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储量资源级别划分细则

最新储量资源级别划分细则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

特邀咨询委员胡魁

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

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

2005-8期,总488期; 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

—3期,第64页; 4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

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 13

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 17

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

月稿23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

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 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

年第7期总230期6-8页, 28

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

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联合国分类框架至少有5个优越性:一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成员国采用的标准,二是框架性,它特别强调的宗旨是创立共同理解便于国际对比的分类框架,兼容各国各种分类,因此获得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了该框架;三是三维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四是采用编码,简单明了;五是不断总结不断发展,200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新版本。因此我国在反复研究对比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类的基础上,1999分类标准终于采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再加上实施7年的实践,完全可以

作为修订的基础,不要再去效仿别的国家的分类了。

二、坚持国际惯例国内惯例兼顾,既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又保留国内惯例的精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高明在于其框架性兼容性,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同时,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保留本国原有分类的精华,1999分类标准在这方面有缺陷。我国资源储量分类体系源于苏联,经过50年的总结修改完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其严谨性适用性堪称世界一流。例如以分类(可利用、难利用及工业指标管理)体现经济性、以分级(A、B、C、D)体现地质可靠程度。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勘查阶段(勘探、详查、普查、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整体性与全面性。第二层次是资源储量级别( A、B、C、D),以块段为单元衡量,体现块段间的差别。各级别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分别有不同用途,逐步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贯彻于勘查开采之全程,适用于企业和政府的各个方面。联系两个层次的是资源储量级别比例,有规范规定,十分严密。这些优良传统在修订中应予以充分发扬。

三、坚持重点突出,侧重解决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偏差,明确衡量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恢复依据块段地质可靠程度进行的资源储量分级。

四、坚持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提升执行标准的可操作性。我国的管理体制,地质可靠程度由勘查单位和地矿管理部门把握,而可行性研究由设计院和建设管理部门把握,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因此,在勘查和资源储量评审阶段侧重确定分级,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后再判断分类,避免互为前提的困惑。

五、坚持分类标准的全程一贯性,适用于勘查、设计、开采活动的全程,和企业生产经营、政府统计决策等各方面。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具体建议

一、明确地质可靠程度的分类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其编码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完全一致。

二、同时重新建立以块段为衡量单元的分级层次,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其中A备采资源量;B探明的资源量;C控制的资源量;D推断的资源量;E预测的资源量。按块段划分资源储量级别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应当予以保留。每个矿区(井田、项目)每个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级别的块段,而且各级别的比例应当与其勘查阶段相对应。资源储量级别比例,由规范按照矿产地质勘查的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作出规定,是衡量合理勘查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矿产储量评审机构的评审结论,必须按项目(矿区、井田)确定勘查阶段,给予分类代号。其中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资源类别分别暂定为:勘探及在建和生产矿山331、详查332、普查333、预查334(?);同时按勘查块段的地质可靠程度确定分级代号A、B、C、D、E。块段的分级代号可以单独使用(如在块段标注时),也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331B,331C,332C,333D等。

四、严格勘查阶段用途管制和可行性研究资质管理。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必须由有资质的矿山设计单位出具报告,可行性研究(编码1)必须依据1类勘查阶段的资源储量报告,预可行研究(编码2)必须依据2类详查阶段的资源

储量报告,可行性研究、预可行研究以项目(矿区、井田)为单位判断资源储量的经济类型:1经济的2潜在经济的,在设计开采范围之外,以及项目(矿区、井田)勘查阶段低于详查(不含)的,可行性研究程度为3,经济类型为3内蕴经济的。矿业权评估机构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和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报告可以对确定项目(矿区、井田)的资源储量类别进行归类或升级。块段的资源储量级别可以附在分类编码之后,如111B,111C,122C,333D等。

五、简化经济性分类,将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合并为潜在经济的,与联合国分类框架完全一致。

六、一般编码均指基础储量(B字省略),经可行性研究或设计计算出可采储量的在编码前加K,如K111B,它的含义是达到勘探阶段(或在建开采的)的,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探明的块段的可采储量(扣除了开采损失)。没有加K的就是基础储量或资源量。

七、在评审意见书、评估报告中,以及其他文件和应用场合,资源储量类别、级别的表示和称呼,一般只使用编码,不使用中文名称。其用意一是为简便起见,二是淡化中文名称,因为探明的、控制的、推定的、推断的等定性名称含义不够确切,在各分类系统间、以及翻译过程中多少有些杂乱。

2007年3月16日完稿

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制订的初衷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因此采用了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采用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综合考虑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强化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也存在重大缺陷,既没有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接轨,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1999分类实施四年多了,问题逐步明朗,弥补缺陷的条件趋于成熟,建议着手组织修订。

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

1999分类的主要缺陷是对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中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偏差,正如1999分类培训教材前言中说明的:“关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问题”,究竟“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还是“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储量”,“在起草小组内部就存在不同认识,为了回避这个矛盾,”1999分类采取了“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的观点,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因此背离了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G轴的本来含义,造成国内理解和运用的混乱。

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体现项目(矿区、井田)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其标志是勘查阶段,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地质可靠程度依次降低。从这个层次看分类,

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属于这个层次,G轴编码的本来含义就是勘查阶段,这是十分明确的,更改了就不能接轨。

第二层次分级,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以往我们用A、B、C、D、E依次降低,从这个层次看分级,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级。块段资源储量级别的划分乃是我国矿产勘查经验和资源储量分类的精华所在,是一个矿区在任一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块段的标识,是合理勘查工作的一般情形,是矿产地质勘查受地质认识规律和经济规律支配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大有用处。在勘查工作中,勘查阶段的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储量的依次升级;在设计阶段各级储量分别有不同作用;在开采阶段生产勘探储量在继续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

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两个层次的混淆正是造成争论、缺陷、混乱的根源。本文建议第一层次叫分类,第二层次叫分级,严格加以区别。

为什么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只设定第一层次?因为分类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性,这是它成功的要诀。它制订的宗旨就是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最终文本开宗明义地指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就是说第二层次留给了各国的“国家性名词”。因此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时侯,完全不必丢掉自己国家的优良传统和特色。

执行1999分类的主要问题

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问题——某一个特定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和不同级别的资源储量的问题,在矿产勘查、资源储量评审、矿区设计、开采、可行性研究、矿业权评估的时候,在国际交流的时候,都是不能回避的。但是1999分类模糊了联合国分类编码属于第一层次的概念,又丢掉了第二层次我国同行熟悉而适用的B、C、D等资源储量级别,部分同行就用第一层次的111、122、333去代替它们,这就会引起混乱。请看有关方面处置这个问题的现状。——这几年经部省两级国土资源部门评审、认定、备案的各阶段勘查报告,其资源储量大都是有几个类别的。例如新发现和查明的某大型多金属矿区详查报告,主矿体就估算和评审出122、333、334(?)等几个类别。此处的几个类别实质是几个级别。

——国土资源部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矿业权评估指南》,下篇采矿权评估,第286页,评估参数的选取,评估利用的资源储量=(基础储量+各级资源量×该级别资源量的可信度系数)。第346页,贴现现金流量法评估案例,大地煤矿保有资源储量表,在经济基础储量(111 b)项下,包括A、B、C级,还有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为D级。此处的类别、级别划分清楚,但A、B、C、D级在1999分类中没有,是借用了以往的概念。

——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附录C,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分类及计算,以详查地质报告为基础的预可行性研究,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2b+2M22+333, 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预可行性研究,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1b+122b+2M21+2M22+333, 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11b+122b+2M11+2M22+333。此处是以分类编码代替分级的无奈办法。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1999]113号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套改

表中列示的对应关系极其复杂,甚至出现分类标准上没有的编码,不得不进行二次归类。以工作程度是勘探阶段的为例,姑且把边际经济、次边际经济、暂难利用的4种情况放在一边,仅在经济的已开发基建、可利用和其他等3种情况项目中,就可以套改出(111、122)(121、122)(331、332、333)等3组6种(111、121、122、331、332、333)类别,都是勘探阶段产生这么多类别,外国人更不明白了。原来此处的类别也是以分类编码表示的级别。

——在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4.3矿产勘查各阶段要求一节中,要求是针对预查区、普查区、详查区、勘探区提出的,6.2矿产资源储量类型条件一节却变成普查地段、详查地段、勘探地段了,似乎属于以块段划分的第二层次,但是,以地段为单元如何进行可行性研究,如何评价其经济意义,如何定出三位数的编码呢?

