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第19卷第3期2006年6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Vol119 No13

J un12006

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孙建潮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2000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长期高企,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过剩问题凸现。流动性资产过剩引发货币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商业银行收益率下降。本文从存款和贷款两个角度探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了外汇占款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等多个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要解决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最根本的是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转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等。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6)03-0031-05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统计,2006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0.6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0.6万亿元,存贷差高达10万亿元,存贷差比2000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305.7%和41.4%。从存贷款具体角度看,2005年,银行贷款承接了上年的下行走势。从绝对额看,2003年和2004年的贷款增长额分别为2177万亿元和1192万亿元,而2005年贷款增长额进一步下落到1.73万亿元;从贷款增长率看,2004年贷款增长率从上年的21.1%下降到l2.08%,2005年则进一步降低为9.72%。与贷款的颓势增长相对应,银行的各项存款余额则呈快速增长态势,新增存款额从2003年的3.71万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57万亿元;存款增长率2003年为21.73%,2004为16.04%,2005年高达18.95%,存贷款增长率的差额逐年扩大。在各项新增存款中,人民币储蓄存款快速增长,2003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1.67万亿元,2005年上升到达2.1万亿元。

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持续扩大相对应,2000 -2004年,全国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由4000亿元增加到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即使2005年中央银行下调了超额准备金的利率,但是到2005年末超额储备仍然达到12600多亿。同时,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亦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72%,比上年同期低0.35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54%,比上年同期低0.34个百分点,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2.23%,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极大吞噬了银行业的利润。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这进一步验证了姜建清关于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可能会因为大量资金流入银行体系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论断[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明显变化,说明银行的质量出现可喜变化,但流动性的相对过剩,若不给予足够重视,并加以适当的疏导,则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是将导致过度竞争,盲目地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放大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二是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

13

收稿日期:2006-04-03

作者简介:孙建潮(1978-),男,浙江温州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银行经营效益收益水平下降;三是过多的投资和交易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因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即失去了资金融通、交易媒介的作用。“银行金融资产被动性的膨胀和收益率的持续的下降,使得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这个困境给我们带来了两难的选择:一是被动性的增长、金融成长选择的两难;二是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和信贷投放必须得到约束的两难。”[2]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中,央行票据占了大部分“江山”,导致商业银行的资金更多地沉淀在中央银行,既无法支持实体经济,又给中央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操作成本。同时,“存贷差”过大带来的超额准备金高企,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

剩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找出应对措施,防范和化解流动性过剩可能引发的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中引用的数据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全部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各期《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二、从存款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1.外汇储备增长迅猛,外汇占款上升过快成为“存差”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具体说来,当前我国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正常的货币发行,另一个是因为购买增加的外汇储备而投放的本币,即外汇占款。

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顺差”,尽管中央银行实施外汇冲销政策,银行系统依然出现了巨额的“存差”。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加上2002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境外套利资金内流,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顺差”日益突出,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截至2006年一季度末,外汇储备余额高达8751亿美元,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比上年同期增加2159亿美元,同比增长32.76%。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以2005年8月为例,基础货币的80%以上都是通过外汇占款投放。[3]

2.储蓄率偏高,预防性储蓄加剧了储蓄存款的持续增长

2005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14.11万亿元,当年G DP为18.23万亿元,储蓄率高达77.36%。2006年一季度,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高速增长,3月底储蓄余额突破15万亿元,达15.2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储蓄率进一步上升。与我国的高储蓄率相比,在2001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为仅19.7%,富国的储蓄率通常高于穷国,但也仅在20%左右[4]。

中国现阶段家庭储蓄率较高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家庭储蓄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没有形成完善的养老保险、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老百姓出于养老、医疗等原因积累了大量预防性储蓄。同时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更倾向于增加储蓄降低消费。此外,住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也使相当多的大众储蓄资金用于买房和子女教育储蓄,这也是导致储蓄率较高的原因之一。[4]

