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政管理学笔记

行政管理学笔记

行政管理学笔记
行政管理学笔记

行政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1、最广义的行政管理: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行政管理: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社会组织领域内特定组织的指挥活动及其机关内部的总务后勤工作等。

狭义的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

2、行政管理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3、行政管理学: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包括以下要点: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有效实现国家意志,依靠特定的手段和宪法原则,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

特点:1))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2))行政权力具有合法性。

3))相对于政治权力来讲,行政权力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执行权力,其运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特点。

4))行政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

5))行政权力具有“一元性”。

4)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5)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1、西方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原因:

1)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是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结束后,随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职能发展的结果。

2)当时各国的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着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官僚主义盛行等弊端,这是政府改革的契机,也是行政管理学随之产生的契机。

2、威尔逊对行政学的贡献:

1)提出从行政学的角度来研究政府管理。

2)威尔逊研究了政治与行政的关系和区别,指出行政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官制度,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并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力图找出存在于任何国家的行政管理规律。

3、古德诺和怀特对行政学的贡献:

1)古德诺1900年出版《政治与行政》一书,创立了政治、行政两分法,为行政管理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2)怀特1926年出版了《行政学导论》,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1)行为科学开发了行政管理学的新增长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政管理学发展的新特点:

1))不同学派之间争鸣方兴未艾。

2))研究领域的拓宽和加深。

3))研究内容和方法更结合现实。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1)正确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的规律,对指导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可以为政府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有效地执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3)对于培养高水平的政府公务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4)历史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

1、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含义:1)指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的所有外部因素;

2)指行政活动内部系统的相关因素。

特点:主导性、联系性、综合性、层次性、变异性。

2、行政环境问题的意义:

1)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是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

2)正确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才能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各个环节、手段,行政环境决定着行政管理学的科学性。

3)有利于树立起系统整体的公共行政观念。

4)有利于确立开放平衡的公共行政模式。

3、行政生态模式:

1)融合型: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特征:经济水平是农业生产力,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实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行政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段,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行政风范带有浓重的亲族主义色彩,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衍射型: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特征: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在自由经济模式下,社会经济行为依靠市场和价值规律为杠杆进行调节,民众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政府决策,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在管制经济模式下,社会经济行为实行政府绝对控制的计划经济,政府职能偏重于经济,忽视社会服务性管理,民众听命行事,政府与民众存在隔阂。二者的共同特征:社会高度的专业化,因而行政管理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与统一。

3)棱柱型: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行政模式。

特征:政府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已有的仍不能实际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形式上虽已抛弃了

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其影响力,同时呈现出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存在。

4、行政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1)社会环境的行政研究;

2)文化环境的行政研究;

3)心理环境的行政研究;

4)生理环境的行政研究。

第二节行政环境要素

1、自然环境:地理状况、人口分布、人工生态系统。

1)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的多重因素中的一个,对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2)自然环境既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就必然给社会生产和生活以一定的影响。

3)行政管理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2、经济环境:

3、政治环境:

4、文化环境:

5、民族宗教环境:

6、国际环境:

1)国际经济环境总的趋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正朝高度和深度发展。

2)国际政治环境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国际自然环境的现状是:污染和破坏情况令人担忧,治理环境的任务相当艰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节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

三种基本形式:1)要求2)支持3)反对。

1)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行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3)行政环境影响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

4)行政环境影响着行政过程。

2、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

1)首先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2)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二种基本形态。

第三章行政职能

第一节行政职能的含义和意义

1、行政职能: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特性:1)阶级性2)服务性3)多样性4)动态性。

2、行政职能体系: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

2))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

2)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1))计划职能:

2))组织职能:A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具体机构。

B做好组织内部的职权划分和人员的选拔,调配,培训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监督、奖惩制度。

C做好财力、物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

D对具体行政工作的指挥督导等。

3))协调职能:

作用:加强组织与组织之间及组织内部各个机构、各个环节和各类人员的沟通、联系和合作,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4))控制职能: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三种。

二前提:A要有计划和标准

B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得力的控制手段。

3、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1)是正确把握政府行政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对于行政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行政职能的历史演变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职能:

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而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2)伴随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拓展,经济职能成为重点。

3)当代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的强化与行政职能的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

第三节第三节我国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1、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行政职能的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行政职能的转变是实现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

3)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向: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3)职能关系的转变: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

3))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第四章行政组织

第一节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1、行政组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要素: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法规制度6)物质因素。

特性:1)政治性和社会性2)法制性和权威性3)系统性和动态性。

2、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构:

2)执行机构

3)监督机构:

4)咨询机构:

5)信息机构:

6)辅助机构:

7)派出机构:

3、行政组织结构: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置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管理幅度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层次成反比例。加大管理幅度,层次就相应减少,相反,缩小管理幅度,则层次相应增多。

2))层次管理的原则:层次节制的原则、只管一个层次的原则。

纵向结构,称为直线式结构。特点:上级直接领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具有事权集中,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等优点。缺点是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辖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称为职能式结构,特点是各级行政领导人都设有由其直接管理的职能机构,分工精细,能减轻行政首长的负担,有利于专业化。其缺点是事权分散,容易出现扯皮和推诿的现象。

第二节行政组织理论

1、西方行政组织理论的演变:

1)古典行政组织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组织理论、法约尔、古立克――行政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科层组织理论

2)新古典组织理论:梅奥――人际关系组织理论、巴纳德――组织平衡理论、西蒙――决策过程理论。

3)现代组织理论: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劳伦斯、洛西、伍德沃德――权变组织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1)马克思关于组织建设的构想:

1))主张人民参加政府管理,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

2))主张建立“廉政政府”,简化机构。

3))在政府组织形式上,主张采取巴黎公社议行合一的形式。

4))指出“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必须彻底清除国家等级制”。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的理论:

1))主张精简机构。

2))强调民主管理。

3))列宁非常强调政府组织的效能问题。

4))克服政府组织中的官僚主义现象。

3)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毛泽东):

1))坚持共产党对政府组织的领导。

2))依靠人民大众管政府。

3))强调政府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革命中心任务的需要。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较好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实行精兵简政。

6))注重政府组织的作风建设。

7))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人际关系。

4)邓小平关于行政组织的理论:

1))针对我国存在的“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的问题,明确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论点。

2))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组织体系。

3))改革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第三节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1、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按法制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的管理。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2、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1)制定编制方案2)确定各部门的职能范围,进行科学的职能配置3)

审批机构和人员4)监督编制执行情况5)做好编制统计6)制定有关的编制法规。

3、编制管理的意义:1)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

2)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

3)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4、编制管理的原则:1)精简原则2)统一原则3)编制立法原则。

5、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经济方法3)法律方法。

第四节行政组织改革

1、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1)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是消除行政组织自身的各种弊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

