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SA仪校教材 (new)

MSA仪校教材 (new)

量规仪器校正管理及测量系统分析技术-----仪器校正工程师资格认定培训班教材

第一章计量学基础知识

一.计量学相关名词介绍

二.计量技术的专业分类

三.计量单位和单位制

第二章量规仪器管理

一.IS09000之仪器管理要求说明

二.量规仪器管理全过程

三.测量系统分析技术(MSA)介绍

第三章量规仪器校正

一.量规仪器校正与管理流程

二.校正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三.仪器校正周期的确定

四.不确定度的计算

第四章企业常见量规仪器校正案例

一.案例分析〈5类〉

二.校正要求与校正成绩书

第一章计量学基础知识

一.计量学相关名词介绍

1.量(可测的量)﹕

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

广义的量-----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电阻等﹔

特定的量-----一段电线的长度﹑一根电线的电阻﹔

2.量值﹕

由数值和计量单位的乘积所表示的量的大小。

例如﹕ 5.3m ﹑ 12kg ﹑ -40℃

3.测量﹕

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例如﹕用卡尺度零件尺寸﹐用秤称重量

4.测试﹕

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或试验和测量的综合。

5.计量:

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

6.仪器(测量设备):

可单独地或与辅助设备一起﹐用以直接或间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器具或装置。

A)实物量具----可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的器具。

例如砝码﹑量块﹑标准电阻等﹔

B)计量仪器(仪表)----将测量值换成可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

例如电流表﹑温度计﹑数字频率计﹑记录式光谱仪等﹔

C)计量装置﹕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需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称。

7.计量基准﹕

能够复现﹑保存和传递量值﹐并经国家鉴定﹐作为统一全国量值依据的计量器具。

国家基准﹑副基准﹑工作基准。

8.计量标准﹕

按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规定的准确度等级﹐用于检定较低等级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9.检定﹕

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即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10.校准﹕

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注 1) 校准结果既可赋予被测量以示值﹐又可确定示值的修正值﹔

2) 校准也可确定其它计量特性﹔

3) 校准结果可以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上﹔

4) 有时可用"校准曲线"表述校准结果。

11.比对﹕

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同种计量基准﹑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

12.准确度﹕

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13.精密度﹕

重复量测时﹐其量测数据间差异的程度。

14.不确定度﹕

与测量结果关联的参数﹐它表示可合理地认作(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或指﹐对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度的可疑程度。

15.量值传递﹕

通过对计量器具的的检定或校准﹐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对被测对象所测得的量值的准确和一致的过程。

16.溯源性(量值溯值)﹕

通过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标准的量值能够与规定的计量标准(通常是国际或国家计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17.计量确认﹕

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是包含校准﹑调整﹑修理﹑封印﹑标记等一组动作的概念。

二.计量技术的专业分类计量器具类别与种别的规定

三.计量单位和单位制

1.基本单位

表1﹕国际通用的基本单位

2.辅助单位

表2﹕国际单位制(SI)辅助单位

3.单位制

为给定量制建立的一组单位。

1)厘米﹑克﹑秒单位制(CGS制)﹔

2)米﹑千克﹑秒单位制(MKGS制)﹔

3)米﹑公斤力﹑秒单位制(工程单位制)﹔

4)米﹑吨﹑秒单位制(MTS制)﹔

5)国际单位制(SI)

第二章量规仪器管理一、ISO 9000之仪器管理要求说明

二、量规仪器管理全过程

计量器具的选配考虑的因素

三、测量系统分析技术(MSA )分析

象每个过程一样,对用来描述测量系统变差的分布可以赋予下列特性:

位置: ●稳定性; ●偏倚; ●线性; 1) 宽度或范围: ●重复性; ●再现性;

● 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报告

零件号及件名 : 量具名称 : X-Y 坐标仪 特 性 : 尺 寸 量具编号 : 日 期 :

1. 制程标准差= 0.6mm/6=0.1mm

2. 量测程序标准差= (0.02+0.02+0.02)/3=0.02mm

3. 判定 : OK

● 量具的偏性

2)量具的偏性示例

偏性分析报告

件号件名 : 量具名称 : X-Y 坐标仪 特 性 : 尺 寸 量具编号 :

日 期 :

2. 偏性=真值-观测平均值=51.480-51.475=0.005mm

3. %偏性=(偏性/制程变异)x100=0.005/0.6=8.33%

3)分析:如果偏倚较大,查找以下可能的原因 ● 标准或基准值误差,检验校准程序;

● 仪器磨损.主要表现在稳定性分析上,应制定维护或重新修理的计划; ● 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 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

● 仪器校准不正确.复查校准方法;

● 评价人操作设备不当.复查检验说明书; ● 仪器修正计算不正确;

线性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

在测量仪器的工作范围内选择一些零件可以确定线性.这些被选零件的

偏倚由基准值与测量观察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确定.最佳拟合偏倚平均值

与基准值的直线的斜率乘以零件的过程变差(或公差)是代表量具线性的指数;为把量具线性转换成过程变差(或公差)的百分率,可以将线性乘以100,然后除以过程变差(或公差).至于稳定性,建议分析技术可采用图形,即带最佳拟合直线的散点图.

如果测量系统为非线性.查找这些可能原因;

1)在工作范围上限和下限内仪器没有正确校准;

2)最小或最大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3)磨损的仪器;

●重复性------由同一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

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有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

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 )的可接受性准则是;

●低于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

●10%至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

用等可能是可以接受的;

●大于30%的误差----------测量系统需要改进.进行各种努力发现问

题并改正.