一本1999分类培训参考材料上介绍,在联合国分类框架亚太地区推广会议上,德国专家介绍了分类框架在菲律宾两个矿山的应用实例,其中IGUIG褐煤矿山在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曾获得过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三类地质可靠程度的资源量;而在东部矿山,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其评价范围涉及了确定的和部分推定的地质可靠程度区域,估算的储量也涉及这两种可靠程度。显然普查、详查、勘探三阶段是第一层次的分类,确定的、推定的、推测的是第二层次的分级。

修订1999分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修订1999分类首先就要对地质可靠程度的两个层次正本清源。

有色地调中心杨兵的文章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两种互补的资源储量分类,我国1999分类属政府标准一类,应另行制订一个商业分类标准,以指导商业性地质工作。否则我国的分类体系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与国际接轨。本来1999分类套用的联合国三维分类并不是政府标准一类,而是“将满足在一个国家、公司或公共团体层次上应用、国际交流和全球调查的所有要求”的灵活系统。但杨兵发现的1999分类不完整、不适应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毛病,主要是丢掉了第二层次分级的缘故。

笔者曾专门征询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特别工作组组长、项目协调人迪特玛?凯尔特教授的意见,笔者给他提供了一张中国很有代表性的勘探矿区储量计算平面图,上面有不同网度控制的因此具有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B、C、D 三级资源储量,假定它们经过可行性研究,全部进入设计开采的范围,评价为经济的,请迪特玛?凯尔特教授按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分类,教授明确答

复全是111,为了区别各块段不同的地质可靠程度,可以分别称为111

b 、111

c

111

d

修订1999分类就要还三维编码的本来面貌,明确第三位数G轴地质可靠程度以勘查阶段为标志,1勘探、2详查、3普查、4预查,以矿区(井田、项目)为单元作整体上衡量,定位于第一层次,与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完全一致,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制订第二层次分级标准,以块段为单元分别衡量,依块段地质可靠程度划分出几个资源储量级别,体现块段间的差别,以满足地质勘查、矿山设计、生产管理的要求,遏制层次间名词代用引起的混乱。第二层次作为我国的国家性名词,保持特色,立足于适用。

需要强调的是,第一层次分类体系与我国传统分类体系之间的最大差别不在经济可靠性,而在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维编码中先确定第三位数勘查阶段,在此

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经济评价,依次确定第二位、第一位数字。未经1、2级可行性研究,设计开采的边界不圈定,编码第一位数字经济可靠性也不确定,储量类别也不能确定。我国国情1、2两级可行性研究得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做,其资质管理也不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说来在勘查报告提交、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等国土资源管理权限以内的环节,储量类别是定不下来的。现在就遇到互为前提难以规范运转的问题。所以制订第二层次国家性名词,从两个层次管好地质可靠程度,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说来,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首要的。是修订1999年分类的又一层意义。

2005.3.22.

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

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的含义规定的含糊。致使全国性的矿产资源储量套改结果并没有真正和国际接轨。既然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本文介绍国际权威人士对勘查阶段的诠释。对改进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提出建议。

一、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属于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按照有关培训教材的说法,就是“完全可以和联合国的分类框架相套用”。1世界上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主要有三大体系。第一种是三P体系,从1972年麦凯维框图,把查明资源分成证实储量(Proved)概略储量(Probable)可能储量(Possible)开始,美国的分类、澳大利亚的分类、采矿冶金协会(CMMI)的分类都属于三P体系,广泛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第二种是ABC体系,把储量分成ABC等级别,以苏俄、中国为代表,广泛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第三种是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

联合国分类框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它由德国提出,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列项。专题工作组由德国、奥地利、中国、俄罗斯、斯罗文尼亚、英国、美国各一名专家组成。联合国分类框架最终文本于1997年4月经联合国经济委员会批准,同年7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推荐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现在已经在50多个国家成功推广。它不属于以上两个体系的任何一个,更不是把一个体系归并到另一个体系,而是建立在以上两个体系之上的对比框架。从它的制定过程、专题组组成和内容表述,都能看得出来。

联合国分类框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框架性。它提供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最终文本第一章第二段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地指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使国家性名词能够保留并可互相对比。”联合国分类框架专题组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使这个包容世界的体系得以成功。第二是三维。框架综合考虑了地质控制研究程度、经济可靠性和可行性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全面周到,层次分明。第三是编码。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依E (经济)F(可行性)G(地质)顺序表示三维的等次,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全面体现了这三个特点,只是对框架性的掌握适度上有些偏颇。

1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

二、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轴含义模糊

联合国分类框架体系的三维中,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地质控制研究程度,即第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的G轴,因为没有地质基础,经济评价和可行性研究都无从谈起。然而,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恰恰是对G轴的含义规定的含糊。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已经对这一含糊的表现、产生背景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之后,笔者又以一组储量计算模式图,对中外同行专家进行咨询调查。下面展示其中一张图的情况。

图 1 是一张铝土矿矿体的储量计算平面图,矿体成层状,倾角平缓。该区经过详细勘探(Detailed Exploration)。作了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可靠性(Economic Viability)评价包括整个矿体,评价结果是经济的(Economic)。但是一个矿体内各个部位钻探的密度是不同的,因此地质可靠性也是不同的,分别标了不同的字母:

● C 其地质可靠性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

● B 其地质可靠性不但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的要求,而且因

为钻网比C密,可以起到验证C的作用。

图1

● A 钻网比B更密,其地质可靠性不但可以满足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开采设计

的要求,而且在采矿时也不必再作生产勘探了。而C、B在采矿时还要加密采样再作生产勘探的。

● D 钻网稀,有推断的因素。在本例中由于它总量不大,在可行性研究和经

济可靠性评价时,计入一半的量。

对以上模式图及其说明征询到的各种判断列于表1。

表1 对一个铝土矿体资源储量编码的各种判断

其中持第一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他们坚持AB和1、C和2、D和3是一一对应的;持第三种观点的依照[2001]66号文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按近期利用类作出判断;这两种观点与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的结果都差别很大,与按联合国框架判断结果相近的第二种观点是按套改技术要求正在基建矿区类作出判断的,严格说来,矿业公司尚未基建正在融资还是不能套成此类的。

为什么会出现种种互不相同又与联合国分类框架不接轨的观点?根源就是我国现行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含义模糊。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指出:“我国对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勘查区)为单元衡量,是勘查阶段,从勘探、到详查、到普查,到预查,依次降低。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是储量级别,从A到B到C到D到E,,依次降低。联系两个层次的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各勘查阶段的各储量级别构成及其用途范围。”但是,在分类标准起草过程中,由于对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储量级别,有的认为是勘查阶段,还有的认为储量级别就是勘查阶段。为了回避这个矛盾,采用了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的办法.。于是,分类标准如何和国际接轨?是用哪个层次去接轨?就成为我们新的困惑。

三、与国际接轨的标的选择、实现路径和判断准则

1999年分类标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与国际接轨,而不像以往修订标准仅仅是为了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加入WTO以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就更为迫切。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我们研究过澳大利亚,尝试过美国,最后决策者们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这一决定是英明的。

新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开展了全国性的套改,大家都以为是与国际接轨。请看某省区的报导:“这次套改严格按照新颁发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套改的技术要求及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将原来表内表外A、B、C、D、E的旧标准转换到新标准上来,按新的国家标准全部归类,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套改结果将影响国家政策,一家科研机构在一份很重要的政策研究报告上写道:“2000年末重新审定后的储量结果表明,在与国际大致可比的条件下,我国的大部分的矿种储量大幅度减少,……”可是,正如上节所述,我们的套改结果并没有真正和国际接轨。问题在哪里呢?