3.现金需求增长趋缓,居民资产中以存款形式保留资产比率上升

现金需求跟贷款共同构成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现金投放是抵销存差的因素之一。在信用货币时代,所有存款和货币都是由银行体系“创造”出来的,当居民和企业在存款项下提取现金时,流通中现金数量增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减少,从而使存差缩小。但是,随着电子货币和支付手段的发展,人们对现金的需求趋于减少,M0占M2的比重逐年下降,已经从1990年的17.3%下降到2005年的8%,流通中现金对存差扩大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这也构成存差较快增长的原因。

4.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存款难以分流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市场不完善,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太少。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转型时期,股市经历了2001年以来长达4年的低迷,其间居民投资股市信心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更多地只能选择银行存款作为其主要投资渠道。

23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三、从贷款角度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1.强化资本约束下,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限制

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

2004年3月1日,银监会全面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框架,颁布实施了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在2007年1月1日之前所有银行均要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随着2007年的日益临近,如何适应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棘手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估算,2003年底,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5.75%左右,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3%和7.4%,低于8%的最低监管要求,大大低于国际活跃银行平均12%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如果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8%的最低要求,则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缺口约为2.4万亿元;要达到10%的稳健水平,则资本缺口就要高达2.7万亿元。

[5]

面对资本约束的严峻挑战,国内商业银行纷纷进行了资产结构的调整,以期来降低银行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和贷存比例。资产结构调整的办法主要包括:在总资产中,逐步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适当提高债券投资的比重;在信贷资产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贷款的比重,逐步提高票据贴现的比重;在一般性贷款中,适当降低对公贷款比重,逐步提高个人信贷比重;在对公贷款中,逐步提高贸易融资比重;

在表外资产中,适当对承兑和担保进行压缩。[6]

资产结构的调整,特别是高风险资产比例的缩减,是引起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2.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贷款增幅下降

2005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为13.53%,低于2004年的14.54%,更是大大低于2003年21.48%的水平。银行业机构新增贷款从2003年的3万亿元,下降到2005年的2.5万亿元;中长期贷

款增幅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30%下降到2005年

的16.2%。尽管2006年一季度,银行贷款一度出现高速增长,并导致央行出台相关宏观调控措施,以抑制可能出现的贷款过快投放趋势,但是全社会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贷款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

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国工业企业整体盈利状况下滑导致信贷萎缩。由于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投资惯性,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相继被释放,导致2005年工业投资过度扩张,部分工业产能出现过剩,工业利润增长整体出现大幅滑坡。2005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6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远低于上年同期同比增长42.5%的水平;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7420亿元,增长28.7%,低于上年增长39.4%的水平;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3967亿元,增长6.9%,也大大低于上年25.5%的增长水平;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975亿

元,增长47.3%。①

2006年一季度,在国家统计局调

查的66个行业中,利润减少或亏损增加的行业多达

24个,比上季度增加9个行业。②

历史经验表明,企

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将直接减少对银行的信贷需求规模。

其次,2005年以来银行房贷、车贷等消费贷款业务下滑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货币执行政策报告》显示,2005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低1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996亿元,同比少增2331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2444亿元,同比少增1629亿元,汽车贷款比年初减少500亿元,同比多减少248亿元。究其原因,首先是国家为狙击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挤压房地产泡沫,相继实施有关举措,提高贷款利率并对炒房者开始征税,房地产市场由此步入紧缩阶段,银行的中长期住房抵押贷款开始出现萎缩;其次是随着世界各国对石油需求的过快增长,石油价格上扬。石油价格的持续高企,汽车消费成本开始升高,导致我国对于汽车消费呈下降趋势,汽车消费贷款也开始下滑。

最后,企业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工具发展也降低了企业的贷款需求。从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到2006年3月10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总计有短期融资券110只,发行规模达到1827亿元。由于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的融资成本低,比银行贷款具有明显的成本优

3

3孙建潮: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①②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调查报告》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势,因此对普通贷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根据有关专家预计,2006年的短期融资券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至5000亿元[7]。而未来几年,央行将可能推出资产支持票据、中长期融资券以及鼓励发行公司债券等多元化直接融资工具,这对银行信贷需求尤其是大型优质客户信贷需求产生巨大的冲击。