例如,如果重复性比再现性大,原因可能是;

1)仪器需要维护;

2)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精度;

3)夹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4)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如果再现性比重复性大,那么可能的原因有;

1)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和读数;

2)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

3)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当不具备计算机时建议使用X&R法.否则可以把方差分析法编进计算机程序中.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Gage Repeatablility And Reproduccibility Data Sheet 量具名称磅秤

量具编号S-PB-002操作人:

日期08/21/00批准人:

评价人零件

平均值试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

所谓计数型量具就是把各个零件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否则拒收.绝大多数这样的计数型量具用来接受或拒收一套基准件.不象计量型量具. 计数型量具不能指示一个零件多么好或多么坏.它只指示该零件被接受还是拒绝.

小样研究是通过选取20个零件来进行的.然后两位评价人以一种能防止评价人偏倚的方式两次测量所有零件.在选取20个零件中,一些零件会稍低于或高于规范限值.

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零件四次)一致则接受该量具,否则应改进或重新评价该量具.如果不能改进该量具.则不能被接受并且应找到一个可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一个典型的用于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的表格见下表

橡胶软管内径通过/不通过塞规

第三章量规仪器校正一.一般量规仪器校正与管理流程图

二.校正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1)入库(进厂)校准。

测量设备在出厂后,要经过运输,有的要经过几次转手,从出厂到用户收货入库,要经过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就存在着测量设备变成不合格的可能。

所以要对购进的测量设备进行入库验收、校准,经验收校准合格方可入库。验收校准不合格的一律不准入库,退回采购部处理。购进的测量设备凡无制造许可证标志的(CMC标志等),不能认为是合格品,防止社会上不合格的测量设备流入企业。

(2)出库(发放)校准。

仓库存放的测量设备,在发放时,企业计量部门(QA部计量组)对每件测量设备进行建账登记、编号、立卡,确定校准周期后发放使用。并对外观进行检查,已超过校准有效期的,应进行全面校准。测量设备库存时间长了,由于保管不善或其它种种原因,有可能使原来合格的测量设备变成不合格品,所以,一定要经过校准合格,才准发放使用。

对于新投入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实行周期校准的第一次校准,所以也叫“首次校准”。

注意:入库、出库校准(或检定)如何进行,是否必要,视各企业的自身情况而定,但必须保证计量器具在使用前得到校准或检定。

(3)定期校准。

定期校准是指按标准规定对使用中的测量设备进行定期的校准。并按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校准加以区别管理,它是整个校准工作的核心。属于强制检定的工作测量设备,应定期由国家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周期检定。属于非强制校准的测量设备,企业也要登记造册,按校准周期自行校准或送国家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校准。

(4)返回校准。

从工具库借出的计量器具,返回工具室后,应先进行必要的校准,然后再上量具架待用。此种校准是周期校准的补充,是否必要,各企业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专用量具,一般要进行返回校准。

(5)巡回校准。

对重点产品、关键工艺、高精度机床和生产流水线上使用的测量设备要加强管理。到车间、生产现场进行巡回校准。巡回校准可以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需要,对部分项目进行校准,如万能量具的零位校对,温度计量中控温仪表的炉前校准等都属于这种性质:

(6)临时校准。

测量设备在确认周期内发生故障,可根据使用人要求,给予临时校准。

(7)在用测量设备抽校。

在用测量设备抽校是指对现场或在线测量设备的示值和主要计量性能随机抽取样品的校准,抽样的样品的数量要足以代表全部在现场使用或在线测量设备的示值和主要计量性能的合格情况。因此,企业要随机抽取抽校不少于10%的测量设备。

三、仪器校正周期的确定

1.定义﹕指仪器设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仪器设备量测值能有效保持在允差范围内的限

定间隔时间﹔

2.制定仪器校正周期的意义﹕

A)降低品质失败成本﹔

B)有利于加强制程管制﹐防止偏差﹔

C)使仪器设备精确在允差范围内﹔

3.制定仪器校正周期的依据﹕

仪器种类﹔制造厂商建议﹔使用程度﹔仪器损坏及偏差趋势﹔环境状况﹔校正成本﹔量测精确度。

4.制定仪器校正周期的方法﹕

A)美国NCSL法

附表一﹕在85%可靠性判定下的周期修正表。

B)ISO法(ISO100012-1)

首先作初期选择, 以固定期间作为校正周期;

5.仪器允差与校正成本之比较

无必要之允差要求自然使成本急剧增加﹐应当特别注意。

四.不确定度的计算

1.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表示合理赋予的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1)此参数可以是标准差(或其倍数)或说明了置信水平的区间的半宽度﹔

2)此参数一般由多个分量组成。其中一些分量可用一系列测量结果的统计

分布评定﹐以实验标准差表示﹔另一些分量由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假定的概率分布评定﹐也可用标准偏差表示﹔

3)所有的不确定度分量﹐包括由系统影响产生的分量﹐如一些修正和参考

标准有关的分量﹐均对分散性有贡献。

4)仪器的测量不确定度是与给定测量条件下所得的测量结果密切相关﹐因

此应指明测量条件﹐也可以泛指需用测量条件下所得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5)完整的测量结果应包含被测量值的估计及其分散性参数两部分。

2.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1)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2)被测量的定义值的实现不理想﹔