现在发现的问题在G轴层次的错位。既然选择了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那么,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即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和联合国框架一样――按勘查阶段划分:1勘探,相当详细勘探,2详查,相当一般勘探,3普查,4预查,相当踏勘。因此,它只能是第一层次,即以矿区为单元来衡量。至于第二层次,即上节所述ABCDE等块段储量级别,可以保留在国家系统里。可惜1999年分类标准没有这样做,为了回避矛盾而采用了1探明的、2控制的、

3推断的、4预测的等另一套名词。但是,共同接受的名词并不能消除彼此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储量级别,有的认为是勘查阶段,还有的认为储量级别就是勘查阶段”的局面,在对待新名词时分歧依旧。

实现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国际接轨有两个前提,一是要了解国际,一是要了解国内。国内的情况我们身在其中,但毛泽东有句名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因此也得认真研究一番。ABCD这些储量级别的概念在中国矿产勘查、储量管理、矿山设计、矿山地质以及采矿等领域的影响太深刻了,它是认识与开发矿产循序渐进的阶梯,它是地矿、设计、基建、开采相互连接的纽带,50年来不断的改进又培育了它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应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继续发挥作用。由此我们也更加理解联合国分类框架专题工作组反复强调的一种精神:在保留国家性名词的前提下制订对比框架,因为各国的国家性名词都有复杂的经济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渊源。保留国家性名词体现了联合国框架的灵活性,然而,国家性名词只能在国家系统内使用,联合国框架规定的名词术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把国家性名词牵强附会在框架名词上,这又是联合国框架的原则性。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就是是否与国际接轨的一条朴素的判别准则。

联合国框架的G轴选定为勘查阶段,是不可随意改变的,这是原则性。我国的体系是严谨的,也是与之兼容的。除预查外,其他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由全国储委、计委、经委联合规定的,各阶段任务十分明确:普查在于发现矿产并提供详查基地;详查对普查发现的矿产地作出工业开发价值的评价;勘探对详查提供的具有工业价值矿床规模、质量及开采可行性作出结论。这些规定与联合国框架的G轴等次对应、用途吻合,套用没有困难。为什么要回避它、弱化它?

勘查阶段与储量级别是密切联系的,其联系的桥梁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勘查范围、各勘查阶段各级储量的合理搭配,这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主题。就在1999年标准制定过程中,也解决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无意赘述孜孜不倦不断改革的经历,只想对有关的一个小问题谈点看法。有人说,我国的储量级别概念不确切,同是C级,有的是经勘探获得的,有的是经详查获得的。笔者不以为然。打个通俗的比方,处级干部在部机关是处长、在县政府是县长、在地质队是队长,没有什么概念不确切的。非要严格推敲,各级储量概念最确切的是在勘探阶段,其他阶段由于有不确定性,多少都有些类比的意思。这大概也是储委原来只审勘探报告、只编勘探规范的原因之一。

四、凯尔特先生对勘查阶段的诠释

为了研究国际的情况,这里推荐凯尔特先生的一篇文章。凯尔特先生是德国联邦地学和自然资源研究院教授,联合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特别工作组项目负责人。自始至终主持制定联合国分类框架工作。凯尔特先生有受聘于美国公司在巴西、南非等地十年矿产勘查的经验。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矿产地质勘查的运作有深刻体会,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也有所研究。他在这篇文章里举例对比说明了两种体制下三个勘查阶段的运作情况,最后归结到联合国分类框架。从而阐明了联合国分类框架广泛的包容性和框架性。

凯尔特先生这篇文章写作于1995年,即将讨论联合国分类框架最终文本的前夜。当时,围绕分类框架的讨论已经进行了14个月。来自各个不同国家的专家讨论表明,各国的通行做法之间存在许多鲜为人知的明显差异。凯尔特先生指出:从矿化的发现直到矿床的开采是全球性的活动,不论是市场经济模式还是中

央计划经济模式。从地质调查到矿床开发都要经过一些步骤,涉及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活动的通常组织方式,这些步骤在联合国分类框架中都规定的很明白:踏勘、普查、一般勘探、详细勘探、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制定这些关联的术语,使国际交流有了一致的语言。

凯尔特先生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与联合国分类框架有关的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程序》。其英文原稿和中文译稿见https://www.doczj.com/doc/3810498695.html,/矿业管理。为了沟通各国的情况,他用图解来举例说明。他的模式图是许多国家常见的一种环状构造类型,地质特征非常简单。一个直径3公里的碳酸盐岩体,风化带深度200米,次生富集了磷和钛。这个构造是航空调查时发现的,在随后的地面检查中,少许露头采样发现了磷和钛的富集,这些踏勘工作是由政府进行的。在这个调查阶段(踏勘),深部的矿化情况是不清楚的。(见图2)

踏勘阶段以后,Fig.2到Fig.4表示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形。Fig.2普查阶段,对整个构造区域进行地质调查,然后是槽探和稀疏钻孔揭露。普查以后进行初步经济潜力评估,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地质勘查。下一步Fig.3一般勘探,进行广泛系统的钻探。接着是预可行性研究(未来的技术经济评价)对未来开采的可能性进行经济技术评价,归结为经济储量和潜在经济资源量的计算(平衡表

内表外总计)。接下来,仅对矿床的经济的部分进行详细勘探,加密钻探(Fig.4)。然后是可行性研究,准确的圈定矿体,并最终作出投资开采的决定。这样地质勘

查和开发评价分阶段进行,是大多数矿产勘查的一般过程。上述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勘查阶段程序图解,表示在图3 的Fig.5。

这种交替性的程序同样也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但形式灵活多变。踏勘完成之后,许多国家都把地质调查、极少钻孔的普查结果公开发表。一旦信息变成公众的行动,公司之间将围绕构造的前景展开采矿权的竞争。采矿权本身具有价值,并且可以在公司之间进行转让交易。凯尔特先生凭他在外国公司十年的工作经验举了一个生动的实例。Fig.6普查阶段,A公司拥有二块租地,这个公司对开采磷矿感兴趣。B公司的兴趣在钛矿。而C公司是投资公司,没有采矿兴趣,但是可以交易租地。D是土地所有者,他的土地用于农业。Fig.7一般勘探阶段,C公司签订了钻探合同立即开展了正规的详细勘探。几个月花了十万美元,对于C公司这算不了什么,因为对采矿不感兴趣,事后也没有做预可行性研究。C公司掌握着详细的资源图件保持着有利的价位,在详细勘探层次把持这块地好多年。B公司在检查钛的市场可能性,A公司进行一般勘探,D农民,不允许任何地质工作者进入他的地块。在下一步Fig.8详细勘探阶段,A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勘探,随后是可行性研究。B公司完成一般勘探的结果是钛没有经济意义,于是B加入A的磷矿作了一个小股东。A又以适当的价钱从C公司转让到矿权。最后A争取了好多年才从所有者D获得了租地。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之间利益的竞争往往是勘查活动决定性的因素。但竞争优选的过程和结果,仍然是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交替性进行的程序。

联合国分类框架能够通融一切可行的不同过程。图3的Fig.9是联合国分类框架的评价阶段图表。箭头指示地质调查从踏勘到详细勘探的程序,和与之交替进行的采矿评估活动,这个系统能够包容上述各种过程。

以上是凯尔特教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有三点评述:

其一,凯尔特教授的文章文图并茂。9幅插图生动地说明了两种经济体制下地质调查和开发评价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运作过程。可见,外国人对我们这一套勘查阶段划分,以及各阶段储量级别的搭配,也是了解的,对如何把我们这套分类系统融入联合国框架是心中有数的。

其二,请特别注意图3 Fig.5左起第1列,4个勘查阶段下边的括号里,都标注了各自包含的储量级别,清楚显示了地质研究程度的两个层次。对照图 3 Fig.9左起第1列可以确切表明,联合国分类框架中,地质研究程度是放在勘查阶段这个层次上的。

其三,对比两种经济体制下地质勘查阶段的运行状况,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更为规矩呆板,市场经济体制更为灵活多变。有人推测联合国分类框架G轴的设计主要取材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笔者有同感。两种体制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是可

以相互学习借鉴的。

五、对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改进意见

如何解决我国固体矿产储量分类标准G轴含义摸糊的问题,笔者在《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一文中,按逻辑归纳方法指出三种途径。第一种,G轴分类编码以勘查阶段为根据;第二种,G轴分类编码以块段级别为根据;第三种,G轴分类编码的根据既是勘查阶段,也是块段级别,一个勘查阶段对应一个级别。第三种是能否确立的问题,笔者认为是不大可能的。第一、二种是权衡选择的问题。

第二种G轴以块段级别为根据,适应了业内人士熟练掌握储量级别条件与用途的习惯,却失去了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相套用的宗旨,只取了以阿拉伯数码代替ABC的形式,只能在本国使用。与国际对比还得按联合国分类框架另行确定G轴编码。国内国际使用两套同名异意的编码,何其苦呢。

第一种G轴以勘查阶段为根据编码,实现了与联合国分类框架相套用的目标。同时在国家系统内保留ABCDE等资源/储量级别,作为块段地质可靠性的标识。前者与国际接轨,后者与历史和国情接轨;前者适用于国际对比和社会各界,后者适用于地质采矿技术界;相辅相成,是为最佳选择。

