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广西水污染案例报告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广西水污染案例报告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广西水污染案例报告
公共卫生危机事件 广西水污染案例报告

案例分析

水污染专题——广西两起镉污染事件

(从两起事件中看政府在危机信息传播上的进步)

水滋养生命,是自然界中万物之源。水质污染已经成为我们健康的隐形杀手,一次次的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近年来有关河水被“染色”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表明国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呈多发态势。

一、事件回顾

开端:1月15日,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群众用网箱养鱼突然批量死亡。

加剧:宜州市环保部门经过调查发现,死鱼是由于龙江河宜州拉浪段镉浓度严重超标引起。

扩散:1月26日,污染团进入龙江下游的柳江。27日,柳江上游部分河段现轻微污染,柳州寻备用水源。

应急:28日,广西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29日,镉污染已进入柳州水源保护地。

危机信息传播阶段分析:

广西镉污染事件发生后,事件传播一共出现五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但是一直到第三阶段政府才有效介入,直到第五阶段政府才出面进行民意安抚,图示如下:

第一阶段:1月19日—1月24日危机静默期

媒体开始报道,公众关注低。政府在此过程中没有明显危机应对动作,信息封锁。

第二阶段:1月25日—1月26日危机渐进期

柳州发生“抢水”风波,媒体进行了一定量的报道,官方关于镉污染信息处理较为模糊。此阶段中涉及镉污染信息大量出现,政府正视谣言的严峻性。

第三阶段:1月27日—1月31日危机爆发期

媒体报道转载频繁,公众关注快速上涨并达到峰值。政府发布了镉污染处理响应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民众,镉污染情况得到控制。

第四阶段:2月1日—2月3日危机稳定期

官方通报新进展,民众强烈关切,政府回应民众的疑问,在道歉同时加强了危机的安抚。

第五阶段:2月3日后危机衰退期

污染防控取得成效,没有造成严重镉污染,相关责任人被问责。但媒体继续进行追问。

二、危机事件中的政府角色

※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引导、协调、处置

1.权威发布。2012年2月1日河池市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由市长发布新闻。大家关注的很多内容,比如整个污染事故的处置,企业排查处置的情况,详细说明对群众信息发布的情况

2.资源合理配置。村里的自来水已经停止供应,只要打一个用水的求助电话给政府,水车就会马上来送水,解决市民恐慌性抢购、囤积矿泉水行为

3.安抚情绪。2012年1月24日,柳州市开始通过网络论坛、微博、传统媒体等多种渠道滚动公布水情监测结果,平息市民恐慌情绪。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后:评估和恢复

1.处置,公开。2012年1月30日下午,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召开新闻通气会,对涉嫌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了通报

2.补偿,赔偿。政府将帮助养殖户对污染企业进行索赔,受污染水体达标稳定后,及时开展污染水域渔业资源受损失的情况调查和评估

三、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

位于事发地的河池市和下游的柳州市两个城市对新闻媒体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最初几天,河池市的信息发布极度匮乏,公众只能获得只言片语的零星消息。两周之后,河池市向媒体提供新闻通稿,称该市正全力推进龙江河段污染处置工作,污染水体镉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对事发原因、污染源、环保数据等关键信息只字未提。不同的是,柳州市一直利用报纸、电视公布事件进展及水质情况。从23日开始每两小时向市民公

布柳江水质检测数据,并邀请媒体参观当地自来水厂及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由于政府信息得到详尽公开,柳州市民的恐慌情绪得到平定。

2008年5月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要重点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等12个方面的政府信息。关于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中原本规定,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事发地政府“对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时删除了这两条规定,体现了保障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采访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的原则。

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的出现,媒体作为信息发布,获知渠道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媒体亦应从过去的传播员和喉舌转变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媒介”、政府危机管理的协助者、社会的“稳定剂”和“动员器”,更大发挥其在危机事件中的作用,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然而,时隔一年后,同样的地方,同样的问题,政府似乎有所进步,在与媒体、公众之间的关系上已有了新突破。 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

事件回顾

2013年7月1日—5日,贺江贺街至合面狮水域陆续出现死鱼现象。7月6日,贺州市官方回应称:在贺州与广东交界断面扶隆监测点检测出有害物质,水质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贺州市立即启动二级应急预案,沿河段逐家查找污染源。贺州城区自来水出水口水质正常,城区居民饮用水不受影响。

事件中媒体

传播趋势图

6日下午,广东肇庆市封开县政府向贺江、西江沿线下游群众和自来水厂发出紧急通知,停止饮用贺江受污染水源、不要食用贺江鱼类等水产品。6日晚间,广东环保厅负责人表示,在广西贺江上游发现的水体污染已经得到控制,对广东影响并不大,此次事件基本不会对下游西江造成影响。

