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费下载】金太军行政学原理考研笔记

【免费下载】金太军行政学原理考研笔记

【免费下载】金太军行政学原理考研笔记
【免费下载】金太军行政学原理考研笔记

行政学

导论

一、行政的概念

西方

1.狭义行政说:行政是指除国家立法、司法机构以外的政府部门的政务活动。魏劳毕、三权分立、优、缺

2.中义行政说:行政是指一种与政治相分离的、实现国家目的的执行活动。古诺德、意义、缺点

3.广义行政说:行政是指国家所有机关(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各系统所属部门)和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的管理与处理。西蒙、意义、缺陷

我国:其一、行政是国家行政其二、行政是一种管理活动。

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才是行政管理。

二、公共的概念

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

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程序

3.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强调公众的参与性

5.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开性

综述所述,公共行政管理外延:国家行政机关的活动内涵: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从事国家管理的活动

公共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

三、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规范以及管理活动的过程、方式和规律。

1.一般对象: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行政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是一般行政机关所普遍适用的行政原理和规律。

2.具体对象:总体综合性对象是指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划分的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性对象

四、公共行政管理学的主要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4.规范性和变通性的统一

五、公共行政管理学与其他若干学科的关系

(一)与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运筹学

(二)与政治学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 2.研究范围不同 3.学科的性质不同联系:1.从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看,脱胎、独立 2.政治决定行政 3.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存进政治学的发展

六、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求同存异、鼓励争鸣4权变研究、优化方法5兼收并蓄、扬弃发展

七、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掌握公共行政管理规律,正确行使行政职能,促进社会发展

2.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3.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八、学习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1比较研究法2历史研究法3行为科学研究法4案例分析法(意义:实际公共行政能力、学习主动性、集思广益)

第二章公共行政学的沿革

一、西方政治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产生于19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叶以后,工业革命、生产力、任务;资本垄断统治、社会矛盾

首先产生于美国:三权分立、工商业、政治学研究

二、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理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一、侧重制度二、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二)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前后)一、强调研究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二、过分重视人的行为因素

(三)系统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全面性、整合性二、运用系统理论等

(四)新公共管理时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1.新公共行政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投入

3.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即主要通过法规、制度控制,而实行严格的绩效目标控制……

4.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办法、手段和竞争机制

5.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

6.对某些公营部门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7.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三、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组织相继成立

2.行政学论著相继问世

3.建设起一支初具规模的行政学研究队伍

4.我国行政学者已进入国际行政理论的研究行列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可的公关管理硕士6、理论实践

不足:1.本土化不足

2.行政学研究队伍还跟不我国行政学发展的需要:从学科的内容上看从研究方法上看

3.我国行政学从内容到方法都存在缺陷:从研究内容从研究方法

4.我国行政学的研究和教学宏观分析多,中观、微观分析少。

四、我国公共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思路

1.积极研究探索和回答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2.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3.走出学府、走进政府

4.改变研究方法

5.组织力量、协同动作

第三章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的特点

行政组织的涵义:行政组织是依法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组织实体。

(一)阶级性

(二)社会性:1服务性2管理性3法制性4系统性

二、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2职能机关3辅助机关4咨询参谋机关5派出机关6.临时机关

三、行政组织的要素

1.职能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管理方式6运行程序7法制规范

四、行政组织体系的构成原则

1.目标原则2精简效能3管理幅度适当4完整统一5指挥一致6职、责、权统一7.协调一致8法制

五、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一)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指各级政府上下之间和每级政府各组成部门的上下级之间的主从关系和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多幅度小时:优、缺

(二)横向结构指一个层次里的组织结构

六、行政组织的整体结构

这种整体结构形成一种层级职能制的基本结构模式;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是影响行政组织形态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扁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尖型形态的组织结构模式

七、我国的直线职能制

特点:1.以层级制为基础,每一层级又设若干职能部门;2对于每一项行政职能,为了保证其顺利完成,都设置多层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履行各项职能。

缺陷:1.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薄弱 2.各职能部门没有直接的指挥和命令的权力……

八、我国行政组织体系纵横结构的走向

1,纵向上减少行政层次:宏观、微观 2.横向上精简机构

九、决定我国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的因素

1.统一、单一制

2.集权制

3.发展落后

4.发展不平衡5封建影响6 革命战争、党的执政方式7苏联

十、现阶段我国中央和地方行政关系模式的选择

1提升中央政府的权威及其宏观调控能力2加快经济性分权的步伐3.实现中央与地方的规范化、法制化

4.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第四章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观念的特点及其变革

行政领导观念就是指行政领导者对行政活动中的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1,战略观念2.科学管理的观念3.信息观念(时效观念、民主法制观念、人力资源观念)

二、现代行政领导观念的核心

(一)现代行政领导是服务与权力、责任的统一

1.服务是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2.权力是服务的保证

3.责任是服务的体现

(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1.服务内容的历史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初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2.服务形式的多样性:指导性服务;行政性服务;事务性服务

(三)现代行政领导者的公仆观念

1.现代行政领导者是“社会公仆”:思想、经济

2.现代行政领导者必须牢固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密切联系

三、行政领导体制中的权责关系

辩证统一权力是指履行行政领导职能所需要的支配力、约束力、影响力

责任是指进行管理活动和领导活动所需完成的实际任务和所需承担的义务

(一)权利和任务的关系

权力和任务相分离的四种表现、五种原因

(二)权力和义务的关系

举例:集权制、分权制、个人负责制、集体负责制

四、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一)首长制指机关事权法定交由首长一个人单独负责处理,最高决策权集中于一人。美国、优点、缺点

(二)委员会制指机关的一切事务都由委员会集体讨论,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集体负责。瑞士、优、缺

采用何种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相互配合

五、中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即由行政首长全面领导本机关的工作,对机关的事务有最后决定权,行政机关所属的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其工作都要对行政首长负责。同时,行政首长对本机关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中央、地方

特点:1.民主决策 2.责任明确 3.分工合作

原因:党政机构以及各级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乏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

六、我国行政领导体制的走向

1.党政分开、各司其职

2.必须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

3.改变行政副职分解行政权力的现象

4.加强监督,防止和克服行政首长个人专断、滥用权力

5.认真选拔适合担任行政首长的人才

七、领导风格类型

领导行为四分图:工作行为横坐标、关系行为纵坐标;虚弱型领导、任务型、战斗型、福利型

管理方格图理论:对生产的关系、对人的关心;81种领导风格

1.高层行政领导风格是以宏观领导艺术为基础

2.中层行政领导风格是以领导科学为基础

3.低层行政领导风格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

八、行政领导风格的“定势”

1.“科学—直觉结合式”决策风格

2.“为与不为”的行政领导风格

3.“思行方圆”的行政领导风格

4.“简洁、流畅、准确、幽默”的语言风格:行政领导者的语言表达要求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情真意切;富有幽默感

