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一、“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结构图

二、模式简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全新理念对我们从事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此,我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结合《新课标》,设计了“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

1、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语文观,我先让学生先复习平时积累的古文古诗词。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课,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教学文言文,只有会读,才知其意;只有会读,才懂其情。在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再通过学生反复练读及教师的指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读通全文,并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

3、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语文离不开词句的组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都是通过字词句展现出来的。同此,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到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与感悟,将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4、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在前面的环节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那么,本环节重点为“悟”,主要是一种提高性阅读,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

语言魅力,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一读、一品、一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5、丰富内容,感情升华

这一环节播放《高山流水》之音,这不仅仅是古文朗诵时的背景音乐,它还诉说着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同时也为学生展现了一段古代音乐的艺术美,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真正懂得“知音”的含义,使知音的含义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典型案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

伯牙绝弦

课前活动

1、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老师发现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还有些同学背诵了一些古文。今天,老师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积累的背给大家听,好吗?

2、学生交流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句话流传至今。

⑵“巧言令色”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好多出自古文,比如上课要专心致志就出自《学奕》这篇文章。

⑶“温故而知新”学习就应如此。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㈠导课

1、这节课我们再来运用上面的方法学习一篇文言文。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注意“弦”读xián)

㈡解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绝”怎么解?

3、生:“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

师:他用自己的话表达了这个意思,这就叫变通,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古文,看看能不能把它读准读通。

2、生自由读一读

3、谁再来读一读

4、朗读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是不一样,文言文特别要注意断句。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好吗?一句一句的跟老师来读,注意听体会古文特有的节奏。

5、师领读。

6、谁来读给大家听。

7、他注意到停顿了,很有文言文的韵味,可见刚才听的十分专心。

8、为了让大家都能读出古文的节奏,老师标出了停顿号,自己读一读。

9、看大家读的这么专心,一定感受到古文的魅力了,齐读。

㈣学习课文

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几遍读下来,我们都知道文中主要写了那两个人?

2、齐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了解?

3、“善”是何意?“鼓”呢?你怎么知道的?

4、好,他就用了结合注释的方法来学习。

5、他们一个是擅长鼓琴,一个是善于听琴。

6、我们齐读这句

第二、三句:“伯牙鼓琴——若江河!”

1、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你能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把它画出来。

2、你画的是哪一句?指名读。

3、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下面以二人小组的形式一起来理解。

4、交流。

5、伯牙心中所想体现在哪个字上?(志)

6、①当作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出一座什么样的高山?

②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峨峨)

③读一读,读出泰山的巍峨。

④伯牙所想,子期仅用了一个“峨峨兮”就表现了出来。古人讲话可真是简约而不简?。从子期的话中间,你还有从哪些词上体会到“伯牙——琴,钟——听”

⑤“善哉”——好啊!

⑥“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⑦“真棒啊!”“了不起啊!”

⑧你也真了不起,读一读这句话。

⑨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子期在表扬赞美伯牙的琴声,谁再来赞一赞。

⑩指名读

a、发自肺腑啊!

b、读出了五岳之首的气势

⑾让我们一起向子期那样赞美伯牙,一起读

7、①我们来看下一句,谁来读,说出你的理解。

②谁再来读,读出你的感受。

a、读出了江河的浩荡

b、浩瀚无边的水呀!

8、过渡: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喜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通过对刚才两句的理解,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刚才,他的理解中说“念”意思是:心中所想,看看文中也有一个和“念”意思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志)

3、学习就要联系上下文

4、是啊,当伯牙鼓琴(引读)

5、善鼓的伯牙如此弹琴,善听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才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同学们,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偶然相遇,读这个片段,你会

有更多的了解。

7、此时,伯牙心情如何?(快东、兴奋、欣喜)

8、伯牙多想把这份惊喜、欣喜、激动化作高山流水在人间流淌。此时伯牙多想和子期一吐心曲,如果你就是当时的伯牙,你想和子期说些什么呢?拿起笔,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

9、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

10、交流

①你走进伯牙内心深处去了,这正是他想说的。

②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③听懂了心声,听懂了情怀

④知我者乃钟子期也。【板书:情】

11、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2、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更懂,这知音才是真正的知音。

13、现在让我们再读2.3.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欢乐。【齐读】

第五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同学们,伯牙和子期多么也想向高山流水那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再在老地方相会。一年之后中秋节,伯牙满怀欣喜乘着一叶扁舟而来。然而当他来到去年相会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凉的墓碑。高山无言,流水无语。站在坟前的伯牙多想鼓一段琴给他的知音钟子期听啊!于是他拔动琴弦把千言万语化作了琴声,可是子期却再也听不到了。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2、一起读。

3、伯牙伤心欲绝,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何等的决心。请大家再读,读出悲怆之凉。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

4、伯牙绝弦,这断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琴绝弦的同时,断绝了什么?.