3)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定义的被测量﹔

4)对环境条件的影响认识不足或环境条件的不完善测量﹔

5)人员对仿真式仪器的读数偏差﹔

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别域的限制﹔

7)测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给定值或标定值不准确﹔

8)数据处理时所引用的常数和其它参数不准确﹔

9)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和测量程序引起的不确定度﹔

10)修正系统误差的不完善﹔

11)不明显的粗大误差。

TS16949实验室手册--MSA测量系统分析工作内容及步骤

TS16949实验室手册--MSA测量系统分析工作内容及步骤 7.7.1 测量系统分析前的准备 7.7.1.1 先计划将要使用的方法。如均值和极差法等。 7.7.1.2 确定评价人、评价的样品数量及重复读数次数。 7.7.1.3 进行评定时对评价人的选择应从从事该仪器的人中选定。 7.7.1.4 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能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因为每个零件将被测量若干次,因此必须对每个零件编号以便于识别。 7.7.1.5 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一。例如:如果特性的变差为0.001,仪器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 7.7.1.6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仪器)在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性尺寸。 a. 测量应按照随机顺序,以确保整个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漂移或变化将随机分布。 b. 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零件的编号,以避免可能的偏倚。但是,进行分析的人应知道正在检查哪一零件,并相应记录下数据,即评价人A,零件1,第一次试验;评价人B,零件4,第二次试验等。 c. 在设备读数中,读数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如果可能,读数应取至最小刻度的一半。 d. 分析工作应由质保部及各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 e. 每位评价人应采用相同方法及步骤来获得读数。

7.7.2 评价测量系统时,需要确定的三个基本问题。 7.7.2.1 需要评价的测量系统有无足够的分辨力; 7.7.2.2 需要评价测量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在统计上保持一致; 7.2.3 这些统计性能在预期限范围内是否一致,并且用于过程分析或控制是否可接受。 7.7.3 测量系统存在的误差 7.7.3.1测量系统的误差的类型有以下五种: a.偏移 b.重复性 c.再现性 d.稳定性 e.线性 示意图: 图偏倚图重复性 图再现性图稳定性 图线性1 图线性2(变化的线性偏倚) 7.7.3.2偏移引起的变差 a. 为了在过程范围内指定的位置确定测量系统的偏倚,就必须得到一个可接收的基准值。 b. 基准值可以通过对一个基准件进行精密测量得到。 c. 让评价人用正被评价的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小10次。 d. 计算读数的平均值。从而得到偏倚(基准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值就表示测量系统的偏倚)。 e. 再计算偏倚占过程变差(或容差)的百分比,即[偏倚/

MSA测量系统分析教材

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MSA目的: 选择各种方法来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 受控:量具、仪器、检测人员、程序、软件 活动:测量、分析、校正 适用范围: 用于对每一零件能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测量和测量过程: 1)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2)赋值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 3)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4)测量过程看成一个制造过程,它产生数字(数据)作为输出。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变差: ●多次测量结果变异程度; ●常用σ 表示; m

●也可用测量过程过程变差R&R表示。 注: a.测量过程(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b.R&R=5.15σ m 测量系统质量特性: ●测量成本; ●测量的容易程度; ●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常用统计特性: ●重复性(针对同一人,反映量具本身情况) ●再现性(针对不同人,反映测量方法情况) ●稳定性 ●线性(针对不同尺寸的研究) 注:对不同的测量系统可能需要有不同的统计特性(相对于顾客的要求)。 测量系统对其统计特性的基本要求: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 ●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变异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时,其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 变差和公差带中的较小者。 评价测量系统的三个问题: ●有足够的分辨力;(根据产品特性的需要) ●一定时间内统计上保持一致(稳定性); ●在预期范围(被测项目)内一致可用于过程分析或过程控制。(线性) 评价测量系统的试验: ●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满足要求的统计特性; ●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 ●验证统计特性持续满足要求(R&R)。

简单明了的MSA(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MSA(MeasurementSystemAnalysis)使用数理统计和图表的方法对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进行分析,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和误差对于被测量的参数来说是否合适,并确定测量系统误差的主要成分。 以事实和数据驱动管理,而数据是测量的结果,因此在开展统计分析时,要特别强调数据本省的质量和相应的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是指对具体事物赋予数值,以表示它们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由人员、仪器或量具、测量对象、操作方法和环境构成的整体就是测量系统。所谓测量系统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估,在合适的特性位置测量正确的参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波动来源及分布,并确认测量系统是否符合工程需求。 任何实测数据的波动都可以看作过程的波动和测量系统的波动之和,即σ2总=σ2过程+σ2测量系统 六个常见的测量系统评估项目 稳定性、偏倚、线性、分辨率、重复性和再现性。其中偏倚是测量系统准确度的度量。 01偏倚Bias 测量观察平均值与该零部件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的标准平均值的差值

02线性 表征量具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别 03稳定性 表征测量系统对于给定的零部件或标准件随时间变化系统偏倚中的总偏差量,与通常意义上的统计稳定性是有区别的 04重复性 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偏

