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第二节区位选择

一、生产活动区位选择

二、家庭居住区位选择

三、公共设施区位选择

第三讲经济活动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形成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聚集与城市形成;本章难点是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形成

一、分工、专业化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形成

二、交易以及集市形成

三、人口集中与城市形成

第二节看不见手与城市有序化过程

一、企业组织变化过程——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解

二、企业之间联系变化与区位重新选择

三、新劳动分工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化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形成

一、城乡联系有关理论

二、城乡联系模式

三、城乡联系途径

四、城乡联系网络结构

第四讲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本章难点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经济发展》,阿加瓦拉和辛格编:《不发达经济学》,1993年英文版。

2.舒尔茨:《制度与人经济价值上升》,载《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1969年第50期。

3.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1990年英文版。

4.哈罗德:《动态经济学》,1973年英文版。

5.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英文版1971年(第2版)。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二、劳动力资源

三、资本

四、技术条件

五、经济结构

六、制度安排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二、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一、工业化一般模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四、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五、农业发展模式

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一、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一般区域增长阶段

第五讲区域产业结构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产业结构理论体系,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原因;本章难点是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主导产业选择,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2001。

3.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产业结构分类

一、产业分类

二、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二、库茨涅兹等人进一步研究

三、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

四、产业结构信息化

五、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原因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区域产业结构总体评价

二、区域产业结构多层次分析

三、区域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主导产业选择

二、关联产业配套

三、基础产业配套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五、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作用机制

第五节区域产业结构政策

一、产业结构政策目和意义

二、产业结构政策特征

三、产业结构政策内容

四、产业结构调节手段及其效应

第六讲区域分工与联系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分工特点和模式,区域要素流动方式;本章难点是区域劳动分工客观基础,区域贸易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萨乌什金:《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2.贝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6.H.H.巴朗斯基:《地理分工》,见《经济地理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7.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节区域劳动分工

一、区域劳动分工客观基础

二、区域分工特点和模式

三、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第二节区域贸易

一、相互需求法则

二、交通运输条件

三、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第三节区域要素流动

一、区域要素流动方式

二、资金流动

三、劳动力流动

四、信息、技术区际转移与扩散

第七讲区域空间地域结构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地域结构形成与演化,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本章难点是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视角,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规模。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陈德明等:《中国区域发展中江苏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陈佑启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与空间布局模式》,载《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1

期。

4.王缉慈等:《创新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节区域地域结构形成与演化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运动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区域空间三元结构

三、区域地域结构演化

第二节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视角

一、地域结构研究社会学视角

二、地域结构物理学研究视角

三、地域结构地理学研究视角

四、地域结构城市经济学研究视角

五、地域结构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

第三节专业化区域地域结构

一、产业活动与空间结构

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

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一、城镇体系特点和层次

二、城镇体系中城市发展规模

第八讲城市经济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城市经济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本章难点是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谢文蕙等:《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舒尔茨:《教育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一节城市经济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地位

一、城市经济特征

二、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

三、对理论评价

第二节城市经济增长

一、城市经济增长测度

二、城市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第三节城市竞争力测度及实证分析

一、城市竞争力及其测度

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计量模型

三、城市竞争力与城市建设关系实证分析

第九讲城乡边缘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城乡边缘区概念和范围,城乡边缘区特征;本章难点是城乡边缘区发展演变规律。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涂人猛:《城市边缘带初探》,载《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0年第4期。

2.涂人猛:《城市边缘区——它概念、空间演变机制和发展模式》,载《城市问题》1991年第4期。

3.陈佑启:《试论城乡交错带及其特征与功能》,载《经济地理》1996年第3期。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艾伦.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6.戴星翼:《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7.马昂主:《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联系》,载《城市问题》1993年第5期。

8.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10.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

年版。

第一节城乡边缘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城乡边缘区范围

第二节城乡边缘区形成与发展

一、城乡边缘区形成

二、城乡边缘区发展演变

第三节城乡边缘区特征

一、地域空间结构上动态、过渡性特征

二、多元化人口社会学特征

三、经济发展复合型特征

四、竞争激烈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

第四节城乡边缘区发展前景

一、城市区域

二、城乡一体化

第十讲乡村经济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及其特征,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难点是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资源与环境问题,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选择与制度安排。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季任钧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业地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3.七户长生:《日本农业经营问题——现状与发展逻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4.舒尔茨:《转变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5.郭熙保:《农业发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安虎森等:《扶贫战略指导思想上误区》,载《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7.董恒年:《论可持续农业定位问题》,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12月增刊。

8. D.诺斯等:《西方世界兴起》(1973年),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未来》,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第一节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及其特征

一、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地位

二、乡村经济二重性及其特征

第二节乡村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可持续目标相悖

一、可持续农业及其目标

二、乡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资源与环境问题

第三节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是现代型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前提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欠发达地区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三、符合可持续原则技术选择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四、符合可持续原则制度安排是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根本保障

