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007年第2期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7, №2

总第16期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16

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赵国栋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提要:俄罗斯学者在继承本国心理学、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介西方认知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俄罗斯认知语言学在语言与知识、语言与感知、语言的世界图景、概念与概念化等问题的解决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除此之外,它对认知语言学的性质以及诸多传统语言学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阐释。

关键词:认知;知识;感知;世界图景;概念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的认知语言学,成为当今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各国语言学家在积极学习研究这些新理论、新成果的同时,还结合本国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本文主要对俄罗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概述。

1 认知语言学在俄罗斯的形成与发展

1.1 认知思想在俄罗斯传统研究中的体现

В.З.Демьянков, Е.С.Кубряков指出:认知语言学将语言看作在信息编码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机制来研究。(Е.С.Кубрякова 1996:53—55)尽管认知语言学形成的历史并不长,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辅助下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早在19世纪初俄罗斯学者就有所描述。

А.А.Потебня在研究洪堡特的民族精神理论时就承认,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发生在语言之前的精神生活的现象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形成、发展问题,关于语言对之后的精神活动的影响问题,也就是纯粹的心理学问题。(А.А.Потебня1993:38)他已经认识到语言在认知新内容、形成和发展关于世界的人类知识中的作用。

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似乎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表达得更为清楚。他指出:透过语言思维,可以阐明存在和非存在的领域中所有有关世界表现的完整独特的语言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物质世界的知识,而且还包括个体世界、社会世界的知识。(И.А.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 1963:312)

如果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仅仅是认知思想的早期萌芽,那么维果斯基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则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他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活动。他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认为符号的运用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进。没有语言的心理活动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后才能转变为“间接的、任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他

强调“活动”的作用,并运用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相互转化的唯物辩证法,揭示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对认知心理学有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提出和维果斯基《思维与语言》的重新发表,那些认为机械主义和心理主义都太偏颇的语言学家又重新重视维果斯基和皮亚杰的“外部动作内化”和内外因相互作用论的研究,这些关于思维的基本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赵艳芳2000:29)

实际上,当今认知语言学所关心的问题在俄罗斯传统语言研究领域就已有所涉及。这一点在俄罗斯称名理论和专名学方向的研究中尤为明显。如果说称名理论解决的是世界的存在是如何获得表达的问题,那么认知语言学则探讨语言形式是如何与认知类似物关联的问题。(Е.С.Кубрякова2004:321)上世纪70—80年代专名学是苏联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在命名原则的理解以及这些原则在言语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成果为认知词汇学、认知专名学的创建提供了可能。(同上:322)该研究不仅阐明了称名活动的认识论基础、其与指物—认知过程的联系,描写了称名活动的符号学层面,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涉及或者昭示了当今认知语言学的诸多思想。Е.С.Кубрякова对专名学研究作出以下评价:依我看来,它是认知主义早期研究中最有成效的研究版本。专名学方向的研究已经奠定了“认知—语篇”取向的认知研究的基础。(同上:323)

除此之外,Е.А.Серебреников院士组织的以“语言中人的因素”为主题的系列研究依然影响着当今认知领域的研究。

1.2 俄罗斯认知研究的发展

尽管俄罗斯传统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认知思想的萌芽,但认知研究的真正发展则与国外认知成果的译介密不可分,本国语言研究传统也对特色认知研究成果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

第一,积极引介国外认知研究成果。1985年В.И.Герасимов成功地把认知语法介绍给当时的苏联语言学界,1987年他翻译出版了https://www.doczj.com/doc/0f8691949.html,ngacker《认知语法基础》的第一卷。1988年《国外语言学中的新观点》第23期专刊介绍和讨论了“语言的认知问题”。(杜桂枝1999:7)到了90年代,俄罗斯的“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Известия СЛЯ РАИ”等杂志发表了Е.С.Кубрякова, В.З.Демьянков, А.А. Кибрик, А.Ченки, А.Н. Баранов, Д.О. Добровольский等学者的文章,对认知语言学的形成过程、学科性质、基本公设、国外不同认知流派、认知学者的观点与成果进行了介绍、分析和评价。此外,俄学者还翻译了?Язык и интеллект?(1996)、?Язык Познание Коммуникация?(1989),?ЯзыкПознаниеКультура?(1996),?Семантические универсалии и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ов? (1999)等与认知相关的研究成果,使俄罗斯学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外认知研究的状况。其中美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在Кубрякова等学者编著的?Краткий словарь когнитивных терминов?中得到最为详细的体现和拓展。这是一本“简明的认知科学百科词典”(А.М.Шахнарович 1997),也是第一本俄语认知术语词典,综合介绍了认知科学领域的近百个主要概念,并对认知研究领域的主要流派和方向进行了介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认识在?Структуры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я знания в языке?(1994)中也得到反映。