差 05再现性 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偏差 通常,前三种指标用于评价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后两种指标用于评价测量系统的精确性。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可以通过对设备的校准等对测量系统进行维护、监控,也就是说,通过对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偏倚、线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后进行校准后可以解决其准确性问题。工程上通常用测量系统的精确性也就是其重复性和再现性来研究其统计特性,就是通常所说的“GR&R研究”。 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通常需要根据测量过程的可重复性(破坏性或非破坏性)、测量结果性质(计数型数据或计量型数据)、待测单元的数量大小、过程的成本、仪器或量具的状态及测量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和控制,确保测量系统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产品监视和测量有关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评价管理和控制。 3.职责 3.1 品管部:负责组织收集数据、计算、评价和结果的判定,并形成具体的系统分析报告。 3.2 生产部/品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时的具体测量工作 4.定义 4.1 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4.2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 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3 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 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来确定 4.4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 的测量值变差 4.5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 平均值的变差。 4.6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

变差。 4.7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8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5—10个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测 量仪器将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一次进行依此测量(注意:每个零件的编号不 能让评价人知道和看到),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一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 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当评价人A第一次将5—10个零件均测量完后,由 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已测量完的5—10个零件重新混合,然后要求评价人A 用第一次测量过的测量仪器对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二次进行依此测量,同时 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二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 中,第三次盲测以此类推 5.作业内容 5.1 稳定性分析 5.1.1选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的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可从生产现场任取一 产品并指定它作标准样,在实验室测量该零件10次,并计算其平均值作为“基准 值”。 5.1.2 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至5次。样本的容量和频率根据测量系统的实际 情况来确定,(如测量系统的使用频率,操作条件,需多长时间重新校准或维修等)。 读数应在不同时间读取以代表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情况,包括预热、环境或其它 在一天内可能变化的因素。 5.1.3 在《均值极差控制图》中填写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总体平均值和极差,并绘制 均值极差曲线。 5.1.4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准曲线图判断系统失控或不稳定状态。稳定性判定

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可分为“计数型”及“计量型”测量系统两类。测量后能够给出连续性的测量数值的为计量型测量系统;而只能定性地给出测量结果的为计数型测量系统。“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通常包括(Bias)、稳定性(Stability)、(Linearity)、以及重复性和再现性 (Repeatability&Reproducibility,简称R&R)。在测量系统分析的实际运作中可同时进行,亦可选项进行,根据具体使用情况确定。 测量:是指以确定实体或系统的量值大小为目标的一整套作业。 我们通常用分辨力、偏倚、稳定性、线性、重复性和再现性等评价测量系统的优劣,并用它们控制测量系统的偏倚和波动,以使测量获得的数据准确可靠。 有效测量的十原则: 1.确定测量的目的及用途。一个尤其重要的例子就是测量在质量改进中的应用。在进行最终测量的同时,还必须包括用于诊断的过程间测量。 2.强调与顾客相关的测量,这里的顾客包括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 3.聚集于有用的测量,而非易实现的测量。当量化很困难时,利用替代的测量至少可以提供关于输出的部分理解。 4.在从计划到执行测量的全程中,提供各个层面上的参与。那些不使用的测量最终会被忽略。 5.使测量尽量与其相关的活动同时执行,因为时效性对于诊断与决策是有益的。

6.不仅要提供当期指标,同时还要包括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对现在 及以前的测量固然必要,但先行指标有助于对未来的预测。 7.提前制订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及展示的计划。 8.对数据记录、分析及展示的方法进行简化。简单的检查表、数据编码、自动测量等都非常有用,图表展示的方法尤为有用。 9.测量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可用进行阶段评估。其中,可用性包括相 关性、可理解性、详细程度、可读性以及可解释性。 10.要认识到只通过测量是无法改进产品及过程。 基本概念: 3.稳定性:测量系统保持其位置变差和宽度变差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4.偏倚:观测平均值(在重复条件下的测量)与一参考值之间的差值。 5.线性:在量具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程度。 6.分辨力:测量系统的分辨力是指测量系统识别并反映被测量的最微 小变化的能力。当数据组数大于等于5,测量系统才有足够的分辨力。 7.属性的一致性:计数型(属性)测量系统中系统内、系统间及系统 与标准之间判定结果的一致程度。 测量数据质量高,既要求偏倚小,又要求波动小。 通常测量结果服从正态分布N(,于是正态分布下有: P(,x-μ,<3σ)=φ(3)-φ(-3)=φ(3)-(1-φ(3))=2φ(3)-1=2*0.99865-1=0.9973

msa手册第五版

MSA(第5版)测量系统分析培训咨询咨询咨询咨询咨询GC咨询咨询MSA讲座的目的是使受训人员了解MSA在控制和改进过程中对统计方法的重要性2测量系统分析介绍3.什么是测量系统?6.1评估系统是为产品或服务特征赋予价值的过程,评估系统的第一步是了解过程并确定其是否满足我们的要求。4个测量系统示例6.1如果要测量柱孔的内径,则测量系统应包括:–要测量的零件–人员–测量仪器–仪器使用由于测量活动,我们产生了表示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值-MSA用于分析测量系统对测量值的影响-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强调仪器和人的影响6.1我们测试测量系统以确定统计量测量值的特征并将其与可接受的标准进行比较。6.对三个基本问题进行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是否具有时间变化的统计稳定性以及是否具有时间变化的统计稳定性?-预期范围内统计特征的一致性是否为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所接受?获胜者的方法与过程变化有关,这使测量系统分析对于确定三个基本问题更加有意义。 6.1.6.1对于日益强调持续改进的全球市场,仅以相对于公差的百分比表示测量误差是不够的。测量结果或值的变化是由组成因素及其在测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材料人

