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

1.水生动物行为学: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

第一节视觉的感受与反应

1.鱼类眼睛的种类

1)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

2)“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

入光线的方向

3)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

4)注:无眼睑、泪腺。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

1)透明度

鳀鱼: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视距与光照度

3)物体大小的关系

4)网片颜色的关系

蓝(草)绿色<白色

5)鱼体长度的关系

6)眼睛大小的关系

7)鱼类种类

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

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

8)水下人工光源

3.对光的感觉能力

1)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

2)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

3)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4)通常人类的视锥细胞能够感觉为0.03 ~ 0.1 lx以上的光线。

5)鱼类的视锥细胞能感觉光亮为0.03 lx以下的光线。

6)这样强的感光能力是鱼类适应水域光照度低、光照变化频繁的结果!

第二节听觉的感受与反应

1.听觉

1)内耳是鱼类的听觉器官,内耳没有耳蜗,仅由半规管和耳石组成。

2)侧线和鱼鳔是鱼类听觉的辅助器官。

2.水下声音的种类

1)声源的近场中,质点位移波和声压波同时存在,但以质点位移波为主。

2)声源的远场中,仅有声压波。

3)高等脊椎动物内耳的耳蜗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

4)鱼类的内耳不具备耳蜗,不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只能直接感受质点位移波,行使近场听觉机能。

5)骨鳔鱼类(如典型的鲤科鱼类)可通过鱼鳔的共振,经韦伯氏器的传导,接受声压波。

6)无鳔和鳔耳之间无联系的非骨鳔鱼类,只能感受质点位移波。

7)鳔耳之间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也能不同程度的感受声压波

3.听觉频率范围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2)鱼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3~10000赫兹,较人类为小。

3)具骨鳔的鲤形目鱼类听觉高限为10000赫兹;

4)鳔耳之间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听觉高限为8000赫兹;

5)鳔耳之间无联系的有鳔鱼类和无鳔鱼类听觉高限为1000赫兹。

4.区别音调

1)骨鳔鱼类区别音调的能力最强

2)鳔耳之间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辨音能力较差

3)鳔耳之间无联系的有鳔鱼类及无鳔鱼类,辨音能力最差

5.辨别声源的方向

1)高等脊椎动物靠双耳效应来辨别声源的方向

2)鱼类能够依靠质点位移波来判断声源的方向,因为质点位移波与声音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

3)声压波被鱼鳔接受后同时传递给双耳内侧,没有方向性!!

鱼鳔有助听作用

第三节侧线觉的感受与反应

1.侧线觉

1)两栖类与鱼类的侧线器官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一种特有的感觉器官。

2)侧线与听觉器官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起源于同一基板,而且在结构和机能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所以有很多学者

