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绿》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3.领略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美,感受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片断习作,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作为描写对象。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模块一:研读探究

是什么东西吸引作者探身下去看梅雨潭?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梅雨潭的闪闪绿色和离合的神光吧。

PPT15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来,我们开始。(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大家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明确:醉人、奇异)

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醉人、奇异

PPT16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括号里的词语?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想到了吗?“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配合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课件展示

(吸引)着我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括号里的词语?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

PPT17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至此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接下来主要从整体上来写绿的特点,我们能不能找出三个字来概括呢?:(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概括。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写出了绿的形状。”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写出了绿的深度,概括起来就是大、平、厚。)

课件展示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深度

大、平、厚。

PPT18接下来,作者有了一系列的语句来描写绿的特点,同学们可以自由朗读这些句子,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语句,你将如何回答呢?我们不妨参考下面的句式来回答,老师先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你们也选择一句说说看。

课件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 回答句式参考:

运用(具体的修辞方法)的修辞方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特点),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状态),寄寓了作者的(感情)。

PPT19苏轼有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大家想一想,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可是这么美的西湖在作者眼里都比不上眼前的绿,作者为什么选取浓淡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大家可要好好思考一下哟。

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除了西湖,还有哪些?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

而且也

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课件展示

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PPT20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我们也来试一试,用“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同学们写好了吗?老师这儿也有几句给大家参考。(现场老师指导学生联想、仿句。参考: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

)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

课件展示

“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 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 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

什刹海地的绿杨(鹅黄的底子) —太淡 虎跑寺的绿壁(高峻而深密) —太浓 潭绿浓淡相宜

C 西湖的波(碧玉) —太明

D 秦淮河(看不透) —太暗 ②波光: 潭绿明暗适度

PPT21大家看一看,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还想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怎么样呢?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了吧。明确:“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作者满怀深情地为潭水起了一个名字—‘女儿绿’,是仿造玉石‘祖母绿’而成的一个名字,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

,如何? PPT21现在我们总结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同学们,我们归纳好了吗?(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归纳整理。参考: 、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 课件展示

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PPT 23同学们,你们留意到课文这里和前面在人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大家思考得怎样了?

因为一开始作者的感情还是比较收敛的,是站在旁观的角度,用相对冷静的笔调在描绘梅雨潭的“绿”,随着感情的迸发和投入,作者已失去了原有的冷静,而把自己完全融进了文章之中,完全融进了梅雨潭的“绿”之中。强烈的抒情需要使作者不自觉的改变了人称(因为这样更能表达自己对“绿”的爱恋)。

课件展示

这样的变化?

PPT 24作者为什么这般钟情于梅雨潭的绿,以至“惊诧”呢?

明确:这要从绿的情感上分析,不同的绿有不同的情感寄托。

深绿使人感到祥和、宁静;灰绿意味着衰老和终结;艳绿象征着健壮和兴旺;嫩绿充满着生机和希望。梅雨潭的“绿”实际上是嫩绿的一种艺术表现,朱先生钟情于梅雨潭的“绿”,显然是景物的格调与他个人的情调默契:积极进取,充满希望。梅雨潭的“绿”便是这人与物联系的纽带,成了情与景交融的结晶。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绿是生命的色彩,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PPT25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绿》就是当时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任教时所作的《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

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仙岩,仙岩是浙江瑞安县东北的一座名山。山水注入深潭,风景幽峭美丽,有“溪山第一”之称。作者1923年春第一次到仙岩游玩,同年秋再游。这两次游玩,景同色异。入秋之后,仙岩是草绿水绿,苍绿一片。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仙岩梅雨潭的特征。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

争已在酝酿之中。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模块二 拓展延伸

我们把这次旅行中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那将成为一次最美的与绿的邂逅。

课件展示

用文后的圈点符号:

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

2、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

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

批注要点: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今天我们真切地体会了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在作者笔下外景与内情和谐地统一起来。请大家把书翻到课后的诵读欣赏,让我们一起朗读艾青的《绿》,结束这次美丽的旅行。

