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_文化_认知

语言_文化_认知

语言_文化_认知
语言_文化_认知

第1期97

陈建平: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通过对四类人的观察,从三个层面上论述语言、认知、文化和外语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他强调三个过程:

即外语学习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

世界、学会如何看待世界的过程

本刊讯 2006年12月26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在二教411教室作了题为《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的学术讲座。

凌征海院长、孙广勇副院长、科研处汝炳荣处长、外语系廖才玺主任和外事处王文忠处长等领导应邀出席。参加讲座的人员有英语教育中心的全体老师和外语系的部分老师以及英语教育中心部分学生。本次讲座由英语教育中心承办。

陈建平教授主要学科方向是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论著有: 《中国英语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陈教授主持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曾主持并完成“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基金):《汉语“主题突出”的特征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2001-2002年参与主持(集体项目第二负责人)全国8所高校集体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之《英语专业系列课程》;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语篇模式对比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英语言系统的文化差异及其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陈教授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人员”;1993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项目);1996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项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教授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综述、实证性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启迪。

一、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

陈教授非常简练地讲述了外语学习在中国的地位。他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主要是外语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些令人关注的热点,如文化和外语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等等。从而引出本讲座的所要讨论的问题: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外语有没有可能不了解或不学相应的文化,而只把外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重点论述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语言怎么帮助我们认知社会和认知文化,语言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学术背景综述

为更好地帮助师生理解四者之间的联系,陈教授首先阐述认知、文化和语言的意义,然后详细地介绍了世界知名的学者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所做的假设和研究理论。

1.萨丕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hypothesis)。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的主要观点是:A.语言决定思维;B.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人都具有语言能力,脑子具有语言的体系。它指挥人的思维。人的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它是受制于我们的语言体系的。语言系统不同,人的观念也不一样。语言结构影响人的思维,进一步影响我们观察世界,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2.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概念。德国哲学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语言使你用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言,同时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不同的语言结构影响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表述。在此,陈教授还举了印度语以及汉语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3.Borodisky的语言差别观。Borodisky认为,面对一些直接能看到、观察到的东西,语言与语

 2007年 第7卷98陈建平: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言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民族与民族之间比较容易趋同,如对不同颜色的认知,所有语言都差别不大。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差别就比较大。

4.Levinson关于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著名语用学家Levinson指出,小孩在学语言的过程中就等于经历了一场认知的革命。 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对语言的分类,实际上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用语言认识世界,而认识的世界又影响到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学习和认知的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三、实证性研究过程

陈教授非常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实证性的研究。首先指出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外语学习(或第二语言习得)与从前的经历是否起互相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然后说明了研究的对象及对象分类的原则和意图。他把研究对象分为四类:(1)中文作为母语的中国人(没有学过英语或懂很少的);(2)中国学英语的学生(一年级);(3)中国学英语的学生(四年级);(4)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对这四组人进行一系列的比较与观察,目的主要是观察没有很多学外语经历的一年级学生和学习较深入的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后,其思维层面或某些方面是否受到英语的影响,在世界观上是否有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否不一样。第一类人与第二类人的选取主要是起一个强烈对比的作用。最后他指出,研究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层面去分析,并分析了每个层面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中的发现。

1.词汇。从词汇方面的调查表明: (1) 语言的学习潜移默化,学习者会慢慢的感知它的文化内涵,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2)在英汉两种不同语言里,隐含着很多文化和观念,没有绝对的对等词,关键是认识和研究它的文化内涵。 (3)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中国学生对“宣传”等词的认识也趋同于外国人的那种文化认知。(4)第二语言学习者对词汇里包含的文化意义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是对第二语言下的文化的认知过程。