把它们合称为听觉侧线感觉器官。

3)但是,侧线觉与听觉由不同的神经支配并具有各自的感觉中枢。因此,它们应该分别是独立的2个感觉器官。2.侧线对水流的感觉与反应

侧线能够感觉到微弱的水流和水压,是控制鱼类趋流性行为的主要感觉器官(盲狗鱼)。经常生活在水流中和游泳速度很快的鱼类,侧线器官均较发达。

3.侧线对表面波的感受

表面波是指物体从空中落到水面和物体从水中上升至水面所形成的小波。表面波以落入点或上升点为中心向外传播。侧线对表面波感觉敏感。

4.侧线对近场声波的感受

鱼类的侧线器官能够感觉近场声波,即低频率的质点位移波。

5.侧线器官能够对波源和声源进行定位

水域环境中,鱼类单凭视觉器官测定方向其准确性往往较差,必须借助侧线器官才比较理想,尤其是在测定远处物体的位置时更是如此。

6.鱼类的侧线器官还具有感觉水温、盐度等的作用

第四节嗅觉的感受与反应

1.嗅觉

1)鱼类的鼻是没有呼吸作用的,它仅仅只起嗅觉作用。鱼类的鼻腔是接受外界化学物质刺激的感觉器官之一。

2)鱼类嗅觉的敏感程度不仅比较高,而且能够感受多种化学物质。鱼类对酚类、苯乙醇、吗啉、紫罗酮等化学物质

很敏感。

3)有些鱼类的嗅觉器官是寻找食物的主要器官。例如,鳗鲡和黄鳝。鲨鱼

4)深海黑暗中生活的鱼类、视觉反应较差的鱼类和栖息在浑浊水域中的鱼类,其嗅觉器官比较发达,大多依靠嗅觉

器官去寻找食物。

2..嗅觉与洄游

库伯尔(J. C. cooper)在银大麻哈鱼幼体离开产卵场的前几周,在产卵场的河水中加入吗啉。当这批幼鱼在海洋中发育成熟后,向原产卵场洄游时,有意在其途中的一条支流中加入吗啉,结果把这批大麻哈鱼诱入了这条新的河流中。采用这种方法,有可能按人们的意志去改变鱼类的洄游路线,达到某种研究和渔业利用的目的。

4.嗅觉与种类和性别辨别

5.嗅觉与生殖

目前已知,至少有19个种类的雌鱼在产卵前释放出性诱物质,这种物质称为信息素,雄鱼依靠嗅觉被这种信息素所吸引,从而产生性活动。

6.嗅觉与警戒

鲤科和鲶科等骨鳔鱼类中一些种类,能够靠嗅觉来感受一种叫警戒素的化学物质,从而产生警戒反应。警戒素只存在于鱼类的皮肤中,而且只在受伤时才会释放。

7.嗅觉与阻拒

当大麻哈鱼在朔河洄游的途中,若遇到河流上游有人在游泳击水,或者遇到有野兽游泳经过,它能够依靠嗅觉辨别人体和野兽的气味而就地彷徨或者逃避。从哺乳动物皮肤上洗脱下来的化合物之一是L—丝氨酸。

普通生物学-鲫鱼的解剖

实验鱼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鲫鱼鱼的结构观察,从形态学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了解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学习鱼内部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 鲜活鲫鱼、解剖器、解剖盘等。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 鲫鱼的外形(图1) 取鲫鱼标本,放在解剖盘中进行观察,其体测扁,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份。 自吻端至鳃盖骨后缘为头部。口位于头部前端(口端位),口两侧各有 2 个触须(鲫鱼无触须),吻背面有鼻孔 1 对,眼 1 对,位于头部两侧,形大而圆。眼后头部两侧为宽扁的鳃盖,鳃盖后缘有膜状的鳃盖膜,藉此覆盖鳃孔。 自鳃盖后缘至肛门为躯干部;自肛门至尾鳍基部最后一枚椎骨为尾部。躯干部和尾部体表被以覆瓦状排列的圆鳞,鳞外覆有一薄层表皮,躯体两侧从鳃盖后缘到尾部,各有 1 条由鳞片上的小孔排列成的点线结构,此即侧线;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称侧线鳞。鱼鳞的排列方式因种而异,成为分类鉴定标准之一。鳞式的写法是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下鳞数)。体背和腹侧有鳍,背鳍 1 个,较长,约为躯干的 3/4 ;臀鳍 1 个,较短;尾鳍末端凹入分成上下相称的两叶,为正尾型;胸鳍 1 对,位于鳃盖后方左右两侧;腹鳍 1 对,位于胸鳍之后,肛门之前,属腹鳍腹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基部前方,紧接肛门后有 1 泄殖孔躯干部与尾部交界之腹面有肛门与尿殖乳突,在尾部有一臀鳍和尾鳍,鳍由鳍棘,或软鳍条支持,硬而不分叉的为鳍棘,柔软分节而分叉的为鳍条,计算各鳍的鳍棘与软鳍条。 图1:鲫鱼的外形 (二) 内脏原位观察(图2-3) 从肛门前l厘米左右处剪一孔,插入剪刀沿腹中线向前经腹鳍中间剪至下颌;使鱼侧卧,左侧向上,自肛门前的开口向背方剪到脊柱,沿脊柱下方剪至鳃盖后缘,再沿鳃盖后缘剪至下颌,除去左侧体壁肌肉,使心脏和内脏暴露。 原位观察:腹腔前方,最后一对鳃弓后腹方一小腔,为围心腔,它借横隔与腹腔分开。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在腹腔里,脊柱腹方是白色囊状的鳔,覆盖在前、后鳔室之间的三角形暗红色组织,为肾脏的一部分。鳔的腹方是长形的生殖腺,雄性为乳白色的精巢,雌性为黄色的卵巢。腹腔腹侧盘曲的管道为肠管,在肠管之间的肠系膜上,有暗红色、散漫状分布的肝胰脏。在肠管和肝胰脏之间一细长红褐色器官为脾脏。

