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政府机构

日本政府机构

日本政府机构
日本政府机构

日本行政機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日本政府)

日本的行政機關,是負責日本國家行政事務的政府機關,主要是內閣下屬的各政府單位,事實上也可以等同於日本政府。相對於地方公共團體(地方政府),稱為中央政府、中央官廳、中央省廳(Central

Government ),或簡稱為省廳。

一般日本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中「國家的行政機關」規定的省及其中央直屬局(委員會、廳)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及其中央直屬局(委員會、廳)。內閣府是為了強化內閣的功能而設置的比各省更高一級的行政機關。

另外也指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內閣府,和以各國務大臣為首的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國家公安委員會(警察廳)等1府12省廳。

日本的統治架構

日本國憲法 國民(主權者)

天皇 立法

行政

司法

國會 ?眾議院 ?參議院

內閣(野田內閣) ?內閣總理大臣 ?國務大臣 ?行政機關

法院 ?最高法院 ?下級法院

地方自治

地方政府 ?地方議會

?首長(知事)

?日本選舉

?日本政黨

2011年(平成23年)當前的中央省廳一覽。中央省廳於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進行組織改組,大致形成了現在的體制框架。粗字體為以國務大臣為首的行政機關。

[编辑]廢止機關

?郵政事業廳(總務省):廢止於2003年4月1日,職權移交至以國家專管的部門和國家專管管理部門為特殊法人的日本郵政公社。郵政業務的企劃立案功能等移交至總務省郵政行政局。另外,因應郵政民營化(平成17年法律第97號)等措施,日本郵政公社已於2007年10月1日起按不同部門獨立進行公司化。?糧食廳(農林水產省):於2003年7月1日廢止。

?司法測驗管理委員會(法務省)- 2004年(平成16年)1月1日廢止。其業務由法務省內部的「司法測驗管理委員會」繼承。

?防衛設施廳(防衛省):2007年(平成19年)9月1日廃止。其業務被統合進防衛省。

?海難審判廳(國土交通省):2008年10月1日廢止,懲戒處分職權移交海難審判所;事故原因調查則移交運輸安全委員會。

?船員勞動委員會(國土交通省)- 2008年(平成20年)10月1日廢止。其業務分別由厚生勞動省的中央勞動委員會、以及各都道府縣的勞動委員會承接。此外,政策諮詢相關的調查審議業務,則移交給國土交通省的交通政策審議會及地方交通審議會。

?社會保險廳(厚生勞動省)- 2009年(平成21年)12月31日廢止。其改組為非公務員型之公法人的日本年金機構。

[编辑]新設機關

?運輸安全委員會(國土交通省)- 設立於2008年(平成20年)10月1日。國土交通省之直屬局。?觀光廳(國土交通省)- 設立於2008年(平成20年)10月1日。國土交通省之直屬局。

?海難審判所(國土交通省)- 設立於2008年(平成20年)10月1日。繼承原海難審判廳的懲戒處分業務。

?消費者廳(內閣府)- 設立於2009年(平成21年)9月1日。乃自1971年(昭和46年)的環境廳(今環境省)創設後,完全新設的行政機關。

美国政府机构设置

美国政府机构设置 美国政府的机构设置框架,源于美国联邦宪法。政府三个部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各自行使特定的职责,同时相互制约。 一、立法机关(美国国会) 联邦政府的所有立法权力被赋予由两院(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的国会。参议院由每州出两名参议员组成,共100人。参议员任期六年,每逢双数年便举行选举,改选参议员的三分之一。参议院主席由副总统担任,但除了在表决相持不下时,副总统并是没有表决权。众议院由各州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众议员。美国国会设置的其他重要机构,还包括总审计署和国会预算办公室。 二、司法机关 美国的司法机关主要由最高法院、11个上诉法院、91个地方法院、以及三个有特别裁判权的法院以及联邦司法中心等机构组成。 最高法院和联邦法院的院长和法官由总统提名,由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一级法院,也是联邦宪法特别设立的唯一法院。最高法院由一位首席大法官和8位大法官组成。 每个上诉法院有3-15名上诉法官。 地区法院是联邦法院系统的基层法院,每一地区法院有1-

