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篇一:观西南联大观后感

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遗址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

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国民素质直线下滑,就在今天,在西南联大旧址里便有一个女生看到那里有架船,毫不犹豫的跳进去叫他的男朋友帮她拍照。西南联大里的一切物品我认为都是十分珍贵稀少的,我们作为观观者应该做的是小心保护,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拍摄背景!

因此,我觉得为了更好地保护西南联大旧址的文物,我们的政府应该将它与州博物馆合并,加以保护!

篇二:《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

作文素材:西南联大

作文素材积累:西南联大(1938-1946年,西南联大像一颗流星,在中国历史上划过灿烂的一笔。) 1937 年 7 月 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人才。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北大的学生可以逃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第四十六条规定:“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根据抗战建国的需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 “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卓”为“超绝出众”意。“刚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所取得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为己任。要坚持文化救国、文化兴国, 就要安贫乐道, 就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外敌入侵、生活困顿的抗战时期, 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西南联大的基本精神——民主、自由、团结、实干、严谨等, 都是在“刚毅坚卓”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不息不绝并不断壮大。西南联大能够克服战时的一切困难, 坚持把联大办成当时的一流大学, 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二、爱国精神 在西南联大校园, 上上下下、教师学生中最为浓烈的情感就是爱国的情感, 最感人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七七”事变后,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 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多焦虑难安。他们认为: 只要文化不灭, 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忧国之思使他们找到了抗战时期自己的位置: 以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为维系民族血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

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731部队观后感

软件学院1337101班 1133710111 吴越虹 731遗址观后感 731细菌部队以“从事科学”的名义,吸引了众多日本科学家来此就职,以石景四郎为首的所谓的科学家在细菌武器研制中使用活人做实验和活体解剖、观察,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还有它的人员配备比其他部队高出一格,设有1名中将,4名少将级军官,80余名校级军官。判任官和技师多达300余名,全员3000多人。此外731细菌部队规模十分庞大:它有1个总部,8个分部:细菌研究部、细菌实验部、防疫给水部、总务部、训练教育部、器材供应部、诊疗部。该部队存在的10数年期间,用细菌试验为名杀害反法西斯人士达3000之众,每天都在从事着用细菌杀人的罪恶勾当,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劳工死于非命。 731细菌部队给哈尔滨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731部队驻扎前,这里从未发生过鼠疫,可自从731部队撤退后,平房区爆发了数次鼠疫病流行。据鼠疫专家认证,哈尔滨地区所有鼠疫流行,但都是外地传入的,属于输入性的灵性,最后,鼠疫源固定下来,并不断引起人间鼠疫,形成哈尔滨疫区,哈尔滨疫区自日军撤退后,发生鼠疫,共夺走100多人的生命,给哈尔滨人民身心带来巨大伤害。 1937年9月18日以来,以石井四郎为首的“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成立,“七三一”部队主要是用活人做实验来完成其研究开发新的军事武器装备的部队。他们对中国人进行了注射“细菌实验”、“活体实验”、“真空”、“触电”、“火攻”、“马血注射实验”、“左右移植”等30多种人体实验,然后,把实验成果用于侵略战争。他们利用中国人做真空实验,将人置于真空状况时,内脏就会完全被排挤出来,肠子完全脱离体内,从而来达到他们的实验目的。惨无人道的冻伤实验:将四肢冻伤,然后直到身体僵硬,往人的身体上泼水,看人的反映,最后总结出37℃的水是最合适解冻的。日本人毫无人性的实验不胜枚举。 战争让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睁眼看世界,从而奋起直追。也许没有日本的侵略,我们不会这么快醒来,不会这么快发展,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但毕竟那只是战争带来的无意识的结果,我们还是要批评战争。如今在此我大谈战争和平,人类发展,冲突平衡,也许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很快就会淹没于人潮,但它至少让我的心再次为之点亮,那一道和平的光。历史不等于现在,虽然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但现代人更应该谨慎努力地走好今天的路。参观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思考和启示却是无法用只言片语说得完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再次得以验证。中国经过改革与发展,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缅怀历史,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国耻;直面现在,我们必须奋发图强;展望未来,我们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蒙自西南联大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蒙自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一:西南联大对蒙自人文影响浅谈 西南联大对蒙自人文影响浅谈 朱晓武 西南联大在滇8年(1937~1945年),其文法学院驻蒙 半年(1938年4~8月)。这一史事对蒙自人文的影响,笔者以为并不逊于?五〃四?运动之于中国的影响。它给这片红土地和这片红土地上生息的人们留下来的决不仅仅是街头巷 尾晒太阳的那几个耄耋暮垂的老人记忆深处的破残碎片,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意识融合在当地人们的血液和意念之中,以基因的形式一代又一代承传着。 谈及对蒙自人文物事的影响,有两大历史事件最为深重。一是清〃光绪十三(1887)年蒙自被辟为商埠。清〃光绪十五(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云南第一个海关,法、德、美、意、日等国分别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商人在该地区开设洋行、银行、公司、酒店等,再到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二是时隔