7日凌晨,贺州市副市长在回应贺江水污染环境事件时指出,在贺州市与广东交界的断面监测最新数据显示,镉已达标,铊少量超标,饮用水经过水厂处理后,出水质量能够达标,不会对民众生活起居及健康造成影响。

8日下午,广西贺州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通报贺江水污染事件的最新情况。相关企业责任人已经被公安机关控制,环保部门对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向公众表示道歉。

9日晚,贺州市市长白希发出公开道歉书,就贺江污染事件向全体市民等道歉。白希在道歉书中表示,此次事件的发生,说明贺州的环境保护和监测治理工作存在严重的漏洞。此前,白希已致电肇庆市市长,并通过他向贺江下游受影响的兄弟市县受损害群众诚恳道歉。

10日,贺州市政府做出决定,对平桂管理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声宁等5名贺江水污染事件相关责任人予以停职。

一、政府角色重构

1.从危机信息管理的包办者转变为危机信息管理的沟通者和主导者

由于广西省在2012年也发生过柳州龙江镉污染事件,当时政府的处理措施事后受到许多民众的诟病,在此次污染事件发生时,人们不由得联想起了上次柳州龙江镉污染事件,所以对广西省的环境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但随后由于贺州市政府应对得当,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快速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和下游城市联系,并且对公众和下游城市道歉,等到事态略微平稳之后迅速处理了责任人,使得网友的质疑和不满的声音有所缓和。开始理性的思考这次水污染事件,并且对环境监管工作当中的困难展开讨论,成功的将公众的不满情绪引导向了更为理性的一种讨论。

第一次回应:7月9日,在贺州市将污染水域逐步控制之后,就此次水污染事件发布了第一个官方的回应,贺州市市长发表了一封公开的道歉信,信中对此次事件的应对过程做出了说明,并且承认贺州市在监管当中存在的疏漏等问题,已将污染责任人控制,向市民和下游市县的居民道歉。公开信发布之后虽然仍有小部分网友对屡禁不止的非法小矿厂表达不满,但事态基本平息。

第二次回应:7月11日,再次发布新闻,对政府部门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企业责任人刑拘,并对非法矿厂进行整顿。对于贺州市如此快速的处置责任人,群众给予了肯定。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市政府先后组织2场新闻发布会和2次集体采访,如实发布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和公众关切问题,并以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名义发表《公开道

歉书》;主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密切关注网络动态,防止恶意炒作,努力消除公众疑虑。所发布的新闻稿全部由现场指挥部先期把关、由自治区指挥部统一口径,确保了信息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2. 最大程度上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理性参与,减少不安定因素

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新闻关注度走势(单位:篇)

从新闻关注度走势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出,贺江水污染事件经历了一个类似过山车般的走势。在主流网络媒体源发,众多新媒体推广下,事件曝光的当天,新闻关注度就快速升温,7月7日、8日、9日三天的新闻报道量都超过1千条,呈现出一个高温运行态势,官方后去的排查污染源、控制企业责任人以及诚挚道歉,让舆论热度得以较快回落。舆情趋于平稳状态,并未引起群众的恐慌心理和别有用心的扰乱社会秩序的谣言出现。

7月6日16时20分,新华网地方频道发布文章《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污染事件》,该文章发布后被人民网、凤凰网、网易等网络媒体转发,事件传播面快速扩展。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来看,此消息来源的主体是贺州市政府,当地官方在发生危机事件时并没有刻意隐瞒,而是第一时间告知公众,避免了公众恐慌情绪的出现。

二、媒体角色的重构

1、传递信息,协助政府在危机中正确引导舆论

中新网发布文章《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镉超标1.9倍铊超标2.14倍》成为7日网络媒体转发的重点,江水污染物初步探明并快速告知公众,谣言滋生空间被极大压缩。同时,环球网的文章《粤环保厅:广西贺江水污染对广东影响不大》也为网络媒体所大量关注,为官方在互联网上发酵的危机应对提供了有力帮助。从媒体关注度走势图上可以看出,贺江水污染事件在8日的关注度达到一个峰值,相关的新闻报道量达1400余篇。从媒体报道的重点来看,主要放在了“重要污染源责任人被刑拘”和“当地环