课件展示

《绿》

艾青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艾青先生的《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美幻,绿的闻风而动,乃至绿的生命。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教师朗读,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跟读。此课结束。)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春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1-5段;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问题组: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 4、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5、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拨、补充。 6、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7、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拨启发,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学生说不全就再读相关语段,再体会,再尝试表达。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学生不懂词句举例: ①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体现急盼心情)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④"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⑤"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⑥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注意:学生还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是词句方面的问题,应力求满足学生;如涉及比喻、拟人方面的问题,也应该在这里解决;如属其他方面的问题,应告诉学生以后解决)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主备人:唐国斌10月14日科组长评级:科组长签名:

《春》教学反思 唐国斌 通过“鑫光大道”之“精教多学”赛课,收获颇多。经过评委老师寥寥数语的点拨,迅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教学设计上犯了点知识性错误 1、在指导学生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的时候,处理简单,粗糙,没有详细阅读相关知识材料,有点断章取义。如“比喻重点在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图方便在网查找,不加仔细辨析就采用“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作为拟人句评判的三个必要条件,本可点一下两种修辞方法的概念,却奢望给学生一把判断的尺子,太绝对化了。导致有文中有几句只判断为比喻或者拟人,如“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只判断为了比喻,错误的忽略了后半句“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中拟体没有出现而没有分析拟人的修辞。

2、粗心,贪图简洁,“喻人句”,本来上午还是打成“比喻人的句子”这样不经大脑的说法,导致学生练习时候找不到北,害得自己还得费口舌去解释。 二、个人能力有待提高。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几个问题: 1、教学评价语欠缺丰富多样性; 2、教学情境创设欠缺; 3、教师语言平缓,课堂一马平川 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不到位。 1、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积极性,参与面小。 2、笔记习惯,练习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的被动,需要 提醒再提醒才很不乐意的行动,今后的课堂上必须要多训练,养成习惯才好,同时,检查落实情况的手段,方式必须要落实。 3、书写习惯。学生书写普遍较差,强化练字时候,没有很好的措施针对不认真的学生进 行跟踪,以后得在这方面跟踪落实到位。 今后应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查阅资料,真正多方面培养学生素养。 四、课堂效率不够高 形式比较单一。应多提供言语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 扬长避短,希望能将这一课所得,运用于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绿》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绿》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经过初中前两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关于写景散文的一些知识,借助本文要引导学生掌握写景状物的方法,掌握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的方法,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课文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分析课 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生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语句,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状物。难点:把握文章情景相生的关系。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方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层深入;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练习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依据: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

六、学法指导:讲解过程中的示范和点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的自悟和总 结,在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七、教学设想:从重点语段的学习入手,引领学生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形成 技能。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在第一课时初步学习了圈点批注的方法,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圈点批注的方法并学习多种方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二)品析第三自然段。 1.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品味梅雨潭的绿。 (目的:学生边听录音边观赏梅雨潭绿意盎然的画面,为学生品析梅雨潭的绿创设情境)。 2.教师设计几道思考题,让学生通过几道思考题去品析喻绿、比绿、想绿的描写。(1)作者对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用重点号标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醉人奇异) (2)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多方比喻精雕细刻,运用对比突出表现,从不同的角度大胆联想升华意境 学生找出比喻句、用浪线标出,批注用号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形状深度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群幅。 ——涟漪(静态) 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亮度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春》第二课时教案

《春》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设想: 1.课文分析与设计: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关键词是“美”,主要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发现、欣赏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美感,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因此,在教学《春》时必须紧扣“美”,指导学生多角度、深入地体会《春》的意境美、语言美等。 《春》创作于1928年至1937年。这个时期正是朱自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作者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故而,《春》没有了朱自清创作诗文初期时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在教授课文时,需把握好这种欢乐积极的格调,带领成长于钢筋森林里的学生寻找失落的田园。同时,为日后学生学习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做准备。 《春》的语言非常优美,使用了大量的、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立体的描写。这是初一的学生需要学习,并可以学习的内容。因此,教授《春》时要品味文章语言,分析修辞手法,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虽多为农村户籍,但缺乏农业生产的生活经历,也很少接触大自然。因此,《春》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与学生的认知之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在教授《春》时,需要动用多媒体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授课者所教授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在讲授修辞手法时要补充必要的修辞知识,由浅入深。 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意识,希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但又不习惯当众发言。授课者的学生亦如此,渴望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却缺乏勇气。因此,讲授《春》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美的感受力; 2.掌握抓住特点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学习; 2.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形象的描写。 教学亮点: 结合学生之前的秋游活动,把《春》的学习想象成是在游览文字构成的“春园”,以寻春、赏春活动为组织形式,开展小组竞赛进行学习。