3.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使得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相应减少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形成了数量较大的不良贷款。近年来,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力度。例如,通过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了出去;为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转制上市,又将两家银行的2787亿元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①。不良贷款的剥离与核销,会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调整,贷款余额下降,但并不影响负债方存款余额,因此存贷差额会相应扩大。,14000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发生在1999年,而2000年以后的不良贷款剥离额相对并不大,因此,不良贷款剥离应该不是存贷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4.企业信用缺失,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银行惜贷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体系,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企业贷款违约屡见不鲜,银行惜贷现象非常突出。例如,由于民营企业各项体制不健全、民营企业信用缺失、抵押担保贷款实力不足、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尽管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迅速增大,但是四大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的短期贷款只占其总额的10%左右,对民营经济的贷款还只占相当小的地位,惜贷现象严重。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对策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发现引发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化解流动性过剩就需要从这些因素着手,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1.通过金融产品创新疏导流动性,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创新

通过理财产品的创新,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的推出,在为居民提供一条低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通道的同时,又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理财产品除了能给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更重要的是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差经营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可以逐步改变银行业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或购入投资、交易类资产的单一经营模式。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积极拓展商业银行运作空间,增强主动负债的能力,改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结构。

2.通过金融市场创新拓宽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主导力量,恢复统一的债券与回购市场,增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制定新的市场准入机制,为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国内直接融资的渠道。通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变企业单纯依赖于银行贷款融资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居民分散投资渠道,进而降低银行的存差。

3.转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银行应当具有承担风险和配置风险的能力。因此,面对流动性困境,银行业不能简单地、消极地回避风险。要实现从“存款立行”向“以资定存”观念的转变,调整经营重心,加强存款成本测算分析,统筹规划存款策略,大力发展成本较低且相对稳定的对公存款,适当控制定期存款占比,逐步退出高成本的负债业务;实现从“非信贷资产业务低风险甚至无风险”向“科学方法和手段管理风险”观念的转变,加强综合风险管理;实现从“收益靠利差”向“盈利多元化”观念的转化,主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加快拓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步伐,增加利润来源,有效促进盈利模式的转变。这既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处于WTO后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8]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措施对解决流动性过剩也有积极的意义。例如,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规范金融生态秩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大胆放贷;进一步完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功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努力

43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①数据来源:人民网https://www.doczj.com/doc/3b10136201.html,/G B/

guandian/1036/2914688.html

保持流动性总量适度;完善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障制度,更新居民消费观念,为居民预期消费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降低居民储蓄率等。

总之,化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中最根本的是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转换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等。

参考文献

[1] 卢晓平.姜建清.未来银行业面临流动性相对过剩难题

[N].上海证券报,2005.

[2] 石朝格.杨凯生.发展理财解决流动性过剩[N].中国

证券报,2006年1月10日.[3] 曹幸仁.赵新杰.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迹象[J].

中国城市金融,2005(1).

[4] 李超.世界各国储蓄率相差悬殊[N].京江晚报.2006

-03-31.

[5] 马蔚华.战略调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J].

经济学家,2005(1).

[6] 连建辉.翁洪琴.银行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

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4).

[7] 叶伟春.千亿短融市场急需引入跟踪评级制度.

https://www.doczj.com/doc/3b10136201.html,/zqsc/2006-04/19/content-1158999.htm.

[8] 郭田勇.银行业如何化解流动性困境[N].第一财经日

报.2006-02-08(A02).

Analyses on C 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cessive Liquidity of Commercial B anks

S U N Jian2chao

(School of Fina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Since2000,the loan-deposit gap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s been enlarged continuously,and the amount of commercial banks’excessive reserve assets is also maintained on a relative high level.At such background,the issue of excessive liquidity within banking industry began to be a prominent issue in China’s Fi2 nancial Operation.As the issue of excessive liquidity be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an before,interest rate of money market decreased,then it caused the yield of commercial banks to be reduced.In this article,i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excessive liquidity from the aspects of deposit and credit.Those factors include the in2 creasing of foreign exchange,the peeling of banks’non-performing loans etc.To solve this issue,the most es2 sential measures need to be taken are financial innovations and logos transform of banking operation.