第二,积极吸收认知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本国的传统语言研究,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认知研究版本。随着西方认知研究成果的引介,在俄罗斯出现了以Е.С.Кубрякова, А.В.Кравченко等为首的固定研究群体;认知语言学受到俄罗斯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的重视,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以及喀山大学等。俄罗斯唐波夫大学与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于1997年、2000年、2002年联合组织了三届俄罗斯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并于2003年4月18日创建了俄罗斯语言学—认知学者研究会(Российская ассоциация лингвистов-когнитологов)。主席团设立在唐波夫大学,目前已经有50个分会。《认知语言学问题》杂志也于同年创刊,这标志着俄罗斯认知研究进入新的时期。为使人们更加了解认

知语言学,俄罗斯还出版了相应的教科书,比如Н.Н. Болдырев的?Когнитивнаясемантика?(2000),В.А. Маслова的?Когнитивнаялингвистика?(2004),З.Д. Попова, И.А. Стернин合编的?Очеркипокогнитивнойлингвистике?(2002)等等。

如今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俄罗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地,涌现出了大量的认知研究成果,有些成果还引起了国际认知学界的关注,比如俄学者А.А.Кибрик就参与主编了199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七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论文集《认知语言学中的话语研究》,其论文《所指对象和工作记忆:从话语角度看认知推理》就收录其中。2001年在波兰召开的首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论文集《今日认知语言学》中也收录了俄罗斯学者А.В.Кравченко《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方法论范式》的论文。

2 俄罗斯认知研究的主要领域、成就及特色

俄罗斯的认知研究不仅涵盖当今西方语言认知研究的所有领域,而且还结合本国的研究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研究版本,取得了丰硕成果。

2.1 认知语言学的总体理论研究

俄罗斯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有着自己的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各国不同的研究传统直接影响着其认知研究的实质。Е.С.Кубрякова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认知科学更加接近于机器流派(машиново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1,而德国的认知科学研究则与语言生成、理解中信息是如何被语言加工这一过程的分析密切相关,至于俄罗斯的认知科学,则具有语言学—心理学的特征,其来源就包括对语言材料分析的心理—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和专名学角度的研究。(Е.С.Кубрякова2004:463)她所提出的、并经过验证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也值得特别关注。在承认语言是对人类意识结构的客观化表达这个总体观点的同时,她还宣称必须进一步从其功能层面来对语言进行认知研究。尽管语言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语言符号的帮助来将意识中的基本概念客观化、物质化,但是它的研究任务应更为广博。这就要求我们对西方的知识认知范式做出矫正,拓展其研究框架,并在其所赋予的坐标系内引入新的参数和维度。(2004:14)她还指出:应该在具体应用中,在语篇和文本中来研究每个语言现象。认知方法中应该补充对语篇分析和对已存在形式的功能和新形式的创建的观察等内容。(同上:19)就实质而言,Е.С.Кубрякова确定了认知—语篇分析取向为中心的认知研究纲领。

А.В.Кравченко则尝试构建语言认知哲学。针对当今语言学中存在的一些争议问题,比如作为认知领域中的语言的本原和实质问题,知识、意义、符号等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等等,他站在哲学的高度指出:若不解决语言意义问题,那就不可能解决就实质而言具备哲学意义的知识(认知)问题。其专著?знак значение знание?将注意力放在了以下具备层级关系的层面:语言和理智(知识);知识和认知结构(范畴化了的信息和概念);信息和符号(意义的普遍符号学问题)。(А.В.Кравченко 2001:11)并从认知方法论的角度确立:符号的分类和类型;符号所表征的知识的分类和类型以及符号中这些知识的析出机制,也就是阐释规则(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和语构学);符号出现和发展的条件(符号的本体)以及协调它们功能的原则(符号学)。(2001:29—30)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认知语言学具有重要的意义。Кравченко是第一个对符号的认知概念化进行全方位描写的学者,他确定了知识和信息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这些思想对现代认知科学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

2.2 主要研究领域及特色

在对认知语言学进行宏观思考的基础上,俄学者积极结合本国研究传统,以俄语语料为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的不同角度对语言的各个层面进行研究和描述。其中包括认知—语用、交际—认知、认知—篇章、认知—语言文化学角度等。许多学者还运用认知科学中的分析方法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杜桂枝1999:11—12)在语言学研究的各个层面、不同领域

都取得了新的认识。俄学者不仅关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语言与心智的关系问题,(崔希亮2002:4)还对相关的具体问题如隐喻、换喻、概念化与范畴化、象似性等进行了研究。比照西方认知研究,俄罗斯学者在以下领域的研究中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2.2.1 语言与知识

俄罗斯认知研究学者秉承语言与知识的研究传统,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Е.С.Кубрякова的专著?Язык и знание: на пути получения знаний о языке: части речи с когнитивной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Роль языка в познании мира?(2004)最有代表性。它是一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础性著作。满足了那些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的认知、认知活动、记忆、言语和语言的生成、语言意识的深层构建以及它们在文本中的表征等问题相关联的学者的要求。该书的结构象似性地体现出了作者的基本理论取向。与当今具有认知取向的研究所界定的两个基本知识类型—关于语言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相对应,此书也包括这样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词类来展示如何进行对语言的认知,第二个部分则分析语言是如何参与对世界的认知。

