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波测试方案

面波测试方案

面波测试方案
面波测试方案

基于动测仪的面波测试方案

1测试原理简介

均匀介质或分层介质在点或面振源作用下,表面波场包含P、SV波及瑞利波,由于在表面P、SV波衰减快于瑞利波,当距振源一定距离表面波场以瑞利波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瑞利波能量集中在一个波长深度范围内,频率越低,波长越大,影响深度越深。在剖面参数(剪切波速、密度、泊松比)不同分层状态下,随着波长的增加,瑞利波穿越的层数也增加,瑞利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瑞利波传播出现频散现象,即瑞利波传播速度随频率(或波长)的变化,如图1所示,频散曲线的变化与分层参数、分层厚度等有关,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分析可以得到场地分层剪切波速。

图1瑞利波波长与穿透深度及传播速度间关系

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测试要求也不同,目前分析方法主要有f—k分析及互相关分析(SASW)。

2、基于互谱分析测试方法

互谱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两道信号作互相关分析,只要有两道信号就可以得到面波的相速度随波长或频率的变化。目前,动测仪,如RSM、FD系列,一般最多可采集四道。

这样,在互谱分析用动测仪作为采样设备是可行的。当采用两个测点时,如图2所示,测点可按共中心方式布点,即(1)测点距、振源与最近测点距相等;(2)按测点中心线位置不变,不断增加测点距;(3)通过正反敲击来消除分层倾斜及传感器不一致性的影响。如图3所示。

图2 两测点布置

图3 共中心测点布置

两点实测信号、互谱分析及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或频率变化,见图4,相速度表示面波在两测点间平均相速度。

(a) (b)

(c)

图4 两测点信号(a)、互谱分析(b)及相速度随波长变化(c)

当采用三个测点,如图5所示,通过对三条信号组合分析,即CH1+CH2、CH1+CH3、CH2+CH3组合,可以得到三条剖面的相速度。见图6。

图5 三测点布置

(a) (b)

图5 三测点信号(a) 及由信号3种不同组合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变化(b)

当采用四个测点,如图6所示,通过对四条信号组合分析,即CH1+CH2、CH1+CH3、CH1+CH4、CH2+CH3、CH2+CH4、CH3+CH4组合,可以得到六条剖面的相速度。当等间距布点,CH1+CH4与CH2+CH3对应的剖面重合,两者平均、光滑得到一条相速度曲线,见图7。

图6 四测点布置

图7 四测点信号(a) 及由信号5种不同组合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变化(b)

当得到与多个剖面的相速度速度后,就可以构筑相速度色谱图,如图8所示。

图8 由不同剖面的相速度随波长变化曲线得到相速度色谱图

3、互谱分析优缺点分析

(1) 互谱分析只要两道信号就可以分析,因而,对测试仪器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有两个

通道的仪器就可以使用,这样目前用于基桩测试、剪切波速测试、振动测试的仪器均可用于面波测试;

(2) 由于互谱分析是计算面波在两测点的相位差,这对测量传感器的相频特性一致性要

求较高,测量之前,将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位置,根据采集的信号判断传感器的相频特性一致性;

(3) 互谱分析仅利用相位差来计算相速度,没有利用面波能量幅值,干扰信号对相位差

计算影响较大,互谱分析得到的曲线没有k f -分析光滑,不同道距、不同次结果可能相差较大,一致性较差;

(4) 测点间距越大,面波在两测点间相位差越大,这越有利于消除噪音干扰,一般测点

距D>2m,有利于结果分析;

(5) 采样时间建议取(>200)×D (us ),以保证在频率域有较高分辨率。

4、f —k 分析方法

对一定数量的测试响应信号),(t r w 作f —k 分析

∑∑-=-=????+?-=102/12122221

0111212211)(),()/2exp()/2exp(),(N j N j n n r j t j r j w N j in N j in k W ππω (1)

这里N 1为间隔为t ?的时间观察点数,N 2为空间间隔为r ?的观察点数,n 1=0,…N 1-1,n 2=0…,N 2-1。由于在f —k 域是利用能量谱的极值来分析,为了消除几何衰减对能量分布的影响,在谱分析上乘2/1r 来校正因几何衰减导致能量损耗。

得到频率—波数域功率谱分布,由谱极值波数—频率的变化,利用关系c k =/ω得到频率—相速度或波长—相速度曲线,见图9

图9 波数—频率域谱能量及频散数据

f—k分析一般要求振源、一定数量测点布置在一条测线上,测点按等间距布置,探测深度越大,要求测点间最大的空间距离也越大(最大的波长不会超过最大的布点距离,即距振源最近点与距振源最远点距离)。

地震仪或面波仪一般有12个以上的采样通道,可用于基于f—k分析的面波测试。但当测试仪器纪录通道有限时(如基桩动测仪)。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对信号进行堆叠:

(1)保持振源位置不动,依次等间距移动测点,如图10所示,传感器使用的传感器使用数量视测量仪器而定,使用的通道越多,得到一定数量的响应排列所需的测量次数越少,比如,要得到12道响应排列,若采用4道采集,则试验要重复3次,然后对每次测试信号进行堆叠,见图11,而当采用2道采集,则试验要重复6次,依次类推。采用该方法,要求振源是可重复的,即振源产生的脉冲信号,不仅频率成份相同,而且幅值也相同;

图10 振源不动,移动测点

图11 测试信号堆叠

(2) 保持测点位置不变,移动振源位置,振源距最远测点距离D n m S S )1(0-+=,这

里m n ,分别是测点布置数量及移动振源的次数。见图12。

图12 测点不动,振源移动

5、f —k 分析优缺点

(1)

f —k 分析事实上就是分析不同能量团传播的速度,该分析利用了振幅,因而,可有效消除噪音的干扰,得到的数据一致性要高于互谱分析,见图13; (2)

f —k 分析利用幅值分析,要求测试的传感器幅频特性有较好的一致性。 信号堆叠

振源移动

图13波数—频率域谱能量及频散数据

6、面波测试有关事项

(1)传感器:在岩土工程测试中,一般采用速度型传感器,如图14a所示,这种类型的传感器结构如图14b,它是由导电弹簧线圈、质量块、磁铁、分流电阻组成,幅频及相频特性如图15所示,在共振频率附近在共振频率附近振动幅值最大,随着频率的增加,曲线趋于平坦,即,不同频率信号单位质点速度的输出电压相同,在测量过程中,尽量让测量的信号频率成分处于平坦段。图16是CDJ-J2.5Hz 传感器幅频特性,共振频率越低,可使用的平坦段频率范围越宽。共振频率低,相应的质量块的质量要越大,传感器越灵敏,使用结束后,应将输出短路,以避免传感器线圈烧坏。传感器与地面应有较好的耦合。当对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进行面波测试时,由于信号的频率较高,要求传感器有较高的频率响应,在此情况下,

