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消费者;则萨缪尔森条件为:1I i xy xy i MRS

MRT ==∑。

(1)回顾在全部可交易产品为私人产品时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1

xy MRS =…I xy xy MRS MRT =(这是什么意思?)

(2)思考:上述两个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关键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A .MRS 就是物品之间的主观交换比率,反映了消费者对物品的主观价值评价,即消费者

从物品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benefit )。M

R T 就是社会生产物品的边际成本。因此,无论对何种物品而言,不管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物品供给的效率条件均是物品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B .因为公共物品是所有消费者同时、一起分享的,所以公共物品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收益应该是加总每个消费者从公共物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而私人物品的边际收益是被单一消费者单独享用的,故不要求加总。

(3)萨缪尔森条件的图形显示

A 回顾:需求曲线的高度意味着什么?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如何获取?

B 思考: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如何获得?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垂直加总的结果,即价格相加,这正是萨缪尔森条件左边所说的事情。

C 萨缪尔森条件的右边其实就是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因此萨缪尔森条件其实就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在私人物品市场上,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首先意味着该市场的均衡(这个交点确定的产量可能不是有效的);而公共物品市场上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并不是什么均衡条件,而是效率条件,对应的价格也不是什么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

(4)关于萨缪尔森条件的进一步深入理解

A 推导萨缪尔森条件只需要用到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并不需要用到非排他性。排他性问题只是在设计物品可行的供给机制时才有用。

B 尽管萨缪尔森条件在理论上简洁明了,但是,政府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极大的困难,如能否获取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支付意愿。因此,政府难以获得first-best 公共物品最优产量,只能获得second-best 公共物品最优产量。

3.能否找到一种符合萨缪尔森条件的均衡?

(1)竞争性市场均衡符合萨缪尔森条件吗?

竞争性市场均衡必定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在竞争性市场均衡状态,公共物品的价格必然为零,此时,没有任何人意愿提供公共物品;如果允许公共物品提供者收取费用,则又会导致一部分对社会有利的交易机会被排斥在外。

(2)公共物品私人自愿捐助(voluntary contribution )均衡符合萨缪尔森条件吗?

甲 捐助 不捐助

(2)林达尔均衡(Lindahl ’s equilibrium )

A 假设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以税收方式提供,假设税收负担全部由消费者承担。

B 税收分摊比例:消费者为了获得每一额外单位的公共物品而不得不支付的税收,实际上就是每个消费者所分摊的公共物品总生产成本的比例,因而所有消费者的分摊比例总和为1。

C 林达尔均衡实际上就是对每个消费者确定一个税收分摊比例,使得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量相同。例如,在一个两人社会,林达尔均衡就是在税收分摊比例与公共物品构成的坐标空间中两人对公共物品需求曲线的交点,该交点决定了均衡的税收分摊比例、均衡的公共物品方面的支出水平,即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

D 比较林达尔均衡与Arrow-Debreu 竞争性市场均衡:林达尔均衡的最大特征就是市场均衡价格是个人化(personalised )的。

E 关于林达尔均衡的性质

林达尔均衡第一定理:林达尔均衡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即符合萨缪尔森条件。

林达尔均衡第二定理:给定资源恰当的初始分配,任何帕累托最优均能够通过林达尔均衡实现。

F 关于林达尔均衡第一定理的一个例证

假设社会只有一种公共物品x 与一种私人物品y ,其中私人物品的价格标准化为1,生产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总是为x p (思考: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转换率是多少);

假设社会只有两个消费者1,2i =,每个消费者的禀赋,即收入为i

w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i i i U U x y =。

由假设可知消费者的规划问题为

max (,)

:i i i i i U U x y s t px y w

α=?+= 其中i α是消费者i 的税收价格。 由上述规划问题的一阶条件,可以得:i i x i y

U p U α=。由该式子可以解出:(,)i i i i X X w α=。于是林达尔均衡为以下问题的解

11122212*

(,)(,)

:1

(,)i i i X w X w s t X w X ααααα=?+== 由林达尔均衡及公共物品的性质,很容易获得萨缪尔森条件:两个人的边际替代率之和等于边际转换率。

G 关于林达尔均衡的进一步评价

从林达尔均衡中可以发现,每个消费者面临的税收分摊比例与他的边际替代率,即边际支付意愿相关,而在公共物品市场上,每个税收分摊比例下只有唯一该消费者是唯一的买者。处于相对强势地位的消费者显然有积极性低报自己的支付意愿。因此,林达尔均衡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是每个消费者能够真实地披露自己的偏好或支付意愿(在竞争性市场上,面对外生均衡价格的消费者没有对自己偏好说假话的积极性)。