①生:断绝了音乐道路上的前程

②生:.断绝了对未来的前程。

㈤背诵全文

伯牙绝弦,伯牙所念再无人得知,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

响,高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山水间成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情却有情,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千古流芳的故事,让我们伴随着高山流水,一起记住那段友情,一起背诵这个动人的故事。

板书:

伯牙绝弦

琴情

伯牙钟子期

知音

四、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的设计和教学。审视自己的这堂课,有着点滴收获,也有些许不足,总结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只有77个字;说它易吧,它也易。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藏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开始查阅资料,我还发动孩子们一起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搜集到了不少的相关资料。课上,孩子们滔滔不绝地汇报着,交流着,学生们听得是那么仔细,学的是那么认真,读得又是那么有感情。他们不仅被这流传千古的故事内容所打动,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更使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对人生知己的深刻感悟,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杨氏之子》,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肋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我抓住“读”为突破口,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整节课这样读中有悟,悟后有读,读反反复复,悟越来越明。

教学中,追求本色语文,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不走过场,不耍花架子,渗透对文本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导,不仅仅说清楚,也要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为此,在课前我要学生准备了字典等工具书,真正让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句子时能沉下心来,进入文本阅读,体现语文学习的效果。

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学生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个别不到位的断句也没有及时指出;课堂调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强。当学生发言不是很充发的时候,我的过渡语言没有很好的激发起学生回答的欲望,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得课堂上学生发言略显集中,关注了一部分学生,但也忽视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语言的精练需要进一步提高。个别的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零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影响了课的精彩。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在今后的教学中真真正正地、扎扎实实地做到“好上课——上好课——课上好”。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19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了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篇一: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会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又如何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除能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以外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 生:清风、白云、细雨、明月、炊烟、白雪…… 师:能在这些景物描写的词语前加相同的两个字的修饰语吗? 生: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萧萧竹叶绵绵细雨袅袅炊烟萋萋芳草白雪皑皑等。 师:如果我是伯牙你是子期当我鼓琴当你听到我的琴声你会如何赞叹呢? 分角色表演: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生:善哉,绵绵兮如()!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生:善哉,()兮像()! …… 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连起来说一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细雨钟

子期曰:“善哉,绵绵兮如细雨。”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会对子期怎样说?用文言文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什么呀! 生:知音 【教学环节分析】: 这一教学环节是我在执教语文《伯牙绝弦》一课在教学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一处拓展练习的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置身文中人物感受子期和伯牙的知己情谊,老师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同时通过这一句式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一环节有这样几点成功之处: 1、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2、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3、既加强了此种句式的训练,又打开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的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表现力较差。 这一不足,一方面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比较保守,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上比较欠缺。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的’年龄越开越大,有些不好意思,放不开手脚。 2、学生的语言较贫乏。 学生平时看书较少,语言积累量不够。分析原因,一时家庭文化氛围不好,再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虽有意识要求学生积累语言,但是检查的力量不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一:《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匆过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后,要在自己的课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同行们能多提宝贵意见。 篇二:《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释,联,悟,诵”等学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高山流水等古曲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同学们,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能是一首歌、一幅画、甚至一件不起眼的工艺品。第八组课文将带我们走进艺术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首先,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一段高雅的音乐,想想你仿佛看到什么景象?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气息?心里有怎样的感受?(点击古琴)学生认真倾听后自由说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边听音乐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体会,并表达出来,这是很好的理解方法。(师边说边板书:展开联想和想象)其实我们不仅欣赏音乐