2、帕金森定律:1958年,英国着名学者帕金森在其《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描述了当时英国政府组织存在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的状况,指出领导者的无能与嫉妒必然造成机构、行政人员的恶性膨胀,而膨胀的不断发展必定造成这个机构不可逆转的死亡,生长膨胀-再膨胀-直至衰亡,这就是官僚机构的运动规律,称为帕金森定律。

3、解放以来我国行政组织的改革

从1952年至1997年,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行政组织改革,但一直未能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我国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行政组织改革。这是解放以来的第七次改革,也是历次改革中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机构变化和人员调整最大的一次。这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还给企业。(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3)按照权责

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这次改革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宏观调控部门。适应政企分开的要求,改革计划体制与投资体制,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培育与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企业市场化、投资多元化。因此,将经济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经济、法律手段,改善宏观调控机制。

(2)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求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要满足企业与市场的这种要求,政府与企业之间就必须取消行政隶属关系,专业经济部门不再是企业主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进行任何行政干预。政府与企业之间,只是政府国有资产部门对企业的资产产权关系,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中央与地方的专业经济部门要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能与管理方式,逐步融人以产业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后的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政策,进行行业管理;引导本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专业经济管理部门要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职能,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是: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权益;向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运营和盈亏状况;负责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国有资产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不能损害所有者权益。

(3)适当调整社会服务管理部门。政府社会服务管理部门的任务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以及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这种社会服务原则上应由中央政府制定法律、法规与政策,具体事务由地方政府去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社会事务是由企业办理的,企业不堪重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事务要由政府办理,企业要摆脱社会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组织,全心全意搞好企业。

(4)加强执法监督部门。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与经济调节作用的加大,还需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执法监管,以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按照行政决策立法与行政执法监督分开的原则,行政决策机构制定市场运行规则,执法监管机构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实行市场与社会的统一执法监督。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改变目前部门立法、条条执法,或者地区立法、区域执法的条块分割局面,打破部门垄断、地区封锁,消除市场障碍,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部门。

这次改革首先对国务院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简,国务院由原来的40个组成部门减少为29个,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分别由13个、5个、12个调整为17个、5个、10个。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干部编制总数精简了一半。目前,正在进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当然,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这次改革仍是过渡性的,它主要着力于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以便为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五章人事行政

第一节人事行政概述

1、人事行政: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国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

包含下列意思:1)人事行政的范围主要限定在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或者说主要是对国家行政人

员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人事行政为履行公共行政职能,完成各种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人事行政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

特征:1)法治化:

2)专业化:公务员职业专业化、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3)职业化:

4)现代化:观念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技术手段现代化。

职能:1)一般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职能。

2)特殊的或技术性的管理职能。包括公职人员的录用、开发、维持、使用。

任务:1)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确定相应职位或工作岗位。

2)任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应符合具体的职位要求。

3)任职人员安心于其岗位上工作。

4)任职人员努力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1)人事行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2)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3)人事行政是加强人才建设,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1、我国公务员: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国家公务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国家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制度。

2、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

1)任用制度:

任用原则:举贤任能、因事择人、考试录用、公开竞争。

任用方式:选任制、委任制、聘用制、考任制。

2)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又叫职务分类,是按照工作性质、职务繁简、责任大小、需要资格四个要素划分。

作用:1)职位分类制度能够满足分类分级,统一管理的要求。

2)职位分类制度能够提供“因事求才”的用人标准。

3)职位分类制度是考核、培训、支付劳动报酬等管理活动的依据。

主要步骤:1)进行调查研究,详细地全面搜集和研究全国行政单位现有全部职位的有关资料。

2)职务区分。

3)职位品评。

4)编制职级规范。

5)制定(修改)法规予以实施。

3)工资制度: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4)考核制度:德、能、勤、绩四方面。

5)培训制度:

培训途径:1))各级行政管理学校。

2))委托大专院校培训。

3))开放性培训。

4))社会化办学。

6)退休制度:自愿退休、强制退休、残废退休、延迟退休。

第三节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的科学管理

1、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1)依法行政原则

2)分类管理原则

3)德才兼备与注重功绩原则

4)适才适用与扬长避短原则

5)智能互补与结构合理原则

6)公开平等与竞争择优原则

2、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1)竞争机制:

2)更新机制:二种方式:一是人员更新制度;二是素质更新制度。

3)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4)调控机制: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纵向比较的特点:(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相比)

1))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

2))具有合理的竞争择优机制。

3))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

4))具有勤政廉政的约束机制。

5))具有健全的法规体系。

2)横向比较的特点:(同西方公务员制度相比)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3))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我国公务员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1)进入环节。1))职位分类制度2))录用制度。

2)管理环节。1))考核制度2))奖励制度3))纪律制度4))职务升降制度5))职务任免制度

6))培训制度7))交流制度8))回避制度9))工资保险福利制度

3)退出环节。1))辞职辞退制度2))退休制度。:

第六章行政领导

第七章第一节行政领导概述

1、领导:指领导活动,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特点:1)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2)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3)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

4)权威性。

2、行政领导:指行政领导活动,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

特点:1)从概念分辨上看,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标准。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有鲜明的政治性。

地位和作用:1)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

2)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第二节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责任

1、职位: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和行政领导的工作岗位,是行政领导者获得权、责的依据。

特点:1)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的,即按政事需要设置职位,而非因人设位。

2)职位的数量有限。

3)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因领导者的变动而变动。

4)行政领导者的职位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能和职权的分配确定,按法定程序任免。

5)职位上的行政领导人员担任职务与责任的时间长短、职务与责任是否主要,对职位本身并无影响。

2、职权:是职位上的权力。

理解:1)职权是由职位派生出来,职和权紧密联系。

2)职权与职位相称。

3)职权是法定权力。

范围:执行权、领导权、管理权、用人权、检查、监督权、协调权。

3、行政领导者的责任:政治责任、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第三节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1、行政领导方法:

1)实事求是的方法:

基本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2))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用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2)调查研究的方法:

3)群众路线的方法:

要求:1))虚心向群众学习,有事和群众商量。

2))领导骨干与广大群众相结合。

3))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4)矛盾分析的方法:

要求: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全面看问题,学会抓关键。

3))创造条件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行政领导方式:

1)按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四种:强制、说服、激励、示范。

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把领导方式分类三类:以事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人事并重的方式。

3)根据行政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程序分类,分为集权式、分权式和均权式行政领导方式。

3、几种常见的行政领导艺术:

1)授权艺术:

2)用人艺术:

3)处事艺术:

4)驾驭时间的艺术:

第四节行政领导制度

1、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与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

民主集中制在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中的主要表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

1)行政首长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2)实行人民政府工作会议制度。

特点:负责主体单一化。

优点:责任分明,事权集中,行动果断,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但容易出现个人专断现象。