鱼类行为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 (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 (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 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

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 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

鱼类行为学期末考题库

鱼类行为学 一、填空题 1.动物的行为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逃避行为和生殖行为等。 2.根据行为的复杂程度以及可变程度则可将其分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和学习等。 3.在动物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流思想:欧洲的生态学派和美国的“心理 学派”。 4.研究鱼类行为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现场观察法、渔获实验法水槽实验法和数学模拟法四 中。 5.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最适模型的方法,这样的模型称为黑箱模型。 6.鱼类整个眼球近似呈椭圆形。 7.眼球壁由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三层构成。 8.现在已经知道,鱼类的机械感觉器官主要有内耳石和皮肤感觉器官(如侧线等)。 9.鱼类皮肤感觉器官一般可分为感觉芽、陷器、及罗伦氏器等四种类型。 10.鱼类耳石分别称为小耳石、矢耳石和里耳石。测线 11.鱼类的化学感觉是指它们对化学性刺激的感觉,一般可分为嗅觉和味觉两大类。 12.就趋光性而言,可把鱼类分为三类:1.对光呈正反应,如银汉鱼。2.对光呈负趋光性, 如狗鱼。3.对光暗成均等反应,如淡水鲈。 13.对于鱼类的趋光性的原因和机制主要由四种假设:强制运动论,适宜照度论,适 应性阶段论和阶段论。 14.按照前苏联科学家的意见,鱼类的趋光由两个阶段所组成,也即生物学阶段和生理学阶 段。 15.视觉运动反应显然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类型:局部性的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不会发生移 动;全身性视觉运动反应,身体会随着视野内的物体的运动而发生移动。 16.极限流速是指鱼类所能克服的最大流速,极限流速又可称为临界流速。 17.很多学者认为,鱼类的趋流性也是由其保定目标所决定的的。 18.鱼类在电场作用下所产生的行为反应有三个典型阶段,分别称为:感电行为、趋电行为 和麻醉行为也可称为第一反应、第二反应和第三反应。 19.动物存在对接触刺激的趋性,这类型为称为趋触性或趋固性。 20.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反射。 21.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22.根据鱼类能忍受的温度变化幅度将鱼类划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鱼类。 23.在渔业方面,常常把对于某一鱼类具有高产量时的水温称为此鱼的适温,这种水温 也有一个范围,并称为适温带。 24.鱼的测线神经起着盐度检测器的作用。 25.根据海产鱼类对盐度变化的忍耐性大小和敏感程度,可将其分为狭盐性和广盐性。 26.鱼类对海水盐度的变化能引起反应。主要出于海水的盐度影响鱼体的渗透压。 27.海洋中鱼类的饵料生物虽有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 动物。 28.快速游泳的鱼类都具有纺捶型的体型。 29.红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好、这类鱼可称为耐久型。 30.鱼类的瞬时下潜速度一般可达到0.5-1m/s左右,为水平方向游泳速度的20%_30%,而 且垂直下降的速度也不与体长的增减呈正比例关系。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农学]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四(教学时间:全课程30学时,本部分2学时 五(教学过程 1(阐述什么是鱼类(fishes)以及鱼类在水产业中的地位 2(阐述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 3(阐述鱼类生态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特点 4(阐述课程的要求和目的 5(大致介绍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6(介绍参考书目 (1)殷名称,1995。鱼类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Wootton, R.J.,1990(Ecology of Teleost Fishes(Chapman,Hall,London(

动物学重要作业及答案

动物学最后一次作业及答案 1.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长距离的迁游。 2. 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 3.排泄和排遗:排遗是生物体将食物经口进入如胃、小肠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后,排出不能消化的剩余废物的过程,如排便等。与排泄不同的是,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不属于排泄系统。排泄是指动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把所产生的不能再利用的(尿素、尿酸、二氧化碳、氨等)、过剩的(水和无机盐类) 以及进人人体的各种异物(药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4.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虫的显著不同。 5.体循环和肺循环:1、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经主动脉及各级分支到达全身各部分的毛细血管,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再经各级静脉回流,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及心冠状窦回流至右心房,又称大循环。2、心脏收缩的时候,右心室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经过肺动脉流入肺部,再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吸收新鲜的氧气,经过肺静脉流入左心房,再流入左心室。血液的这种循环叫做肺循环,也叫小循环。 6.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 7.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遗传物质复制,各组分加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8.器官和系统:(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9.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间的循环方式。 10.卵生和胎生:(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1.侧线: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 12.羊膜卵:完成陆地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羊膜卵的出现,使陆生脊椎动物在个体发育中完全摆

