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源泉问题的答辩问题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源泉问题的答辩问题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源泉问题的答辩问题
资本论中关于价值源泉问题的答辩问题

第四组问题答辩

1.价值和使用价值:

经济学上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①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叫作使用价值。

②“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的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这就是说,商品本身使用价值的大小,同生产商品学研究的对象,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③但是,马克思指出,由于“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经济时,必须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问题,但又不是一般地研究使用价值,而是研究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正如马克

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已经指出的:“作为使用价值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范围。只有当使用价值本身是形式规定的时候,它才属于后者的研究范围。它直

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即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

价值: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商品的价值呢?他首先从价值的形式(即交换价值)入手,

然后引出价值的内容或实质——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他指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

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为什么不同的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呢?这说明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这种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总之,物要成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才

能成为商品,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商品。

2价值的作用在哪里?

如果问;价值是干什么用的?你总不能说价值没有用处吧,不然研究它干么?马克思说过:

交换价值的背后必定有一种共通的东西——价值。这句话就是能解释为什么商品相互交换的两头可以是不相同的两个物品。这个问题大家后来再思考下。

3.具体劳动(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是和商品的二因素紧密相关的: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①所谓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就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

②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任何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及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③马克思承认: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力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及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个观点也可作为辩驳“自然力创造价值”论的依据)抽象劳动:①抽象劳动就是“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

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③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使用平均的简单劳动来衡量的。所谓简单劳动,“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的劳动力的耗费。”“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是多量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指出:“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可辨机器等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论)。

4.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两种含义的生产劳动:①一是从物质生产来说,凡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就是生产劳动;②二是从

价值创造过程来看,只有增殖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我们认为以上划分,如果抽象掉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适用。

5.关于资本家的“劳动”问题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进行的“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这是一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也是不可或缺少得,因为在这个过程,生产过程同时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

6.关于流通过程是否生产价值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整个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但是在流通过程中,不产生任

何价值,因而也不产生任何使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些价值量发生了形式的变化。”

7.关于劳务劳动即服务劳动的性质问题

在当今社会,服务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服务业的比重过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已增至60%以上,因此对于服务业就不呢个略而不计。当前将服务业化为第三产业,这是非常正

确的,我国也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就i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如是的

承认服务业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因而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且超过了物质生产领域

所创造的价值。

8.关于“教科文卫”部门的劳动价值问题

有些人会认为,教科文卫这些部门属于上层建筑,不创造物质产品,因此,其劳动不

能物化成为价值,可经过20多年的讨论和实践,说明教科文卫部门的劳动是高素质的科技

劳动,是创新型的脑力劳动,是创造高产值的生产劳动。

10.如何辩驳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是法国经济学家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财富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基

础是物品的效用,效用就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②效用论的主要思路就是:财富——效用——价值——价格。其实,效用论把物品和商品混为一谈,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他们所讲的价值其实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不同商品使用价值的共同属性是在哲学意义上存在的,即客体对主体的满足,而这种共同属

性是没有总量概念的,就像对不同物品的数量求和一样,得到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使用价值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来说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不同的经济主体对同一使用价值的评价可能差别很大。这样,使用价值就失去了数量比较的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价值的源泉和交换的基础。

③萨伊还认为价格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其观点具有直观性和主观性。比喻:“价值是什么?”答:“一物之所值”,然则“价格是什么?”,答:以货币表示的一物所值。总之,这种思路:“价值是一物所值”,土地有价值是因为“以货币表示了”它的价值,这当然世界时事物起因极为简单的方法,但这种理论使“价值”这个术语根本不指任何固定的东西,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④还有,效用不能反映生产成本。

11.如何辨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即如何说明“水

和钻石的矛盾”?

1.水和钻石的矛盾:水的用途很大,但我们具有不能用水购买任何物品,也不会那任何东西与水交换。反之,金刚石几乎无使用价值可言,但需要大量的其他货物才能与之交换。

2.这种观点其实包含着几个错误:首先,水不是商品,当然没有交换价值;其次,金刚石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稀有商品,内涵稀缺性,不能与普通商品相比。再次,把两种不同的物品作比较,不可能说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指同一种商品。比如纯净水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纯净水如果不纯静,是普通的自来水,一瓶能卖多少钱?

