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一、目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是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活动,把自己孩子培养成自己所希望的人,任何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其目的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的目的,说到底,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总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运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长大能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意义: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是父母或者年长者在家庭内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利于巩固学前儿童的道德根基,有利于塑造学前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文件综述:

(一)存在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前儿童年龄还小,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德育而格外重视孩子的智育,尤其文化知识的学

习,以防孩子在文化知识上落后。智力水平或文化知识有分数作为评价机制而且有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前途,所以导致家长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忽视道德教育。但丁曾说过:道德可以弥补只会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殊不知,早期没有打下两号的道德基础对孩子以后的品德发展非常不利。

[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2、重言传轻身教。马卡连柯曾告诫做家长的:“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父母如何穿衣戴帽、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为人做事。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本,对孩子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由此可见,一千条说教的效果还抵不上一条身体力行的影响,家人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以身试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常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对自己则很宽松,两套不同的行为准则不仅让孩子产生困惑,而且在说服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缺乏说服力。这种只重视言语上约束却缺少行为上指引的教育说服力。这种只重视言语上约束却缺少行为上指引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家庭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二)、对策及建议

1、正确的道德认知理念,改变不当德育观念家长们应该摒弃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念,做到教育价值回归儿童和谐发展的需要,回归生

活教育之中。不急于朝夕,应深刻认识到学前儿童德育是儿童逐渐在生活中获得熏陶的过程。学前儿童的德育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全面性。家长们需放弃重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短见,学会观察和善于利用儿童爱摹仿的天性,因材施教、增进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使孩子成为明辨是非美丑的人。家长们须合理改变功利观念,不断拓展自身的生活宽度,激励孩子们去认识、去探索。社会中的各种道德现象也会不断激发幼儿去思考、去辨真假、去分善恶。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道德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而并非是所谓的辅导班与兴趣班所能带来的德育价值体现。学前儿童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是紧密贴近儿童生活的。父母作为孩子的思想的导师,行为的参照,应该践行合理的观念改变不当的教育理念,减轻幼儿德育功利观念,回归幼儿德育的生活习得。

[张蓓,阳德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展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

2、改变重言传轻身教的教育行为,遵循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应提倡合作意识,尊重儿童发展的权利,给予幼儿自由,倡导一种平行的德育教育观念。家长们需要走下“神坛”,去尊重幼儿的发展权利,尊重幼儿的人格,体现平等和谐的德育方式。随着学前儿童逐步成长至6岁左右,其面对成人的言行举止,已初步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初步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已经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份、需要、行为,进行初步的判断。但学前儿童的理性逻辑思维还有待发展,家长们的德育方式应实现方法的科学性,行为的合理性。重点体现在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并且端正其教育观念,践行尊重平等的德育方式,树立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健

全的家长形象。用以促进儿童的德育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整体和谐发展,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家长们应在生活方式中体现对孩子的知“情意行”的四个方面的教育,逐转变德育观念,改变德育方式,以完善儿童人格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为方向。不再仅仅重视言语教育,要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熏陶。让幼儿在生活环境中能学会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形成自尊自律的意识。引导践行道德实践行为的平等性与榜样性,促使幼儿德育教育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张蓓,阳德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分析与展望·《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