要采用加速度计。

图14 速度型传感器(a) 及其结构(b) 主要能量

传播趋势

图15 速度型传感器幅频及相频特性 图16 CDJ-J2.5Hz 传感器幅频特性

(2)锤击设备,锤击可采用手锤,落锤、落重以及小型爆炸的方法,见图17,具体视勘探深度而定,一般可使用10kg~100kg 的落锤,若测量深度为30m 以内,30kg 落锤一般可以满足要求,落锤下面可采用,金属垫块、木质垫块等。

(a) (b)

图17 手锤 (a) 及落重(b)

(3) 采样设置:采样长度、采样时间间隔、滤波设置、触发通道设置。

(a ) 采样长度是影响频率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设置长度为1K 、2K 、4K 、

8K 等,一般取1K ;

(b ) 采样时间间隔也影响频率分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建议取(>200)×D(us/w); (c ) 为了避免频率混淆,滤波设置频率应小于)2/(1t ?,t ?为采样时间间隔;

(d ) 触发通道设置可以视分析方法而定,当采用互谱分析(SASW ),可以用离振源

最近的采样通道作为触发通道,而对f —k 分析,为了使每次测试获取尽可能多

的响应信号及响应相对振源激振时刻的延时,一般可采用短路触发、外触发,

只有在测量仪器不具备短路触发、外触发情况下,才采用通道触发。

(i)短路触发,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短路来触发,将电缆线的内芯线与外芯线分

别与落锤(或手锤)、金属垫块相连,然后将电缆线的连接至外触发通道

(对RSM、FD等动测仪一般有标识为“EXT”),落锤后,形成短路,仪

器开始记录信号;

(ii)外触发就是在落锤旁边放置一触发传感器,要求传感器响应延时较少,触发传感器与外触发通道相连;

(iii)当测量仪器不具备短路触发、外触发情况下,可采用通道触发,就是在落锤旁边放置一触发传感器,要求传感器响应延时较少,触发传感器与可采

样通道(比如CH1、CH2、CH3或CH4)相连。采用通道触发,由于该

通道只起时间参照作用,在f—k分析时,该信号不能参与分析。

附测试结果

商业银行渗透测试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渗透测试 解决方案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商业银行渗透测试解决方案 一、渗透测试背景 银行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之 一,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各类银行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银行产品的开 发推广、银行业务的展开、银行日常管理和决策的所依赖的关键 组成部分。这种依赖性使得银行面临着由于网络信息系统本身所带来的银行信息技术风险。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基础网络信息技术的复 杂性和变化,其中面对互联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风险: 基于网络的电子银行,需要有完善的安全体系架构; 面向Internet 的银行业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威胁; 远程移动用户接入和内部用户接入Internet ,都可能引入不同类型的威胁源; 钓鱼网站对于银行网上业务和企业信誉的损害。 伴随银行业务的发展,原有的网上银行、门户网站等都进行 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更新和系统投产,同时,行内系统安全要求越 来越高,可能受到的恶意攻击包括:信息篡改与重放、信息销 毁、信息欺诈与抵赖、非授权访问、网络间谍、“黑客”入侵、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毒传播、特洛伊木马、蠕虫程序、逻辑炸弹等。这些攻击完全能造成信息系统瘫痪、重要信息流失。 二、渗透测试的目标 本项目经过渗透测试的方式,模拟黑客的攻击思路与技术手段,达到以下目标: 从攻击者角度,发现网银系统、信用卡网站、门户网站和中间业务等应用系统及网关入口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检测对外提供服务的业务系统(如网银系统、信用卡网站、门户网站等)以及行内重要业务系统的威胁防御能力。 深度挖掘渗透测试范围内应用系统各个层面(应用层、网络层、系统层)的安全漏洞; 检验当前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针对发现的安全风险及时进行整改,增强系统自身防御能力,提升安全保障体系的整体健壮性。 三、渗透测试原则与风险控制原则 遵循规范 渗透测试经过可控的安全测试技术对限定范围内的应用系统进行渗透测试,同时结合以下业界著名的测试框架组合成最佳实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践进行操作: ISECO M制定的开源安全测试方法OSSTMM-V2.2 开放Web 应用安全项目OWASP-v3 风险控制 渗透测试过程最大的风险在于测试过程中对业务产生影响, 为此我们在实施渗透测试中采取以下措施来减小风险: 双方确认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规范..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规范 4 总则 4.1 应用条件 1 勘察对象与周围介质应存在明显物性(速度)差异. 2 勘察目标体尺寸,相对于埋藏深度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3 目标体的物性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晰分辨出. 4 场地条件满足开展面波勘察的要求. 5 面波勘察方法满足任务的目的要求. 4.2 应用领域 1探查覆盖层厚度,划分松散地层沉积层序; 2 探查基岩埋深和基岩面起伏形态,划分基岩的风化带; 3 探测构造破碎带; 4 探测地下隐埋物体、古墓遗址、洞穴和采空区; 5 探测地下非金属管道; 6 探测滑坡体的滑坡带和滑坡面起伏形态; 7 地基动力测试,地基加固效果检验、评价等。 4.3 应用能力 普遍采用5-K变换法提取瑞雷面波、多道加权平均或直接从5-K域获取的频散曲线作为该排列的中心点处频散曲线,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横波速度,从而降低了瑞雷波法探测的纵横向分辨率。无法探测小规模和局部异常,难以满足高精度探测的要求。 5 工作设计 5.1 工作任务 5.1.1 应根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与技术要求,确定项目负责人,编写设计书。 5.1.2 工作任务书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工程编号及范围;

