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

摘要:美国农业经济具有重农传统、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及产能过剩等特点。美国农业政策主要有财政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和农业保险政策等。美国农业政策既有政府财政负担重、容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及对农民生产不利等消极影响,也有利于扩大出口、政策及法律导向和化解农业风险等积极作用。

美国农业较为发达,这既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与其不断完善的农业保护政策密切相关。自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就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及农产品市场运行,实行了大规模农业保护。

一、美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1.重农传统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虽然历史非常短暂,但是一直以来有着重农的传统。农业是早期美国社会的支柱,90%的美国人都以种地为生,农业一直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重有所下滑,但是美国政府采取了及时的农业保护政策,积极

推广农业新技术,使得美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依然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

2.大农场的经营模式

美国大部分国土是平原,非常适合机械化耕作,大农场种植模式由此得以推广。目前美国的大农场数量占到了农场总数的90%以上,在整个农业资产中大约占据80%。美国现有大型农场近220 万个,农场的平均规模为169hm2。大农场经营及大型机械化作业有效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科技的进步,美国“公司农场”的数量不断上升,其组织完全按照现代公司经营模式进行,目前大约为8万个,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较高。

3.农业的专业化程度高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的专业化分工比较精细,形成了农业种植带,比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这种精细化的区域分工,使得各个地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种植优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之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及运输交通网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种植分工及专业化生产。

4.农产品产量经常性过剩

美国农业技术异常发达,单位面积的农产品产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产能过剩使得美国农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大,大部分农产品都需要出口,国内的需求有限。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大约有1/2 的农产品是供给国际市场的。2011 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了1 553 亿美元,是1970 年70亿美元的20多倍。在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美国出口的小麦占到了50%,大豆占到了36%,玉米占到了25%以上;牛肉及豆油等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占国际市场的份额更是分别高达60%和62%。

由此可见,美国的农业十分依赖国际市场,一旦国际市场上有风吹草动,尤其是供过于求的时候,美国就会面临严重的农产品过剩的问题。20 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农产品过剩引起的,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对美国农业经济是致命的打击。

二、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原则与重点

1.原则

美国建立的农业保护政策,虽然根据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始终处在不断的调整之中,但是其本质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①支持农产品出口,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改善国际市场环境。美国农产品产量过剩且极具国际竞争

力,出口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美国政府积极敦促WTO 成员履行《农业协定》,开放本国的农产品市场,促进世界农业贸易的自由化发展。②确立农业的生态化保护,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立法及各种政策,鼓励农民退耕还草还林,保持土地肥力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③联邦政府积极主导农作物保险。联邦政府设立农作物保险公司,通过保费补贴为农业分担风险。美国的农业保险非常发达,尤其是农业巨灾保险,它是通过联邦政府建立国有保险公司,在保险的内容及方式上取得垄断地位,然后授权私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联邦国有保险公司承担再保险。④保障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及粮食安全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发展农业科技,促进绿色环保食品的开发。

2.重点

近年来,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的发展趋势是着重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加强食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积极改善国内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透明度,鼓励出口,提高国外农产品市场准入机会,分散农业风险等。具体而言,有以下方面。

(1)分散农业风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与种类,联邦财政在保费补贴上为农民提供支持,在巨

灾保险领域,推行再保险制度,同时发行保险证券,用市场来分担农业及农民的直接风险。

(2)自然资源保护。美国政府通过推行土地保护性储备计划及环境质量改进计划来引导农民推行农业生态保护,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水土流失及提高土壤肥力。

(3)扩大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在此领域,政府的作用就是消除贸易壁垒,敦促WTO 成员积极开放市场,但是美国也不放弃农产品贸易的最惠国待遇。

(4)支持小型农场的发展。虽然美国一直是大农场的经营模式,但是近年来小型农场在经营方式、抵抗风险的能力上均比较灵活,其经营的风险比大型农场低,得到了政府的鼓励与支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贷款、补贴等支持政策。(5)特殊农产品的保护。奶制品、蔗糖、烟草及花生被列为特殊的农产品,虽然美国农业政策几经变化,但是对这几类农产品一直提供的是全额补贴及价格保护。

三、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1.财政扶持政策

目前已经修订的农业法案来看,美国政府对农业有以下几种财政补贴方式。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国家财政直接以货币的形式发放给农民的补贴,在遇到以下情形下发放直接补贴:①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国家根据农业法案直接给农民发放灾害补贴;②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定价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额补贴;③当农民参加土地储备计划或者是环境质量改进计划时,农民可以得到政府发放的减耕补贴;④对粮食进行自我储藏时,可以得到政府贷款形式的储藏补贴;⑤农民还可以根据种植作物的差别得到土地转产补贴及奶制品补贴、烟草补贴等多种形式的补贴。