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想

从我国学前儿童德育问题再谈洛克德育思 想 【摘要】洛克倡导教育对人的作用,提出了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等全面的教育,其中他非常重视德育。洛克主张尽早对儿童进行德育,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学前儿童德行培养的内容包括羞耻心、是非观、礼仪以及分享行为的养成等方面。教育者应采用榜样、说服、奖励以及惩罚等方法施教。在当今转型社会中,学前儿童德育受忽视的情况下,洛克的德育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前儿童;德行培养;洛克;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33-03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于1936年被商务印书馆列入“汉译世界名著”,经多次出版、再版,对教育界影响颇大。该著作曾被《湖南日报》(1984)评价说,它是一本“饱含哲理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教育学”。除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以外,他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论述等等,今天对学前儿童德育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今我国学前儿童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儿童教育中的德育方面。 1. 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我国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再加上受上一辈饱受饥饿之苦父母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格外关注儿童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父母努力工作就是为给孩子一个“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玩的讲高档,用的讲排场”的“理想生活方式”。然而,不少儿童在吃饱穿暖的同时,也养成了爱慕虚荣、攀比炫耀、骄横任性、缺乏同情心等不良习气。这样,儿童身体虽得到了很好的养护,但心理却在不健康的发展。 2. 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如今很多学前儿童上小学要面临“幼升小”的入学考试,考查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标准往往是“会多少首唐诗”、“能认识多少汉字”、“能算几个算术题”等等。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小学,早早地将其送到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厦门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无论是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父母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成绩,选此项的父母分别占36.74%和48.48%,道德品行则被排在了最后。学前儿童常常会遇到道德两难问题,但由于父母忙于顾及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其在道德品行上遇到的问题则不闻不问,最终造成其道德认识的不足。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品德研究 综观近几年对学前儿童品德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围绕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 首先,运用道德叙事法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从道德叙事法的研究角度上,许多研究者又从不同的叙事方法上对儿童品德发展进行了研究。比如说,从民间故事法的角度,民间故事促进儿童的归属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并让儿童通过民间故事的启蒙得到道德的感召。又有学者运用童话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学前儿童正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同时也是幼儿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如果传授给他们良好的道德教育,儿童就可以辨别真善美丑,为他们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童话故事正好切合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也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相符合,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相契合。 其次,通过中国古代蒙学对儿童实施道德教育。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不但秉承了中国文化重“人伦”的传统,而且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比如说,《弟子规》中蕴含的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等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又如《颜氏家训》中对儿童道德教育的主旨、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就有很深刻的论述,明确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德艺周厚”,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广泛化,扩展到孝仁礼仪,同时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要得当,要做到“教而有爱”。 第二,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出现了价值观上的偏离、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反社会情绪等心理和道德的危机。大多数研究者一般从探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意义入手,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道德问题:学习动机弱化、人格发展受阻、心理问题凸显、行为出现偏差、道德意志薄弱、价值观念扭曲和传统美德缺失等。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等多种角度剖析和论述了这些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存在的道德问题入手,从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措施。 第三,对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 学前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启蒙阶段,家庭德育具有重要启蒙作用且伴随幼儿终身,但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成果并不明显。许多研究者以此为契机,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及对策几个方面来探讨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以期达到提高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效果。当前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重智育轻德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前儿童年龄还小,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德育而格外重视孩子的智育。其次,重言传轻身教。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及1.doc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曾星星 学号:12121833007002 班级:学前教育 指导老师: 林琳教授 完成时间:2013年7月20日

目录 二、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重学习成绩而轻德育教育?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追求身体健康却忽略心理健康?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缺乏爱和诚信的教育.............................................................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爱的教育缺乏?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诚信教育缺乏..........................................................................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加强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建议?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家长应树立正常的德育教育观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正确的价值观?错误!未定义书签。 2.科学的育儿观?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家长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错误!未定义书签。 1。提升文化素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提升心理素质?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创设良好道德家庭环境?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指定书签。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德育的意义:1、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2、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 3、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学前儿童德育的原则:1、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儿童的原则。 2、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3、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包括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与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两方面。 实施德育的途径:1、日常生活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效手段。 3、游戏活动是实施学前儿童德育的有力措施。 德育的方法: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过程的特点表现:最初是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应。 逐渐能够模仿周围的人表现美感。 再发展到有意识的感受美、表现美。 美感的特点:情绪性、表面性、行动性。 学前儿童美育的意义:1、学前儿童美育是整个社会审美化的需要。 2、学前儿童美育是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活动。 3、学前儿童美育是实施各育的催化剂。 美育的任务:培养学前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对美的想象力和对美的表现力。 美育实施的途径:1、大自然是实施美育的丰富源泉。 2、日常生活是实施美育的广阔天地。 3、艺术教育活动是实施美育的有力手段。 4、游戏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5、节日、娱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特殊渠道。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的意义:1、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2、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3、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原则:1、主动性原则;2、渗透性原则;3、一致性和灵活性原则;教养结合性原则;5、实践性原则。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1、生活时间与空间的安排策略 2、生活活动的指导策略(1、要求儿童生活自理与学会独立。2、帮助儿童遵守生活活动常规。 3、全面关注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4、在生活活动中掌握好教育时机。) 教学活动的类型 组织形式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多或单领域分:综合教学与分科教学 参与形式分:体验性教学和表现性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教学计划包括:学期计划和活动方案 课堂教学活动评定的标准:1、课堂教学活动目的具体明确,教材内容深浅恰当。 2、正确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3、教师与儿童双方积极活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4、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游戏的特点: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游戏的意义:1、游戏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2、游戏有助于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3、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4、游戏有助于儿童的语言发展。 5、游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 游戏按教育作用分: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条件的创设包括: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教案王爱星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摘要:家庭在儿童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一个好的家庭道德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主要对家庭在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道德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在不断地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与教导才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家庭道德将会使幼儿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感受和体验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大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道德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庭道德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地分析了家庭道德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影响良好道德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与发展,多元化的新型教育价值观取代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功利化的心态逐渐占据消费者的心理,改变了父母对儿童学前的教育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