为了彻底澄清G轴含义作出确切正式的解释,以及发现和解决分类标准的其他问题,应当进一步组织一些调查研究。例如50 多个国家推广联合国分类和套改的情况,我们并没有好好研究,大部分文件都没有翻译阅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每年开一次会跟踪联合国分类框架推广运用情况,2001年11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上,已经编写出供非专业人员使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Key,我国没有派人参加这次会议,也没有好好研究会议文件。我国1999年标准实施以来资源储量评估、套改实践中基层的经验教训疑问,也有待深入收集研讨。深入调研之后,认识将必然提高,决策将更加科学。而在此之前就大规模地修改规范,废除ABCD,难免带有盲目性。

参考文献

(1)D.Kelter Procedures of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Mining Assess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UN Framework Classification WORKSHOP on Reassessment of Coal and Mineral Deposits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1995

(2)胡魁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中国地质》1996(7);6-8

(3)胡魁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国矿业》1998(2):12-14

(4)胡魁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析《资源?产业》2002(1);37-39

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

――学习新资源/储量分类的体会与疑问

一、新分类的最大成就是与国际接轨 1

二、对地质可靠程度的理解不能含糊 2

三、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 3

四、块段储量级别的划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4

五、和国际接轨的G轴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 5

六、G轴层次错位是套改存在问题的根源 6

七、如何正确判定勘查阶段及其范围7

八、地质可靠程度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8

九、归纳8

这几年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改革进展很快,其标志之一就是颁布实施了新的分类标准,即GB/T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并按照新分类开展了全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在评估师培训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新分类有关文件。本文谈谈体会和疑问,与同行们探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新分类的最大成就是与国际接轨

新分类是在联合国国际资源/储量分类框架(简称联合国框架)的基础上制定的, “完全可以和联合国国际资源储量分类框架相套用”2。因此实行新分类的意义最主要的就在于与国际接轨,这也正是联合国框架制定的初衷。

联合国框架是三维分类,我国新分类也完全套用了三维,三维即经济轴、可行性轴和地质可靠程度轴。与原来的分类分级相比较,经济意义更加鲜明了,但不能说原来的分类分级没有经济含义,因为表内表外的划分、工业指标的厘定都有严密的经济内容。真正强化了的是可行性研究,这将有利于经济可靠性评价工作的落实。同时,在储量分类中引入可行性轴,对我国传统的地勘体制和老牌地质队的传统做法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而地质可靠程度不论新老分类都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分类根据.

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框架性。联合国分类特别工作组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旨在制定一个国际公认的对比框架,同时保留各国自己的特色,这正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因此能得到联合国各地区委员会的支持,和在50多个国家推广。这个特征对我国资源/储量分类的意义在于:在接受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时侯,不必顾忌同时保留自己的特色。

二、对地质可靠程度的理解不能含糊

在评审中心编写的培训教材中说明:对于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理解,“在起草过程中,包括起草小组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识是认为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横坐标代表地质可靠程度的不同类别,同时也表示地质工作程度的不同阶段。国外的矿产勘查工作,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

“另一种认识是联合国所列的横坐标详细勘探,普通勘探,踏勘恰恰和中国通用的矿产勘查的不同阶段吻合,而中国通用的矿产勘查阶段中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可以产生不同类别的储量。”

2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前言,P..5

“为了回避这个矛盾,<参考资料>基本上采用了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的观点,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3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个矛盾不能回避。因为新分类的目标和最大成就就是和国际接轨。联合国框架对地质可靠程度轴的标码明明是按四个勘查阶段划分的,也不难与我国对应。可我们偏偏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分开,这就很难理解到底如何接轨,是用哪个层次去接轨。

三、衡量地质可靠程度有两个层次

我国对地质可靠程度的划分,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矿区(勘查区)为单元衡量,是勘查阶段,从勘探、到详查、到普查,到预查,依次降低。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是储量级别,从A到B到C到D到E,,依次降低。联系两个层次的是合理勘查程度,包括各勘查阶段的各储量级别构成及其用途范围,如对大部分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探阶段主要求取B+C级储量,作为矿山设计开采的依据,其中B 级储量须占一定比例,并放在首采地段,B 级储量有验证勘探网度的作用,有时在B 级储量中还要加密、打坑道求点A级储量,还有D级作为后期建设和远景规划之用。详查阶段主要求取C+ D级,作为布置勘探工作的依据。普查阶段求取D+E级。……依此类推。两个层次的四个阶段、五个级别不但标识出对象当前的地质可靠程度,而且规定了对象在后续工作中的角色用途。这样一种结构严谨的地质可靠程度划分体系,是长期勘查实践、包括生产勘探实践中丰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储量管理精华之所在,比某些外国的储量分类要成熟得多。在接受联合国分类框架的同时,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我国储量分类的特色保留在自己的国家系统中。

四、块段储量级别的划分具有重大实用价值

对地质可靠程度划分的第二层次,以块段为单元衡量的ABCDE等资源储量级别,是一个矿区在任一勘查阶段大都存在不同地质可靠程度块段的标识,它们是合理勘查工作的一般结果,它们在进一步勘查、设计、开采活动中大有用处。

众所周知,以最少的工作量取得最大的地质成果是矿产地质勘查工作的一般原则,不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本着向国家负责的精神,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都需要遵守这个原则。遵守这个原则,勘查地质师主观上就不会把一个矿区一股气打成一种网度一种地质可靠程度的一种储量级别,而总是”由稀到密、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用高级别带动低级别去认识整体的地质规律,否则就浪费资金,就是把应该将来花的钱提前来花。退一万步讲,即使勘查地质师主观上故意违背原则,客观上也不一定做得到,例如煤矿,几层煤稳定性不同,你用同一个网度打下去, 地质可靠程度和储量级别还是不一样。

培训教材提到的那一种认识;“国外的矿产勘查工作,某一个特定的阶段只能对应的产生某一个特定类别的储量。”假如这里的类别相当我国的储量级别,笔者以为不大可能。我们看到外国的储量计算图,不同部位的工程网度差别也不小。加拿大采矿冶金协会编写的「金矿床评价指南」第7页,在描述“确定矿床界限”次级阶段时十分明白地说:“在本阶段结束时,矿床可以部分划分为证实的,部分被划分为推定的”4。再说,只把高级储量地段算勘探,可行性研究和相应的经济评价就没法作。

块段储量级别的用途:在勘查工作中,勘查阶段的递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储量的依次升级;在设计阶段各级储量分别有不同作用;在开采阶段生产勘探储量在继续升级,并衍生出开拓、采准、备采等三级矿量。既然作用很大又被我国地质界采矿界所熟悉的东西,就不能轻易丢弃。

五、和国际接轨的G轴只能按勘查阶段划分

既然新分类选择了与国际接轨、完全与联合国框架相套用的道路,那么,地质可靠程3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前言,P.6

4 p.7 :”At the end of this stage, mineralization should be classified partly as Measured and partly as Indicated.”

度的划分,即G轴的代码含义,就只能和联合国框架一样――按勘查阶段划分:1勘探,相当详细勘探,2详查,相当一般勘探,3普查,4预查,相当踏勘。因此,它只能是第一层次,即以矿区为单元来衡量。至于第二层次,即上节所述ABCDE等块段级别,应当明确保留在国家系统里。遗憾的是新分类采取了回避矛盾的做法。

新分类第2.2节规定了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但没有与分类和编码联系。回避了和联合国分类直接接轨。第2.3节又规定了地质可靠程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接着在第3章规定其为分类和编码的根据.。同时在2.3节里又说明它们分别相当预查的结果、普查、详查、勘探的精度。似乎是与联合国分类间接接轨。这种做法大概就是为了“避免把储量分类和勘探阶段直接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绕圈子的后果是执行新分类时的歧解。

六、G轴层次错位是套改存在问题的根源

应用新分类的第一项全国性工作是储量套改,新分类的优点与问题在储量套改中接受检验。套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扰主要来自G轴含义的模糊和层次错位。一是套改首先从储量级别、即第二层次出发确定“套改编码”,由于层次错位造成18处编码超越新分类编码,不得不再套“归类编码”。联合国框架所以会(按三位数排列组合)出现编码空白,是由于那种情形不会出现,而我们说新分类是为了精简编码类型,这也反映出接轨的偏差。二是,由于以“归类编码”作为最终套改结果,原有的储量级别标识不予保留,又混淆了块段间储量级别的差异。按现行的套改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01〕66号)统计,此种抹煞达10种之多,被混淆的情况发生在AB之间、BC之间、CD之间、甚至在BD之间。众所周知,ABCDE 等储量级别标志着块段之间不同的控制研究程度、不同的工程密度、不同的勘查费用、不同的可靠程度和风险,把它们混为一谈,必然导致管理的粗糙、甚至混乱。