马克思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有两种说法: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

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有交换价值。另一方面,他又说:“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括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此处的“量”不是指商品交换的数量,而是指商品中凝结的抽象劳动量。

12.商品的价格的决定

1.马克思对价格的的定义是: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因此,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是价值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西方经济学的均衡价值论认为,商品价格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即由市场上供求与

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

3.马克思主义批判了供求决定论,认为供求关系的变化只能影响价格,不能决定价格,决定价格的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此尚未有定论。

13.对方坚持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在商品

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已经不适用了,认为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背景决定了

它的理论不可避免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已经不再符合当

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实际。那我们该怎么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那它就必然要被历史所淘汰,就必然要灭亡,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发展的前提是继承。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首先必须继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人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历史局限性,我认为是错误的。不错,马克思写《资本论》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现在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和过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商品的价值是一样的,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也是一样的。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是一样的,商品价值的生产规律也是一样的。因此,马克思阐述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经济理论没有过时,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实行商品经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就依然闪耀灿烂的光辉。有些人可能要说,既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正确的,为什么还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我认为,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主要是从科学抽象的角度研究商品的价值,从商品价值的相对性的角度研究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忽视了从具体的角度研究商品价值的生产问题,忽视了从商品价值相对性的角度研究商品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的这个研究方法对于认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必要的,但与商品经济的实际情况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忽视的问题补充、完善起来。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就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至于有人说马克思要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消灭商品生产,这是错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说,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这些话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时应该采取的生产方式。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那么,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只要经过短暂的过渡时期就能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现在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更没有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一个和几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就与马克思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后建立的未来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从无产阶级革命在个别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取得胜利到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同时取得胜利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把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要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可能取消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

无论具体的生产技术发生了几次革命,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仍然是商品经济时代。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最为抽象和本质的探索研究,因此,马克思的理论并没有过时。

14.如何反驳生产要素决定价值论?

1.对于如土地、资本、知识、技术、企业家才能都能等创造价值的理论。①土地不创造价值,土地长出的植物,粮食等使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是自然物质。这些东西当仅仅作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有用物品,他们不是商品,他们更不能创造价值②知识也不创造价值。因为技术、知识都是有人类创造的,最终给要归结到人类的抽象劳动上去,难道说:知识能够自动的创造出价值吗?因此,确切的说法应是:掌握知识的人主要通过智力劳动作用于自然或社会而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其唯一源泉仍然是人们的活劳动,知识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价值的。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很多人认为,科技创新能创造价值。其实,科学技术只是构成生产力的第一重要的要素,而不是指创造价值的第一要素,它直接表现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增加:其次,从作为商品的科技成果来说它本身是劳动的产物,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并不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只有科技劳动者的活劳动才能具有这样的功能;最后,关于创新劳动问题,这是一种高素质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它的运用不但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倍加的剩余价值。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④资本也不能创造价值。对于这个理论,马克思早已批判过:马克思讲过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并不等于说资本创造价值。因为,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不变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共知识转移旧价值,作为可变资本,也只是用来购买劳动力,通过劳动力的使用,支出体力和脑力,才能凝结成为新价值。因此资本创造价值的说法是错误的。

2.对于“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这种“三位一体”的公式自身存在着逻辑困难:①三个不同的要素,如何加在一起,它们所创造的价值是如何度量如何确定的?②怎样按照三要素各自创造的价值分配,因为谁创造了价值,在商品的价值实现过后面临着对其贡献者的分配,这是“三要素”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鸡蛋的问题,在鸡蛋的生产过程中母鸡无疑起的是核心生产要素的作用,而且母鸡的贡献做大,那么财富应该按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贡献”分配,那么,分配的主题应该是要素,鸡蛋的最大部分应该分给母鸡。然而,在现实中,母鸡并没有分到财富。③它还混淆了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作用与社会作用。自然要素,对于人类社会,就起自身来说,无偿的向人类提供着“贡献”,只有在它被部分人占有时,它的“贡献”才能被占用者用来作为索取财富的“理由”和手段,它才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然而,在经济学中,自然要素,或自然力,被考察的实质上不是它的“贡献”,而是占有者对它在财富生产中的“约束”,占有者必须得

到报酬。报酬不是取决于它的“贡献”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占有者对它的“约束”的大小。

15.关于信息创造价值论

信息时代,有人们认为信息可以创造价值。信息是什么?经济学中一般把信息定义为:表现客观事物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形式的表述和陈述:具体表现为消息,思想,知识,情报,指令,图像和数据等;其次,信息是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表现为硬件和软件等物质产品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服务等无形资产。信息产品的特点是:共享性、可综合性、时效性、渗透性和结合性等。课件,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差偶,他只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试生产各种产品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16.对于“泛价值”论