半个世纪之后的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驻足蒙自。前者 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冲击,它使闭关自守的世居民族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生产力水平的极大的促进与提升。后者是民主与科学思想,即?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封建守旧文化的一次强烈的冲击。前者主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后者则是对人们灵魂、意识的洗礼和涤荡,是对民族心灵的一次深度震撼。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二十世纪初前期(?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始到中共建政之前)是中国文化最开放、最活跃、大师辈出、成就最丰的年代,尤以文学艺术甚盛,真可谓? 百花齐放?。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其时思想之自由、精神之 独立、言论之开放、举贤之不拘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梅贻琦(1931—1948年任清华校长,被誉为?清华之名片?,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被公认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先生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大学乃是?大师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教?的学府,无学识渊博学艺精湛师德高尚的大师不能成其为合格的大学,无大师而不求其大师之有、有大师而不能使之展其大师之能,不会办成真正的大学。蔡元培提出?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

参观731遗址心得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哈尔滨没有雨,但是我的心却比下雨的天气,还要压抑。 清明,是一个祭奠死者的节日。第一次不能回家过清明,我的心情本就沉重,参观731部队遗址后,更是沉郁。世人皆知南京大屠杀,却少有人知731,或知731,却不知其暴行不输于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虽说暴行,但却因两军交战,即使发动屠城也在意料之中,但731部队却是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他们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就如同我们做实验做一次用一次的实验原料。现在许多医学生要用动物做实验,却也遵循人道主义,例如解剖小白鼠,都是在一瞬间杀死小白鼠再进行实验。但是731部队对俘虏不存在任何人道可言。用人做实验已不为接受,他们居然全部采取活体实验,而且不进行任何麻醉,实验室里,活活痛死的不在少数。 或许很多人说:“毒气试验没有南京大屠杀死的人多。”虽然,在数目统计上731部队仅仅害死3000多人,与其他地方的动辄数十万的死亡人数相去甚远,但是,日军在东三省每发动一次细菌战,所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都是灭绝人性的。而且,它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一部分人死亡,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人一辈子受毒气侵蚀,或是手脚腐烂,或是全身溃烂,这种伤害,我更宁愿那些人被一枪毙命,至少不用生不如死,被痛苦折磨一辈子。 或许对于中国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当时的,更是因为其历史性和未来性。日军战败后,石井四郎为寻求美国庇护,将实验所得数据全数交与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轻易发动一场针对中国人的不亚于731部队的细菌战。这是悬在所有中国人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 以前一直比较反感中国的仇恨式教育,我认为历史是在进步的,不能总以以往的事迹来评判现在的一国之民。参观731部队遗址后,我发现我错了,有些历史,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铭记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仇视,不是为了民族主义,只是为了记住,那一段痛苦与狰狞,那一段血腥与暴力,那一段所有人都不想回到的过去。以史为鉴,强我国民,强我国力!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 演讲稿