2 要求提交的成果资料和期限; 3 工作区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4 与任务有关的已知地质资料及地形图。 5.2 资料收集与踏勘 5.2.1 现场探勘应包括以下内容: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工作条件;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 5.2.2 设计书编写之前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析工区有关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 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 场地建(构)筑物的平面图等; 3 场地及其临近的干扰震源; 4 有关的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技术资料 5.3 方法有效性试验 5.3.1 野外施测之前,必须进行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工作; 5.3.2 试验工作应根据测区具体的地质条件、地貌单元规定,每种条件下不少于1个试验面波点; 5.3.3 试验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与生产测线重合,并通过已知地质资料的地段、试验成果作为生产成果的一部分; 5.3.4 试验工作遵循从简单到复杂、试验因素单一变化的原则。5.4 测线与观测系统的选择 5.4.1 应结合探测目的和已知资料,通过试验确定观测系统布置方式、采集参数和激发方式。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视探测对象布置成测线或测网;多道接收时,测线应呈直线布置; 2 应采用向前滚动观测方式,滚动点距应满足横向分辨率要求; 3 测点间距应根据探测任务和现场条件确定,每条测线上不得少于3个测点。

面波测试方案

基于动测仪的面波测试方案 1测试原理简介 均匀介质或分层介质在点或面振源作用下,表面波场包含P、SV波及瑞利波,由于在表面P、SV波衰减快于瑞利波,当距振源一定距离表面波场以瑞利波为主。在大多数情况下,瑞利波能量集中在一个波长深度范围内,频率越低,波长越大,影响深度越深。在剖面参数(剪切波速、密度、泊松比)不同分层状态下,随着波长的增加,瑞利波穿越的层数也增加,瑞利波传播速度发生变化,瑞利波传播出现频散现象,即瑞利波传播速度随频率(或波长)的变化,如图1所示,频散曲线的变化与分层参数、分层厚度等有关,通过对频散曲线的反分析可以得到场地分层剪切波速。 图1瑞利波波长与穿透深度及传播速度间关系 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测试要求也不同,目前分析方法主要有f—k分析及互相关分析(SASW)。 2、基于互谱分析测试方法 互谱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两道信号作互相关分析,只要有两道信号就可以得到面波的相速度随波长或频率的变化。目前,动测仪,如RSM、FD系列,一般最多可采集四道。 这样,在互谱分析用动测仪作为采样设备是可行的。当采用两个测点时,如图2所示,测点可按共中心方式布点,即(1)测点距、振源与最近测点距相等;(2)按测点中心线位置不变,不断增加测点距;(3)通过正反敲击来消除分层倾斜及传感器不一致性的影响。如图3所示。 图2 两测点布置

图3 共中心测点布置 两点实测信号、互谱分析及得到的相速度随波长或频率变化,见图4,相速度表示面波在两测点间平均相速度。 (a) (b) (c) 图4 两测点信号(a)、互谱分析(b)及相速度随波长变化(c) 当采用三个测点,如图5所示,通过对三条信号组合分析,即CH1+CH2、CH1+CH3、CH2+CH3组合,可以得到三条剖面的相速度。见图6。

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防空洞多道瞬态面波探测实验报告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 指导老师:吴健生赵永辉 小组成员:刘佳叶何文俊马驰 2011年6月

目录 1. 目的 2. 原理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5. 数据处理 6. 保证质量措施 7. 问题对策 8. 结论分析 9. 体会展望 10. 参考文献

摘要:利用多道瞬态面波探测方法,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达到了解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关键词:面波探测黑松林斜坡 1.实验目的 通过人工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的方法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黑松林斜坡进行勘察。要求勘探出黑松林斜坡地下的情况。 2. 实验原理 面波分为拉夫波和瑞利波。本实验主要应用的是瑞利波。同一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反映出地质条件的横向不均匀性;不同频率的面波的相速度的变化则反映了地下介质在深度方向上的不均匀性。 通过测定不同频率的面波速度VR ,即可达到了解地下地质构造的目的。 3. 仪器介绍 4. 野外实施 4.1 实验区概况 试验区域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文远楼前,入口朝北,由于无法进入内部,初步估测

该防空洞在平面上呈长方形。实验区上部覆盖种有草皮的土壤层,堪探时土壤较湿润。 4.2 野外布线 此次实验本小组总布线条数为 2条,布线方向为南北向。我们根据实验场地具体情况,在防空洞入口边缘布下了第一条线,在第一条线西侧距离为3米处布下第二条线。在实验过程中,炮点距为1米,检波器间距为1米,检波器每次向北移动距离也为1米。进行人工激发时,我们在每点处各激发两次并采集数据,总共得到数据14组。 4.3 野外操作 1. 排线,布检波器 第一道测线 第二道测线

毫米波测试装置项目可研报告发改委立项用(评审版)

毫米波测试装置项目可研报告(发改委立项用/评审版) 普慧投资研究中心

毫米波测试装置项目可研报告 (发改委立项用/评审版) 项目负责人:齐宪臣注册咨询工程师参加人员:郑西芳注册咨询工程师 胡冰月注册咨询工程师 王子奇高级经济师 杜翔宇高级工程师项目审核人:张子宏注册咨询工程师 普慧投资研究中心

目录 毫米波测试装置项目可研报告常见问题解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毫米波测试装置项目应该在经信委还是发改委立项? (1) 2、编制毫米波测试装置项目可研报告企业需提供的资料清单 (1) 一、总论 (2) (一)项目背景 (2) 1、项目名称 (2) 2、建设单位概况 (2) 3、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2) 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3) (二)项目概况 (3) 1、拟建项目 (3) 2、建设规模与目标 (3) 3、主要建设条件 (3) 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4)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三)主要问题说明 (6) 1、项目资金来源问题 (6) 2、项目技术设备问题 (6) 3、项目供电供水保障问题 (6) 二、市场预测 (7) (一)毫米波测试装置市场分析 (7) 1、国际市场 (7) 2、国内市场 (7) (二)主要竞争企业分析(略) (8) (三)目标市场分析 (9) 1、目标市场调查 (9) 2、价格现状与预测 (10) (四)营销策略 (10)

