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本文发表于《今日财富》理论版

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得到的启示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向文翰

湖北武汉430074

[论文摘要]本文以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为蓝本,并着重对该书的核心部分(两种制度、三个因素)进行了粗略的探讨,本文认为:对外国著作的探讨不能始终囿于外国著作本身,而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并最终将落脚点放在中国。《论美国的民主》中的观点我们需要加以选择地吸收,而不是全盘照搬,从该书中得到的启示也应该是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及法治建设而服务。

[关键词]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民主制度

一、前言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托克维尔能到美国这个民主国家去考察其民主制度,《论美国的民主》是托克维尔在美国实地考察期间的重要理论成果。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分上、下两卷,两卷之间的写作时间相隔5年之久,相比较之下,尤以上卷最能概括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同时,上卷的内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囊括。虽说是一位法国作者以美国为背景而写作的著作,但它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即以一位法国人的眼光去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加以评判,同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对中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制度的完善等都是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的。

二、方法论范畴

托克维尔首先对法国大革命及当时法国国内的情况表示了自己的不满。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具有双重性,它既反对君主政体,又反对地方分权制度。这种两面性是极其荒谬的。”笔者亦认为法国不是没有自由的土壤,而是无法也很难结出自由的果实,究其原因是当时封建制的法国不具备美国那样的条件。而在大洋的彼岸,存在着这样一个国家,这里人们之间的平等几乎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美国。从《论美国的民主》的导论及后面章节都可以看出,托克维尔心目中理想的民主国度是美国。托克维尔考察美国民主制度所采用的是比较和借鉴的方法。虽然托克维尔认为美国是最好的民主国家,但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来发展法国的民主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立足于本国,托克维尔对法国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正如托克维尔在描述美国人的爱国心时所发出的感慨,这完全是出自民情,同时也表现了托克维尔本人对自己祖国强烈的爱国心。这也提醒我们,在做任何理论分析的时候,最终的落脚点仍然要立足于本国。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美国人的身份平等是在其他国家难以见到的。”托克维尔认识到这样一个趋势:即在于承认贵族制的必然衰落和平等与民主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能帮助它前进。”美国的民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身份的平等、公民的自由精神和自由理念、公民的民主精神、民主理念。依照托克维尔的观点,有助于美国维护其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其中,自然环境的因素很显然是深受孟德斯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我们不能不说这种观点过于极端化、绝对化,但美国的事实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美国身处两大洋的包夹之中,与外界甚少来往,美国国家的形成和大规模的移民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大熔炉”式的国家。

作为新大陆的北美洲,其社会自始自终没有形成等级有序的社会结构,人们天生就有极其强烈的平等意识,这和中国在国家形成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依赖于氏族的血缘关系而得以存续,这种存续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之久,氏族的框框始终没有被打破,因此,中国一直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以及金字塔形的一元多级的结构,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结构之下,就更谈不上民主与自由了。

接着托克维尔向下考察,指出:“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理念的根源是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种制度的最大好处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在于实行自治,乡镇作为次级的行政单位,拥有这种自治权无疑助长了公平、自由理念在美国的萌芽与发展,可以说,美国民主制度的雏形是新英格兰乡镇制度。托克维尔认为考察美国的民主制度的顺序应该是:先考察乡镇制度再考察州,最后才是联邦,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科学的考察方法,勿需质疑:美国社会从来就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地方拥有较多的自治权。从地方到联邦,再从联邦到地方,两者的关系始终都很融洽,这源于两者在必要时都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利益;使各州和联邦结合的纽带可以说是民情,联邦结合的纽带不仅有共同的物质利益,还有大体上同质的思想和感情,当时的美国就具备这种条件。在美国社会,显然也存在着阶级冲突,但这种冲突却不是很强烈,“社会各个阶层开始混合起来,使人民相互隔开的一些屏障接近捣毁,财产逐渐分散为多数人享有,权利逐渐为多数人享有,教育日益普及,智力日渐平等,社会情况日益民主。最后,民主终于和平地实现了它对法制和民情的控制。”由于美国地大物博,在美国人逐步地开发西部地区后,一股“淘金热”开始兴起,大部分的人利用在西部地区所淘的金购买了广袤的农田,广袤的农田使这些人一举成为农场主的角色,他们的农田面积差不多一样大,他们的财富也相差无几,从而他们之间的阶级冲突也不那么强烈。可以说,阶级冲突非常强烈的地区或者国家,最首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之间在财富,乃至在身份上的不平等。

最后,不得不提到美国的法制,法制在美国对民主的巩固大有脾益。不难发现,美国社会中所有的政治问题最后都归结为法律问题。美国社会中不存在贵族,法官、法学家就是贵族。“美国的贵族是从事律师职业和坐在法官席位上的那些人。”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法律和民主是美国人民的两大主心骨。美国人极其爱他们的法律,就如同爱他们的父母一般。