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阅读文章、欣赏图画时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体会,而且,写文章时我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表达,(板书:学习作者 表达的方法)请齐读。这就是我们这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之一,同时另一个训练重点就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著名古筝曲《高山流水》,你知道吗,关于这首曲子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古文、也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名叫——《杨氏之子》 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啦?(师出示幻灯片:读释联悟诵) 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点评、正音。 3、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进步?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出示重点句:“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师出示隔断文)。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5、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都按捺不住了,给老师一个展示的机会行吗?(师范读) 6、怎么样?老师读得还可以吧?愿不愿意和老师PK一下? 7、指名与老师赛读。师及时点评肯定。(如:老师最喜欢你洪亮的声音,最欣赏你自信的姿态。) 8、生小组赛读。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高山流水教学反思 妥倮小学崔尧金 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际课堂教学,我进行以下思考: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反思。 本节课我本来设计了针对教学目标的预习题,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前并没有很好的落实。课前预习其实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预习题目,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大有益处。平时我们也都曾布置过预习作业,只是那种预习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确实也无多大的帮助,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词。我想在这里提出对预习的重视,也能引起大家的思考。理想的课程是美好的,但是我们总能去一步步尝试。这节课我设置的预习作业如下: 1、自主学习生字词,正确认读并书写;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自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4、联系上下文,尝试思考并解答以下问题: (1)“高山流水”的意思是什么?“知音”又是什么意思? (2)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3)俞伯牙为什么要碎琴? 5、根据注释,尝试读懂下面古文,并写一写 伯牙绝弦(不再弹琴)

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④,峨峨兮⑤若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⑦:“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⑧,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⑨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⑩鼓。 善:擅长。?鼓琴:弹琴。?善:妙,好。④哉:语气助词,啊。⑤兮:语气助词,啊。 ⑥若:像。⑦曰:说。⑧所念:内心所想。⑨谓:说。⑩不复:不再。 如果学生真能学会自学,那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二、识字教学反思。 我将识字及朗读定为A类目标,因为正确认读并会写生字词,进而能够通顺流利地进行朗读,这是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朗读、理解体会才成为可能。 本节课我也有意将生字词的教学聚焦在音、形、意上。认读上采取了开火车读、指名领读、带拼音领读,在字形上,我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记忆;在字义上,我主要也是从字形、偏旁入手,让学生去联想词义,比如“焚”字,“两根木头下点上一把火,就要?”学生自然联想到“烧”,我想这样学生记忆更深刻吧。中国的汉字确实是博大精深,每个字后面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或许我的解释还是有点个人的主观化,但这种尝试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小学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知音”是什么意思? 生;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懂自己的人。 师;想不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课文——《伯牙绝弦》(板书课题)。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他们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理解课文,感知整体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3遍。 2.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强调读出节奏。借助注释理解文意,部分词语重点指导。 3.师范读,生注意停顿、重音及语调变化,并做好标记。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理解课题 2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一技之长?(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让学生理解“善”字的意思,并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最后,学生朗读这句 话谈体会。 3.中那些句子能具体体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答案。

(找生回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让学生理解“志,善,哉,兮,峨峨,洋洋”等词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对这句 话的理解,最后,学生朗读谈体会。 3.难道伯牙心里只想到高山和流水吗?他还会想写什么? (找生回答引出;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让学生试着赞美伯牙) 4.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的含义,用文中的话应该怎么回答?(找生回答) 引出课件;“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让学生理解“念”的意思,并引出“念,志,想”异字相同) 学生朗读这句,体会知音的意思 5.子期死后,伯牙有什么举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引出课件: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引导学生体会:“谓,乃”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6.伯牙这样一位琴技高超的人,生活中应该缺少不了别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 的死却摔破琴弦,终身不弹,你有什么看法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7.体会情感,再次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知音的重要性,那么假如你们是伯牙,现在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呢?或者,现在你们是子期,想对伯牙说些什么? (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进行汇报交流) 五、作业布置 搜集《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文章,进行朗读感受。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伯牙琴 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25《伯牙绝弦》 【教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 【目标分解依据】 1、学科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教材特点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3、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合作读、师范读等方式,读准文言文。 2.能借助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创设情境,讨论交流,体会伯牙和子期友谊的真挚,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4、通过多种读书方式,学生能背诵课文。 【评价活动方案】