1、销售队伍建设 (10) 2、销售网络建设 (10) 3、销售策略 (10)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2) (一)建设规模 (12) (二)产品方案 (12) 四、场址选择 (13) (一)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3) 1、地点与地理位置 (13) 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13) 3、土地利用现状 (14) (二)场址建设条件 (14) 1、地理环境位置 (14) 2、地形、地貌 (14) 3、气候、水文 (14) 4、交通运输条件 (14) 5、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 (14) 6、环境保护条件 (15) 7、法律支持条件 (15) 8、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5) 9、施工条件 (15) 五、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6) (一)技术方案 (16) 1、生产方法 (16) 2、工艺流程 (17) (二)主要设备方案 (18) 1、设备选配原则 (18) 2、设备选型表 (19) (三)工程方案 (20) 1、土建工程设计方案 (20)

华为试题--波分及OTN---不定项题(50题)

1、( ) 不是导致四波混频的主要原因。 A、波分复用B、长距离传输C、零色散D、相位匹配 答案:ABD 2、DWDM系统OTU单板使用的半导体光检测器主要有PIN管和APD管两种,对APD管来说,其接收光功率过载点为 ( ) dBm。 A.-9 B.-10 C.-19 D.-25 答案:A 3、光交叉处理( )的调度,通常与所承载的业务类型( )。( )处理电信号的调 度,与所承载的业务类型( ) A.光信号 B电交叉 C.无关 D密切相关 答案:ACBD 4、下面关于信噪比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A、波分系统中大量使用EDFA是造成信噪比劣化的最重要原因; B、信号经过多级WLA级联后比经过多级WBA级联后的信噪比劣化更严重一些; C、用光谱分析仪在D40单板下波后测试的信噪比会比在IN口测试的信噪比的值要大一 点; D、提高信噪比的方法是提高光功率,因此光功率高信噪比就一定高; 答案:ABC 5、1310nm和1550nm传输窗口都是低损耗窗口,在DWDM系统中,只选用1550nm传输窗口 的主要原因是:() A. EDFA的工作波长平坦区在包括此窗口 B. 1550nm波长区的非线性效应小 C. 1550nm波长区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D. 1550nm波长区光纤损耗较小 答案:A 6、ITU-T中,当光信道间隔为0.8nm的系统,中心波长的偏差不能大于:( ) A、±10GHz B、±20GHz C、±30GHz D、±40GHz 答案:B 7、1310nm波长的光在G.652光纤中每公里衰减值一般为()左右。 A、0.1-0.2 B、0.2-0.3 C、0.3-0.4 D、0.4-0.5 答案:C 8、波分复用系统传输受限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 A. 衰減

强夯检测方案

1. 刖言 1.1工程概况 太行老区龙泉产业创新示范园区100万T/年捣固焦造焦工程位于左权 县龙泉乡,场地上部为回填土,深度8 —10米不等,为使回填土达到密实,提高其地基承载力,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根据场地回填土深度及建设单位对场地区域使用要求不同,强夯能级拟采用4000 kN.m 、5000 kN.m、6000kN.m、8000kN.m 四种能级。施工单位为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1.2检测目的和要求 为了解强夯加固效果,根据相关规范和本工程特点,采用动力触探试验、 探井取样、室内试验、静载试验和多道瞬态面波法对强夯地基进行测试,据此对地基加固处理效果做出评价面波测试在其他测试之前进行,根据面波测 试波速结果选取波速低的不利点进行标贯(动探)和静载试验,必要时增减动探和静载检测点数量;强夯施工完成14天后进行检测工作。 1.3编制依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 (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 (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5)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 (6)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 (7)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

(8) 《太行老区龙泉产业创新示范园区100万T/年捣固焦工程项目强夯法地基 处理施工图》 2. 工作布置 2.1布置原则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2002 )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场地特点、使用功能和施工工艺特点,布置本次检测工作。本次检测工作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探井取样、室内试验、静载试验和多道瞬态面波法对强夯地基进行测试。 2.2检测数量 根据相关规范,充分考虑了地层条件和本场地不同的使用功能,初步确 定检测工作量如下,实际位置结合现场条件确定。 表2.2 预计检测工作量

面波探测技术方案

深圳地铁7号线福赤区间面波勘探技术方案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1、前言 (1) 2、主要勘探目的 (1) 3、执行规范 (1) 4、方法原理 (2) 5、测线布置 (3) 6、瑞利波法现场测试方法 (5) 7、资料处理与解释 (6) 8、提交成果 (8) 9、工期 (8) 10、投入人员及仪器设备 (9)

1、前言 受中国水电四局的委托,我公司拟对深圳地铁7号线福赤盾构区间进行面波(瑞利波)法勘探。本区间自福田河南岸的福临站北端开始,至滨河大道的赤尾站西端结束,里程桩号大致范围为: 左线ZDK20+360.117~ZDK20+845.492; 右线YDK20+347.717~YDK20+844.001。 线路下穿福田河、福临小区、滨河大道等,线路经过区地面环境复杂多变,将会给面波勘探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有的区段可能难以展开勘探,即使是积极创造条件勉强开展慨叹的区段,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等,并且在诸多不利因素背景下所解算的成果资料的可信度会大打折扣。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完成地质任务,编制此方案。2、主要勘探目的 通过面波(瑞利波)勘探,揭示盾构区间隧道穿越区岩土强度的分布,提请盾构施工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3、执行规范 本次探测执行如下技术规范: 1)《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 2)《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3)《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J7-2007); 4)《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SL326-2005);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方法原理 瑞利波是面波的一种。瑞利波法是利用瑞利波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来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及工程地质勘察的地球物理方法。 在自由界面(如地面)上进行竖向激振时,均会在其表面附近产生各种波长的瑞利波,其二维和三维波动及传播示意图见图1和图2。瑞利波有三个与工程质量检测和地质勘察有关的主要特征: (1)、在分层介质中,瑞利波具有频散特性; 图1 瑞利波的椭圆极化示意图(二维) (2)、瑞利波的波长不同,穿透深度也不同; (3)、瑞利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渗透测试方案