此外,林达尔均衡以及萨缪尔森条件的背后有一个很强的潜台词:公共物品由政府负责供应。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罗森《财政学》(第8版)(课后习题 公共物品)【圣才出品】

第四章 公共物品 一、概念题 1.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答:成本—收益分析是对经济活动方案的得失、优劣进行评价、比较以供合理决策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工程建设的项目评价中。成本—收益分析还被当作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系统分析。因为它所比较的成本与收益都是作为与该经济活动的目标相关的后果而从社会的观点来考虑的,分析本身也是为了提供建议和帮助决策。成本—收益分析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成本效果分析发展而来。成本效果分析只适用于性质相同或目标相同的活动的经济选择问题,而成本—收益分析不仅能表明每个项目或方案是否值得执行,而且还能计算与比较几种不同性质的活动相应的收益与成本的差额,是更为有力的决策工具。成本—收益分析对决策的作用,不单纯地表现在分析的结论上,重要的在分析过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来的详细内容上。 2.福利经济学理论(theory of welfare economics) 答:福利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的一种规范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庭之间的最优配置。它的主要特点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建立福利概念,依据既定的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制定经济政策。福利经济学含有如下假设条件: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市场势力;②市场不存在外部性;③市场具有完全信息;④不考虑公共物品。当这些假设条件不能满足时,市场失灵问题将会出现。同时,帕累托最优配置只考虑配置效率,而不考虑公平问题。 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是指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市场交易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消费者所获得的收益表现为从购买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生产者所获得的收益表现为生产和出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利润。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定理用以说明帕累托最优配置与竞争性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通过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价格的调整所实现的均衡,即完全竞争均衡,在经济上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可视为第一定理的逆定理,即指资源的每种帕累托最优配置对于其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知识点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一.选择及填空 1.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2.公共物品的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 3.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的是俱乐部产品。 4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 5.混合物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性。 6.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 7.税收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的是庇古均衡。 8.政府机构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竞争。 9.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10.庇古均衡的最优供给是在消费的边际效用和税收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时。 11.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章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的是林达尔均衡 12.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在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 13.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供给质量日渐提高。 14.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15.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 16.公共物品及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 加是总的趋势 17.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方式: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 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二、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项目。 俱乐部产品: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搭便车:人们都不希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条件下,享 受通过他人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效益。 三、简答 1.以国防为例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 国防服务,则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 防保护是极端困难的,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 不愿为国防缴纳费用的纳税的人们,及时被投进监狱, 也仍然处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范围之内。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国防一旦建立后,增加一个 受保护人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受益程度,也不会额外 增加资源投入。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国防 的保护,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个人。 (4)消费的强制性。国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社会 成员都必须在国防的管辖范围内,受到国防的保护。 2.试分析教育属于什么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具有较大范围的外部性, 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这类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变的不完全。一个人接受教育,受益的首先是个人,即 能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 报酬等;同时,教育具有形式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 此,按传统的衡量标准,教育是私人物品。但另一方面, 教育在给个人带来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正 外部效应,即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 给社会,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使他人受益。这种外部性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教育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具 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有何不 同? (1)政府机构的官僚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 标。由于追求利润必然要减低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便往往与相对较高的成本 相伴随。 (2)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 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缺乏激励,从而会降低公关部门 的服务效率, (3)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公共物品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热门理论之一,公共物品理论近20年来对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民生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由于该理论自身的混乱和谬误,其影响基本是负面的。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及其谬误 自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最先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以来,对于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外延,西方学者之间不仅少有共识,而且分歧越来越大。有学者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用作描述公共物品特性的概念,共有十三种之多。还有学者认为:物品只有“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之分,而无所谓“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公共物品理论本身的众说纷纭,必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不堪。例如,同样依据公共物品理论,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教授就认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而美国的巴罗教授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更有人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 与西方经济学名家对公共物品概念的见仁见智不同,我国学界对公共物品的内涵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在绝大多数国内论者的眼中,尤其是在国内的各类教科书中,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既是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笔者将这种“共识”称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并将以“中国共识”为代表的、根据物品的客观属性来判断其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理论称为传统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的谬误,表现为如下两点: 1.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物品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增加该物品的供给成本,即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实际上,随着人类消费能力的增强,地球上的任何有形物品有其最终的消费限度。以人类目前的疯狂程度,突破地球上任何有形物品的消费限度都轻而易举。而一旦突破了物品的消费限度,也就意味着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这就产生了消费上的竞争性。显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有形物品――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同时,任何服务都是若干种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由于这些有形物品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基于这些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所形成的服务也就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比如国防――学者眼中最完美的公共物品――不过是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的组合或配置,既然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都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国防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又从何谈起呢? 2.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一旦提供出来,就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来消费,包括客观上无法排除和因成本过高而不值得排除,即所谓的不能排除“搭便车”者。 实际上,能否排除不付费者消费,取决于人类的排他性技术和成本/效益的考量。从技术上说,人类有两套排他性技术在平行发展:第一套是识别不付费者并阻止其消费的技术,第二套是识别消费者并对其强制收费的技术。从这两套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对于任何有形物品和服务,国家都能够做到排除不付费的人消费,只要国家想这样做。这就是说,任何物品和服务都具备消费上的排他性。由此可见,作为物品客观属性的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根本就不存在。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第四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四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2)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3、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指的是没有政府介入和强制的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当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第四章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1、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庇古税?庇古税是指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3公共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1)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2)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4、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1)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2)“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3)“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消费的非竞争性 3、俱乐部物品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A、道路B、教育C、皮衣D、医疗卫生服务 2、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B、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C、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D、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3、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A、价格接受者和产量调节者B、价格接受者和产量接受者C、价格调节者和产量调节者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课后练习答案