熔西南联大之精神,铸当代大学之脊梁我想大家对于西南联大也许并不陌生,在略读了《联大八年》、《西南联大行思录》、《未央歌》等书籍之后,对于联大精神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溯既往,七十余年前的中国大地倭寇横行、暴力肆虐,尸骨遍野,欲致我民族于亡国灭种之境地。时清华、北大、南开三校之精英乃辗转长沙,最终会集西南重镇——昆明。以挥汗如雨,联袂为云之志建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存在前后不过九年,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建校于抗战之时,校外风雨如晦,战乱频仍;校内经费奇缺,条件恶劣。联大的校舍出奇的简陋,除图书馆是瓦顶,教室是铁皮层顶外,宿舍则用茅草覆顶。学生的穿着就更简单了,多数是褪了色的黄制服,天气冷了就加一件黑棉大衣,遮住了补了又补,缀着一层层各色补丁破褂子。然而联大师生弦歌不断,笔耕不辍,治学不止。当物质条件极其贫乏时,正是精神的光辉滋养着奋斗不息的心志,激励着联大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等约8000人。 七十年弹指而过,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而联大精魂永存。在中华民族踏上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之时,在当代高等教育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之时,在时代发展对现代大学生寄予了更高期望之时,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难道不该继民族发展为己任吗?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发展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机遇时期。所以,把国家命运和个

人命运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便是一种责任。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方能成就小我,成就大家,成就一个国。 我们所就读的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能源基地——安徽淮北市。这里师资力量雄厚,学风浓厚。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类院校,远比不上清华、北大那样的一流大学。可是我想说,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看到了;思源广场早晨朗朗的读书声,我听到了;课堂上老师的博学多才,我领略到了。不要过多的埋怨外在条件,也不要羡慕别人所取得的成就,看看自己究竟做了多少?走在行知路上,我思考着自己的大学四年应如何度过?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辜负“当代大学生”这几个字。七十年前,在联大的校园里,莘莘学子挨着冻,受着饿,仍然挑灯夜读。而如今的我们,处在安逸生活中的我们,作为淮师大的一员,我们有什么资格荒废光阴,我们有什么理由消极怠慢。“刚毅坚卓,求真务实”是联大师生书写的不朽精魂。“博学慎思,励志敦行”是淮师学子应永远追寻的精神,若干年后,我们会为淮师留下什么,我们会为社会留下什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留下的只是精神的光辉一脉相承,代代发扬。 大学之为之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存在。著名教育家,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时代的背景是不断改变的,而时代的使命却一脉相承。虽然今天的时代与西南联大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深沉的爱国心和赤子情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情感核心。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在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可预测的风险所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 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 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731遗址观后感

731遗址参观学习心得 9月1日下午1时许,黑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和黑龙江保险学会集体去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731遗址学习,参观学习心得如下: 每个男孩心里都有英雄的梦,面对敌人都有切齿仇恨,生在和平年代,很幸运,但不代表着会被历史的仇恨遗忘,中日恩怨由来已久,从十七世纪中期的抗倭,到十七世纪末的抗日援朝,再到甲午海战的惨败,最后到八年抗战的胜利,每每听说读到此,未尝不血脉贲张、拔剑四顾心茫然。今天有机会亲临日寇当年犯罪现场,自然是悲欣交集。东北的抗战史不仅仅是八年,而是十四年,上百万平方千米土地被日寇铁蹄践踏,千万人民被魔鬼蹂躏。无数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不禁愁肠百结。我们先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进入了室内展馆,甫一进去,不觉凉风习习,背后发凉,各种日寇细菌战凶器映入眼帘,多幅施暴的照片看起来毛骨悚然,顿觉义愤填膺。沉浸其中,愁容满面。整个展馆就连孩子都没有嬉闹声了。走出室内馆,我们又去参观了日寇的办公地点、养殖实验鼠的房屋,毒气房等等,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块石碑,分别用中文和日文书写着:谢罪与不战和平之碑,那块石碑是日本ABC公司送给中国表示忏悔的物证,是日本唯一的认罪物证。

见此石碑,我是百感交集照下了唯一的照片,希望日本国内能知错就改,中日和平长长久久。参观完毕,走出遗址后的车上,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年轻人,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敢不沉思反省,作为新时代和平年代的一份子,上阵杀敌已不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能忘记历史,以国家兴亡民族复兴为己任,平时工作生活要积极向上,少年强则中国强。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更要做一个好人,多做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决不能纸醉金迷,贪图享乐,自己做自己的榜样。自己也希望多多瞻仰先烈的丰碑,多去烈士陵园瞻仰。多了解他们的光辉事迹,学习他们的为国牺牲马革裹尸的精神。哈尔滨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点很多,比如赵一曼烈士的纪念塑像(一曼街),安重根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火车站)东北烈士纪念馆(一曼街)、哈尔滨烈士陵园等等,都是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在太平盛世我们不会忘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731参观心得