渗透测试方案

四川品胜安全性渗透测试 测 试 方 案 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1) 1.引言 (3) 1.1.项目概述 (3) 2.测试概述 (3) 2.1.测试简介 (3) 2.2.测试依据 (3) 2.3.测试思路 (4) 2.3.1.工作思路 4 2.3.2.管理和技术要求 4 2.4.人员及设备计划 (5) 2.4.1.人员分配 5 2.4.2.测试设备 5 3.测试范围 (6) 4.测试内容 (9) 5.测试方法 (11) 5.1.渗透测试原理 (11) 5.2.渗透测试的流程 (11) 5.3.渗透测试的风险规避 (12) 5.4.渗透测试的收益 (13) 5.5.渗透测试工具介绍 (13) 6.我公司渗透测试优势 (15) 6.1.专业化团队优势 (15) 6.2.深入化的测试需求分析 (15) 6.3.规范化的渗透测试流程 (15) 6.4.全面化的渗透测试内容 (15)

7.后期服务 (17)

1. 引言 1.1. 项目概述 四川品胜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是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依托遍布全国的5000家加盟专卖店,四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O2O购物平台——“品胜?当日达”,建立了“线上线下同价”、“千城当日达”、“向日葵随身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O2O购物体验。 2011年,品胜在成都温江科技工业园建立起国内首座终端客户体验馆,以人性化的互动设计让消费者亲身感受移动电源、数码配件与生活的智能互联,为追求高品质产品性能的用户带来便捷、现代化的操作体验。 伴随业务的发展,原有的网站、系统、APP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更新和系统投产,同时,系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可能受到的恶意攻击包括:信息篡改与重放、信息销毁、信息欺诈与抵赖、非授权访问、网络间谍、“黑客”入侵、病毒传播、特洛伊木马、蠕虫程序、逻辑炸弹、APT攻击等。这些攻击完全能造成信息系统瘫痪、重要信息流失。 2. 测试概述 2.1. 测试简介 本次测试内容为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是为了证明网络防御按照预期计划正常运行而提供的一种机制。 2.2. 测试依据 ※G B/T 25000.51-2010《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质量要与评价(SQuaRE) 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G 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城市路面塌陷探测技术方案讲解-共20页

地下排水管网路面塌陷治理排查探测技术方案 201*年*月

目录 1概况 0 2依据规程 (1) 3排查探测方法与技术 (1) 3.1地下排水管线资料搜集 (1) 3.2地下塌陷隐患探测 (4) 3.2.1地质雷达法 (4) 3.2.2浅层地震 (7) 3.3.3高密度电法 (10) 3.3管道内窥摄影检测(CCTV) (10) 3.4各种探测方法的特点 (11) 4探测工作量和工作程序 (12) 4.1估算工作量 (12) 4.2工作程序 (13) 5主要难点及解决措施 (15) 6主要仪器设备 (15) 7质量保证 (15) 8 安全控制 (16) 9 提交成果资料 (16) 10 本探测技术优势 (17)

1概况 2019年5月20日晚9时左右,**工业园门口发生塌陷,造成5人死亡,数人受伤。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市委市政府组织道路、水务等相关部门,计划对全市路面塌陷进行综合治理。为此,需对路面塌陷原因及可疑塌陷区域进行排查探测,研究有效的检测手段及治理方案。 图1-1 **5.20地陷事故 **区,位于**市中部。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市重点开发和建设的中心城区。**区辖区面积78.04平方公里,由北向南,地势大多比较平坦,交通运输用地5.96平方公里。**区内经过的主干道主要有**大道、**大道、**路、**路等等,加上其他交通道路,总长度约为780km。

2依据规程 (1)、《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9.06; (3)、《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19; (4)、《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9; (5)、《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32-2019); (6)、《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2019)。 3排查探测方法与技术 根据城市路面塌陷的具体环境条件分析,首先,因地下排水管网在施工时存在渗漏问题和在运行期间产生的缺陷是塌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部分地段特殊的地质条件(如岩溶塌陷、地层沉降、附近施工不良影响等)是造成塌陷的次要因素。受施工工艺、材料等的影响,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地下排水管道裂痕、裂缝、接头松脱、接头错位、管身断裂、穿孔、坍塌、破损、砂浆脱落、变形、砖块上下移位、砖块遗失等缺陷,造成排水管道周围水土局部流失,局部水土不密实使地面水集中渗流,加剧水土流失,长期便形成空洞。因此,检测排水管道周围充填泥(岩)土的密实程度,可查出水土流失隐患,且可查出已经形成的局部空洞。 针对****区具体的地质及特殊的城市环境,宜采用非开挖、非钻探的非破损排查探测方式为主,城市中进行探测的非破损方法主要包括排水管网人工排查、地面物探探测(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和浅层地震技术等)、管道机器人电视观察(CCTV),以达到对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诊断,发现可能造成塌陷“病灶”位置和已形成塌陷隐患的位置,为后期进行施工处理提供重要资料。 3.1地下排水管线资料搜集 3.1.1地下排水管网资料搜集内容及分类

波分测试

下表是典型测试仪表和附件的清单,验收测试可参考: 1.1.1 抖动传函(不推荐测试) 定义 抖动传递特性定义为输出STM-N信号的抖动与所加输入STM-N信号的抖动的比值随频率变化的关系,有关抖动传递特性的规范只适用于SDH再生器。抖动传递特性是表明再生器对抖动的抑制能力。 指标要求 表1抖动传递特性指标

图1. 抖动传函模板(G.958 的模板) 测试配置 参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测试步骤 a) 按上图连接好测试配置; b) 设置SDH测试仪的接口速率与被测单板的接口速率一致,调整光衰减器,使SDH测试仪和被测单板接收的光功率适中; c) 设置SDH测试仪为抖动传递测试方式,根据指标要求设置相关测试点和相关指标; d) 断开SDH测试仪与被测波长转换板的连接,用光纤环回SDH测试仪的收发,进行SDH自校准; e) 校验完成后,连接被测波长转换板,启动抖动传递特性进行自动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注意事项 测试抖动传递特性时,必需选择带有O.172建议的SDH测试仪进行测试,否则测试结果会不正确。O.172建议的仪表主要有ANT-20SE、HP37718A等,ANT-20E、MP1552B等是O.171建议的测试仪表,不能测试抖动传递特性。 1.1.2 光发送信号眼图(不推荐测试) 定义 眼图是表示光信号脉冲形状的特性,定义了上升、下降沿的时间和脉冲宽度。 指标要求 对于TWF/TRF/RWF应该满足ITU-T的G.691要求;TWC/RWC/TWB/RWB应该满足ITU-T的G.692要求。对于加前向纠错后的光信号眼图,若信号分析仪中无此模版,可参照相应速率的SDH光信号眼图进行测试。10G的TWF、RWF 单板发送眼图要符合FEC 10.66G模板G.691的要求。 表2眼图测试指标:

公司渗透测试方案

■ 版本变更记录 时间 版本 说明 修改人 ■ 适用性声明 本文档是(以下简称“某某”)为XXX (以下简称“XXX ”)提交的渗透测试方案,供XXX 的项目相关人员阅读。 XXX 渗透测试方案 ■ 文档 编号 ■ 密级 ■ 版本 编号 ■ 日期 !

