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上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上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上)

裴小革社科院《资本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这个题目在现在来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2017年正好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150周年来,《资本论》不仅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而且在当代仍作为最发人深省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各国的繁荣发展产生着独特的积极影响。

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国家历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早在2012年6月19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就专门考察了中国人民大学《资本论》教学和研究中心。在这次考察中,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加强《资本论》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学以致用,切实发挥理论的现实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各种场合又多次强调并深入阐述了,以《资本论》为基础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现实意义,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是对《资本论》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高度肯定。

《资本论》是一部论述人的解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著作,按照《资本论》的观点,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方向,简言之,应是以人民为中心,随着人民的创新劳动的持续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满足人民的有限的物质自然性需求到满足人民的无限广阔和全面发展的精神社会性需求的发展。《资本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说,为我们研究各种当代经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提供了其它学说无法替代的理论基础。

从以下三个方面就《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探讨。第一个方面是《资本论》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方面是《资本论》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是《资本论》为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一)财富概念的不同定义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财富增多,要使改革开放能够有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很有必要以某种正确的经济理论确立适合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财富概念。否则,对财富概念设置得不正确或是模糊的,会导致目标设置得不合理,改革开放就会偏离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不会有好的效果。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财富进行不同的定义,如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出于个人的享乐的目的,把财富定义为个人效用,用于研究

满足个人主观偏好的方法。西方经济学的供求价值论,出于分析资源静态配置的需要,把财富定义为交换决定的价格,把一切暂时不稀缺的资源都不当作财富,不能卖钱的都不是财富。有些财产多的人及其理论代表为了在收入分配中永远处于有利地位,把经由人用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的劳动产品财富和自然资源等非劳动产品财富等同起来,否定劳动产品财富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特殊意义。还有些把自己对金钱财富的追求作为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把人力和机器原料等同,为了追求金钱财富必须贬损别无用处的资本,无视人力对人所具有的直接财富意义和主体特性。人力是经济主体的一部分,实际上,人力和人是不可分割的。

(二)基于《资本论》提出的财富概念

和这些定义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资本论》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经济运行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全面发展和生活富裕。因此,基于《资本论》提出的财富概念,即要为研究如何在改革开放中给中国最广大人民带来发展和富裕服务。出于这样的角度和目的,就需要排除西方经济学的干扰。

第一,把广义的财富定义为一切对人类现在和将来具有客观使用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以某个人主观评价为转移的可有可无的效用。比如一些基础理论成果,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些人可能看不懂,他们会认为看不懂的这种理论对自己没用,就是一堆垃圾。但是,这种基础理论成果对个别人没用,不等于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是没用的。类似于相对论这样的基础理论,对整个社会、对人类有它客观的有用性,那么它们就是财富。

第二,要把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区别开来,承认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非商品,如公共产品和空气等,虽然没有价格,不进入市场,有一些现在也不稀缺,但也是财富。广大人民群众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雾霾很严重。实际上,像空气这种可以无限拥有的非商品财富,人们常常因为无限拥有,无视它无法离开的有用性,进而发展一些污染的企业,把空气、其它公共用品都污染以后,使它们从原来非常富余,取之不尽,到后来变得越来越稀少,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会感觉到它们是财富。过去无限多的时候,人们感觉不到,不卖钱,就以为这不是财富,实际上这才是人们最重要的财富。为了生产一些能卖钱的财富,把这些对人们来讲更重要的财富毁坏掉,那个时候才会感觉到它们是财富,而在这些东西不稀缺的时候,人们往往感觉不到。所以,个人感觉的是否稀缺,不是财富的一个必然要求的定义,往往有些不卖钱的东西,实际上对人来讲却是更重要的财富,所以,不能以西方经济学的卖不卖钱来决定是不是财富。而应该以《资本论》的理论为基础,把这些客观有用的使用价值,即使它现在并不稀缺,没法卖钱,但是对人类有用的非商品物质,要承认它是财富。

第三,为了说明财富的来源,要把劳动产品财富和非劳动产品劳动财富区分开来。把狭义的财富定义为劳动产品财富,说明劳动产品财富增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重要意义。

第四,为了把中国改革开放的目的设置为最广大人民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不能只把物质使用价值称为财富,要把人力使用价值也称为财富,做出物质财富和人力财富的区分。

第五,因为制度也是人类创造的一种重要财富,所以还需要把它单列出来,以研究它对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的特殊重要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