与联合国框架接轨,进行分类编码本来是简明的。举例来说,达到勘探阶段,G轴为1,进行了可行性研究,F轴为1,评价为经济的,E轴为1,编码按EFG顺序就是111。达到勘探,没作可行性研究,不能确定经济可靠性,就是331。只作到详查,G轴为2,详查资料最高可以作预可行性研究2,不能作可行性研究1,所以不会有112、212。普查资料只能作可行性概略研究,只能判定内蕴经济的,只有333,不会出现什么113、123、213、223,因此不需要归类。

但是,与联合国框架接轨的编码不能解决第二层次块段储量级别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在国家系统保留ABCDE。如第三节所述。

七、如何正确判定勘查阶段及其范围

以第一层次勘探阶段作为判定地质可靠程度G轴的根据,要求勘探阶段的判断准确规范。勘探阶段的判断标志,除程序性规定外,主要是各勘探阶段要达到相应的储量级别。

在某个勘查阶段各级储量的合理搭配是不断总结经验的结果。以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探阶段为例,B、C、D级储量分别是矿山首期、中期和后期建设设计的依据。B+C+D的总体控制是矿山总体布置的要求,是可行性研究和经济可靠性评价的要求。那种一个阶段只有一种级别的说法是不现实的。

过去对各勘查阶段各级储量级别比例是在规范中规定的,它对于保证勘查工作质量起到过历史性的作用,但也引起过于呆板的问题,特别是分期勘探的现象出现以后,储量级别比例难以统一规定, 1995年全国储委放宽尺度,允许对口单位商定,但同时强调坚持各级储量条件,根据实际工作程度确定储量报告用途。

一个矿区的勘查工作达到什么勘查程度,归根到底要根据矿区地质复杂程度和勘查控制研究程度,依靠专家具体分析作出判断。最终的检验标准只有矿山建设开采的实践。应当指出,判断一个矿区的勘查程度,不是执行新分类带来的新问题,而是长期以来勘查地质师、评审专家必须面对的工作。

八、地质可靠程度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

对地质可靠程度的理解,在培训教材内部也不一致。上文以前言的说法为主。在第一章第二节,编者又说:“在地质可靠程度上,新分类与美国的及CMMI的分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采纳联合国的分类方法”。5若是这样,首先产生的问题就是与联合国分类编码的同名异意,如何接轨?在制定者、解释者、使用者群体内部各自都有不同理解的情况下,新标准很难正确贯彻。

据说明年将修订规范总则、颁布新的矿种规范,在固体矿产勘查和评审认定中,全面推行新分类。联合国分类已经向油气推广,制定了油气三维分类草案,我国正在修订油气资源/储量规范,油气同样有油藏和井控两个层次问题。时间紧迫,建议组织专门调研,先行澄清地质可靠程度G轴的含义。

九、归纳

现在讨论G轴的含义毕竟不是制定新分类,而是如何解释新分类以便正确贯彻执行。按逻辑归纳,不外三种途径。

第一种,G轴分类编码以勘查阶段为根据。保留ABCDE等资源/储量级别,作为块段地质可靠性的标识,。

第二种,G轴分类编码以块段级别为根据。在本国使用。另按勘查阶段确定G轴分类编码,用来和联合国分类对比。明确说明两套同名异意的编码各自的使用范围。

第三种,G轴分类编码的根据既是勘查阶段,也是块段级别,一个勘查阶段对应一个级别。要确立这种解释必须出具“国外的矿产勘查工作”真是这样的例证,同时明确勘查阶段与块段级别的一一对应关系。

第三种是能否确立的问题,第一、二种是权衡选择的问题。三者必居其一。解释选定之前不宜出台“大动作”。笔者当前的观点,赞成第一种,第二种在其次,第三种是不大可能的。

最后说明,本文只讨论新分类最主要的成就和问题,不是全面评述。资源、储量两个名词的界定,本应执行新分类的规定,本文因涉及新旧体系,为叙述简便起见,储量的概念偏泛,请读者注意。

五规范漫话

干了一辈子地质勘查, 和规范打了一辈子交道。50多年来,学规范、用规范、编规范、审规范、评议规范,一路下来对规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规范的内涵也有了一些感悟。借中矿联汇编规范的机会,对规范发表几点感想,以就教于矿产地质勘查界的同行们。

一、规范的对立统一性

规范者,故名思议就是规矩和范例的意思,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体现了规范的严肃性、指令性,而范例则供人模仿,不可能千人一面、一模一样,又体现了规范的灵活性、指导性。两个字阶的名词充分表达了严肃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由此也可见汉语的高深奥妙。

5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技术参考资料,第一章,P36-37

在矿产地质勘查领域, 编规范,自1953年以来就是全国储委的职能,到20世纪90年代,地质勘查规范纳入全国标准化管理的范畴,也有过改称“标准”、“规定”什么的动议,但终究不如“规范”含义的贴切,因此尽管进入标准化管理系列,仍称之为规范。当然在格式上学习借鉴了其它行业标准的一些经验,例如改章节排列为条目排列,有些内容列入附录,附录又分为指导性条款和指令性条款,等等。

但是,规范中指令性与指导性的对立统一精神,是深入渗透到方方面面,甚至细微末节的,常常不可以断然分开。细微处例如某矿种基本样长2米,刻槽取样时一般以2米为度,而岩心取样时,由于回次采取率和分层孔深的影响,就应掌握到2米左右了。大一些的问题如工业指标。工业指标是矿与非矿的分野,自然需要严格遵守,具有相当的严肃性和指令性。全国储委曾经汇编过一册《矿产工业要求参考手册》,对于矿产普查工作很有指导意义。但也有人指责中国的矿床工业指标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没有经济观点,没有发展眼光,否定工作指标的灵活性。完全是误解。且不说纵向上随着科技的进步,矿床一般工业指标,例如铜、金最低工业品位、边界品位的逐步降低,在横向上中国也从来没有全国一律的工作指标,以铜矿的边界品位与最低工业品位为例,安徽铜官山是0.3%、0.5%;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是0.2%、0.4%;西部边远地区是0.4%、0.6%,即使是集中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工业指标制度也是一矿一批,充分考虑了各矿床资源禀赋之优劣和外部建设条件的差异,具有深刻具体的经济内涵。当然一矿一批制也不排斥类比,不排除类似的矿床有相同的指标。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环境不变、供求格局不变的前提下,一般矿床工业指标的稳定和雷同也不足为奇。因此全国储委才有条件汇编一般工业指标,在预查普查阶段作为一般性衡量标准是参考性的,在勘探阶段论证确定具体指标,具体指标在圈定矿体时必须严格遵守。

规范中严肃性与灵活性对立统一精神还体现在勘查网度和储量级别比例方面。这两个方面是勘查设计不容回避的重大技术关键,是勘查经验与开采检验经验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分矿种勘查规范不可缺少的精华所在。勘查网度、储量级别比例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勘查研究程度,不能提供相应用途使用。同时网度,级别又不能死板对待,机械执行,还得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正是由于对网度、级别等规范重大问题严肃性与灵活性适度把握的摇摆不定,历史上出现过对勘查规范的三次冲击。

二、勘查规范的历史变革

回顾我国勘查规范50多年来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和三次冲击。

第一发展阶段——借鉴阶段(1952-1957年)

新中国建立之初,大规模的矿产勘查工作在全国展开,我国没有统一的规范,美英对我们全面封锁,苏联伸出了援助之手,派出了大批专家指导中国的矿产勘查工作。我手头有一本当时的苏联专家建议汇编,那是从如何布置勘查工程,如何绘制槽探素描图,如何取样,如何编制综合剖面,如何计算储量,如何编制勘探报告,是从基础工作起步,手把手进行教授的记录。中央的政策是一边倒,我们的勘查工作也全面借鉴苏联规范。1954年全国储委第三次会议决定暂参照苏联规范审批矿产储量,并分三批、26辑翻译出版了苏联40多种矿产储量分类规范以应急需。50年代也是我国地质教育大创建大发展的阶段,大批青年在地质院校接受的教育也是苏式的。勘探系矿产地质和勘探专业有一门专业主课叫做《勘探方法》,后来称为《找矿勘探地质学》,讲授的内容基本就是勘查规范。青

年学子走向地质勘查岗位自然按照苏联规范开展工作。借鉴苏联规范,推动了新中国的矿产勘查工作,建立了新中国矿产勘查的技术基础。所以我国的勘查规范和苏联是一个体系,是师承关系。但是有5000年光荣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把外来文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和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勇气。