K ey w ords:Excessive liquidity;Commercial bank;Causes;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校对:林平)

53

孙建潮: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

商业银行有哪些业务 商业银行的业务,按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将其业务划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三类。 1. 什么是负债业务? 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银行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存款、借入款和银行资本等。 2. 什么是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银行运用其吸收的资金,从事各种信用活动,以获取利润的行为。主要包括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 3. 什么是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在经营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同时,还利用其在机构、技术、资金、信誉和住处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一些服务性的业务与之配合。如:结算业务,信托业务等。 (一)保险的基本职能 保险的基本职能是保险原始与固有的职能。关于保险基本职能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摊损失和补偿损失或给付保险金;另一种观点认为保险的基本职能是经济补偿和保险金给付职能。 经济补偿职能是在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后根据保险合同按所保标的的实际损失数额给予赔偿,这是财产保险的基本职能; 保险金给付职能是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双方当事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进行给付,这是人身保险的职能。 (二)保险的派生职能 保险的派生职能是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职能。保险的派生职能是融资职能、防灾防损职能。 防灾防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保险防灾防损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其他防灾防损主管部门扩展防灾防损工作。保险防灾防损工作体现于:从承保到理赔履行社会责任;增加保险经营的收益;促进投保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促使其加强防灾防损工作。 保险的融资职能是保险人参与社会资金融通的职能。其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具有筹资职能;另一方面通过购买有价证券、购买不动产等投资方式体现投资职能。 (三)保险的宏观作用 保险的宏观作用是保险对全社会和国民经济总体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余期一年以上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却发生重大变动,其当年新增量占比由2002年的51%上升至2003年的94.5% ,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则从89%上升至90.3%。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将导致其流动性缺口加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上升。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_李玉婷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0期2010年第16期Serial No.90 No.16,2010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来源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一直是存在的。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对金融机构尤其重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流动性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出现,则又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学界和业界经过了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函待解决。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分析 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具有主动性。而目前中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尚处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初级阶段,内部缺乏加强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同时也缺乏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意识。 这导致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提高重视不够,更谈不上对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完善。此外,公众普遍认为银行是以政府信用为支撑,其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出现流动性不足,政府也不会置之不理,最多也是同业间的兼并重组,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数目和比例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即使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使中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截至2008年末,中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总额为46.6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73%,各项贷款余额为30.3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6%,各项存贷差额为16.27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5%,这一比例是2001年的4.4倍。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余额为20770.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6.12%。值得注意是在20770.36亿元的不良贷款中,次级类为3781.43亿元,占18.2%;可疑类10529.68亿元,占50.7%;损失类6459.25亿元,占31.1%。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度大于贷款额度,不良贷款率高,资金回收困难。 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隐患过多。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目前,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0%以上,作为第二储备的可随时变现的金融债券相对不足。 持有国债很难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调节流动性需求的手段,银行主要靠在中央银行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较低,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超过法定准备的备付金存款极少,应付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相对有限。 4.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目前,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法准备金率、存贷款比例等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这种事后反映和控制,缺少动态的、事前的管理手段,特别是没有建立起预先计算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准确把握银行流动性的供给、 需求及缺口变化。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不同的时点,同一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动态的。同时,中小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全程监控机制,不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调动银行资源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消除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玉婷(1968-),女,安徽颖上人,处长,高级经济师,从事金融财务管理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李玉婷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商业银行的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中,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是三性的前提和基石,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对维护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流动性管理因此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通过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今后工作提供一些有利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6-0066-02 66——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三版)课后计算题

第二章 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资产持续增长模型,外援资本增加额?P55 选择何种方式筹措外部资本P58 假定某银行需要筹措5000万元的外部资本。该银行目前已经发行的普通股为2000万股,总资产将近15亿元,权益资本8000万元。如果该银行能够产生3亿元的总收入,而经营费用不超过总收入的85%。 现在该银行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筹措所需要的资本: 第一种,以每股本25元的价格发行200万股新股; 第二种,以12%的股息率和每股10元的价格发行优先股500万股; 第三种,以票面利率为10%出售5000万元的次级债务资本票据。 如果银行的目标是使每股收益最大化,那么应选择何种方式来筹措所需的资本? 第三章 2、B银行发现其基本活期账户(最低余额要求为400美元)的月平均服务成本(包括人工和计算机)是3.13美元,管理费用每月是1.18美元。银行试图从这些账户获取每月0.50美元的利润率。银行应该每月向每个客户收取多少费用?