绿第二课时师教案

单元名称:第三单元 课题:小石潭记(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 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 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 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基础积累】 1、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2、叫学生回答关于作者的生平简介及其代表作品 【自主探究】 1、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明确: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瀑的绿。 2、理清思路,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小巧,布局精美。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 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 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

3、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 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明确:例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 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 引”则显得一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例词还有镶、踞、展、浮、送、钻、扯、揪、攀、裁、挹、拍、抚摩、掬、吻 4、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5、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6、《绿》的主色调是什么?从色彩符号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文中作者用绿这一主色调,显示梅雨潭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给人以明快、舒适、清新之感。因此本文格调清朗,节奏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生命活力。正表现了这个时期作者重于进取的激情,热爱生命,向往大自然、新生活。 教师小结: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 时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把握好停连和重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对 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明白朗读不是凭感觉,而是可以通过理 解做好设计,指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引导学生揣摩和 品味语言,体会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学习设计 朗读脚本。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体会拟人和排比 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朗读脚本。 三、教学策略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品析优美语言,感受修辞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学生上节课的比喻仿写作业。

【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学。 (二)精读品析教师以1~2自然段为例指导朗读,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达效果上的 作用。 (1)全班齐读1~2段后,老师范读1~2段,请同学们说说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的对比感受到明显的差别。体会:停连、重音的重要性。停连、重音的处理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密不可分,所以,下面 的环节把朗读和品析修辞方法作用,理解文章内容结合 在一起进行。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1~2段朗读的注意事项,指 导学生在文中做朗读批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应该重读,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作者 盼春的急切心情。两个“盼望着”连用,运用反复的方 法更体现其急切,所以第二个“盼望着”应该读得更重 一些。“盼望着”后面应该稍停顿一下,后面是盼望的 对象。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读时应采用欣喜的语气,表现 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5.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维新变法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语 文 科 教 学 设 计 学校:金泉小学 撰写人:钟小霞 日期:2014年4月

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短文,文章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课文分4个自然段,结构清晰,“我”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同样也让读者们感觉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创造和善良的心灵。内容催人向上,富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太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文简洁、优美的特点,我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善于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会写“园、因”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事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像之美。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表达的能力,升华学生善良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通过事太阳要表达的美好心愿,体会作者想像之美。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复习巩固)

二、欣赏歌曲导入: 媒体播放:《种太阳》 师:刚才呀这首歌里唱得是什么呀?你来说 生:种太阳。 师:歌曲中的小朋友想在寒冷的南极和北冰洋种上太阳,想把温暖送给冬天。那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四个太阳》(师板书:18 四个太阳) 三、感知并朗读课文: 1、这四个太阳里藏者许多秘密呢,想知道吗?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吧。(请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四、品读课文并想象: 媒体播放:(炎热夏天的场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师:大家看,夏天呀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大地上,好热呀,连知了都在说“好热呀,好热呀”,你看这个小朋友热得满头大汗。如果你在这么热的天气,你有什么愿望? 师:噢,大家都想凉快点。咱们课文的小朋友也有一个愿望,是什么呢,大家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媒体出示: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指名几个学生读,师指导。

《春夏秋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夏秋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夏秋冬》是一篇识字课文。教学这篇课文,要根据第一学段教学目标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发现每组词的结构特点、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语言的韵味。这样,让学生喜欢汉字,受到文化的熏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前半篇的两组词描写了四季的自然现象以及其动态,后半篇主要表现的是春天的自然美景。每一组有4个词,它们结构相同、两两相对、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在听写生字和词语搭配的游戏中,复习第一课时生字。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反复读词,识记“池”“游”“入”3个生字。理解“”的写法,学会正确书写“飞”“入”“风”3个生字。 3.借助课文插图,进行口语交际,在语境中认读、理解、积累“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等词语。通过对第一组词的分类,体会构词特点,尝试对对子;并运用此方法学习第二组短语。 4.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教学重点】