1、什么是欲望和效用?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分为哪五个层次?效用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答:1)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2)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3)马斯洛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基本生理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第二,安全的需要;第三,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尊重的需要,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人最高层次的欲望。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各采用何种分析方法? 答:1)基数效用论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用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效用的大小是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2)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3)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什么叫“边际”?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如何? 答:1)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2)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1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消费量变动做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位边际效用。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但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减少。 4、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为什么递减? 答:1)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成立的学派,用两个理由来支持他们的论断。一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二是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认为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如此等等。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就随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5、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基本假设有哪些?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答:1)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种商品价格的限制下选购一定数量的各种商品,以达到最满意的程度,称为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使为理论的核心。假设条件: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消费者的收入既定、物品的价格既定。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写为:Px*Qx+Py*Qy=M MUx/Px=MUy/Py=Mum 6、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剩余解释需求定理? 答:1)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2)如果消费者收入是固定的,那么每一货币给他带来的效用是相等的,那么他对某一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所获得的效用为准,如果某一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大,那么他就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反之则付出较低的价格。随着购买的商品数量越多,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就越低,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就越低。因此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7、什么是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有什么特征? 答: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2)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8、什么是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为什么递减?无差异曲线为什么凸向原点? 答:1)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随着X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随着Y 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

04第四章公共产品与外部性问题

第四章公共产品与外部性问题 第一节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二、公共产品的分类 三、公共产品的提供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⑴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指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多增加一个消费者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与质量,即新增消费者边际成本为零(MC=0) ⑵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 ?技术上,无法将不愿意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经济上,虽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但因排他成本太高而不可能被实施 一、公共产品的特征 纯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纯私人产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公共品可变成私人品 ——无线电视信号屏蔽 ——产权界定 ?许多传统上认为的公共品并不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高速公路,拥挤时具备竞争性 ?许多传统上不认为是商品的物品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社会信用系统,法律和秩序、诚实 知识、收入分配、政府本身也是公共品 说明 ?虽然每个人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同,但不一定所有人对这种消费的评价都一致。 ?公共产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市场和技术状况。 ?私人产品并不一定只由私人部门提供。 ?一种产品的公共提供并不等于要由公共部门组织生产。 二、公共产品分类 (一)按特征强弱不同分类 1、纯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2、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特征之一 (1)拥挤性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但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指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个人从中获得的效益。如拥挤的桥梁、教室 (2)排他性公共产品:具有排他性但具有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指效用可以为全社会共享,但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如教育 二、公共产品分类 课堂讨论 下列哪些是纯粹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 国防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_公共物品理论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一、公共品的特征和类型 1,公共品的特征 * 2,公共品的类型 1)公共品与私人品划分的标准* 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 2)公共品的类型*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二、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11>.私人品的需求分析* 2.纯公共品的需求分析* 3.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分析 * 市场提供:无效率(个体理性) 合作提供:可实现有效供给(集体理性)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三、纯公共品的供给 1.自愿捐献或成本共同分担供给公共品* 2.林达尔均衡理论* 均衡条件难以满足* 3. 搭便车问题* 4.现有的解决办法及局限 办法:政府强制性融资(税收) 局限:可能存在政府失灵 * 5.公共品的生产* 公共品很难通过市场得到有效供给