第一部分的研究重点是词类。在对作为词类出现基础的本体、认知、体验以及交际需求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Е.С.Кубрякова对词类中的实词系统的创建以及功能进行分析,她认为名词的最佳代表是对第一性的本体范畴——物体的语言投射,而物体在空间中则是最容易被感知的物理实体,它具备个体性、完整性和自身的等同性,并在空间中与其他实体对立。在物体范畴的基础上形成了由名词表达的另外一些类型的意义,以及在整体—部分切分中区分出了特征意义,该意义是形容词的基础。与动词关联的是特定的事态、情景和事件,并对有关世界的知识、物体的存在形式以及它们在时间、空间中的相互关系进行编码。因此动词所表达意义的范围就比较广。她提出一个重要的假说: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所激活的是意识中的不同结构,由此产生的是心智表征的不同类型。它们在语言中的形成与人的命名活动密切关联。该假说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语言语法的基本范畴(指物性、特征性和过程性)不再被简单地解释为人的认知活动的反映,而是人类对现实心智把握的普遍形式,以及对现实进行认知模式化的手段。(Е.С.Кубрякова 2004:59—60)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人所拥有的知识是如何固定在语言中,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机制起作用,以及交际中理解是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Кубрякова研究的人的知识在语言中的反映问题对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所涉及的问题多种多样,包括作为大脑信息结构单位的格式塔问题、世界的语言建构问题、概念化、范畴化、话语等问题。她提出的系列观点不仅具有很深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科学启发性,是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经典著作。

2.2.2 语言与感知

语言与感知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之一。А.В.Кравченко的?Языкивосприятие: когнитивныеаспектыязыковойкатегоризации?则是该领域研究的代表作。其主要研究的是语言范畴化的认知本原问题,包括与语言中的知识表征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展示了时间和空间这些参与形成语言世界图景的基本认知结构的现象学性质,提出了俄语动词体范畴的认知模式,分析了名词和代词系统之间的认知对应关系等问题。他指出,若将语言看作是建构、储存和传达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角度来进行研究,首先就要确定作为世界实体的现象、事物的认知概念化原则。人的意识中认知概念的形成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一方面它产生在个人和指物世界相互作用的层面,其具有现象学性质,它们构成了现象学知识(分析层面);另一方面,它们又好像是对这种现象学知识反思的结果,以语言化了的形式而存在、保存,形成关于世界整体装置的认识(综合层面)。后者所涉及的知识独立于个体经验之外,是从多种不同级别的个体经验中抽象而来。

现象学知识和结构性知识的对立体现为前者没有被赋予特定的结构。但结构性知识的存在从本体上却要取决于现象学知识,因此现象学知识结构的某些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结构知识系统发生变化,这样,我们必须搞清楚现象学知识的结构以及它在世界的语言图景形成中的作用。Кравченко指出,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认知概念化层次,是由“人”(homo sapiens)这一本体性实体的复杂结构所决定的,该结构包括以下重要组成部分:感受主体,意识主体,活动主体和认知主体。这些结构面孔的不同方面则通常以充当言语主体的人的语言能力为中介。

在充当世界质朴图景建构出发点的普通现象学层面上,在认知概念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感受(第一性因素)和意识(第二性因素)。物体展现在感觉之前并不意味着就意识到这个物体。正如Э.Гуссерль所说的“只有当单一的感觉、体验获得了意向性的时候,才昭示着意识已经到来了……在一个统一的意识流中,相互交织两个不可分割的、好像是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要求的意向性。正是鉴于这一点,内在的、客观的、真实的事件得到建构。在这个事件中也存在着持续性和不断延续的变化。另一方面,意识流中存在的是不同阶段的准时间序列,其中必须包括当前现在点,现实性阶段,现实性之前阶段——现实性之后阶段。这些前现象性、前经验性时间特征被意向性地来建构时间性意识的形式,而这一切也在意识本身中存在。”(Э.Гуссерль 1994:87)

Э.Гуссерль所提到的意识中的双重意向性,决定着现象学的结构化特征。现象学所操作的是第一性的认知框架,即在独一的时间—空间坐标系中形成的框架。比如固定在词语гроза中的概念,就反映着现象学的结构,其构成成分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它给在同一时间、地点的人带来威胁,即意识到雷雨会给人带来灾害,这就是称名的理据,它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影响人的感觉的现象的指物范畴化,二是确定自然现象和感知主体之间的存在关系。由此可见,即使在现象学层面上,来自人的直接感觉实践中的知识也在与已经存在的先验性实践相对应的意识中得到了折射。比如之所以为“гроза”,是因为угрожает;而之所以угрожает,是因为它是一个实施侵略性活动的物体,之所以为侵略性活动,则因为其主要针对作为世界中心、本源的人。该现象的语言范畴化反映的是第一性的感觉经验。它主要体现在名词以及名词被赋予的谓词的认识一致性中。在远古意识中,雷雨是活的物体,它具有自己的意向性,也就是说在不受到任何外力时也能够在空间中自由活动。这种活动本可以用идти, ходить来表述。但名词“雷雨”所被赋予的典型谓词却是идти,不是ходить,尽管两者拥有相同的词汇意义。他详细分析了带有运动意义的定向/不定向动词的对立,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是指示固定在类似идти的动词中的概念的现象学地位,因为这些形式的语法意义就在于指示它们所表达的现象的直接观察性。与此相反,类似ходить的语法意义中则缺乏对其所表达运动的直接观察性,换言之,它们被概念化为不以独一的时空坐标作为存在条件的行为,因此类似ходить的不定向动词的指称就不能被归结到现象学层面,而应该在经验知识层面,它们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这就可以解释Гроза идет; Река бежит; Волна катится的可接受性和Гроза ходит; Река бегает; Волна катается的异常性。