3、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1)领导干部与群众联系的制度:接待日制度、直接对话制度、咨询会制度、信访制度、通报评议制度。

2)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通报征询制度、报告指示制度、检查反馈制度。

3)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系的制度:办公会议制度、集体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

第五节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1、行政领导干部的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

3))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知识素质:1))行政领导者要有丰富而结构合理的知识。

2))行政领导者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

A比较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特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政治学、行政学、法律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B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

C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3)能力素质:1))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

2))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

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心理素质:1))敢于决断的气质2))竞争开放的性格3))坚忍不拔的意志。

2、行政领导班子素质结构优化:

1)必须遵循的原则:1))要从着重考虑领导成员的个体素质转移到重点考虑领导成员的最佳组合。

2))要从着重考虑年龄、文化知识等静态组合转到重点考虑性格、气质等动态组合。

3))在选拔行政领导成员时,要从全面要求转到因岗位不同而有所侧重。

4))既要重视配备和调整行政领导成员,也要注重加重行政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建设和培训。

2)主要内容:1))年龄结构2))知识结构3))智能结构4))气质结构。

第七章机关行政

第一节办公室管理概述

1、办公室管理:指作为机关单位综合办事机构的办公室,对本机关单位综合性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

工作秩序等所做的管理。

特征:1)政策性2)综合性3)辅助性4)服务性。

任务:1)参与政务2)处理事务3)搞好服务。

2、作用:1)辅助领导决策和处理问题的参谋作用。

2)协助领导管理信息的耳目作用。

3)协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助手作用。

第二节办公室管理的主要内容

1、日常性工作:1)会议工作2)信息处理3)机关事务管理4)公文处理5)文书档案工作6)

信访工作7)公关工作8)印章管理9)机要保密工作

2、综合协调工作:1)工作任务性的协调2)管理事务的协调3)协调领导机构内部的关系

3、辅助决策工作:1)在领导机关或领导者决策之前,协助他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收集有关信息,为决策做好准备工作。

2)掌握情况,收集信息后,提出或协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一个或几个决策方案,供领导机关、领导者决策时参考、选择。

3)承担决策事务。

4)协助领导机关实施决策和检查决策的执行情况。

4、领导者临时交办的工作。

第三节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及其改革

1、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对本单位的物资和日常生活事务的管理,任务是为保障机关正常运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意义:1)后勤工作是所在机关、单位或其他部门工作的基本条件。

2)后勤管理是其他一切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3)后勤管理是组织关心群众的纽带。

3、基本原则:1)热心服务2)方便群众3)勤俭节约。

4、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日常管理、使用与维护保养管理、检查与维修管理、物资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2)财务管理:

3)生活后勤管理:1))房产管理2))食堂管理3))环境管理4))服务后勤管理5))协助接待工作

5、机关后勤事务管理改革的成效:

1)思想认识取得突破,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摆脱了传统后勤体制的束缚,确立了后勤是一门科学,后勤服务劳动是商品,后勤工作也是经济工作,后勤也需要人才等观念,并在后勤改革理论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显着成果。

2)后勤改革不断深入,体制转轨逐步到位。

3)服务矛盾得到缓解,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迈上新的台阶。

6、机关后勤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矛盾:

1)市场机制的渗透与思想观念滞后的矛盾。

2)机关行政经费的不足与干部职工服务要求更高的矛盾。

3)工作任务的加重与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

4)后勤体制的转轨与制约因素过多的矛盾。

7、机关后勤事务管理改革的方向:

1)推动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

2)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经营企业化。

3)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促进后勤服务联合。

8、当前深化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应着重做好几项工作:

1)要进一步规范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2)要推动机关服务中心转换机制。

3)要打破部门界限,推动服务联合。

第四节行政工艺设计及计算机在机关管理中的应用

1、行政工艺设计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有助于行政机构的改革,克服官僚主义弊端。

3)有助于保障行政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内容:1)行政自动化

2)行政氛围

3)行政工艺应用

3、行政中人――机系统的主要功能:输入功能、加工功能、输出功能

第八章行政决策

第一节行政决策的概念、作用和原则

1、行政决策:指行政组织依据既定政策和法律,就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拟定并选择对策的活动。

特点:1)从决策主体看,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2)从决策客体看,是法定的行政管辖区域和部门所要解决的有关国家社会公共事务。

3)从决策依据看,行政决策代表国家的意志与利益,依据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实施。

4)从决策目的看,行政决策必须体现国家利益和意志。

5)从决策约束范围看,行政决策方案一经公布,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类别:1)国家行政决策、地方行政决策和基层行政决策。

2)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和部分常规决策

5)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决策

6)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3、地位:1)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和其他行政运行功能的基础。

2)是行政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和发挥才智的舞台。

3)是保证行政管理高效化和提高政府威信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环节。

4)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整个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的实现。

3、基本原则:

1)系统原则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可行原则5)择优原则6)弹性原则7)民主原则

第二节行政决策基本程序和方法:

1、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1)发现问题是行政决策活动的起始点。

2)明确目标,为决策活动指明方向。

2、集思广益,拟订备择方案。

1)拟定方案的过程

2)应有若干个备择方案。

3)行政决策备择方案应具有的特点:创造性、可行性、多样性、群众性。

3、评估选优,择定决策方案。

1)抉择方案是决策过程的关键步骤。

2)确定合理的评选标准。

3)要充分发挥专家能人的作用。

4)要有科学的抉择方法技术: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方案前提分析法、决策树法。

4、局部试点,修正完善方案。

1)有些择定的决策决策方案有必要局部试点。

2)有些择定的决策方案有必要作追踪决策。

追踪决策的特点: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多。

第三节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意义

1、行政咨询:指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为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决策的信息、科学知识和政策建议等智力服务的活动。

特点:1)现代咨询的特性:服务性、独立性、多元性、智能性。

2)行政咨询的特性:政治性、民主性、实用性、广泛性。

2、行政咨询的基本功能:1)预测的功能;

2)提供和分析信息情报的功能;

3)研制方案的功能;

4)评估论证方案的功能;

5)检验、反馈、调整决策方案的功能。

3、行政决策离不开行政咨询:

1)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有咨询服务:1))依靠咨询弥补决策者智力之不足。

2))现代行政决策更需要大力开展咨询活动。

3))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还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2)行政咨询能提供公正、科学的智力服务。

4、行政咨询的基本原则:1)决策者第一的原则2)客观性原则3)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5、行政咨询研究的基本方法:1)经验分析法2)理论分析方法3)民意测验方法

6、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咨询作用:

1)从行政决策领导者方面努力:

2)从咨询方面努力:

第四节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1、行政决策体制:用制度加以固定的承担行政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的职权、结构和相互关系的总称。