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注重的是未来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长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环境里,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格外注重孩子成绩的变化,对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从而使孩子不能享受童年的乐趣,不能享受童真的快乐,一味地服从父母的命令,其实质就是满足父母功利化的心理,这样往往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过度的溺爱或过度的严厉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家庭里面,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因此,就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任何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都听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有道理都对孩子百依百顺。同时,家长过度地保护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些行为都使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从而使其独立能力差、抵抗力差、遇事处理能力差、克服困难的能力差。相反,也有部分家长为了让其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独立性强的人,从小对孩子严格苛刻,动不动就对孩子大打出手或是遇到小事就对孩子大声呵斥。这两种行为都比较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一种是过度严厉,它们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其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总之,家庭道德对儿童学前教育影响十分重大,良好的家庭道德能够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儿童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良好的家庭道

新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答案

新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答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作业一: 1、儿童家庭教育指导P21: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会组织和机构组织,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诧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2、家长的道德素质P32:长思想道德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它决定家长为人处世的方向和原则,影响家庭道德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儿童的道德素质。 3、家长的儿童观P34是指家长对儿童的看法、观念、态度,其内容自然也就涉及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等问题的看法。 4、家长的人才观P36是指家长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即家长对什么时候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为什么时候样的人的认识和期望。 5、家长的教育方式P38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育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6、家庭精神环境P45是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父母性格、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P2-5 (1)奠基性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其一生中最基础的、最基本的教育。 (2)终身性特点是指儿童家庭教育从学前阶段开始,将伴随其一生。 (3)亲情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深厚亲情基础上的教育,它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4)权威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性影响基础上的。(5)随机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总是利用孩子生活中的一切机会,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各种教育。 (6)针对性特点是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发展水平进行的教育。 2、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 (1)提供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先天条件 (2)奠定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 (3)启迪儿童语言和智慧的萌芽 (4)培养儿童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5)帮助儿童适应最初的社会 3、简述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与任务。P8 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家长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会资源,对孩子实施全方位的影响,以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家庭教育的任务有: (1)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 (2)促进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4)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5)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 一、目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的是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活动,把自己孩子培养成自己所希望的人,任何一个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其目的是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的目的,说到底,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总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运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长大能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意义: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是父母或者年长者在家庭内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有利于巩固学前儿童的道德根基,有利于塑造学前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三、文件综述: (一)存在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尽管学前儿童年龄还小,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德育而格外重视孩子的智育,尤其文化知识的学

习,以防孩子在文化知识上落后。智力水平或文化知识有分数作为评价机制而且有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前途,所以导致家长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智力而忽视道德教育。但丁曾说过:道德可以弥补只会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殊不知,早期没有打下两号的道德基础对孩子以后的品德发展非常不利。 [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2、重言传轻身教。马卡连柯曾告诫做家长的:“父母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父母如何穿衣戴帽、如何接人待物、如何为人做事。都是孩子学习的标本,对孩子教育有着莫大的意义。”由此可见,一千条说教的效果还抵不上一条身体力行的影响,家人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以身试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常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对自己则很宽松,两套不同的行为准则不仅让孩子产生困惑,而且在说服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缺乏说服力。这种只重视言语上约束却缺少行为上指引的教育说服力。这种只重视言语上约束却缺少行为上指引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言传身教,充分利用家庭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在学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李梦明·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11期] (二)、对策及建议 1、正确的道德认知理念,改变不当德育观念家长们应该摒弃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念,做到教育价值回归儿童和谐发展的需要,回归生