构成纯粹语言知识并以语言形式体现出来的两种知识之间的差别是决定语言系统不同层次功能关系和联系性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认识基础上,语言好像被赋予了两个存在轴线:意识观察者的轴线和认知行为者的轴线。这两个轴线不是平行的,而是交叉的,它们在语言中通过言语主体折射出来。这种折射通过不同的语言范畴来体现。正如罗素所说,现实世界不是混乱的,而是结构化的。在世界内部存在着共同和差别,以及构成世界本体的稳固关系。该本体在人的意识中通过特定的范畴化形式得到反映,而范畴实质上就是某些概念结构,其中可以区分出自然范畴,即或多或少取决于感知的范畴,以及语义范畴,即受概念决定的范畴。根据罗素的观点,范畴结构的初始表征,一方面在具有客观价值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也就是外在世界的特征),另一方面还要受制于个体有关外在世界的知识状态。(Rosch

1977)许多语法范畴都具有这种双重性结构,比如人称、性、体、时间、式、态等。其不可或缺的特征就是对积铸在范畴构成成分中的知识的类型做出指示,即直接感知的知识与概念知识的对立,或者现象学知识与结构知识的对立。

目前还很难评价认知范畴化的两阶段性结论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但它至少可以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的实质。大多数语言现象中的概念和范畴反映出两个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也会最终决定着自然语言中所表征的世界图景。

2.2.3 概念、概念化研究

概念不仅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莫斯科语义学派和“语言的逻辑分析”小组的研究课题。与西方学者对概念分析的图式化不同,俄罗斯概念化研究更加注重内容描写。

概念与概念化问题是俄罗斯国际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主题。第一届俄罗斯国际认知语言学(1997)对概念的问题研究比较宏观,主要涉及认知研究的方法论和主要研究流派、语法的认知方面、词汇的认知研究、在系统和功能中的语言单位范畴、称名和构词中的认知方面等。第二届认知语言学研讨会(2000)对概念化问题的研究就比较具体,主要涉及历史层面上的概念化、文本和语篇的心智空间中的概念化、概念的实质与概念分析、世界的语言概念化、语法范畴的概念分析等。第三届研讨会(2002)则专门讨论构式语义学(композицион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与概念整合(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ая интеграция)主题,以及在派生词、简单搭配、成语性搭配、句子以及篇章层面的意义形成中如何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本次研讨会对概念化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学者们在从事概念范畴的一般总体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尝试对某些概念进行具体的描写。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概念的结合体,如完整的词汇—语义场、词汇—成语场、词汇—语法和句法场等进行分析描写。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以Н.Д.Арутюнова为首的语言逻辑分析小组。他们不仅探讨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的问题,还对更为广阔领域内的概念进行了描写。单在1991年的?Культурные концепты?中就对истина, правда, ложь, долг, творчество, причина, судьба, добро и зло, закон и порядок, красота, свобода, время и пора, память, человек и личность, свое и чужое, милосердие, вопрос等概念进行分析描写。根据学者们的阐释,这些概念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除此之外,还对уныние, меланхолия, задумчивость, забвение, радость, удовольствие, язык进行了分析。当然这些概念Е.С.Яковлева (1995)等也分别进行过分析。

Ю.С.Степанов的巨著?Константы.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7)对概念的研究也特别值得关注。他认为俄罗斯文化中主要存在这样一些基本概念:культура, концепт, константа;вечность, мир, менталитент мира;слово, вера, любовь, радость, воля;правда, истина, партийность;знание, наука;число, счет, письмо, алфавит;закон, власть;свои, чужие;Русь, родина;цивилизация, человек, душа, мир (община);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等等。

除此之外,С.Г.Воркачев主要对人的心智和情感活动领域中的诸多概念,如безразличие, удивление, любовь, презрение等进行了分析。最近几年来下面这些概念也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如факт, мир и закон у Пушкина и Л.Толстого, душа у Тючева, обман, закон, бог, снег, памятник, счастье, игра, благо, желани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о, место, предмет等。学者们所研究的概念清单在继续扩大,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概念正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课题。