作用:1)在决策职能的科学分解基础上,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减少决策失误。

2)有助于根据职能来合理设置决策机构,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职责专一,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

3)有助于造就更多优秀的决策人才。

4)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2、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系统:

1)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任务:1))确定决策问题,目标体系和研究课题。

2))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拟定若干备择方案。

3))抉择决策方案。

4))指挥检查、监督决策方案的实施和组织对某些决策方案进行局部试点。

决断方式:集体决断方式、个人决断方式。

2)行政决策咨询系统:

3)行政信息系统:

第九章行政执行

第一节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1、行政执行:具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贯彻、落实决策机关发出的决策指令,以实现决策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含义:1)行政执行的主体是具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

2)行政执行的任务是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具体的指示、命令。

3)行政执行的手段和条件是通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来实现决策的目标和完成执行任务。

2、行政执行活动的基本特征:现实性、综合性、具体性、灵活性、强制性。

3、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决策是否正确的根据。

3)行政执行是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4)行政执行活动及其执行结果,是形成新的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分析

1、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

1)环境因素:

2)执行人员因素:

3)执行对象因素:

4)政策、法规和指令本身的因素:

5)资源因素:

2、行政执行的障碍分析:

1)决策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

2)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和指令缺乏认同感和执行的动力。

3)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

4)执行对象的抵制和不与合作。

第三节行政执行的过程

1、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

1)制定执行计划活动

遵循原则:民主集中原则、量力而行原则、统筹原则、重点原则、弹性原则。

2)一般准备活动1))思想准备:

2))组织和人员准备:

3))物质准备:

2、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1)指挥活动

重要性:1))在一个国家、一个集体中如没有有效的指挥,轻者会疲软混乱,重则酿成无政府状态甚至导致政府或集体的毁灭。

2))指挥活动是领导作用在执行实践中有效发挥的重要体现,也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3))指挥的效率和成败也直接决定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成败。

指挥者应具备的条件:1))工作负责的精神。

2))要心明眼亮,有效指挥。

3))要有战略和战术思想,科学指挥。

4))要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善于指挥。

有效指挥的要求:1))指挥必须统一,不能政出多门,多头指挥。

2))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

3))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

主要方法:命令、引导、沟通和监督。

方式:口头指挥、书面指挥、会议指挥、现场指挥。

2)沟通和协调活动

3)监督活动

4)控制活动:

过程:确立标准、衡量对照、纠正偏差三个步骤。

类型: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要求:1))明确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

2)建立、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3))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4))建立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机制,使执行中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的反馈到控制层。

3、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

1)总结工作的作用:1))总结是对执行工作做出评价。

2))总结有助于行政领导提高思维水平和工作水平。

3))总结中所检讨和揭露出的缺点和失误,可以使执行人员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并为改进工作打下基础。

2)总结的内容:1))对执行情况的检查2))对执行情况的评定3))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3)总结的方法:集思广益、归纳演绎、上下结合。

第十章行政协调

第一节行政协调的含义和体系

1、行政协调:指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各阶段之间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管理对象之间关系,以便和谐合作地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构成要素:1)行政协调主体,即协调行为的承担者。

2)行政协调客体。

3)行政协调目的,即行政协调的结果,也是协调的出发点和归宿。

4)行政协调方法,即如何去协调、实施协调的途径。

特点:广泛性、目的性、层次性、权威性、灵活性、相对性。

2、行政协调体系:

1)政府内部的协调:

2)政府外部的协调:

第二节行政协调的原则、功能和社会作用

1、行政协调的原则:1)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的原则。

2)统筹兼顾,平衡冲突的原则。

3)求同存异,灵活权变的原则。

4)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2、行政协调的目的和功能:1)团结凝聚功能:

2)目标导向功能:

3)有序控制功能:

3、行政协调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行政协调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条件:

2)行政协调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证:

3)行政协调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第三节行政协调的程序和方法

1、行政协调的程序:

1)协调准备阶段:

2)协调实施阶段:

3)协调督办阶段:

2、行政协调的方法:

1)行政协调的主要方式:1))律令式协调方式

2))说服式协调方式

3))建议式协调方式

4))紧急协调方式

5))冷处理协调方式

2)行政协调的几种方法:1))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方法:

2))对组织系统的协调方法:

3))对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协调方法:

3)行政协调常用的手段:对话与谈话形式、会议形式、文件形式、访问与联欢形式、舆论先导形式。

第四节行政沟通对行政协调的意义

1、行政沟通: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特点:1)行政沟通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行政沟通渠道主要是正式沟通渠道。

3)行政沟通的内容基本是有关行政管理的广泛的信息。

2、行政沟通的类型:

1)纵向行政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

2)横向行政沟通:

3)双向行政沟通:

4)单向行政沟通:

3、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

1)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

2)行政沟通推进行政协调发展。

表现为:1))感情沟通就能消除隔阂,行动上达到协调配合。

2))意见沟通引向思想深层,可增强合作的愿望达到协调。

3))文化沟通可增强凝聚力,达到协调。

4、行政沟通的改善:

1)行政沟通的障碍:观念习俗障碍、心理障碍、语言障碍、职位、专业障碍、组织结构障碍、信息障碍。

2)提高行政沟通效率的途径: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2))完善行政沟通体制。

3))畅通沟通渠道。

4))改善信息质量。

第十一章行政信息

第一节信息与行政信息

1、信息: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变化及其特征的反映,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表征。

特征:1)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2)信息的广泛性。

3)信息的可转换性。

4)信息的可传递性。

5)信息的时效性。

6)信息的共享性。

作用:1)信息是社会系统进行有组织活动的纽带(或粘合剂)。

2)信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

1))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2))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信息。

3))信息产业与物质产业一样是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3)信息是管理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2、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与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和真实反映。

1)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的客观描述。

2)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发展规律的客观描述。

3)行政信息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状态和规律的真实反映。

3、行政信息的基本特征:

1)行政信息的权威性:1))行政信息是由法定的作者形成的。

2))行政信息内容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3))行政信息流通传递渠道的正规性。

2)行政信息的实效性:1))行政信息记述内容的实效性。

2))传递过程的时效性。

第二节行政信息系统

1、行政信息系统:是由信息点、信息工作队伍、信息工作机构、信息传输手段、信息工作制度等要素组成的,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功能的有机整体。

2、构成要素:1)信息点:分为基本信息点和特殊信息点。

确定特殊信息点,要求:要有代表性、要突出重点、要突出一个新字、要考虑全面性。

2)信息工作机构:

3)信息工作队伍:

4)传输手段:

5)工作制度:

3、基本特征:层次性、严密性、独立性、整体性、技术性。

4、基本功能:开发功能、处理功能、反馈功能、传输功能。

5、作用:1)行政信息系统是行政信息源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

2)建立行政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行政信息的加工处理效率。

3)政府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6、政府信息网络化应注意:1)信息的开放、开发和政府信息安全保护问题。