第一次冲击——设计革命和第二发展阶段-创立阶段(1958-1965年)

1957年“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随即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在工业技术领域就是“设计革命”运动。矿产勘查形势突飞猛进,借鉴苏联的规范不能满足需要。一方面我国自身勘查经验的积累发现了许多与苏联矿床地质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感到苏式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各工业部门对矿产勘查与日俱增的需求,于是我国储委开始起草自己的规范,最先发布执行的就是金属、非金属和煤矿三个储量分类总则(1959年)和煤、磷、铜等三个分矿种储量分类暂行规范(1961-1962年),这是萌生于中国土地上的勘查规范的幼芽,本来是十分珍贵的,但是萌生不久就受到狂风暴雨的袭击。随着“大跃进”“设计革命”运动由追求高速发展的本意演变成脱离实际的狂热,在矿产勘查实际中开始冲击规范的基本原则。记得当时有一种提法叫“大破大立”“破网破线”,还有一个故事说地质干部按勘探线、勘探网布置钻孔,把一个孔位定测到一间房顶上,就要把房子拆了打钻。不知道故事是否真实,好多规矩被破掉了。不久发现凡违背地质规律冲击规范基本原则的都收到了恶果。当人们从狂热中清醒过来,于1961-1962年不得不对“大跃进”时期提出的储量报告进行全国性的复核,计复审报告6514份,高级以上储量减少50%-70%。复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都是违背规范原则的结果。一是勘探网度过低,控制不住矿体变化,达不到相应储量级别。这是由于违背了勘探网度与储量级别条件的原则。二是高级储量比例过低,达不到相应勘探程度,勘探报告不能供开采设计利用,降为详查和普查。这是由于违背了高级储量比例与勘探阶段要求和用途的原则。第三是钻探工程和采样化验质量低下,违背了规范规定的质量标准。第四是水文地质开采技术条件,或选矿加工性能研究不够、工业生产难以利用。违背了规范的研究程度原则。

好在“设计革命”引发的失误纠正得比较快,经过储量核实,人们从反面吸取教训,规范在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了,严格执行规范的自觉性更高了,规范原则与本国实际、本项目实际结合的主观能动性觉醒了。1965年又发布了金矿、白云母、硼镁石等矿种规范,初步形成了本国的规范风格。1963年、1964年对核实降级的项目进行补课。当时提倡学习大庆、大降坪的严细作风,制定各勘查项目的技术细则,对质量把关非常严格,使严格执行规范的精神深入贯彻到基层。1964年我担任樟树墩会战矿区的综合组长,率先起草了矿区野外编录用岩石定名方案,每天现场巡回检查编录质量。严格对待规范及其实施细则的印象终身难忘。

第二次冲击—文化大革命冲击(1966—1976年)

中国的勘查规范在曲折中创立,正当汲取了反正两面的经验,开始茁壮成为一个体系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了。文革十年动乱冲垮了全国储委,冲垮了规范制定与执行的正常环境。1967年我担任一个近200人分队的技术负责,下属一个矿区起草的详查报告,通篇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颂歌,编排形式是向伟大领袖汇报他们学习语录的体会,而详查报告必须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勘查工作质量与成果评价却分散、凌乱、不知所云。这样的报告怎么修改定稿?而分队行政领导还称赞他们红旗举得高,要在全分队推广。无奈之下只好贴大字

报辞职,造反派又不答应。你为资产阶级当权派干事挺积极,怎么工人阶级掌权你就撂挑子呢?还听说一个无奈的故事:省重工业局地质组现场主持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审查一个大型铜矿的勘探报告,南昌设计院的技术人员对报告提出批评意见,工人宣传队走上舞台说:钻孔是我们打的,坑道是我们挖的,哪里有矿,质量好坏,我们一线工人最清楚,那容你们这些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说三道四!中国储委审查勘探报告实质上是严把执行勘查规范的最后一道关口。审查会必请设计院和用矿工业部门参加,他们从后续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对质量严格要求,会尖锐提出报告的问题和不足,犹如法庭上的控方,而提交报告的地勘单位就是辨方,储委正是从控辩双方的激烈辩论中,分清是非,做出判断。这是中国特色的有效的评审机制。无论什么情形下,这种对立辩论的机制被打破了,评审质量将失去保障。文革的干扰虽然深重,但文革时期仍有可喜的矿产勘查成果,有质量较好的勘查项目,那是地质人员的良知和深深植根于他们脑海中的规范精神在发挥作用。

第三发展阶段—规范体系成型阶段(1977-1995年)

文革以后,拨乱反正、恢复储委、强化储委职能,我国勘查规范的制定力度加大,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完整体系。从1977年重新发布金属、非金属勘探规范总则起,到1995年发布水泥原料矿地质勘探规范止,此期间全国储委制定(修订)储量分类和勘探总则2种,分矿种勘探规范44种,涉及矿种83个,其它综合性规范、规定9种,加上地标委和各工业部门制定的规定、规程,俨然形成横向覆盖各勘探矿种、纵向上层次分明、独具特色的完整勘查规范体系。此体系有几个特点:第一,师承苏联又不受苏联规范约束,后来又学习欧美先进经验,洋为中用,十分注重联系中国实际,创立自己的品牌。第二,规范制定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专家与群众智慧相结合,勘探与生产相结合,编制群体与审查群体相结合,充分吸取各方意见,占据业内领先制高点,贯穿勘查——生产全过程,适用于政府与企业,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第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能够追随技术进步与形势发展及时修订,例如固体矿产勘探规范总则先后有1959年、1977年、1992年三次制(修)定,煤矿规范有1961年、1986年版本。修订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扬弃,是继承发展。第四,融知识性、指导性、指令性于一体。例如分矿种规范,先介绍矿种性质、用途、加工方法,有用矿物种类、地球化学行径、中外矿床工业类型,然后才是储量分类分级、勘探网度、勘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要求,储量计算方法等等,并附有勘探实例。娓娓道来,由浅入深,亲切全面适用。年青时候在野外搞普查,经常变换目标矿种,单矿种规范就是指导我们应对新矿种的模范老师,带在身边的适用手册。第五,规范的制定、执行、检验都遵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基本原理,遵循《实践论》的哲学思想。储委一向十分重视探采对比,以开采的实践检验勘探的效果。各矿种各级储量有网度规定,从来不主张死扣,而要看对矿体控制的效果。第六,中国的规范层次分明、上下呼应,与管理体制相适应。规范的上位是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具有行政强制力,如《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就是1987年由全国储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布的部门规章,又如鉴于工业指标管理的重要性,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2年联合制定了《矿床工业指标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体系本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总则,第二层次是分矿种勘探规范,第三层次是专业规定规程,如采样规定、编录规定、岩心钻探规程、矿山储量管理规程等,低层次服从高层次,如某矿种勘探经验不足没有单项规范,勘查工作就可以遵循相关总则的规范。规范的下位是各地质队、各矿山、各勘查项目

