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羊田水库地质报告(OK)

羊田水库地质报告(OK)

羊田水库地质报告(OK)
羊田水库地质报告(OK)

目录

1 绪言 (1)

2 地质概况 (3)

2.1 地形地貌 (3)

2.2 地层岩性 (3)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4)

2.4 水文地质条件 (4)

2.5 岩体风化 (5)

2.6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5)

3 病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5)

3.1 土坝坝体 (6)

3.2 坝基、坝肩 (15)

3.3 溢洪道 (18)

3.4 放水涵(兼排洪涵) (18)

4 防汛公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8)

5 天然建筑材料 (19)

6 结论及建议 (19)

6.1 结论 (19)

6.2 建议 (20)

附图:

大坝工程地质平面图(1:500)(图号L YT-3D-1)

大坝工程地质横剖面图(Ⅰ-Ⅰ’)(1:500)(图号L YT-3D-2)大坝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1’)(1:500)(图号L YT-3D-3)

大坝工程地质纵剖面图(2-2’)(1:500)(图号L YT-3D-4)

大坝轴线渗透剖面图(Ⅰ-Ⅰ’)(1:500)(图号L YT-3D-5)

钻孔柱状图(ZKLYT1~4)

附件:

附件1:岩心照片(ZKLYT1~4)

附件1:物探专题报告

工程地质

1 绪言

羊田水库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叉河镇境内,昌化江石碌河直流打落河中游。坝址距昌江县县城中心23km,距离叉河镇政府3公里,有国道海榆西线从水库西南侧1.5公里处经过,进库简易公路长约800m。

羊田水库始建于1972年9月,1974年7月竣工。水库保护下游排岸、叉河2个村庄及1个工厂,人口65634人,公路2.5km,设计灌溉耕地950亩,由于工程年久失修,渗漏严重,现在基本没有发挥灌溉效益。

水库以上河段长1.1km。河床平均坡降12.5‰。库区集雨面积1.04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400mm。

水库枢纽为Ⅳ等小(Ⅰ)型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5级,临时性建筑物5级。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500年一遇。相应的特征参数如下:正常蓄水位为61.40m,相应库容为105万m3,死水位为51.20m,死库容4万m3,校核洪水位为62.19m,相应库容133.86万m3,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由主坝、输水涵管(兼排洪涵)等工程组成。

根据海南省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的《羊田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评价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水库主要病险情况为:①大坝填筑土料及其施工质量差,填筑土碾压不实,渗透较大;坝基地层透水性大,基础处理不善。②坝上游为干砌石护坡,结构不严密,缝隙较大和孔洞较多者多处可见,护坡有多处损坏塌陷。③坝下游草皮护坡维护不善,杂草丛生,坝坡大面积冲刷损坏严重,形成多处冲沟和塌陷,原排水沟和排水棱体已基本损坏。④涵管管身与坝体填土间有接触性渗漏,据管理人员反映,库水位高时,有成股水流从涵管出口管外壁上沿处漏出,漏水量约90ml/s。

⑤输水管内壁已老化麻面严重,放水涵进出口损坏渗透严重,启闭设备已老化严重,固定转动门盖的螺栓已严重磨损,止水铜片已缺失。⑥大坝运行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对水库的观测和安全监测一直没有进行,进库公路坑坑洼洼。

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结论为:①根据工程质量评价,大坝工程质量综合评价为不合格。②大坝运行管理综合评价为差。③根据水利部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羊田水库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500年一遇校核修改。大坝实际抗洪能力满足国家现行规范要求。④大坝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值大于规范值,但结构稳定不安全,评为C级。⑤根据渗流安全评价结果,大坝渗流形态不安全,评为C级。⑥大坝金属结构存在隐患,金属结构状态不安全,应评为C级。

⑦综上所述,根据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建管[2003]271号)第六条和水利部SL258—2000《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第9.3.2条,羊田水库属病险水库,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为三类坝,急需除险加固,确保安全。

设计方案初定为:①坝体、坝基进行全线防渗。②坝上游坝坡(原为干砌石到坝顶)+砂石垫层+砼护坡;坝下游坝坡清杂草(树等)+草皮护坡+坝脚棱体+排水+步级。③增设泄洪和放水灌溉涵进口闸(设斜拉杆式或塔式)。④放水涵前引水渠段重建;放水涵后段消力池+灌渠前段+渠道溢洪道修建。⑤新建水库管理房(坝右侧山体位置)及泥结石防汛公路;⑥建立水情、工情观测设施。

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勘察任务和要求为:进一步调查分析土石坝坝体病害的分布情况、类型及成因,评价其危害程度,提供坝体渗透和力学参数;查明地质病害和隐患的部位、范围和类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除险加固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与建议。

此次勘察工作主要针对安全鉴定报告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枢纽区的地质测绘,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坝、放水涵管进行物探(高密度法)测试,再进行钻探以及原位测试(标准贯入、钻孔注水及压水试验)、土工试验,外业时间为2008年3月,完成工作量汇总见表1。