目标一在环节二反馈自学情况时进行评价(课中反馈) 目标二在环节三的“理解课文”环节和反馈练习三中进行评价 目标三在环节三的“感悟深情”环节进行评价 目标四在反馈练习一中进行评价。 【教学活动预案】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八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各种艺术形式的美,感受艺术的魅力。 (2)学习作者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3)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各种艺术。 2、了解课文的安排,(出示单元知识树)看看围绕“艺术的魅力”安排了哪些内容?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合作读、师范读等方式,读准文言文。 2.能借助课下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3.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创设情境,讨论交流,体会伯牙和子期友谊的真挚,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4、通过多种读书方式,学生能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单元导入,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为本组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感受古文音乐美。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请大家打开课本,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开始学习吧!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 团溪镇第二小学冉启芬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知音深刻含义;然后安排配乐写话,激发学生珍惜朋友间真挚情谊,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琵琶语》的乐曲;伯牙和子期等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点拨引导

学法:自读自悟、以说促悟、以写促悟 课前热身: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而且都是描写什么的?齐读这些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师说一个“江水滔滔”,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词语,对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学生用心倾听。然后谈感受,这就是有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在这个好听的音乐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这个故事《伯牙绝弦》。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伯牙绝弦注意指导“弦”的读音,与学生交流伯牙资料。“弦”就是琴弦,“绝”就是断绝,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伯牙既然是春秋时期楚国有名的宫廷乐师,他一定会把自己的琴视为心爱之物,那他为什么要把琴弦挑断呢?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品味韵味 出示课件:【读课文,注意停顿: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范文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较少学习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

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出示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题。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断绝)“绝弦”是什么意思呢?(割断琴弦)师:“绝弦”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 3、伯牙是名满天下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自己的生命,为什么要绝弦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3、指名读课文,评价1: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开了很好的头,谁还想读一读? 评价2: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几遍读下来,你们知道了文章写了哪两个人?板书:伯牙钟 子期 钟子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钟子期,楚国人,生活在汉水边,是一位以砍柴为生的樵夫。) 2、课文哪句话写出了他俩的的特点?出示:“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 (1)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突出了他们的特点?(善)“善”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篇一: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会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又如何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除能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以外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 生:清风、白云、细雨、明月、炊烟、白雪…… 师:能在这些景物描写的词语前加相同的两个字的修饰语吗? 生: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萧萧竹叶绵绵细雨袅袅炊烟萋萋芳草白雪皑皑等。 师:如果我是伯牙你是子期当我鼓琴当你听到我的琴声你会如何赞叹呢? 分角色表演: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生:善哉,绵绵兮如()!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生:善哉,()兮像()! …… 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连起来说一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如细雨。”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会对子期怎样说?用文言文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什么呀! 生:知音 【教学环节分析】: 这一教学环节是我在执教语文《伯牙绝弦》一课在教学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一处拓展练习的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置身文中人物感受子期和伯牙的知己情谊,老师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同时通过这一句式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一环节有这样几点成功之处: 1、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及意图特级教师展示课

特级教师展示课 25伯牙绝弦教案 马江山 监利县外国语学校

25伯牙绝弦教案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25课,请一位同学读课题,最后一个字怎么读?谁再读?大家一起读。(设计意图:“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对学情的预知,因为“弦”字音很难读准,必须强化。)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古文。我们先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因为是古文,再加一条:根据提示读出恰当停顿,按自己的语速去读,读好了就坐正。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老套的初读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课课落实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自学意识与能力。) 2、检查读书 (1) 谁读第一句。预设: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2)谁读第二三句?预设:哉和“兮”老师用红色标示强调,都是语气词,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老师读自由练读。谁再来读。 (3)谁读第四句。预设:有一处重音强调要读好--------“必”得之 (4)谁读最后一句。预设:要读好”谓/世/”这里的连续性,语气停顿。 3、就这样,语速放慢,适当停顿。我们齐读。读的有点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读越好的请举手。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第一句预设看是评价语,实际是读书基本要求。以此为“榜样”,学生知道该怎样努力达到要求。后几句的预设,目的在于教师心中有数。教师的主导如何体现?此处留有点拨的可能。若学生达到,教师不需赘言;若学生达不到,教师则进行精当的点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教师要在备课时进行这样的预设。)