九、行政领导班子的结构

行政领导班子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平衡体,它有许多亚结构组成。

(一)理想的品德结构:指行政领导班子中各种不同思想品德的成员的配比组合

政治品德、伦理道德、工作态度

(二)互补的知识结构

书本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知识、立体、动态的;知识丰富的智慧体;学历、实际水平;低:T、中:A、高:山

(三)配套的专业结构

管理的才能和专长、底层、中层、高层

(四)叠加的智能结构

思想家、组织家、实干家

(五)和谐的气质结构

性格上、志趣上、脾气上、风度上、

(六)梯次的年龄结构、

老中青;新老班子交替;领导班子化要注意两点:年轻化不等于青年化、老中青一定比例

第五章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人事行政的涵义和地位

狭义人事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活动,即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行政人员与行政事务之间的关系和行政人员相互之间关系的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和监督等的活动。

1.人事行政是公共行政的分支学科,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在整个公共行政活动中,人事行政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3.国家竞争的焦点人才开发和智力开发上,人事制度改革要与其他改革相适应

二、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

1.党政职能分开

2.简政放权

3.按照四化方针,调整充实干部队伍

4.政府系统工组人员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5.其他系统的部分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已初见成效,形成各具特色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

三、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和范围

公务员指与国家权力行使相关联的国家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文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西方三种划分:小英、中美、大法日范围的划分

四、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法制管理原则

2.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3.功绩制原则

4.分类管理原则

5.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原则

五、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2.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3.坚持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4.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坚持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

六、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实行科学管理分类制度

2.实行激励竞争机制

3.实行新陈代谢机制

4.勤政廉政保障机制

5.实行法制化管理体制

第六章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所作出的决定。具体的说……

1.从决策内容上看国家意志

2.基础源自于国家权力

3.依据法律

4.对象一切行政客体

二、行政决策的特点

1.主体的确定性

2.内容的广泛性

3.目标的明确性

4.方案的选择性

5.普遍的约束力

6.适应性和预见性

三、行政决策的作用

1.行政决策时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

2.行政决策贯穿于整个公共行政管理过程

3.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成败

四、行政决策的类型

1.确定性决策、风险性、不确定型

2.单项、序贯

3.经验、科学

4.程序化、非程序化

5.初试、追踪

6.战略、战术

7.单目标、多目标

8.个人、集体

五、行政决策体制

行政决策体制是行政决策主体的组织形式,是决策方案的“加工工厂”。

(一)决策中枢系统

地位和特点:1.核心、领导 2.少数服从多数 3.承担全部责任

任务和作用:1.组织,确定 2.评估比较,断 3.检查、监督、修正追踪决策

(二)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构成:四个基本环节—收集、传递、加工、贮存

职责:1平时.收集整理信息 2.为决策制定收集信息 3.决策执行信息

(三)咨询系统

构成:官方、非官方

作用:1.拟定决策备选方案 2.出谋划策 3.对决策问题会诊

(四)监督系统

内部、外部监督系统

作用:1.资格 2.依法 3.程序 4.内容5,过程

六、行政决策原则

1.信息原则

2.预测原则

3.系统

4.可行

5.择优

6.民主

7.动态

8.效益

9.时效

七、行政决策程序

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调查研究、设计方案

3.评估优选,确定方案

4.试点反馈,全面实施

八、行政决策模式和方法

1.理性决策模式

2.有限理性

3.渐进

4.规范最佳

5.精英

6.团体

7.系统

8.组织体制

9.博弈论10.公共选择理论

九、行政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1.KT分析法---三步

2.BS法---特点、原则

3.德尔菲法---原则、程序

(二)多目标决策方法

1.排序法2,两两比较法3.加权评分法

(三)确定型决策方法—直观比较法

(四)风险型决策方法

1.决策表法

2.决策树法

(五)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大中取消法(乐观法)

2.小中取大法

3.乐观系数法

4.后悔值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5.等可能决策法

第七章行政执行

一、行政执行的涵义

广义、狭义

我们认为,行政执行是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贯策、落实决策机关发出的决策指令,以实现决策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1,行政执行时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整个行政过程的核心

2,行政执行与行政决策是相互承接的关系:从行政运行的角度看、从整个行政系统看

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4,行政执行是依法行政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1,目标性2,综合性3,强制性4,具体性5,时效性6.,灵活性

三、行政执行的分类

从科学行政的角度:1.例行性,经常性 2.特定任务和计划

从法制行政的角度:1.行政决定 2.行政检查 3.行政处置 4.行政强制执行

四、行政执行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地位

1,行政执行时公共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2.,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习的程度,而且是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

3,行政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判断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依据

五、行政执行的原则

(一)忠实决策与灵活运用相统一

(二)果断迅速与注重效益相统一

(三)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相统一

(四)发挥主体性和实行民主监督相结合

(五)毅力与条理相统一

六、行政执行的过程

(一)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

1.制定执行计划活动—6W

2.思想准备条件—政策法令合法化、做好政策宣传

3.物质准备条件

4.组织与人员准备—确定执行机构;配备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并合理授权,权责统一;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尤其是岗位责任制

(二)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1.指挥活动—指挥活动的重要性;指挥者应具备的条件;有效指挥的要求;指挥活动的主要方法;行政指挥的方式

2.沟通与协调活动

3.监督活动

4.控制活动---预先、现场、反馈

(三)行政执行的评估阶段

内容:1.全面检查行政执行工作情况 2.实事求是地评定行政执行结果 3.总结经验教训

方法:1.集思广益 2.归纳演绎 3.上下结合4,带头总结

第八章行政协调

一、行政协调的涵义

指行政主体为了顺利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得当、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

1.行政协调是一种经常性、自觉性的活动

2.行政协调是行政沟通的结果

3.行政协调是一种艺术性的行政行为。

二、行政协调的方式和类型

1.对象:对事的协调和对人的协调2范围:内部、外部3.内容:认识性、利益性

4.性质:促进式、纠偏式

5.方式:合作式、应变式

6.途径:会议、非会议

三、行政协调方式中的若干关系

1.事前与事后

2.一般与个别

3.平衡与创新

四、行政协调的作用

1.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高度分工、配合

2.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行政资源

3.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4.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整体“合力”

五、行政协调原则

1.依据法规、方向明确的原则

2.统筹兼顾、平衡冲突

3.求同存异、灵活权变

4,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六、行政协调的模式

指行政协调主体针对不同的协调问题所选择的协调途径和方式,是对行政协调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