(2)投入补贴。这种补贴主要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上获得的政府资助。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方面,比如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及各种灌溉水利设施,当农民在购买这些设备或材料的时候可以从政府获得贷款补贴以及从各县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助。

(3)市场支持补贴。这种补贴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中,政府对流通环节给农产品提供价格增长支持补贴、运输支持补贴及出口支持补贴等。这类补贴对于提高美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提高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其他。除了上述补贴之外,农业法案中还规定了对于从事农业技术开发及参加土地改良的农场主提供长期性补

贴;对于大宗出口或者是跨州贸易提供税收补贴等补贴措施。

由此可见,美国的农业补贴种类齐全多样,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上述几种补贴种类比重依次为:直接补贴22%,投入补贴35%,市场支持补贴30%,长期性补贴5%,其他支持8%。表1 为美国2009—2012 年来的农业补贴情况。

2.金融扶持政策

美国对农业的金融扶持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直接贷款、政府担保贷款、政府扶持银行贷款。

(1)政府直接贷款。由美国农业部直接发放,贷款对象为信用状况比较差、无法达到金融机构贷款条件的家庭农场主或牧场主。

(2)政府担保贷款。由美国政府提供担保,允许银行向一些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提供贷款。其担保范围包括农民购买土地、设备、种子、化肥、农药等,还包括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能源、高新技术等。

(3)政府扶持银行贷款。美国政府不仅对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担保,还在资金来源、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其中扶持力度最大、业务范围最广的是由美国政府扶持与农场主合作相结合的一家综合性银行———农村信贷系统,其提供的贷款占全部农业贷款的32%。

3.农业保险政策

美国农业保险制度异常发达,从形式上考察,是属于政府主导型的保险制度,联邦政府及各州在保险法律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邦层面上的法律规范主要有《联邦农作物保险法》[1],各州也有自己的法律关系,比如路易斯安那州有《农业保险法》。在早期,美国的农业保险业务是由私人保险公司经营承保,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有限,在面对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时,保险公司难以盈利,私人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受到挫伤。后来,政府开始介入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主导性地位。根据《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的规定,联邦政府创设农业保险公司,由国有农业保险公司专门运作农业保险业务,并取得垄断地位。国有保险公司的垄断地位主要体现在再保险上,根据1994 年的《农作物改革法》,农业保险业务应由政府和私人保险公司共同经营。在实际运作中,农业保险合同通常是由农民与私人保险公司签订,然后再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与私人保险公司签订再保险合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在这个阶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私人保险公司就如同是代理人,联邦农作

物保险公司是真正的保险人。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险种的不断丰富,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才慢慢退出了直接经营式的再保险业务,此时的农业保险是由私人保险公司与代理进行。联邦保险公司只负责制定保险规则、稽查监督等职能。

在美国众多的农业保护措施与政策中,对农业覆盖面最大、保持最稳定持久的还是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带给美国农业的作用非常明显。2012 年,美国全国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2.025 亿hm2,占到全国农作物面积的80%,参加农业保险的大型农产品占到总数的75%。

四、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影响

美国推行的农业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扩大了出口,占领了国际农产品市场,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应该看到,农业保护政策实际上是通过农产品的补贴支持及边境控制(即进口限制)来使国内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价格与市场背离,从而保护了国内农业经济的运行,本质是政府对自由经济的一种干预及宏观调控。细致研究,其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

1.消极影响

(1)财政支出及纳税人负担沉重。农业保护政策中给农民提供的各种补贴及税收优惠最终是纳税人买单。在美国,政府公共财政约有22%用来支持农业的保护政策,而且农业保护政策支出的成本还有追加性特征,往往一次保护是不够的,需要追平农业劳动力市场工资与收入的差距,需要扩大保护范围,在保护的过程中不断追加。所以在美国,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官员对于农业保护政策颇有微词,主张农业自由生产、自由贸易的呼声越来越高。

(2)补贴出口及限制进口容易导致贸易摩擦。在补贴出口的过程中,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凸显,对进口国而言,有倾销之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产生,可能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引起贸易大战。2011 年,美国宣布对欧洲进口的干面征收关税,从平时的1%增加到30%,几天之后,欧盟宣布从美国进口的核桃和柠檬关税从3%提高到30%,然而欧盟还未罢休,到当年的12 月相继提高了大米、大豆及小麦等农产品的关税,并推行限制进口措施。高关税进口的食品,使国内消费者还得忍受高价格之苦,抵消了公民享有的社会福利。