鱼类行为学

鱼类行为学 第一章绪论 1.水生动物行为学:水生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和研究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行为、行为规律和行为变化规律的应用基础科学。目的在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海洋与内陆水域的水生动物资源。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3.动物的获得性行为的类别:习惯化学习行为、模仿学习行为、“印痕”学习行为、条件反射和推理学习等五种。 4.水生动物行为学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了解鱼类和特种水产动物在这些水体中的行为特点和行为规律,尤其是把握住它们的行为变化规律,依据其创造出最完善的增殖、养殖与捕捞等渔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方式和新方法,逐步实现内陆水域渔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我国内陆水域获得最大、最佳持续生产潜力。 第二章鱼类感觉器官的感受与反应 第一节视觉的感受与反应 1.鱼类眼睛的种类 1)光感觉细胞:某些圆口类的皮肤上,区别明与暗 2)“顶眼” :即脑上腺,为各种鱼类所具有,但仅七鳃鳗具有感觉功能。“顶眼”不仅能区别明与暗,还能估计投 入光线的方向 3)眼睛:除了某些穴居鱼类和深海鱼类之外,均具有比较发达的眼睛。眼睛的结构最为完善 4)注:无眼睑、泪腺。某些鲨鱼具瞬膜,遮盖眼球。鲻鱼和某些鲱鱼具脂眼睑,遮盖瞳孔。 2.视距:视觉距离 1)透明度 鳀鱼:透明度2.5m:能看清1.5 ~ 2.0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透明度0.5m:能看清0.2 ~ 0.3m范围内的渔具动态 ∴在透明度较大的水域中捕捞时,由于鱼类的视距增加,渔具的能见度就应该尽可能小一些。 2)视距与光照度 3)物体大小的关系 4)网片颜色的关系 蓝(草)绿色<白色 5)鱼体长度的关系 6)眼睛大小的关系 7)鱼类种类 处于中上层水域的种类,其视距要比底层水域的的种类远一些 浅海鱼类的种类,其视距要比深海鱼类的种类远一些 8)水下人工光源 3.对光的感觉能力 1)鱼类的视网膜由视杆和视锥感光色素细胞组成 2)视杆细胞对低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 3)视锥细胞对高照度的光线反应最敏感,同时还对光线的颜色有感觉作用。 4)通常人类的视锥细胞能够感觉为0.03 ~ 0.1 lx以上的光线。 5)鱼类的视锥细胞能感觉光亮为0.03 lx以下的光线。 6)这样强的感光能力是鱼类适应水域光照度低、光照变化频繁的结果! 第二节听觉的感受与反应 1.听觉 1)内耳是鱼类的听觉器官,内耳没有耳蜗,仅由半规管和耳石组成。 2)侧线和鱼鳔是鱼类听觉的辅助器官。 2.水下声音的种类 1)声源的近场中,质点位移波和声压波同时存在,但以质点位移波为主。 2)声源的远场中,仅有声压波。 3)高等脊椎动物内耳的耳蜗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 4)鱼类的内耳不具备耳蜗,不能够直接感受声压波,只能直接感受质点位移波,行使近场听觉机能。 5)骨鳔鱼类(如典型的鲤科鱼类)可通过鱼鳔的共振,经韦伯氏器的传导,接受声压波。 6)无鳔和鳔耳之间无联系的非骨鳔鱼类,只能感受质点位移波。 7)鳔耳之间有联系的非骨鳔鱼类也能不同程度的感受声压波 3.听觉频率范围 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赫兹;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 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主要研究生态学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 2.鱼类的本能行为:本能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意义。即鱼类的本能行为是由内部环境和感觉刺激的联合影响所引起的先天性反应。从一定意义上看,内在环境决定了反应机制的模式,而感觉刺激引起反应机制,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神经机制被发动,引起一个复杂的行为序列。 3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这是一种驱动性,是非条件反射,是先天获得的,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防御敌害等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该反映对探讨鱼类的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渔具渔法的开发和控制鱼类也有指导意义。 4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如在鱼类的繁殖行为中会出现帮手鱼(如蓝光鳃鱼)现象,其原因有: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6.最适摄食理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摄食)过程形成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良好的摄食效应。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即所获食物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大。其摄食原则为单位时间内能量或物质的摄入量最大化并选取质量高、容易获得、有营养的食物。在食物上,选择最有利、质量高的食物和最适食谱;在经济学上,考虑取得的食物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关系,将饥饿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权衡取食与危险之间的关系,如当翠鸟在水面飞行,饥饿的三刺鱼便不会去水面摄食;在资源量上,选择环境最优越、食物最丰富密集的区域摄食。这些都符合摄食的效率优先原则、安全性原则、经济学原则等。 5.广义适合度:个体适合度与根据亲缘关系程度进行加权的亲属适合度之和。不以个体存活和生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 6.鱼类的集群行为:同种的、年龄和体长相近的个体所组成的鱼类群体,School指所有个体朝着统一方向、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定的速度移动的鱼群;而Aggregation则没有方向性。鱼群具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集群行为是鱼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被保留的一种适应性,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集群具有合作捕食、防御敌害、可能存在着等级化的摄食模式、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提高繁殖效率等生物学意义。 二、问答题 1、领域行为?(类型?)