员测量变化环境方法仪器(机器)9测量系统分析数据的使用﹣6 ﹣1使用测量系统收集的数据来:–控制过程–估计影响过程输出及其关系的变量﹣6 ﹣1使用数据分析,以增进对测量系统因果关系的了解。注意测量系统,以获得可重复性和可重复性10环境影响测量数据6.1温度变化会导致热膨胀和冷收缩,这会导致对相同特性的读数不同同一部分。6.1光线不足会妨碍正确阅读。刺眼的光会导致错误的阅读。11测量仪器会影响测量结果测量仪器的增量刻度必须小于规格值。测量仪器的类型(例如尺子,卡尺,材料和人员)会影响测量结果。材料:人员:13测量值并不总是准确的。测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每个测量值,并且基于这些测量数据的判断可以将测量系统误差分为五类:偏差偏差,可重复性,可重复性,可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度。14测量前必须知道MSA 系统被采用。建立了新量规的适用性和可接受性标准。一个量规与另一个量规进行比较6.1.6.1可疑量具的评估6.1维护前后量具的特性比较6.1测量系统变化的计算6.1建立制造过程可接受性标准6.1管理和改进测量过程15 MSA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目的使学生了解测量系统统计特征的重要性及其满足质量管理要求的意义。17检验和测试

MSA新版9020说明书[1]

9020/9010 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单元中文安装使用说明书 中美合资 无锡梅思安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WUXI MSA SAFETY EQUIPMENT CO. LTD.

在安装或使用、维护本产品前,必须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所规定的范围进行操作。 目录 一、概述 (4) 二、技术规格 (4) 三、面板功能 (4) 四、接线端子及系统连接示意图 (5) 五、安装 (5) 1.简述 (5) 2.9010/9020仪表 (6) 3.常用探测器的安装 (6) 4.传输电缆(连接500S点型可燃性气体探测器) (6) 六、检查 (7) 七、基本操作 (7) 1.功能代码简介 (7) 1.1 功能代码之意义 (7) 1.2 功能代码1,3,5,123和223的进入方法:.. 7 1.3 功能代码2,4,7,52,53等的进入方法: (7) 2.常用的标定校准操作 (8) 2.1 标定校准包括4个基本步骤 (8) 2.2 标定校准过程如下 (8) 3.功能代码简述 (9) 3.1 功能代码1 检测通道的标定校准操作 (9) 3.2 功能代码2 特殊工作条件的设定 (9) 3.3 功能代码3 模拟检查操作 (9) 3.4 功能代码4 参数设定操作 (10) 3.5 功能代码5 事件保存和打印功能 (11) 3.6 功能代码7 外围地址的设定 (12) 3.7 功能代码52 初始化操作 (12) 3.8 功能代码53 默认设置 (12) 3.9 功能代码123 (13) 4.预置口令的使用 (13) 八、常见故障及错误信息 (13) 九、订货须知 (14) 十、附图 (15)

测量系统分析(MSA)基础知识及操作指导

测量系统分析(MSA)操作指导书 一、目的 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并针对分析状况组织相关改善,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 1.0、公司内任何计量仪器测量系统; 2.0、检测设备每次校准/维修纠正之后; 3.0、新设备/仪器来厂校准后; 4.0、质量改善数据收集阶段。 三、职责 1.0、本手册由品质部负责编写及修订; 2.0、实验室计量部门负责MSA相关评估及数据收集; 3.0、量具使用部门须无条件配合计量部门对量具进行评估; 四、相关术语 1.0、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0、分辨力:是仪器可以探测到并如实显示的参考值的变化量,也可以称为可读性或分 辨率; 3.0、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称之为测量系统,测量系 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人员、环境等的集合; 4.0、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 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 5.0、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 6.0、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样品或基准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 值总变差; 7.0、量具重复性: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 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8.0、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 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 五、测量系统分析 1.0、测量系统分析前,必须确保测量系统处于校准合格情况之下; 2.0、偏倚分析 偏倚分析采用独立取样法,具体操作如下: 2.1、选取一个样品,建立可追溯标准的真值或基准值,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取一个 落在中心值域的样品当成标准值,且应针对预期测试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每个样本要求单独分析,并利用更高级别量具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计算其平均值,并把其当成基准值。 2.2、由一位操作者(作业员)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品或标准件测量10次,并计算出平 均值,此值即为“观测平均值”; 2.3、计算偏倚 偏倚= 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制程变异 = 5.15δ 2.4、计算偏倚百分比

MSA操作指导书-

MSA操作指导书 1. 目的 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2. 范围 2.1 检测设备每次校准之后 2.2 APQP试生产控制计划中规定使用的检测设备并且需最近一次MSA评价半年以上者。 3. 定义 3.1 MSA:测量系统分析 3.2 EV:重复性—设备变差 3.3 AV:再现性—评价人变差 3.4 R&R:重复性与再现性 3.5 PV:零件变差 3.6 TV:总变差 4. 职责 由品管科负责完成 5. 内容 5.1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

