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天津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自然辨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他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2、自然观

自然观是指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3、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已成为我国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思想渊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主要观点:

①认为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

②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

动和变化中”;③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2)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自然本身去认识,一方面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界

的解释,另一方面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

②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代朴素辨证自然观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方面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另一方面,朴素自然观中的许多天才的猜测和推断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再一方面,古代朴素自然观对自然科学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传统。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①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③在认识上既带有整体性,又带有笼统性和模糊性,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

②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用;

③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2)主要特征: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坚持了委屈主义立场,吧各种自然现象都归结为物质的原因冲破了神学和唯心主义自然观的羁绊。

②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的标准,培育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

(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①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的一种倒退,因为他把自然界描绘成一部巨大的图景,没能如实的反映自然界的本质

②在运动观点上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

③在思维方式上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自然界

④在本源问题上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④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

⑤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2)主要特征:以实践论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具有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等特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①推动了人类自然观革命性变革的发展。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对人类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创新和推动作用,实现了人类自然观发展史的一次革命

②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③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吉基础。

5、三观

一、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系统科学理论

主要观点:

①辨证统一的物质系统;

②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③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

④分叉和突现是其基本演化方式,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⑤“混沌——有序”的交替过程

主要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辨证统一。

二、人工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主要观点:

①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本身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

②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③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

④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主要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研究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以此体现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生态科学。

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主要特征: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四、什么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怎样理解三者之间的相互

关系?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背景下,依据生态和系统科学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各有侧重:系统自然观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从人类文明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发展。

(3)相互关联:系统观为人工观和生态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观为系统观好生态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观为系统观和人工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6、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思想,对科技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所以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上整体把握。

科学是认识世界,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现代科技形成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7、科学、技术的定义及本质特征

(1)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织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六个维度:①科学作为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和知识体系;②科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③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④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⑤科学是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⑥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狭义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主要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技术理论、技能技巧、工艺、产品)两个方面。(五个维度:①从技术与人的关系出发,技术是客观化的人类器官;②从技术与生产、经济的关系出发③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技术被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手段;④把技术当作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技术是一种认知形式或程序活动;⑤从哲学的层面出发,技术一种与自然不同的非自然的展现方式)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

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8、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和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位置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10、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

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是社会生产生活需求,内部动力是科学争论与竞争。(换成科技也一样理解)

11、技术发展的模式及动力

(1)社会需求与技术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技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2、马克思主义科技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核心是辩证思维。

基本原则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的科研过程。

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13、辩证思维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以及阶段分别研究考察的方法。(解剖、拆解研究,是见“树”过程)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见“林”过程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的辩证思维,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和阶段。分析研究是综合创造的基础,综合创造是分析研究的目的。

数学案例:三角形面积——曲边三角形面积——极限与微积分

人文案例:毛泽东阶级分析与革命道路选择

二、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科研归纳是从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归纳的结论推广要注意情境适用性。负面案例:学生打架致死与校园禁酒职工跳楼布网学生跳楼锁窗。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结论必然正确。演绎常用于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归纳不是必然推理,单纯使用就会出现“归纳问题”,演绎是必然推理,单纯使用就无法发现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发明。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辩证思维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技术到科学的过程),演绎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科学到技术的过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推挤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

三、从抽象到具体

【抽象】即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具体】有两个含义。第一,指感性具体,即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本身所获得的感性表象;第二,指理性具体,即反映事物本质规定的、与科学实践结合的理论内容。

从抽象到具体,就是把抽象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需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理论概念)逐步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理论内容)的过程,即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方法是过程研究方法,科技研究需要掌握具体的研究过程、概念演变史、科学史和前人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背景。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性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是抽象的基本形式,也称“抽象思维”。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要求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分析应以历史考察为基础,历史考察应以逻辑分析为依据,达到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这是构建科技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原则。历史实践不断丰富感性经验,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

14、创新思维

(1)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

收敛思维的特性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而发散思维的特性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

(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归纳、回溯、类比等推理方法。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

(3)思维的直觉与顿悟

直觉与顿悟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辑思维特性。其中,直觉是指不受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性思维特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

维特性;顿悟是指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指当思考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个时刻问题突然获得解决的豁然开朗的状态,具有突发性、诱发性,偶尔性等特点。

(4)移植、学科交叉与跨学科

移植方法就是把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研究新的领域或新学科中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的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15、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核心:辩证思维

基本原则:辩证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过程

理论要素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科学方法论:辩证思维、创新思维

辩证思维: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创新思维: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直觉与顿悟思维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的方法:

(1)科学观察(2)科学实验(3)科学仪器的运用

技术活动的方法:是人类在技术发明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方法的总和(1)技术构思方法(2)技术发明方法(3)技术试验方法

(4)技术预测方法(5)技术评估方法

16、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一、科学发展模式

(1)科学发展的线性累计模式。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

(2)科学发展的否定式发展观。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否定旧的,创造新的。换言之,科学认识是在不断改正自己的谬误中向前发展的。

(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历史主义托马斯.库恩提出了一个具有综合性质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时以“范式”转化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之科学发展模式。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关联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二、技术发展模式

(1)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认为技术是自主的,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埃吕尔和温纳被公认为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

(2)社会建构论。认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本观点是主张知识是被社会构建起来的,而不是反映自然的结果。如比克、平齐等人

17、科学技术社会论

1、莫顿提出了科学精神气质的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2、一个成熟科技建制的内容:专业学科队伍、学会或研究机构、协会、共同体、出版物期刊、科学院所等

3、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四个基本的伦理原则:

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

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

诚实公平;

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4、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18、创新型国家

1 、创新型国家内涵: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2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3 、我国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四个指标: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4、对创新型国际特征的国际普遍共识(与我国的差别)

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

R&D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这些国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5、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类型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5、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六个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6、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

1)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2)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四)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3)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识到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尽可能地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民主活泼的学术氛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提倡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马科技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四代领导核心科技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技思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凝练和精髓。

基本内容为:科学技术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

主要特征是: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建设–国家是体现;提高能力是核心;体系建设是关键)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暨南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

自然辩证法考试要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体系构造、与科技学科的关系 答:(1)学科定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2)体系构造: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标准。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3)与科技学科的关系: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科技学科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科技学科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学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学科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发展及历史渊源,与现代中国的联袂变化 答:(1)创立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最优化方法》复习题

《最优化方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怎样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凸函数. (例如: 判断函数212 2 212151022)(x x x x x x x f +-++=是否为凸函数) 2、写出几种迭代的收敛条件. 3、熟练掌握利用单纯形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包括大M 法及二阶段法). 见书本61页(利用单纯形表求解); 69页例题 (利用大M 法求解、二阶段法求解); 4、简述牛顿法和拟牛顿法的优缺点. 简述共轭梯度法的基本思想. 写出Goldstein 、Wolfe 非精确一维线性搜索的公式。 5、叙述常用优化算法的迭代公式. (1)0.618法的迭代公式:(1)(), ().k k k k k k k k a b a a b a λτμτ=+--??=+-? (2)Fibonacci 法的迭代公式:111(),(1,2,,1)() n k k k k k n k n k k k k k n k F a b a F k n F a b a F λμ---+--+? =+-?? =-? ?=+-?? L . (3)Newton 一维搜索法的迭代公式: 1 1k k k k x x G g -+=-. (4)推导最速下降法用于问题1min ()2 T T f x x Gx b x c = ++的迭代公式: 1()T k k k k k T k k k g g x x f x g G gx +=-? (5)Newton 法的迭代公式:211[()]()k k k k x x f x f x -+=-??. (6)共轭方向法用于问题1min ()2 T T f x x Qx b x c = ++的迭代公式: 1()T k k k k k T k k f x d x x d d Qd +?=-. 二、计算题 双折线法练习题 课本135页 例3.9.1 FR 共轭梯度法例题:课本150页 例4.3.5 二次规划有效集:课本213页例6.3.2,

自然辩证法重点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辨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结石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轮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收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观、科学技术异化观、科学技术伦理观、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观、科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的,研究内容是开放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继承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实质,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法国经验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思辨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 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它主张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它内含否 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 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3、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奠定 了理论基础。 3.系统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 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的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重点归纳