2.句法。从对句子的翻译调查中发现:一年级学生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受母语影响很大,写的大多是我们称之为“中国式的英语”,而四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已经懂得运用一些英语的句法和结构,倾向英语“结构突出”的习惯,虽然有时会过多地使用介词短语。从中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差异对学生学英语有深刻的影响,学英语的学生要改变汉语句法结构中“话题突出”的习惯(思维方式)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3.篇章。从对篇章写作的结构方式方面的观察显示: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学生越来越多人倾向选择说英语国家的人喜欢用的演绎法,而抛弃传统上中国人喜欢的归纳法。这实际上是语言学习这对另一种思维方式认知和接受的过程。

陈教授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的研究说明两个观点:(1)语言与语言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学第二语言时,初期阶段可能是寄生的——寄存在第一语言上的,受到原来语言的影响很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甚至观念和思维。(2)学语言的人随着语言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接受另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

四、研究结论

陈教授认为:语言、文化和认知是互相联系的,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认知过程的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适应另外一种文化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适应不等于要去认同它,但要理解它。外语学习的过程尽可能接近它的文化,理解它的文化,才算真正掌握那门语言。

陈教授强调,应该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语言和文化是绝对不能分开的。外语学习丰富了一个人的文化经历,提高了学习外语的效率,把外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从而获得更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研究的启迪

陈教授总结了从该研究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1. 在中国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研究应更关注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因素;2. 在此方面,系统的和以数据为本的研究能提高我们对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文化和认知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认识;3. 在实践层面上,形成良好学习策略和改善教学法的基础,是对不同层次的语言的分析和比较。4. 外语教学帮助我们认识中国以外的世界,同时也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是片面而且狭隘的。

最后,陈教授愉快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

(英语教育中心 伍婉红 谭浩洁)

认知发展和语言(皮亚杰)

Lecture Outline-----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

What is This a Case of? QUESTIONS RESPONSES What is the problem? How do you know? What evidence do you have? Is there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 possible about what is happening? Explain your answer. How would a teacher and a parent respond to this situation? Would they respond differently? What information in Chapter 2 would help you to respond effectively?

A Day in the Life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houghts before students arrive:Why do I always begin the day feeling as though I’m behind? I guess it’s just part of teaching. Let’s see, what really has to be done before the kids get here? I’ve got to run off those dittoes, get my film order in for next week. . .and if I don’t make it to the teacher’s room for coffee, I may not speak to another adult all day! I love the quiet in the halls before the buses unload. I’ve got to remember to be nice to Jenny, she needs so much love. I’ve got to ask Andy about the note I sent home. I hope his parents will allow him to see the child study team. Morning duties:“No, Susie, the books aren’t here yet. I just mailed the order in last Friday. Well, you tell your mother that it usually takes about two weeks. Jack, the nurse needs to see you this morning. Oh, thanks for reminding me. Does anyone else have money for the PTA? All right, class. Please take your seats. How many people are buying lunch today?” Morning lessons:Language first. “Jack, please pass out the paper for everyone.” Creative writing-brainstorm.Some great ideas. What’s wrong with Andy again? “How about if I help you get started? Carl, what are you doing? You’re finished already? Let me see. Can you add to this? Tell me more. Come on, just try. Heather, this is really good. Mary, watch those run-ons. Is there anyone else who wants to share? Kelly, are you still writing? Yes, I’ll let you finish while we do science.”If I can just keep them busy while I get the experiment set up. . . “Page 65. Jane, would you please read. John, come here. Mr. Kuchta has the equipment I need. Please ask him if we can use it now.” “Class, these are the groups you’ll be in for the experiment. No, you may not choose your own groups. Each group should. . . It’s time to get cleaned up. Jerry Jones, stop that right now.” “Please take out your social studies homework.”I wonder what Aaron’s excuse will be today? “Well, Aaron, I’m sorry to hear that, but as I’ve said before, if you don’t have your work done you must stay in at recess time. I’ll see you then.”Another short lunch break! “Who can remember where we left off yesterday? Good, Joe. Today we’re going to. . . Jennifer, please sit down; we’re in the middle of a discussion. No, you may not get a drink right now.” Lunch:Lunch at last. Pizza day! Today’s not my day for duty, thank goodness! Afternoon lessons:After lunch, we need to switch to homogeneous groups for reading and math. Today, math is at the end of the day. I hope I didn’t plan for word problems. They do so much better on them in the morning. I’d better check my plan book. I just don’t remember what I planned. Five or six different preparations every day is just too much. “Okay class, let’s switch for math. Hi, Chrissy, go on in. Where’s Tommy? He’s still absent?” How will he ever get caught up? I love working with this group. It’s funny how a certain mixture of kids can sometimes really click! Prep period:Clean up. Pack up. Walk the class to the art room. When my prep is at the end of the day, I’m too exhausted to be productive. Don’t the flowers smell nice…and look! Who left a note? Dear Mrs. Miller, I’m sorry, I didn’t have my homework again. I promise I’m going to try harder. If I do my homework can I still stay in with you at recess? Love, Aaron Oh gosh, look at the clock. I’ve got to get the kids to the bus. Thirty minutes isn’t even enough time to get a full set of papers graded. “Thanks for the note, Aaron.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re going to try hard. Kelly, please take this note home to your mom. No, it’s not bad, it’s about our class trip. Jerry, where are you going? Oh, that’s right, you gave me a note this morning. Goodnight Susie, goodbye Joe, yes, I’ll be there Jenny. . .” After school:I hope the teachers’ meeting doesn’t last long. I promised Jenny I’d watch the field hockey game. Why don’t her parents ever come? I better take the reading papers home tonight, and I’ll have to run into town to get the salt and flour for the salt dough maps tomorrow. I still haven’t called Mrs. Shay about Bryan’s work. . .I’d like to get my hands on some of those people who call this a nine-to-five job! Adapte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Marion Miller, 5th grade teacher in New Jersey:

认知心理学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模式识别:模式是刺激的组合,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31) 2,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的现象。(200) 3,AVL单元: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98) 4,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算子。(183) 5,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214) 6,知觉的刺激物说:人完全可以利用自然界的信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不需要过去经验基础并进行考验。(24) 7,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的现象。(43) 8,自动化加工:不受人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65) 9,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96) 10,鸡尾酒会效应: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对周围的人们交谈不能识别,但对偶然传来的自己的名字是能够觉察和识别的现象。(55) 1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43)12,精致性复述:对项目的深层加工,将复述的材料加以组织,将他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复述模式。(87) 13,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214) 14,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65)15,知觉的假设考验: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的观点。(24) 16,Stroop效应:斯特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28) 17,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的单位。(91)18,心理旋转:又称心智旋转)是一种想象自我或客体旋转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能力,也是一种评定空间智能的重要标尺.。(140) 19,集理论模型:认为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语义没有严谨的结构,不具网络形式,而是松散的。概念之间无现成的联系,靠计算才能得到。(121)20,启动效应: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120) 二,简答 1,简述激活扩散模型(118) 答:①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它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②在该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贮存。③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逻辑层次结构,也放弃了分级贮存原则,④在激活扩散模型中,概念之间也已建立一定的联系,即事先包含一定的知识,所以它也是一种预存模型。 2,短时记忆存在的依据有哪些?(71) 答:①临床和动物实验:临床方面的逆向性遗忘症,临床还发现癫痫症患者在摘除大脑的海马后,过去记住的东西未受损,但新东西难以记住,高等动物也有此反应,电休克试验也证明了短时记忆存在。②自由会议实验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认知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总体特征优先:(又叫整体优先效应)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只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avon将这种加工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中枢能量理论: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对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在识别色字的印刷颜色时,词的印刷颜色与词义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被试者反应时间的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作stroop效应。 控制性加工: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的用于变化着的环境。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的控制的,又可称注意性加工。 自动加工: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是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系列位置效应:词表中间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差,而起始部分和结尾部分的字词回忆成绩较优,均高于中间部分这种情况称作系列位置效应。起始部分较优的成绩称作首因效应,结尾部分较优的回忆成绩称作近因效应。编码特异性原则:在识记的阶段进行信息编码时的上下文环境,如果回忆时再次出现回忆的成绩会好一些。 场合依存效应:环境刺激对回忆起到的线索作用(外在背景作用) 启动效应:指之前所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 A.V.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代码和口语代码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代码,因此,常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a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图式:经过组织的知识图式根据上属组成和其他特征值的配对来表征概念。 脚本:是人们用来推理常规事件的图式 自传体记忆:指对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与自我经验相关联的信息的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记忆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 前瞻记忆:对于计划中将来评价或行为的记忆,有三种类型: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基于活动的前瞻性记忆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解决:就是应用各种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使之转变为目标状态。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信息的过程。 决策:是根据已有信息对事物的状态做出判断或对未来的行动方案做出选择,决策可以看作推理的高级形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长出现。 调整启发式:(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获得新信息时,难以准确的修正他们对于事件的最初估计,其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被锚定于事件的初始值 可得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 沉没成本效应:沉没成本指个体仅仅因为先前已经在某件事情有所投资便继续投资该时间,并且希望能重新赢得他的投资成本,人们会付出更多资源来证明以前决定的正当性。 