5.1.1 本公司计量型检测设备见《计量器具台帐》 5.1.2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方法采用均值和极差法 5.1.3 具体操作步骤 5.1.3.1 检测设备的选定 由品管科按《检测和测量设备周期检定计划表》及试生产控制计划来选定。其最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 5.1.3.2 评价人的选定 由品管科从日常操作该检测设备的人员中挑选2~3人进行测量。另外,品管科负责MS A研究的人员进行记录和计算评价。 5.1.3.3 测量参数的选定 由品管科选定,并填写在《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的表格中。 5.1.3.4 被测零件的选定 由品管科研究人员和评价人一起选取具有代表整个生产过程的10个零件(有时,每天取一个,连续10天);然后由研究人员按1到10给零件编号,在测量时评价人不能看到这些编号,可测量2~3次。 5.1.3.5 让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由研究人员计入附件一的第一行;再让评价人B和C测量这10个零件并互相不看对方的数据,由研究人员记录于附件一的第六行和第十一行。 5.1.3.6 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达成,把数据填入第二、七和十二行。如果需试验三次,则重复上述操作,记录于第三、八和十三行中。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程

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教程 测量系统分析 〔MSA〕 培训教材

目录 第Ⅰ章测量系统--------------------------------------------------------------------------------------2 第Ⅱ章测量系统的差不多要求---------------------------------------------------------------7 第Ⅲ章测量系统的波动-------------------------------------------------------------------------11 第四章测量系统研究的预备----------------------------------------------------------21 第五章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24 第六章计数型量具研究---------------------------------------------------------------------31

第Ⅰ章 测量系统 引言 现在人们大量使用测量数据来决定许多情况﹒ ●如依据测量数据来决定是否调整制造过程〔利用统计操纵过程〕 ﹔ ●测量数据能够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显著关 系。例如,估量一模制塑料件的关键尺寸与浇注材料温度有关 系。这种可能的关系可通过回来分析进行研究﹔ ●利用测量数据来分析各种过程﹐明白得各种过程﹔ ●了解测量数据的质量,质量高﹐带来的效益大﹔质量低﹐带来 的效益低。 测量数据的质量 假如测量数据与标准值都专门〝接近〞﹐这些测量数据的质量〝高〞﹔假如一些或全部测量结果〝远离〞标准值﹐这些数据的质量〝低〞。表征数据质量最通用的统计特性是偏倚和方差,所谓偏倚的特性﹐是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而所谓方差的特性﹐是指数据的分布。 低质量数据最一般的缘故之一是数据变差太大。一组测量的变差大多是由于测量系统和它的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造成的,假如这种交互

msa天鹰调零方法

msa天鹰调零方法 MSA天鹰调零方法 引言: MSA天鹰调零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仪器校准方法,通过校准仪器的零点,使其能够准确测量目标物体的参数。本文将介绍MSA天鹰调零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原理: MSA天鹰调零方法是基于零点校准的原理。在测量仪器中,零点是指在没有测量目标时,仪器示数应该为零的位置。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仪器的老化、磨损或误差累积等原因,仪器的零点可能会发生偏移。因此,通过MSA天鹰调零方法,可以校准仪器的零点,使其恢复到准确的位置,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步骤: 1. 准备工作:首先,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并检查仪器的电源、连接线等是否正常。同时,准备好校准物体,如标准气体或已知浓度的液体。 2. 开始调零:将仪器置于未测量目标的位置,确保仪器与校准物体之间没有干扰。按照仪器的使用说明,打开仪器并进入调零模式。 3. 调零过程:根据仪器的提示,在调零模式下进行操作。通常,仪

器会要求将校准物体接入仪器,并等待一段时间,直到仪器完成内部校准。 4. 验证结果:调零完成后,仪器会显示校准结果。此时,可以进行验证实验,使用已知浓度的校准物体进行测量,以确认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重要性与作用: 1. 提高测量精度:通过MSA天鹰调零方法,可以校准仪器的零点,消除仪器误差,从而提高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 2. 确保测量结果可靠:仪器的零点偏移可能导致测量结果的偏差,影响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调零,可以确保仪器在工作状态下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 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定期进行MSA天鹰调零可以及时发现仪器的问题,并及时修复或更换。这样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 4. 符合质量管理要求:在一些行业中,对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如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MSA天鹰调零,可以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确保测量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结论: MSA天鹰调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测量仪器校准方法,通过校准仪器

MSA学习资料

培训目标: 了解MSA5性分析,及应用5性分析确保量测系统能满足测试过程中的要求. 第一章 测量系统基础 如果测量的方式不对,那么好的结果可能被测为坏的结果,坏的结果也可能被测为好的结果,此时便不能得到真正的产品或过程特性。 ■数据质量最通用的统计特性:准确度或称偏移: 量测实际值与工件真值间之差异,是指数据相对基准(标准)值的位置。 ▲精密度或称变差: 利用同一量具,重复量测相同工件同一质量特性,所得数据之变异性。 测量仪器-分辨率------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 第二章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 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线性、稳定性、精度 1.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真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用 更高等级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1.1造成过份偏倚的可能原因 -仪器需要校准 -仪器、设备或夹紧装置的磨损 -磨损或损坏的基准,基准出现误差 -校准不当或调整基准的使用不当 -仪器质量差─设计或一致性不好 线性误差 -应用错误的量具 -不同的测量方法─设置、安装、夹紧、技术 -测量错误的特性 -量具或零件的变形 -环境─温度、湿度、振动、清洁的影响 -零件尺寸、位置、操作者技能、疲劳、观察错误 2.重复性(Repeatability) 指由同一个操作人员用同一种量具经多次测量同一个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四同) 2.1重复性不好的可能原因 -零件(样品)内部:形状、位置、表面加工、锥度、样品一致性。 -仪器内部:修理、磨损、设备或夹紧装置故障,质量差或维护不当。 -基准内部:质量、级别、磨损 -方法内部:在设置、技术、零位调整、夹持、夹紧、点密度的变差 -评价人内部:技术、职位、缺乏经验、操作技能或培训、感觉、疲劳。 3.再现性(Reproducibility) 由不同操作人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三同一异) 3.1再现性不好的可能潜在原因 零件(样品)之间:使用同样的仪器、同样的操作者和方法时,当测量零件的类型为A,B,C时的均值差。 仪器之间:同样的零件、操作者、和环境,使用仪器A,B,C等的均值差 标准之间:测量过程中不同的设定标准的平均影响 方法之间:改变点密度,手动与自动系统相比,零点调整、夹持或夹紧方法等导致的均值差 4.线性(Linearity) 在量具正常工作量程内的偏倚变化量 多个独立的偏倚误差在量具工作量程内的关系 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构成

