 3.哪一年台湾行政机构形成一府四县三厅的局面 A. 嘉庆十五年 B. 嘉庆十六年 C. 嘉庆十七年 D.嘉庆十八年 4.清朝时期,台湾的文官、武官任期都是几年 A. 1年 B. 2年 C. 3年

赴台湾招商的考察报告

赴台湾招商的考察报告 赴台湾招商的考察报告 一、基本感受和主要体会 1、台湾企业间沟通联络、相互交流的氛围令人羡慕。 在台湾考察期间,我们深深感到台湾的农业非常发达,尤其是精致农业和“三生”农业,实现了由重视“量”向“质”的提升转变,将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 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质量的高 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目前 台湾植茶面积230000公顷,年产茶叶23000吨,乌龙茶的种植面积 占45%,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即15000公顷。乌 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茶叶一直是台湾重要经济作物,为台湾的 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到之处,看到的耕地整理精细,整齐划一,生机盎然,自动化、机械化设施设备齐全。我们参观的 观自在有机农场,农作物四周都布有防虫害网,栽种了隔离作物带。台湾农业不仅有优良的品种,很高的农业技术,还有健全的农业推 广机制,现代化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近20年来,台湾的“三生” (生产、生活和生态)也做得非常成功,其基本形态有:一是观光 农园;二是市民体验农园;三是农业公园;四是教育公园;五是休 闲农场;六是有机农庄。这些农庄(园)集休闲、旅游、生态保护 于一体,既增加了旅游景点,又丰富了市民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 可观的收益。 3、农产品商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 无论是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或直接运销制度,都需要引导农户进行整合。这是建设农产品运销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台湾农民产 销经营整合的组织方式大体有这样几种:

(1)组织农业产销班。我们来到高雄参观了屏东莲雾产销班, 组织农业产销班既是制度化的农业推广教育组织,又是现代农业产 销铺导和实施体系。台湾于1992年11月制订了“农业产销经营整 合实施要点”,成立了蔬菜、水果、花卉、毛猪、肉鸡、鸡蛋和水 产养殖七个专业的产销经营班,至1994年11月,已组成了3619个班,有班员72359人。平均每个产销班约20个农户。对参加产销班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工作内容除提供技术培训外,还有组织 蔬菜的销售、办理小包装的产销一元化直销,辅导产品展示促销、 开拓市场。对产销班的辅导内容及优惠政策主要是:一是提供最新 市场动向及市场机会等资讯;二是辅导改善生产环境及公共设施; 三是协调农产品市场,透过其所属农民团体,优先协助办理共同运销;四是协调农业发展基金,提供优惠贷款。 (2)通过农会组织农产品运销。我们先后参观了台北的大园乡 农会和日月潭的草屯镇农会。台湾的农会是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 农民团体,组织体系最为完整和普通。其主要功能是组织农业推广 农用物资供应,农产品运销、农业信贷和保险等事业。自1953年开 始建立以来目前已有乡镇市(地区)农会268个,县市农会21个, 省农会1个,共290个。农会在农产品运销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它 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经营主体,近几年又组织农产品直销运销。68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中有近一半是农会经营的,批发市场的资源 农会也是主要供应者。 (3)农业合作社是重要的共同运销组织。台湾目前共有各种农 业合作社(场)410个,是专业的农民团体,在组织农产品进行共 同运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台湾农业合作社在组织名称上,都表 明其业务种类产品,名称及区域范围。我们来到台中云林西螺镇参 观了汉光蔬菜水果合作社,学习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知识,汉 光果蔬生产合作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办理共同运销的农民专业合作 团体。该社拥有社员211户,耕地面积15907公顷。合作社为社员 主要提供五项服务:一是市场价格和产销信息;二是农药、肥料和 纸箱供应;三是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四生产技术改良的指导;五产 品销售及建立产品的品牌。合作社内,也将社员组成6个产销班,

台湾近代史报告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 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 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 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

台湾土地制度

第一,农地农用制度。土改给台湾农民的土地权利,只是农地农用的权利;农民要出售自己的土地,出售的只能是农地,不能用作非农用。只是在最近才有所松动,但交易税率很高。 第二,农转非制度。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一部分农地必然会转作非农用地,但土地转变用途必须严格按照土地规划执行。土地规划是台湾土地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如果一片农地,规划在五年或十年后转作工业用地或商业用地或公益用地,此前时间内是不能改变农用性质的。当农地依法转为非农用地,将有一半的土地“充公”,等于2亩农用地换得1亩非农地。“充公”的土地主要用于城市道路、绿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设。 第三,非农地交易制度。农地转化为非农用地,会使土地大幅增值,增值收益分配有严格的规范——“涨价归公”。台湾的农地和非农地的价格差距很大,一般在10倍以上。曾先生30年前,花400万台币(近100万元人民币)买了5亩农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地已经是小镇边上的农用地了,明年就可以转作非农业用地了。如果转作非农用地,这块地市值约6000万台币。按照台湾土地制度, 5亩农地2007年转变为非农地时,得有一半“充公”,剩下2.5亩就是他的非农用地,价值为3000万台币。如果他将土地卖出,增值(3000-400=2600万台币)部分,要严格依法缴纳所得税,约在1000万台币左右。 而土地交易的所得税,税收全民享有,而非地方或部门享有。 台湾的土改是强制性的土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土改”。“政府”先将土地地租“减”到很低水平,强制规定农地农用的价格为“年地租的2.5倍”,再由“政府”按照强制的价格强行收购地主土地,平价转手“卖”给农民。买地主的土地,没有现金给地主,给的是四大“国有”公司的股票。地主强烈抵制土改,有的地主逃到国外组织反抗运动。农民如果没有现金购买土地或认领公地,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分十年还清本金。