(一)目标与利益协调模式

1.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协调

2,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协调

3.局部目标之间的协调

4.组织目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

(二)思想与行为协调模式

不协调原因:1,行政人员角度 2.行政组织角度 3.社会环境角度

解决:1.人员觉悟 2.组织活动透明度……

(三)公共政策与规则制度协调模式

不协调表现在:1.自行制定,部门间规则制度不协调 2.理解不同,行为不同

工作:1.完善规则制度 2.维护组织权威

七、行政沟通的涵义和特点

行政沟通是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能够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行动,即行政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特点:1,行政沟通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为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2.渠道主要是正式沟通渠道

3.内容基本是有关公共行政管理的广泛的信息

八、行政沟通的类型

1.纵向行政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

2.横向

3.双向

4.单向

九、行政沟通在行政协调中的作用

1.前提

2.有利于推进行政协调的发展:感情、意见、文化

十、行政沟通的改善

(一)障碍

观念习俗;心理;语言;职位、专业;组织结构;信息

(二)提高行政沟通效率的途径

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2.完善行政沟通体制3.畅通沟通渠道4,改善信息质量

第九章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和特征

指各类行政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监察、督导活动。

1.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政党;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人民群众

2.行政监督的客体具有特殊性----具体、抽象

3.行政监督内容具有全面性---合法性;合理性

二、行政监督的种类

1、主体---国家、社会、政党2.时间3.主体与行政系统的关系---内部(行政机关内部的一般监督、国家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外部

三、行政监督的作用

1.做好行政监督工作,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的不足与完善

(一)不足

1.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2,主体多元,监督力量缺乏整合,监督合力较弱

3.法律体系还不完备

4.监督主体特别是国家机关的监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机制的路径选择

1.加强普法宣传,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强化全社会的行政监督意识。法律至上、权利意识

2.提高行政监督人员尤其是专门监督机关监督人员的素质。选拔工作、日常学习、纯洁队伍

3.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4.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行政监督主体依法高效地开展监督工作。

五、一般监督的涵义和种类

自上而下的监督;在下而上的监督;平行监督

六、做好一般监督工作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级行政机关、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2.要强化对行政领导的监督

3,要对派出机关进行监督

4.要强化平行机关的监督

七、行政监察涵义和特点

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监察机构对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所实施的全面性的监督。

1.是一种经常性、日常性的行政监督

2.监察主体,由专门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实施。双重领导体制

2.监察对象是

八、我国现行监察体制的不足与完善

不足:体制、程序、人员素质

完善:古代、国外—在中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监察部,监察部长的人员,由主席团提名;地方各级监察长官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但地方各级监察长官的任免,须报……

九、审计监督的涵义、分类、作用

涵义:依法设立的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法律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对政府机关等有关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的检查。客体、内容、实质、目的

分类:

1.时间:事前、中、后

2.地点:送请审计、就地审计

3.内容:合法、合理、综合性

4.有无固定时间:定期、不定期

作用:1.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法性 2.提高财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特别是效益问题

十、审计监督的原则

独立性、合法性、公正性

十一、审计监督的程序---审计通知、审计、提交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或作出审计决定

十二、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

职责:财政审计、金融、企业、事业

权限: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审计调查取证权、责令保存相关财物权、公布审计结果权

第十章行政机关的管理

一、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

狭义的行政机关特指一级政府机关的办公厅(或办公室),它在政府首脑的直接领导下为处理综合性事务。辅助进行全面管理工作而设立的。

狭义的行政机关管理,指行政机关本身的管理,主要是与办公室有关的工作。行政机关为保障其职能活动正常、高效地开展而进行内部具体事务管理。

作用:

1.参与政务,起到参谋助手作用:掌握信息、行政决策、工作指挥、总结工作

2.处理事务,起到沟通协调作用

3.搞好服务,起到后勤保障作用

二、行政机关管理的特点

1.管理主体不同

2.目的

3.范围

三、行政机关管理的原则

1.依法照章办事原则

2.坚持严格的程序原则

3.服务原则

4.各司其职、互相协作原则

5.效率原则

6.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原则

7.坚持信息反馈原则

四、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

1有计划的安排工作2组织实施工作3沟通信息工作4综合协调5检出总结6奖惩教育

五、会议管理、公文档案管理、接待、信访、印章、保密工作、财务管理、后勤管理

会议类型:例行、联席性、布置总结、经验交流、座谈、电话、紧急

会议管理的基本环节:会前准备;会议的组织管理;会后工作

六、行政机关管理的现代化

(一)机构设置的现代化

机构设置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2职责权一致3效率4分层管理

(二)办公手段现代化

(三)机关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人力资源配备的现代化

办公室工作发生变化:1.服务对象发生变化:领导者素质;自主权 2.工作要求:政策水平;对文、会、事、信息的要求

3.对协同组织和公关能力的要求

4.技术准备和管理理论发生很大变化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工作人员具备的能力:参谋能力;办事能力2.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 3.要有理论功底和理性思维能力

第十一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涵义和特点

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特点: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4权变性

二、行政环境的分类

1.内容和性质:行政自然环境、行政社会环境

2,国别区域范围:国内、国外

3.对行政系统的影响:积极的、消极的

三、行政环境的社会环境

(一)经济环境----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

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行政系统的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

2.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行政系统的运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结:产生根源、目的性质、变化发展方向

(二)政治环境

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国家政治制度

1.国体决定着行政组织的基本性质

2.政体决定行政组织的具体形式以及其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4.法律制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规定并保障行政组织在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及权力关系

(三)文化环境

三个部分

传统文化的特点:保守性、权威、伦理、感情

影响

(四)历史环境

作用于行政系统的历史延续和发展变迁

四、行政环境和公共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行政环境决定和制约公共行政管理

1.公共行政管理是由于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2.公共行政管理必须适应行政环境。

3,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变化

(二)公共行政管理对环境的反作用

1.公共行政管理的作用发挥的好、差

2公共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影响的程度取决于行政职能发挥的程度

3总结为:.当公共行政管理沿着行政环境发展方向发生作用时,对行政环境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发展就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

4具体表现为:其一,利用条件,对问题制定办法,实施;其二,再认识、思考、总结,纠正行为;其三,消极方面

第十二章行政法制

一、行政法制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制是指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1.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并行原则2,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相统一原则3.公平与效率相协调原则

二、行政法制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公共行政管理的强制力和权威性

2.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重要保证

3.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三、行政立法的性质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主体;调整的对象;根本目的

行政立法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主体;对象;时间效力;程序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

准行政行为表现在:3个

不同于权力机关的立法:6个。主体;来源;内容;效力等级;程序;形式

四、行政立法的主体

1.国务院

2.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3.国务院直属机构

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

6.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五、行政立法的程序

1.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协商和协调;审查、通过;审批和备案;发布

六、行政执法的概念与特征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针对具体事情执行行政法律规范活动