MSA

测量系统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一、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 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差小。 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二、标准 国家标准 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司、科研机构等) 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标准传递到第二级标准) 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 三、测量系统的评定 测量系统的评定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称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第一阶段试验主要有二个目的: 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此项必须在使用前进行。 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着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以决定其使用之空间及环境。 第二阶段的评定

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常见的就是“量具R&R”是其中的一种型式。 四、各项定义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称之为测量系统。测量系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人员、环境的集合。 量具重复性: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变差。 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 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 五、分析时机 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 新仪器,EV有不同时 新操作人员,AV有不同时 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R&R之分析 决定研究主要变差形态的对象. 使用「全距及平均数」或「变差数分析」方法对量具进行分析. 于制程中随机抽取被测定材料需属统一制程. 选2-3位操作员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使用校验合格的量具分别对10个零

MSA作业指导书(操作指引)

修订记录 机密等级 会签和份数需求

1.0目的 1.1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鉴定以及运作和说明的规范化,确保公司测量系统满足客户要求。 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1.3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及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 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 1.3.2是否可供使用; 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 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及频率。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用以证实产品质量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的分析管理。 3.0定义 3.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 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主要变差原因。 3.4 重复性(R):Repeatability,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是设备本身固有的变差或性能。 3.5 再现性(R):Reproducibility,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6 GR&R:Gaug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其对象是计量型数据 4.0职责

4.1工程部:负责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组织实施; 4.2质量部和生产部:负责支持和参与测量系统的分析工作; 4.3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4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 5.0 操作流程: 5.1 分析范围确定: 对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如条件可行的话也包括更新的量具。 5.2 分析频率、计划 5.2.1 测量系统的分析为一年一次,由工程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实施; 5.2.2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试产控制计划由工程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5.2.3 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照客户要求执行。 5.3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5.3.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要求: 5.3.1.1随机抽取10个样件,确定某一尺寸/特性作为评价样本。对样件进行编号,编号应覆盖且不让操作员知道某一零件具体编号(确保数据的独立性)。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 5.3.1.2测量仪器必须校验合格,并贴有“计量合格”标识。 5.3.1.3随机选取几个有资格使用测量仪器的操作员,评估测量器具。 5.3.1.4被测物(半成品)在生产线上定期随机抽取(要求同一型号)。 5.3.2测量和数据收集过程:

量规仪器校正与MSA

量规仪器校正与M S A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

量规仪器校正与MSA ● 课程背景: FMEA、SPC、MSA三大预防工具不仅是ISO/TS16949,QS9000所要求必需应用的核心工具,更是对于品质高精度,严要求的企业常用的品质管理与改善工具,本课程着重于工具在品质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也倡导团队合作的企业文化氛围。FMEA、SPC、MSA倡导预防为先,进行事前,事中预防控制,也称之为预防工具“三剑客”。 我们一般用SPC工具对过程进行分析, 然后用控制图对过程进行监控. 很多企业是有数据统计,但没有数据分析,更是没有分析后的应用与监控.而提供品质是否正常的数据的来源,即测量系统,是否正常?是否有进行测量系统分析(MSA)?我们理解测量系统为什么会出现变差?这些许变差对MSA有什么影响?ISO9000系统如何提出量规仪器校正的要求? 客户为什么要我们的企业提供GRR报告?等等,很多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可以在此课中得到解答。 ● 课程特点: 内容:注重实战性,结合产品特性,由浅入深,层层跟进,演练中理解,实例结合应用。 互动:游戏启发,案例分析,现场演练,小组讨论等。 ● 学员要求:不要求数学基础,但求对工厂工艺了解。上课请自带开根号计算器。 ● 培训受益 1、掌握量规仪器校正程序与方法,理解溯源方法,能够对 2、通过MSA学习, 强化计量值 & 计数值量测分析使高科技的检测工具能够真正配合品质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能够使量测校检体系(准确度),更深一层地精确的分析方法,确保量测精密度 , 稳定度与直线性能的有效维持。 3、透过案例演练,掌握测量系统计量性,计数性研究,达至测量系统最大稳定性。 ● 培训内容 预防第三剑:天灾人祸,全面扼杀。 量规仪器校正与MSA测量系统分析 一、计量认识 仪校工作者的质素要求 计量及相关概念理解 测量系统的理解与区分 计量标准/工作标准/标准物质(又称参考物质) 检定、校准、比对三者的区分 测量的准确度与不确定度 量值的传递与溯源