识字学词,正确朗读词语和短语,并熟记。能正确书写“飞”“入”“风”3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识字 (一)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春夏秋冬》。 (二)听写,检测生字 上节课学写的4个生字有没有住进你的小脑袋里?准备听写。 (听写内容:春花、冬雪。提出要求: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反馈方式:投影、齐读、校对。激励评价:写正确的小朋友把本子收好,给老师一个微笑;写错的,赶紧订正。)(三)游戏,复现生字 1.板贴读词: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美丽的四季,春天有柔柔的“春风”,夏天有凉爽的“夏雨”,秋天有晶莹的“秋霜”,冬天有洁白的“冬雪”。(板贴: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2.词卡认读:接下来我们要帮这几个词语宝宝找找 朋友。朋友朋友在哪里?就在你的课桌里。赶紧拿出来读准这些字。(学生读准词卡:吹、飘、落、降) 3.词语搭配:找朋友开始喽!“春风”的朋友在哪里? (学生举起词卡“吹”,并读准)。…… 4.读好短语:让我们把四个短语读得美美的。(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二、新授,识字学词

(精品)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0.《绿》优质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0.《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艾青的诗歌《绿》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有的绿色,风是绿的,雨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自然的颜色,是希望,是安慰,是快乐!《绿》更是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乃至绿的生命。“绿”具有永恒的魅力。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而本文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绿意盎然的春之图,帮助他们理解绿就是春天的象征,从而迅速拉近他们与课文的距离。 教学建议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欣赏优美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3.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课件及图片,结合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诗歌,主动诵读诗歌。 教学目标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生字。 2.背诵课文,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3.感受作者对“绿”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艾青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 3.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会写生字并组词。 难点:读出诗歌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课件)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你们知道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让人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绿。 4.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入,加强学生的感官印象,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思路2】 (出示课件:春天的美景)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如果让你用一个表示颜色的字来概括春天的特点,你觉得哪个字最合适?(绿)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艾青的诗歌——《绿》。 通过查阅资料,你都了解到艾青的哪些信息?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指导生字,注意“挤、叉”的读音。 3.学习其余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交流记忆方法。 (2)抽读生字字音。 (3)出示生字“挤、挥”。 这些生字都表示动作,我们一起来做“我说你做”游戏。 (4)出示“瓶”。 ①通过观察,你发现这个字有什么特点?(左右各占一半)

《春》第二课时 (2)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结构,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 2.通过品味、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提高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本文的行文思路 2.扫清字词障碍 3.朗读课文,训练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引学示标: 1.引学:头脑风暴:回忆学过的关于“春”的古诗词。 2.示标:目标1.2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书下注解和课外书了解作者。 3.体味作者在课文中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 4.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课文。 合作探究:(汇报交流) 教师给出文章的写作脉络“盼春----绘春-----赞春”引导学生根据此脉络小组合作划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盼春。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在东风的吹拂 下姗姗来到人间。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 主旋律。 第二部分:2-7绘春。全文的主体,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春景 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连用三个比喻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健” 特点,饱含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再读课文,找出课文第二部分描绘了几幅图景?分别是怎样描绘的?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哪些特点? 春草图:嫩嫩的、绿绿的、多 春花图:多、争艳、香 春风图:轻柔 春雨图:细密、轻薄 迎春图:争先、从小到大、从城市到农村 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三部分,找一找作者点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新 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美 健壮的青年:健