矿产地质储量级别分类

查看文章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第四章矿床勘探与探采结合七储量计算与比较评价2 2007年02月02日星期五下午 11:21 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VIP专享]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 reserves 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1] (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 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 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 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通俗得说:基础储量表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可供企业近期或中期开采的资源量;保有储量是基础储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8.1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依据 8.1.1 地质可靠程度 8.1.1.1 预测的: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具有初步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8.1.1.2 推断的: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8.1.2 经济意义 8.1.2.1 经济的: 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也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8.1.2.2 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才可变成经济的。 8.1.2.3 次边际经济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方能变为经济的。 8.1.2.4 内蕴经济的: 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未做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8.2 矿产资源/储量类型(附录A) 8.2.1 储量 8.2.1.1 可采储量(111): 是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已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估算的可采储量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高。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什么是储量分类分级? 储量级别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制定的,统一区分和衡量矿产储量精度(或可靠程度)与技术经济可利用性的标准。储量类型与级别划分的目的,是便于国家与矿山企业正确掌握矿产资源,统一矿产储量的计算、审批、统计和用途,更加经济合理地做好矿产地质勘探工作。 一般说来,储量按地质控制精度分级,按技术经济可利用性分类。目前大多数国家均统称为储量/资源分类,把地质精度与经济可行均作为储量/资源分类的因素考虑。储量分类最早起于英国,1944年美国矿业局与地质调查局共同提出了一个储量分类方案,这个方案经过1976、1980年两次修改,形成了在北美和南美广为流行,世界其他国家均参照的“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这个原则有两个坐标:横坐标代表地质工作的程度,随着地质工作程度由高至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两被冠以“探明的”、“推测的”、“假定的”、“假象的”形容词;纵坐标代表储量或资源的经济可利用性,随着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由高到低,所取得的储量或资源被冠以“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和“次经济的”形容词。为了区别能从地下体回收的矿产物质与地质圈定的矿物物质,美国这一分级方案又将查明的地下储量分为“储量”和“储量基础”两个概念,前者是可以从地下真正采出的部分,后者是地质圈定的部分,它包含了可采出的储量和由于设计、开采、安全等原因不能采出的部分。按照这一分类体系,矿产资源被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储量(探明的、经济的)、推测储量(推测的、经济的)、边界储量(探明的、边际经济的)、推测边际储量(推测的、边际经济的);探明的次经济资源量、推测的次经济资源量、假定的资源量、假想的资源量。 1979年,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储量资源分类方案。199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提出了“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量分类国际框架。这是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固体矿产矿床而建立一种广泛的和国际通用的分类系统所作的最新尝试。同美国1980年的分类方案相比,这个方案用三个坐标轴而不是两个坐标轴来框定储量/资源的类型。第一个是地质轴,表明地质工作阶段,由深而浅为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第二个为可行性轴,由深而浅为可行性研究/采矿报告、预可行性研究、地质研究。第三个轴为经济轴,由深而浅为经济的、潜在经济的、内蕴经济的。按照这一体系,可将储量/资源框定为10个类型:证实矿产储量、概略矿产储量(两类)、可行性矿产储量、预可行性矿产资源(两类)、确定矿产资源、推定矿产资源、推测矿产资源、踏勘矿产资源。这一分类体系对各国储量资源分类体系之间的转换与接轨具有重要意义。1960年制定的苏联矿产储量分类规范中,除从经济的角度,将矿产储量分为平衡表内与平衡表外两类外,勘探和研究的程度将矿产储量分为详细探明和详细研究(A、B、C1)的储量,初步评价的储量(C2)和预测储量三类。我国建国初期,暂时采用了苏联的储量级别。1959年,地质部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它将固体矿储量分为四类(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五级(A1、A2、B、C1、C2)。其中开采储量一般为A1级,设计储量一般为A2、B、C1级,远景储量即为C2级。在一段时期内,这一储量分级对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适应我国地质勘探和矿山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1964年后,有关部门曾对上述储量分级进行了多次修订。例如,冶金部在1965年颁发和实行了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的两级储量划分办法;煤炭部将煤矿储量分为普查、详查、精查三级;在1968年以后的全国矿产储量表中,统一按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两级划分方案进行储量统计等等。到1977年,又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和冶金部共同制定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先在地质总局所属单位试行);由原国家地质总局、建材总局及石油化工部共同制定了《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上述两个规范,根据对矿体不同部分的研究或控制程度及相应的工业用途,将固体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储量,分为A、B、C、D四级,并对各级储量的条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

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 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锰矿储量分类、分级、级别条件和储量计算的有关规宝 一、储量分类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锰矿储量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含量低,或有害组份含量高,而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按照勘探研究程度和控制程度,将锰矿储量分为A、B、C、D 四级,各级储量的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A 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 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 C 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 级储量的基础上: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相邻剖面矿体形态基本对应。2.破坏和影响矿体的较大褶皱、破碎带以及较大的断层的性质已查明,其产状规模已较准确地控制,夹石的岩性、产状、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3.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已确定,变化规律已查明。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 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1.基本控制矿体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2.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主要褶皱、破碎带和较大断层[注]的性质已了解,其产状规模已基本控制。对夹石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

1.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根据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和地质可靠程度,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表2-1)。 表2-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表 地质可靠程度 分类 类型 经济意义查明矿产资源潜在矿产资源 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 经济的可采储量(111) 基础储量(111b) 预可采储量(121) 预可采储量(122) 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122b) 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 基础储量(2M21)基础储量(2M22) 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2S11) 资源量(2S21)资源量(2S22) 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1)资源量(332)资源量(333)资源量(334)?注:表中所用编码(111-334):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基础储量。 1)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了控制的或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又可分为可采储量(111)、探明的预可采储量(121)及控制的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2)基础储量 经过详查或勘探,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程度,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经济基础储量和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并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之前的那部分。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其平均内部收益率介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与零之间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即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资源量 可分为三部分,即内蕴经济资源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预测资源量。 内蕴经济资源量。即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尚分不清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

金属矿床的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可借鉴)

第八章储量分类、分级及级别条件 第二十八条:铅锌矿储量分类和分级 根据《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试行)要求分为两类: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铅锌品位低(达到边界品位但达不到工业品位);矿体厚度薄;矿床开采技术条件或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能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又分为A、B、C、D四级。铅锌矿地质勘探阶段只探求B、C、D三级储量。 第二十九条:各级储量用途及条件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山首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充分依据,矿体形态在相邻剖面基本对应,但局部有变化。3.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查明,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4.对矿石工业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B级储量: ①计算储量块段中有无矿天窗者; ②工程内推或外推储量。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矿体连接有较充分的依据,矿体形态在局部地段虽有分枝复合变化,但在相邻剖面上尚能反映出矿体基本形态大致相似。 3.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已基本查明,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已大致了解。 4.基本确定矿石类型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 5.下列情况不能计算C级储量: ①单工程、单剖面控制的储量; ②外推计算的储量。 D级——①为部署地质勘探工作和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②一般大、中型矿床部分D级配合B+C级储量,亦可为矿山建设设计所利用; ③对比较复杂的矿床,一定比例的D级储量配合C级储量,亦可作为矿山建设设计依据;④对小而复杂、难于探求C级储量的矿床,D级储量作矿山边探边采的依据。其条件是: 1.大致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分布范围。 2.大致了解破坏和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特征。 3.大致确定矿石类型。 4.D级储量一般是用稀疏工程控制的储量,或虽用较密工程控制,但由于矿体复杂变化大、或其它原因仍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以及由C级储量块段外推部分的储量。 第三十条:储量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项参数要求

资源储量类型及级别

煤炭储量类别划分:111,111b....211 (333) 编码的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代表经济的,2M代表边际经济的,2S代表次边际经济的,3代表内蕴经济的;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预可行性研究,3代表概略研究;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断的,4代表预测的。变成可采储量的那部分基础储量,在其编码后加英文字母“b”以示区别于可采储量。 具体含义见表1。 2.储量分类的经济意义 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界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内蕴经济的。 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他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使成本降低后万能变为经济的。 4)内蕴经济的:仅通过概略研究做了相应的投资机会评价,末做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由于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其是经济的、边际经济的,还是次边际经济的。 3.经济储量 1)可采储量(11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阶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治试验成果,己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开采、选冶、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会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应的修改,证实其在计算的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及可行性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2)预可采储量(121):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勘探阶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维空间上详细圈定了矿体,肯定了矿体连续性,详细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和开采技术条件,并有相应的矿石加工选冶试验成果,但只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时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3)预可采储量(122):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达到详查阶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矿体三维形态,能够较有把握地确定矿体连续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提供了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条件试验的成果。对于工艺流程成熟的易选矿石,也可利用同类型矿产的试验成果。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开采是经济的,计算的可采储量可信度较高,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一般。 4)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件评价阶段及经济意义的分类同111所述,与其唯一的差别在于本类型是用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表述。 5)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它所达到的勘查阶段、地质,可靠程度、可行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 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 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3)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度高,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上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并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决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3、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指对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查明矿产资源,经过不同阶段的可行性评价,按照评价出当时经济上的合理性,可以划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内蕴经济的。(1)经济的:其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能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2)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其开采是不经济的,但接近于盈亏边界,只有在将来由于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的改善或政府给予其他扶持的条件下可 变成经济的。 (3)次边际经济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