2)信息的开放与文化保护问题。

3)政府信息网络化与信息利用的“全民性”问题。

第三节行政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行政信息加工处理的要求:全面、准确、及时。

2、程序:1)信息的收集:

要求:1))信息收集范围要广、内容要全面。

2))收集信息要有敏锐性,要能够及时反映客观事物处于苗头性和倾向性的信息。

3))收集的信息要具有新颖性。

方法:1))直接收集2))间接收集。

应注意:1))培养政策的敏锐性和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

2))注意围绕一定时期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部门的主要任务来有重点的收集信息。

3))根据领导的决策和管理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直接为领导决策服务。

2)信息的筛选和鉴别:

要求:真实、适用、简明。

行政信息鉴别的方法:分析法、核对法、调查法。

3)信息分类:

4)信息的编辑加工:

要求:真实准确、适用对路、审慎负责。

方法:比较法、概括法、提炼法。

5)行政信息的传递:

特点:层次性、针对性、相对的封闭和一定的保密性。

要求:1))建立清晰明确的传递通道。

2))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

3))采用快捷和高效的传递设备,提高行政信息的传递效率。

6)行政信息的反馈:

第十二章行政监督

第一节行政监督及其作用

1、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主体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察和督察。

特点: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2)监督对象的特定性;

3)监督内容的广泛性;

2、行政监督的作用:1)对于行政系统的作用:可以减少行政行为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违法现象,有助于建设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2)对于社会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历史上的行政监督制度与理论

1、我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有五个特点:

1)官吏监察问题受到各朝各代的普遍重视,监察制度与考核制度相配合,构成了较完整的官吏管理制度。

2)讲求监察机构设置技术,赋予监察机构以特殊地位和权力。

3)注重监察官员的任职条件和程序,一些朝代对此做了严格规定。

4)注意监察权力与行政权的联系,使行政受制于监察,监察不脱离行政。

5)加强对监察机构自身的制约。

第三节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

1)权力机关监督:

内容: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

形式:会议监督和日常监督。

2)执政党的监督:

内容: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各级行政组织加以实施。

形式: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

表现:1))依照职权,对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活动予以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依法办事,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合法利益不受侵犯。

2))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或利用职权犯罪的案件行使检察权。

4)人民政协的监督:

内容:工作监督。

5)公民监督:

6)新闻舆论监督:

特点:信息量大、速度快、范围广。

形式:新闻媒介的报道、揭露、曝光、评论。

作用:促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压力,从而有效地监督并制约行政权力,防止其滥用和误用。

2、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

2)行政监察:

设置:国家监察部、监察部派出机构、地方行政监察机关。

职权: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行政处分权

3)审计监督:

职权: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通报权、处理权。

第四节我国行政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1、我国行政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的表现:

1)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读书笔记《行政学研究》(威尔逊)doc资料

《行政学研究》(威尔逊)读书笔记 初作为跨专业的学生,理论上的不足是制约我对此专业进行研究学习的一大因素。读研选择行政管理专业,是出于我对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管理社会事务的好奇。究竟行政管理是什么,行政管理的对象又是哪些人,行政管理有哪些内容,这门学科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作用,都是我在今后希望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威尔逊在此文中,并没有解答出我全部的困惑,而且由于知识的专业性和翻译问题,有很多生涩难解的部分需要我反复阅读体会他们的含义,但威尔逊这篇行政学开山之作确实打开了我对行政管理学认知的大门,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助益。经过阅读文章、查阅资料,我学习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行政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威尔逊在文中提到“行政科学是已在两千两百年前开始出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在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物。”行政机关是政府中最明显、最显露的部分,它的历程也和政府一样悠久。威尔逊说“我们正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行政科学”,原因在于垄断资本急剧扩张,政府难以驾驭;政治和社会其他各方面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增多,行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正在积累到顶点;1883年,美国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把立法和政治决策的权力归结为政党或政务类公务员的行为和活动,而把执行法律和政治决策作为文官的职责。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将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问题推向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威尔逊认为,行政学并不是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当时的行政学的博士几乎都产自欧洲,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在美国本土应用这门科学,必须要使它美国化,以适应美国政府行政科学化的需要。文中列举了法国、德国、英国行政实践方面的成果,并与美国之间做了比照。

张永桃 行政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行政学》 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说明】本视频结合《行政管理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两个版本没有实质的差别,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任意一本。 第一章绪论 1、行政的涵义 (1)国内外学者对行政涵义的解释和分析

行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国家的一种基本职能形态。 在中国古代,行政是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如《左传》中的“行其政事”、“行其政令”。 在西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 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类。我国台湾学者将此观点称为“法律执行说”,即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立法为制定法律,行政为执行法律,司法为维护法律。 2)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及不同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 西方早期学者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活动的领域,主要指国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指实现国家目的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是指国家政策的执行。美国学者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明确提出国家功能的两分法:认为在所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谓之政治,后者即是行政。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和释义行政 认为凡是管理活动都是行政。1926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怀特在《行政学导论》一书中,认为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1930年,美国行政学家费富纳在《行政学》一书中,认为行政就是由一些人的协调的努力,使政府的工作得以做成。 4)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地概述行政 A、(政府组织方面)行政乃是政府组织中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或活动。 B、(政治运用角度)行政乃是民意的实行,国家意志的执行,主要表现为一种执行活动。 C、(管理的观点和功能的观点)行政乃是以集体的努力与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活动,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对许多人所进行的指挥、协调、控制,是一种专门艺术。 D、(行为科学观点)行政是由有关行政活动的人的行为构成的,是许多人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 我国台湾学者吴挽澜在《行政学新论》中认为,行政实系指政府机关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为达成工作目标,对有关之人、财、事、物、时、空等作有效运用之施政行为。简言之,行政便是化政令为具体行为的一种过程。此种过程,若就行政的效能观念来论,即是输入政令,经由行政系统输出为民服务的绩效。(2)科学理解行政的涵义应明确以下三方面关系 1)要明确行政与国家的关系。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的客体或内容是国家事务,行政的基础是国家权力。行政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活动是国家意志的贯彻和执行,而国家总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因

成人自考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管理学 课程代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属于行政管理主体的是( A )P3 A.行政机关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党委机关 解析:A项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故A项正确。 2.在行政管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大学教科书是( D )P12 A.威尔逊的《行政研究》 B.西蒙的《行政行为》 C.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 D.怀特的《行政学导论》 解析:D项《行政学导论》是美国学者怀特1926年写的第一本大学教科书,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并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的行政学著作,故D项正确。 3.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C )P9 A.史坦因 B.亚里士多德 C.威尔逊 D.柏拉图 解析:C项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了文章《行政研究》,开创了行政管理学学术研究的先例,故C项正确。 4.提出著名的“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的学者是( A )P35 A.雷格斯 B.高斯 C.古利克 D.西蒙 解析:A项雷格斯将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将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将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称为棱柱型行政模式,故A项正确。 5.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又称为( B )P55 A.政企关系观 B.政民关系观 C.政事关系观