保部门致歉”,这两方面的报道有效引导了网上舆论走向,减轻了官方面对的舆论压力。

2、准确理解公共危机信息并进行客观报道

事故处置期间未出现记者蜂拥而至、媒体集中炒作等情况,舆论态势平稳,社会秩序井然。7月6日以来,先后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21家媒体、56名记者相继到达贺州,对事件进行了报道。截止7月13日,区外媒体记者全部撤离贺州。

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与媒体的通力合作

1、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借助多媒体渠道第一时

间告知公众事实

当地环保部门开始对贺江水质进行监测后,经由网络媒体向关注此次危机的公众发布测定结果;贺州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时时通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的渠道来对事故应对的最新进展发布实时数据及应对措施,使得群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到事故处理的过程,杜绝了谣言和恐慌滋生的空间,稳定了社会秩序;

由于污染水域蔓延至与广东的断面交界,贺州市政府积极和下游城市联系,并且对公众和下游城市道歉,并与广东联动处理,及时公布污染情况以及污染物等事实,在政府信息公开共享机制上得到健全,实现了横向沟通。

2、媒体开始逐渐成长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坚持客观真实,在危

机中与政府构成一个良性的信息传播管理系统

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新华网地方频道发布文章《广西贺州市发生水体污染事件》,信息内容来源于贺州市政府,内容真实明确,不失偏颇地向公众展现事实;

随后,当官方面对沉重的舆论压力时,媒体亦放弃将灾难、污染、缺水等一系列词语作为热点吸引公众眼球,而是作为一剂社会稳定剂,报道重点主要放在了“重要污染源责任人被刑拘”和“当地环保部门致歉”上,有力地引导舆论趋势,维护了社会秩序。

四、总结与建议

两次事件横向对比

1、从危机管理“5S”原则看

龙江事件贺江事件

承担责任河池市委宣传部向媒体提供新

闻通稿,该通稿称河池市正全力

推进龙江河段污染处置工作,设

置五道防线降低污染物浓度,目

前污染水体镉含量呈下降趋势。

通稿中没有提及该事件的事发

原因、污染源、环保数据等关键

信息。同时,也没有相关部门出

面表示对此事负责。

贺州市市长主动承认监管疏

漏,并且迅速处罚责任人,向

下游市县的居民道歉,言辞和

态度诚恳,整个处理过程都有

及时通告媒体,使得新闻报道

没有出现偏颇,保持了中立性,

也杜绝了社会上的谣言出现。

而快速有效的处理事故责任

人,并做公开道歉信都对危机

起到了平息和安抚的作用,从

而使得本有可能引起恐慌,造

成社会秩序及挑动社会不满情

绪的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真诚沟通事件发生后几天有官方媒体报

道广西龙江宜州拉浪段发现重

金属污染,镉浓度超标3倍。但

是在此之后,来自当地的官方消

息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公众在面

对如此重大的环境污染事故时,

只获得只言片语式的零星消息。

贺州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时

时通过官方媒体的渠道来对事

故应对的最新进展发布实时数

据及应对措施,使得群众能够

理解和参与到事故处理的过

程,杜绝了谣言和恐慌滋生的

空间,稳定了社会秩序。

速度第一龙江镉污染事件早在1月15日

少量鱼死亡时未能引起政府部

门的高度关注。随着事件的进

展,在1月24、25日地方政府

才被迫开始公布污染信息。

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初始就

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对水源进

行监测,召集专家开展应对措

施,并且在官方媒体及时发布

消息,非常好的避免的谣言和

恐慌的滋生。

系统运行在龙江镉污染事件中,宜州在1

月15日得到污染的消息,随后

宜州向河池报告,河池再经过确

认、检测、审批等程序,直至1

月18日通报给下游的柳州,消

息直至1月19日才公布于当日

的《柳州日报》。在危机事件下,

消息的滞后往往会造成社会的

恐慌,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听信谣

言,不信任政府。

事件伊始,广西贺江政府迅速

成立应急管理调查小组;水污

染事件发生后,贺州市启动二

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全力处

置。一是成立贺江污染紧急处

置工作指挥部,由市长担任指

挥长,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

污染源调查、处置物资筹备、

水体调查处置、宣传和监测等

工作组。二是充分利用媒体的

正面宣传功能,在应对危机的

过程中,媒体与政府实现了良

件原

性互动,发挥了积极的配合作用,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利用媒体向社会公布水污染的真实情况,为社会提供准确信息,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防止了谣言的再度泛滥。利用媒体引导与激励社会公众共同度过危机的信心。 权威证实 广西龙江事件的相关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字眼“记者从广西河池市消防部门了解到”、“记者从广西河池市应急处置中心了