第3章公共物品或服务 四、准公共品 1. 准公共品的概念及类型* 2.准公共品的供给 (1)拥挤性公共产品:政府融资为主,但要收费 (2)俱乐部式公共产品:私人提供,政府补贴* 3.案例分析: (1) 教育应界定为什么产品?* (1) 田亮事件* 案例分析 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某市6>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是一个工人,因前一天晚上加班太累,不想起床,但肚子饿了,指挥中心能否派 一辆警车帮他代买早点,并到家门口。 考虑到公安部曾经许愿:有事找110,有困难找警察。该市110指挥中心最后还是派警察帮这位工人买了一份早点。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市民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件事体现出警察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有人说,警察这样做是不务正业。 请根据公共经济学的知识评析警察的这一行为。 本章结束 谢谢~ 公共品的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性: 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共同受益,共同消费。如国防,外交。 受益的非排他性:

第四章 公共产品供给

第四章公共产品供给 第一节公共产品的概念 一、公共产品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除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2.特征:非排除性 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0。 3.公共产品的数学表达 公共产品X=Xi 私人产品X=∑Xi 二、公共产品的判断 1.逻辑思路 非排除性与否 非竞争性与否 2.产品分类 纯私人产品 纯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三、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一般分析 1.私人产品的供给一厂商 排除性与竞争性 市场竞争 利益诱导 厂商提供 2.公共产品的供给困惑 非排除性——公共消费品——免费搭乘——供给不足 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0——帕氏定价0——私人厂商不愿提供 3.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提供

第二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产品有效生产的条件 MSR=MSC时TNR为最大帕氏最优 P MSC MSR Q 二、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P MSC Dab Da Db Q MSR=MSC=MR;实现帕累托最优 三、公共物品供给方案的考察 公共物品与私共物品不同,公益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特点。公益物品的两大特性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公用地灾难”现象。公用地灾难往往是公益物品供给不足、使用过度的必然结局。现实生活中,公用地灾难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公共资源被过度开发,肆意浪费,低效率使用;公共需求被

忽视;政府部门效率低下,服务意识差,缺乏创新和活力等等,公共部门的表现似乎总是不尽人意。这种理论与现实,公众期望和公共部门现实表现之间的巨大反差,人们称之为“公共悖论”。 如何有效提供或者使用公益物品呢?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比较完备、系统性的论述。但是,公共选择学者提供的备选方案在目前可能更加前沿和具有说服力,代表性的相关著作有: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中提到的“公益物品与公共选择”,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的《公共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政府经济学》,科斯的“经济学中的灯塔”等。可能性的方案大致可归纳为四种模式:个体自由选择、政府介入、公益物品私营、发展自主型事业组织和多元组织。 :个体自由选择模式是最原始的状态,也是公用地灾难的起因;政府介入模式为公用地灾难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但因政府本身的潜在问题而存有危机;在产权私有、引入竞争机制、企业化等西方行政改革实验的基础上,自治型公共事业组织模式和多元组织模式成为政府介入模式的有益补充。 客观地说,以上四种方案都具有在特定情景下的优越性和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政治经济学家也正在剖析各种方案的优势、机会成本和相关的代价。 1.个体自由选择模式(理性的个体选择--公用地灾难) 在个体自由选择模式下,理性的个体偏好于从私利出发消费公共资源,而因为公益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最终的结果是个体完全出于私利的使用公共资源的行为反过来使得其获利远远低于社会最优的获利。 以公共草地使用的经典博弈分析为例。 假设有三位农户将在公共草地上放羊,由于草地面积有限,当养羊的数量增加时往往会导致每只羊的产出V减少,从而使农户的收益减少。 现根据市场调查得知每只羊的产出V=1000-Q 每只羊的成本C=40元 ○○○三位农户完全从私利出发的各自得益函数为: (假定羊的总数为Q,3位农户的羊的数量分别为1,Q2,Q3; 总收益为U,3位农户收益分别为U1、U2、U3) 第一农户U1=Q1·V-Q1·C 第二农户U2=Q2·V-Q2·C 第三农户U3=Q3·V-Q3·C 得U1=Q1(1000-Q1-Q2-Q3)-40Q1 U2=Q2(1000-Q1-Q2-Q3)-40Q2 U3=Q3(1000-Q1-Q2-Q3)-40Q3 三位农户从私利出发的各自养羊的最大数量和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分别为 Q1=Q2=Q3=240只, U1=U2=U3=57600元; 当然,如果农户利欲熏心,养羊数目超过240只,那么,必然导致收益更少甚至因羊饿死而赔本。 ○○○但如果三位农户在决定各自养羊数量时体谅到公共草地的承受