点拨提升: 朗读课文的技巧:理解是一切朗读的前提 第一遍: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语音准确 第二遍:运用一些朗读方法,比如停顿、重音等等。 第三遍: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将自己代入其中。 第二课时 引学示标: 忆一忆: 1.引学: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来导入新课,(作者作品,文章的脉络,课文结构,读文的感情基调。) 师:好,让我们这节课来继续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品读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之美。并在其中深刻理解作者对于春天的感情。 找一找: 师: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能够发现课文当中运用了哪两种主要的修辞手法?生:比喻、拟人 师:那好,接下来,就让我们全班分成两个队伍,男队和女队。男队找比喻的修辞,女队找拟人的修辞,看一看哪一个队伍找的又准确又迅速。 生:快读浏览课文,找出课文当中都有哪些修辞手法,并且勾画原句。 比喻句:(男队) 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连用)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连用、拟人) 3.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比喻)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连用) 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比喻) 6.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 7.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比喻)(以上三句又构成排比形式) 女生队: 拟人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 2.一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 3.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4.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5.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回环、拟人) 6.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拟人) 7.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比喻连用、拟人) 8.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拟人) 9.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拟人)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找春天》第二课时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9 个生字。 2.指导学生积累“寻找、柳枝、嫩芽、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丁丁冬冬”等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能力,激发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会认、会用本课的9 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本课的9 个认读字。(2)指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初春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春姑娘在哪里呢?让我们和图中的小朋友一起去郊外找一找吧! 2.板书课题:找春天。 3.指导读课题:找什么?(强调“春天” ) 二、独立识字 1.拼读音节,读准课文下面的生字。 2.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注意停顿。 3.标出自然段序号。4.练习读难读的自然段。 三、小组识字 1.拼读音节并齐读课文下面的生字。(正音) 2.逐个认读“我会认”中的生字。(认字) 3.交流识记“我会写”中生字的方法。(记字) 4.展示朗读。(读熟) 四、学文识字 1.创设“催开野花一朵朵”的情境,认读词语。(出示词语“害羞、遮掩、躲躲藏藏、探出、嫩芽、音符、触到、喜鹊、脱掉、解冻、小溪、棉袄、摇尾巴、野花” )正确认读。 2.(出示句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当你突然发现光秃秃的柳条绿了,迎春花长出了小小花苞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选出最能表达你当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进入角色,唤醒沉寂在学生心底的春天,自然而然地感悟优美语言。) 3.图中的孩子们和你们一样吗?读一读吧!(出示句子: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1)用换一换的方法记“脱”,按结构记住“棉、野”,并组词语。(2)读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奔”选择读音。(奔bēn:奔走;急跑。奔bèn:直向目的地方向去。)(3)“冲出、奔向”表达出了孩子们找春天的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因为他们热爱春天。 4.他们觉得春天像什么?(1)请在句子下面画直线,读一读。(2)口头填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认读“害羞”一词。(3)你见过害羞的小姑娘吗?(害羞的小姑娘总是不好意思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只探出头来,样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优秀教案

10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绿》一文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抓住“读”这一学习手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对绿、对生命的认识,进行美读诗歌的训练,在读中加深感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2.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见过春天里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看到的春色。 3.小草探出了头,树木发芽,田野变绿,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绿,就好像…… 出示句子: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4.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绿》,一起去感受绿。

5.板书课题。了解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奠定了他诗歌上的基本艺术特征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朴素、凝练、想象力丰富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设计意图:谈话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集中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流利的小节,再仔细读一读。 2.交流自学效果: (1)春风姑娘要考考大家认识了哪些字。 瓶、挤、叉、挥。 ①学生自由认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可以向同学请教。 ②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叉”的读音。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多音字。 [chā] a.(—子)一头有两个以上长齿便于扎取东西的器具:鱼~|三齿~|粪~子。 b.用叉子扎取:~鱼。 c.交错:~着手站着。 d.形状为“×”的符号,表示错误或不同意等:反对的打~。 [chà][劈叉]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臀部着地。是体操或武术动作。 [chǎ]分开,张开:~腿。

《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绿》教学设计 年级:九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六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 学习目标: 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3.领略充满生命力的自然美,感受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教学预备: 布置预习:(1)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片断习作,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作为描写对象。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模块一:研读探究 是什么东西吸引作者探身下去看梅雨潭?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梅雨潭的闪闪绿色和离合的神光吧。 PPT15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来,我们开始。(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大家能不能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明确:醉人、奇异) 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醉人、奇异 PPT16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括号里的词语?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想到了吗?“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招引”与“追捉”这两个词配合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绿对“我”的强烈的吸引,把我领略那可爱的绿色的急切心理,融为一体,至此,情与景真象水乳那样难分解了。) 课件展示 (吸引)着我们; 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用括号里的词语?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吸引”则显得一般。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 PPT17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至此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接下来主要从整体上来写绿的特点,我们能不能找出三个字来概括呢?:(现场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概括。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写出了绿的形状。”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写出了绿的深度,概括起来就是大、平、厚。) 课件展示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深度 大、平、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