幼儿园德育论文

幼儿园德育论文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理性施爱,别让爱成为伤害 ——威远县第一幼儿园凡利 一、品德的背景: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家长不但要以无私亲情热爱子女,但更需要情感与理智相结合。家长热爱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教育,既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也不能听之任之、任其自流,这种爱是受理智支配的爱。 要贯彻理性的爱的原则,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而且有正确的儿童观。 二、品德的问题: 我曾在一本关于探讨《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的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平时在家里的时候父母非常宠爱她,娇惯她,家里不管有什么好吃的,父母宁愿自己不吃,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逐渐的孩子习惯于在家中的地位,把父母对她的好当成是理所当然。结果,有一次母亲因劳累过度生病了,躺在病床上,亲戚朋友送来了很多好吃的,这孩子见到东西就非常高兴,说:“我妈妈不爱吃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归我了。”这时,妈妈豁然泪下,陷入深深的沉思,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误。 其实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有些家长在不满2岁的情况下,就将送幼儿到早教机构,或许正如很多家长所言——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

主,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的身上就变得那么不堪入目,早日送到学校去接受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很有必要。 这样的答案使我们觉得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刻不容缓。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时期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为了让幼儿将来成为21世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材,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我确信教师无疑是最辛勤的耕耘者、播种者之一。把中华传统美德的种子从小就播撒在每个幼儿的心灵深处,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接受这样的启蒙教育,让幼儿从小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是身为教师我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负责。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幼儿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时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因为年龄小只能去看去听。幼儿德育教育主要是指道德品质教育,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表现。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要以自身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幼儿的行为习得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须别人来教,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节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什么是道德发展 (一)什么是品德 即道德品质。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品德的特点: 1、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 2、道德品质必须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行为。 3、道德品质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个体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社会品德。 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品德属于个性的组成部分。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相同。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品德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一)品德与社会性的区别和联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社会性表现的是个体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 社会性的内涵包括品德; 品德的形成只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影响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的统一 1、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2、品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学前儿童不同阶段品德、社会性发展比较 品德发展 年龄阶段主要任务和特点 0-3岁适应和萌芽阶段1岁以内没有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1-3岁能做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但极不稳定,尚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主要任务:适应社会现实。 3-6、7岁情境品德发展阶段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的刺激情境制约, 道德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情境的暗示性。 主要任务:理解好与坏,作出一些符合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doc

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 摘要:家庭在儿童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一个好的家庭道德能够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主要对家庭在学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道德教育;道德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在不断地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培养与教导才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家庭道德将会使幼儿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感受和体验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大部分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道德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庭道德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地分析了家庭道德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功利化的思想影响良好道德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推动与发展,多元化的新型教育价值观取代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功利化的心态逐渐占据消费者的心理,改变了父母对儿童学前的教育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注重的是未来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长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环境里,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格外注重孩子成绩的变化,对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从而使孩子不能享受童年的乐趣,不能享受童真的快乐,一味地服从父母的命令,其实质就是满足父母功利化的心理,这样往往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过度的溺爱或过度的严厉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家庭里面,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因此,就造成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任何事情都以孩子为中心,什么都听孩子的要求,无论是否有道理都对孩子百依百顺。同时,家长过度地保护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些行为都使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从而使其独立能力差、抵抗力差、遇事处理能力差、克服困难的能力差。相反,也有部分家长为了让其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独立性强的人,从小对孩子严格苛刻,动不动就对孩子大打出手或是遇到小事就对孩子大声呵斥。这两种行为都比较极端,一种是过分溺爱,一种是过度严厉,它们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其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总之,家庭道德对儿童学前教育影响十分重大,良好的家庭道德能够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儿童的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良好的家庭道德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教育总结: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