三、辨证范畴

《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可以看出托克维尔对待事物高度的辨证精神。虽然,托克维尔高度称赞美国的民主制度,但并不是绝对的信任,因为任何民主制度都难免有缺陷,极端的民主导致专制和暴政。然而,与法国相比,美国的民主制度更优,更能体现人们之间身份的平等,托克维尔正是通过美国这扇窗户为法国找到一纸良方,其真正目的,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说,是借鉴美国民主制度来完善法国的民主制度。美国民主政府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防范暴政的措施太少,由于措施本身就少的可怜,整个民主政府有山崩离析的危险。“美国的民主往往不够成熟,但法制的总趋势是向善的。民主政府的毛病马上即可发现,但其优点只有经过长期观察才能发现。”民主制度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人民,虽然人民时常犯错误,但民主始终代表的是大多数的人民。托克维尔这种高度严密的思维逻辑本身就值得称赞。民主政府本身并不软弱,导致它跨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暴政和管理不当,集外因与内因于一身。

辨证的文风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找到痕迹,在美国总统选举和连任制这一章节中,托克维尔非常赞赏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但又十分反对总统的连任制,并称这将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托克维尔被喻为是未来学家,托克维尔的担心是对的,事实也就这样发生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是最好的一例说明。

四、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两种制度、三个因素

首先是美国的行政制度: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人们试图缩小行政权威的影响,而把权力分给社会上的许多人去掌握。这样,权利不至于过于强大,又不过于分散。美国只存在政府集权,而不存在行政集权,联邦政府管不了各州政府琐碎的事物,其细枝末节通常也不予干预。其次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法国,早在孟德斯鸠的伟大著作《论法的精神》中就已经提出了完整的三权分立理论,但在美国,这项制度又实施得更好。托克维尔大加赞赏美国的分权制度,“虽然欧洲

各国普遍都有分权,但美国的分权带来的实际效果最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政治效果,使每个美国公民产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公民在祖国那里找到归宿,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三权分立主要是来自权力内部之间的相互制衡。就拿众议院来说,众议院本身由人民所组成,体现、代表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是牵制权力滥用的关键一环。关于众议员的任期,笔者认为:众议员的任期年限通常只有一年,这多少有些不妥。众议员的任期年限应该与参议员的任期年限持平,这种持平有助于众议员和参议员之间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司法权在美国的独立是众所周知的,司法权的独立是美国三权分力机制的重要保障,如前面所说,行政权在美国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美国总统的权力在美国这种政治体制下显得相对比较微弱,相对地限制总统的权力也是三权分立制度得以良好实施的关键之一。总统作为人,经常在情欲和理智之间摇摆,若理智,则国家将继续兴旺发达;若被情欲所掌控,那么,国将不国。另外,总统的弹劾制度,使得整个三权分立体制变得更加完整。三权分立这种内部制衡的体制确实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带来了高效率,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托克维尔曾举例墨西哥照搬美国宪法导致的失败就是最好的说明。

总之,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民主制度、政治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始终离不开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作者也反复提及——地理环境、民情、法制。这三种要素体现出的个性与特殊以至于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而需要有选择地借鉴、选择、吸收,相信这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五、我们的反思

1、尚法观念: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说,美国人视法律如同自己的父母。反观我们中国,法与人民的距离太远,相当一部分人不知法、不守法、不信法。解决问题的途径仍然是私力救济,寻求公力救济的情况相对于私力救济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不发达的偏远地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厌诉心理就特别严重。如果长期以往,中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进程将被大大延缓。另外,法学家阶层在美国实为精神方面的贵族,法学家在美国人民心中很有权威,法学家是防止立法机构任意和专断的武器,对法学家的尊敬首先源自于对法律的尊重,笔者认为:中国要形成法治社会,首先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是法学方面的人才,其次是应该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也应该如同对宗教的信仰表现出一样的虔诚。

2、地方的自治权: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这种制度首先源于新英格兰乡镇制度。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实践蓝本,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我国民族区域之外,地方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不够,这是令人担忧的。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地增加地方的自治权,而不光是在民族自治区域的范围之内,适当增加地方的自治权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最好手段之一。同时,地方自治也包括基层群众的自治,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八个新提法”中就包括了基层群众的自治,这是可喜可贺的。

3、自由观念:象征美法两国之间友好的“自由女神像”今天仍然屹立在纽约港入海口的自由岛上。美国的自由观念正如作者所说,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既包括乡镇自治、又包括移民带来的典型效果,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地理环境,反观中国,中国没有自由的土壤,中国脱胎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那一套等级森严的伦理纲常压抑中国人太久,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如今的中国仍然是有序等差的社会结构。那么,要打破这一种等差结构,实现人人平等、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实施法治。在法治社会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本身又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而不是极端的自由,在法律框架下的自由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自由。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跨越自由王国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