27 个法官。 三、行政部门机构设置 美国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分为两部分:总统的办事机构和联邦政府的各部。 (一)总统和白宫 1、总统 2、总统内阁 内阁成员由处理具体的国家及国际事务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官员组成。除副总统和国务卿外,还包括13个部的部长 3、白宫“政研室” 1)国家安全委员会 主席由总统担任,其他法定成员包括副总统、国务卿和国防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帮助总统制定有关国家安全的国内外军事、情报和经济政策。 2)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委员会由主席1人和委员2人组成。委员会主席也称为总统首席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三名成员都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同意。委员会有专业工作人员19名,任期1-2年。其任务是:为总统分析全国经济情况,为制定国内外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协助总统准备提交国会的年度经济报告,为总统收集经济发展和动向的情报,评价联邦政府的各项经济政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2-22 10:38:3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英文标题】Japan's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Strategy and China Policy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4)。 【内容提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日本各部门称谓

日本各部门称谓 日本的省相当于我们的部,省的长官可以称“大臣”,相当于“部长”;厅的级别比省低,相当于我们的总局。 还有,防卫厅已经升格为防卫省。 内阁官房:(日文:ないかくかんぼう;英文:Cabinet Secretariat)相当于我们中央书记处、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综合职能,但职权更大些。是日本内阁所置的行政机关,负责整理阁议(内阁会议)事项、内阁的庶务,以及对各部门的施政做出总合调整。内阁官房长官兼国务大臣,是首相的左右手,往往会参与首相的组阁过程。 国家公安委员会:相当于我们的公安部。警察厅只不该委员会下属的一个部门。 总务省:(そうむしょう、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其主要管理范围包括了行政组织、公务员制度、地方行财政、选举制度、情报通信、邮政事业、统计等。 厚生劳动省:是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厚生劳动省设有11个局,主要负责日本的国民健康、医疗保险、医疗服务提供、药品和食品安全、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等职责。以及7个部门,在卫生领域,其涵盖了我们的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劳动社保部的医疗保险、民政部的医疗救助、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境卫生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职能。 国土交通省:(Ministry of Land, Infrastructure, Transport and Tourism)其业务范围包括国土计划、河川、都市、住宅、道路、港湾、政府厅舍营缮的建设与维持管理等。相当于我们的国土资源部、交通部、水利部、铁道部等部门。