(3)对农民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在美国,农民的眼睛总是盯住政府,关注政策,动不动就把牲口赶上大街,把牛奶倒进市政厅[2]。过度的保护使得农民缺乏对市场变动的

反应能力及调节能力,导致经营业绩下降,农业生产保持一成不变。从根本上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2.积极影响

(1)完善的农业法律保护体系为农业建立了良好的导向机制。如前所述,美国的农业法修改极其频繁,从1933 年至今,修改了20 多次,由此可以看到,美国农业法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进行修改,从而为农民提供了一种导向机制。农业政策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政策的变化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美国农业政策的导向性,为农民在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品种及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农业保护政策的推行扩大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美国农业产能过剩的最终解决,主要是依赖国际市场,美国农业政策中大量的出口补贴,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解决了产能过剩的危机,使得美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一直保存。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其自然性、脆弱性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美国自然灾害尤其是飓风非常频繁,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业保险的推行,政府在赔付上的积极主动,

为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抗击天灾的能力,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参考文献

[1] JOSEPH W.Crop insurance reconsidered Ame 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J] .Proceedings Issue,2004,5,1179-1195.

[2]王霄鸣.美国农业保护政策及其影响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作者:胡子君齐楠

美国农业转型_特征和政策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Traits and Policies Isabella Tsakok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USA) Abstract :The success of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mainly shown in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easants ’income.The agricultural reform in Great Britain lead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American agriculture has the traits of vast land areas,the decrease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The success of its transformation lies in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including economic policies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such as legislation,increase in agencies,invest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American culture;transformation process;policy system 美国农业转型:特征和政策 伊沙贝拉·塔斯科克 (世界银行,美国华盛顿) 摘 要:农业成功转型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率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英国的农业变革导致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 农业转型。美国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土地辽阔、农业人口规模缩小、农业生产率提高等方面。它的成功转型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包括以立法、增设机构、投资和实施涵盖国内外贸易的经济政策来支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农业;转型过程;政策体系中图分类号:F3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12)01-0005-04 收稿日期:2011-11-25 作者简介:伊沙贝拉·塔斯科克(Isabelle ·Tsakok )(1947—),美国籍人,1976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担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美 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经济研究员。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和农业转型,代表性著作有: Success in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What It M eans and What M akes It Happen 。曾经获得摩洛哥农业问题最佳研究奖。 一、何谓农业成功转型? 农业成功转型,我认为需要有两个发展同时发生,并且延续至少几十年:(1)生产率能至少持续四十年或六十年的增长;(2)大部分农民或农村家庭有持续的收入增加。对于这个定义,有三点要指出来: 第一,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至少几十年。第二,要求生产率增加,亦即每单位的投入物要有更多的产出;按照雷曼的定义,即对于你所投之物,有更多的产出。第三,要有大部分的农民和农村住户受益,有更高的收入;这是和只有非常少部分的农民和农村住户受益于增加的收入直接相对比的。随着时间推移, 编者按: 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湖南省教育厅设立了“海外名师项目”,邀请国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到湖南高校开展学术研究。为此,我校特邀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伊莎贝拉·塔斯科克与我校经贸发展研究院合作,共同研究《大国农业转型》的课题。本期刊发的三篇笔谈,就是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 第19卷第1期2012年2月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Vol.19NO.1Feb.2012