2、徐爱国(著):《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李龙(主编):《西方法学名著提要》,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学设计》读书报告.doc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考核表 姓名赵秋芳年级研三系别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教育管理研究方向有效教学 报告范围 报告日期20XX 年 1月 3日 及人数 基于梅里尔五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报告题目 报 告 内 容 简 介 评分表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基于梅里尔五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读《教学设计》有感 浙江省临安中学赵秋芳 没有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没有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真设计,课堂 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完成。那么,在课改继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教学 设计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新的要求呢?最近学习的盛群力教授编著的《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我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盛群力的代表性著作。全书依据“适配内外条 件,指导分类教学,深层理解意义”的编写原则,注重介绍当代国际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 方法和程序,注重探讨学与教的过程,以帮助读者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盛教授在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和概念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 觉。他认为,教学设计不仅要基于学科的知识内容和逻辑,更应从本质上,由学习任务的类 型(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来进行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不仅有学科知识上的要 求,更需要不同智力成分的参与。作者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教学效果的各种 具体途径与做法上。看完这本书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梅里尔的五星教学模式。 一、梅里尔的五星教学模式理论基本内涵 五星教学模式又叫“五星教学原理”或“首要教学原理”,是由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 梅里尔博士大力倡导的,他既是以加涅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的核心人物,又是第二代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公认的领军人物之一。20XX年,梅里尔发表了《首要教学原理》,所谓“首要教学原理”,是指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都大体赞同的一种处方性教学 设计原理。首要教学原理原理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读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 本特征;首要教学原理也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他们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学设计理论的肯定, 并且有实证研究的支持,实施首要教学原理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技能。 (一)五星教学模式的特点 五星教学模式将认知主义和建构注意理论兼受并蓄,并博才众长地汲取可各种教学原理 共通的成分。 (二)五星教学模式的内容 梅里尔指出:虽然当前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发展迅速,但是它们之间绝不是 仅仅体现了设计方式上的差异,而是有其共同性,在依据考察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式上 提出了一组相互关联的首要教学原理,即五星教学模式。 五星教学模式将认知主义和建构注意理论兼受并蓄,并博才众长地汲取可各种教学原理 共通的成分。该模式倡导在“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下,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原有知识”、“展示论证新知”、“尝试应用练习”和“”融会贯通掌握“等

结合谏逐客书,谈谈人才的重要

结合谏逐客书,谈谈人才的重要 1、论“李斯《谏逐客书》”谈宜昌吸纳人才 想到了泱泱秦国的宰相李斯那篇脍炙人口的《谏逐客书》。 宜昌作为一个开放性城市,每年到宜昌就业的大有人在。而这部分人为宜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很大一部分甚至在自己的岗位上比宜昌人创造出更辉煌的价值。 同时,宜昌本地也有很多优秀人才走出家门,为所在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种自然的人才流动,可以相互弥补地域、观点、文化等方面的不足。 做为发展中的宜昌,我们更应该以海纳百川之气魄虚心学习外来的先进经验和文化。和所有把宜昌看做是第二故乡的外地同胞共同努力去建设我们的家园。 在吸引外地人才方面,可能政府部门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可是就我看来,那些物质上的东西只是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宜昌人,能尊重外地同胞,从自己做起,让他们切实能在这里有家的感觉,我想,即使他们可能会在别的地方找到更好的工作,可就是因为这份眷念,他们还是会留在宜昌。“引进”和“留住”是一个补血和造血的关系,人才引进再多留不住别人或者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还是徒劳。 所以将心比心,关注外地同胞,公平公正地看待他们的付出,帮助他们解决一个外地人在本地的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这不是口号,是事实。他们的“众口铄金”是宜昌被人们所接受的最好的证明! 末了,感谢楚子为宜昌做出的贡献。希望你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广开言路,为宜昌的发展出谋划策! 2、谈立国之道 实则,立国之道乃用人之道也。这便是我阅读了《谏逐客书》最直观的感受。看洋洋中华数百年的历史。无数君王政客昙花一现,不胜枚举;诸多才子豪杰深居简出,不为人知。这些给我们带来了太多遗憾。那前者缘何一现,而后者却又缘何无人问津呢?关键在于用人之道。在《谏逐客书》一文中,李斯从知己知彼,继而富国强兵,进而称霸中原,最终稳固政权,四方面层层深入。单刀直入的对人才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做了具体而详尽的分析。可见国兴在乎人。 道理人人都懂,话人人会说。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何?李白一身文采,豪情万丈,然昏君无道,最终落得个抑郁而终的下场;杜甫满腹经伦,虽有怀才济世之能,还不是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蒲松龄,号鬼狐居士,饱读诗书,几番科举几番落榜。仕途无道,一写《聊斋志异》以泻其义愤,斥责官场的黑暗。无疑,从开唐 盛世到唐朝没落;由八旗入关到火烧 圆明园。无不与此关连甚密。此类文人志士层出不穷,也算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吧。但是难道他们真的喜欢做居于深山密林的隐士?难道他们是为了沽名钓誉吗?难道他们真不想一展抱负吗?非也非也。寒窗苦读数十载,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便是为了搏取功名,一展才华吗?但君王的无道,仕途的险恶,吏制的昏乱,却使一代一代为之而奋斗的人们心寒。他们不得不觅于人烟罕至之处,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但他们仍然在等待,等待有一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篇一:《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史书该如何书写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报告 学号+姓名岭南学院 摘要: 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让我重新认识了鸦片战争中的人和事,启发我重新审视所读过的史书,打破固有的对历史人物道德评价的束缚,将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回到历史的大背景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其与众不同的史学观点,也启发我思考,史书该如何书写。我认为,史书一方面固然要还原历史的真相,客观记录史实,另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宣扬正确的观念。另外,读史的人也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研究历史。 正文: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将一百多年前那场中国近代开端的战争呈现在我们面前。《天朝的崩溃》与其它史书不同的是,它不单单是在讲故事般地告诉人们鸦片战争中发生了什么,而是系统地从清朝的军事力量,到琦善、林则徐、杨芳、奕山等官员将领,再到签订的各个条约,全面地分析鸦片战争。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首先,是作者“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1作者坚持“用当时的观念合情合理地解释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2因此在《天朝的崩溃》中,琦善不再是绝对的坏人,林则徐也不是绝