测量系统分析(MSA)2

一.测量系统分析(MSA)2 1.定义:稳固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者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使用均值与极差操纵图,该操纵图可提供方法以分离影响所有测量结果的原因产生的变差(普通变差)与特殊条件产生的变差(特殊原因变差)。凡信号出现在操纵值外点均表现“失控”或者“不稳固”。3.研究:绘出标准(样件)重复读数X或者R,图中失控信号即为需核准测量系统的标志。 4.操作要领:务必认真策划操纵图技术(如取样时间、环境等),以防样本容量、频率等导致失误信号。 5.稳固性改进 ①从过程中排除特殊原因——由超出的点反应。 ②减少操纵限宽度——排除普通原因造成的变差。 图2测量系统特性图

二.偏倚 1.定义:偏倚——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的差值。 2.操作方式: ①对一件样件进行精密测量。 ②由同一评价人用被评价单个量具测量同一零件至少十次。 ③计算读数平均值。 ④偏倚=基准值-平均值 3.产生较大偏倚的原因 ①基准误差 ②磨损的零件 ③制造的仪器尺寸不对 ④测量错误的特性 ⑤仪表未正确校准 ⑥评价人使用仪器不正确。 三.重复性 1.定义: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使用一种测量器具,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差值。 2.测量过程的重复性意味着测量系统自身的变异是一致的。重复性可用极差图显示测量过程的一致性。 3.重复性或者量具变差的估计: σe=5.15×R/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0%的测量结果。

四.再现性 1.定义:再现性——由不一致评价人使用相同测量器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测量过程的再现性说明评价人的差异性是一致的。若评价人变异存在,则每位评价人所有平均值将会不一致,可使用均值图来显示。 3.估计评价人标准偏差 σo=5.15×R o/d2 d2——常数(查表得)与零件数量、试验次数有关。 5.15——代表正态分布的90%的测量结果。 R o=R MAX-R MIN 由于量具变差影响该估计值,务必通过减去重复性来纠正 校正过的再现值=√〔5.15×R o/d2〕-〔(5.15σe)2/nr〕n—零件数量 r—试验次数 五.线性 1.定义: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2.非线性的原因: ①测量系统上限与下限没有正确校准。 ②最大与最小值校准量具的误差 ③磨损的仪器 ④仪器固有的设计特性 3.线性计算 y=b+ax

MSA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MSA)计数型测量系统 研究分析作业指导书 批准: 审核: 编制: 受控状态:分发号:XXXXXXXXXXXX发布XXXXXXXXX实施

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分析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计数型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使用的计数型测量仪器的测量系统的分析研究。 3职责 3.1检验科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计数型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3.2工会负责根据需要组织和安排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所需应用技术的培训。 3.3生产科配合对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计数型测量系统简介 计数型测量系统是一种测量数值为一有限的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它与能获得一连串数值结果的计量型测 量系统截然不同。通/止规(go/no go gage )是最常用的 量具,它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其它的计数型测量系统, 目标 如目视标准,可能产生五到七个分类,如非常好、好、 一般、差、非常差。所以,针对计量性测量系统所描述的分析方法不能用于评价这样的系统。当使用任何测量系统进行决策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方法不能量化测量系统变异性,只有当顾客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选择和应用于这些技术应以基于一个良好的统计实践,了解影响产品和测量过程变差源,以及错误决定最终顾客的影响。 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变差来源,应该通过利用了人为因素和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结果使之最小化。 5研究分析方法 5.1某生产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其性能指数为Pp=PpK=0.5,这是不可 接受的。由于过程正在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于是被要求采取遏制措施,以便从生产过程中挑出不可接受的产品。见图1:

MSA_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双性(GRR或R&R)分析 文件编号: 共1页 编制/日期:叶伟 2015-12-05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本号: 受控状态: 发放代码: 鄂州市兴方磨具有限公司 EZHOU XINGFANG GRINGDENG TOLS Co., Ltd.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生效

修改控制页

目录 一、目的 (3) 二、参考文件 (3) 三、术语 (3) 四、测量系统分析 (3) (一)分析的原则 (3) (二)双性(GRR或R&R)分析 (4)

一、目的 为公司各类简单的计量型、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指导。 二、参考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三、术语 1、测量系统误差模型:本作业指导书采用的误差模型为S.W.I.P.E模型,该模型指出测 量系统变差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标准(Standard)、零件(Work)、仪器(I)、人员/程序(Person/Procedure)、环境(E) 2、测量系统: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 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3、分辨力: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测量解析度、刻度限制、或最小可检出的单位。与最小 可读单位研究,即通常所说的最小刻度值,但当仪器刻度较粗略时,允许将最小刻度值估读为原来的一半作为仪器的可视分辨力。 4、重复性:当测量条件已被确定和定义——在确定的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 者、环境和假设之下,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差。 5、再现性:传统上将再现性称为“评价人之间”的变差(AV)。指的是不同评价人使用 相同的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但对于操作者不是变差的主要原因的测量过程,上述说法是不正确的。ASTM的定义为:再现性是指测量的系统之间或条件之间的平均值变差。它不但包括评价人的变差,同时还可能包括:量具、试验室及环境的不同,除此之外,还包括重复性。 四、测量系统分析 (一)分析的原则 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 测量系统分析针对的对象是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本作业指导书针对的是非破坏性的测量系统分析,关于破坏性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见《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2、测量系统分析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新品试生产时; ⏹测量系统变更时,如新购量具替换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量具、量具的校准 方法或测量程序发生变化等情况。 3、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应用10:1原则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测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