1.行政执法的广泛性

2.行政执法的主动性

3.连续性

4.适应性

七、行政执法的规则

1.回避规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遵从规范效力

4.职能分离

5.比例规则

八、加强和完善行政执法工作

(一)问题

1.行政立法的滞后性导致行政执法的滞后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十分严重

3.执法违法现象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4.执法体制不健全,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效率低下

5.违法案件居高不下,危害巨大,损失严重

(二)对策

1.克服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和人治因素,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强化对行政执法重要性的认识

2.加强和完善行政立法,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3.优化行政机构内部环境,确保法律实施

4.加强行政执法机构与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

5.在坚持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行政执法力度,坚决处罚和惩治屡禁不止、屡教不改的违法者

6.强化全民法律意识,使行政执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特征

1.行政复议的申请人是行政相对人,被申请人是行政机关

2.前提是相对方提出申请

3.是一种法定的程序性活动,必须依法进行

4.具有一定的司法性

十、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1.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原则

2.一级复议原则

3.书面复议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十一、行政复议的程序

1.申请

2.受理

3.审理

4.决定

第十三章行政伦理

一、行政伦理的基本内涵

行政伦理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包含了全部公共行政领域之中的伦理活动、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的总和。

1.从主体性的角度分析:国家公务员;政府、行政机关群体

2.政治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伦理

3.层次性: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

4.职业性:核心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现实性:“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6.体系性:行政理想、态度、义务、技能、纪律、良性、荣誉、作风等八个主要范畴的行政伦理范畴体系

二、行政伦理规范

广义

狭义行政伦理规范即是行政道德规范,是指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

1.强烈的政治性

2.高度的强制性

3.广泛的示范性

4.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行政品德

指行政伦理规范在公务员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

1.整体性

2.稳定性

3.转换性

四、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动因与模式

(一)行政义务—他律

表现:产物;内容;社会角度

(二)行政良心—自律

行政良心是公务人员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活动表现:行政责任感;自我评价的能力;行政心理要素有机结合

(三)行政价值目标—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五、行政行为选择的伦理评价

(一)行政行为选择的责任与责任限度

1.国家公务人员应该对自己的行政行为选择承担责任

2.只能在一定限度内

3.确定国家公务人员行政行为选择的责任限度,主要考察三个综合因素:……

(二)评价行政行为善恶的标准

善、恶、阶级利益为标准、三个有利于

(三)评价行政行为善恶的根据

动机、效果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注重效果:因为:1更直接、明显 2.只用,才能 3.检验动机的善恶主要凭借行政主体的行动及其效果

动机、效果都已经查明应注重动机

六、伦理冲突中的行政行为选择

(一)行政伦理冲突中的功利价值

(二)行政目的与行政手段

(三)行政行为选择中的伦理妥协

指国家公务人员在行政选择中有时不得不放弃某些行政伦理准则,牺牲某些行政伦理价值以维护更高的行政伦理价值和社会利益准则。最小恶果

第十四章行政改革

一、行政改革的类型

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等。

1.单一型行政改革与复合型行政改革

2.外延型内涵型

3.突变型渐进型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行政改革的动力力

外部动力:1.经济因素 2.政治 3.文化4科学技术

内部动力:1职能的动因 2.人事的动因 3.专家的动因

(二)阻力

1.误解方面的阻力

2.利益

3.成本

4.组织惰性5,改革不确定性6.习惯性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1.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3.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四、行政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就是要通过改革,建立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配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队伍、职能、政府、管理体制……

(二)原则

1.转变职能、政企分开

2.精简、效能、统一

3.权责一致

4.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

5.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转变政府的角色职能

(二)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

(三)调整和优化政府结构:调整政府的层级结构;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

(四)改进行政领导体制,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

(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制度

(六)改革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七)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六、现行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2.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3.财政不堪重负4,政企不分,结构不合理

5.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比较严重

七、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

(一)机构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二)机构改革必须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必须贯彻精简效能的原则

(四)必须贯彻法制原则

八、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

1.转变思想观念是机构改革的前提

2.政府职能转变关键

3.行政法制建设保障

4,妥善安排分流人员难点

5机构改革的综合配套是必要条件

九、我国推行政务公开的意义和对策

涵义:政务公开指政府的公共管理事务或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应让大众了解

意义:

1.政务公开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2.有利于反腐倡廉,建立廉洁、廉价政府

3.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

对策:

1.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发程度,健全政治沟通机制

2.完善与政务公开密切相关的各项民主制度

3.把政务公开纳入法制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更新观念,提高公民的民政意识。

十、电子政府的必要性

电子政府最重要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二是政府机关相互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通过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1.电子政府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会网络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2.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

3.建立廉政、高效、公平、务实政府的需要

4,是民众参政议政的需要

5.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6.树立政府全新形象的需要

十一、行政审批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二)原则:1.合法原则 2.合理3效能4责任5监督

十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理念上;方式上

1.设立政务超市2,行政审批程序透明化3确立行政审批责任制度4行政审批信息化、网络化

十三、我国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意义

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

1.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强有力的目标导向

2.有利于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3.有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和规范各地政府管理绩效改革实践,促进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

十四、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

1.职能目标

2.影响目标

3.潜力目标

十五、公共危机的处理

公共危机是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的事件或状态

公共危机管理则是危机发生前的有效预警和危机发生的积极救治

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

1.危机的预警

2.危机的控制

3.危机的救治

4.重塑政府形象

第十五章行政目标

一、行政目标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行政目标就是一个行政机关或组织,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条件与需要,配合当代文化公认的价值系统,根据国家或政府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经由构成人员的共同参与,得到一致认同的思想和志业观,朝一致的方向共同努力所追求的各种成就和“最后的成果”。

1.规定性

2.复杂性

3.责任性

4.协调性

5.权变性

二、行政目标的功能

1.决定行政实践的方向

2.促进行政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的合理化

3.建立考核的公平和客观的标准

4.增强行政组织的协调能力和整合能力

5,激发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合作意识

6.指引行政活动的归宿

三、行政目标的层次

1.组织任务目标

2.自身建设目标

3.组织系统目标

4.组织成员目标

5.时限目标

四、行政目标与社会环境

(一)竞争

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行政组织或部门争取环境的支持方面:对外关系方面;对内

(二)磋商

在理性态度的基础上,协调彼此的感情和利益,以期各有所得。就行政组织的外部关系而言;内部

(三)合作

指有关的行政组织成员和与组织有关的人员直接参与行政组织制定目标的过程:内部的合作;外部的合作

(四)联盟

指两个以上的组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实行的联合,是环境限定组织目标的一种极端方式。联盟的基础共同的需求;共同的责任、认识和感情

五、目标管理涵义和特点

指行政组织通过确立目标、实施目标和按照目标进行检查评比,并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