浅谈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1,理论:农业,农业特点,农业保护政策介绍,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他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3,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分析(A,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比例,B,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C,现阶段具体问题) 4,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 浅谈我国农业保护体系构建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由于农业是具有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因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我国始终举足轻重。受国际市场和国内自然灾害因素影响,我国今年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10月CPI同比涨4.4%,创28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占74%。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保护的含义、作用及其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农民收入,探讨在新时期下我国的农业保护的问题。 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内涵 (一)农业。农业生产是具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这是其固有特点。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与工业等其他产业比较,正是农业的这些固有特征决定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这是农业支持和保护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动植物作为自己的产出,农业生产队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这些特点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势产业,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和提高,因此,政府对农业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三)农业支持保护。农业支持和保护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基于农业产业的弱质型使得政府有必要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他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农业保护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各国条件不同,它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 (一)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整体上看,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护农业资源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另一类是直接保护盒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农业资源是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措施制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是通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及三者结合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业劳动者,用先进的科技武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类政策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国内食物援助政策。 (二)欧盟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欧盟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就是“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操纵价格来实施。在欧盟内部市场,确定农业生产者可望得到的最高价格,即目标价格;当供过于求是,如果低于目标价格后继续下跌,到某一临界点的价格就是干预价格;对欧盟以外的农产品市场,则限定门槛价格和进出口补贴。门槛价格相当于国外农产品能够进入欧盟的最低价格。当世界市场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时,要征收不同的“差价税”。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浅谈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 摘要:通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自由贸易在长期的国际经济交流与发展中对于提高各国乃至全世界的福利有着积极作用,是各国在中长期中应该实行的根本的贸易政策,同时指出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的阶段应实行符合本国实际的贸易政策,在特定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有其积极作用,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正确认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自由贸易;贸易保护;利弊;政策选择 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及扩展,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其它国家也不同程度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其实,不管是自由贸易还是贸易保护,它们代表的是不同国家统治阶级或统一国家统治阶级内部集团的利益。实际上都是隐藏着不同集团利益之间的斗争。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利与弊进行分析。 一、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奉行市场开放准则,通过消除贸易歧视和限制,实现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以获取最大化经济利益

为目的的贸易方式。换言之,各国在商品、资金、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方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就可以把自身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当然,这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进行自由贸易的国家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经济命脉;二是这个国家必须具有一定的要素优势。否则,自由贸易的结果必定是以卵击石或血本无归。 (一)自由贸易理论观点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他的绝对利益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总是不同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应放弃成本绝对高的商品或选择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这样两国的劳动生产率都将得到提高,成本都会得以降低,劳动和资本才能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本国(或贸易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进一步首创性地提出了分工学说,并得出了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的结论。 但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无法解释下述现象:当一国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如何实现互利贸易?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他无法说明贸易双方通过自由贸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可能性和原因。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是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调整和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一、支持与保护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来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从而兼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财政资金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精神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但是,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较低,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见表1)。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于农林、水利等项目的投入很大,这些溢出效益显著的项目受益对象不单单是农业,可是长期以来一直统计在农业投入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如果将这部分支出剔除出去,政府财政直接投入到农业领域的资金总量会更小。若剔除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支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再加上财政对农业的欠账,因此,相对于农业需求而言,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还远远不足,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仍然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责任,尽管这几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很好地执行,尤其是到了县乡两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和农村债务等各方面的原因,执行到位非常困难。如2004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全国50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审计的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数额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债资金的投入,而国债规模的扩张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加入

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年战争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但是独立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

