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 10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 10教师与学生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1)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993年《教师法》);
(2)教师的类别:
(1)依教师所获得教师资格的不同,分为: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指导教师、高等学校教师七类
(2)根据教师所任职学校性质的不同,分为公立学校教师、民办学校教师
(3)根据教师和学校形成之法律关系的不同,分为: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的教师和无事业单位编制、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的教师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③教育活动的出现,特别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生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的地位:(1)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待遇):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教育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它不仅与人们对教育地位的认识有关,而且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与期望有关,还与教师拥有的社会地位资源及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关;(2)法律地位(专业人员);
(2)教师的作用:
①教师是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延续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技术革新等方面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4.教师劳动的特点:专业性是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 ;
①具有一般复杂脑力劳动的特点;
②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③具有鲜明示范性;
④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5.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教师拥有和带入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通常是经过正规而严格的教师教育而获得的
(1)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经验,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2)专业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包括 ①教学认知能力 ②教学操作能力;③教学监控能力 ④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3)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

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终生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专业形成阶段、专业成长阶段、专业成熟阶段、充分专业化阶段;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专业情意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达成专业的成熟,使教师由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专家型教师,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教师行动研究);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师的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和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师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2) 教师的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学生: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有学籍的人;
学生观:就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
(1)传统的学生观: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师道尊严、视学生为被动客体,看成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西方的传统学生观(比较强调自由、尊重学生权利)
(2)现代的学生观:
①要弄清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了解学生基于不同身份享有的不同权利;
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视学生为一个有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有发展需要的个体;

③提倡并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知识的双向传递);
④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尊重学生权利,强调纪律约束和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和宽容慈爱相结合;

2.学生群体
(1)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通常包括班集体、共青团和少先队等。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对增强集体凝聚力、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非正式群体及其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包括因兴趣和爱好相同、感情融洽的同学或老乡等而形成的学生群体;
校园中非正式群体具有正式群体不能代替的作用,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积极作用表现为:①能够满足学生人际交往的多方面需要;②具有舆论和辐射作用;③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若与正式群体一致,则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集体目标的实现;消极作用表现为:当非正式群体的活动目标、价值观与正式群体组织目标相抵触时,其消极作用会很明显;
3.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学生的权利:①使用教育资源权;②获得物质帮助权;③获得公正评价权;④程序性权利;⑤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等;
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1.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特点:①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2. 师生关系的类型:(1)学生中心论(杜威)(2)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作为教师:
(1)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①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②有正确的人才观;③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
(2)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①充分信任学生;②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③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④尊重和理解学生;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作为学生,要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

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和教师交流,努力和教师保持良好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