目录 一.概述 (1) 1.1 项目背景 (1) 1.2 实施目的 (2) 1.3 服务目标 (2) 二.远程渗透测试介绍 (3) 2.1 渗透测试原理 (3) 2.2 渗透测试流程 (3) 2.3 渗透测试的风险规避 (7) 2.4 渗透测试的收益 (8) 2.5 渗透工具介绍 (9) 2.5.1 系统自带工具 (10) 2.5.2 自由软件和渗透测试工具 (11) 三.项目实施计划 (12) 3.1 方案制定 (14) 3.2 信息收集 (14)

3.3 测试实施 (16) 3.4 报告输出 (25) 3.5 安全复查 (26) 四.交付成果 (26) 五.某某渗透测试的优势 (26) 附录A某某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概述 1.1 项目背景 XXX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金7亿元,具有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一级资质,总资产300多亿元,是一个涵盖房地产开发、商业管理、物业管理、商贸代理、综合投资业务的大型集团企业。 多年来,XXX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信息化的建设密不可分,并且通过领导重视、业务需求、自身努力已经将信息化程度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但近年来针对XXX信息系统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严重。随着业务需求不断地增加、网络结构日趋复杂,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威胁的主体及其动机和能力、威胁的客体等方面都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于控制。 XXX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由业务系统的驱动建设而成的,初始的网络建设大多没有统一的安全规划,而业务系统的业务特性、安全需求和等级、使用的对象、面对的威胁和风险各不相同。在支持业务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系统进行区域划分,进行层次化、有重点的保护是保证系统和信息安全的有效手段,信息安全体系化的建设与开展迫在眉睫。

瞬态面波法数据采集处理及应用实例

第20卷第1期物探与化探V ol.20.No.1 1996年2月GEOPHYSICAL&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eb., 1996 瞬态面波法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及其应用实例 刘云祯王振东 (北京市水电物探研究所,北京100024) (地矿部工勘办,北京100812) 摘要本文介绍我国研制开发的SWS瞬态面波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软件特点与运行环境及工程应用实例,指出多道面波采集系统在发展瞬态面波法方面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瞬态面波法,多道面波采集处理系统。 前言 传统的地震勘探一直利用的是体波,利用天然地震中的面波推断地球内部构造的尝试约始于五十年代,利用人工激发的面波进行地质调查则是近二十几年的事。 面波有天然面波与人工面波之分,由于激振方式不同,致使面波法目前又进一步分为稳态面波法和瞬态面波法。 六十年代,美国人提出面波的半波长解释方法,并将稳态面波法首先用于地基勘察。据报道有四个测点的探测深度曾超过10m,揭开了面波勘探的序幕。在七十年代,我国工程界亦开展了稳态面波测试试验,主要是在基础块上进行,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尚不太成熟,还满足不了地基土分层的需要,因此,此类试验研究沉寂了一段时间。较早将稳态面波法形成探测系统用于工程实践的是日本VIC公司,他们经过八年努力,于八十年代初推出GR810佐藤式全自动地下勘查机,并数次来中国表演,由于设备昂贵,我国迄今仅购置二台。八十年代后期,稳态面波法试验研究在我国悄然兴起,地矿部、水利水电部、冶金部、中科院、浙江大学等均先后开展了应用开发研究。进入九十年代,稳态面波法,特别是瞬态面波法,在硬件研制和软件开发两个方面,都相继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本文着重介绍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瞬态面波法的一种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以及这一系统在机场、高速公路和浅层煤田上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实例。 1瞬态面波法概要 试验表明,瑞雷波某一波长的波速,主要与深度小于该波长一半的地层物性有关,这就是用一定波长的瑞雷波速度来表征一定深度地层物性的实验基础。 稳态面波法是通过改变震源的激振频率来得到不同波长的瑞雷波在地层表层的传播速度,其形式与电法的频率测深有某些类似,故初期,在《浅层地震勘探应用技术》一书中,稳态面波法曾被称之为弹性波频率测深。 瞬态面波法不同的是通过锤击、落重乃至炸药震源,产生一定频率范围的瑞雷波,再通过振幅谱分析和相位谱分析,把记录中不同频率的瑞雷波分离出来,从而得到一条Vr-f曲线或Vr-λr曲线。 解释方法多采用半波长法,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半波长解释方法有时不够精确,实际应用中需作修正或改进。现已研究出若干种解释方法。推断层厚度的方法目前有一次导数极值点法和拐点法;

毫米波车地通信测试方案

毫米波车地通信测试方案 毫米波车地通信测试方案 编制单位: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2018年10月

目录 1.目的 (1) 2.测试单位 (1) 3.测试设备 (1) 4.测试内容 (1) 5.测试时间、地点及人员 (1) 6.测试方案 (1) 6.1 测试原理框图 (1) 6.2 软件测试工具 (3) 6.3 被测试设备清单 (3) 6.4 测试配套清单 (4) 7.测试结果 (4) 7.1 E波段毫米波场强覆盖; (4) 7.1.1 测试方法 (4) 7.1.2 测试数据 (4) 7.2 Q波段点对点通信 (5) 7.2.1 测试方法 (5) 7.2.2 测试数据 (5) 7.3 站内通信能力 (5) 7.3.1 测试方法 (5) 7.3.2 测试数据 (5) 7.4 切换 (5) 7.4.1 测试方法 (5) 7.4.2 测试数据 (5) 7.5 业务测试 (5) 7.5.1测试方法 (6) 7.5.2 测试数据 (6) 8.测试结论 (6) 8.1 评估通信覆盖距离 (6) 8.2 评估系统通信能力 (6) 8.3 评估系统应用方向 (6)