3.13+1.18+0.05= 4.81 第四章 1、A银行上报存款数为7500万元,(最近两周储备计算的日平均额)。在最近的储备计算期,其非个人定期存款日平均为3700万元,库存现金计算期的现金平均余额为98.7万元。假设交易存款的储备要求是:未清偿总额在4680万元以下的储备率为3%,未清偿总额在468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12%计算,定期存款要求的储备为3%。计算该银行在中央银行应存的日平均法定储备。 3700*3%+(7500-3700)*3%-98.7=126.3万元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处理不良资产的配套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才能保证贷款行为是建立在商业基础之上的。 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国有企业对银行过份依赖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可以减轻银行的借贷压力,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挥对企业的监督功能。 改革银行体系,加强竞争,消除垄断是提高银行体系经营效率的关键。 此外,加强中央银行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完善政府财政职能,才能最终解决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产生机制。 第六章 成本收益定价法例题P152 第七章 1、假设刘辉从银行获得一笔汽车贷款,贷款金额为50 000元,贷款期限为1年,按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任务1-1-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认知 商业银行是在商品交换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为满足生产与扩大再生产、汇划清算与内外贸易、货币融资与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与中介服务等需求而发展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商业银行已成为各国经济活动中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并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商业银行 (一) 近代西方商业银行的起源和演变 据说,英语单词“BANK'’的意义源于拉丁文中的“Banco。”一词,“Banco”的意思是“长板凳”。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港口城市由于水运交通便利,各国商贩云集,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各国商贾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属货币,不同的货币由于品质、成色、大小不同,兑换起来就有些麻烦。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为商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货币的人。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人都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渐渐地,这些人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坐长板凳的人”。“坐长板凳的人”由于经常办理保管和汇兑业务,手里就有一部分没有取走的现金,他们把这部分暂时不用兑付的现金借给急需用钱的人,以赚取利息。老百姓(现称为客户)有了闲钱就可以存到“坐长板凳的人”那里去,需要时取出来。这些机构就像一个存钱的箱子,所以后来人们又把它们称为“Bank”,这就是银行的英文名称“Bank”一词的由来。 在我国,过去主要使用银子作为流通货币,商铺又常常被称为“行”,所以“Bank'’翻译成中文就被称为“银行”。 (二)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1.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以筹集资金、提供结算为基本手段,以运用资产和创新产品为载体,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但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以经营货币资金为主的金融服务企业,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其在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商业银行的职能与作用 商业银行具有如下主要的职能和作用: (1)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反映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企业或个人在物物交易、物权交易、资产资金交易等方面的经济和贸易往来更愿通过银行来完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不断得到拓展,越来越宽泛,与之而来的更是风险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之一就是流动性风险。 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规模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流动性风险体现的也渐入视界。我们可以从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各因素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具体包括央行货币的发行量与存款准备金率两大重要因素,还有央行信贷政策的松紧度等。 首先是针对近年来我国货币发行量的分析。货币发行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银行各项资金的多少,通过当局对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的大小,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1年底我国的货币发行量M1与M2均保持增长趋势,且M2的增长速度要高于M1的增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剪刀差效应,说明这段期间市场活跃度不是很高,而且居民与企业偏向于储蓄与定期存款,银行系统存在大量的流动性。银行在这期间对于货币的拥有量是比较充足的,应付较大情况的挤兑或其他意外是具有一定的能力的,此时的流动性风险相对来说处于较低水平。 单位:亿元人民币 我国货币供应量趋势(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教学大纲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课程属性:必修课 学时:48学分:2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金融市场学适用专业:金融学 一、课程简介 1.知识掌握:商业银行经营学是研究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的科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货币信用经济也日益发展。由于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商业银行经营学作为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要求学生学生掌握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营运机制及业务发展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经营中的相关问题,评价银行经营效果,达到金融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我国迎接国际金融业挑战、培养适应 21 世纪金融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具有主要意义。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理论、管理理论和主要业务的实际操作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从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基本需要。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讨论、答疑、等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实际进行比较研究,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教学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单元:导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 1.知识掌握: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职能、经营特点和经营原则,把握商业银行的设立与机构设置,了解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从而为学好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2.能力培养: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经营特征、基本作用以及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 3.教学方法:在本章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分析和比较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流动性风险是其中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认为,流动性是保证商业银行生存和持续经营的关键。 为了有效监管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设置了很多指标。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了流动性问题,但是每一个指标的侧重都有所不同。并且随着认识的深化和计量技术的提高,指标本身存在问题也暴露出来。 本篇文章选取了三个从过去到现在较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缺点,评估这些指标的优劣。然后,我们对银行的流动性指标选择给出自己的建议。 一、流动性指标分析 贷存比(静态指标) 指标构成:贷存比=客户贷款/客户存款*100%。 指标解释:贷存比越高,贷出去的资金就越多,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也就越高;同样,贷存比越低,贷出去的资金就相对较少,银行面对的流动性风选也相对较低,但是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会相对较低。中国的法定的贷存比上限为75%。 指标分析: 优点:贷存比指标的计量十分简单,可以很容易统计出来;其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反应的是一个总体的情况;同时,贷存比还反映了银行的资金利用情况。所以贷存比是一个较为多面的指标,也因此作为了国家法定指标。 缺点:1)存贷比只反映了存款和贷款在数量上的关系,并没有描述这些贷款存款的性质。其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没有细分出来:一是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如果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匹配的较好,那么就算贷存比数值较高,银行的流动性也是较好的。反之,哪怕贷存比较低,如果存款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