D.政经关系观 解析:B项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可称之为政民关系观,即社会关于民众在公共行政系统中所承担角色方面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 6.下列实行联邦制的典型国家是( B )P81 A.法国 B.美国 C.英国 D.日本 解析:B项实行联邦制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以美国最为典型,故B项正确。 7.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行政权力价值取向的共同性是( B )P77 A.维护社会稳定 B.从形式上看以公共利益面目出现 C.维护公平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B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行政权力价值取向既有所区别,又有其共同性的一面。从形式上看,它都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故B项正确。 8.从行政职能发展历史来看,强势政府时期也被称为( B )P101 超纲 A.“守夜人”时期 B.“积极干预”时期 C.“有限政府”时期 D.“有效政府”时期 解析:典型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职能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弱势政府时期,即“守夜人”政府时期; (2)强势政府时期,即“积极干预”政府时期; (3)有限政府时期,既强调政府对市场的必要监管,又强调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有限性。 故B项正确。 9.一般而言,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 A )P96 A.行政职能的转变 B.行政权力的转变 C.行政方式的转变 D.行政责任的转变 解析:A项一般而言,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行政职能的转变,故A项正确。 10.世界上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A )P133 A.瑞士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解析:A项瑞士是世界上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的国家,政府组成方式比较特殊,

《行政管理》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级2013级1班 学号201311510131 姓名周子煜

我叫周子煜,就读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上学期,学校开设了《行政管理学》选修课,对我们以后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老师每周上课为我们讲解外,我在课后又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管理思想的演变》来学习,这使我对“行政管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受益匪浅。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管理思想的演变史是一部人类对管理哲学的探索史。过去的实践为未来提供了历史的教训,为未来将要留下的足迹留下了基础和指导。 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对我们今天管理工作的借鉴意义: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上的立,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其转折点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后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萌芽。80年代末由于苏东巨变,经过几年新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定,从原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两国为轴心国,变为多个政治经济强国并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说世界由两极转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自己的政治、外交、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微观上,各国的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形势。由于新的国际形势由原来的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实力竞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尤

行政管理学概述

行政管理学 1.社会管理规律学科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目录

(1)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 (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某一具体公共事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的时间顺序和前后相连的工作步骤或环节。 行政程序的特点: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合法性。 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优化行政程序的方法很多,当前主要应该是简化行政程序。简化行政程序的基本方法就是简化行政工作。也可采用“六何追问法”来简化行政程序。 (3)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行政计划应该有时间期限。讲究成本效益,规定达成目标的方式、途经和手段,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并确立责任。 3、现代行政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获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即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以成果为中心,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1)目标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以工作为中心;(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目标管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责任。 目标管理的程序: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 (2)战略管理方法。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服务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公共政策的走向,为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分为四个步骤:(1)界定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公共组织所处的位置是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根据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一般可制定四种管理战略,即极小—极小战略、极小—极大战略、极大—极小战略、极大—极大战略。(2)制定战略规划。(3)实施战略规划。(4)战略评价。 (3)标杆管理方法。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的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标杆瞄准的类型:内部标杆瞄准、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行业内部标杆瞄准、跨行业标杆瞄准、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标杆瞄准的流程: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持续改进。 (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时代背景下的行政学研究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引言: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的论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来研究。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公共行政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当时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思想之所以会产生,跟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离不开的主题。作为工业社会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政治文明,虽然在后期的社会发展中会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但它开辟的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思想,以及在公共行政学科创建和理论奠基方面的贡献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接下来,我将主要从伍德罗威尔逊简单的个人经历和大的历史背景方向阐释行政学研究产生的历史必要性,并简单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后我想结合当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在威尔逊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切换到更为全面,开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视角中去看问题。 背景介绍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的第28任总统,连任31和32届(1913-1921),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出生于牧师家庭的他对和平更加向往,这也对他担任总统之后的外交政策有所影响。威尔逊的父母在1851年移居南方,并认同南部联邦。威尔逊的整个童年算是在教会中度过,后来甚至担任过美国长老会的首任常任秘书,并在1879年担任过一年的会议主席。整体来说威尔逊10岁之后才开始奋发图强,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和大部份行政管理领域的名人一样,他并没有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反而是依靠丰富的个人经历和演讲才能,再加之勤奋刻苦和博览群书才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而言,往往实践出真知,不能够纸上谈兵。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管理过程并深入其中细致观察才能够体会其弊病与可取之处。当然,以上有点题外话的意味,如果要谈及《行政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我想先要从美国的内战讲起才行。 由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的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受尽了剥削和压迫。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内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拓宽疆土掀起了西进运动,这期间在位的林肯总统修了大量的铁路,为之后的移民涌入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也改变了美国城市人口的构成,使得穷人更加贫穷,富人更加奢靡,财富分配的两极化日趋严重。官商勾结的腐败行径层出不穷,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与商人进行权钱交易。上至国会下至市政府,都成了贪污腐败分子聚会的场所。城市脏乱差的治理、治安的维持,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本

行政管理学习笔记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

行政管理学概论综合测试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行政管理学概论课程综合测试2 学习层次: 专科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中国公务员序列中, 调研员属于( ) 。 A.综合管理类 B.专业技术类 C.行政执法类 D.领导职务类 2.中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是( ) A.集体负责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集中制 D.分工负责制 3.某部长为了掌握整个工作情况, 一方面派人汇总有关的数据资料, 另一方面亲自带人到几个重点单位进行走访。这种领导方法是( ) A.调查研究的方法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群众路线的方法

D.系统的方法 4.从行政决策的地位作用来看, 中国国务院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属于( ) 。 A.战略性决策 B.策略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 D.经验性决策 5.某工程指挥部需要做出一项是否在 8月上旬正式开工的决策, 如果开工后天气晴朗, 能够按期完工, 且能够节约开支20万元; 但如果天气变坏, 影响施工, 则将损失15万元; 8月份正是该地区的雨季。如果推迟到9月份再开工, 则要付出窝工费5万元和损失费6万元。指挥部经过重复分析.论证, 做出了8月份正式开工的决定。这是( ) A.确定性决策 B.不确定性决策 C.风险性决策 D.渐进性决策 6.以函询调查的形式, 围绕行政决策要解决的问题, 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 使专家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 而后将她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 再发给专家征求意见。经过多次的循环重复, 最后汇总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可靠的