消费者行为学作业(自己的答案)

消费者行为学作业 一、单选题 1、其他条件不变,苹果价格下降,会使得卖梨者销量提高?【教材第三讲第5节;课件第06节】 A、正确 B、错误√。 C、本项不可选。 D、本项不可选。 2、生产大米的厂商(生活必需品)的提价行为将会带来其销售收入的增加?【教材第三讲第5节;课件第06节】 A、正确√ B、错误。 C、本项不可选。 D、本项不可选。 二、简答题 3、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而兴起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 请您谈谈,如何运用微信营销的方法来避免营销沟通的障碍。【教材第六讲第4节;课件第12节】 答:一、做好定位,避免信息扭曲。定位主要是两方面:价值定位、功能定位。价值定位:最有效的营销是价值营销。对客户有价值的东西,客户自然原因接受。价值定位就是要首先思考你即将建立的这个微信号对客户来说有什么价值?把这个问题首先想清楚。一般来说微信主要实现的是:资讯服务、增值服务、售后服务。想明白价值定位,就能在做账号推广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价值点。功能定位:功能定位主要是从运营者角度规划微信账号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资讯服务、CRM、商店、广告营销平台、人脉圈子。 二、做好内容,避免刻板印象。主要涵盖两方面:内容定位和内容来源。内容定位:根据微信账号的价值定位和功能定位甄选内容。可以把微信账号所发的内容归纳为几类,并做好相关高价值内容的储备和挖掘。也就是分好栏目。举个例子:我们运营的一个教育考试账号,主要包含:考试资讯、真题练习、热门考点、免费视频、精品课程。日常情况下主要发考试资讯和热门考点、免费视频等内容,并且提醒客户我们有精品的收费课程。 三、做好传播,使用语言的含义要精准。1、主动推广。短信、群、微博、邮件、打招呼、网站广告、线上付费推广、地推、活动等,首先是挖掘沉睡在数据库里的老用户,通过前面写的种种方式通知他们,让他们关注微信,重新唤醒,作为微信账号的第一批种子。2、价值承诺和趋势引导。让用户了解关注所能带来的价值和当前的大势,不用微信就要被淘汰。3、刺激关注。在运营中重点做到三点:新鲜、好玩;有小便宜;带来方便。 四、做好活动。线上活动形式主要有:抽奖、会员卡、点赞、征集、代金券、红包等。线下聚会等。通过活动,形成粉丝忠诚度。同时做线下活动也是展示形象,集中做传播的最好时机。 五、做好成交。挖掘转化:微信→QQ→手机号→成交→持续成交。关系深化:陌生人-网友-朋友→成交→持续成交。 微信营销除了传播效果外,要更加重视最终成交效果,成交效果才是硬道理,也能反映出传播效果的价值。微信运营方式因人而异,每个人的行业或是要领域都不一样,自身定位也有