还是会有流动性风险。二是贷款的信用程度。如果贷款的信用程度较高,那么就算贷存比数值较高,银行到期的资产业务还是可以提供预期的流动性,来支付匹配的银行负债。反之,哪怕存贷比较低,如果贷款的信用程度低,发生违约的话,银行还是会有流动性风险。所以,贷存比所表征的流动性情况很笼统。2)贷存比只涵盖了银行的存款放贷业务,忽略了其他的资产业务,是不全面的。比如,银行可能还在货币市场上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和债券的买卖、回购业务。这些业务资产的流动性也要计入分析。 ●流动性比例(静态指标) 指标构成: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解释:流动性比例越高,流动性资产就越多,将流动性资产变现以支付流动性负债的能力也就越好,或者说拓展新的资产业务的能力越好;反之,支付流动性负债的能力就较低,拓展新的资产业务的能力也越低。中国监管的标准为不低于25%。 指标分析: 优点:直接分析流动性供给储备和流动性需求,在偿还能力的层面上做出评估会更有针对性;撇开了中长期负债和资产的干扰。 缺点:1)不同流动性负债的期限存在差异,流动性负债并没有评估未来某一时间段的现金流出情况,而这恰好是我们关注的;2)流动性资产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估算而来的,但是未来的资产价格会因为市场变化有所不同,所以变现能力可能要打折扣,实际的流动性比例要偏低。 ●流动性覆盖率LCR(动态指标) 指标构成: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现金流出量*100% 指标解释:该指标评估了商业银行在未来30天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是个更加具体、更加严格的指标。流动性覆盖率越高,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就越小;反之,流动性风险就越大。中国监管的要求是不低于100%。 指标分析: 优点:该指标更具体。直接考虑了银行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满足能力,这是银行正常经营的根本关注点;该指标更严格。流动性供给从一般的流动性资产变为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要求变现的无障碍和低损失。

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摘要:近几年, 随着”入市”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触发银行流动性危机的概率明显增大,流动性风险管理日益受到银行业的重视。本文认为, 解决流动性管理缺陷的对策应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切实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保全信贷资产、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以及针对不同流动性需求采取不同的弥补措施等方面子找途径。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 资本市场 一、引言 银行的流动性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者提现、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者的正当贷款需求的能力, 它对商业银行尤其重要,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问题解决不好, 就有可能转化为流动性风险, 酿成支付危机, 引发大规模的挤提风潮甚至大批银行的倒闭, 最终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因此,流动性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 也是银行流动性、赢利性、安全性的"三性原则"中的首项。由此可见, 相比银行运作中的其它风险,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力更大, 并且是长期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来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或者满足贷款需求, 从而引发的挤兑风潮或银行信誉度丧失的可能性。 我国主要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以及中国建设银行。在1994年, 我国建立了以中央银行, 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 商业性金融银行与政策性金融相分离, 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并存的银行体制。并为此制定了总量控