自省 我喜欢听红歌,我常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总是收藏敌对分子对我国的恶行资料。我是80后,我经常被揶揄:“你是50年代的人吧?现在这个时代谁还听那种歌曲?谁还想入党?”我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脑中出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麻木的人们。 历史给人智慧,历史让人明智。不了解那段历史,就不知道我们的祖辈遭受了灭绝人寰的对待;不去见证就无法体会精神和肉体被摧残时带来的苦痛;不去铭记那段惨痛,就无法感知今天生活的幸福。 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工去参观731。2012年5月20日,人文基础部的张主任组织2011级学生和人文基础部支部党员再次参观731。 731部队遗址分为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共有十多个展厅,分别展示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罪行。随着讲解员的解说,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站在这个充塞着难以计数的死亡灵魂的地方,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恸哭。我感到无比的气愤震惊,为日本残忍的暴行感到无法忍受。面对这些铁的事实,联想到现在的日本政要和右翼势力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伤害二战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说不承认历史的话,着实让我感到气愤! 在731部队遗址中,我看到了侵华日军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731部队队长石井四郎联合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东条英机、宪兵队司令官田中静一出台了“特别移送”58号命令,出台的这一命令直接导致了我们数千名爱国志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了日本

残忍的实验的标本。日军在这里进行着比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还残忍的迫害实验。 “高压实验”:中国受害者被赶入高压舱,随着加压,露出极度痛苦的表情,想叫却叫不出声,直至最终眼珠弹出眼眶、肠子等内脏挤破腹腔,流得满地都是。 “活体解剖”:日本人为了得到新鲜的人体内脏,直接从长春街头诱骗了一名中国小男孩。以做身体检查为名将其骗上手术台。麻醉完毕后,日本人其开膛破腹,把心脏、肝脏等器官逐一取出,浸入早已准备好的生理盐水。“手术”完毕,中国小男孩的残骸断肢被推入焚化炉。 “冻伤实验”、“低温实验”、“病毒实验”等各种实验令人发指。日军七三一部队大量繁殖鼠疫、霍乱、伤寒、炭疽和赤痢等传染细菌,应用于研制杀人武器,并以当时的爱国人士及普通老百姓为对象,采取断水、干热、电击、人血与马血互换、人的肢体互换、冻伤试验等方法,进行惨绝人寰的实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就至少有3000人被当作试验材料惨遭日军杀害,而在侵华日军进行的细菌战中,遭到屠杀和残害的人至少30万人,堪比南京大屠杀。 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那个被鲜血染色的年代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家破人亡,什么是酷刑,什么是流离失所,我们只知道,日本动漫很好看,日本游戏很好玩,日本歌曲很好听,日剧很火,日语很优美……我们被日本文化所侵蚀而不自知。60余年前,多少人为了避免国破而努力抗争着,可是今天的我们,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

先生事迹的陈列室 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仿佛又走进当年的战争场面,更深刻地见证了那段珍贵的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的石碑,石碑背后有著名的联大校训:“刚毅坚卓”4个大字。庭院里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木和花草,环境显得幽静。同时,在庭院周围,设计方还设计建造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为《呐喊》,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大声喊着口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呐喊。另一座雕塑被命名为《迁移》,几个学生和老师提着包袱迁移的情景,当时师生们被迫迁移的境况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眼前。第三座名为《从军》,很多热血青年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前去参军报效祖国。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一半桌子儿;老头儿有个老伴,带着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朱自清《蒙自杂记》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 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希望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事实,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了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独自沉醉于《楚辞》的华美辞章中,进行着他的《<天问>注疏》。于是,也就有了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何妨一下楼”的那番佳话。朱自清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美好记忆。 之后,因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航空学校需要设在当地培养航空人才,联大文法学员不得不把校舍让给了他们,离开蒙自回到了昆明。对于学生们来讲,那才是一座最终属于他们八年,并奠定了他们一生命运的城市。不过对于小城蒙自来说,一切都结束了吗?并不如此,至少联大人离开之后,蒙自的姑娘出门已经不必再打伞了的,女孩也可以进入中学读书,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考取一些像是西南联大之类的大学。那里已经被改变,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来了。而对于联大学子们来讲,离开的时候他们对于南湖也是流连再三,难以割舍,在昆明他们将会待上八年的时间,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得以展开。 要说蒙自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当它成为当年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高校学术迁移中重要的一站,蒙自和它的南湖就成为了中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