鱼类生态学教案

鱼类生态学教案 授课教师:唐文乔 绪论: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和鱼类生态学(fish ecology)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动态 2. 掌握鱼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3.初步了解鱼类的生命机能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4.初步掌握鱼类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研究的主要理论以及发展动态。 5.了解鱼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6.为深入开展鱼类增养殖、鱼类资源保护、水域环境保护和渔业生产等奠定必要的生态学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 与普通生态学相比,从研究对象上仅涉及鱼类,并且主要是硬骨鱼类。在组织层次上讲有4个层次 1.研究鱼类的各种生命机能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即个体生态学的范畴 介绍鱼类的呼吸、摄食、繁殖、发育、生长、感觉、集群、洄游等生命机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以及当这些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对鱼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为制定饲养、育种、增殖、捕捞、资源保护和管理等提供生态学依据 2.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是种群生态学的部分内容, 介绍种群概念、判别、数量统计、死亡征等 有助于资源评估、确定保护对象、预测经济种群的渔获量、提出合理的渔业计划以及有效的增殖措施 3.鱼类群体空间位置的变更 介绍鱼类的行动和洄游习性。 涉及到鱼类个体生活史、生命周期、种内种间鱼群的集散、分布和迁徒规律、昼夜和季节性活动规律、摄食、越冬和繁殖习性等 对侦察鱼群、改进和发展新的渔具渔法具有重要意义。 4.以鱼类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影响 主要介绍水域生态系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过度捕捞、水域环境污染、水利建设等对鱼类的影响。 鱼类生态学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养殖场参观和水簇馆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成本课程教学。

消费者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1)

1.试述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原因: (1)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2)对偏离的恐惧: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倾向和机制,对于偏离者会疏远、排斥和制裁。 (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愿意采取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特性:群体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专长性。 (2)消费者特性:消费者自信程度、消费者的自我介入水平、消费者对群体的忠诚度。 2.分析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 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结成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基本单位。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 (1)家庭的形成是以婚姻或血缘为纽带,而其他群体的形成一般是以工作或任务为纽带。 (2)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更深刻和更持久的情感联系,而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的联系则具有较多的理性色彩。 (3)家庭更侧重内在价值的追求,而其他群体更侧重外在价值的追求。

(4)家庭强调的是合作,而其他群体强调的是竞争。 3.自我概念有哪几种类型?营销者如何运用关于自我概念的知识? 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 自我概念的类型包括: (1)实际的自我概念:指个人对现在的自己的实际看法。 (2)理想的自我概念: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社会的自我概念:指个人认为别人怎样看自己。 (4)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个人希望别人怎样看自己。 (5)期待的自我概念: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自我概念的多样性意味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自我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通常消费者会选择与自我形象相一致的产品和服务,避免选择与自我形象相抵触的产品和服务。营销者应运用消费者自我概念为品牌定位,使其品牌形象与目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匹配。 4.消费者态度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态度的组成成分: (1)认知成分:一个消费者对一个事物的信念。信念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2)情感成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情感或者情绪。 (3)行为(内隐的行为意向)成分:一个人对于某事物或某项活动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