制, 比例惯例, 分类知道, 市场通融的银行信贷资金管理方法。在1998年, 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 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 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的管理方面, 取消指令性计划, 改为指导性计划, 实行计划知道, 自求平衡, 比例管理, 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 从而,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始了在没有限额控制, 资产负债管理的环境下的探索。 本文首先将会提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数据( 比如贷存比率, 资金流动率, 等等), 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比较, 试图找出银行流动性的发展趋势。并且进一步讨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的符合国家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 从2004年到2006年, 中国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率为57.7%, 其中,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交通银行占了55.8%. 但是, 其它的9所股份制银行加上中信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 贷存比率为66.2%, 相比而言, 国有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率要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 在2006年, 在人民币流动资金比率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资金率都要高于2005年, 而在外币流动资金方面, 除了中国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 其它银行的流动 资金也都要高于2005年. 由此可见, 就整体而言, 和200年相比,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比率是逐渐增加的. 对于更久之前的数据, 可以见 表1 表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综合性指标测算表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影响中国2013年6月流动性危机的因素:

国内商业银行主营业务

一.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一)放款业务——最主要的资产业务 1.信用放款 普通借款限额:企业与银行订立一种非正式协议,以确定一个贷款,在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一般不超过90天,利率是浮动的 透支放款:银行通过允许客户在其帐户上透支的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 备用贷款承诺:比较正式和具有法律约束的协议,在合同中银行承诺在指定期限和限额内向企业提供相应贷款,企业要为银行的承诺提供费用。 消费者放款:对消费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这种贷款时,要进行多方面的审查。 票据贴现放款:顾客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 (二)抵押放款 存货放款:以企业的存贷或商品作为抵押品的短期贷款。 客账放款:银行发放的以应收帐款作为抵押的短期贷款,称为“客帐贷款”。这种贷款一般都为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协定。 证券放款:股票和债券作押的 不动产抵押:通常是指以房地产或企业设备抵押品的贷款。 (三)保证书担保放款:经第三者出具保证书担保的放款。保证书是保证为借款人作贷款担保,与银行的契约性文件,其中规定了银行和保证人的权利和义务。银行只要取得经保证人签字的银行拟定的标准格式保证书,即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保证书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最简单的担保形式。 (四)贷款证券化:银行间的一些流动性较差、业绩较低的资产组成若干资产库,贷款给专业金融公司,由其担保发行抵押证券。 投资业务: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重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可分为国内证券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国内证券投资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证券投资、地方政府证券投资和公司证券投资。 国家政府发行的证券,按照销售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作公开销售的证券,一种叫作不公开销售的证券。 商业银行购买的政府证券,包括国库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三种。 二.负债业务:是银行由于受信而承担的将以资产或资本偿付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债务。存款、派生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约占资金来源的80%以上,另外联行存款、同业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也构成银行的负债。 1. 活期存款活期存款是相对于定期存款而言的,是不需预先通知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活期存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重要条件。但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只向客户免费或低费提供服务,一般不支付或较少支付利息。 2.定期存款定期存款是相对于活期存款而言的,是一种由存户预先约定期限的存款。定期存款占银行存款比重较高。因为定期存款固定而且比较长,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长期放款与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3.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个人为积蓄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又可分为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的活期存款,或者称为活期储蓄存款,存取无一定期期限,只凭存折便可提现。存折一般不能转让流通,存户不能透支款项。 4. 可转让定期存单可转让定期存单存款是定期存款的一种主要形式,但与前述定期存款又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 引言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据美国金融机构估计,这6家银行次级债亏损共约49亿元人民币。这些银行的管理层也表示,由于涉及次贷危机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非常轻微。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实行了体制的改革,在金融机构的帮助下剥离了巨额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和呆账坏账,大大减轻了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日常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了市场的竞争力。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的应对措施得当,一系列的政策把金融危机对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所以并没有出现恐慌性的挤兑和对金融市场不利的征兆,进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也并没有发生太大的问题。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1. 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1)资产负债结构。由于“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引起到期日缺口,而银行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极少情况下能够正好弥补因支付负债而引致的现金流出,从而产生流动性问题。 (2)央行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的流动风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如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受到控制,由于整个社会货币数量和信用总量的减少,资金呈紧张趋势,存款数量减少,挤兑的可能性增加,贷款需求增高,同时商业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资金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3)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由于金融市场包括存款市场、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市场等,其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商业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取得负债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发生往往打乱商业银行资金的运用计划,引发流动性危机。 (5)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利率变化会影响银行流动资产的变现价值和增加外部筹资成本,利率预期的上升与下降均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6)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主要取决于净资产状况、稳定的收入、向外披露信息质量和政府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之所以未发生流动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信用。 (一)综合指标分析 1.存贷比分析:比值逐渐下降,但是仍显过高。 存贷比是发放贷款与吸收存款之间的比例,即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它是评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中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则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存贷比值越大,即发放贷款占吸收存款的比例越高,就预示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因为不具流动性的贷款占用了更多稳定的资金来源。近几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断下降,从1998年的90%左右下降到2004年的74%左右,存贷比的不断下降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下降的同时,绝对比值仍显过高。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存贷款的比例不能高于75%,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在2004年降到了75%以下,但这与2004年的货币政策趋紧,银行放缓贷款的发放速度有关,一旦货币政策有所放松,存贷比难保不会再次超过警戒线。存贷比过高,使我国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者严峻的流动性风险。 2.存贷款的期限结构分析:期限结构失配现象严重。 合理的存贷款期限结构是商业银行良好流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近几年我国存贷款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失配的现象日益严重。从商业银行存贷款的余期结构来看,余期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不断上升。2002 2003年,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所占比重稳定在45%左右;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摘要:近10年来,我国银行体系内业不断出现流动性问题。从前几年的流动性过剩到近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充分暴露了我国银行管理体系尤其是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建设银行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法。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金融危机信贷 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的“三性”目标之一,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因此流动性管理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金融自由化,资本流动全球化的环境中,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流动性压力远远大于过去任何时期。流动性管理也显得比任何时期更加重要。另一方面,流动性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主要风险之一,其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这会使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严重时会置银行于死地。 1、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影响全球银行体系乃至金融稳定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随着房价的不断下跌,国际上各大银行相继出现挤兑,倒闭等风险,金融市场动荡持续,全球央行被迫联合救市。虽然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不深重,但各种地方性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对银行业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是很严重,但是居高不下的房产价格不得不引起注意。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资产估价偏高的房地产和证券抵押形式提供的贷款偏离了真实价值,形成巨大的“泡沫”,而泡沫的形成从微观层面上说与过度的投机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一些地区的高位房价和相应的炒房者也不是没有关系的。虽说中国地产的泡沫之说并没有很大的依据和现实理论,但一旦房价下降,银行不论是资产还是流动性都将受到重大的影响。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性管理方法落后,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 从2003年开始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虽然使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得到改善,但其流动性管理方法仍很粗糙,不仅主动性差,而且具体的措施也很不完善,被动管理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我国商业银行多为国家独有或国家股一股独大,建设银行作为四大国有制银行亦如此。其经营管理的背后有强有力的政府信用担保以及我国银行业长期的高度垄断,缺乏来自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威胁和竞争。因此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一直缺乏主动性和动力。 2.2 信贷规模过大,短期流动性不足 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09年,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4万亿资金并振兴规划十大产业,在一揽子政策刺激下,市场流动性充裕,总体运行平稳。为扩大内需,在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出现了巨额信贷规模投放,仅2009年银行新增信贷9.59万亿元,远超年初的5万亿的官方目标。看似过好的增长,却在无形中埋下了隐患。如此不仅带来通胀预期,同时还可能致使银行缺乏流动性,一旦信贷规模大幅度收缩,实体经济必将受到影响,通胀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2.3 投资渠道不畅,金融产品单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