泛价值论——什么劳动都创造价值,什么活动都创造价值;价值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范畴,而且是所有上层建筑领域的范畴。很显然,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研究的范畴。正如恩格斯所说:“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其他方面的研究另有别谈。

这是我大概整理出来的问题和些辨析的基本概念。其中,对于基本概念,我们一定要足够重视,这是我们自己把问题搞懂的基础。文中彩色的部分是比较重要的语句以及马克思的原话,多读几遍才能自己复述出来。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包括进来,大家应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做出符合我们观点的补充解释。

希望大家抓紧时间!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 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读后感原作:龚蕾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看到整套资本论,落满了灰尘,找了一本简易读本。擦掉灰尘,坐在图书馆书桌上粗略读过。读马克思资本论,其中主要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剩余价值路,这也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原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也有详细阐述,也包括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定义,资本主义本质的阐述等。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读到剩余价值理论的有关阐述,很抽象。举个例子,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那部分,比如工人用生产劳动工具创造了10元的产品,但是资本家只给了工人7元工资,剩下3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

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 序言: 在马克思哲学课上第一次接触到了卡尔马克斯的哲学,而这本《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为此,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浏览《资本论》全章,大致有商品货币、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形态、资本周转、利润、等方面。 第一卷 商品和货币 在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中,我了解了什么是商品,以及它的产生、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占有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商品的大量堆积。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方面,缺少其中一个就不能称为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凝结在人们的劳动中。这是对商品的描述。在我看来商品之所以为商品,它从原本的物品表现出了特有的交换价值,从而被人们用于交易。而商品的价值量和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的生产力成反比。所以,商品花费了更长的生产时间,那么其拥有的价值量就越大。在随后的阅读中,我了解了商品扩大的价值形式,举个例子:20匹布=1件上衣或=十磅茶叶或=1盎司金或=其它的商品,由此商品的价值形式逐渐扩大了。 总之:我们可以发现,商品,价值,交换价值,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至货币,如果不历史地考察,是没有直线进入资本的途径的。马克思解释说是生产力在起作用及各种历史机遇在起作用,但重点在讲解各种历史机遇。这里,生产力的作用只能是个模板,提供了满足人的历史活动的物的条件,这个物很大程度上不是量,而是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质(在起作用),不可想象是奴隶社会阶段的质。当然物很大程度上是“人造自然”,包含着文明积累、文化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此章,他讲述了劳动过程和价值的增值过程、不变的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工作日等部分。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生命获取、消耗事物并使其实现价值的过程,就叫劳动。它具体分为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两个部分。其中,获取劳动获取物及其价值,而消耗劳动则消耗物及其价值。所有的劳动过程,都是生命使用生命体或生命体的替代物来完成的。而获取劳动和消耗劳动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一部分,在我理解的资本主义经济吸取了过多的劳动剩余,占据了工人的劳动,从而达到了获取更多的目的。 资本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货币。在这里,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它的货币表现叫做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另一方,人们说劳动的市场价格,也就是围绕着劳动的必要价格上下波动的价格。

资本论读后感5000字

重庆邮电大学实践教学经典阅读报告 《资本论》读后感 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老师: 组长:杨志 组员: 2012年 4月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资本论经济学政治学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分析它是否与当代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以及探究其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依然有指导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来源现实意义 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判了他们的谬误,公正地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概述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正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社会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企业经营规模也不是很大。当时的生产主要依靠工人体力来完成,资本家想获得高额的利润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这样工人的反抗情绪很激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

资本论读后感 5000字

创新研究与训练 论文 论文题目资本论读后感 班级经济学专业2014级 学号 1311606 姓名热依拉·塔依尔 指导教师段文斌

“资本论”读后感 摘要:“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恩格斯 上大学以来,我们学过了三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基本原理等等课程,在这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有了深度了解。有人认为没读过《资本论》经济学不算入门。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资本论》三册是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下面围绕着一下几个问题来总结一下我对《资本论》这本著作的理解。 一、马克思是怎么样的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反动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 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翻译,工商业实践,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的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为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将社会主义最终由理论变为现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它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提高工人的待遇,完善资本主义统治制度。 二、“资本论”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 在学《资本》选读之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伪知识,因为资本家永远都不会承认剥削工人的这一事实,把一切生产活动伪装成公平交易,把得到的利益看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的报酬。但是随着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的深化,见识过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片面的观点以后,才领悟到了马克思在经济学历史上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是少数真正的从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并重点说明了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在《资本论》中体现的马克思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同时浅析了这些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论;方法;现实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巨著,这不仅仅在于它正确了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而更在于它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是一般的哲学研究方法,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方法通过在经济学领域中具体运用,实现了普遍方法与特殊方法的结合,也即列宁所说的:“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结成了一个完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它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这种研究方法,认为这种研究方法的创立同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同样的历史意义。此外,“《资本论》的原理同方法论是有机的统一,当然不是说它们是机械地亦步亦趋。但两者确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不懂得《资本论》的方法论, 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资本论》的理论”。[1]总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我们在学习《资本论》的具体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习和领会它的方法。 一、《资本论》的基本研究方法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政治动因,可以用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简而言之,《资本论》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是“无