日本政府结构

天皇是国家元首 日本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现将日本部分机构名称和官衔做简要介绍。 厚生劳动省:由厚生省和劳动省合并而成,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国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险、食品安全监督、就业以及劳动生产安全保障等,相当于我国的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以及民政部所承担的工作。 文部科学省:由原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合并而成,主要分管全国的初等和高等教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运用等工作。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文化部、科学技术部以及国防科工委所承担的工作。 国土交通省:主要负责日本全国的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公路交通的建设和管理,铁道交通的监管及气象、地震的预报和预防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负责海上交通安全、船舶出入港口以及打击海上走私和犯罪等工作的海上保安厅也隶属于国土交通省。该省主管的业务范围基本上相当于我国的国土资源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旅游局和负责海岸警备、海上安全的武警部队等的工作。 内阁官房长官的职务十分重要,是仅次于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的第二号人物。总理大臣出国访问或因故不能管理国家,基本上都由内阁官房长官代理行使首相权限,被称为政府的“大管家”。 日本有1都1道2府43县,属于同一级别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首长称为知事。东京都知事相当于北京市市长,但东京都还下属20多个市,所以习惯上称东京都知事,而不译成东京市市长。 中央省厅一览 2007年(平成19年)1月9日当前的中央省厅一览。中央省厅于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进行再编,大致形成了现在的体制框架。粗字体为以国务大臣为首的行政机关。 省厅名设置所根据的法律、备注等 内阁官房内阁法 内阁法制局内阁法制局设置法 安全保障会议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 人事院国家公务员法。属内阁管辖。 内阁府 宫内厅 公正交易委员会 国家公安委员会 警察厅 金融厅 内阁府设置法 宫内厅法。虽不是内阁府的直属局,却是“内阁府的组成部分”。(内阁府设置法第48条)禁止垄断法。于2003年(平成15年)4月9日由总务省的直属局改为内阁府的直属局。“属内阁总理大臣管辖”。 警察法。“属内阁总理大臣管辖”(同法第4条第1项),为“管理警察厅”(同法第5条第2项)的内阁府之直属局。委员长由担任。(同法第6条)。 警察法。是国家公安委员会中的“特别机关”(内阁府设置法第56条)。 金融厅设置法。为内阁府之直属局。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 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 渠长根 内容提要 19世纪后半叶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西方势力的强力渗入打破了幕府的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形成了巨大压力;幕府的倒台与明治政权的建立,集中实现了社会变革的价值;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的渐次解体,则为日本的变革与崛起提供了双重动力———中华民族的全面危机激发了日本发愤图强的意志和决心,清王朝的腐朽堕落激起了日本步西方后尘走对外扩张之路的野心和行为。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日本对华态度和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改变了传统的亲和膜拜理念,加入了疏离、贬抑的色彩,继而采取窥视、试探的手法,最后孤注一掷地发动了甲午战争,向中国的权力和权威挑战。导致这种渐变的原因是复杂的,日本社会各界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炮制出了一系列的针对中国的扩张思想主张,并最终付诸实施,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些扩张思想来自于日本社会的不同层面和领域,对明治政府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们通过酝酿、传播,或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里,或流布于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评判、社会规范之中,或潜藏在民间人士的野史絮语中,甚至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它们间处杂陈,相与为进,共同写实了侵略中国基调下的近代中日国家关系。 关键词 日本 19世纪后半叶 对华政策 思想根源 19世纪后半叶日本渐改传统的对华政策,从一种状态走向一种极端,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渐次加深的过程;也不是无端的、随意的,有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激发、诱导的历史背景。其中,越来越明朗、系统、坚定化的离华、反华、侵华思想是极其重要的精神性因素。 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的渐变 19世纪后半叶时值日本江户幕府末期和明治天皇政府的确立和鼎盛时期。 众所周知,19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中国一直处于东方文化的中心地位,引领着整个东方世界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方向,成为该地区公认的权威和顶礼膜拜的对象。地理上孤悬汪洋、独处一隅,疏离于中国中心而处边缘的日本,源于文化的后起和荒陋,对繁盛的中国恭诚遥望,崇尚有加,主动交通,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涵养。因此,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东亚政治格局里,中国始终处于上势主导地位,日本处于下势依附地位;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国际视野里,日本的地位和影响是极其微弱的,甚至比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等其他亚洲国家都要逊色得多。但是,自从中日发生邦交以来,两国基本能够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形成了友好敦睦的历史传统(除却13世纪忽 761

日本政府机构介绍

日本行政机构由中央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组成。 1、中央行政机构 日本的中央机构主要指内阁,内阁领导下的机构由内阁机构、总理府及其所属机构和16个内阁部门组成,具体是内阁官房,内阁法制局,人事院,内阁府,复兴厅,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日本实行以天皇为象征的议会内阁制。根据《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构,一切重要决策皆由内阁制定和执行。内阁由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但所有内阁成员都必须是文职人员。内阁总理大臣也称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由国会提名经议员选举产生,并经天皇任命。内阁其余各国务大臣均由总理大臣任命,但其中1/2以上必须从议会议员中选任。战后以来,历届内阁绝大部分成员是由在议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执政党)的议员组成,该党的领袖(总裁)便成为当然的内阁总理大臣。 1.1内阁机构 内阁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辅助总理大臣,协助内阁工作,承上启下,审理有关提交内阁进行决策的事项。内阁机构包括: 内阁官房,即政府办公厅,是内阁执行行政事务的主要助手,主管内阁的日常事务,调查、搜集国内外情报,研究审议内外政策,为内阁决策提供根据。内阁官房长官由总理大臣任命,是内阁中掌握实权的人物。下设有参事官室、审议官和调查官室。 内阁法制局,是内阁的法律顾问和咨询机关,主要负责审查有关法律案、政令案、条约案,并向内阁申述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法制的事项。法制局长官虽然不是内阁成员,但可以出席内阁所有会议,发挥重要作用。 人事院,是协助内阁管理人事行政的独立性机构,负责主持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晋升、任免,决定其职别、薪俸等事项。人事官不受内阁更迭的影响,保护相对稳定性。人事院由人事官组成人事会议,下设事务总局,专管人事院的业务工作。 安全保障会议,是内阁总理大臣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咨询机构,实际上是日本国防的决策机构。其成员包括内阁总理大臣(担任议长)、副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大藏大臣、防卫厅长官、经济企划厅长官和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等。