解到”,多个危机管理主体部门

发言,而缺少统一的声音,从未出现不同主体发布的信息有矛

盾,使“权威发布”不再权威。 政府部门统一声音,固定新闻发言人,举行两次新闻发布会随时公布进展;广西环保厅派出专家组对水质进行检测并发布权威数据;

2、从信息公开程度对比:

危机信息不在“攻关”而在公开。在处理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上,无论是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官方微博,还是当地媒体的官方微博,都在第一时间发布适时信息。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也有利于防止谣言的传播,克服公众的恐慌心理,并且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事件的处置。

龙江事件 贺江事件

事 件 原

第一时间原则(危机发生后,如果政府反应滞后,公众得不到相关危机信息,就会猜测或到处打探小道消息,这时候,公众极易在危机面前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慌,往往会做出夸大性的猜测和推断;政府应通过权威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将真相及时告知与公众。)镉污染事件早在1月15日

少量鱼死亡时未能引起政

府部门的高度关注。随着事

件的进展,在1月24、25

日地方政府开始公布污染

信息,但是限于公布渠道的

单一性,该信息非但没有实

现有效传播,反而导致了此

期间互动社区中关于镉污

染谣言四起。

发生初始就得到了当地政府

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发布

消息并对水源进行监测,召

集专家开展应对措施,并且

在官方媒体及时发布消息,

争取舆论主导权,以杜绝谣

言的出现和传播。

阳光原则事件处理中,关于“龙江宜

州河段轻微污染”的报道与

污染物向下游蔓延的事实

不相符,公众提出质疑,恐

慌情绪全城蔓延,各大超市

的瓶装水抢购一空。这归咎

于当地政府危机管理意识

淡薄、政府信息透明度不

高。

而贺州市政府在事故发生

后,时时通过官方媒体的渠

道来对事故应对的最新进展

发布实时数据及应对措施,

使得群众参与到事故处理的

过程,政府及时将应对危机

的进展和应对部署等公开透

明的展现给公众,并及时传

递辅助信息,杜绝了谣言和

恐慌滋生的空间,稳定了社

会秩序。

权威性原则(由权威人物(高官、专家、明星等);权威媒体;权威机构进行信息公

开。)政府在事件发生十天后才

实现有效介入,民众在面对

危机事件时“先入为主”的

强烈印象会在后期成为政

府官方信息传播的重要阻

力。在此次事件中可以看

到,由于前期危机管理工作

失当,使得谣言“柳州市人

民医院内部告示”与“小区

停水通知”在短时间的大量

传播,政府方面散发的正面

信息显得疲软无力,失去政

府官方发布应有的权威性。

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贺州市

启动二级应急预案,采取措

施全力处置。成立贺江污染

紧急处置工作指挥部,由市

长担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

综合协调、污染源调查、处

置物资筹备、水体调查处置、

宣传和监测等工作组;设立

新闻发言人。

开诚布公原则(面临危机时,不要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向公众说明具体危机事件、危机可能带来的在事件已过了十多天后,备

受诟病的污染源地河池市

市长才在2月1日的新闻发

布会上,就龙江河镉污染事

件向下游群众和社会公众

市长主动承认监管疏漏,并

且迅速处罚责任人,向下游

市县的居民道歉,言辞和态

度诚恳,整个处理过程都有

及时通告媒体,使得新闻报

风险等信息,并敢于负责任,特别是能正确面对和回应相关不实或负面报道。)道歉。虽然态度恳切,但已

错过最佳时效,给人以被迫

“负责”的形象,官方的道

歉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

道没有出现偏颇,保持了中

立性,也杜绝了社会上的谣

言出现。

统一性和弹性原则纵观广西龙江水污染事件

处理各环节,尽管污染发

生后相关政府并未刻意隐

瞒真相,但在处理过程中

依然存在通报滞后、信息

含糊、口径不一等技术性

瑕疵,导致柳州部分市民

一度因恐慌而抢购、囤积

矿泉水。

而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相

关政府部门即刻告知公众,

统一环保厅官员作为新闻发

言人,客观报告公众及下游

城市处理进度,官方言辞和

态度始终保持诚恳一致。

广西地方政府在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危机危机之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由于在事发前期欠缺必要的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在事件处理中无法有效抑制谣言的流传,从而导致在危机高潮期中无法准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可以预估的大型危机事件,政府在危机应对之时应该对民众进行有效、权威的信息传播,及时性与权威性在信息时代非但不会造成局势的失控,反而会加强政府与民众共同面对危机的信心。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进步之处:

1.消除应急“时差”,借助多媒体渠道第一时间告知公众事实

单看日期,不难发现,龙江水污染有关部门在权威发布、公开信息等方面尚属“给力”,只不过“给力”措施的出台和污染事件的发生似乎存在时差——宜州市环保部门1月15就监测到了污染状况,1月18日河池方面才通报给下游的柳州。1月26日,公众对这一事件广泛知晓时,已是年后了。

在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贺州市官方第一时间借助网络新兴媒体、电视媒体和传统的报纸媒体,从传播速度和传播覆盖面上全力出击,让真相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到达民众那里,从而使得谣言无处生根发芽。

在类似水污染的危机事件中,如果政府在告知公众真相方面缺位,势必造成谣言的不胫而走。学会与谣言赛跑,是政府应对突发危机的必修课。

2.消除被动发布,掌握信息披露主动权

在此事件中,贺州市新闻办主动披露污染事件,从一开始就掌握了信息传播上的主动权,并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政府的通告加以传播,使政府可能对舆论进行有效引导。

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后,当地政府部门拥有天然的主场信息优势,一定要掌握信息披露的主动权,力争让政府部门公布的消息成为媒体的信源,从而为化解危机创造舆论条件。

3.消除模棱两可,注重细节的传播

在此事件的处理中,官方第一时间告知公众污染物为镉和铊,并告知超标的具体数值,随后对潜在污染源一一进行排查,并最终确定污染源,并对企业责任人依法控制。贺州市官方在此事件的处理中,注重细节,使得事件的处理显得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使得官民得以互信。

在突发危机发生后应对中,官方往往倾向于告知民众最终的结果,而对处理过程只字不提或提之甚少,这其实是官方懒政的一种表现。面对突发危机,民众拥有基本的知情权,这就要求官方尽最大可能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出官方对民意的尊重,同时也有利于压缩谣言的空间。

4.消除“高大全”报道,放低官方姿态

如果不能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正面报道贪图“高大全”,不仅缺少人情味,与民众的实际感受有较大出入,而且容易招致受众反感,引发舆论反弹。

贺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当地环保部门和贺州市长先后向民众道歉,官方和官员两个层面都身体力行,在民意面前,呈现出政府的谦卑姿态,为危机的顺利处理画上了相对圆满的句号。面对危机,民众对政府行为通常会有一个理性判断,但政府的行为更需要一份谦卑做护航。以一种低姿态来承认工作不足,并向民众致歉,在危机处置中更易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5.由生涩到“熟练”的危机处理

广西方面在熟练道歉、快速处分一批官员之后,迅速息事宁人,将危机控制到理想的范围之内。与上一次龙江河镉污染直到半个月才有河池市长出来道歉形成鲜明反差,此次贺江市长在8日的发布会上就及时向下游城市道歉,并很快处理了一批相关官员。同样是在广西,同样是江水出现镉污染,2012年年初发生的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与最近发生的贺江水污染事件在处理方式和最终的危机应对效果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这表明广西在经历了一次水污染教训后,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相对可行的应对机制。

五、公共卫生领域延伸

从以上案例政府的做法中,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有了一定的借鉴:

1.速报事实、掌握舆论话语权。

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后,当地政府是最了解事态进展和实际情况的,一定要使得自己成为舆论消息的来源方,而不是应对方,通过正规有效的媒体渠道和多元化的消息发布方式,及时发布确实可信的消息,使得政府可以将发言权牢牢掌握,这样可以对舆论进行引导,尽量将公众的恐慌情绪变得理性,将不满情绪转移,而不是等到谣言出现,才被动的成为谣言的应对方。

2. 建立及时通报的信息披露制度。

掌握信息披露主动权力争让政府部门公布的消息成为媒体的信源,从而为化解危机创造舆论条件,借助网络新兴媒体、电视媒体和传统的报纸媒体对政府的通告加以传

播,从传播速度和传播覆盖面上全力出击,让真相在最短的时间、最大限度到达民众那里,从而使得谣言无处生根发芽。

3.重视细节,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权威信息。

事件发生后,官方应该利用监测设备等科学手段,掌握相应的有效数据。使得政府公布的处理过程和处理措施,有据可依,拥有足够的科学性权威性,才能让谣言不攻自破。公众往往在危机事件发现时对于知情权的需求更高,如果政府满足不了公众的这种知情权,往往就会使得谣言成为了公众更为相信的信息来源。

4.态度诚恳、使得民怨有所出处。

在环境污染等危机事件发生,往往是对公众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时刻,最易滋生民怨,官方应该更加人性化的为群众考虑,放低身段。使得政府形象不会受损,平稳社会情绪。污染事件往往是由于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疏漏造成的,通过放下身段的承认自身监管的疏忽,不存在偏袒包庇责任企业等行为,再加之陈述环境保护工作的困难,更易得到公众的理解。