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的全年数据显示

美国农业部最新统计的全年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175亿美元,首次成为美国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 然而,业内人士也表示,尽管中国进口空间大,但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要适度,进口的品种要平衡,以避免对中国农业造成过大的冲击。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符合预期,因为美国农业有优势,中国市场有需求。”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对记者表示,“这也与近年来我国鼓励扩大进口有一定关系。”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这其中也包括农产品进口的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的进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平均速度。他还告诉记者,过去我国更多地鼓励资源性、能源性商品进口,相对而言,从保护农业、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考虑,我国对农产品进口比较谨慎,近年来认识进一步转变,更加开放。同时,在中美两国存在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双方不断沟通,努力促进双边贸易,也是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增长较快的原因之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曾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全球经济衰退时,中国继续成为美制造商和农场主的重要出口国。” “一方面,美国希望扩大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中国农业人口众多,但人多地少,劳动生产率并不高,中国农业需要国外产品的补充,存在一定的进口依存度。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多,具备支付能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分析美国农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前景时表示,美国农业是现代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农业资本、技术发达,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多,但效率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 事实上,在中美农业贸易领域,中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农产品出口在美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美国历来把支持农产品出口作为政府支持农业的重点,设立了一系列出口促进项目,不断寻找开发新的海外市场。美国去年出台的“国家出口行动计划”当然也积极促进农产品出口。有专家指出,如果没有包括农产品出口在内的对华出口的迅速增长,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出口5年倍增计划恐怕难以兑现。 在中国大量进口美国大豆等农产品的同时,一些专家也担忧对中国农业造成过大的冲击。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增长速度要适度,进口既要强调品种上的互通有无,也要讲求数量上的大体平衡,以避免对中国农业造成过大的冲击。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产品市场并非无限制地开放,过度冲击会给中国造成一系列问题。 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净出口2.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巨大3.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较快增长4.农产品进出口 逆差明显增大5.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较快增长6.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迅速攀升(一)初级农产品质量差,加工 增值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有的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缺乏优势三)卫生检疫问题导致出日不畅, 我 国本来在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生产、加工和卫生检疫方面的问题较多,使我国畜产品出 口不畅。过去欧盟、俄罗斯等国都曾经发生过禁止从我国进口畜产品的情况,2001年受周边国家(地区)禽流 感的影响,我国禽类产品对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出口也大受打击。另外,我国蔬菜生产也 有优势,然而由于农药残留较高,在对欧美、台湾省等地的出口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四)出口体制不顺,国内企业盲目竞争于出口不利 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下,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也迅速的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如何有效地防止农产品贸易逆差过大,仍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现存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农业国内支持,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1)加大对“绿箱政策”的投入。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六项绿箱措施即政府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计划和支持地区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以下各项的投入:①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鼓励农业生产的主体(乡镇、村、农民家庭)增加科研投入,引导农业产业化中的各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增加科研投入。②加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的投入。开发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建立各级以基地加工、流通为主的农产品自我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重点放在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上市交易三个环节。 (2)调整“黄箱政策”支出。对于“黄箱”政策,我国政府尽管给了农民一些补贴,但是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该加大以下各项补贴:①增加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种子的补贴,实现区域化统一品种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②增加对农产品营销设施建设的补贴,包括对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的补贴,尤其是新发展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国家应该对这些方面的投资给予补贴资助。 2.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业经营主体 欧盟市场、日本市场一直以来是我国主要的出口领域。目前,要使我国农产品在欧盟市场、日本市场获取高的利润,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面对日趋制度化的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快我国绿色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包装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弥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贮存技术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每年都造成的大量损失。其次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储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有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尽快改变农产品技术落后和科技含量低的现状,不断提升中国农产品的档次。同时,引进国外最新的环保技术及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病虫害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绿色农产品生产应用方面的技术创新。 3.继续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 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应继续发挥其比较优势,在产品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加以改进。同时,发挥政府服务职能。针对我国农业贸易促进起步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促进工作手段弱等现实情况,进行实地改革。政府不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市场流通的具体事务,而是要制定促进此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规政策、提供信息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进出口预警和防御机制、调整国内农业支持体系、研究和制定反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以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取消对大宗农产品的出口数量限制和统一经营,鼓励所有具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参与农产品外贸经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促销活动以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以下内容及教材16-2 P271,思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否改善美国贸易赤字?美国如何才能改善其贸易赤字? 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曼九,第六章开放的经济】P114 假定经济开始时处于平衡贸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世界利率上,投资I等于储蓄S,净出口NX等于零,让我们用我们的模型预测本国和外国政府政策的效应。 国内的财政政策首先考虑,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扩大国内支出,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因为S=Y-C-G,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在世界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保持不变。因此,储蓄降至投资以下,现在一些投资必须通过从国外借款来融资。由于NX=S-I,所以,S的下降意味着NX的下降。经济现在出现了贸易赤字。 【这里的S是国民储蓄,即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税收的减少。减税降低了T,增加了可支配收入Y-T,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国民储蓄。(即使部分减少的税收进入私人储蓄,但公共储蓄的减少量是全部的减税量;总体来看,储蓄减少。)由于NX=S-I,国民储蓄的减少又降低了NX。 图6-3说明了这些效应。一项增加了私人消费C或公共消费G的财政政策变动减少了国民储蓄(Y-C-G),因此,使代表储蓄的垂线从S1移动到S2。由于NX是在世界利率水平上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距离,所以,这一移动就减少了NX。因此,从平衡贸易出发,一项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了贸易赤字。 政府购买的增加或减税减少了国民储蓄,从而使储蓄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结果是出现了贸易赤字。 国外的财政政策现在考虑当外国政府增加其政府购买时,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这些外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那么,它们的财政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这些外国占世界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它们的政府购买增加就减少了世界储蓄。世界储蓄的减少引起世界利率上升,正像我们在封闭经济模型中看到的(记住,地球是一个封闭经济)。 世界利率上升提高了借贷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我们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投资。由于国内储蓄没有变化,储蓄S现在大于投资I,我们的一部分储蓄开始流向国外。由于NX=S-I,所以,I减少也必然使NX增加。因此,国外储蓄的减少导致本国贸易盈余。 图6-4说明了一个从贸易平衡出发的小型开放经济如何对国外财政扩张作出反应。由于政策变动发生在国外,所以,国内储蓄与投资曲线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是世界利率从r1*上升到r2*。贸易余额是储蓄和投资曲线之间的距离;因为r2*时的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存在贸易盈余。因此,从贸易平衡开始,由于国外财政扩张引起的世界利率上升导致了贸易盈余。