中国政府机构部门的设置是怎样的

中国政府机构部门的设置是怎样的? 中国行政区划分为四级: 第一级: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级:地区、盟、自治州、地级市 第三级:县、自治县、旗、自治旗、县级市 第四级:乡、民族乡、镇 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属于第一级的共有34个行政单位,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省级以下为地级、地级以下为县级,县以下为乡、镇。 这里只说最大的和最小的,最大的过于复杂,只说国务院的一些机构, 国务院直属机构: 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旅游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林业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各部委 外交部包括 办公厅、政策研究司、亚洲司、西亚北非司、非洲司、欧亚司、欧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司、国际司、军控司、条约法律司、新闻司、礼宾司、领事司、港澳台司、翻译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务司、干部司、离退休干部局、行政司、财务司、档案馆、机关党委、监察局、国外工作局、服务局、 国防部、.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教育部、. 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人事部、 .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 . 铁道部、. 交通部、. 信息产业部、 . 农业部、 . 水利部、. 商务部、 . 卫生部、.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 文化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包括◎秘书行政司包括秘书处干部处文电处财务处行政处保卫处 信息中心、◎国外司◎文教宣传司◎政策研究司◎国内司◎经济科技司、、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单位名称 国家海洋局包括办公室(财务司)包括 秘书处、预算财务处、行政财务处、综合业务处、新闻信息办公室、w 政策法规与规划司w 海域管理司w 海洋环境保护司w 科学技术司w 国际合作司w 人事司w 机关党委 w 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w 审计办公室v局机关包括v 第一海洋研究所v 海监总队v 第二海洋研究所v 北海分局v 第三海洋研究所v 东海分局v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v 南海分局v 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v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v 极地考察办公室v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v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v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v 咨询中心v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v 学会办公室v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v 海洋出版社v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v 中国海洋报社v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v 机关服务中心v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v 教育培训中心(机关党校、、国家烟草专卖局、 国家邮政局、国家文物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粮食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测绘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央各部门划分

日本政府行政职能

综述日本政府的行政职能 行政职能即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职责和所起的作用,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大职能中,行政职能是实现对国家社会管理功能的最重要体现。 行政职能按行政管理内容可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建设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二战后,日本政府既面临着经济的恢复与重建,同时又面临着尽快赶超欧美的压力。而日本自身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压力都不容许它再走英美模式发展的漫长道路。为实现超常的发展速度,日本走上了“赶超之路”,选择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在1950-1990年的40年中,平均保持着10%左右的发展速度。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同时政府行为在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日本政府既有为国防服务、为市场经济立法、为经营者改善投资环境的职能,也有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管理职能,并且日本更进一步将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扩展到供给领域,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运用计划指导等手段扶植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产业政策,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日本式政府经济职能以及干预市场经济的特点。政府以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运行进

行干预,实现政府制定的经济战略目标。 日本经济职能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日本的产业政策 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进入产业,是日本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特有方法。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政策体系的核心,通常与经济计划结合在一起,提出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标与任务,并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与之相配合。产业政策是以产业结构高级化、维护市场竞争为目标的中观政策,主要分为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核心,它以各产业间的资源分配为对象,调整产业比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产业组织政策是以解决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以维护竞争、限制垄断为原则。日本先后颁布的维护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法律有《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平交易法》(1947)、《中小企业基本法》(1963)、《不当竞争防止法》(1934)、《不公正交易法》(1982)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可将资源转向有发展前途的重要产业,以保证经济的不断增长,使资源流向利润更高的企业中,从而提高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日本的宏观经济计划 日本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计划来实现的。计划的宗旨是指明经济的走向,表明政府的政策主张,协调各种利害关系。日本的中长期和短期经济计划统一由经济企画厅制定,并负责公布《经济白皮书》、《世界经济白皮书》等文件。日