结论。这种决策方法是( ) 。 A.头脑风暴法 B.德尔菲法 C.线性规划技术 D.贝叶斯定理 7.( ) 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神经系统”。 A.咨询系统 B.信息系统 C.决策系统 D.监督系统 8.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经济手段的突出特点是( ) A.权威性.无偿性.规范性和平等性 B.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C.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和间接性 D.平等性.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9.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公共关系诞生于( ) 。 A.20世纪初的美国 B.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D.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改革浪潮 10.上级向下级下达计划.任务.指示.决议; 向下级提供组织

自考行政管理学历年试题及完整版答案

自考行政管理学历年试题及完整版答案

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传统的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 D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D.官僚制理论 2.早期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C ) A.社会人假设 B.理性人假设

C.经济人假设 D.道德人假设 3.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威尔逊 4.雷格斯认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存在于( B ) A.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过渡型社会 D.信息社会 5.经济体制的核心是( D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价格制度 D.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6.“受限市场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 )

A.价格不可决 B.异质性 C.形式主义 D.重叠性 7.现代民主理论认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 B ) A.人民当家作主 B.主权在民 C.君民同治 D.天赋人权 8.一切权力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是( C ) A.诱导力 B.组织制度 C.强制力 D.信息 9.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行政决策 B.行政绩效 C.行政职能 D.行政方法

10.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行政职能相对于立法职能,具有明显的( A ) A.执行性质 B.控制性质 C.领导性质 D.服务性质 11.中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 C )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12.下列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信息机构的是( D ) A.监察部 B.国务院办公厅 C.公安部 D.档案局 13.实行内阁制的主要代表国家是( A )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行政学笔记第二章电子教案

行政学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行政环境 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 一行政系统的界限 (一)定义:行政系统的界限是指把行政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又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即相互区别,有彼此联系的中介环节 (二)功能:1 抵抗外界环境干扰,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 2 过滤外部环境的投入与行政系统的产出,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二行政环境 (一)定义: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二)影响行政系统运行的因素:1 行政系统之外的环境:即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 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 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 素或条件的总和。 2 行政系统内部环境:即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 响其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的总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三)分类:1自然环境:指行政系统界限外所包括的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各种自然存在事务。 2 社会环境:(1)定义:指行政系统界限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 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 总和 (2)内容:一是对一切行政组织均发生影响的一般社会环境 二是对某种组织有直接影响的特定社会环境 三是行政组织外的团体社会环境 三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的发展不可缺失的条件,行政系统在一定行政环境的影响下存在和发展,与行政环境发生一定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二者之间基本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以行政环境为主体,表现为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系统,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若以行政系统为主体,则表现为,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改造,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系统的表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自考行政管理学试题答案历年试题及答案汇总考试必备

2008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行政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25 分) 1.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韦伯 B.法约尔 C.威尔逊 D.雷格斯 2.提出著名的“三权分立”或称“分权制衡”原则的是( A ) A.孟德斯鸠 B.洛克 C.古立克 D.亚里士多德 3.早期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结构和程序,其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D ) A.“自然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自由人”假设 D.“经济人”假设 4.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政环境类型是( D ) 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 D.社会环境 5.雷格斯对各国社会环境进行分类的标准是( D ) A.经济体制 B.科技发展水平 C.经济力量 D.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程度 6.国家行政权力的直接目的是( B ) A.公共利益 B.行政效率 C.国家意志 D.党派利益 7.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是( C ) A.权威性 B.强制性 C.公共性 D.程序性 8.行政职能必须体现和执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行政职能带有很强的( B ) A.强制性 B.公共性 C.谋利性 D.服务性 9.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的法律是( A ) A.《行政许可法》 B.《行政处罚法》 C.《行政监察法》 D.《行政编制法》 10.行政管理机构的首要特性是具有( D ) A.权威性 B.主体性 C.系统性 D.合法性 1l.在美国,既属于白宫的直属机构,又属于总统的助手和顾问班子的机构是( A ) A.总统办事机构 B.内阁和各部 C.独立机构 D.中央统计局 12.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 C ) 13.A.监督和控制 B.培训和管理 C.使用和开发 D.奖励和惩罚 13.预算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预算编制 B.预算执行 C.决算管理 D.预算管理 14.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D ) A.精神要素 B.行政体制 C.行政活动 D.行政人员 15.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行政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是(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关系依据情况变化而不同 D.不成比例关系 16.提出渐进决策模式的是( B ) 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埃佐尼 D.杜鲁门 17.典型的事后监督是( C ) A.行政复议 B.听证会 C.国政调查 D.司法审查 18.行政管理中运用法律方法,首先必须要加强( C ) A.思想教育 B.平等原则 C.法制教育 D.奖惩制度 19.经济方法的核心是( A ) A.物质利益 B.边际效益 C.等价交换 D.市场规范 20.行政系统的专业分工与合作体制得以形成的制度前提与保障是( D ) A.行政管理依据 B.行政管理原则 C.行政道德规范 D.行政法律规范。 21.依法行政的核心与精髓在于法律规范的( B ) A.利益性和法治性 B.规范性与约束性 C.法治性和平等性 D.规范性与政治性 22.行政机关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和自身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工作成就以及积极效果称为( A ) A.行政绩效 B.行政效率 C.行政效益 D.行政成果 23.行政绩效评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 D ) A.设计评估问题 B.确立评估程序 C.发布评估效果 D.确立评估的指标体系 24.行政发展的手段和措施是( D ) A.行政管理 B.行政调节 C.行政控制 D.行政改革 25.主张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来重塑政府的行政发展模式是( B ) A.法德模式 B.英美模式 C.希腊模式 D.发展中国家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南大行政管理学概论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政府为实现目标、计划而建立政府的组织体制,并对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沟通和协调的是( )。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 D、控制职能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依据其最高行政决策权行使的人数区分,行政组织领导体制不包括()。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混合制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各级政府中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专业方面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是() A、领导机关 B、职能机关 C、监督机关 D、辅助机关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新公共管理”模式大致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20世纪初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5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最能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活动方向的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不确定型决策模式中“乐观法”通俗的说法是()。

A、大中取大法 B、大中取小法 C、小中取大法 D、小中取小法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下列哪项不属于行政领导班子的“有形结构”() A、人际关系结构 B、专业知识结构 C、性别结构 D、个性心理结构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行政管理学自考记忆重点

