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
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
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
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
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
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
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
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
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
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
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
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
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
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
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
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
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
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1)声画合一。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
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
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
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
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
同步关系和隶属关系主中心是共现中心的声画组合,具有同步关系或隶属关系两种。
这也就是说,在同步关系或隶属关系中,声画组合的主中心由画面和解说一起来直接表述。
同步关系同步关系式声画组合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句法关系。
由同步关系构成的句子、句组,可以说是声画组合中最基础的结构形式,也是没有共现主中心的声画组合得以使用的基础句法关系。
隶属关系同样是用画面和解说一起表述主中心,隶属关系与同步关系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所表述的中心,在解说中处于不同的句法位置。
在隶属关系中,声画的主中心并不由解说中的声主题与画面一起来表示,而是由述题中的词语,主要是述题中的宾语与画面一起来表示。
以上所说的同步关系和隶属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声画组合的主中心都是用画面和解说来共同表示,也就是声画中心在画面和解说中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声画组合的主中心不用画面和解说来共同表示,而是只用画面或解说分别表示,便构成下面的两种关系:空位关系和队列关系。
空位关系和队列关系主中心不是共现中心的句子是构成空位关系或多列关系。
这也就是说,在空位关系或队列关系中,声画组合的主中心并不由画面和解说共同直接表述。
空位关系空位关系的特点是:声画组合的主中心,只出现在解说中,而不出现在画面中;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主中心,但它常与解说中除中心之外的其他词语想对应。
对于观众来说,则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解说中的主中心,与画面内容组合在一起。
队列关系在声画组合中,不但没有相同的主中心,而且在画面和解说之间也很少有其他直接相同的内容。
这样的句法关系是队列关系。
在队列关系中,画面和解说之间的关系,以及声画共同说明的内容要靠观众自己的思考把它们联系起来。
同步句:同步句是指具有同步关系的句子,或者说是用画面和解说中的主题一起陈述主中心的句子。
《勇敢的父亲》中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父亲》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父亲》是中国导演李军虎拍摄的一部纪录短片,该片曾获2009年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最佳短片奖。
本文将通过对《父亲》中的三个镜头声画关系的分析,探讨纪录片中的声音与画面组合形式。
镜头一:父亲韩培印在同乡工友的宿舍向工友借钱。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与画面采用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即声音和画面反映的事实内容完全一致,声音与画面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
当镜头展示韩培印同乡工友的宿舍画面时,随即出现了韩培印与工友的对话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完全统一对应。
这种声画合一的统一组合方式,符合一般观众的观赏收听水平,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在纪录片中,可以更加强调纪录片的真实性和高保真性,使观众有强烈代入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镜头二:父亲韩培印在工地工作。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与画面采用声画对位的组合方式,即声音与画面按照各自规律表现不同的信息,却有机的围绕着一个内容中心。
当镜头中出现韩培印在工地工作的画面时,出现了一道画外音,画外音没有直接描述画面内容,而是在为我们讲述韩培印的家庭情况。
声画对位的队列组合方式常出现在纪录片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重复镜头,还可以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双线描述,从两方面反映主题,深化思想内涵,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
镜头三:儿子韩胜利在学校食堂吃饭。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和画面采用了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综合组合方式,综合采用两种声画组合方式。
画面首先展现的是韩胜利在食堂排队打饭的画面,此时的声音为韩胜利讲述自己愿意打工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而父亲执意阻止;当画面中的韩胜利吃完饭,走出食堂时,声音变为韩胜利和导演聊天的同期声。
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综合组合方式的采用,既可以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又会体现出丰富的内涵,使作品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
此外,纪录片中声画综合组合方式常常作为前后镜头的过渡,这种过渡不仅自然不突兀,还巧妙的将前后镜头结合,使影片叙事更加连贯。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学习要点】1.声音塑造空间的作用。
2.声音灵活调度时空的叙事能力。
3.声音的情绪性。
4.声画关系类型。
电影声音的特性一、可见的和不可见的声音早期的有声片,比较强调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性,当时的制作观众对电影可以复制人声非常着迷,所以电影中有大量的对话,声轨铺得满满的,以至于那时的电影被称为话唠电影(talky pictures),虽然也运用音效,但多自然地发源于画面中,这种声音就是可见的声音,即有画面声源的声音。