5.分阶段连续新闻发布

从事件的发生、检测、应对、排查、评估到最后的相关责任人处置,都应保持信息传播的透明化,不同阶段下公开公众迫切需要获得的信息,保障满足公众知情权,亦能对随后媒体报道起到引导、主导作用,在危机发生、转折的每一阶段都争取政府方的言论主导,降低谣言疯传的可能性,一定程度上稳定民心。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事件中,并未出现“大V”的身影,政府微博、政府网站、政府新闻发言人都应更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结语)

从“广西水污染”这一专题可以看到:面对危机事件,政府、公众和媒体成为事件的主导。政府组织起主导作用,是危机处置中的主体,它负责发布权威信息,向媒体和公众作出真实、准确的解释;公众是危机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是危机管理的对象,他们对危机事件有知情权,政府必须让信息绝对透明和公开;而媒体是公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坚实平台,它需要客观全面地传播信息,让民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也要传达民众的话语,监督政府的行为。只有当这三方面形成良性的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危机,解决危机,有利于社会真正稳定与和谐。

而当前我们政府的难题在于,进入新媒体时代,政府的行为被放大到显微镜底下,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监督所以政府部门在面对危机信息处理时应该更加的需要规范化和人性化,应该比以往更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任何细微的处理失当造成的舆论后果都是恶劣的。然而事物总有利弊,新媒体既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也能成为政府在信息传播中的“左膀右臂”,学会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手段,更快更好地对危机信息进行管理,恐怕也是当代中国政府部门迫切需要学习、应用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表格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次) 附表: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环境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免疫接种事件、医疗机构内感染、放射卫生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表 注:请在相应选项处划“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卡说明 填报单位(盖章):填写本报告卡的单位全称 填报日期:填写本报告卡的日期 报告人:填写事件报告人的姓名,如事件由某单位上报,则填写单位 联系电话:事件报告人的联系电话 事件名称:本起事件的名称,一般不宜超过30字,名称一般应包含事件的基本特征,如发生地,事件类型及级别等 信息类别: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突发事件等级:填写事件的级别,未经过分级的填写“未分级”,非突发事件仅适用于结案报告时填写 确认分级时间:本次报告级别的确认时间 初步诊断及时间:事件的初步诊断及时间 订正诊断及时间:事件的订正诊断及时间 报告地区:至少填写到县区,一般指报告单位所在的县区 发生地区: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如发生地区已超出一个乡镇范围,则填写事件的源发地或最早发生的乡镇(街道),也可直接填写发生场所所在的地区 详细地点:事件发生场所所处的详细地点,越精确越好。 事件发生场所:在作出明确的事件类型前画“〇” 如是医疗机构,其类别:选择相应类别,并选择事件发生的部门。 如是学校,其类别:选择学校类别,如发生学校既有中学,又有小学,则为综合类学校,余类似 事件信息来源: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途径 事件信息来源详细:填写报告单位接收到事件信息的详细来源,机构需填写机构详细名称,报纸注明报纸名称,刊号、日期、版面;电视注明哪个电视台,几月几日几时哪个节目;互联网注明哪 个URL地址;市民报告需注明来电号码等个人详细联系方式;广播需注明哪个电台、几时 几分哪个节目 事件波及的地域范围:指传染源可能污染的范围 新报告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病例数 新报告死亡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新增的死亡数 排除病例数:上次报告后到本次报告前排除的病例数 累计报告病例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病例数 累计报告死亡数:从事件发生始到本次报告前的总死亡数 事件发生时间:指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接到报告时间:指网络报告人接到此起事件的时间 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第一例病人的发病时间 末例病人发病时间:此起事件中到本次报告前最后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体征:填写症状的分类 主要措施与效果:选择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附表:填写相关类别的扩展信息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模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采取紧急措施,做到有效应 对,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 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 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总经办领导副组长: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并对预案 的适宜性进行审核,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培训,具 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 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工程物业部和营运部应当建立 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 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科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 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教育培训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将情况报告应急 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报应急小组 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5.3.1.1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危险性分析评估,根据专业人员有关意见和政 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及时采取防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措 施。 5.3.1.2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其他公共卫生工 作,普及卫生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 5.3.1.3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增强全体员工和广大客户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5.3.1.4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 械的物资储备。 5.3.1.5出现突发卫生事件后,履行报告职责,主要内容包括:发生或者可 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情况;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 体性疾病的;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发生或者可能发 生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 l、突发事件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土、常备不懈的方针。贳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珍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圳。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此疫情报告制度。 一、报告种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I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登记、报告制度:所有临床科室都要建立门诊日志~病房设立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放射科建立检验、放射登记本~对所有就诊、住院、检验、检查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登记。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模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模板 一、初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基本情况: 接到事件报告或监测发现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群、环境的基本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发病后流动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所有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情况及分析 (3)流行因素分析:导致疾病流行的相关因素分析 (4)调查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提出结论或假设 3、实验室检测及结论:病例及疑似病例采样情况及检测情况和结 果 4、事件性质分析及结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对该起事件给予定性分析 5、事件报告:事件定性后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相关规定的 报告情况 6、控制措施及落实情况: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针 对性的提出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遏制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7、下一步工作建议:根据事件的现状及进展的预估,调整或增加 相关控制措施