第十一讲看得见手——区域经济政策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区域经济政策范畴和性质,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目标;难点在于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类型及其职能,区域经济政策影响与作用分析。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一节区域经济政策概述

一、区域经济政策范畴

二、区域经济政策性质

第二节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目标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目标之一——区域发展援助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目标之二——区域均衡发展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目标之三——区域优先发展

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经济政策主要目标

第三节区域经济政策主要类型及其职能

一、国家区域财政政策及其职能

二、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及其职能

三、国家区域投资政策及其职能

四、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及其职能

五、国家区域货币政策及其职能

六、地方区域经济政策类型及其职能

第四节区域经济政策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分析

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对其重点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分析

三、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其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限制作用分析

四、地方经济政策影响与作用分析

四、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按单元时间组织教学,每个单元教学时间为3 学时;教学过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试。

六、教学参考网站

第一部分:国内区域经济网址

1.经济时空圣菲论坛[空间经济学]: http://20

2.199.160.3/santafe/forumdisplay.php?f=66

目前已有部分综述文章

文献覆盖范围比较全面

由浙江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创建。载有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尤其是浙江经济发展规划、政策、研究报告等。

其中,"经济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栏目有部分综述类文献。

主要以中国各省市发展规划研究为主,资料导向较为全面。

6.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

有部分硕博论文摘要可供下载。

首页地图中区域新闻焦点与专题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8.区域经济学教师个人网站:

(1)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web/gongql/

学习资源比较丰富

(2)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web/lifan/

lifan区域经济学网络课堂,内含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资料及E-book下载

《现代城市研究》杂志,有在线期刊可浏览(全文浏览需要权限)。

有与区域经济相关学术内容。

区域经济学——网络课堂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re/

内有课程说明、习题集萃及答案、讨论答疑区等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 有一些链接。

北京大学区域发展学会

产业集群专业网站:

第二部分:国外区域经济网址

经济地理网站(International Trade, Geography and Specialisation: Empirical Evidenc e):

外文文献搜索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

世界顶级城市经济学家J. VERNON HENDERSON 网址:

国外著作代表性成果: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dispbbs.asp?boardID=92527&ID=51593

区域经济学书单:

https://www.doczj.com/doc/3811003510.html,/dispbbs.asp?boardID=92527&ID=44276

(经济管理学院曹明宏)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王蒙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课程编号:204008 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学分:2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201007)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从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脱胎出来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区域经济学阐述了区域经济活动组织自身的活动规律和区际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布局与决策等基本经济理论。本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区位观,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以及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胜任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格局和态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达到能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步分析和研究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含义以及经济区域的划分。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2、经济区域的划分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4、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 1、区域 2、区域经济 3、区域经济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地理学对于区域的认识 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四、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2、新制度学派 3、区域管理学派 五、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2、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2、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区域经济学》主要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美]埃德加?M?胡佛,王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美]艾伯特?赫希曼,潘照东等译,区域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白雪梅,中国区域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陈鸿宇主编,区域经济学新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崔功豪、魏清泉等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方创林,区域发展规划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 刘再兴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刘再兴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陆大道、刘毅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陆大道、刘毅等,2000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任保平,区域经济理论、方法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孙久文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王一鸣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吴传钧、刘建一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吴殿廷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方法?实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吴殿廷主编,区域分析与规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第九章第一节教案

一. 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心地理论开始形成,而克里斯泰勒则是第一位将零星的中心地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者。 二. 要讲述中心地理论,先要理解几个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心地是指能够向 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一般可用:C = B1-B2表示 公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从公式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心性也就是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三.商品服务范围 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 ◆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如果门槛距离小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则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等于呢,就刚好获得利润。 四 .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的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交通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 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 他首先假定了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于2006年经硕士学位点同意,2007年开始在经济学院招生。该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朱舜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累计科研成果250余万字,其中出版《县域经济学》、《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等专著、教材18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各10余项。导师组成员近三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的论文8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牢固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能力;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四、培养方式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教材

区域经济学 Seminar in Regional Economics 32学时2学分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理论经济学科,作为专题课程,它以区域经济为对象,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一般规律。主要任务是探讨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为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问题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本课程先修课程主要有: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本课程面向我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课,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之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着重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规律。了解经济区位决策与产业结构理论;掌握区域内部经济结构与变动规律和区际分工协作理论与应用;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框架和政策体系;学会运用区域经济有关理论方法分析我国国情和区情。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第一讲导论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本章难点是经济区域概念。 教学时数:2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林德全:《区域经济规划理论与实用方法》,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资料》1986年专辑。 4.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陈栋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刘再兴等编:《生产布局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界定 二、区域分异客观基础 第二节区域经济问题与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学形成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主要问题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及其含义 二、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讲经济活动区位 教学目与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经济区位含义;本章难点是区位决策。 教学时数:3 教学参考书: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经济区位 二、区位单位 三、区位因素 四、区位决策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区域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_湖南师范大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区域经济学》硕士复试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区域经济学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 它是在经济地理、生产力布局、投资经济和城市经济学基础上形成的,与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密切相关。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而各地区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区域经济学的科研、教学、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能创造性地进行区域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实践工作。 2)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区域综合集成技术及其方法。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首选英语),能够阅读与理解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同济大学为例: 3、研究方向 (01)城市与区域经济规划 (02)旅游经济开发与规划 (03)城市经济与管理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17 经济学 二、就业前景