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

四、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 1.行政体制概述 (1)行政体制的含义和内容。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制度。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一个国家的行政体制是否合理、健全,对公共行政的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行政体制通常与国家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相对应。行政体制包括广泛的内容,例如,政府组织机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行政规范等,其核心是政府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机制等。 1)政府组织机构是行政体制的载体。任何一种行政体制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组织形态之上。政府组织机构通常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机构设置和各级政府内部的横向机构设置等多种类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行政体制的运转会产生重要影响。 2)行政权力结构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动力。行政权力结构不仅规定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的方向、方式等,而且还要规定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及群众团体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政治体制中所拥有的职权范围、权力地位以及行政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等。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对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转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行政体制产生负面影响。 3)行政区划体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单位,并建立相应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实施管理的制度。行政区划在不同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例如,我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域、市级行政区域、地级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级行政区域等。行政区划的划定要充分考虑其领土大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是否合理,也同样会对该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要影响。 4)行政规范是指建立在一定宪政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公共权力、实施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规则。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授权,所有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等也必须通过一定法律加以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律规范不仅影响行政体制的运行,而且也规定着各类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等。 (2)政治制度对行政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它是政治统治性质和政治统治形式的总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体与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国体(即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行政体制的性质。政体(即政治统治形式)影响着行政体制的组织形式。政治统治性质是根据国家的阶级属性来划分的;政治统治形式,是由国家的管理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及社会团体与公民参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的。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 当今社会,东方国家多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地处亚洲的日本,却是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日本,它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支持,日本的政治制度必然也有值得探讨与学习的地方。 日本现行政治制度是以1947年5月3日生效的《日本国宪法》为主要依据的。根据宪法,日本采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原则,实行了同英国类似的议会内阁制。“国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国会对行政、财政、司法拥有监督权,可决定内阁首相从选,有权审议和通过政府预算和国家财政议案,可对玩忽职守和违反法律的法官进行调查和起诉甚至予以罢免。众议院有权通过内阁不信任案。 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在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的领导下,总揽全国行政大权,领导和监督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它除执行一般行政事务外,还有权解散众议院,宣布国会大选,召开国会或决定召开国会临时会议,有权提名最高法院院长人选,任命各级法官等。 司法权属各级法院。最高法院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形式上同国会、内阁处于平行地位,有权决定一切法律、命令、规则以及处分是否符合宪法,有权提名下级法官。检察机关是各“检察厅”,统管检察官事务,但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归内阁法务省管辖。法务大臣有权统一指挥检察工作,但不能直接指挥每个检察官,而只能通过检察总长进行。

除三权分立外,日本实行中央与地方相对分权的地方自治管理形式。地方自治体行政首长、议会议员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官员由地方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自治体有管理财产、处理事务以及执行行政的权能,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条例。“仅适用于某一地方的特别法,非经该地居民投票半数以上同意,国支不得制定”。 而且,日本现在还存在天皇制。根据宪法,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属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不再拥有政治上的一切权力,只是根据宪法的规定从事一些形式上和礼仪上的国事活动。 二战后日本政局动荡,各政党分化组合频繁,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依新宪法建立的政治结构成为日本宪政民主的主要载体。在战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 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政体。其特点为议会中心、内阁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 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哪个政党执政,取决于其在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所以政党活动首先而且主要围绕争夺国会议席进行。只有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政党才能组阁,否则就沦为在野党。政党发挥的影响力也取决于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 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但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政府的权力又集中在内阁乃至首相手中。日本首相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集中权力,取决于执政党能否在选举中获得稳定多数及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相当微妙和复杂。如果首相是党内最大派系的领袖,便