在概念化的研究中,Т.В. Булыгина与А.Д. Шмелев的巨著?Языковая 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 мира?堪称楷模。该项研究主要分析了俄语语法、语义、语用以及词汇如何参与世界的概念化。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构成俄语语法本体基础的现实的概念化问题,主要涉及语言意义如何实现对现实的表征,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实,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制于

俄语语言本身;第二部分则通过概念分析的方法对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具备语言特色的层面进行重构,其中主要以对特定的俄语词语意义中深潜的概念的分析为基础;第三部分对言语交际中为达到某交际目的而产生的语用问题进行分析。两位学者认为,语言的操作、使用不仅是研究的对象,而且还是研究的方法。依此理念为基础,他们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观点。以俄语动词体为例,按斯拉夫体学传统,俄语动词体的意义划分标准不是词汇语义,而是形态语义或构词语义。体的研究目标是揭示体的个别意义( частное значение)类型。他们分析了俄语动词词汇语义类型与体貌(аспектуальность)的一些相关性质,将其与传统体学中的“派生”和“补充”类语法意义区别开来。他们认为,动词词汇语义类型与体貌情景(аспектуальная ситуация)相关的基础参数是与时间的关联性。据此,谓词(动词)分为两类:性质(качество)和现象(явление)。前者具有相对的“超时间性”,独立于时间之外(вневременность),而后者具有时间的确定性。(Т.В. Булыгина,А.Д. Шмелев:127,151)

2.2.4 语言的世界图景

早在19世纪,德国学者洪堡特就意识到语言世界图景研究的重要性。到20世纪,洪堡特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发展。首先,在对异族语言的描写中,人们不仅发现这些语言概念化的方式与印欧语系诸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还与他们所熟知的研究范畴也有所不同。比如Э.Сепир(1993), Б.Уорф(1960), Х. Хойер(1948), А.Вежбицкая(1992;1994)等人的研究。第二,语义学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对完整的语义场的描写,这些语义场实际上就是欧洲诸多标准语中所表征出来的世界语言图景的片段。类似的研究还有Ю.Д.Апресян以及他所负责编纂的?Новый синоним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该词典中的每一个词条其实就是世界的语言图景中的一个片段。А.Вежбицкая, В.Г. Гак(1966;1975), В.З. Санников(1989), Е.С.Яковлева(1994)等学者的研究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学者们对世界的语言模式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它们的描写以及类型学的比较,它已经成为关于人的诸门科学所构成的完整综合体框架的阐释。语言的世界图景还被放到民俗学、神话学、以及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世界图景甚至还被阐述成是民族心理的直接反映。另外,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再现已经灭亡的语言或者远古语言的图景片段。学者们认为,这些片段属于民族物质文化的范围,研究的是种族、家庭内部的关系。

当代俄罗斯学者对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80—90年代,这无疑与科学研究中“人类中心范式”的世界性潮流相呼应。语言世界图景也成为心理学、文化学、交际学等学科关注的焦点。

世界图景的概念以及词汇、构词、隐喻、语法在语言世界图景中的作用也成为目前俄国认知语言学的主题。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我国学者武瑷华(2001:293—294)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不再赘述。我们主要分析Е.В.Урысон对语言世界图景所进行的研究。因为她所研究的是现代俄语,关注的是语言共时描写中所出现的问题。

众所周知,世界的语言图景与科学图景是对立的。两者的差别最明显地体现在那些自然语言中被当作科学术语使用的词汇,如звезда, вода, свет, тепло, горение, высота, точка, линия等。术语通常在科学概念系统中进行界定,与固定在自然语言中的词汇的意义系统相距甚远。Е.В.Урысон指出,尽管世界的科学图景通过自然语言的手段来描写,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的、质朴的世界图景。

通常世界的语言图景或者质朴图景被阐释为对世界的日常表征的反映,如Ю.Д.Апресян(1995), Е.С.Яковлева(1994)等都坚持这个观点。有关语言相对论假设也是建立在类似的认识基础上的。换句话说,语言反映着我们对某个事物或者情景的普通的、日常性的认识。由此可以推知,对于描写世界语言图景的语言学者而言,可能会有两种发现:一方面,所研究的世界的语言模式片段可能会和先前从未有人揭示过的我们对现实片段的日常表

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世界的质朴图景的片段又会和科学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后者则通常是被现代文明人所认为的标准,比如Ю.Д.Апресян(1995:58—59)对высота的分析。

因为世界的语言图景首先在语言中,特别是在其词汇和语法范畴中得到巩固和表达,所以对该对象的描写应该就是对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意义进行语义描写。只有对所选择语义场的词位、语法位进行语义分析后得出的结果进行概括、抽象,研究者才会对语言是如何切分所选择的现实片段、物体和情景的哪些特征被语言阐释为实质性的、哪些特征被忽视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解答。