(三)人力财富概念的重要意义

在《资本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的财富的概念对于科学设置中国改革开放目标的重要意义需要进行特别的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论》可变资本理论的影响下,西方经济学界对人力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尽管出于政治原因,总是回避和贬低《资本论》的可变资本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还是用人力资本的概念偷偷接受了《资本论》可变资本理论中的很多科学思想。但这种人力资本理论有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它把人力只作为增加物质财富或者收入的手段,没有把增加人力同时表示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且用这个概念掩盖了人力是经济发展主体的组成部分的特性。按照这种理论,似乎人力和机器原料一样,是专为追求金钱收入增值而贬损的东西,本身对人毫无用处,并且和机器原料一样同属于经济客体。

而在《资本论》看来,人力与人不可分割,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像机器原料一样在经济发展中被贬损,相反,却应在经济发展得益和壮大。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经济发展是人发挥主体作用、改造自然的结果,经济发展虽然不能自动解放人,但却能为人类解放提供必要的条件,经济发展最终要为实现社会和个人的整体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一部手稿,也就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里边就指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又说,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它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经济发展对人类解放和发展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的基本需求不再是物质的,而是变成了内在必然性的要求和对人完满生活的享受,即对个性的全面丰富和自由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将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将以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取代物对人的统治的单纯经济关系,经济发展也将改变人们的消费关系,使得人们对物的关系将不再是利己主义的占有,而是全面丰富的拥有。

基于《资本论》提出的人力财富概念,比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更科学,因为它可以鲜明表示出人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和要追求的最终目的的特性。所谓人力财富,就其自然属性存在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它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给人和社会带来发展或收益。简言之,人力财富的基本特征有两点,第一,它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经济发展的主体的组成部分;第二,它是可以使人和社会获益和发展的财富。

虽然《资本论》的作者早在一百多年前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但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财富概念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并没有引起很多国家决策者的高度重视。长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传统财富概念是一种西方经济学倡导的以物为中心的财富概念,它认为,财富就是物质收入,经济发展必须以物质收入的增长为核心,物质收入是唯一财富,人力只是资本,只是增加收入的手段,因此,追求物质收入的无限增长是至高无上的目标。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核心,成为评价经济福利的综合指标和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的象征。于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发展表现为对国民生产总值、对经济高速度增长目标的热烈追逐,驱使着人们的发展行为和发展方式。在人类发展的

历史上,这种财富概念一度占据统治地位,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虽然说它在实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方面确实起过历史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及其弊端逐渐暴露并日益突出。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硝烟的人们格外地渴望和平与繁荣,他们开始逐渐把目光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相互促进之中。国际社会围绕经济发展的内涵和重点,先后形成了各种不同于传统财富概念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如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核心的基本需求战略,以人的发展为轴心的生活质量战略和内缘发展战略,以人和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这些发展战略和战略的演变更迭反应了当代人财富概念的重大变化,它意味着《资本论》关于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或者为目的的理论又一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使人们冲破西方经济学传统财富概念的束缚,在世界各国形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可持续发展思潮。

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起点和表象上看,似乎重点在于解决生态环境的危机,但其深层更带有本质性的目标则是促进人的发展。例如,在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组织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重要文件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盖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该战略中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强调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要与地球承载能力保持平衡,保护地球的生命力和生物的多样性。同时,还提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130个行动方案,呼吁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只有在发展的内涵中包含有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要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

可见,《资本论》提出的人力财富概念比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更适合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设置,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设置奠定了更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不应仅是使少数人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应是使最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更加富裕的生活。

二、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是随着改革开放得到发展的。于是,理论界有些人为了否定《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编造说《资本论》,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价值论,是只研究公平和价值,不研究发展和财富的理念,当代的西方经济学则是专门研究发展和财富的理论,所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只应用或只以当代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就可以了。《资本论》尤其是劳动价值论与发展和财富问题无关,有的过时了,有的已经包含在西方经济学里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也是不利于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

(一)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事实上,劳动价值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做了系统阐述的,亚当斯密的主要著作的题目就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或简称《国富论》,这部书讨论的主题就是人们如何通过分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公平

和价值问题。以后,更彻底论述劳动价值论的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虽然在论述财富和发展的同时比较多地论述了分配问题,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他认为,为了发展经济,只要想办法通过自由贸易,让国外的粮食进口,把国内的粮价和地租压下来,让利润增加就可以了。面对当时工人的工资的低下的情况,他是非常漠然的,没有为工人说任何话,认为工资的低下对经济发展无害,而且有利,就是应该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根本就没有谈公平问题。英国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也是承认劳动价值论的,他除了研究财富和发展以外,比较多地研究了贫困问题,他认为,贫困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穷人不结婚,并且要禁欲,同时用战争和灾难多死人,更是完全没有研究公平问题,而且研究发展他提的这个方法非常极端、偏颇。

马克思创新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他的《资本论》揭示了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将越来越不适应,工人受到不合理压制,必将走向反抗,改变这种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并没有单纯从公平的角度论述这些问题。当然,他认为公平和效益是可以兼顾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