对的圣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个人的观念加上对时局各方面的考虑造成的,所以人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不能用简单的善恶的道德观念去给人下定义。第二,就是相较于之前看的史书,《天朝的崩溃》写作方式严谨,史料详实。作者旁征博引,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附有标明出处的史料为基础,让人信服。当得起“研究”这两个字。 书中,茅海建先生逐条批驳了判定琦善是卖国贼的原因,根据史料,分析出“禁烟,打击林则徐、主张投降,拒绝增兵虎门和私许香港”都不是琦善的所为。琦善之所以在道德评判中被定义为“恶”,或许是因为他是主和,而非主战派,这和传统的“贫贱不能淫,富贵怒能以,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观念不符。“对于列强的入侵,武力抵抗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另作选择也是明智的。前者是道德层面的,后者是政治层面的。负责任的政治家可以选择对其民族更有利的策略。对此不能简单地以‘爱国’或‘卖国’的道德观念概括之”3因此哪怕妥协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更好的选择,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在道德上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琦善和林则徐,一个被奉若圣人,一个臭名昭著。加上道德的评判,人们就更容易忽视历史的细节。作者认为,当时的中国,先妥协再图自强,比硬要往枪口上撞更要明智一些。 而更进一步来说,我们是在一百多年后,站在高台上审视着鸦片战争中各个人物的一举一动,我们当1 2范冠华:《百度百科——天朝的崩溃》 2021-02-1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 1995-04 自序1页 3

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作文400字

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作文400字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 在众多读书名言中,我最喜欢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说过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读书名言让我受益匪浅。 回忆三年级时,我看书常常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往往短短一个下午就能将厚厚的一本书解决掉。因此,我虽然看了许多书,但语文成绩只能在九十分上下徘徊,写出的作文不是流水帐,就是如白开水般淡而无味。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沮丧与不解。直到有一次表哥来我家做客,我才揭开了这个谜团。 那是一个下午,我闲着没事,顺手翻开了表哥的课外书。哇!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符号:横线、波浪线、圆圈布满在字里行间,书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我一下子惊呆了。这时,表哥悄悄地走了进来,拍拍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读书,不应该只是看,还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看书时更要全心全意地融入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交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哦!听了表哥的这一番教导,我恍然大悟。 从此之后,我看书不再以多少为标准,而是讲究质量。书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空白一片,而是留下了阅读的痕迹,遇到一知半解的知识,总会细细琢磨推敲,直到读懂读透为止。那种读书的感觉是多么充实、多么快乐。渐渐地,我语文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作文也不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了,还得了好几个一百分呢!语文成绩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读书不只是眼到、口到,更重要的是心到。心融入了书中,效果才能事半功倍,语文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句读书名言给我的启示 知识,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也是走向成功的交通工具然而,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的知识,是从哪儿来的呢?谜底是书。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正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示。 我原来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的人,因为语文成绩不怎么差,也没怎么在乎课外积累。后来到了高年级,考试也不怎么脱颖而出了,本来名列前茅的成绩,慢慢出去了原来的风采。我曾觉得奇怪,这是为什么?妈妈的话突然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孩子,学校的知识是基础,课外积累也很重要。你要在课外学会积累,才能更上一层楼。我这才明白了妈妈的话,更明白了高尔基的那句名言,从此,我每天把老师的话做笔记,圈圈划划,一篇课文上乱七八糟,到处是注释,在课外,我也时不时看点闲书:《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等书我都看。认真看起来,还真能看入神,晚上9点多,我就钻进被窝裹着被子看书。书里的人物个个描绘的生动形象,威风极了!我一看到了11点。完了!第二天还要读补习班!我赶紧关灯,进入了睡梦,梦中,我还梦到了曹操与刘备在打仗 有时我还会在休息时看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有一次,因为考试前一天晚上还在看书,还被妈妈骂了一顿。 高尔基的话至今还在心中浮想联翩。深刻的其实是我一生受用: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一、前言 在寻找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个案时,我们坚持从教育研究的外围进入教育研究的内部:(1)先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寻找三个著名个案;(2)然后从教育领域内部寻找三个著名个案;(3)接下来解释该研究方法的操作策略;(4)最后,再以“拓展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三个可以直接模仿和借鉴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式的著名个案。 从这里提醒我,不要只为教育研究而做教育研究,其他领域如企业,经济,军事等等的方面的知识也要涉及去了解,不要固步自封。 (1)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本尼敌克特的《菊与刀》;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泰晖的《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2)例如: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沃尔科特的《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陈向明的《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刘云斌的《学校生活社会学》;徐碧美的《追求作乐——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3)解释“调查研究“的基本策略:收集资料:访谈、观察与问卷;分析资料:“编码“并确认“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形成“扎根理论“:将“本土概念“还原为“本土故事“。 (4)在拓展阅读材料推荐三分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从自卑到自尊——一个学业优秀学生的发展分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重视从教育研究的外围寻找著名个案 重视著名个案中的“具体的人“:除了需要从那些著名个案中领会方法之外,还需要从那些提交研究报告的具体个人的生活史和他们的学术道路中领会相关的“研究精神“。 面对相同的案例,鼓励不同的理解:只是“理解程度“的差别,不存在“学科内容“上的差别。 启用新的“分类框架“:(1)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这是“学者“的功夫;(2)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它显示“思想者“的精神;(3)应用研究(变革研究),这是实践者、行动者、改革家的情怀。 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包括“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含访谈、问卷、观察以及相关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描述性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