日本政府机关名称

机关名称首长名称设置法源、备注等 内阁内阁总理大臣日本国宪法、内阁法。 内阁官房内阁官房长官内阁法 内阁法制局内阁法制局长官内阁法制局设置法 安全保障会议安全保障会议议长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 人事院人事院总裁国家公务员法。属内阁管辖。 内阁府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府设置法 北方对策本部北方对策本部长内阁府设置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金融危机应对会议金融危机应对会议议长内阁府设置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食育推进会议食育推进会议会长食育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会长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高龄社会对策会议高龄社会对策会议会长高齢社会对策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中央交通安全对策会议中央交通安全对策会议会长交通安全对策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犯罪被害者等施策推进会议犯罪被害者等施策推进会议会 长 犯罪被害者等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自杀综合对策会议自杀综合对策会议会长自杀对策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消费者政策会议消费者政策会议会长消费者基本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国际和平协力本部国际和平协力本部长联合国维和行动协助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日本学术会议日本学术会议会长日本学术会议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官民人材交流中心官民人材交流中心长国家公务员法。内阁府之特别机关。 宫内厅宫内厅长官内阁府设置法、宫内厅法。虽不是内阁府的直属局,却是“内阁府的组成部分”(内阁府设置法第48条)。 公平交易委员会公平交易委员会委员长内阁府设置法、禁止垄断法。“属内阁总理大臣管辖”。 国家公安委员会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内阁府设置法、警察法。警察法。“属内阁总理大臣管辖”(同法第4条第1项),“为管理警察厅”(同法第5条第2项)的内阁府之直属局。委员长由国务大臣担任。(同法第6条)。 警察厅警察厅长官警察法。国家公安委员会之特别机关。 金融厅金融厅长官[1]内阁府设置法、金融厅设置法。内阁府之直属局。 消费者厅消费者厅长官[2]内阁府设置法、消费者厅及消费者委员会设置法。内阁府之直属局。 总务省总务大臣总务省设置法 中央选举管理会中央选举管理会委员长总务省设置法。总务省之特别机关。 政治资金优化委员会政治资金优化委员会委员长政治资金规正法。总务省之特别机关。 公害等调整委员会公害等调整委员会委员长公害等调整委员会设置法。总务省之直属局。 消防厅消防厅长官消防组织法。总务省之直属局。 法务省法务大臣法务省设置法 检察厅检察总长法务省设置法、检察厅法。法务省之特别机关。 公安审查委员会公安审查委员会委员长公安审查委员会设置法。法务省之直属局。 公安调查厅公安调查厅长官公安调查厅设置法。法务省之直属局。 外务省外务大臣外务省设置法。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对外战略与对华政策 刘江永 2013-02-25 16:07:08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京)2012年5期内容摘要:在日本对外战略及对华政策演变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则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这与国际格局变化、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和日本国内政治思潮影响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日本“国家利益观”的变化。日本“国家利益观”受美国现实主义的影响上升,其赖以形成的国内结构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先入为主的错误认知会误导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学者等“意见领袖”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日本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右翼势力对“国家利益”的认定一直各执一词,尖锐对立。每当日本政治右倾化思潮抬头时,日本的“国家利益观”也会随之右摆。围绕钓鱼岛争端,日本能否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现实利益矛盾,扩大共同利益,缩小利益分歧,防止和化解利益对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对外战略的变化趋势和走向。 关键词:国家利益;对外战略;中日关系;日本对华政策;钓鱼岛