1.超前性

2.整体性3成效性4人本性

六、目标管理的类型1

1,方针目标管理2,组织目标管理3.岗位目标管理4,成果目标管理

七、目标管理的功能

1.有利于克服传统管理的流弊

2.有利于提高整体管理成就

3.使成员的能力得到激励和提高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八、制定目标应掌握的原则

1.全面性与关键性结合的原则

2.一致性与灵活性结合的原则3,挑战性与可行性结合的原则4.科学性艺术性

九、制定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1.组织准备:宣传教育阶段;明确方针阶段;制定计划阶段

2.制定目标:拟定;评估;择优;公布

3.目标展开:目标分解;目标协商

十、目标的实施

1。准备环节:人力;财力;政策2.运行环节3.控制环节:自我控制;逐级控制;关键点控制4组织调控环节

十一、目标管理的成果评价

评价内容评价人员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运用

十二、目标管理的反馈机制

1.目标管理的管理者和实施者纵向的信息输入与反馈

2.目标管理的管理者与外部环境横向……

3.目标管理实施者之间横向的……

三条线路串联起来,就构成了反馈机制

第十六章行政效率

一、行政效率的涵义和特点

指在保证政府活动目标方向正确,并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1.方向性

2.关联性

3.社会价值性

4.相对性

二、行政效率的要素

(一)效益要素:行政活动总方向和性质;决策质量;工作质量;任务数量

(二)经济要素

(三)时间要素:基本条件;自然尺度;现实尺度;时限

三、行政效率的意义

1.行政效率是衡量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2.是公共行政管理的生命线

3.是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的

4.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四、行政效率测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原则

1.公共行政管理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原则

2.量与质统一的原则

3.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统一的原则

4.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统一的原则

(二)指标和标准

1.行政工作的质量标准:行政决策;中间管理层;具体执行工作

2.行政工作的数量指标:如上

3.行政工作的时效指标

4.行政费用的指标

五、行政效率的技术性测量

1.行政功能的测量法

2.行政费用的测量法

3.行政要素评分法4,标准比较法

六、行政效率的社会性评价

1.政治价值评价

2.社会效益评价

七、影响行政效率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组织因素: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职位的设置;公共行政管理各环节的协调

3.人员因素: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人事管理工作质量

4.科学技术因素

八、目前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权力过分集中2。组织结构不合理3.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4,行政法规不健全,或有法不依5.党风、政风尚待根本扭转

九、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1牢固树立效率观念2行政机构设置的合理化3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4逐步实现公共行政管理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现代化5.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十七章行政职能

一、行政职能的概念

行政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1.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在一个特殊方面的体现

2.行政职能表现为执行国家意志的管理方面的职能

3,是一种公共职能

4.实施者是政府组织体系

5.是公共行政管理职责与功能作用的统一

6.是一个完整的体现

7.依据是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行政权

8.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行政职能的意义

1,行政职能是建立行政组织的根本依据

2.行政职能的转变和变化是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

3.行政职能是确定政府组织目标和任务的重要标准

4.行政职能是组织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重要基础

5.行政职能的落实情况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效能的表征和检验标尺

三、行政职能的特点

1.全方位性与多层次的统一:横向、纵向

2从属性和权威性的统一

3恒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4时效性与非营利性的统一

5.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四、行政职能的构成

1.政治职能:军事保卫职能;镇压和治安方面的职能;组织、维护和保障人民民主、促进民主建设的职能

2.经济职能

3.社会职能:文化教育职能;社会服务和保障职能

五、当代国家行政职能的新趋势

(一)政府社会职能呈扩大趋势的同时,政治职能有相对减弱的趋势

(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强化与政府部分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

(三)西方国家跨国政府职能有所扩大,并有居于主权国家政府职能之上的趋势

六、行政职能确定的依据

(一)社会环境的需要

(二)政府的能力

(三)政府的自我认知

七、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要求

(一)行政职能转变要有正确的目标取向

(二)行政职能转变要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三)性质职能转变要把握好速度和幅度

管理学罗宾斯(第11版)第16章知识

●什么是动机? 动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早期的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这个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构成了一种层级结构 1·生理需求:一个人对食物、水、住所、性以及其他生理需求的需求 2·安全需求:生理需求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保护自身免受生理和情感伤害的需求3·社会需求:一个人在爱情、归属、接纳以及友谊方面的需求 4·尊重需求:一个人对内部尊重因素(例如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和外部尊重因素(例如地位、认可和关注)的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一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理想实现的需求 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工作,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为了保证工作效果需对他们严格监管;个体受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低层次需求的主导·Y理论:该假设认为员工是有创造力的,喜欢工作,主动承担责任,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指导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内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相关,而外在因素与工作满意度不相关 ·保健因素:能够消除工作不满意但无法产生激励的因素 ·激励因素:能够增强工作满意和工作动机的因素 高级需要

麦克莱兰的三种需求理论 ·三种需求理论:该动机理论认为主要有3种后天的(而非先天的)需求推动人们从事工作,而这3种需求是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 ·成就需求:个体想要达到标准、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愿望 他们喜欢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尽量避免他们认为过于容易或者困难的工作任务·权力需求:个体想要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指示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的期望 ·归属需求:个体对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渴望 ●当代的动机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具体的工作目标会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将会比容易的目标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自我效能: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其结果的函数;大都通过奖励然后强化某种行为 强化物:紧跟在某种行为之后立即出现、并且能够使该行为未来被重复的可能性提高的某种结果 ●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 工作设计:用来将各种工作任务组合成完整的工作的方法 工作范围:一份工作所要求从事的任务数量以及这些任务重复的频率 工作扩大化:横向扩展工作范围 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计划和评估责任而使工作纵向扩展 工作深度: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控制程度 工作特征模型:管理者在设计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时所采用的一种有效框架,它确定了5种核心工作维度、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员工生产率、动机和满意度的影响●5种核心工作维度 技能多样性:一项工作需要从事多种活动从而使员工能够利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程度 任务完整性:一项工作需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可辨识的工作任务的程度 任务重要性:一项工作对他人生活和工作的实际影响程度 工作自主性:一项工作在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实际上给员工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权和决定权 工作反馈:员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关于自己工作绩效的直接而明确的信息的程度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教材:《管理学》人大出版,(美)斯蒂芬P. 罗宾斯 参考书1:《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以变革为中心,两条主线:历史实践发展,职能线计划,组织导控制,学会一套行话,讲一套理论,成一套习惯。 参考书2:《管理学精要》(亚洲篇)(美)约瑟夫普蒂…… 《西方管理思想史》孙耀君,山西人民出版社。 《德鲁克文集》 《竞争优势》(美)迈克尔波特,清华大学出版社。 管理的目的:效率+效果 背景知识: 一、 顾客观存在customer主导权转移到顾客手中① 3c’sworld竞争competition② 变化change③ ①不能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使顾客满意的企业,注定要被淘汰出局。 ②竞争的规模,范围和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竞争几乎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从传统的工商业,一直到金融、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大众传媒、通讯等。 ③除了变化本身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产品和服务的生命周期从一年为单位变成了以月为单位企业的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外,速度还必须快。