鱼类行为学2013总结

鱼类行为学2013 秋季学期考试大纲 题型:名词解释——5;问答题——5;论述题——1. 一、名词解释 1.本能行为 是最复杂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在同种动物中表现基本上相同。 2.领域行为 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鱼类的领域行为。 3.集群行为 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集群的生物学意义:集体捕食,逃避敌害生物,高效率繁 4.利他行为 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5.学习行为 是指随经验或学习过程而改变的行为,是后天获得的。鱼类具有学习能力,此成分在鱼类的一般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反射等行为方式。 印记:一般认为,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刚孵化后某一时期之内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这一现象。它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 习惯化:是在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学习,也是最单纯的学习,这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通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因而它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6.视觉运动反应 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消费者行为学离线作业(必)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刘宇学号:713128018054 年级:13秋学习中心:华家池 ————————————————————————————— 第一章绪论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 1.狭义的消费者可以分为现实消费者和未来消费者。 2.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包括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和消费需要和动机。 3.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三阶段时,谁拥有了消费者,谁能够左右消费者, 谁就拥有了经济效益,谁就拥有了市场的成长空间。 4.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括商品购买中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 买活动,也包括购买前的搜寻和整理信息,购买后的使用、保养、维修和评价等活动。 5.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由于其其教育、收入、职业、居住地点不同, 造成他们在产品的选择、生活方式、购买习惯、消费内容和方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6.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是所有消费者在消费行为活动中必然经历的共 同过程。 7.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 个方面。 8.受所处一域的地理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在消费 需求和生活习惯上存在多种差异。 9.不论是地域性的气候条件,还是全球化的气候环境,都很大程度地制约着消 费者的消费行为。 10.从宏观角度看,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最直接的是国家的消费体制以及相关的消 费政策。。 11.从微观角度看,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时,之所以购买这种商品而不购买那 种商品,选择某种品牌而不选择其他品牌,在这家商店购买而不在那家商店购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品的效用、质量、款式、外观、广告宣传、商家信誉、售前售后服务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 1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内在因素具体包括消费者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1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外部环境因素又可进一步区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第二章消费者心理、个性特征、态度与消费者行为 1、在知觉选择中,消费者实际遵从一种心理经济模式,有意或无意识地挑选并选择刺激,以防被信息泛滥所淹没。 2、对于不能直接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商品属性,消费者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够弥补这些信息的不足。 3、在消费者的理解中,有一些理解是正确的,有一些理解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动物学第二学期课后习题--作业.doc

第十五章 1.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各加以简略说明。 答:脊索动物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是其最主要的 3 大特征。①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索细胞所分泌而形 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脊索鞘常包括内外两层,分别为纤维组织鞘和弹性组织鞘。充满液泡的脊索细胞由于产生膨压,使整条脊索既具弹性,又有硬度,从而起到骨骼的基本作用。 ②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一条位于脊索背方的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 层下陷卷褶所形成。背神经管在高等种类中前、后分化为脑和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形成脑室, 在脊髓中成为中央管。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为一条实性的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③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 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 (如两栖纲的蝌蚪 )具有鳃裂,随同发育成长最终完全消失。无脊椎动物的鳃不位于咽部,用作呼 吸的器官有软体动物的栉鳃以及节肢动物的肢鳃、尾鳃、器官等。 2.脊索动物还有哪些次要特征?为什么说它们是次要的? 答:脊索动物还具有三胚层、后口、存在次级体腔、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和某些器官的分节现 象等特征。因为这些特征同样也见于高等无脊椎动物,所以说它们是次要的。 3.试描述海鞘的呼吸活动和摄食过程。 答:海鞘入水孔的底部有口,通过四周长有触手的缘膜就是宽大的咽,咽几乎占据了身体的大半 部(3 / 4) ,咽壁被许多细小的鳃裂所贯穿。从口进入咽内的水流经过鳃裂,到达围着咽外的围鳃 腔中,然后经出水孔排出。围鳃腔是由身体表面陷人内部所形成的空腔,因其不断扩大,从而将 身体前部原有的体腔逐渐挤小,最终在咽部完全消失。由于鳃裂的间隔里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因此当水流携带着食物微粒通过鳃裂时就能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咽腔的内壁生有纤毛, 其背、腹侧的中央各有一沟状结构,分别称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和内柱上下相对,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能分泌粘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由沟内的纤毛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推向前行,经围咽沟沿背板往后导入食道、胃及肠进行消化。肠开口于围鳃腔,不能消化的残渣通过围鳃腔,随水流经出水孔排出体外。 4.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然而,它的幼体外形酷似蝌蚪并具有脊 索动物 3 个主要特征。幼体长约0.5mm ,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中空的背神经管,神 经管的前端甚至还膨大成脑泡,内含眼点和平衡器官等;消化道前段分化成咽,有少量成对的鳃裂;身 体腹侧有心脏。幼体经过几小时的自由生活后,就用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在其它物体 上,开始其变态。在变态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逐渐萎缩,并被吸收而消 失,神经管及感觉器官也退化而残存为一个神经节。与此相反,咽部却大为扩张,鳃裂数急剧增 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替代。附着突起背面因生长迅速,把口孔的位置推移到另一端(背部 ),于是造成内部器官的位置也随之转动了90°~ 180 °的角度。最后,由体壁分泌被囊素构成保护身体的被囊,使它从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营固着生活的柄海鞘。 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5.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一、名词解释 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 (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 (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 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 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 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