工作记忆:指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于暂时储存信息和操纵加工信息,以便完成复杂的任务。 简答题 1.认知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什么?(各自特点) (1)信息加工取向(2)联结主义取向(3)生态学取向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各自特点时间空间的区别哪些事件或者空间辨别率高)(1)x射线断层扫描方法CT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RET(3)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4)经颅磁刺激Tms(5)脑电图MEG(6)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07年第2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7, №2 总第16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6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赵国栋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提要:俄罗斯学者在继承本国心理学、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介西方认知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俄罗斯认知语言学在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感知、语言的世界图景、概念与概念化等问题的解决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它对认知语言学的性质以及诸多传统语言学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阐释。 关键词:认知;知识;感知;世界图景;概念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的认知语言学,成为当今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各国语言学家在积极学习研究这些新理论、新成果的同时,还结合本国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本文主要对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概述。 1 认知语言学在俄罗斯的形成与发展 1.1 认知思想在俄罗斯传统研究中的体现 В.З.Демьянков, Е.С.Кубряков指出: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看作在信息编码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机制来研究。(Е.С.Кубрякова 1996:53—55)尽管认知语言学形成的历史并不长,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辅助下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早在19世纪初俄罗斯学者就有所描述。 А.А.Потебня在研究洪堡特的民族精神理论时就承认,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发生在语言之前的精神生活的现象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形成、发展问题,关于语言对之后的精神活动的影响问题,也就是纯粹的心理学问题。(А.А.Потебня1993:38)他已经认识到语言在认知新内容、形成和发展关于世界的人类知识中的作用。 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似乎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表达得更为清楚。他指出:透过语言思维,可以阐明存在和非存在的领域中所有有关世界表现的完整独特的语言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世界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个体世界、社会世界的知识。(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 1963:312) 如果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仅仅是认知思想的早期萌芽,那么维果斯基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则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活动。他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认为符号的运用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进。没有语言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后才能转变为“间接的、任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他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语言在认知发展的作用 摘要:儿童母语的习得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即概念信息,由此儿童可以对经验过的对象、关系和事件做出区分并加以归类.这为以后儿童语言的获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语言获得语言的作用认知发展语言表征 认知发展学派代表认知心理学新的发展趋势,在认知心理学派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其中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观最为突出。二者均从不同的角度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的先河”,并为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儿童认识发展理论。而维果茨基则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者的“社会文化发展观”,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言的概念基础 儿童最初是从其喂养者和周围成人那里获得语言息的。婴儿对他们所听到的语言的某些特征十分敏感,如声音形式、词汇语法特征、构词规则或成人语言的结构。他们往往首先习得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扩大到其它范围。虽然成年人能够不使用语言而对对象和事件进行鉴别、分类或识记。然而,不可否认,在使用和不使用语言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事物所做的分类并不总是相互匹配的[9]。这就使得人们必须对经验建立起多种表征,其过程不仅是以语言为基础,而且还要以范畴、分辨、分类和记忆等认知发展为基础,儿童在其认知发展中尤为如此。儿童最早建立的关于客体、关系和事件等的概念性表征为语言表征的获得提供了一个总的支点,而且这个支点也是后来全部语言的基础。首先,人类对感官输入和背景信息进行表征在生命的头12个月里,即在婴儿掌握语言的表征特征之前,他们开始把已知的实体和事件组织起来,但当他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差异出现了,因为不同语言在对经验进行编码的过程中是有差别的。虽然所有语言都具有其自身的语法和词汇,但无论是哪种语言,都不能对现有概念范畴的每个细节做出表达。词汇只是强调了某些元素却忽视了其它方面,并且几乎每种语言都可以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达,所以儿童必须找出其语言所代表的正确范畴,可以说这个任务可能一直会持续到成年期。儿童学习生词,并把它与相应概念表征建构在一起。但是由于语言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儿童学习不同语言的时候总是先描绘不同的语言形式,然后将其建构到相同经验的概念性领域当中。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语言_文化_认知