二、技术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企业存在及活动的方式。 三、全球化的影响 竞争者不再受国界之限,新的竞争者可能会在任何时刻,在世界上任何地点突然出现。如果组织者要想取得长期的成功,管理者必须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国际经营领域中,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区域性贸易组织、国际化组织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全球化经营中,必须考虑各国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 四、人类环境意识的普遍高涨 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 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生存所必需的特征有:FFII 快速Fast 灵活Flexible 勇于创新Innovation 持续不断地改进Improvement 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演变 ——股东(shareholder)受益各方(stakeholder)(顾客、职工、供应商、社会、股东) ——组织结构扁平化,部门间界限更加模糊甚消失,自我导向的团队成为组织活动的核心。 ——横向的过程联系取代纵向的部门分割而成为管理的核心 ——企业间新型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导致了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系统诞生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管理学考研复习核心笔记 重点内容: 第一章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系统观念 第二章第六节一、管理程序学派;二、行为科学学派 第四节组织目标 第四章第六节一、滚动计划法;二、网络分析技术(优缺点) 第七节目标管理(含义、方法、优缺点) 第五章第二节组织设计的任务 第七章全部 第八章第二节人性假设理论 第三节在中国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九章第三节沟通P257 图9—3重点看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简单了解即可 第一章基本概念 管理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之间的矛盾。 管理的含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1、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管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即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发展性。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管理学和艺术一样,能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 管理学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投入的资源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产出可能完全不同。)举例说明即可。 4、管理学的系统概念(烂熟于心,非常重要)▲ ①系统的概念是: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②系统观念有以下几方面:(9个) a.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b.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c. 根据研究目的来考查系统; d. 系统的功能或行为可通过输入与输出关系表现出来; e. 系统趋向目标的行为是通过信息反馈,在一定的有规律的过程中进行的; f. 系统具有多级递阶结构; g. 等价原则; h. 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i. 系统通过要素的变化而得到发展,最后达到进一步整合,即系统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优化; 5、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6、管理的二重性即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管理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管 理的社会属性; 7、企业具有的5个基本属性:商品性、独立性、集团性、盈利性、社会性 8、企业的分类: a.根据企业所属的经济部门可划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安装企业、运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读后感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

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再次感谢XX教授在课上的教导,给了我很多知识与经验,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都会用到。同样也希望这门课越办越好。

罗宾斯《管理学》第九版 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一、谁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组织中这样的成员,他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么样去做。管理者(manager)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督其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的。 管理者通常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 管理(management)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果和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果通常指的是“正确地做事”,即不浪费资源。 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 在成功的组织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辅相成的。 三、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职能(亨利.法尔约)。 2、管理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3、管理技能(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熟练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人际技能:包括与单独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和睦相处的能力。概念技能:管理者对抽象、复杂情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的技能。四、什么是组织 组织(organization)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些特定的目的。 组织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人员、精细的结构。 现在的组织更倾向于依靠灵活的工作安排、雇员工作团队、开放的沟通系统和供应商联盟。

第二章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 两个重大事件: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中获得经济利益。 工业革命,机械力代替了人力。 二、科学管理(1911年泰罗发表《科学管理原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亨利.法尔约)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重点名言: 犹豫不决是决策的大忌——布里丹 当今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这就是快鱼法则。它对于现代企业的启示有两个:一个是学会快,另一个就是学会吃。——快鱼准则 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市场反应速度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只有能够迅速应对市场者,才能成为市场逐鹿的佼佼者。——钱伯斯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所撰写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从结构上讲,本书基本上是围绕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阐述的,从招聘开始,到激励、领导能力、绩效管理、沟通方式等,一一进行了说明,特别是对组织的过程、行为、意义进行了超越一般见解的论述。而且,本书还纠正了一些在在许多流行的管理书歇尔商学院管理与组织系主任、教授)所评论的那样,“管理实践和行为研究之间的鸿沟终于被跨越了”。 所以,我对本书的观点就是,本书更多的从实践操作层面对我的工作产生指导作用,和已经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教材的理论向配合,能在理论和实践双重范围发挥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书所介绍的是如何在实际面试中寻找到符合组织需求的合适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说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采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并介绍可能从外部获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关优缺点的比较,但并没有介绍面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往往造成实践中收集到人才资料,却不知道如何通过面试这段短短的时间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况。而籍中未经证实的观点,以实践证据他们做了反驳。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就是从行为而不是从管理理论上讨论人力资源管理,就像本书一开头汤姆斯.G.卡明斯(美国南加州大学马实际上就像本书真理1所说的那样“忘掉人格特质,行为才算数”,只有从面试人员以前的行为出发,才能考量他今后在新的组织里面可能会发生的行为,及对新组织的适应性。 本书还在其他许多方面对“管人的真理”做了论述,限于篇幅所限,本读后感无法一一叙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书对我在实践工作的直接指导作用非常大。今后,我将不断联系实践、配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本书的论述,更有效率的开展相关工作。 罗宾斯管理学读书笔记篇 一、基本概念:法国的法约尔最早提出管理的五项职能,现在演变为四项: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管理角色的概念,分为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三类角色。罗伯特-卡茨提出了管理者需要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管理的层级越高相应技能越重要。 二、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科学管理-泰勒,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组织行为-霍桑实验(试图检验各种照明水平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质量管理-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摩托罗拉公司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标准) 管理学复习分享 三、组织文化与环境: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方式,它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文化有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成果导向、员工导向、团队导向、进取性、稳定性、创新与风险承受力。组织文化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外部环境即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分为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具体环境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一般环境指经济条件、政治/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人口条件、技术条件。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 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 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 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 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 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 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 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 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 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 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 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行政国家: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 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 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 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 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 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的学问。
1 / 11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著)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

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 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 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