资本论1500字读后感

资本论1500字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下面是XX 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 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 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 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 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 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 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 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

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 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一一9元一件。因此, 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 ----- 元一件,对厂商而言, 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假设厂商的判断为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一次偶然,XX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 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

心得体会:《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基石就是《资本论》。《资本论》的写作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资本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革命。《资本论》同时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著作。人们通常讲,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种看法从逻辑上讲有一定道理,但从历史逻辑上看并不准确。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正是在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发和运用的,《资本论》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我们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这一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历史趋势以及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对立关系进行深入考察的结果。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阶级有如此重要的

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1](P79)“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P548)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的建立还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论》所阐述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因此,列宁说,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 [2](P429)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3](P596)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机整体,那么〈《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的坚实的基石。离开这一坚实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厦就会坍塌;牢牢地站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石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列宁曾经说过:“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但他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的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4](P145)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系统运用。 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告诉人们,《资本论》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他还强调,《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5](P239)但是,他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不同,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而马克思的看法则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分析 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创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他在科学上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若干与马克思的观点及其诠释不同的看法,并发表了一些论着。从近年国内出版的一些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成果的论着和教材来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介绍和讲解没有什么创新,相关专家似乎不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什么疑问,或者虽然注意到某些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给予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究竟是否存在疑问?存在哪些疑问?怎样通过这些疑问的研究促进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拟提出和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向国内外专家求解。 一、为什么劳动力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没有转移给产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以纺纱为例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假设生产 20 磅棉纱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 24 先令,劳动力日价值为 3 先令,这一日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 6先令新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资料的 24 先令价值转移给产品,劳动力的 3 先令价值却不转移,而由工人先劳动一段时间把它再生产出来,然后延长劳动时间,生产 3 先令剩余价值:“投入劳动过程的商品的价值总和是 27 先令。棉纱的价值是 30 先令。…… 27 先令转化为 30 先令,带来了 3先令的剩余价值。” 疑问在于,投入劳动过程的劳动力的 3先令价值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转移,而要由工人劳动把它再生产出来。国内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劳动力的价值已经支付给工人,被工人用于维持生活和赡养家属,不可能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因为资本家所支付的劳动力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这部分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因为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进入劳动者手中即转化为他的收入,已被劳动者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消费掉,要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出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 按照这种逻辑推论,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已经支付给它的卖者,同样会转化为它的卖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费,为什么又能够转移给产品呢?如果这些解释能够成立,那么由马克思阐明的劳动价值论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结论要么被颠覆,

论《资本论》的工资

论《资本论》的工资

论《资本论》的工资

对《资本论》第六篇工资的认识 学生:刘会艳 班级:2011级1班我在学习《资本论》之前,总觉得工资是很神圣的,因为是通过自己劳动得到的报酬,学习了《资本论》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我的父母,我的朋友,甚至是自己做兼职时得到的工资是否与我们的劳动等价?我就会考虑自己是否被压榨?所以《资本论》里的第六篇关于工资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思考生活与经济学的联系。 假如问我们的父母:“你们的工资是多少?”那么父母回答说:一千元“问自己的朋友回答说:“三千元左右”。问他们对于工资是否满意时,他们都会说不满意,但是具体为什么不满意,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由于他们工作的劳动部门不同,他们获得的工资也就不同,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学习过《资本论》中关于工资的知识。 工资是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时间或者生产数量付给劳动者的货币表现。工资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渠道,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劳动者家庭成员生活的基本费用来源,同时也是劳动者向社会所做贡献而得到社会承认的反映。上面对工资的描述这只是我们按照日常生日经验对工资进行的一个简要概括。那么,工资的真正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给出了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论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其市场定位。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