第1期97 陈建平: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通过对四类人的观察,从三个层面上论述语言、认知、文化和外语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他强调三个过程: 即外语学习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 世界、学会如何看待世界的过程 本刊讯 2006年12月26日下午,应学院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建平教授在二教411教室作了题为《语言、文化、认知与英语学习》的学术讲座。 凌征海院长、孙广勇副院长、科研处汝炳荣处长、外语系廖才玺主任和外事处王文忠处长等领导应邀出席。参加讲座的人员有英语教育中心的全体老师和外语系的部分老师以及英语教育中心部分学生。本次讲座由英语教育中心承办。 陈建平教授主要学科方向是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主要论著有: 《中国英语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陈教授主持过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曾主持并完成“八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青年基金):《汉语“主题突出”的特征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2001-2002年参与主持(集体项目第二负责人)全国8所高校集体合作项目: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之《英语专业系列课程》;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语篇模式对比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汉英语言系统的文化差异及其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陈教授于1991年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人员”;1993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项目);1996年获广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集体项目);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教授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学术背景综述、实证性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以及研究启迪。 一、所研究问题的社会背景 陈教授非常简练地讲述了外语学习在中国的地位。他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关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主要是外语教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些令人关注的热点,如文化和外语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外语引起的外来文化入侵问题和为减少外来文化冲击而提倡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观点等等。从而引出本讲座的所要讨论的问题: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外语有没有可能不了解或不学相应的文化,而只把外语作为一个工具来学习。重点论述了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文化起到了什么作用,语言怎么帮助我们认知社会和认知文化,语言与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学术背景综述 为更好地帮助师生理解四者之间的联系,陈教授首先阐述认知、文化和语言的意义,然后详细地介绍了世界知名的学者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所做的假设和研究理论。 1.萨丕尔—沃尔夫假设(Sapir-Whorfhypothesis)。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的主要观点是:A.语言决定思维;B.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人都具有语言能力,脑子具有语言的体系。它指挥人的思维。人的观念的形成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它是受制于我们的语言体系的。语言系统不同,人的观念也不一样。语言结构影响人的思维,进一步影响我们观察世界,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 2.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概念。德国哲学家、政治家和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语言使你用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人从自身中创造出语言,同时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不同的语言结构影响某一物理现象的观察和表述。在此,陈教授还举了印度语以及汉语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3.Borodisky的语言差别观。Borodisky认为,面对一些直接能看到、观察到的东西,语言与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