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参观731遗址有感

参观731遗址有感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陈列馆观后感 永远不会忘记11月1日那天,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七三一”部队遗址参观。 一进入“七三一”遗址,满眼的枯黄,时光仿佛倒回到那个战火雷鸣,屈辱的时代,那满地的落叶像是无数个滚动的人头横躺在“七三一”遗址里,哀凉地,刺激人大脑的每一根神经抖动,转进“七三一”遗址里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修的炮楼、工作室,还有日本人撤退时为销毁证据炸掉的残骸,一片残败的荒芜,伤

痕累累…… 进入纪念馆里面,灯光很微暗,映着泛着黄色痕迹的墙壁,空气中仿佛有燃烧的味道,是血腥,是历史的恶就着无数个难以安睡的惨案一同燃烧,一幕一幕触目惊心…… 1937年9月18日以来,以石井四郎为首的“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成立,“七三一”部队主要是用活人做实验来完成其研究开发新的军事武器装备的部队。他们对中国人进行了注射“细菌实验”、“活体实验”、“真空”、“触电”、“火攻”、“马血注射实验”、“左右移植”等30多种人体实验,然后,把实验成果用于侵略战争。他们利用中国人做真空实验,将人置于真空状况时,内脏就会完全被排挤出来,肠子完全脱离体内,从而来达到他们的实验目的。惨无人道的冻伤实验:将四肢冻伤,然后直到身体僵硬,往人的身体上泼水,看人的反映,最后总结出37℃的水是最合适解冻的。日本人毫无人性的实验不胜枚举。 从731回来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深深地为历史的片段而愤怒。历史不等于现在,虽然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但现代人更应该谨慎努力地走好今天的路。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们担负着历史给予我们的重任——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我们只有熟练地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经济才能不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但如果我们强大了起来,谁都不敢来侵略我们。 同时,我也为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感到庆幸,那么,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红旗下长大的我们不会让人民失望,我们会用我们的行动证明给世界人民看,历史只是过去,新世纪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之势腾飞,而我们会站在腾飞的最高峰。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观后感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部队设立于1936年,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其所在地当年是禁区,飞机不准在上空飞行,火车经过这里时必须在前一站放下窗帘,如果有人误入这块禁区,等待他的便是生命的断头台,人们把这块神秘的地方叫做“六十里地国境线”。这里已成为揭露侵华日军战争罪行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于1927年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战略方针。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是由当年日本最高统治者敕令违背国际公法,组建的一支集生化武器研究生产与实战于一身的特种

史纲论文: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浅谈西南联大之教育精神 摘要:文章通过回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或“联大”)的历史及 教育成果,根据史料分析西南联大的教育精神,从爱国主义精神、刚毅坚卓精神、教育独 立精神和通识教育精神等四方面剖析西南联大教育成功的原因。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意义在 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改善现实。因此,文章没有停留于分析联大的成功,而是对比当 下高等教育及大学的现状,对当今高等教育模式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育精神;高等教育模式;反思与传承 1 选题缘由及讨论意义 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介及其教育成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 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 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 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前后任教的教授有300余人, 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直接参军、从事抗战工作的有1100多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还有杨振宁、李政道2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1] 1.2 选题缘由 北京大学是西南联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风学风、治学理念、教育精神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南联大的发展。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内心为 之骄傲之余,更渴望能深入探究联大之教育精神,不仅仅是为了怀旧,更是为