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内在关系,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与补充。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对我国探索工资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在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出现之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便已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工资理论。现在主流经济学的工资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工资理论、货币主义工资理论、效率工资模型等。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派在历史与阶级的双重局限,决定了其工资理论的肤浅性与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主要包括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工资本质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资形式的理论阐明了各种形式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揭示了在工资形式上所形成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颠倒的、虚幻的认识。工资市场定位则阐明了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创立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劳动是惟一的价值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有劳动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惟一尺度。下面将就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工资的本质、工资的形式和工资的市场定位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作者:李楠 [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在这部著作中,

西方学界如何看待_资本论_

83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是一部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角度和方法很不相同的著作,但是,不同时期,西方学界对《资本论》的看法与评价不同,以下将对这些评价做简要的概述。 一、部揭示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著作 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特别是20世纪20至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以后,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对《资本论》采取“研究”的态度,一些试图发展主流理论的经济学家对《资本论》做出了某种肯定。例如,英国学者罗宾逊认为,《资本论》中所描述的阶级冲突,与主流经济学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利益和谐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流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是以存在无数财产相等的小业主组成的社会为假设前提的,《资本论》关于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论述却接触到了垄断竞争的现象,为分析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寡头垄断结构提供了刺激。米尔达尔强调,主流经济学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回避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论等学说,却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触到主要凭借财产所有权生活的人的痛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两个理论会在经济学家当中引起那么多的争议的原因。里昂惕夫等国外经济学家,还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理论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东欧巨变以后,这些国家一些从原来社会主义政权得到好处、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投机分子人如鱼得水,摇身一变,面不改色地公然站到《资本论》的对立面,全面否定《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全盘接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一切和谐的描述。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原来被原苏东政府视为异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一些在原苏东国家因为对《资本论》的理解不同于官方教条受尽折磨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例如,被称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四位思想家的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和吉登斯,却仍然给《资本论》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以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的确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仍属于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点并没有变,因此,《资本论》并没有过时,《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论述仍具有现实意义,《资本论》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仍有价值。 二、一部在国外经济学界始终引起争议的著作 在国外经济学界,《资本论》被公认为是一部引起争议最多的著作。尽管有人对它的评价很高,有人对它的评价较低,但几乎没有人否认它是一部学术著作。对《资本论》评价高的国外经济学家的代表是恩格斯和列宁,因为他们的评论人们都很熟悉,这里就不作重复了。在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经济学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在写于1925年的《对俄国的简略观察》一文中谈到《资本论》时,说《资本论》是“一本陈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我看来,它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当代世界毫无益处或没有用处。”但是,在十二年以后当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时,他在该书一开始却谦虚地注明“经典学派”一词是马克思创造的,自己对这个词的别种用法可能是犯了文法错 西方学界如何看待《资本论》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王丽娜 摘 要:文章就西方学者对《资本论》的看法作了简明扼要的客观概述,论证了《资本论》研究在当代、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西方学界;《资本论》;批判性;科学性 误。对于劳动价值论则给予了肯定,在赞扬他所推崇的经济学家盖赛尔时,又把盖赛尔和马克思相提并论。可见,在凯恩斯的内心深处,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有所承认的。另一位对《资本论》评价低的国外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他曾说马克思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后李嘉图主义者 ┄┄一个里昂惕夫循环依赖投入产出分析的并非令人毫不感兴趣的前辈”。但他同时又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卡尔?马克思著作冰山的一角。马克思大胆的经济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他的阶级斗争的政治理论,他的黑格尔哲学演变理论,具有历史‘观念’的重要意义,这些远远超过了他的正规经济学。”可见,萨缪尔森在评论《资本论》时,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愿意承认《资本论》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资本论》对很多经济现象具有解释力的事实,于是就采取了把《资本论》的理论排挤出他所设定的经济学范围的办法,间接地对《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做了某种承认。孟德尔指出,与萨缪尔森等人强加给劳动价值论的任务相反,《资本论》从来没有想用这个理论来说明市场上价格的短期波动。 三、一部既具批判性又具科学性的著作 《资本论》作为一部具有崭新经济理论体系的著作,确实包含着较多的对早期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的批判,一些国外经济学家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试图将《资本论》说成是一种只有批判性没有科学性的著作。这个理论不是在主流经济学供求价格理论而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超出投入的产出剩余的创造过程。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论》关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纯市场交换单一机制经济不能长久存在论述的科学性,更是已经被相当多的国外经济学家所承认。例如,安托万指出,马克思对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效需求原理知道得很清楚。按照这个原理,在宏观领域,收入和生产之间存在着循环关系。马克思早就看到了后来由凯恩斯详加阐述的投资在这个循环中的决定性杠杆作用,《资本论》关于投资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下会出现越来越大波动,不会像主流经济学描述的那样自动走向均衡的论述,是更符合实际的。海尔布隆纳则充分肯定了《资本论》有关制度分析的科学性。 如果人们没有认识到《资本论》所揭示的那些问题,当代实行市场经济的各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它们的经济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所以,以《资本论》只具有批判性为理由,认为对当代经济现象的分析只能使用国外主流经济学一种话语体系,或只能使用前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一种话语体系,否定《资本论》及其话语体系在当代特别是在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有用性,将使我国的经济学说丧失极为重要的洞察力基础,不利于我国经济理论的发展,也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建设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代敬.《关于<资本论>结构体系两个争论问题的述评》[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 [2]周晓梅.《<资本论>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经济研究.2007