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在中国起步晚,所以目前发展速度很快,从国家政策来看,区域经济学的作用在加强,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等等,还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等等,都是十一五规划重点。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对于我国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着重大作用,这就需要大量这方面的高科技人才。 三、职业规划 可以通过考取经济师职称,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日期一般设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分在两个半天进行,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 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且符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一) 申报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高中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2、根据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年度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在报名时,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 (二) 申报经济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 2、取得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5、取得博士学位。 上述报考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正规学历、学位;从事相关工作年限要求是指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年度当年年底前。 四、推荐院校 以下学校本专业实力较强: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弹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精益思想”为根基,以寻求“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最佳境界的新的生产经营体系。其管理方式是最大限度地简化与消除浪费、删除一切非增值活动,维持高水平的质量,保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活力。 相对优势说: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公式: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 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简答题 1、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别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2)标准化产品;(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4)刚性生产;(5)生产者决定论;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后福特主义: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定制;(2)水平型组织形式;(3)消费者主权论;(4)弹性生产;(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n in r ir E E E E LQ

《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久文 叶裕民编著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区域经济学 目录以及考研参考书 一、招生目录简介 二、参考书详解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数学(三) ④901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 参考书 101思想政治理论 1、《考研政治理论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核心考点》风中劲草 3、《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题》肖秀荣 ②英语 《考研英语词汇乱序版》新东方 ③数学 1、《李永乐考研数学--数学复习全书+习题全解》 李永乐 2、《经典400题》李永乐 3、《李永乐考研数学历年试题解析真题》李永乐 ④《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刘英骥编著)《经济学教程》2012年第三版,经济日报出版社(张连城编著)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城市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谭善勇王德起编著 《房地产经济学》第2版,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张跃庆等 公共课参考书简介 一、英语篇 一、【考研1号】《考研真相》 很多学生在复习英语时都会有三个困扰:词汇量少,文章难以理解以及没有做题技巧,掌握不了规律。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来说,这些问题俨然是横阻在他们通向高分之路上的三座大山,难以逾越。而《考研真相》则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整体思路和学习方法,具有针对性地为其铺就了复习之路,帮助他们在考场上挥荆斩棘,取得理想的成绩。 帮助词汇记忆——大纲词汇注释、MP3 学生们词汇量匮乏的原因有二:一是原有的基础词汇不多,二是缺乏记忆方法,单词总是背过就忘,即使有固定的词汇资料和复习计划,收效也并不理想。 这本书首先在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便捷。很多同学记忆词汇的方法是只对单词进行简单机械地背诵,这样不仅无法有效地记忆单词,更不能掌握单词的多种释义和用法,很难实现单词的记忆和运用。为解决这一难题,书中特意为每篇阅读文章中的大纲词汇开辟专栏——【文章词汇注释】,并加以详细说明,包括音标、词性、多种常见释义以及词组搭配和例句说明。将词汇与文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更多更全的方面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同时,本书大胆创新,推出了全书美音慢读的MP3音频文件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不仅能够从感官上刺激学生对常用词汇的认知和记忆,也为其提前打好了复习听力的基础。 词汇量很重要,但究其本质还是要学会运用。词汇环节较弱的学生无需特意背诵单词,只需在复习真题时着重掌握这一模块,不仅加大了词汇量,更能将其灵活运用在理解文章、理解题意和写作上。 理解文章内容——图解难句,逐字分析 面对大量陌生的词汇和复杂的长难句,很多学生在理解文中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词汇的问题已经在上以缓解得到解决,而针对长难句的棘手问题,本书也有充分的准备。 本书在每篇阅读文章后会挑选五个【经典难句】进行详细分析,以【结构图解】的形式直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 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后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区域经济学教学、科研或经营管理、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能熟练掌握和应用有关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相关技能;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区域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 2、海峡经济区研究 3、县域经济研究 4、区域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因特殊原因需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须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院长才研究生处审核、报分管校长批准。全脱产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导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研论文、教学实践和其它各种活动;着重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和获得新知识,发展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严谨治学的精神;要求研究生学好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实践教育和公益劳动等活动。 导师根据研究生不同特点,作好个人培养计划,培养不同类型人才,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1个月内,由导师与研究生本人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应确定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应对参加教学、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和论文撰写作出具体安排。培养计划经系(教研室)具体审定,学院负责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 叶裕民版)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讲义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 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 1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 (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 孙久文叶裕民编著 资料整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 (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 顶点上。(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包括区域贸易理论、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生产要素流动、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传播等。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制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区域投资环境、区域地方政府和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等。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 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 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 的研究 …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 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2 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 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 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 3 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 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