鱼类行为学论文

鱼类行为学论文——《鱼类的洄游行为》 海洋环境工程学院 海洋科学09 张雨禾

鱼类的洄游行为 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水生动物如对虾等也有洄游习性。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涸游。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巨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经数干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3种。按鱼类生活不同阶段有成鱼洄游和幼鱼洄游2种。按鱼类所处生态环境不同则可分为海洋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的洄游和淡水鱼类的洄游4种。鱼类移动经过的道路叫鱼类洄游的路线。 海洋鱼类的洄游。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洄游,同种鱼往往分成若干种群,每一种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线,彼此不相混合,各海区的鱼群有不同的变异特征,每个海区都分布有它自己的洄游群体。如中国东海、黄海的小黄鱼可分为4个种群,分别有其自己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溯河性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这类鱼对栖息地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水中的盐度有严格的适应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溯河后即不摄食,每天顶着时速几十千米的水流上溯数十千米,在洄游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到达产卵场时,生殖后亲体即相继死亡。幼鱼在当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浅海鱼类,生殖时只洄游到河口,如长江口的凤鲚等,溯河洄游的距离较短。 降海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里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鳗鲡是这类洄游的典型例子。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降海后不摄食,分别洄游到数千千米海域后产卵,生殖后亲鱼全部死亡。其幼鱼回到各自大陆淡水水域的时间不同,欧洲鳗鲡需3年,美洲鳗鲡只需1年。中国的鳗鲡、松江鲈等的洄游也属于这一类型。 淡水鱼类的洄游。淡水鱼类完全在内陆水域中生活和洄游,其洄游距离较短,洄游情况多样。有的鱼生活于流水中,产卵时到静水处;有的则在静水中生活,

鱼类行为学论文

鱼类行为学论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鱼类行为学论文 ——《鱼类的洄游行为》 海洋环境工程学院 海洋科学09 张雨禾 鱼类的洄游行为 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水生动物如对虾等也有洄游习性。 进行生殖洄游的鱼类,往往随即进行索饵洄游,有的在冬季降临时进行越冬洄游。但是,并不是一切洄游鱼类和半洄游鱼类都要进行所有的三个洄游环节。有些冷水性鱼类,如白鲑只进行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没有越冬涸游。生活在浅水湖泊的一些鱼类,摄食和产卵都在湖区内进行,有时只进行游向河床深处的越冬洄游。幼鱼则只有摄食洄游,冬季依旧摄食,不存在越冬洄游。 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巨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

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经数干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内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鱼类洄游的分类方法很多。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3种。按鱼类生活不同阶段有成鱼洄游和幼鱼洄游2种。按鱼类所处生态环境不同则可分为海洋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的洄游和淡水鱼类的洄游4种。鱼类移动经过的道路叫鱼类洄游的路线。 海洋鱼类的洄游。完全在海洋中生活和洄游,同种鱼往往分成若干种群,每一种群有各自的洄游路线,彼此不相混合,各海区的鱼群有不同的变异特征,每个海区都分布有它自己的洄游群体。如中国东海、黄海的小黄鱼可分为4个种群,分别有其自己的越冬、产卵与索饵的洄游路线。 溯河性鱼类的洄游。溯河性鱼类生活在海洋,但溯至江河的中上游繁殖。这类鱼对栖息地的生态条件,特别是水中的盐度有严格的适应性。如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溯河后即不摄食,每天顶着时速几十千米的水流上溯数十千米,在洄游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到达产卵场时,生殖后亲体即相继死亡。幼鱼在当年或第二年入海。但某些生活在河口附近的浅海鱼类,生殖时只洄游到河口,如长江口的凤鲚等,溯河洄游的距离较短。 降海性鱼类的洄游。降海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淡水里而洄游至海中繁殖。鳗鲡是这类洄游的典型例子。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降海后不摄食,分别洄游到数千千米海域后产卵,生殖后亲鱼全部死亡。其幼鱼回到各自大陆淡水水域的时间不同,欧洲鳗鲡需3年,美洲鳗鲡只需1年。中国的鳗鲡、松江鲈等的洄游也属于这一类型。 淡水鱼类的洄游。淡水鱼类完全在内陆水域中生活和洄游,其洄游距离较短,洄游情况多样。有的鱼生活于流水中,产卵时到静水处;有的则在静水中生活,产卵到流水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