很快制作者发现了这类方法的局限,他们开始找到另一种能使电影叙事更灵活的声音手段“不可见的声音”,就是声源并不从画面内发出而来自银幕以外,这可以扩展电影的银幕空间,能给观众视觉以外的信息,而有更强的戏剧效果。
不可见的声音在功能上几乎可以相当于独立的“形象”,承载相当于画面能够传递的信息。
为什么不可见声音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大部分的声音都是不可见的,和视觉不同步,因为我们会认为声音不重要或者没必要知道声源在哪儿。
意识到这一点,电影制作者经常在电影中用声音这个可以提供信息独立的叙事元素。
声音的这个用法可以让人建立形象而不是靠复制形象。
比如听到关门声,我们便能判断有人离开房间了,即使并没有真地看到。
这样摄影机就从很多日常琐事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更有意义的形象。
这一点对于电影表现人的反应很重要,摄影机可以离开说话人而记录听者的反应。
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见的声音(无画面内声源的声音)可以比伴随形象的声音更有效果。
一个“声音形象”能够引发我们对形象的想象,表现效果远远要超过直接呈现出的形象。
在恐怖片中,声音的这种用法更为常见,无声源形象的声音能创造出完整的恐怖气氛,能够加强和提升观众的心理紧张程度,门铃的叮当声、细碎的脚步声、吱呀作响的楼梯、开门的吱嘎声、深夜狼的嗥叫,甚至任何不明物体的声音都会加剧紧张恐惧的氛围,这种心理效果是声画同步呈现永远达不到的。
在现代电影语言中,声音经常还被作为独立情节元素,省略地表现动作结果或者人的反应,使故事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特别是在喜剧片和动作片中最为常用。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
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
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
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
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
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
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
中传MFA知识点---声画关系形式层面:从形式类型上把声画关系分为两种:声画同一和声画分立。
①“声画同一”“声画同一”又称作声画同步,指镜头中声音来源位于画面中,观众听到声音信息的同时也看到声源的影像信息,两种信息的传播同步完成。
最早的有声片采用的就是声画合一的方式,说话者,演唱者音容同在,非常便于观众的信息接受。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立”的方式出现,观众在这个镜头里听到声音信息并非来自看到的影像信息,即画外音的形式。
这时,观众必须对两种信息进行“加工”才能够完成正确的接受,而不至于产生困惑。
和“声画同一”相比,“声画分立”的接受更有难度。
内涵层面: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
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前一种划分注重电影元素本身运用的思想,关注于审美效果的实现。
①“声画合一”“声画合一”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和情绪基调上保持着一致。
这也是大多数镜头,大多数影片采用的基本类型。
由于观影时声音和画面占据了观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声画共同作用,可以使观众心理上更快地接受镜头提供的信息,情感上也更容易产生认同,从而保证了影片创作意图的实现。
②“声画对位”“声画对位”则是指镜头中声音所负载的信息同画面呈现的信息在内容上或情绪基调上不一致,甚至正相反。
在整部作品中,“声画对位”的部分只占很少的比例,但是往往带来很强烈的审美效果。
这主要是因为两种信息的背离给观众接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印象格外深刻。
同时,音画对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观众的理解造成障碍,观众必须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才能了解创作者的意图,一旦解决了理解障碍,情绪上受的冲击反倒更大,获得更高的审美快感。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第一篇: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而先于电视问世的电影在经历了三十年无声期后,直到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才跨入有声电影时代,声音介入电影使其摆脱了单一画面造型手段的束缚,由纯视觉媒体发展成视听媒介,终于从画面艺术转变成声画结合的艺术。
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史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其意义在于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一、声画结合是影视创作的基本特性影视剧中的声音,是指声音在影视中的艺术存在,是与画面共同构筑银屏空间和银屏形象的艺术形态。
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当今的影视剧创作中如何协调声画关系,也成为创作者必须首先摆正的观念。
传统理论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影视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像美学,因而画面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声音则是一种补充与辅助,不足以构筑影视的本体。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大量采用的前提下,声音因素对于影视创作的影响已接近甚至超越了画面,所谓后来者居上。
其实这两种观点皆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影视是一门关注视听造型的艺术。
这个银幕和银屏世界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承载的,也是同时以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诉诸观众的。
首先就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而言,画面与声音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从人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会觉得人们对视觉画面的正确感觉其实是与声音的同步灌输密不可分的。
一个无声的空间,在观众心理上造成的是一种没有质感的缺失,一种无法触摸的非真实的虚无感受,这对于观众来说则是一种窒息,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即使在无声电影时代,在耗尽了观众那些最初的对于电影的可怜的好奇之后,那些聪明的先驱们也会在电影放映的同时加以配乐,这样能渲染气氛,也是一种新的诠释。
而没有画面的电影电视还能称其为电影电视吗?那是广播,一种只要耳朵的传播媒介。
影视剧创作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究竟怎样?坦白而言就是,离开了画面,你可以接受,但永远接受不全;离开了声音,你如坠云雾,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一部影视作品最初的成功。
影视动画中的声画关系摘要:伴随着录音和影像技术的革新,影视动画中声画关系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声音从一开始的对画面的补充渐渐变为影视动画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本文结合影视动画的开展历程,探讨了声画关系的开展和声画关系的几种结合形式并举例表明。
关键词:影视动画;声画关系一、从动画影史看声画关系的开展19世纪末电影诞生之际,电影艺术中还不存在声音的概念。
虽然当时已出现留声机这种可以录制和播放声音的设备,但由于技术限制,人们并没有找到将声音和画面结合的有效伎俩。
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作“默片时代〞。