浅析《资本论》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

浅析《资本论》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内容提要:《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其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伟大的、光辉的巨著,博大精深,意义非凡。《资本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运动规律,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科学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武装;为研究和剖析当代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锐器。《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座“思想高峰”,在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资本论》;生产方式;经济规律;价值 一、《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述,是诠释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据。在《资本论》发表之后的140年里,科学技术发展经历了多次的革命性飞跃,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也已经从传统的“殖民时代”跨入了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和思想理论也波澜起伏。在140周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资本论》依然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在当代新的境遇下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和层次,仍然需攀登这座“思想高峰”。 《资本论》为政治经济学阐述的基本原理为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基石,它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去分析、研究和把握当代国内外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本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所战胜和替代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是紧密地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没落的客观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必然经历同生产力相互作用而发展的历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

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政治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深圳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3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工友、农友和其他任何一个略有良知的朋友闻此噩耗,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无不感到心惊肉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以来,深圳富士康在众目睽睽之下接二连三刷新员工跳楼纪录,必有其不可告人的企业“黑幕”。 富士康在我国台湾被称为鸿海集团,1988年投资祖国大陆,是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自1991年至今集团年均营业收入保持超过50%的复合增长率,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连接器和计算机准系统生产商,连续9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发布的全球信息技术公司100大排行榜(2005、2006年排名第二),连续四年稳居中国内地企业出口200强第一名。多年来集团杰出的营运成绩和扎根大陆、深耕科技的投资策略,深为国家与地方领导肯定: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李瑞环、李长春、

资本论的研究框架

资本论的研究框架 【目录】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工资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序言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二篇资本周转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序言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著作。 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理论史。” 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进行反复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时出版,

资本论分析与当代价值

资本论分析与当代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从它第一卷1867年问世至今,已有近140年之久。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坎坷实践和激烈论辩之后,《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严肃问题。 (一) 《资本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可以说,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那样对于工人阶级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人们把它比喻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要想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懂得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实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就是《资本论》写作最深刻的政治动因。如果有人忽视这一点,背离这一点,甚至于敌视这一点,就不可能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 《资本论》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是关涉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命运的大事。就当时的情况分析,有两方面的背景:其一是,以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致力于探讨私有制运动的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出私有制本身的合理性问题。私有制被他们当作不言而喻的前提,是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经验事实,而资本主义则被视为由人类天性决定、合乎自然的唯一可能的生产方式。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这种经济学更是走向了庸俗化。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就是其中的代表。马克思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科学探讨已经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其二是,各种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学说都缺乏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虽然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抨击,但都是诉诸抽象的人性和理性,把未来社会改造寄希望于有教养人士身上。蒲鲁东在《什么是财产》中,虽然也对私有制作了批判性考察,但却在《贫困的哲学》中提出构成价值论,认为货币是资本主义一切罪恶的根源,因而只要求改变私有制的某种形式。蒲鲁东的批判只不过是对李嘉图理论的乌托邦式的解释;他企图超越资产阶级经济学,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者,希望成为一种合题,结果只不过是一种总合的错误。显然,如果不摆脱以上理论的左右,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工人运动。鉴于此,马克思才排除一切干扰,牺牲了健康、人生幸福和家庭,以下地狱的精神来创作《资本论》。 《资本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揭示出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衰落的规律。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指出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买是为了卖(带来利润)。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界定为剩余价值,并且进而指出,剩余价值不可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能是等价物的交换。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工人的劳动力。它的使用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货币拥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迫使他劳动,会创造出资本家没有付给报酬却被拿走的剩余价值,构成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以此为基础,马克思考察了资本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揭示出资本的垄断将会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