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这两次中国历史上靠得最近的重大改革的命运和结果迥然不同。总结中国历次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及外国的经验教训,能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倡导和推动,得到光绪皇帝支持的戊戌变法,由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保守顽固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仅仅进行103天就寿终正寝。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宪政意义的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用血的教训给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从政的美德是节制和谨慎,改革需取得保守集团的中立并拥有相当实力的支持者,通盘计划与具体推进协调进行,用地方改革拉动全局改革。 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多年,还将继续进行下去。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与历史上那些惨遭失败的变法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以中国迄今唯一成功的改革范例载入了历史。为什么过去的改革大都失败,唯独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改革者们能功德圆满呢?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戊戌变法因为朝中大臣多为慈禧亲信,所以最终导向维护保守派的利益。维新派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并且急切的对慈禧展开进攻,操之过急,树敌太广,这是改革大忌。 任何旨在革除积弊,缓和矛盾,推动发展,富国强兵的变革,都有合理性和进步性。但谁来发动、领导和支持改革运动,却与改革的命运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一开始就是由中国共产党亲自发动和全力推动的,始终处于党的坚强领导之下。邓小平是党的领袖,是改革的倡导者和总设计师,对改革的发动和推进起到了关键和独特的作用。但改革不是靠他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也不是靠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靠全党的智慧和力量。一句话,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意志和行动。 二是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世界上一切改革与革命的终极关怀,无不是为大多数人谋福祉。清末的中国民众正处在空前的水深火热之中。戊戌变法的维新派在政治改革上激情燃烧,而在解决具体民生问题上却一筹莫展,从而远远地脱离了底层群体,尤其是农民群众。光绪帝颁布的新政上谕数以百计,却没有一件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不仅如此,某些新政措施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发生了直接冲突。地方老百姓对维新派的种种措施讨厌已极。 改革开放,固然有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提高执政能力的考虑,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它领导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革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长治久安。 判断改革是非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主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一切改革举措以人民利益为依归。人民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改革的主人,直接参与改革,共享改革成果。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普遍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转变,现在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人民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看到未来希望,因而衷心支持改革。 三是改革策略正确 在改革顺序上,先农村,后城市。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相对来说,农村情况较简单,改革容易推开,城市较复杂,改革需做大量准备工作;农村改革见效快,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书报告

《国家与社会革命》读后感 《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一书是一本对革命问题系统研究的经典之作。西达·斯考切波在这本书中所分析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即“为什么会发生革命?”更具体地说,是为了探寻国家政权陷入危机和冲突发生的根源,但这本书是一种“老问题,新视角”,引导读者从新的角度来看待革命起源问题,斯考切波也由此开启了社会革命研究的第三代浪潮。斯考切波的这本著作不仅对于社会革命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这本书中以扎实而丰富的研究方法为根基,对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选取了法国、中国和1917年的俄罗斯三个发生了社会革命的正面案例,同时还选取了英国、1905年的俄罗斯、日本、普鲁士和德国五个没有发生社会革命的负面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比较历史分析,用三个结构性关系展示了她的解释模式:一是国家君主制政府与国内支配阶级的关系,二是国家统治者与国际竞争者的关系,三是农村的阶级关系。在这个框架中,国家是位于阶级结构和国际局势交界的潜在的自主组织。换言之,国家处于国际和国内支配阶层的双重挤压中,而正是在这种双重挤压中的国家所表现出了的自主性能力状况决定是否发生社会革命。从根本上说,革命危机的出现源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它使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滞后,与此同时,国家总是处于竞争国际体系中,在外来强国的挑战中常常落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考虑的是国内体制和结构的适当改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振国家,但国内改革的努力常常招致失败:在革命前,波旁法国、诺曼诺夫俄国和大清中国都置身于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而它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实现经济突破,因此拥有更强大更灵活的力量。面对军事崩溃和财政危机,君主政府想通过相应的改革增强自己的力量,但这些改革往往会被上层地主阶级所阻碍,同时还受到农业阶级关系的影响。正如斯考切波在书中所说:“由于专制国家组织与上层地主阶级和农业经济的制度化联系,君主政府在作出反应时受到各种限制,在国内阶级结构和国家非常事件的双重压力下,独裁统治和中央集权组织和军队就会崩溃,从而揭竿而起的暴动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改造开辟道路。”可见,对于国家社会革命的发生,外来威胁和挑战是常态,关键在于国家在国内关系结构中的调整适应能力。如果在外来威胁面前,国家能够保持自主性,仍然具有足够的自主行动能力,左右支配阶级,能够控制农民起义的发生,那么社会革命就可以避免。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自主性对于社会革命的发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斯考切波在书