第三章 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公共物品理论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含义 经济学对物品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的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私人物品是指其利益能够加以分割然后分别提供给不同的个人,并且不对其他人产生外在利益或外在成本的物品。 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界限是固定不变的。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 (1)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概念 最初由林达尔提出。 1954年萨缪尔森给公共物品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造成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的物品。 奥尔森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1,…,Xi,…,Xn中的任何个人Xi 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则该物品是公共物品。 布坎南在《民主财政论》一书中指出,“任何集团或社团因为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都被定义为公共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 相对私人物品来说,公共物品的特性可以归纳如下: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和厂商。国防就是公共物品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比之下,私人物品的效用则是可以分割的。私人物品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是谁付款谁受益。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和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非竞争性对一般私人产品来说,一个人消费了这一产品,别人就无法再消费了。 非竞争性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公共物品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并不需增加任何生产成本。第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不但是共同消费的,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3.消费的非排他性 指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便有众多的受益者共同消费这一物品,要将其中的任何人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是不可能的或无效率的。 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由两个原因决定,一是技术上的不可能性,二是经济上的无效率。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包含三层含义:

公共物品的分类综述

【摘要】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公共物品的划分标准不同,导致多位学者有着不同的划分。狭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广义的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萨缪尔森、奥斯特罗姆等学者指出了广义公共物品的不同分类以及其面临的典型问题与解决方法。 【关键字】公共物品分类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由被称为经济学界是爱因斯坦的萨缪尔森提出的,他指出:“公共物品具有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被称为萨缪尔森规则。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问题是指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机制及两者的组合等均不能实现公共物品的萨缪尔森规则。本文从公共物品的分类入手,综述了各位学者对公共物品分类的不同观点、所面临的“搭便车”、排他成本等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一)公共物品内涵的界定 现代经济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始于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是指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在此基础上,经马斯格雷夫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共物品的两大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消费者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或者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的非排他性意味着某物品的消费要排除其他人是不可能的。典型的纯公共物品有国防、公共安全等,这些物品一旦被国家提供,该国的居民都能享用,同时增加居民一般也不会降低其他居民的国防或公共安全服务。与纯公共物品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纯私人物品,它是指一种物品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消费的竞争性使得纯私人物品不能被两个或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占有或使用,而消费的排他性使其从技术上或代价上很容易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出去。典型的私人物品如衣服、食品等。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公共物品分类的标准各不相同,有排他性与竞争性标准、公共性标准、相对成本标准等。如海德和肖普发现相对成本标准可以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该标准也被称为经济效率标准。他们认为无论服务以何种方式被提供,只要它在非排他的情形下以更低的成本在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被提供,那么它就是公共物品。赫特曼认为界定公共物品的标准是物品属性。不同经济物品具有不同的公共性,对应不同的产权配置。巴泽尔则认为由于存在信息成本,任何一项权利都不可能完全被界定。生态资源的一部分价值由于其权利界定的缺失而留在了“公共领域”。哈德森和琼斯也认为产权和技术的变化会引起该物品属性的变化,物品分类的唯一标准是公共性。臧旭恒和曲创曾在研究中采用“N分法”讨论物品的分类。 陈振明教授把公共物品按照三种方法来划分。第一种划分方法是将之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国防就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其消费没有排他性。国防服务被供给,其消费便是全社会性的。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等也是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则是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特征的物品。如道路就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在一定限度内,一人上路不会影响别人上路,但一旦超过必要限度,出现拥挤或堵塞现象时,多一个人上路就会妨碍别人上路。能源、交通等都属于准公共物品;第二种划分方法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一些看不见的服务,如法律、政策和制度等;第三种划分方法是将公共物品划分为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和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如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等;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如城市基础设施、地方性法规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