1929_1933年经济危机后的美国农业保护政策及其启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美国农业生 产环境急剧恶化,农场主收入锐减。于是罗斯福政府颁布《1933年农业调整法》,放弃自由放任的农业政策,出台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直接干预农业及农产品市场运行,实行大规模农业保护。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降低,提高内需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因此,研究美国大危机后以提高农场主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农业保护政策,对于我国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占总人口56%的农村人口内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出台背景 (一)农产品过剩,价格下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短缺价格上涨,美国谷物生产和出口大规模膨胀,战后随着欧洲国家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美国农产品外部需求急剧缩小,导致国内农产品大量过剩,价格下跌,农业陷入危机。1923年,每公斤小麦的价格只有1.2美分,棉花13.3美分,稻谷2美分,为1899年以来的最低点。 (二)农场主收入下降 1929—1933年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美国农业受到进一步打击。如果以1967年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为100的话,1928年这一指数为64.8,1932年只有29.5,其中谷物和牲畜的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63%和56%。农场主的现金收入也从1929年的113亿美元降至1932年的47.5亿美元,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8亿美元,分 别下降了58%和67%[1] 。到1930年负债农场达252万个,占农场总数的38.5%。 (三)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由于工业品的供给弹性大于农产品,危机期间,美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农场主的农用生产资料购买力下降。虽然胡佛总统上任后签署了农产品销售法,授权成立联邦农场局为农场主合作社提供贷款,但由于危机期间农场局本身资金不足,以贷款提高农场主购买力的预定目标并没能实现,解决农场主面临的困境必须寻求更有力的手段。 (四)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美国学者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 代美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降到12%以下,农业就 业人数在社会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降至25%以下,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份额比例变为80%:20%,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份额超过50%,人均GNP 按1967年的美元价格计算超过 了1800美元[2] ,已经具备实行农业保护、反哺农业的能力。 二、美国农业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农产品生产控制计划 1.限产计划 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小麦、棉花、玉米、牛奶及乳品等共7种农产品为“基本商品”,属于生产控制范围,分别制定生产限制计划,一方面制定播种面积配额,规定停耕面积比例;另一方面规定与种植面积相联系的销售限额,限制允许农民 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的数量[3] 。对自愿限制生产的农场主,政府保证他们生产的农产品可按目标价格销售,并且可以按略低于目标价格的贷款率从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取得无追索权贷款。 2.农产品储备调控计划 为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集中上市对价格的冲击,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储备制度,制定了控制农产品上市量的销售规程和销售协议等行政法规,建立专司调控的商品信贷公司,实行农产品的缓冲储备,调节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当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时,商品信贷公司在市场上买进农产品以提高价格;反之,商品信贷公司就抛售自己的储备以稳定价格。 3.扩大需求计划 其一,农业贸易发展和海外食物援助计划。1935年《农业法》修正案第32条规定,用海关收入的30%设立基金,用于鼓励农产品出口、农产品消费以及恢复和提升农场主购买力。二战后,美国又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按“优惠销售”和“馈赠”等方式进行粮食援助,输出剩余农产品。 其二,食物分配计划。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农产品积压和实现社会公平,针对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弹性较大的特点,于1933年成立联邦剩余救济公司,推行营养补贴计划、妇幼儿童 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4No.8 Agu.201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的美国农业保护政策及其启示 [摘 要]基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分析了农业保护政策出台前美国农业面临的环境及以提高农场主收 入为目标的农业保护政策的具体措施,指出了美国农业保护政策在立法、手段、调整等方面带给我国的启示。[关键词]农业保护;生产控制计划;收入支持;补贴[中图分类号]F31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优化吉林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拉动农村内需措施研究”(2009B132)[作者简介]王洪会(1971-),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王洪会,何彦林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中美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一)背景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中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户,平均每户仅耕种0.65公顷的土地。有限的土地、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意味着总体上中国倾向于在劳动密集型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作物(例如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上存在劣势。 在改革时期,中国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极为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有限。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共同导致了农业收入极低,农村地区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还关系到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供给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独立的基础产业。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旨在探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69.34亿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支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农业防灾减 生态保护资金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等四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1069.34亿元,设立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高产创建资金、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资金、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等专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作物良种补贴 为更好地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产量,我国于2002年开始实施良种补贴政策。该政策对于我国的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影响。良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修改版