书给我的启示和快乐_初中作文

书给我的启示和快乐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书给我的启示和快乐,感谢您的阅读! 读书时,就知道“书”这个名词。真正知道书的意义在逐渐成长中悟道的。 之前,我迷上了那花花绿绿的图书,那美丽的画儿配上一段美妙的文字,让人真真实实地置身其中,那些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单纯的世界,像《葫芦娃》、《狼来了》、《哪吒》等。这些图书真是极其吸引人的,我看过一套《三毛流浪记》的图书,幼稚的我只会看着笑,哪里会知道什么人间冷暖之类的词啊。到上学之后,书接触多了,但大部分都是教科书,说句老实话我并不爱读书,只是为做个好孩子而努力地读那些枯燥无味的教科书,拿了第一,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称赞就可,无所谓爱不爱书。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接触那些叫做“文学”的书,我也并非刻意想读的,只是当时特别渴望语文老师多拿自己的文章在班上读感到特别的自豪。我为写好作文也只是多读作文书而已。 可见同班同学不只读作文书,还知道很多什么名著,大家通常会说:“哇!你看的书真多!”于是我借了今生第一本所谓的名著,叫做《苦儿流浪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了。我第一次觉得一本书竟可以有这么动人的故事情节,看到不愿放手。从那以后,本不是很有钱的我,倾尽自己所有的零用钱去买了那些名著之类的书,一买来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它,我像一只埋头在书堆里的鸵鸟,在那些美妙的故事情节里痴迷忘返。它们真的有这种魔力。什么《小王子》、《小公主》、《伦敦塔》、《海蒂》等这些书简直看痴了我。可当时我的父母并不那么开明,认为看这些书影响学习。所以我养成偷偷看书的习惯。拿本教科书挡在课外书上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又接触了另一类型的书,像自传、杂志、侦探小说等。有一次,拿到别人的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看,令我好多天没平静下来,连做

论美国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民主读书笔记 【篇一:《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摘要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情况 和民情进行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专著,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政 治学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讲述美国政治制度及其产生的 根源,下卷以美国为背景发挥托克维尔的政治哲学和社会学思想。 这部书主要介绍“自由平等”、“尊重权力”、“尊崇法制”、“主权分享”、“均势制衡”等思想和原则,对了解美国政治制度与民情具有深 远影响,对我国的法制进程也是有所启示的。 关键字:美国民主联邦宪法司法制度政治社会 《论美国的民主》分上卷和下卷,它们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 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中主要分析了 美国民主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北美的外貌、英裔移民带到北美 的影响、英裔美国人的社会情况、各州的过去,政治审判与司法权、联邦宪法、政党的作用、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多数暴政、美国怎样削弱多数的暴政及种族情况等方面。而在下卷中,则分析 了民主对美国的智力活动、美国人情感、对美国民情以及对政治社 会的影响。 一、上卷 在上卷分析美国的民主是怎样产生以及哪些因素有助于美国维护民 主共和制度时,托克维尔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上帝赐予美 国人的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第二,法制;第三,民情和生活方式、生活观念。”①因此,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论述上卷内容。 (一 )美国的地理环境 在上卷前三章主要描述了美国的地理环境和英裔美国人的情况。这 是一个新大陆,封闭、独立、自成一体。“美国人没有强大的邻居,因 此不用担心外敌入侵和被人征服,也不用担心因此引起的战争和金 融灾难。”②北美广袤的未开发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为移民提供了奋斗 并富裕起来的条件,同时从欧洲来的移民具有开拓的商业冒险精神,并且不断向西部迁移,这些力量都分散开来由此建立了规模大致相 当的众多的城市。这恰是地方自治得以实行的天然条件。早期美国 移民的共同点一是相同的语言,二是对权力观念和自由原则的熟知。

我国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我国改革开放40 年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启示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 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 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 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 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从生产力水平看,我国近40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个百分点,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

从经济结构看,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 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从财政情况看,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40年来我国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处于赤字状态,2016年虽略高于3%的警戒线,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门债务占GDP比重为36.2%,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且已连续两年下降。 从金融市场看,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比重超过200%,高于高收入国家水平。 从基础设施来看,人均电力消费从1978年的247千瓦时增