《731部队》观后感

《731部队》观后感 《731部队》观后感 日本侵华,中国的屈辱,因为我们不够强大,因为我们儒弱 萎靡。但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屠杀,三十多万,是畜生所为;三光,烧杀抢,是畜生所为;吃人肉,烹煮煎,是畜生所为……所以731,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世人或许也见怪不怪了,日本人也就更见怪不怪了,甚至,他们 或许以之为高尚吧,毕竟是为了科学,为了科学……毕竟,他们 早就超脱了人性……或许他们真的以之为高尚吧,高尚得不敢承认。 我承认,日本有好人。那我就叫那些人日本鬼子或者畜牲吧。 当日本鬼子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时,一切都已经定格,他们 华丽地完成了由人到禽兽的蜕变,人性渐渐泯灭,人到鬼,或许 在他们初到东北吃人肉时便已注定。同时注定的,还有,每一个 中国人或者任意一个有良知的人类包括日本人,都应以消灭日本 鬼子为己任。他们是一群很难形容的人类的变种,我们可以将他 们理解为牲口,但是哪里有吃同类的牲口呢?蜘蛛倒是有这个习惯,但也不是以此为乐啊。 日本鬼子是一坨屎吗?肮脏、龌龊、下流、无耻。 扯远了,现在是要写观后感的,应该写什么呢?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就讲一讲平房里都有什么吧。

形式很多样,鬼子的生活也很好,还有娱乐呢。活体解剖, 想一想那喷涌而出的鲜血吧,鬼子的眼中泛着光芒吧,他们变态 的快感得到满足了吧,他们不怕鬼,因为他们就是,他们不怕良 心的谴责,对了,良心是什么来着?冻伤实验也很有趣,锤子一 敲连皮带肉就都下来了,呵呵,呵呵。那他妈可是人手啊,不是 石膏,不是冻肉,不是毫无关系的木头。日本鬼子,真是一群想 象力丰富,创造力超强,思维超敏捷的高精尖人才呀!他们还有 细菌实验,也很高精尖,据说足够人类灭亡好几次了,那样它们 就可以取代人类统治全世界了不是? 它们的娱乐是什么呢?比如说把人类放到废弃装甲车里,用 火焰喷射器烘烤之。当然,吃不吃就不一定了,按照它们的习惯,可能会吃吧,但是也有可能吃腻了呢。从来到东北就开始吃人肉,谁知道这十多年来吃了多少人肉。 731只是一个缩影,鬼子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堪称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灾难,我们应该铭记之。但是要知道,铭记是为了忘记, 如何忘记?只要将731遗迹毁灭就可以了,但一定要知道,731最大的遗迹还在日本,就是混杂在日本人中的日本鬼子们。我开始 时已经说了,消灭它们是我们和日本人并及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但可惜,邪恶的势力总受到更邪恶的势力保护。美国为了更 好地剥削中国,日本是必不可少的走狗,而日本鬼子,作为美国 鬼子的野蛮形态,是最好的一丘之貂。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更不能寄希望于国际规则。所谓国际也无非是美国,美国到

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教师的启示

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教师的启示 摘要:西南联大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了光辉的业绩和巨大的精神财富。文章从继承和发扬优良学术传统、构建爱国主义育人环境、用高度的责任心引导青年学子成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达到启示当代大学教师的目的。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责任心 文献标识码:A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为保存高等教育的薪火相传而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南迁组成的一所战时大学,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1]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光荏苒,20世纪已成为历史,西南联大早已不复存在,虽然距我们已经六十余载了,但其声名仍广播海内外,影响至深至远,可谓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创造出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令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界都深感震惊,也使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感到自豪和骄傲。虽然如今的高校已与西南联大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相距甚远,但“联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后人的启迪深远,可供我们后人研究挖掘的财富实在太多。笔者仅从对当代大学教师有何启发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感想。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 西南联大在其消失60年后,依然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是因为西南联大学术传统的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西南联大以“刚毅艰卓”为校训,形成了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自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学术精神。联大师生对于学术的热情和执著,是完全以“独立和自由” 的精神去完成的。对当时联大的民主平等学风,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深切的体会到。贺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联大师生对于学术的理解:“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每一门学术都有每一门学术的负荷者或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2] 虽然战争对西南联大的办学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正是在这种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的指引下,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在讲坛上,呕心沥血,弦歌不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