湖南师范大学 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问题的研究学生姓名:殷爽 学号:2011070507 年级专业:11级金融学 指导老师:韩宝珍 完成时间:2013/11/11

目录 摘要 (3) 一、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一)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 (1) (二)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 1.政策的公平性不足,机制亟待完善 (2) 2.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保障尚不健全 (3) 3.补贴力度有限,刺激增产的作用在逐步降低 (4) 4.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4) 二、国外的农业补贴政策运行及对我国的启示 (5) (一)各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 (5) 1.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5) 2.欧盟农业补贴政策 (6) 3.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 (7) (二)关于各国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总结 (7) 1.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一般特点 (7) 2.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趋势 (8) 三、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完善的建议 (10) (一)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10) (二)改革单一补贴目标,建立多重目标 (11) (三)完善补贴机制,改善补贴结构 (12) (四)农业补贴的法制化 (13) 参考文献 (14)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的研究 2011级金融班殷爽 摘要:农业补贴是关于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这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业 发展、农村稳定的基础政策。目前,我国农业政策的运行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运行现状的描述,加上对于美国、欧盟、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的发展与现状,就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现状与问题;国外经验;政策完善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中央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相比,我们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用于农业支持的比重不高,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偏少,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第一,农业支持保护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但由于制约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些政策诸如农产品的征购价格的非市场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等政策没有完全取消,国内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度相当低,长期实行负保护。20世纪80年代政府通过定价政策、农业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储蓄、利息倒挂等措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约l4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尽管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取消了农业税,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政府的直补,农业负保护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对农业的负保护政策,使投资过度向工业倾斜,农业部门投资严重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抗灾能力小,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投入能力削弱;最终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业的弱质程度。 第二,财政支农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个标志是形成一个科学的农业投入体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我国“分税制”改革并未重新划分和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对农业投入的具体职责,事权模糊不清,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稳定的财政支农投资机制;在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农业投入缺乏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农业信贷资金向非农产业倾斜明显,农业资金流失严重,缺乏对农业投入的风险和监督约束机制。由于农业投资体制不合理,致使农业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农业投资的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投资增幅不稳定。从政府投入来看,政府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相对量增幅缓慢。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情况总体也呈下降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挪用现象严重。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原有设施的更新改造,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当前政府支农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在农业财政资金中,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比重小;在农业基建投资中,用于水利和生态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多,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比重一直偏低。 第三,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我国农业保险日趋萎缩,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它政府投人无法完全替代的。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指望商业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较全面的风险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政策性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成本又过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 第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

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美国对我贸易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贸易蒸蒸日上,但与之而来的贸易摩擦也日趋激烈。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要手段的国际贸易保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中美之间贸易量的增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近年来,美国贸易贸易保护主义不断盛行,对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则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关键词】中美贸易;贸易保护;对策分析;救济措施 1.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1.1美国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的领头羊。 美国是世界贸易的主要推动者,进口量和出口量在世界贸易中均位居前列。作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率先出台大规模救市和刺激经济计划。有关国家紧跟其后,陆续出台了庞大的新刺激经济计划。 1.2救济金额巨大,主要支柱产业是重点救助对象。 1.3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仍是贸易保护的主要形式。 1.4外籍劳工成为贸易保护的牺牲品。 面对失业激增,骚乱游行等社会动荡不断的现实,发达国家各个社会阶层在排斥外籍劳工问题上形成共识。去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又加入了限制接受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美国银行雇佣外国员工的议案。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美国跨国公司减少外包业务,尽量让本国人员就业,要保护好本国国民的生存权利;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救助汽车商时则要求其承诺不将工作或生产转移到国外,并只雇用本国劳工;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会组织不断指责政府向外籍劳工发放工作签证;外籍员工成为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等企业首批裁员的对象。 2.美国对我贸易保护的原因 2.1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直接原因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达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均比历史新高。国济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 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政治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

如何正确解读USDA报告

如何正确解读USDA报告 USDA报告是美国农业部对农作物的相关信息数据如产量、消费量、库存、播种面积和单产等的一个评估调整报告,它是一份相对重要的官方报告,也是许多投资者投资农产品期货市场时参考的一份重要报告。因此,正确解读这份报告对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对USDA报告解读时不仅要“瞻前顾后”,而且要理解(还原)数据变化的预期程度。 一、“瞻前”——与前期报告预测数据比较 以下是6月30日报告与市场此前相关预测数据的具体对比(单位:十亿蒲): 1.谷物季度库存 本次报告平均预测预测区间上季度库存去年同期库存 玉米 4.028 3.925 3.550-4.326 6.859 3.533 大豆0.676 0.669 0.615-0.743 1.428 1.092 小麦0.306 0.278 0.247-0.461 0.710 0.456 玉米季度库存同比上涨14%,大豆季度库存同比下降38%,小麦合计季度库存同比下降33%。(do it yourself !) 2.种植面积(单位:百万英亩)