8.4 评估安装规范 (6)

毫米波车地通信测试方案 1.目的 1.了解测试中设备的安装方法,以便于拟定工程安装方案; 2.通过测试方案,快速建立测试平台; 3.初步估计通信的作用距离,指导测试时地面接入点的安装位置; 4.初点预测测试过程中所采用的配套工具,以便于未来的工程配套工具的种类及数量。 5.初步预测信号切换的位置,以便于软件提前作出切换的设计方案; 6.为测试报告与未来的测试标准提供必要的参考; 2.测试单位 深圳市永达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3.测试设备 E波段毫米波无线通信设备 4.测试内容 1. E波段毫米波场强覆盖; 2.Q波段的点对点通信 3.接入点通信能力; 4.切换; 5.业务承载测试. 5.测试时间、地点及人员 测试版本名称 测试周期 测试人员测试地点起始时间结束时间 6.测试方案6.1 测试原理框图

项目一网站系统渗透测试报告

XXXX有限公司 网站系统渗透测试报告2008年5月18日

目录 一、概述 (3) 1.1 渗透测试范围 (3) 1.2 渗透测试主要内容 (3) 二、脆弱性分析方法 (4) 2.1工具自动分析 (4) 三、渗透测试过程描述 (5) 3.1脆弱性分析综述 (5) 3.2脆弱性分析统计 (5) 3.3网站结构分析 (6) 3.4目录遍历探测 (6) 3.5隐藏文件探测 (8) 3.6备份文件探测 (8) 3.7 CGI漏洞扫描 (9) 3.8用户名和密码猜解 (9) 3.9 验证登陆漏洞 (10) 3.10 跨站脚本漏洞挖掘 (11) 3.10 SQL注射漏洞挖掘 (12) 3.11数据库挖掘分析 (17) 四、分析结果总结 (18)

一、概述 按照XXXX渗透测试授权书时间要求,我们从2008年某月某日至2008年某月某日期间,对XXXX官方网站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388974965.html,和https://www.doczj.com/doc/388974965.html,:8080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脆弱性扫描,同时结合XX 公司安全专家的手工分析,两者汇总得到了该分析报告。 1.1 渗透测试范围 此次渗透测试的主要对象包括: XXXX官方网站(保卡激活业务)、SSL VPN业务、互联网代理业务。 注:由于SSL VPN和互联网代理业务通过远程互联网无法建立连接,所有本报告中描述的测试过程和测试漏洞都是针对XXXX官方网站系统。 1.2 渗透测试主要内容 在本次渗透测试过程中,XX公司通过对对XXXX网站结构分析,目录遍历探测,隐藏文件探测,备份文件探测,CGI漏洞扫描,用户和密码猜解,跨站脚本分析,SQL注射漏洞挖掘,数据库挖掘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测试,得出了XXXX 网站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点,我门将提供XXXX安全加固建议。

面波勘探技术分析

面波勘探技术分析 近年来,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对浅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面波勘探技术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新的勘探技术,其以简便、快速、高分辨率等特点而在许多领域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面波勘探技术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同时分析了面波勘探技术在野外方法,以及面波勘探技术在工程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标签:面波;勘探;瞬态法 1 概述 随着近几年对浅层地震研究的深入,面波勘探随之发展起来,成为国内外在勘探浅层地震中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在面波中有瑞利波(R波)和拉夫波(L 波)之分,在进行面波勘探时通常称为R波,因其在同组波组中具有较强的能量、同时振幅也高于其他波,频率也处于最低点,在测量时很容易识别。 同时面波勘探技术对于面波还有另外一种分法,稳态法、瞬态法和无源法,这种分类法主要是根据产生面波的震源不同进行分类的,但其在测试时的原理是一样的。 2 面波勘探技术 面波是一种特殊的地震波,它与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不同,它是一种地滚波。在各向均匀半无限空间弹性介质表面上,当一个圆形基础上下运动时,由它产生的弹性波入射能量的分配率已由Miller(1955年)出来,即P波占7%、S波占26%、R波占67%,亦就是说,R波的能量占全部激振能量的2/3,因此利用R波作为勘探方法,其信噪比会大大提高。 综合分析表明R波具有如下特点: (1)在地震波形记录中振幅和波组周期最大,频率最小,能量最强。 (2)在不均匀介质中R波相速度(VR)具有频散特性,此点是面波勘探的理论基础。 (3)由P波初至到R波初至之间的1/3处为S波组初至,且VR与VS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式为: VR=VS·(0.87+1.12μ)/(1+μ);式中:μ为泊松比; 此关系奠定了R波在测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中的应用。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摘要 在近地表勘探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地质钻探、地震折射和反射 等方法。地质钻探方法比较可靠,但是成本高,且具有破损性;地震 折射方法和反射方法对于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地质体界面反映较弱,不 容易分辨,特别折射波法要求下层介质的速度一定要大于上层介质的 速度,如果地层存在低速夹层和速度倒转,则折射法将无能为力。瑞 雷面波勘探法是一种新型的地震勘探方法,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 足。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瑞雷面波的频散特性进行浅层地质勘探检 测。 引言 (1) 第一章地震面波简介 (2) 第二章瑞利波勘察原理及现场工作方法 (3) 2.1瑞利波勘察原理 (3) 2.2多道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方法 (4) 第三章瑞利波资料整理与解释 (6) 3.1面波频散曲线的深度解释 (6) 3.2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6) 3.3层速度的计算方法 (7) 第四章工程实例 (9) 4.1工程概述 (9) 4.2数据采集和处理 (9) 4.3底层划分及滑动面确定 (11)

第五章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面波勘探,也称弹性波频率测深,是国内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面波分为瑞利波(R波)和拉夫波(L波),而R波在振动波组中能量最强、振幅最大、频率最低,集中于自由表面,容易识别也易于测量,所以面波勘探一般是指瑞利面波勘探。 人们根据激振震源的不同,又把面波勘探分为①稳态法、②瞬态法、③无源法。它们的测试原理是相同的,只是产生面波的震源不同罢了。 1938年德国土力学协会首次尝试用稳态振动来检测岩土的各种弹性力学参数。1960年美国密西西比陆军工程队水陆试验所开始开发类似的技术方法,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均未获得成功。70年代初美国利用瞬态激振产生的瑞利波来研究浅部地质问题,并于1973年在第42届国际地球物理勘探年会上发表了“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Technique for Rapid Subsurface Exploration”(瞬态面波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报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稳态方面,直到80年代初,日本的VIC株式会社经过多年的研究试制,推出了GR-810佐藤式全自动地下勘探机,才使该项物探技术在浅层工程勘察工作中得以应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科学家在研究常时微动的过程中发现,常时微动是一种震源(包含面波在内)并初步完成了地基勘察。这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面波勘探方法。