语言本身也是一个自主的系统,它按照自身的规律来发展和行使功能。那么这个自主系统是否就直接反映我们的日常表征呢?自然语言的语义系统是否就等同于关于世界的日常表征系统呢?Е.С.Урысон在研究中证明,语言的语义系统是一个独特的对象,与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不同,它不仅与科学的世界图景对立,而且有时还会与所谓的日常的、质朴的表征对立。她选择了俄语语义系统的两个片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一个就是对人的模式片段的描写。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对дух, душа的分析,除此之外她还分析了人的基本能力ум, совесть, память, воображение, сила, терпение.在人的语义模式中最为独特的是感知模式。证明两者之间不相对应的第二个片断就是对以行为动词为基础构成的动名词,如прощание, рытье, шелестенье.假如说,在世界的语言图景中存在着情景和事物的对立,那么这些对立通过什么来表达呢?似乎情景由动词表达,而事物则由名词来表达。但在俄语中,情景也可以由名词——活动名词来表达。在对活动名词的描写中,通常仅仅局限于指示它表达的是指物性特征,并将其与“人”、“花”等非派生词并置在一起进行描写。但在语义描写的现阶段仅仅局限于指示该特征已经不能解释事实的真相。在语义系统中词语的词类特征是否有某种根基,或者仅仅是一个语法特征、仅仅是语法范畴的载体等问题就不清楚了。Е.С.Урысон试图阐明所选择语义系统片段和日常表征不相对应的原因。她认为,语言系统的发展并不与日常的、质朴的表征直接相关:语义系统也部分地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来发展。她还对语言的语义系统和世界的语言图景各自的概念范围进行了描画。(Е.С.Урысон 2003:9—15)

2.3其他

俄罗斯认知学者的研究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他们还在不断拓展认知研究的空间,比如已有学者开始尝试用认知理论来探讨语篇、翻译以及术语学中的术语问题。还有学者从事认知方法论的研究,对当今认知语言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描写。Л.М.Ковалева主编的?Когнитивныйанализслова?展现了语言学认知范式下词汇单位的最新研究方法,其中包括框架分析,概念分析和过程分析等,探讨了原型意义理论下语义特征问题,这其中还涉及了说话人问题等。学者们还尝试创建新的认知研究学科,Е.А. Селиванова研究的对象就是认知专名学(когнитивная ономасиология)。她详细阐明了认知专名学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并从语义学、心理语言学、概念分析法论、理据现象、认知专名学与语篇,对比层面等几个不同角度对认知专名学进行了阐发。(Е.А.Селиванова 2000)还有学者从认知类型学的角度进行多语种的对比研究,代表人物有А. А. Кибрик,Е.А.Лютикова等。这些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本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而且还活跃了世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舞台。

3 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是俄国当代语言学呈现出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与当今世界语言学主流从结构语义研究逐步转向认知与交际功能的研究趋势相吻合,所不同的是,西方认知语言学是在美国生成语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俄国认知语言学一开始就以探讨科学知识范式、语言与知识的表征为起点,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则与自身的语言学传统

——专名学(ономасиологи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版本。

俄罗斯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与本国的心理学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与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结构主义原则和人本中心原则的态度密切相关。В.М.Алпатов指出:人本中心原则是第一性的,而结构主义是第二性的;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В.М.Алпатов 1993:15—23)俄罗斯传统研究中从未忽视过语言中人的因素,特别是俄罗斯现代语言学中对观察者的关注、语言中人的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本身就具有认知研究的性质,这样的研究氛围更容易使俄学者接受西方的认知思想。此外,俄国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与其全面、辩证引介西方认知学者的观点不无关系。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其本质在于认知的主体“人”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施动者,人类经验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俄国语言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与世界接轨的趋势,大方向是认知。俄罗斯认知研究的成果也更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拙文简明扼要地对俄罗斯认知研究的形成、发展进行了描述,并提取出了当前俄罗斯认知研究的中的特色主题。与本国语言研究传统密切结合的俄国认知研究,不仅会加深人们对认知语言学学科本身的理解,而且对其语言研究传统、研究主题乃至俄语语言本身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附注

1比如O.F.Kirkeby认为:认知科学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哲学和科学研究纲领,它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人就是机器,可以将人描写为机器。(O.F.Kirkeby 1994:593)

参考文献

[1]АлпатовВ.М. 1993 Обантропоцентричномисистемноцентричномподходахкязыку[J]// Вопросыязыкознания, №3.

[2]Апресян Ю.Д. 1995 Интегральное описание языка и системная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M]. М.

[3]Арутюнова Н.Д.1998 Язык и мир человека[M]. М.

[4]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 И.А. 1963 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M]. Т.1.М.

[5]Булыгина Т.В., Шмелев А.Д. 1997 Языковая 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 мира (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русск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M]. М.

[6]Гуссерль Э. 1994 Собранные сочинения[M]. М., Гнозис.

[7]Ковалева Л.М. 2000 Когнитивный анализ слова[M]. Иркутск.

[8]Кравченко А.В. 1996 Язык и восприятие: Когнитивные аспекты языковой категоризации[M]. Иркутск.

[9]Кравченко А.В. 2001 Знак, значение, знание. Очерк когнитивной философии языка[M]. Иркутск.