6月30日USDA发布的二季度报告可以说是对本年度大豆较有影响意义的种植面积报告。数据显示,大豆播种面积比3月份的预估减少,从3月份的7479万英亩下降到7453万英亩。单纯地从这个数字看,减少的面积并不大,但是重要的是对收获面积的预测。此报告预计新季大豆收购面积为7212万英亩,而3月份的预计为7380万英亩,减少了168万英亩,使美豆的收获率下降到96.8%的较低水平,按照这个数据计算,美豆2008/2009年度的库存消费比在3.46%,比本年度4.2%的水平还要低,这对市场形成很强的利多作用,刺激了CBOT大豆的连续3日上涨,美豆也创下了历史新高,突破了3月份的重要高点。( connection!) 二、“顾后”——与报告评估日之后的市场变化对比 6月份以来连日的暴雨致使美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流域多处地段出现水漫堤坝、农田被淹甚至桥梁被毁的情况,主要受灾的区域包括爱荷华、密苏里、伊利诺斯、印第安那、堪萨斯和明尼苏达等中西部各州。本次洪灾的重灾区主要是美国的中西部地区,而这一地区是美国大豆和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其中爱荷华州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美总面积的15.3%和13.1%,伊利诺斯州为14.6%和11.8%,明尼苏达州为8.8%和9.5%,印第安那州为6.6%和7.4%。 本次洪灾的出现正值玉米和大豆的播种关键期。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截止到6月15日,美国大豆的播种进度仅仅为84%,远远落后于去年同期的95%和5年平均的94%,美国农业部估计,今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约为7480万英亩。大豆播种的延迟,对大豆单产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2008/2009年度美国大豆单产恐将很难达到农业部预计的41.2英亩/蒲氏耳。洪灾的出现,将会使得原本趋紧的2008/2009年度玉米和大豆供给格局愈发吃紧。 USDA二季度报告是基于2008年6月1日前的市场状态的评估,报告出台日是6月

美国农业政策概览

美国农业政策概览 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业贸易伙伴之一,分析研究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对我国农业政策制定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近年来,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高科技设备被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使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政府应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各地区应设立至少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推广站),承担本地区农民的技术普及教育。技校还应承担起当地农业科研任务,把平时的科研成果及时用于当地的生产中,提高技术转化速度。此外,技校科技人员还应深入到田间地头,随时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通过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与技术水平。 一、美国政府农业扶持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美国农业政策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国内外市场收缩和严重的生产过剩,美国农业经历了空前严酷的危机。为了避免农业部门的全面崩溃,从1933年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农业政策,支持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收入,到这些政策和技术进步使生产发展大大超过需求增长时,政府转而制定扩大内外需求的政策。所有这些政策的汇集,成为战后历届政府推行的联邦农业政策体系。该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的政策。 1.发展农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联邦政府向农业地区提供或资助发展交通运输、供电和通讯事业。20世纪30~60年代,政府累计农业投资88亿美元,使680万农户受益。 2.推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普及。联邦政府通过各地建立起来的农业院校、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三级机构推动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率的持续提高。此外,农户还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获得有关市场、管理、气象、病虫害和技术方面的信息和指导。 3.税收优惠。农户可以在收益多的年份提前支付开支,收益少的年份提前出售农产品,以少缴所得税。此外,农户还享有资产的“加速折旧”优惠。 4.提供农业信贷和农产品保险。农业信贷系统可以从政府获得低息贷款转而提供给农户。农产品信贷公司则为参加价格支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短期优惠贷款。农户信贷管理局的贷款则带有很大的补助性质,它向受灾地区提供利率很低的紧急贷款。1981年《农业法》把这种紧急贷款作为援助遭受自然灾害农户的主要方法,取代了70年代的直接补助。政府还为保险费用提供多至30%的补贴。 5.补贴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政府资助水利设施的兴建和维修,提供价格低廉的农业用水。为保护土地,政府还出资修造递田,按等高线平整土地,施用石灰,等等。政府补贴的结果使农户在不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收成。 (二)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