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 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 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其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 技术与社会。 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辨证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的辨证研究;三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即对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 第一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两门学科都是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为最终目的,其联系:自然科学是各门以具体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揭示的都是一些特殊规律,以求得具体的科学结论为目的和宗旨;自然辩证法也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是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过程,研究各种形态物质的共性或普遍性的东西,以揭示自然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最后做岀哲学结论,以丰富哲学的一般原理。 二者的关系:⑴自然辩证法必须以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基础。因此自然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自然科学才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⑵自然辩证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 原始自然观:突出特征是“拟人化”,即认为自然界像人类一样具有某种生命力,存在喜怒哀乐。这种自然观的出现是生产力水平不高,认识水 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一、奴隶时期的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A具有明显的唯物倾向:即自然皆由物质构成。B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想:即自然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而且促成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 自然界内部的矛盾,对立性。C幼稚、朴素、臆测性:即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对事物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细节缺乏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只能凭借直觉,从总体上去考察自然界。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很重的自发倾向和浓重的朴素臆测性。 二、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特点: ⑴自然界不再是物质的,也不是物质元素演化而来,而是上帝在七日之内从虚无之中创造出来;⑵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会也不能够自己运动只能受动,受动的终极原因在于上帝。世间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皆符合上帝的目的性、和谐性。(3)人是有罪的是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只能听从 神的安排,终身赎罪,以便来世升入天堂。(4)地球系宇宙中心,往上依次是月亮,太阳,五大行星和恒星天。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在我们 的脚下。 变化过程:原初形态-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开始传入神学-亚里士多德学说被神化。 三、近代形而上学的特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其方法上则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自然观能够产生并流行起来,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十三世纪以后,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起来。 为了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水平,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自然科学。为了促使自然科学能够从神学的统治下解放岀来,资产阶级的先驱同自然科学家们一道同教会展开了较量。 1、向神学权威提出挑战,并宣告自然科学独立的,便是“日心说”的问世。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宗教神学中 解放岀来;2生理学中的血液循环学说;3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力学居首要地位,此现象的岀现是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必然性形而上学自然观的进步意义:A还自然于唯物面貌;B促进了以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的发展;C否定了宗教神学自然观 局限性:由于不承认自然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因而难以理解自然界中各种运动的真正原因,从而使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难以真正坚持下去。 自然科学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生产方式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对资料的整理,并开始转向综 合性的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联系被发掘岀来,这些发展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 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被恩格斯誉为在旧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赖尔的“渐变论”是自然科学在旧自然观上打开的第二个缺口。《地质学原理》指岀地球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很多,并从古至今就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3.化学:维勒第一次使用人工的方法从无机物中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拉瓦锡的氧化学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等都动摇了旧的自然观。 上述科学成就,有力地冲击了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充分表明旧的自然观已不再可能,而需要用新的自然观来取代之。真正使形而上学自然 观遭受灭顶之灾,并奠定新的自然观基础的,则是被恩格斯所称之为“十九世纪三大发现”的科学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理论基础 1、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正式宣告:自然界中的运动永恒性和运动形式的可互转性,它是旧自然观破灭新自然观确立的重要科学依据。 2、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界的内在联系,指岀一切高低等有机体不论其形态、结构和属性有多大的区别,但在细胞水平上却都是按照相同的规律生长发育。 3、进化论科学的论证了整个生物界是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一切现存的生物物种都是历史上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物,从根本上粉碎了长期以来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物种神创论的唯心主义观点。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天津大学《最优化方法》复习题(含答案)

天津大学《最优化方法》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 概述(包括凸规划) 一、 判断与填空题 1 )].([arg )(arg min max x f x f n n R x R x -=∈∈ √ 2 {}{} .:)(m in :)(m ax n n R D x x f R D x x f ?∈-=?∈ ? 3 设.:R R D f n →? 若n R x ∈*,对于一切n R x ∈恒有)()(x f x f ≤*,则称*x 为最优化问题)(min x f D x ∈的全局最优解. ? 4 设.:R R D f n →? 若D x ∈*,存在*x 的某邻域)(*x N ε,使得对一切)(*∈x N x ε恒有)()(x f x f <*,则称*x 为最优化问题)(min x f D x ∈的 严格局部最优解. ? 5 给定一个最优化问题,那么它的最优值是一个定值. √ 6 非空集合n R D ?为凸集当且仅当D 中任意两点连线段上任一点属于D . √ 7 非空集合n R D ?为凸集当且仅当D 中任意有限个点的凸组合仍

属于D . √ 8 任意两个凸集的并集为凸集. ? 9 函数R R D f n →?:为凸集D 上的凸函数当且仅当f -为D 上的凹函数. √ 10 设R R D f n →?:为凸集D 上的可微凸函数,D x ∈*. 则对D x ∈?,有).()()()(***-?≤-x x x f x f x f T ? 11 若)(x c 是凹函数,则}0)( {≥∈=x c R x D n 是凸集。 √ 12 设{}k x 为由求解)(min x f D x ∈的算法A 产生的迭代序列,假设算法 A 为下降算法,则对{} ,2,1,0∈?k ,恒有 )()(1k k x f x f ≤+ . 13 算法迭代时的终止准则(写出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凸规划的全体极小点组成的集合是凸集。 √ 15 函数R R D f n →?:在点k x 沿着迭代方向}0{\n k R d ∈进行精确一维线搜索的步长k α,则其搜索公式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 (1)物质观: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 (2)时空观: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 (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 (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 (3)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 (4)决定论: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 (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 自然科学基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三、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与系统发生作用,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5)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表现出来。(6)相互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