教育总结: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一日生 活中 德育在全部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关系着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计。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更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特征。而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精神文明的一方面,精神文明要从儿童开始。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道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学前儿童德育教育任务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说,学前儿童道德品质与个性的培养和形成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锻炼,同时儿童的道德品质也是在儿童的相互关系中,在儿童对成人的态度中,在儿童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德育教育应贯穿在儿童的整个生活中。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 (一)要创设条件让儿童和成人或儿童相互之间直接接触和交往。 因为儿童生活在集体中,必然和别人发生道德关系。在和儿童之间交往中才能认识人和人相互关系,学习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渐掌握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品质。儿童只有参与集体活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否则也就很难培养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道德品质。 在儿童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除组织好儿童的集体活动外,更重要

的是要保证孩子有自由活动、自由交往和接触的时间与场所,让儿童在交往中,在欢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儿童的个性。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逐步地扩大儿童交往的范围和要求,从而也提高了道德品质的要求。例如,在幼儿园玩玩具时,让幼儿懂得向别的幼儿借玩具时要用礼貌用语。遇到矛盾,解决矛盾才学会了正确的行为规范。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多交往,这是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让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少,限制交往,多是集体活动,有的儿童跑到卫生间谈话交往。我们教师不要怕产生矛盾,避会矛盾,让幼儿掌握正确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 总之,在儿童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中,有着广泛而多样的道德教育因素,它为形成儿童道德品质和培养个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寓德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中。 (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做到有心人,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儿童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新的信息,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认识和行为目的都会通过他们的目光、表情和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教师要深入儿童生活,认真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和表情。及时掌握他们的各种想法和问题,对儿童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才能及时地、有的放矢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例如,有一次午餐,吃的是糖包,孩子们都吃得特别香,特别多,糖包剩得不多了,我准备到食堂再去取。忽然,我发现靠窗户的桌子上剩下一个糖包不知被谁咬了一口,糖包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最初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儿童的家庭教育教育,不仅仅一个家庭内的头等大事,更加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家庭给予儿童的教育是不可逆转的,儿童时期的教育基本决定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试图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儿童的起点和基点、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四个方面,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阐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学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重要性;教养方式;原则 引言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双向的、互动的。关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在人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教育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1]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2] 1.学前家庭教育是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从其涵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 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了亲情的教育和一种稳定的持久性教育。[1] 1.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有明显的三个特点: (1)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家庭既要负责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担负起人格发展的重任,还要培养孩子的的生活能力、体格发育、学习习惯、品行修养等,家庭要承担起儿童全面成长的重大责任。 (2)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家庭教育没有特定的教育教学大纲、正式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更没有行政部门的评估考核,一切教育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因素复杂多样。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诸多且互相交叉,并接受自然条件约束,不可人为选择,又缺乏严格的制度,因此家庭教育艰巨又复杂。 1.2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1.2.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

学前幼儿道德发蒙教育

学前幼儿道德发蒙教育 学前儿童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仍须经过社会化过程,从“不成熟”状态解放出来,走向“成熟”状态,成为遵守社会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人。但是,学前儿童不具备相对应的逻辑思维和科学验证水平,只能接受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学前儿童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须是自觉的主体,具有主体意识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前提。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人先天不同于动物,在基因中就获得主体性遗传,具备主体潜能。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人的完全意义,还具有自发的吸收性水平和创造性水平即吸收性心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儿童的认知是儿童作为实践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体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宽了其视野,尤其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伙伴、教师、集体、环境等社会实体后,以学习的方式经验、以直观的方式理解,初步理解自然与社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水平和主体价值,即使不是自觉意义上的。他们以自己接受与否,选择对人对事的态度,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学前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存有、力量和价值。其实,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学前儿童拥有主体意识,但是,在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中却鲜明主张双主体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呼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 道德意识潜能在一定水准上被认为是人的自然禀赋,人的生物性中包含着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与人联系的迫切渴望。能够说,道德意识作为潜能存有于每个人的自然机体中,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笔记整理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有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中的对象: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对学前儿童及家长进行指导者和组织管理者 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学前儿童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等四个过程。 三、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环境因素:客观因素:指学前儿 童在家庭内生活、游戏、学习的物质条件,家庭成员的组织结构,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亲友之间的关系。主观因素:指家长自身的品德修养、家长对子女的养育态度和期望值、家庭的心理氛围和家庭作风等。家庭环境的主观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业。 四、制约家庭教育的社会大背景:社会背景也是一种环境 因素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 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