罗宾斯《管理学》第11版知识点总结

罗宾斯《管理学》第11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组织导论 管理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时代的不确定性需要管理者的管理技能和能力;管理者对工 作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管理者对组织举足轻重。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基层-中层-高层管理者 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个特定目标。 管理是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工作活动,从而使他们有效率,有效果地完成工作。 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确地做事) 效果是指完成工作活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做正确的事) 三种描述管理者做什么的方法:职能、角色、技能。 管理职能: 亨利.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当今本教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卡茨关于管理技能的理论: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面临的变化:数字化、对组织和管理伦理的更多强调、更激烈的竞争、不断变化的 安全威胁;顾客重要性的提升、创新重要性的提升、可持续性重要性的提升。 为什么学管理?管理的普遍性;工作的现实;管理者的回报。 附加模块——管理史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工作专业化。 管理方法的四个时期:古典方法(科学管理,一般管理)——定量方法——行为方法(早 期倡导者,霍桑研究,组织行为)——当代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 科学管理——弗雷德里克.泰勒以及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莲.吉尔布雷斯 科学管理——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一种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法”。 泰勒——生铁块搬运实验,砌砖实验 吉尔布雷斯夫妇——测微计时表的发明 一般管理理论——更多地关注管理者做什么以及什么构成了良好的管理行为。 法约尔——管理职能,14条管理原则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认为理想的组织类型是官僚行政组织——一种以劳动分工、定义清晰的等级制、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及非个人的关系为特征的组织形式。 组织行为学——对工作中的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研究领域。 早期倡导者(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罗伯特.欧文、雨果.芒斯特博格、玛丽.福莱特、 切斯特.巴纳德。 霍桑实验——社会规范或群体标准是个体工作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提出了人在组织中的 作用。 定量管理——采用定量技术来改进决策。(管理科学) 定量方法——统计学、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运用于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专注于持续改进以及对顾客的希望和需求作出回应。 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当管理者协调自己组织中各个部分的工作活动时,他们需 要确保所有这些部分都在共同努力,以使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系统方法意味着组织的某 个部分的决策和行为将会影响组织的其他部分。系统方法认识到组织并不是自给自足的。

周三多管理学考研笔记精华整理含课后题答案13.doc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书后题) 根据亨利·名茨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常扮演十种角色,总体可归纳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1)管理者扮演代表人角色。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参加一些重压的社会活动时,所在单位的领导必须行使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 2)管理者扮演领导人角色。由于管理者直接对所在单位的成败负责,他们必须在单位内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3)管理者扮演联络者角色。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沟通。 (2)信息角色 在信息角色中,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期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的职责性质决定了管理者既是其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别单位信息传递的渠道。 1)管理者扮演监督者角色。监督的目的是获取信息。管理者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管理者识别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2)管理者扮演传播者。管理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传递给有关员工。管理者有时也因特殊的目的而隐藏特定的信息。 3)管理者扮演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必须把信息传递给外界。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负责做出决策,并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 1)管理者扮演企业家角色。作为企业家,管理者对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 2)管理者扮演冲突管理者。一个组织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 3)管理者扮演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组织资源包括财力资源或设备、时间、信息和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 4)管理者扮演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4.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书后题) 根据罗伯特·卡茨提的研究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技术、惯例和工具的能力。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

管理学》读后感

《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着) 读后感 在2017年度工商管理培训班,重温了本科专业,通过卫武教授的悉心教导,管理学的科班知识再次得到巩固和发展,温故知新。XX教授还专门推荐了斯蒂芬·P·罗宾斯着《管理学》,这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知识点覆盖全面,案例分析具体,特别是感觉罗宾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什么事管理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杰出的管理者。而且选用的都是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学习实践具有直观的指导意义,结合课堂上老师的教化和书籍的拜读,受益良多。 《管理学》分为管理导论、综合管理问题、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六篇,每一篇都有特定的目标主旨。跟本科学习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在表述有点不一致的地方,但仔细斟酌以后,发现“领导”更加贴近现实工作,无论你是哪个级别的管理者,领导是协调和指挥的一门艺术。 计划作为管理学理论的基础,让我有了许多很深的体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书中描述计划的一段话特别有感触,“在为群体中一起工作的人们设计环境,使每个人有效地完成任务时,管理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使每个人理解群体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

要使群体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员一定要明白期望他们完成的是什么,这就是计划工作的职能,而同时计划也包括旨在完成目标的行动制定。公司的计划有关于公司一个小项目的计划,也有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这些计划的在的实行则需要管理者的决策。 决策、计划的制定过程,书中第三篇开篇就有详细的论述。确定一个问题→确定决策标准→为各项标准分配权重→形成各种备选方案→分析这些备选方案→选择一个方案→实施,我们在企业中,现今还会加上预评估和后评价,做到形成决策计划有依据,对决策计划有监督,对决策计划负责。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在本书第二章中特地分出了一大部分是用来说明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力。在现实中,管理者既不是软弱无能的,也不是全能的。像是一些自然性灾害、经济危机、政治性强制要求的等外界的约束,管理者自是要在决策的同时顾及这些,这些便是环境对管理者的约束。然而管理者也并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的。书中有提到的,杰出的管理者必定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手段来维护自身利益受损最小化、不受损甚至是还能顺应趋势获得更多的利益。此外,我想到的是,这些外界因素对公司或者说公司决策者的种种约束力应该也是可以用公司本身的深厚底蕴避免或减轻其影响力。所以公司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发展自身的公司文化,公司文化越好公司的经营发展的也会更好。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罗宾斯的《管理学》读书笔记 光明新区组织人事局许茂煜 通过三周时间的认真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在这里,首先感谢组织和深圳党校给我们一次加深理论学习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教授的悉心教授辅导。通过学习,起到了更新观念、开阔思路,转变理念的作用,达到了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目的。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夯实政治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改造。 按照学习安排,我抽空研读了两本管理学名著,一本是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现就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罗宾斯的《管理学》(第七版)是一本比较经典的管理学著作,从它的版数就能看得出来,一直经久不衰。这么好得一本书,如果读完之后不写点什么岂不是跟没读一样。虽说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读后感,但更确切的说是读书笔记,因为书里不仅有理论,而是还有很多案例,一边读总会想到些什么其他的东西,理解之后有的问题更是可以扩展的很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仅限于管理学的范围了。但在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扯得很远的东西,首先要说一些书中的理论,然