波分解决方案

大客户专线业务HW OTN网络解决方案

目录 1、波分系统概述 (3) 1.1、波分系统简介 (3) 1.2、波分复用技术优点 (3) 1.3、OTN网络简介 (4) 2.HWOTN设备简介 (5) 3.1、OSN1800设备简介 (6) 3.2、OSN6800设备简介 (9) 3.3、OSN8800设备简介 (11) 3.HW波分系统解决方案 (13) 4.1、点对点电路方案 (13) 4.2、多点互联电路方案 (14)

1、波分系统概述 1.1、波分系统简介 波分复用技术(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ing, WDM)是将一系列载有信息、但波长不同的光信号合成一束,沿着单根光纤传输;在接收端再用某种方法,将各个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开的通信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同时在一根光纤上传输 多路信号,每一路信号都由某种特定波长的光来传送,这就是一个波长信道。 通信系统的设计不同,每个波长之间的间隔宽度也有不同。按照通道间隔的 不同,WDM可以细分为CWDM(稀疏波分复用)和DWDM(密集波分复用)。CWDM的信道间隔为20nm,而DWDM的信道间隔从0.2nm 到1.2nm,所以相 对于DWDM,CWDM称为稀疏波分复用技术。 典型的波分网络结构如下: 波 1.2、波分复用技术优点 WDM技术具有下述优点: (1) 传输容量大,可节约宝贵的光纤资源。对单波长光纤系统而言,收发一 个信号需要使用一对光纤,而对于WDM系统,不管有多少个信号,整个复用系统

只需要一对光纤。例如对于16个2.5Gb/s系统来说,单波长光纤系统需要32根光纤,而WDM系统仅需要2根光纤。 (2) 对各类业务信号“透明”,可以传输不同类型的信号,如数字信号、模拟信号等,并能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 (3) 网络扩容时不需要敷设更多的光纤,也不需要使用高速的网络部件,只需要换端机和增加一个附加光波长就可以引入任意新业务或扩充容量,因此WDM 技术是理想的扩容手段。 (4) 组建动态可重构的光网络,在网络节点使用光分插复用器(OADM)或者使用光交叉连接设备(OXC),可以组成具有高度灵活性、高可靠性、高生存性的全光网络。 1.3、OTN网络简介 OTN网络是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的缩写,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它是通过G.872、G.709、G.798等一系列ITU-T的建议所规范的新一代“数字传送体系”和“光传送体系”,将解决传统WDM网络无波长/子波长业务调度能力差、组网能力弱、保护能力弱等问题。 OTN的主要优点是完全向后兼容,它可以建立在现有的SONET/SDH管理功能基础上,不仅提供了存在的通信协议的完全透明,而且还为WDM提供端到端的连接和组网能力,它为ROADM提供光层互联的规范,并补充了子波长汇聚和疏导能力。 OTN概念涵盖了光层和电层两层网络,其技术继承了SDH和WDM的双重优势,关键技术特征体现为: (1)多种客户信号封装和透明传输 基于ITU-TG.709的OTN帧结构可以支持多种客户信号的映射和透明传输,如SDH、ATM、以太网等。目前对于SDH和ATM可实现标准封装和透明传送,但对于不同速率以太网的支持有所差异。ITU-TG.sup43为10GE业务实现不同程度的透明传输提供了补充建议,而对于GE、 40GE、100GE以太

渗透测试方案讲解

四川品胜安全性渗透测试 测 试 方 案 成都国信安信息产业基地有限公司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1) 1. 引言 (2) 1.1. 项目概述 (2) 2. 测试概述 (2) 2.1. 测试简介 (2) 2.2. 测试依据 (2) 2.3. 测试思路 (3) 2.3.1. 工作思路 (3) 2.3.2. 管理和技术要求 (3) 2.4. 人员及设备计划 (4) 2.4.1. 人员分配 (4) 2.4.2. 测试设备 (4) 3. 测试范围 (5) 4. 测试内容 (8) 5. 测试方法 (10) 5.1. 渗透测试原理 (10) 5.2. 渗透测试的流程 (10) 5.3. 渗透测试的风险规避 (11) 5.4. 渗透测试的收益 (12) 5.5. 渗透测试工具介绍 (12) 6. 我公司渗透测试优势 (14) 6.1. 专业化团队优势 (14) 6.2. 深入化的测试需求分析 (14) 6.3. 规范化的渗透测试流程 (14) 6.4. 全面化的渗透测试内容 (14) 7. 后期服务 (16)

1. 引言 1.1. 项目概述 四川品胜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是广东品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依托遍布全国的5000家加盟专卖店,四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O2O购物平台——“品胜?当日达”,建立了“线上线下同价”、“千城当日达”、“向日葵随身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O2O购物体验。 2011年,品胜在成都温江科技工业园建立起国内首座终端客户体验馆,以人性化的互动设计让消费者亲身感受移动电源、数码配件与生活的智能互联,为追求高品质产品性能的用户带来便捷、现代化的操作体验。 伴随业务的发展,原有的网站、系统、APP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更新和系统投产,同时,系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可能受到的恶意攻击包括:信息篡改与重放、信息销毁、信息欺诈与抵赖、非授权访问、网络间谍、“黑客”入侵、病毒传播、特洛伊木马、蠕虫程序、逻辑炸弹、APT攻击等。这些攻击完全能造成信息系统瘫痪、重要信息流失。 2. 测试概述 2.1. 测试简介 本次测试内容为渗透测试。 渗透测试:是为了证明网络防御按照预期计划正常运行而提供的一种机制。 2.2. 测试依据 ※GB/T 25000.51-2010《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质量要与评价(SQuaRE) 商业现货(COTS)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GB/T 16260-2006《软件工程产品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