[10]Кубрякова Е.С., Демьянков В.З., Панкрац Ю.Г., Лузина Л.Г. 1996 Краткий словарь когнитивных

терминов[Z]. М.

[11]Кубрякова Е.С. 2004 Язык и знание. На пути получения знаний о языке: Части речи с когнитивной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Роль языка в познании мира[M]. М.

[12]Лютикова Е.А. 2002 Когнитивная типология: рефлексы и интенсификаторы[M]. М.

[13]Попова З.Д., Стернин И.А. 2002 Очерки по когнитивной лингвистике[M]. Воронеж.

[14]ПотебняА.А.1993 Мысль и язык[M]. Киев.

[15]Ряхилина Е.В. 2000Когнитивный анализ предметных имен : семантика и сочетаемость[M]. М.

[16]Селиванова Е.А. 2000 Когнитивная ономасиология[M]. Киев,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украинского

фитосоциологического центра.

[17]Серебреников Е.А. 1988 Роль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фактора в языке: Язык и мышление[M]. М.

[18]Степанов Ю.С. 1997 Константы.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Z]. М.

[19]Урысон Е.С. 2003 Проблем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 Аналогия в семантике[M]. М.

[20]ШахнаровичА.М. 1997 Краткий словарь когнитивных терминов[J] // Известия АН.Се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 и

языка, №4.

[21]Яковлева Е.С. 1994 Фрагменты русской языковой картины мира (модели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 времени и

восприятия) [M]. М.

[22]Kirkeby O.F. 1994 Cognitive Science //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 V ol.II/ Ed. by

R.E.Asher. Oxford.

[23]崔希亮2002 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4]杜桂枝1999 认知语言学在俄语学研究中的状况[J],福建外语,第2期。

[25]赵艳芳2000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外国语,第1期。

[26]武瑷华2001 世纪末的俄国语言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7期。

[27]赵爱国2004 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及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

A Survey of Russian Cognitive Study

ZHAO Guo-do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PLA Foreign Languages Universit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Russian cognitive study on one hand has been assimil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cognitive research,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good traditions of its own study on psychology and linguistics. It is characterized in such fields as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knowledge;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mental perception; language image of the world; concept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as put forward its own 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many traditional linguistic questions.

Key word: cognitive; knowledge; perception; language image of the world; concept

收稿日期:2006-12-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言学”(05JJD7401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国栋(1971-),男,山东诸城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俄语理论语言学。

[责任编辑:靳铭吉]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2004年9月 第36卷 第5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Sept.2004 Vol.36No.5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 重庆大学 刘国辉 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 一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 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 398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浏览了“北大中文论坛- 汉语语言学- 认知、心理与逻辑” (https://www.doczj.com/doc/0f8691949.html,/bbs/forum.php?fid=83)的一些关于认知语言学的贴子,觉得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算得上个难以躲避的陷阱了,太容易引人望文生义了。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还是个问题。这个问题,我每次教认知语言学,都要碰到。例如这个学期开的课,是“汉语认知语言学”。第一次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讲认知语言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第二次课一开始,我就问了一个问题:认知语言学是不是类似于心理语言学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是的,是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学科。这样的回答,让我悲伤地想到:第一次课对此问题的唠叨毫无效果,跟他人的思维定势搏斗,何其吃力。没有办法,只好变本加厉地唠叨。 简而言之,正确答案是: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学派。它是功能主义语言学这个大学派中的小学派。这个大学派还包括不少小学派,如西海岸学派(学者主要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州。代表性学者之一是也做汉语的安珊笛。专做汉语的李讷也属于此学派)、俄勒冈学派、系统功能语法学、词语法学等。这个大学派是当代语言学两大对立学派之一,另一大学派就是形式主义语言学(包括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当代形式主义——生成与法学)。这两大学派的最大基本假设对立,是语言系统及其子系统(广义句法系统[包括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语音系统、广义语义系统[包括狭义语义系统、语用系统、话语系统])是不是自足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自足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假设是不自足的。 认知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中的其他小学派有不少差异,如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不同于系统能语言学等学派的着种语言的社会因素,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建立了三个类似的心理[广义]句法模式(Lakkof 的《女人、火和危险的东西》、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学基础》第一卷、Fillmore和Kay的《结构式语法学教科书》);主张意义是百科知识,不同意把语义系统分割为语言知识的狭义语义系统和百科知识的语用系统;主张主观论(如语义塑造等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不同意某些功能主义学者(如安珊笛)的客观论。尽管认知语言学着重语言的心理因素,但它并非只考虑心理因素,不能把它缩水为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从认知(或心理)角度研究语言,是当代语言学各学派的普遍倾向,并非认知语言学的专利。R. Hardson 在《英语词语法学》的开头列出了当代语言学的10个倾向,其中之一就是“认知主义”。当代语言学的认知主义倾向,是其教父Chomsky从一开始就提出的。他早已有力地批驳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行为主义倾向,把语言假设为认知子系统。 “认知语言学“这个名称,为什么容易引人望文生义呢?大概是因为有“认知”这个时髦译名,而且这玩意儿加在“语言学”前面,让这个名称看起来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现役的或退役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如前二者早已是语言学的核心学科了,但曾经是边缘学科)。“认知”译自英语名词cognition或形容词cognitive。老的译名就是“认识”,没什么神秘色彩了吧:)。传统上把心理活动分为三类:认识、情感和意志。三者之中,只有认识得到了密集研究。汉语的“认识”,原是个多义的常用词,再做术语,有容易引人望文生义的缺点。新造个“认知”译名做术语,有好处。再者,用“认识”来译cognitive 打头的名称,就会有容易误解为动宾结构的“认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识科学”(认知科学)、“认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识语义学”(认知语义学)、“认识语法学”(认知语法学)、“认识音系学”(认知音系学)、“认识人类学”(认知人类学),也不如新造个“认知”来译。 认知主要指人类的信息加工杨宁兄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认知语言学确实有被时髦地滥用的倾向。认知语言学确实和心理语言学有很大交叉。但是想一想“认知心理学”这个词,就可以知道两者不同。有“认知心理学”而没有“心理认知学”,可见认知科学可以看作心理学一部分。两者的不同,可以说认知科学主要把认识过程看作一种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所以“认知”也不等于一般的“认识”。我们用“认知”的场合不用“认识”,原因也不仅限于杨宁兄所说的。 认知科学的主要奠基人George Miller 的名著:“神奇的数字7+2”,其副标题就是“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心理学动态》1983(4)期)。这篇文章的英语 原文前几年有被人贴到了网上(https://www.doczj.com/doc/0f8691949.html,/user/smalin/miller.html)。可见此文的地位之重要。现在许多人常常提到这个数字七,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了原文或译文。但大家接受它,可见符合我们的心理直觉。Miller 在发表此文的同时,发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人类记忆与信息贮存”此文我翻译后发表在,《思维科学》1986(1)期。这个杂志是山西出的,英文题目就叫Cognitive Science 。不知这个杂志现在还在不在? 不过后来认知科学的发展,范围越来越大,认知语言学跟心理语言学也就越来越难分了。我觉得认知语言