后理论要联系实际,针对中国现在管理领域的一些问题,说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第一,书的结构。本书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篇,绪论,主要是讲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为止的管理理论;第二篇,没有题目,因为主要讲现今环境下管理的一些影响要素,包括组织文化,全球化环境,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后四篇,按照管理过程论的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顺序,分别讲解。每一篇后面都要插入一个创业单元,也按照职能顺序分析;每一章后面的习题部分都有一个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管理这样一个思考单元。书里讲了很多理论,但让读者思考的东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责任的问题,就像小标签一样,时不时出现提醒你,电子商务也是,现在的新趋势嘛,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而创业单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创业一样,循序渐进,这让我想起另一本书的名字,《从优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学到了点东西。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写的好不枯燥,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没有案例,无论是对教的还是对学的,都是不完整的。说到这里,有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扯的有些远,但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十分重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介绍书的结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材没有这么好的?为什么在很多领域,比如计算机还有这个管理学,经典的教材都是外国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最根本的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的涵义 人类的共同劳动资源(人、财、物、信息、时间) 共同目标 定义: 为实现预定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孔茨) 或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手段、工具,不是目的。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好的管理在于把对的事情做得更好。 低水平的管理表现在:1)无效率(某些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 2)无效果(某些企业的库存积压产品) 3)牺牲效率的效果 [例] 90年代中期,国家进行了金融体制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向商业银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各行纷纷打算拓展自己的业务。某银行也制定了一个长远规划:通过不断增设营业部,在五年之内,把每年的储蓄额提高到20亿元。规划中的另一个目标是,一旦每年的储蓄额达到20亿,那么年利润要达到2亿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该行在各地开设了20个营业部,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也达到了储蓄额为20亿元的目标,只有一件事出了差错:它不是赚了2亿元,而是亏了近5000万元,使自身陷入困境,连掉头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答:有效果,无效率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有管理活动) 管理产生的二个条件:二人以上的集体活动 共同的目标 管理是社会化劳动的产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 什么是组织? 3、*作者: 管理者:有下属向其汇报工作。 上层 包括中层共同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人们努力工作以 基层实现既定目标。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5、管理的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孔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 6、管理工作的普遍性 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无论他在何处,所履行的职责有内在共同性。 ?组织的类型(如企业、政府部门、学校) ?组织的规模(如小公司与大公司)

罗宾斯《管理学》笔记第九版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Ⅰ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导论 一、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 (2)操作者:非管理人员,他们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别人工作的责任。 (3)组织:指一种有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4)管理者分类: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二、什么是管理和管理者做什么 1、管理的定义: (1)管理: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成基本活动中。 (2)效率:指输入与输出关系,涉及使完成活动的职员最小化。(方法) 效果:与活动的完成,即与目标的实现相联系。(结果)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2)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3)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4)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3、管理者角色(亨利·明茨伯格): (1)管理者角色: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①涉及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②涉及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涉及决策制定:企业家、混沌驾御者、谈判者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5、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般指标。小企业:加强与外部联系,管理者是通才、多面手,处理各层次的管理工作。大企业:正规性好于小企业。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改进组织的管理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1) 对于渴望成为管理者的人来说,学习管理学可以获得基础知识,有利于他们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2018考研:《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记(第一章)

2018考研: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笔 记(第一章)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经过了大脑的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 2:依存性: 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 3:知识性 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和人类历史 同样悠久的原因。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一一法约尔1916 2:管理是指通过其他人来完成的工作。一一福莱特1942 3:管理是一种实践的综合艺术。一一德鲁克 4:管理就是决策。一一赫伯特。西蒙1978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就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一一斯蒂芬罗宾斯 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03'04'06'10M【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a: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管理应当是有效地 c: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d: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政府精细化管理》读后感及学习心得体会

《政府精细化管理》读后感及学习心得体会 政府管理要进步不仅行政的主体政府有责任行政的对象群众也有责任——当这样的观点在最后的附录里体现出来后《政府精细化管理》一书的理论基础与思考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这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献给广大读者的一份厚礼。作者温德诚先生将其多年来在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方面的成果集结成此书。在书中温先生不仅提出了政府管理走精细化之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系统地论述了政府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提出了很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建议。 精细化管理要求一个良好的政策制定与落实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政府与群众共同努力来创造和维护。温先生首先为我们列出政府管理的十大困难。这十大困难既包括了人口众多、管辖宽度大等客观原因也包含了异地管理为主、多元多层管理、责任不明确等不合理的因素更有古代官场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较为宏观的原因可见精细化管理在政府的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结构性的不完整。结构的调整与重建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短期混乱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着长远的发展目光制定计划并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系统的精细化管理理论之外这本书最吸引我的部分却是温先生此前对行政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研究。这一部分被放在附录里看似随意实则是重要的点睛之笔。因为只有深入研究行政

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政府管理的本质。所有的管理都不能绕开这个话题精细化管理也不例外。 政府管理的发展是行政主体与对象共同发展的结果这是一个双线共同发展的过程结构性变革仅是的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提高以及积极参与相配合。针对占人口大部分的行政对象温先生也总结出这样几个特征: 一、上有政策下有隐性规则。群众遵守公共规则的意识淡薄表现为大量使用隐性规则来对付公开的正式的政策和规则。公民的公德培养是政府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缺乏公共道德基础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都难以实现。 二、缺乏组织生活锻炼。中国古代工商业本身就受到官府的限制组织化很低少有全国性的行会组织形式上的行会对成员的干预能力也很有限。因此中国工商业者在经营上遵纪守法的意识不像欧洲人那样有长期的锻炼和培养作积淀。 三、老百姓的道德观念——非公道德。中国农耕社会道德的非公性根源在于缺乏集体生活缺乏组织的公务、工作联系致使公德的观念、意识形态未得到发展。私德的发展使得拉关系、走后门、徇私情的行为变得合理化了。 四、家庭共财制产生“关系学”。古代农耕社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所以生产所得经济收入、财产的拥有与消费也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财产共有不分彼此原则上是长辈在不分家不分财即使形式上分了也互通有无彼此互助互济。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8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笔记 第八章:战略管理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什么是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包括几乎所有的基本管理职能,即组织的战略必须被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 2、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①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 ②分析环境:组织的环境定义了管理者的选择范围,成功的战略是与环境相吻合的。只有当管理者确切地抓住了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的变化及意识到它对组织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环境的步骤才算完成。 ③识别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同样的环境对不同的组织而言意味着机会或威胁,因为不同的组织的资源和管理能力也不一样。 ④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管理者应认识到,任何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它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限制。考察时应注意的问题有雇员具有哪些技能、组织拥有哪些资源、它的成功是否来自创新、组织的财务状况如何、顾客怎么看待组织及它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特别关注组织是否拥有与众不同的特定资源和能力,即核心能力(core compertencies)。 ⑤识别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评估组织内部资源,组织在完成不同功能活动方面的能力如何等,组织是否擅长某些活动及是否拥有专用资源。还要理解组织的文化它的长处和缺点,强、弱文化对战略具有不同的影响,文化的构成对战略的实施起着主要的 将步骤3和步骤5结合,构成SWOT分析 ⑥构造战略:战略需要在公司层面、事业层面、组织层面上分别建立。构造战略需要遵循决策制定过程的步骤,管理者需要开发和评估战略性的选择,然后选择能够发挥组织的优势和利用环境机会的战略。成功的管理者将选择那些能使组织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 ⑦实施战略:战略的实施需要雇用不同技能的新雇员,调整现有雇员的岗位或裁减部分老雇员;构造和管理好有效的团队;激励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以执行组织的特定战略,提高高层管理当局的领导能力。 ⑧评估结果:对战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二、组织战略的类型 1、公司层战略(coporate-level strategy):寻求公司应该从事什么事业,希望从事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