作者简介:刘江永,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 决定一个国家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日本语中简称为“国益”。但是,究竟何谓国益,各国之间、一国内部,以及一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并不一致。因此,更确切地说,“国家利益观”与对形势的战略判断才是决定国家对外战略的关键。所谓“国家利益观”,是指一个国家决策层及主流社会对本国国家利益,以及本国言行对本国利益造成影响的认知与判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家利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行为却因内阁更迭而发生较大变化,中日关系也因此而发生较大起伏。例如,21世纪初,由于小泉纯一郎在执政期间顽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矛盾现象。2006年中日关系开始走出谷底,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等两国高层互访,终于实现了两国政治关系的转圜与发展。但遗憾的是,2010年中日关系又因钓鱼岛争端和日本出台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而急剧恶化,回暖乏力。这说明,除了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外,与国内政治思潮相关的日本决策层的国家利益观,对日本的对外战略及国际关系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和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日本的国家利益观及其对日本对外战略特别是对华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国家利益观”与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日本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本文从日本政企关系的基本特点、“协调型”政企关系的组织和机制以及与美国政府介入市场的比较等方面研究日本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企关系。“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好处在于政府可以快速了解企业需求,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政府和企业信息共享,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等,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保守化、不利于企业创新等弊端。尽管如此,日本的政企关系有其独到之处,对日本经济成功地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中国政企关系还有待理顺,日本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对日本政企关系的基本认识 (一)“协调型”政企关系 政企关系的两种典型模式是重视市场合理性及效率性的“市场型”和重视政府计划合理性及效率性的“协调型”。前者的代表是美国,后者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研究结论得出日本是“协调型”政企关系。传统的“日本株式会社论”认为日本政企关系亲密如一体,“通产省=社长,企业=事业部、课、支所”。1972年美国商务部提出新的“日本株式会社”论,认为日本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协调作用,日本竞争力强大的源泉就在于这种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特殊的政企关系。之后,“协调型”政企关系(日语称官民协调)的理论进一步被日本学者明确。 “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基本特点:(1)政府和企业是伙伴型的协作关系。政府与企业共同协商制定经济社会目标,并一起努力完成它。换句话说,日本经济运行是通过政府与产业界相互力量的均衡和依存作用来实现事先协商的目标。(2)政府和企业的协作关系被法律化和组织化。(3)政府和企业的协作关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政府的行政干预少,主要是依法制定规划以及协调和整合经济活动中各构成单位的活动,以此实现对企业的指导作用。 “行政指导”是“协调型”政企关系的体现。所谓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基于法律或政策要求,采取指导、劝告、建议、协商、发布信息、制定指南等等非强制性手段,谋求被指导人的同意或协力,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1993年日本《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指导”加以法律规范。 “协调型”政企关系的好处在于:(1)政府可以快速了解企业需求,有的放矢。如对新兴产业发展前景、新技术等政府通过审议会等各种正式、非正式渠道征求企业意见,并达到共识。(2)促进技术进步。如20世纪80年代前政府通过NTT向民间企业转移、扩散技术,快速提升了日本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3)政府和企业信息共享。(4)政策得到有效贯彻。政府在制定政策前、执行过程中以及评判结果都与企业进行沟通。(5)通过协调企业间关系引导市场从“过度竞争”向“有效竞争”转变。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暴露出弊端:(1)保守化。过分重视大企业,不重视创业者,不利于创新。(2)市场效率问题。政府直接介入竞争过程的行为有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竞争环境不公平。(3)国际摩擦深刻化。政府实施产业保护政策和以发展产业为核心的政策容易导致国际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援朝抗日战争 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一。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军阀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人入朝抗日。二十一年正月,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二十五年二月,丰臣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麻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大军10万人援朝鲜。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病死,十一月日军撤退。 援朝抗日战争中,明朝先后投入22万兵力,牺牲84000人,用鲜血凝结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日本大陆政策(1867) 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日本大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因此中日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日本明治政府建立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大陆政策”。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田中奏折”。(参见“田中奏折”)虽然日本官方极力否认该秘密文件的存在,但无法否认近代以来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日修好条规》(1871年9月13日) 清廷与日本政府之间订立的第一个条约。 同治九年、十年,日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一体订约”。1871年9月13日(同治十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方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凡十八条。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入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 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牡丹社事件(1871年) 台湾南部牡丹社高山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件。 1871年,琉球渔船因风飘至台湾,被高山族误杀。日本却借机派使臣对华交涉,并于1874年4月发动侵台战争。同年5月,日军3600余人侵犯琅峤(今恒春),遭到阿碌父子为首的牡丹社民众的抗击,死伤500余人,耗资780万日元。日本侵略军后援不继,又遇恶性疟疾流行,经英国公使威妥玛出面“调停”,迫使清廷于1874年10月30日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向日本赔款银50万两,才从台湾退兵。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日本的媒体、舆论及其对对华政策的影响 海南大学毕研韬 摘要:日本舆论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影响其外交政策,并能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所以,改造舆论环境是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要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舆论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国际政治传播学的建构。 关键词:舆论;外交政策;全球治理;意象;国际政治传播 一、日本舆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其对华政策的走向 在回顾美国1935年至1979年间公众舆论和政府政策的变化时,美国学者布鲁斯??拉西特和哈维?斯塔尔1发现: 在2/3的情况下(包括对外经济政策问题),公众舆论的变化导致了外交政策的变化;政策的变动方向与舆论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此外,政府更愿意 按照公众舆论好恶的方向变动,而不是公众倾向沿着政府政策的方向变动。 笔者在分析近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时也有类似的发现: 例一:日本政府在东海油气资源上的对华政策受到了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公共舆论的深刻影响。覃里雯在“中日海域专属经济区分歧亟需解决”2中写到: 此次矛盾于今年6月初浮出水面,日本的几家主要媒体忽然对中日两国的东海分界线问题以及在其中的油气资源开发进行炒作,……。 6月9日,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读卖新闻》发表社论,强烈批评日本政府“对中国顾虑太多,因而对中国紧锣密鼓地开发东海海底资源的举动 反应迟钝”,“有损国家利益”。甚至要求政府彻底修改海洋战略,“毅然决然地 向中国表明自己的态度”。 就在《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的当天,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和中日韩能源部长会议”上对中国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中国在东海开发“春晓油气田”很可能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并要求中国方面尽快提供东海专属经济区调查和开采石油天然气的相关数据。中国拒绝了这一要求。 那么,日本政府对媒体批评的回应是否是日本政府事先策划的呢?覃里雯随后写到:“日本方面对中国油气田的反应更像是迫于媒体压力做出的反应,因为春晓油田开采之前,中国在东海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矿藏开采。”而笔者对来自其他渠道的消息的分析也证实,正是由 1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世界政治》(第5版)(王玉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01 2《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12日