结合韩非的说难和李斯的谏逐客书简述法家思想的优缺点

结合韩非的说难和李斯的谏逐客书简述法家思想的优缺点 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秦朝法治思想的负面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 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是万能的,有其滞后性,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法作为人类阶级社会的调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他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而这些东西用法律强制,只能促成逆反心理。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给人们一个自我约束的空间。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法自君出,实行“独断” 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 制度。皇帝本人则凌驾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至秦始皇时更加刚戾自用,法完全成了君主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早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强国弱民”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法家认为是农战,但法家认识到“民之内事,莫苦于民,民之外事,莫难于战”。农事之苦,战事之难是推行农战的极大障碍,那么如何驱民耕战昵?法家认为,必须置民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民才有可能从令如流,克已之难,以赴耕战,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韩非甚至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法家的“强国弱民”理论上,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存时,他们就不会再抑仪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这个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律法家没有认识到。“刑用于将过” 法家认为在人们将要犯罪而尚未构成犯罪时,就应处以刑罚。《商君书.开塞》说:“刑加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两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将要犯罪仅仅只有犯罪的思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尚未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就不应定罪处罚。因此,处罚“将过”实质上是按人们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行为定罪。法家将有犯罪思想的人和有犯罪行为的罪犯

《美国史》参考书目

作业:写一篇读书报告,要求: 1、从本课程所开列的参考书中任选一种加以报告和评论。 2、上交时间:第十周。 3、读书报告的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需交手写稿。 4、报告需至少应该包括下列内容(但不必拘泥于这种排序):(1) 综述所选 著作的主要内容、结构、所用材料;(2) 梳理和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或论点;(3) 评论著作的研究质量、材料组织和写作水平;(4) 讨论著作的学术贡献和对个人的启发;(5) 讨论著作的不足之处。 《美国史》参考书目 1、(美)埃里克?方纳 (Eric Foner) :《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美)赫伯特?斯坦:《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 4、(美)詹姆斯·M·麦克菲尔森:《总统的力量--从殖民地到超级大国》,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 5、(美)加里?纳什 (Gary Nash) 等编著《美国人民》(上、下卷), 刘德斌主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海南出版社,2006年。 7、杨生茂、刘绪贻《美国通史》(6卷本):《美国的奠基时代》、《美国独立和初步繁荣时代》、《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战后美国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 8、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9、黄安年:《美国的崛起(新大陆-19世纪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 1990 11、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 (上、下册),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12、李庆余《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南京大学 1990 13、王玮《美国对亚太政策的研究(1945-1972)》山东人民 1995 14、陆镜生编著:《美国人权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 15、张友伦等:《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和政府改革》,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16、邓蜀生:《世代悲欢“美国梦”——美国移民历程及种族矛盾》,中国社科2001年; 17、庄锡昌著:《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完整版)《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都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新一轮的危机即将来临。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起义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初读此文,有些不理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反复读了好几遍全文,才渐渐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连成一体,中国也不再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它的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而欧美强行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在这篇文章中,矛盾是中国和英国及一些欧洲国家。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互对立的,英国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白银大量流出,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赔款使税收负担加重,导致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部分官员纵容贩卖鸦片的恶行,贪污腐败,腐蚀了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制。还影响了社会风尚等其他方面,中国社会开始解体,而太平天国运动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重要一环。百姓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马克思以茶叶为

五年级优秀作文:读书给我的启示

五年级优秀作文:读书给我的启示 导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书肯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篇1:读书给我的启示 书,是人们智慧的金钥匙,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们看来,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是因为书,才有了今天的“信息时代”,所以我们看书,就像一扇门,随时可以打开获得无穷知识。 从小,我就对书十分喜爱,虽然看不懂,但只要一摸到它,就会感到无穷的知识正在涌入我稚嫩的心田,那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 上了小学二年级,我才真正明白了书中的含义,它使我在人生的旅途中永不言败。当我看了《鲁滨逊游记》时,我明白了故事中人物的求生欲望是多么强烈!之后,我也模仿着他们,勤俭节约,养成了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过了小学二年级,我又踏上了三年级的新征程。在三年级时,我不只满足于故事书了,迷上了作文书。有一次,爸爸妈妈骂了我,我像个“泪人儿”似地冲进了我的房间,我在房间里伤心地哭着。突然,一本作文书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打开它,一个个有趣而又生动的情节仿佛把我带进了“书的王国”,我在“奇幻的经历”中尽情地遨游,感受到了许多知识如潮水般地向我涌来,我敞开胸怀,尽情地享受着知识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无穷的乐趣。渐渐地,我又把书中优美的词句运用到了学习中,我的作文也因此有了新的起色。这时,我不禁感慨:

“书,帮助了我的学习,真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就到小学五年级了。这时,我的阅读知识已经装满了我的脑海,我越来越体会到读书给我的`启示和快乐,我爱书籍,是它为我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是它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篇2:读书给我的启示 如果说人生如画,书就是多彩的颜色;如果说人生如海,书就是奔泻的江河;如果说人生如山,书就是绵延的山峰。那么怎么读书呢? 要知道,想读好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首先,我会思考,并一遍又一遍的读那本书,然后,我会把书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做完这些,我会想想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经历呢?又做完这些,我会把书中学到的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把知识记在自已随身带的采密本里,然后记在脑子里。 就说那一次吧,那天考试,我胸有成竹地进了考场。认真做完每一道考题,最后我得了九十六分,那是因为我在学校里就搞定了作业,回家做了一份又一份练习题,看了好多书,从这里,我明白了,读书的时间是自已省出来的,挤出来的。就像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读书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他就会被你挤出来了。” 书能增长知识,书能成为我们的伴侣,书是一股无畏的力量,书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我们的生活只有有了书,才有了更多的意义,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生活的一大部份,让我们把书中的文化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吧!