二、进程报告 1、病例增减及治疗情况:确诊病例及疑似病例数量的改变、以确 诊病例的治疗及转归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改变描述:病例数的变化导致病例三间分布的改 变情况描述 3、密切接触者情况: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数量改变及医学观察情 况 4、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情况:随事件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流行病学 调查(时间、地点、人群、三间分布改变) 5、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及效果:对已采取的相关控制措施的效果评 价 6、下一步工作建议:依据现阶段事件控制情况做出的对相关控制 措施的调整 三、结案报告: 1、基本情况: 接到事件报告或监测发现情况、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群、环境的基本情况 2、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临床及治疗情况、家庭情况、发病后流动情况 (2)病例三间分布:整起事件中所有病例及疑似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情况及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完整版)(完整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一)传染病 1、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职业性炭疽/不明原因肺炎:发现≥1 例病例。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流脑病例、≥10 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者两种传染病各有≥2 例死亡病例。 3、皮肤炭疽或肠炭疽: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4、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病例,或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出现≥1 例死亡病例,伤寒(副伤寒)出现≥2 例死亡病例。 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病例。 6、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病例,或出现≥1 例死亡病例。 7、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 例流感样病例,或≥5 例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流感样病例死亡。 8、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病例,或者≥1 例死亡病例。 9、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区发生≥5 例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0、血吸虫病: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1、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2、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13、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区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或死亡≥1 人;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或地区性、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或死亡≥1 人。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或者死亡≥1 人。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竹林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为了在事件中及时、准确地采取措施,我校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其成员如下: 组长:蒋治(校长) 副组长:潘先照(副校长) 成员:顾金先(办公室主任) 杜俊清(总务主任) 杨艳花(教务主任) 潘元光(政教主任) 龙远朝(校医) 各班班主任 明确蒋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顾金先主任负责事件的报告。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846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通用 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通 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为及时了解和处理学校安全事故,加强对学校安全事故的监察力度,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事故报告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学校安全工作要求》的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建立事故报告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一、建立学校事故报告及处理机制。 1.事故报告时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安全事故、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镇教育组及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报告。 2.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校内或校外)、中毒人数、中毒原因、主要症状等。传染病流行事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开始流行的时间、地点、感染人数、主要症状、卫生医疗机构的初步诊断等。安全事故及师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原因。

公卫医师考试案例分析

公卫医师考试案例分析 实践技能,总结转,第二站: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口试) 【案例1,案例2,20min,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的事件。 现场调查设计 一、现场调查目的:1 核实诊断 2确定是否爆发(短时间内、同居住区、同样临床表现;单峰流行曲线; 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发病率高于历年水平) 3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三间分布) 4 查明传染来源和暴露的易感人群 5 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疫情 二、现场调查设计(调查方案) 1 调查目的 (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 (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对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利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的情况

进行三间分布(空间、时间、人间)的描述(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 (2)主要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调查-罹患率/感染率、回顾性或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病率/感染发生率) (3)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病例对照:以确诊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一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疾病的一组个体为对 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研究疾病与 这些因素的关系,由果到因,论证性不强,适用于罕见病,选择偏倚。OR值队列研究: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 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 病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因到果,论证性强, RR值、AR值 (4)实验干预流行病学 接到疫情报告后需询问和记录上报的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3)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4)报告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3 调查表的设计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疆 写在课前的话 传染病随着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和更大的危害。如何控制好新发传染病对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课件结合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新发传染病的各方面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一、传染病概述 (一)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认识上的误区 1、传染病 误区一是混淆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也称为传染过程,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该过程有两种结果:相互适应,形成共生;或是相互斗争,形成感染。 微生物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难以区分,需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植物有益,仅少数对人或动、植物有害,并可引发人类疾病,此类微生物称之为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阮粒等。 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包括:病原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和潜伏感染。 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两因素包括:(1)三环节:①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②传播途径:从传染源传给易感者的途经,有直接、间接等多