最新储量资源级别划分细则

改进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的历次建议 特邀咨询委员胡魁 一、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2007年3月23日,专 家建议第2007—14期,总638期; 1 二、建议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2005年3月,专家建议第 2005-8期,总488期; 3 三、论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阶段的关系,2002年5月,《地质与勘探》2002 —3期,第64页; 4四、G轴的含义亟待澄清,2001年12月,专家建议第2001-55期题目为对矿产 资源储量分类与套改工作的一点建议,《资源?产业》2002-1期发表题目为矿产资源储量新分类G轴含义辩识; 13 五、规范漫话,2007年5月6日稿; 17 六、对“关于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2006年12 月稿23七、联合固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以及对我国储量分类系统的改革建议《中 国矿业》l998年第7卷第2期 24 八、三维储量/资源分类国际框架,1996年7月13日出版,《中国地质》1996 年第7期总230期6-8页, 28 一 对修订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建议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以下简称1999分类标准)制订实施七年多了,由于套用了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含义,强化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强化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观念,同时统一了不同矿种之间的口径,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对地质可靠程度即G轴的理解出现分歧和处置不当,1999分类标准也存在重大缺陷,既与联合国三维分类框架出现分歧,又丢掉了我国原有分类分级的某些精华,引起执行中的一些混乱。笔者曾多次提出建议修订。欣闻修订1999分类标准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的议事日程,特对修订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修订1999分类标准的原则建议 一、坚持在1999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坚持套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的三维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联合国分类框架至少有5个优越性:一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推荐成员国采用的标准,二是框架性,它特别强调的宗旨是创立共同理解便于国际对比的分类框架,兼容各国各种分类,因此获得成功,已有60多个国家采用了该框架;三是三维模式综合考虑了经济、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程度三种因素;四是采用编码,简单明了;五是不断总结不断发展,2004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已经制定了包括石油天然气和铀的新版本。因此我国在反复研究对比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分类的基础上,1999分类标准终于采用套用联合国分类框架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再加上实施7年的实践,完全可以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常见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储量分 类、分级和级别条件 一、铁矿储量分类、分级 和级别条件 <一>、储量分类 根据我国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并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将铁矿储量分为两类: (1)能利用(表内)储量:是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2)暂不能利用(表外)储量:是由于有益组份或矿物含量低,矿体厚度薄,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或对这种矿石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不符合当前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工业上暂不利用而将来可能利用的储量。 <二>、储量分级和级别条件 在全矿区勘探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对矿体不同部位的控制程度,将铁矿储量分为A、B、C、D四级。各级储量的 474

工业用途和条件如下: A级—是矿山编制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其条件是: (1)准确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于影响开采的断层、褶皱、破碎带已准确控制。对于夹石和破坏矿体的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及分布情况,已经确定; (3)对于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完全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B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又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并可起到验证C级储量的作用,一般分布在矿体的浅部—矿山初期开采地段。其条件是在C级储量的基础上: (1)详细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在B级范围内对破坏和影响矿体较大的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已详细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火成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情况已基本确定; (3)对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详细确定。在需要分采和地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圈出主要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 C级—是矿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其条件是: (1)基本控制矿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 (2)对破坏和影响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褶皱、破碎带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对夹石和破坏主要矿体的主要 474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储量级别 有关煤炭的各种储量间的关系图如下: 上述各类储量的涵义如下: 1.总储量 是指在勘探区或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 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矿井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3.工业储量 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其中的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4.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5.远景储量 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远景发展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不能作为矿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其储量级别较低,大致相当于D级储量。 6.其它储量的含义 (1)预测储量 亦称预测资源量,是指煤田预测时所估算的煤炭储量。它通常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等资料所预测的储量。 (2)地质储量 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煤层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井田的成煤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可靠程度低,多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煤田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3)探明储量 是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各级储量之和。探明储量是进行煤矿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4)保有储量 由探明储量中减去动用储量(为采出储量和损失储量之和)后所剩余的储量为保有储量。对一个生产矿井来说,其保有储量随着逐年采出和损失而每年减少。如某矿探明储量为1000万吨,2000年开采50万吨,损失量20万吨,那么该矿到2000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930万吨,如2001年又采出55万吨,损失量23万吨,那么该矿到2001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852万吨,到2002年底则又随开采量和损失量的变化而其保有储量又有所降低。 (5)设计储量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 reserves 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1] (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 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 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 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 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 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通俗得说:基础储量表示地质勘探程度较高,可供企业近期或中期开采的资源量;保有储量是基础储

关于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规范总则.doc

关于新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规范总则 及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要求介绍(摘要) 一、我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勘查规范历史 1954年翻印了原苏联的固体矿产储量分类规范,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和A1、A2、B、C1、C25个级别,按用途分为开采储量(A1)、设计储量(A2、B、C1)、远景储量(C2)及地质储量;勘探阶段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初步普查前为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勘探后为开发勘探; 1959年编制了《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金属、非金属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总则)”,仍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和A1、A2、B、C1、C25个级别,此外,还有地质储量。其中,A1级为开采储量、A2、B、C1级为设计储量、C2级为远景储量,A1、A2、B、C1又称工业储量。 1977年编制了“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非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仍将储量分为平衡表内、表外两类将储量级别分为A、B、C、D四个级别,两总则的内容除了储量分类分级外,还规定了地质勘探阶段(初勘和详勘)勘探工作的原则和要求。指出各级储量比例应根据矿床地质条件、矿床规模、矿山建设规模和开采技术条件等综合考虑,并强调要实行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生产建设单位的“三结合”,以便共同研究解决矿山和勘探区段的选择、高级储量的分布和比例、工业指标以及有关勘探工作和建设设计的要求等问题。1983年原地质部搞资源总量预测工作时,又划分出了E、F、G三个级别,据全国储委办公室1982-1986年组织的储量分类分级专题研究,经过条件的对比,认为其中的E级大致相当1972年两总则中D级的一部分;在此期间,煤炭部、冶金部、建材部、化工部、核工业部等也编制了本部门的规范,大体与地质部的规范相当,只有些个别差异,如,1980年煤炭部曾颁发“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将储量分为二类四级,即A、B、C、D级,实际上A级相当于前述的B级,其余各级别也均相应降低一个级别;1980年二机部的“铀矿地质勘探规范(征求意见稿)”,将储量分为二类五级,眼A、B、C1、C2、D级,其C2+D级相当于前述的D级; 1987年全国储委、国家经委、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矿产勘查工作分段划分的暂行规定”、“矿产勘查各阶段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暂行规定”,将地质勘探阶段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表 3),强调了在地质报告编写中必须增加技术经济评价章节。 1992年编制了“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将金属、非金属和煤等所有固体矿产包括在一个统一的总则中。将储量分为能利用(表内)和尚难利用(表外)两大类,其中,将能利用储量又划分为a亚类和b亚类,前者为目前能利用的,后者为目前暂难利用的,将储量级别划分为A、B、C、D、E5个级别,A 级为备采储量、B级为首期开采依据储量、C级为中期开采依据储量、D级为后期开采依据储量、E级为远景储量。 二、对于我国以往储量分类及勘查规范的评价 (一)优点:①门类齐全。我国以前共编制了45个单矿种规范(涉及了84个矿种),从普查到勘探,从野外施工、原始资料编录到地质报告编写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同时还有各专业、行业的规范和规定。 ②内容十分丰富。如,矿床类型、矿床规模、矿床勘探类型、勘探网度、地质研究程度等方面均有详细规定。③易于操作。 (二)缺点:静态性强、动态性差;国家计划性强、注重完成任务,市场经济性差;储量与资源概念模糊,不易与国际对比;行业分工过细,各行其是;注重储量规模,忽视经济意义,工程网度及各级储量比

矿产资源量储量划分表及介绍111-334

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 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 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 1资源量(resource) 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 (1)内蕴经济资源量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自普查至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推断的至探明的,但可行性评价工作只进行了概略研究,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

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2)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3)行预测资源量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 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 (1)经济基础储量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即经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扣除之后为储量)。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 (2)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也有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 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 二、矿产资源储量计算的原理和一般过程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与编码类类型编码含义 储量可采储量1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预可采储量122 控制的经与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经济的基础储量 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控制的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 资源量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 探明的经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 探明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控制的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 控制的经预可行性研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 探明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 控制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 推断的经概率(可行性)研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预测的资源量334? 潜在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储量套改表 储量种类地质工程程度套改编码归类编码 储量级别勘查阶段 正在开采、基建矿区的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已(能)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以及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而停采 的矿产储量A+B 勘探111 111 111b 111b C 勘探(112) 111 (112b) 111b 详查(112) 122 (112b) 122b D 勘探、详查、 普查 (113) 122 (113b) 122b 计划近期利用、推荐近期利用、可供边探边采矿区单一、主要矿产储量及其可综合回收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储量及1993年10月1日以后提交的勘探报告中属能利用(表内) a亚类矿产储量A+B 勘探 详查 121 121 121b 121b C 122 122 122b 122b D (123)122 普查(123b)122b (123) 333 因经济效益差、矿产品无销路、污染环境等而停建、停采,将来技术、经济及污染等条A+B 勘探 详查 2M11 2M11 C (2M12) 2M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