《论美国的民主》读书笔记

《论美国的民主》书评 课堂上老师对托克维尔夸赞有加,翻看本书首先学习到的便是关于这一传奇作者的一生。年仅三十岁的托克维尔在美国考察了仅仅九个月零几天就创造出了《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这是大多数世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五年后下卷的问世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望尘莫及的忧伤与向其学习拜读名著的急切,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走上了欣赏名著之路。 有人说,这本书之所以成为名著,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至此,我的心中有两个疑惑,第一,为什么民主会在美国这个地方生根发芽?第二,美国的民主制度有何特点?带着心中的不解与对作者的崇拜,我开始认真地拜读《论美国的民主》。 多次的反复阅读、多次的虚心求教、多次的沉思联想,终于让我在读罢此书后对自己预先抛出的两个问题有了较为满意的回答。论及民主在美国生根发芽的原因时,我认为首先是英裔美国人的来源对未来的民主走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托克维尔举了新英格兰海岸线移民的例子,这批移民在英国时都受过很好的教育,许多人才学出众,他们有着良好的秩序与道德因素,他们自称为朝圣者,属于清教的教派,这个教派的宗教学说本身就掺入了许多民主共和的理论,所以他们本来就有很强的民主共和理念。另外这个清教的教徒在英国时多数属于中产阶级,所以来到美国以后他们之间各方面都日益均质化。他们不仅在财富上平等,在学识上一定程度上也是平等的,换句话说他们在力量上是非常平等的,这导致美国的社会情况本质上是民主的。另一方面对美国的民主起到方面大的作用是美国的乡镇精神、地方自治。美国是先有乡镇再有县、州,再有联邦的。乡镇精神指的是美国的乡镇都非常的独立与有权,他们认为乡镇是一个自由而强大的集体,乡镇是人们求名获利、掌权求荣的爱好之所向。而地方自治显的尤其重要,当英裔美国人来到美国时,他们早已经在乡镇这级确立了自治原则,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税负、规定行政官员的权限与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与审判。其次美国人在革命前就确定了人民主权原则。美国革命的爆发导致人民主权原则走出乡镇走向州,人民主权原则成为法律中的法律。在民主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美国的上层阶级非常的务实与理智,他们看到既然不能从人民手中夺回权力,而且也不能嫌恶相当多的人敢于冒犯他,所以他们只要不惜一切的去讨好人民。 关于美国民主制度的特点,我总结出了如下四点:第一,美国法院的权利很大。刚才已经讲到,美国有乡镇自治的传统,也就是说县、州的官员一般无权指挥乡镇官员行动的,他们不去视察乡镇的政绩、去指导他们的行为、谴责他们的错误,而且在乡镇这级他们的官员都是平级的,没有隶属关系,他们是当地的人民选举产生的,不能随意的罢免与提升。那么既然美国乡镇有这样大的独立性,美国社会怎样按照统一的计划去指导社会呢?通过强大的立法权,法律规定到事情的细枝末节,只要一切下属单位与全体官员按照法律行事,那么美国的社会就会步调一致的行动。那么又如何使下属单位与官员遵从法律呢?那就是使法院惩治违法的官员,所以美国法院的权力很大,法官是美国最有权势的政治势力之一。另外美国授权法院可以宣布某项法律违宪的权力,为了使最高法院的法官独立,美国规定最高法官为终身制,最高法官不是由立法机构或人民选举产生,而是经总统提名征求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第二,美国宪法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设计精密运

《天朝田亩制度》读书报告

《天朝田亩制度》读书报告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阶级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在整个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而言,尽管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看上去仅是一个插曲,但其本身对历史的发展,绝对有着特殊、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而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所提出的两大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在思想史上更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这篇读书报告主要讨论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下面我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实质,个人的评价与反思,历史意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来谈谈《天朝田亩制度》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讨论这两份政治纲领提出的背景之前,必须先谈及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历史阶段。老师在课上曾提到王朝更替的“周期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中国社会正陷于改朝换代的历史循环的转折点之中。资料显示,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深刻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能要解体一样。”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没有顺应社会要求变革的历史潮流,导致国内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更加尖锐,社会政治腐败愈发严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此际,中国社会处于周期性危机之中,人地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更是尖锐,于是,19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了一次没有完成的、改朝换代的革命。1851年的金田起义,在广西揭幕。这次革命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是晚清封建社会矛盾的总爆发。 以下,我将更深入地讨论这份纲领诞生的具体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太平军便攻占南京,并建立起足以和清王朝分占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为什么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能赢得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窃以为,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提出。 受一本宣扬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洪秀全开始从西方基督教中寻找救国救民、击溃清王朝腐败的统治的理论支撑。洪秀全认为,世间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女,不论男女应当一律平等。“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因此,只有消灭一切自私自利、才能消灭一切仇恨和矛盾,才能建立一个“天下一家”“公平正直”的世界。于是,从一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就把矛头指向清王朝的统治者,意图建立一个平等的、“有无相恤,患难相救”的太平天国。 基于这样的政治理想,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制定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经济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就其主要内容而言,纲领的总目标是建立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