种。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2)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2、法定报告传染病 误区二:简单认为仅有传染病防治法列举的38种传染病,才需依法管理,而其他传染病则无此必要。传染病防治法按照严重程度将这38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不仅对甲乙两类,而且包括丙类疾病,均明确提出了规定的报告时间。 3、非法定报告传染病法的管理 误区三:认为某一传染病,若未被列入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则无需报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某一传染病,虽未被列入需及时报告的范畴,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则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报告和管理。 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 (一)中国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国家 WHO报道全球8422例SARS,中国共有7748例,其中大陆5327例,香港1755例,台湾省665例,澳门1例。北京市是世界上SARS流行最严重的城市:累积SARS确诊病例2521例,占我国大陆地区47.32%,占全世界29.93%。 (二)案例分析 1、第一起输入暴发 Y某:山西人,27岁,女性。2月18日曾到广东经商,2月21日感身体不适, 23日回山西太原。26日诊断为肺炎。3月1日到北京301医院就诊,后转入302医院诊治。造成5名亲属、4名医护人员和10名同期住院患者感染。 2、第二起输入暴发

中小学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模板范文[最新]

XXXX小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一、为加强学校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学校成立传染病防治领导组织,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固定专(兼)职疫情管理人员、消毒人员,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二、学校执行业务的医疗保健、疫情管理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等为义务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在规定时限内,向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应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防治能力。 三、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1小时内报告给学校,学校于3小时内报告给镇卫生院。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五、各班要进一步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对请假、缺课的学生要询问原因,注意追踪,确保对传染病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生如有发现下列症状应立即报告老师,并及时就诊。 (一)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必要的简要隔离措施,如向卫生室老师要求提供一个口罩。 (二)出现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手脚、头皮、躯干出现水疱或疹子,皮肤搔痒; (四)眼睛红肿、流泪、怕光、分泌物增多; (五)曾被犬、猫及其他动物舔、咬伤,对声、光、风等敏感,出现“恐水怕风”现象; (六)其他自己感觉明显异常或身体不适。 六、国家对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入学时,各班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向学校。 七、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宣传栏、举办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八、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教

公卫医师考试案例分析

实践技能(总结转) 第二站:公共卫生案例分析(口试) 【案例1,案例2,20min,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 健康的事件。 现场调查设计 一、现场调查目的:1 核实诊断 2确定是否爆发(短时间内、同居住区、同样临床表现;单峰流行曲线; 同源性/相同传播途径;发病率高于历年水平) 3 描述疾病分布、特征(三间分布) 4 查明传染来源和暴露的易感人群 5 采取相应的措施,扑灭疫情 二、现场调查设计(调查方案) 1 调查目的 (1)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 (2)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 (3)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 (4)评价控制措施效果 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对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概述:主要利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的情况进行三间分布(空间、时间、人间)的描述(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 (2)主要方法:个案调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调查-罹患率/感染率、回顾性或前瞻性纵向调查-发病率/感染发生率) (3)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病例对照:以确诊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一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疾病的一组个体为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暴露率的差异,研究疾病与 这些因素的关系,由果到因,论证性不强,适用于罕见病,选择偏倚。OR值 队列研究:将特定的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 病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由因到果,论证性强, RR值、AR值 (4)实验干预流行病学 接到疫情报告后需询问和记录上报的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名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2)患者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 (3)已采取的措施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4)报告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3 调查表的设计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份证号(2)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发病情况(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及治疗情况 (3)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小时内食物摄入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密切接触者情况(4)已采用的防治措施 (5)调查日期、调查人、审查人 4 调查步骤 (1)调查前获取初步信息 (2)进入现场收集发病和暴露信息 (3)初步分析资料并提出假设(掌握三间分布、流行曲线的绘制和解释、的概念)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 意义: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 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评价某项预防措施效果

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设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防保组、值班医生等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组织领导和落实。 2、防保组为本单位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主管科室,负责该项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规范》及《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指定专人为责任疫情报告人,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建立传染病登记簿。 3、门诊、住院、门诊观察要分别做好门诊登记、住院病人登记、化验等登记。 4、在执行诊疗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首诊医生必须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防保组统一收集录入。 5、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若因网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网络直报,责任报告人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若因网络问题无法无法及时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人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6、做好自检记录。对发现传染病不报、漏报的医生或者报告好的医生,按相关规定给予惩罚和奖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可以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三、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