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 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考察报告(一) 农业部赴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考察团 应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邀请,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管理考察团一行10人,于2001年11月19日至28日在台北、台中、台南、嘉义等地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会、合作社、大学、农业改良(试验)场(所)等十多个单位进行了参访、座谈,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考察了台湾农产品流通模式、分级包装、质量安全管理以及市场信息、农民合作组织、农政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情况。 一、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 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自1973年开始依法筹建,有近40多年的发展历史。台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给我们留下的突出印象:一是将批发市场明确定位于公用事业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并基于这个定位,加强市场管理;二是批发市场在农产品运销中的作用比较突出,发挥着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产销调节和质量控制的等多方面的功能;三是虽然仍以小农经营为基础,但批发市场交易和管理的现代程度较高。 台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健全的法律法规。台湾关于农产品营销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交易法》、《农产品市场交易法施行细则》、《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还有与市场运作和管理紧密相关的《农会法》、《农民团体共同运销辅导奖励办法》、《农产品分级包装标准与实施办法》、《农产品贩运商辅导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方方面面,明确了批发市场的性质、主管机关和运作方式。 2、统一的建设规划。台湾明确规定了设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本条,使市场建设能够做到科学规划。具体为:果菜市场以每乡、镇、市、区各设一处;家畜(肉品)、家禽市场以每县、市各设一处;渔市场以每一渔会区域各设一处;在直辖市区内设立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以人口每满50万人各设一处为原则。在提出这些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规定:各地方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报请中央主管机关核定增减或与邻区合并设立之”。也就是要求“行政院农委会”进行市场数量的调整和布局规划,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台北市200多万人口,有三处分割较远的果菜市场;整个台湾省有台北、彰化、台中和台南四大花市,这样的数量和布局看起来是比较合理的。 3、市场的专业性强。这次我们在台北考察的几处市场,分别是花卉、果菜、水产品的专业市场。台北第一果菜市场与台北水产品市场虽然仅一墙之隔,但却是两个独立的市场。据了解,台湾的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以专业市场为主,不盲目求大、求

台湾从远古到元的历史

从远古到元朝的宝岛 海峡两岸同呼吸共命运同根一体【1】 摘要:本文记叙述台湾地区自地质年代台湾形成伊始至元朝对台湾设立官职管理的发展过程。描述了古生代台湾的产生到冰河时代大陆与台湾的分离、战国以来到元朝对台湾的开发、台湾原住民的由来,等等。本文着重分析从古至今各朝各代对台湾地区的探寻与开发,以及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关系,使人们对台湾的由来以及它与大陆“本是同根生”的渊源得到更深厚的了解。 关键词:台湾的出现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台湾原住民 地质年代的资料 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早在6亿年前古生代晚期造山运动开始时,大陆与台湾形成一片干陆。在中生代(约2.2亿年前)三叠纪与侏罗纪期间,两岸间出现许多海水。两岸分离于白垩纪与古新世时期的地壳运动,形成了最初的台湾海峡。 现今 台湾历史上曾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属于同一的自然地形体系。大自然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地壳运动把祖国大陆与台湾原本相连的部分变成海峡的滚滚波涛。 资料 张光直教授在《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中指出:在更新世的末期,台湾岛根本是大陆的一部分。历史上的漂洋过海 “台湾”这一名称始于明朝,出现不过300余年,但文献史料证明两岸人民对宝岛早有称呼,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几经变化,不同的称呼却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台湾宝岛的关心和期待。早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海外仙山”的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列子·汤问》篇中记载,夏朝末年,有一个名叫夏革的人像成汤(商部落的首领)讲述了海上的神奇大山。这是中国大陆上的人第一次听到海岛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海上交通有所发展,因此出现许多关于海上的传说。《尚书·禹贡》中的“岛夷卉服”可能就是最早提到的台湾。 瀛洲 从战国时代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遣使入海求灵药的故事知者甚少,但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与三千童男童女探寻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的故事却十分为人熟知。《后汉书》中更明确记载,徐福到达夷洲等地,没有发现长生不老药,怕被始皇问斩,而留于此。台湾史学家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中言:“蓬莱、方丈为日本琉球,而台湾则瀛洲也。语虽凿空,言颇近理。”虽然未能有明确记载徐福等人在瀛洲的史实,但后人认为瀛洲即为台湾。 夷洲 公元230年,时值三国时代的吴国,曾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民“浮海求夷洲及覃洲”。这应该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二位将军返回大陆时曾带走了大批夷洲人,这批夷洲原住民成为了首批大规模移民祖先故里的人。二位将军揭开了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序幕,表示中国政府政治和军事力量正式到达台湾地区,这充分证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流求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607年)派出朱宽入海求异俗,两次前往当时被称为“流求”的台湾,因语言不通,无功而返。隋炀帝遂派遣陈棱率兵万余人前往流求“慰谕”,当地酋长不服,只好诉诸武力。虽然隋朝与台湾无法建立正常的交往,但大陆人民对听我的认识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交流与往来 宋代 经过三国到隋唐的长时期演变,闽粤一带向台湾的移民也逐渐增加,到宋代时已经出现较多的往来和经济活动。宋朝对台湾的正式经营始于宋孝宗,宋孝宗派遣汪大猷到泉州震慑隔海相望的台湾地区的毗舍耶人,而在澎湖屯垦。台澎成为中国东部海防线上的坚强堡垒。宋代台湾与大陆民间的联系已大大加强,而福建人民对台湾的了解可能是家喻户晓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