由于不足声音作为有效的辅助表达伎俩,当时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都比拟夸张,经常会运用到面部的表情特写,这也正是20世纪初喜剧电影风行的原因。
不过当时的电影放映时也不是完全静默的,无论是在剧院或音乐厅,还是后来出现的电影院,大都配备有音乐家或乐队在现场伴奏,但配乐的功能仅仅是为了衬托氛围,同时掩盖老式放映机运转时发出的噪声,并没法做到与影片画面真正结合。
这时的声音相对于画面既不具备叙事功能也没有叙述作用。
直到1927年10月6日,美国的华纳兄弟拍摄并发布了故事片?爵士歌手》,里面首次出现了男主角讲话的声音,拉开了有声电影时代来临的序幕。
这也鼓励了前来参与这场首映式的沃尔特·迪士尼,他一回到工作室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给动画配上声音。
1928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廉号汽艇》,采用将声画同步记录于胶片上的形式,利用音乐来配合角色夸张的动作表演,使声音作为画面的一种补充伎俩,将声音和画面真正地结合了起来。
当声音进入动画不再成尴尬题,动画艺术家们也开始积极探索声画结合的不同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先锋艺术家纷纷涌入影像的创作领域,发明出不少具有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
如奥斯卡·费钦格将抽象几何图形与音乐相结合,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几何图形以规律的方式组合和变化。
这也使得声音不再仅仅是画面的附庸,而是可以与其相互结合与照应,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丰盛与纯正。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题目]:
简述声音和画面的关系。
[答案解析]:
声音和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的两大元素,这两大元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既能交融相处,又存在一定矛盾。
1、声画同步;
2、声画分立;
3、声画对位。
扩展资料:
声音和画面的三种关系:
影视作品制作时赋予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和声画分立。
声画同步声音和画面的三种关系:
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
声画对位是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分别是声画对比和声画对立。
声画对比的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声
画对立的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声画对立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
效果。
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研究标签: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研究分析前言声音与画面主要是从人的视觉与听觉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融合,不仅可以展现出电视新闻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观众的感受。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电视新闻更加注重感觉化与视觉化,所以就要确定好声音与画面的地位,在把握各自规律的基础上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满足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一、在電视新闻中声音与画面的影响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作为建立在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一种高效传播手段,借助声音、画面的有效融合,能够对所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虽然电视新闻的出现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在技术含量上相对较高,其在声音与画面的融合下能够提升电视新闻的吸引力。
第一,声音的影响。
在电视新闻中声音主要涉及到了同期声、解说词、音乐以及音响四个方面,且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为新闻内容提供服务的。
由于声音有着独特性的特点,所以在新闻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对新闻展示有着促进的意义。
在声音的变化下不仅可以展现出情绪变化,同时也可以实现内容传播。
所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新闻事件时就可以从不同风格出发,以此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如在面对硬新闻时就要使用严肃的声音,而面对软新闻时就要采取轻松、活泼的新闻,在找准节目定位的基础上来使用不同的声音。
可以说声音对提升新闻现场感与趣味性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就要发挥出声音的优势,在刺激人们听觉的基础上来激发出观众的联想能力,从而产生出相应的信息。
第二,画面的影响。
视觉作为一项比较敏感与直接的感官,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这也就成为了电视区别于广播、报纸的最大区别,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现场感,同时也可以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
所以说画面的影响也是相对较大的。
在电视新闻画面的展示下,能够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发挥出电视新闻画面的真实属性。
二、电视新闻中声音与画面的融合一般来说,形式上的声音与画面的关系主要以声画同步与声画分立两种,而在内涵上则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
声画关系:
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
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
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更高的艺术效果。
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
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
例如在中国故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
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构的作用。
(2)音画对立。
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
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
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4,声画对列(窃以为此种声画关系亦属声画对位,如有异议,亦可讨论变更改动)
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步结合的剪辑手法之一。
即以画外的声音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声音为画面内容服务的目的。
将声音处理或向前或向后位移,即下一个镜头的声音首部,超前进入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尾部,或者上一个镜头的声音尾部,滞后延至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首部,以构成上下镜头转换的自然流畅,或引出某种戏剧效果,也属声画对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