日本政府制度

日本政府制度 一、明治维新以前的政府制度 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革新”①,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大化革新: 8世纪后半叶,土地私有和庄园制度得到发展,10世纪时封建武士开始崛起。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被大权旁落的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在镰仓地区建立的大将军府)为标志,武士阶级掌握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国家各级政权。镰仓幕府是日本第一个武家当政的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武士集团首领掌控国家最高权力达676年。1336年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为第二个武家政权,而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在幕府时期,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成为中央政权,天皇形同虚设。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它以军事封建统治为特色,以首长武家栋梁与从者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为基础。从者对栋梁(主人)提供军事服务(奉公),主人对从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时保护其领地。江户幕府时期,幕府又把将军领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国土地分为许多藩,封大名为藩主(诸侯)。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军事、行政、司法和征收贡赋等权利,但他必须对幕府纳贡和负担军事义务。藩成为幕府统治全国的地方机关。 二、明治维新后的政府制度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通过1869年的版籍奉还(版指领地、籍指户籍)和1871年的废藩置县,将封建领主占据的藩地统归天皇管辖。特别是经过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战争,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1885年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②,创设了内阁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2月11日正式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称《明治宪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宪法的名称中带有“大日本帝国”的文字,但当时并不是日本正式的国号,一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本的国号才正式统一称为“大日本帝国”。接着,又相继制定了《皇室典范》、《议会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确立了天皇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 1.天皇《明治宪法》规定,“万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权者。天皇被奉为神之子孙,天皇主权出典于天孙降临的神话。天皇主权也就是神敕主权,万世一系即与天地共存。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统率军队的权力于一身,立法权在帝国议会协赞(同意)下,行政权在各国务大臣辅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的名义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无上,内阁只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作用很小。天皇还有紧急敕令、独立命令权及非常大权等。 2.帝国议会形式上是国民参与立法的机关。由贵族院和众议院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③及敕选议 ①大化革新,是645年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皇帝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在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大化革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担任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645年─654年在位)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之诏》,实行政治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的日语意思是“伟大的变化”。此后日本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有:(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度,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3)中央设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和八省(中务、武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一台(弹正台);一般地方设国、郡、里。(4)兵制方面,首都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②1868年4月6日,以天皇为首的明治新政府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约》。在6月11日,公布“政体书”,宣称“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并将“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无偏重之患”。按此原则,天皇政权实行第一次“太政官制”。9月3日,天皇下诏改江户为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冶”,取中国《易经》中“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句中的“向明而治”,并规定从此一代天皇只用一个年号。翌年4月,天皇赴东京,事实上迁都东京。 ③华族制度即日本近代贵族制度。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维新功臣及财阀等列入“华族”,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