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对家庭教育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研究。 调查研究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和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的类型:(1、现状研究、2、相关研究、3、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4、发展研究) 三、经验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是家庭教育研究的一 种基本方法,通过经验总结,积累家庭教育的经验,获得对家庭教育规律的认识,对提高家长自身教育素养、改进家庭教育过程、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四、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对自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 系统性的观察与记录(作品分析法、观察法) 五、行动研究:是指一种由实践者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实践者对实践活动的反思为中介的、循环递进的研究活动。行动研究具有的特点: 1、自然性 2、行动性 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1、学会认识、2、学会做事、3、 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现代教育四大支柱)5、终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笔记整理)

欢迎阅读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第一张:导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有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等四个要素构成。 一、 二、 三、 四、 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 一、情报研究:情报研究是通过了解家庭教育某一领域的研究课题、研究 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握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组织管理提供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对家庭教育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研究。调查研究通过 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和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是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的类型:(1、现状研究、2、相关研究、3、因果关系的比 三、 对四、 五、 一、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发展趋势:1、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 育的主旋律。2、教育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4、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5、在学习型家庭中,学习是非正式状态下,没有压力并处于低权威下进行的。

第二章:家庭 第一节:家庭的概述 一、家庭:本质是婚姻和血缘关系,是夫、妻、子、女以及其他生活在一起的近亲所组成的小团体。1、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也是判断是否是家庭的首要指标。 2 产物。 三、 四、 二、家庭结构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残缺家庭、联合家庭 核心家庭:家庭内只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这种类型的家庭较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容易协调,有利于为子女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父母与子女发生互动的频率和机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设计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导读:一、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 。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二)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纵观以上,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大教育观——由狭义的家庭教育向广义的家庭教育发展。以往人们把家庭教育单纯的理解为关心孩子的学习,现在更多的家庭关注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等,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单向的家长向孩子实施教育走向双向的家长和孩子相互教育;关注家庭结构、父母婚姻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等家庭生态因素对孩子成长带来的潜在影响;从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多种角度来考察儿童家庭教育等等,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渐丰富起来。 2、重视对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家庭教育中的关键因素。许多家庭教育工作者呼吁,家庭教育的中心不是研究孩子的教育,而是研究家长的教育,他们发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家长。近年来,家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日益提高,家长学校的兴起、家长刊物的创办、家教经验的交流等为家长的学习与成长提高了平台。 3、走向学习型家庭。建设学习化社会,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创建学习型家庭是每个家庭开启21世纪大门的钥匙。学习型家庭是一种较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在学习型家庭中,儿童和家长都可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每个学期儿童都是家庭的活跃因素,他们与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相互分享,促使家庭持续地、生态地发展。

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幼儿的日常生活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幼儿品德又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处事之中。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品德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还为幼儿行为的反复练习和实践提供机会。所以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实现德育的任务。 幼儿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和周围环境发生着各种联系,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但在各种联系中,在一日生活中与人的直接接触和交往,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因为道德品质本身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同伴、成人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从而逐步形成友好关系等某些道德品质。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同伴以及成人自由地接触和交往,使他们与同伴一起生活、游戏与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分享、谦让等品德行为。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比如盥洗、午餐等为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途径。有的成人或由于低估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或由于怕孩子发生纠纷,不允许幼儿之间更多地接触与交往,对幼儿的限制太多、太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幼儿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 幼儿的日常生活也为教育者了解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提供了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幼儿,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最能表现他们的真实思想和行为习惯。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个目光,一个表情都反映着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因此,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生活,通过各种现象,认真去探索幼儿的意愿和要求,捕捉他们心理的瞬间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从中发现各种微妙的思想问题,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实践证明,对幼儿没有了解,就没有教育,没有细心地观察,就没有细致的教育。对幼儿在互相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教育者应及时正确地处理,帮助他们形成友好关系。对于凡是牵涉较多人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对个别的问题个别处理。处理问题要做到:方法灵活,使人信服;要明辨是非,处理公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克服缺点和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如某孩子为了想多吃糖包,乘人不注意时,把盘子里仅剩的一个糖包吃了一口,又放入盘中。教师在事后及时向他和全班进行了教育。教师给幼儿讲了大象请客的故事。大象过生日请来两只熊作客,大象做了三个甜饼,两只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