浅谈认知语言学

浅谈认知语言学 发表时间:2018-10-22T16:13:42.36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0月作者:封锋林聖典肖冲 [导读] 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摘要: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社会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 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2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2.1核心思想 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3]。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4]。 2.2哲学基础 框架语义学是由菲尔莫尔最早提出的自然语言语义学的一个具体路向[5],并以经典主义哲学及皮亚杰(J.Piaget)的楗构论为思想基础。同时,语义又是非自主的,是和经验紧密结合的,那么,语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6]。所以,框架语义学又属于经验主义语义学(empirical semantics)的范畴,它源自经验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formal semantics),它与经验之间相互联系,并不代表割裂[7]。因此,框架语义学是以经典主义哲学、建构论以及经验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语言学理论思想。 2.3理论目标 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8]。因此,框架语义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在结合语境以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同时,帮助人们理解词义、句义以及语篇的含义。 2.4理论方法 菲尔莫尔认为,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并非是在现实中的实体,而是一个概念意识上的原型,它可以充分解释真实情景与词语使用之间相互适应的复杂性,并且受到特定语境的影响[9]。因为语义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如果要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就要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而掌握与这个单词有关的知识,了解与之相关的同一框架或交替框架的词汇的含义,并且熟悉其语境,理解一个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的含义。 在借助于框架语义学理解语义的过程中,许多多义词都可适用于多个不同的框架,同样的,一种事实经常可以在不同的框架中进行阐述,一个情景可以用两种相对立的方式框定[10]。因此,语言的框架结构还应该是灵活可变的。 3框架语义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 框架语义学主要是描述语义和句式结构的理论,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对于意义的研究,尤其是在词汇语义研究方面。例如,陈勇提出,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词汇的同义现象应被分为框架之间的同义、同一框架内的同义这两种情况。而李春华和李勇忠则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出发,以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基础,系统分析了框架转化在建构意义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毛海燕以汉语框架网络知识库为基础,研究英汉词汇对比的程序和方式,构建了一个特殊的词汇语义对比模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尝试性应用[11]。类似这类研究都使框架语义学对于语义理解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使人们对于框架语义学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语言学中语义语境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阐释词汇、句法和语义现象的同时,框架语义学在编撰字典和创新语料库等方面也有所运用,同时,它还有助于第一语言习得、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双语框架语料库可被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单词及其语义框架。而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单词及其他新知识的效率。教师则可使用语料库里的有关信息来编写练习,以弥补教学软件的不足。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义学的一部分,是人们理解词义的过渡和桥梁,它以概念框架结构为基础,使人们在理解及表达语义的同时,对其框架中相互联系的概念、范畴及背景知识也有所了解。 4结语 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术语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这一领域已开始被冠之以专名“认知术语学”。[10]认知术语学是术语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不同类型思维活动之间、某一知识领域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