自考行政管理学记忆重点 第一章概述 一、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三、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威尔逊《行政研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和怀特《行政学导论》;法约尔《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泰罗。) 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性的理论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下管理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果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等。)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规范方法; 2、经验方法; 3、案例方法; 4、比较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二、行政环境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三、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可以把行政不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因素还常常被分成:国际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篇一:行政法学读书笔记】 《行政法学》读后感 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 第五章以行政法律责任命名,在本书的第十五章以国家赔偿制度命名。这两章是比较突出从行政过程中行政主体的责任、以及行政主 体对行政相对人造成伤害后需要承担的责任的角度入手,对理解整 个行政法的初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在通过学习行政法这门课程、阅读这本书籍之后结合个人工作经验的一点感触和理解,有不当之处,请老师予以批评和纠正。 二、感受之一:法的本质的精神包括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 约乃至法制。 第一次重大的启发在于我对什么是法以及为什么要创制法这一问题 的思考。法的探源绝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关于法也有很多令 人神往和崇尚的故事。苏格拉底临刑前有朋友曾想劝说和帮助他越 狱出走,苏格拉底认为这是违反公民对城邦和法律的责任和义务的。出于对法的尊重选择了对最后的牺牲。也有人讲法的缘由归结为博弈,认为是公民与国家权力的一种博弈,在一个国家的法的创制中,想必必是凝结了平等、自愿、自主、自由、契约乃至法制等思想在 里面。①譬如,对于平等,民主为其提供保证。只有在一个民主的 法治体制内,才能为全体公民提供一个平等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的权力机制,保证公民在立法上和司法上一律平等的法律地位,实 现平等权利。②对于自愿,民主可以为公民提供自愿字表达自己的 志愿和意志的机会,自愿地从事在法律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作为和 不作为的事项,免受外力的强迫以逼使公民自己去干所不愿干的事情。③对于自主,一个体现民主化原则的法律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 发现公民以及法人的自主性,充分行使其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 主发展等自主权,使公民和法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对于 处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各类企业事业等市场主体尤其显 得格外重要,充分实现的自主性也是市场经济的要义之一。④对于 自由,民主机制本身便意味着将公民行使自由权利提供保证。没有 民主,便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机制的确认和保障,一切自由权利便 要落空。与民主相对应的专制,只能扼杀和窒息自由。⑤对于契约,它天然地就是民主、平等、自主、自愿等的产物。契约是意志自由

自考行政管理学历年试题及完整版答案

2008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7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传统的行政组织理论奠定基础的是( D ) 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D.官僚制理论 2.早期行政管理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 C ) A.社会人假设 B.理性人假设 C.经济人假设 D.道德人假设 3.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A.韦伯 B.泰罗 C.法约尔 D.威尔逊 4.雷格斯认为,融合型行政模式存在于( B ) A.工业社会 B.农业社会 C.过渡型社会 D.信息社会 5.经济体制的核心是( D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价格制度 D.社会资源调配制度 6.“受限市场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A ) A.价格不可决 B.异质性 C.形式主义 D.重叠性

7.现代理论认为,现代政治的核心是( B ) A.人民当家作主 B.主权在民 C.君民同治 D.天赋人权 8.一切权力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是( C ) A.诱导力 B.组织制度 C.强制力 D.信息 9.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C ) A.行政决策 B.行政绩效 C.行政职能 D.行政方法 10.在现代社会中,国家的行政职能相对于立法职能,具有明显的( A ) A.执行性质 B.控制性质 C.领导性质 D.服务性质 11.我国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 C ) A.中共中央委员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国务院 D.全国政协 12.下列行政管理机构中,属于信息机构的是( D ) A.监察部 B.国务院办公厅 C.公安部 D.档案局 13.实行阁制的主要代表国家是( A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瑞士 14.人事行政管理中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 C )

《行政管理学》导论读后感

《行政管理学》导论读后感 在第一学年,很多人都在想我们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怎么学得课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都在学几乎同样的课本,而且我们学管理的怎么不该分到经济与管理学院吗?给我最大的疑问是怎么当时只学管理,不学行政管理。由此可知当初,行政管理对我而言可谓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概念,只知是政府、学校、企业行政部门管的事。 读导论给我一大益处为纠正过去片面的观念。正如课本所言行政一词,在汉语中应用较广,并不限于政府工作,如非国家机关的企、事业单位亦常有“行政总裁”、“行政主管”、“行政副职”和“行政处、科”等职称或机构设置。但书本所讲的行政管理,则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在我们身边,我们可感受到行政管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联系导论的知识,可知在我们学校,可看到学校涵盖院长办公室、星湖校区管理委员会、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价与督导处、人事处(计生办)、监察处、审计处、财务处、教务处、科研处/社科处、学生处、招生办等一些行政机构,这些行政机构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可形容为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行政管理学不仅有利于我们掌握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以后毕业的实践应用。 人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都涉及行政管理。从大的方面说,特别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知识科技高度发达,人才科技竞争日渐激烈的趋势下,单了解皮毛行政管理知识是远不足够的,学习行政管理学更重要的目的不言而喻,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新的理论。从小的方面来说,掌握雄厚的知识,包括行政管理知识,对我们毕业顺利就业有功不可的作用,也是为我们拥有一份好工作,过上好日子提供莫大的帮助。 老师在课堂上授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起“导演”作用。其一因为双向传递信息,精通案例材料,通过能够旁征博引来说明问题。其二因为案例思考题的设计有讨论空间,老师能够引导学生营造多视角的思考路径,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毫无疑问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强课堂讨论的效果越好,但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在

行政学笔记(张永桃版本).

第一讲绪论部分 一、什么是行政学? 1、关于行政的几种权威性的解释---行政的涵义 (1)行政管理活动是从政治活动中派生出来,是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它离不开政治活动,是一种行政过程中的政治; (2)行政管理活动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相对私人部门管理的一种公共管理活动; (3)行政管理活动在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机制中只是三个分立权力部门中的一个.在其最初的制度设计中它只是执行部门,而不是决策部门. 2、行政学的定义和特点 (1)行政的通俗定义:国家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相区别)权力。 ①主体:国家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②行政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 ③客体:国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相区别) (2)行政学的概念界定: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政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3)行政学的特点: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操作性、一元性(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只有一个行政系统;在每个行政系统内,只有一个行政权力中心;上下级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不可逆关系) 3、总结: (1)行政学研究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组织; (2)行政活动的前提是依法行政; (3)国家政务,包括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机关自身事务是行政学研究的对象;(4)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操作性和一元性的特点. (5)行政学研究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行政效率; (6)行政学研究的实质是探求和揭示行政活动的规律,它的表现形式为行政管理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7)行政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取得良好效果。否则,行政学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行政学的研究内容:(1)行政学的特点、性质和发展历史; (2)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 (3)行政主体,包括行政组织及体制、行政领导者、行政人员等; (4)行政活动,包括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信息、行政沟通、行政协调等具体的管理活动; (5)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条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伦理、财务行政、后勤和办公管理等; (6)行政改革和发展 2、行政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研究方法 (2)法学研究方法 (3)事实研究方法,又称行政调查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系统研究方法,又称环境研究法 (6)案例研究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 (7)摸拟研究方法 三、西方的行政学发展进程(行政学发展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1887----二战前)——理论体系初构阶段 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①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913-1921年32、33界美国总统} 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