三、说说课文大意。 1、课文读得有点基础了,同学们可以根据课文下方注释,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试说每句话的意思了。(设计意图:学生先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生能力从何而来?不是教师教出来,学生要有踏踏实实的自学过程。)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巡视不是无所事事,是快速把握当下学情,班级上中下三个层次学生学力如何?进度效率如何?难点在何处?通过巡视实现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把握。教师要思考原先预设是否需要调整?通过巡视、调查、调整以使下一步分层教学更有针对性。) 3、我们来交流一下:多媒体出示。 (1)第一句。这句关键要理解哪一个字?组个词理解--善于。善于近义词---擅长。(2)第二句。(这里又出现两个“善”字。属于一词多义的词语,大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吗?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在当时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3)第三句。注意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长江、黄河。 (4)第四句。必得之的“必”是什么意思?都的意思,连起来再说5)最后一句。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复”是什么意思?再。不复鼓呢? 4、同学们刚才较好地理解了这篇古文,真棒!运用借助注释说句意,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阅读古文,也可这样进行。 (设计意图:每句都有相应的预设,有的是方法渗透,有的是背景资料补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识讲解,有的是与课文重点相关关键词语的强化,还有的是连词成句的示范。预设之,以达心中有谱,教学交互,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教学实效。) 四、学习想象 1、大家刚才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请快速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语句。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设计意图:

教学实录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 、揭题导入(出示:伯牙绝弦)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 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 示人用刀断丝。 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这是一个关于谁和谁的故事? 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 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 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一一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对,是说伯牙把琴摔碎,不再弹琴。 那么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 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 (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

好,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请同 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 (出示“善哉” “峨峨兮”) (生齐读) 这两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对,是语气词。 其实注释里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了。 (出示:“哉”“兮”的注释) 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 (出示原文,二、三句字 体变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看,注释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词语,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 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指名读) 组词语与导学提示) 这三组词语在课文里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它们的意思也弄懂了,就能把 课文读得更 好。下面请同桌互相交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 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我们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压力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 字呢。(出 示:四个“善”字) 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两个“善” 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谁能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 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 ”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 像江河一样!” 很好,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念、必得之)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 “好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概了解了伯牙和子期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将走进伯牙和子期的内心世界,去真切地感受他们之间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友谊。 2、请大家齐诵两遍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上节课我们划分了课文的朗读节奏,谁来为大家读读?(课件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请一名学生范读)下面我们一起齐读课文。 二、深入课文,感悟知音 1、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请1名学生讲) 2、插入典故,引发学生思考: ①同学你们知道吗?其实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伯牙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 少赞美吗?想象一下别人都会怎样来赞美他呢?(你弹得真好/你弹得很妙/你的琴声真 听。) ②的确,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琴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名满天下听者众 多,得到的赞誉却是数不胜数,但他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自己的琴声。一次,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楚王听了摇了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另一首《高山流水》。待他弹完,楚王君臣早已酩酊大醉。 ③想象一下,如果你作为伯牙,你此时的心情如何? (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如此高雅的艺术竟遭如此践踏。) ④所以伯牙独自一人来到寂寥的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播放音乐《高山流水》)你看, 此时的伯牙坐在这寂寥的山涧,看着高山流水,拨动了琴弦,诉说着自己的情感和心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范秀兰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一、“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结构图 二、模式简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新课标》提出的这些全新理念对我们从事文言文的教学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同此,我根据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结合《新课标》,设计了“对话·感悟”主体性教学模式。 1、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语文观,我先让学生先复习平时积累的古文古诗词。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然后引入本课,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教学文言文,只有会读,才知其意;只有会读,才懂其情。在本环节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再通过学生反复练读及教师的指导点拨,使学生能够读通全文,并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 3、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语文离不开词句的组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都是通过字词句展现出来的。同此,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到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与感悟,将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4、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在前面的环节中,“读”是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品”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那么,本环节重点为“悟”,主要是一种提高性阅读,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

语言魅力,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一读、一品、一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5、丰富内容,感情升华 这一环节播放《高山流水》之音,这不仅仅是古文朗诵时的背景音乐,它还诉说着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同时也为学生展现了一段古代音乐的艺术美,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真正懂得“知音”的含义,使知音的含义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三、典型案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过程: 伯牙绝弦 课前活动 1、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积累中,老师发现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还有些同学背诵了一些古文。今天,老师给你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积累的背给大家听,好吗? 2、学生交流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句话流传至今。 ⑵“巧言令色”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好多出自古文,比如上课要专心致志就出自《学奕》这篇文章。 ⑶“温故而知新”学习就应如此。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大家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㈠导课 1、这节课我们再来运用上面的方法学习一篇文言文。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注意“弦”读xián) ㈡解题 1、题目是什么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