表1 勘察工作量汇总表

勘测方法单位比例尺工作量

枢纽区平面地质测绘km21:500 0.1

枢纽区剖面地质测绘km 1:500 0.75

钻探(机钻)m/孔86.2/4 机钻:全为陆上孔。钻孔压水试验段 2

钻孔注水试验段15

标准贯入试验次11

物探高密度电法测试m/点290/59

土工常规试验组7

土工扰动样击实试验组 6

水质简分析组 2

土料简分析组 2

工程测量点10

测量系统采用当地假想坐标系,结合国家高程系统控制执行,并以坝顶左侧起点作为0+000桩号。

2 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水库区为低山、丘陵区,山体呈浑圆状,连绵不断,山顶高程多在85m~95m以上,相对高差3m~10m,普遍覆盖残坡积层,植被良好,山坡稳定。

枢纽区左右两岸为粗粒花岗岩风化残丘,中部坝段为低洼谷地,左岸山顶高程约78.60m,右岸山顶高程约96.00m,地势较平缓,山坡坡度约5°~10°。

坝后见有零星沼泽地,水草丛生,可能系由于坝基渗漏而成。

2.2 地层岩性

根据1:20万海南岛(区域)地质图及地质测绘,该区域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主(г5B)、第四系残坡积层(Q4edl)、第四系河床冲积

层(Q4al)以及人工填土层(Q4s),按地层时代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s):主要为坝体填土,中等密实状~密实状,厚度5.0m~16.0m。主要成分为粉粒,含较多石英砂粒,粘性较差。由附近山丘残坡积全风化粗粒花岗岩风化土堆填碾压而成。

河床冲积层(Q4al):主要为砂质粘土或粉细砂层,可塑或稍密~中密状,厚约1.0m~1.5m,主要分布在古河床,总体分布不连续,厚度较小,范围有限。

第四系残坡积层(Q4edl):系粗粒花岗岩的风化残积土,风化后的主要成分为粗粒石英砂,次为粘粒及粉粒,可塑状或者稍密状,厚度4.6m~5.8m,主要分布在残丘表层。

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主(г5B):基性喷出岩的一种。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及少量的磁铁矿组成。主要出露在坝基、坝肩部位。

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根据20万分之一区域地质资料(海南岛幅),工程区位于琼海~昌江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北距四更~石碌~打安深大断裂约25km,南距尖峰~吊罗区域性深大断裂约42km,距周围Ⅲ、Ⅳ级构造断裂线也在10km以上。库坝没有发现活动断裂,岩体为坚硬的花岗岩体,因此,库坝区处于区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段。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4 水文地质条件

水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覆盖层中的孔隙性潜水和基岩中的裂隙水两种。孔隙性潜水主要受地表水及大气降雨补给,向库区、沟谷排泄或沿基岩裂隙下渗。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上部孔隙性潜水和大气降雨补给,向沟谷、库区排泄。二

者水位、水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本次勘察期间取钻孔水和水库水样各一组,钻孔水属于HCO3-~ Ca2++ K++Na+型,水库水属于HCO3-+ SO42-~ K++Na++ Ca2++ Mg2+型,其中钻孔水HCO3-含量为1.13mmol/L,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判断,大于标准含量1.07mmol/L,判定为无腐蚀性;水库水样HCO3-含量为0.87mmol/L,介于标准值1.07 mmol/L≥HCO3->0.70 mmol/L,判定为弱腐蚀性。其余均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试验成果见附表。

2.5 岩体风化

水库坝址左右两岸见有强~弱风化花岗岩基岩出露,水库区内岩体全(强)风化带较厚(一般大于10m),零星见有弱风化基岩出露。

2.6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羊田水库处于岩浆岩侵入构成的花岗岩穹窿地貌单元,距离区域性大断裂距离远,坝址附近地区没有发现活动性断裂,处于区域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段。库区分布有风化残丘,形成时代久远,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库周为低山丘陵区,岸坡植被茂盛,第四系残坡积覆盖层深厚,库岸岸坡相对平缓,坡度多小于30度,未发现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库区自然边坡基本上稳定,由于覆盖层深厚,局部地区在浪蚀作用下,可能存在水库塌岸现象,但是方量不大,基本不影响水库运行;水库区位于侵蚀低山区,库盆岩体坚硬完整,且河谷两侧没有相对较低的邻谷,没有较大的断裂通向库外,库盆封闭性较好,不存在渗漏问题;此外,水库区不存在矿产淹没和浸没问题。因此库区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

3 病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病险工程主要出现在均质土坝上,其次为输水涵管(兼排洪涵)部位。

3.1 土坝坝体

3.1.1 坝体工程现状

大坝为均质土坝,土坝坝顶长220m,坝顶高程63.5m,宽5.0m,最大坝高16m;坝底高程约47.50m,宽约90m;放水涵管(兼排洪涵)埋于大坝0+150桩号处,为浆砌石矩形暗涵,尺寸1.5×1.5m,进口底板高程大约为47.93m,涵长约87.5m。上游迎水面为干砌石护坡,背水面草皮护坡,坡脚设有排水棱体。坝上游干砌石护坡结构不严密,缝隙较大和孔洞多处可见,护坡有多处损坏塌陷;坝下游草皮护坡维护不善,杂草灌木丛生,坝坡大面积冲刷损坏严重,形成多出冲沟和塌陷。坝顶杂草灌木丛生,未设防护。

水库始建于1972年,197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当时施工机械的局限性,没有使用机械夯实,主要采用人力堆填,选用的填筑土材料为粗颗粒花岗岩全风化土及残积土,砂砾含量较大,且建坝时对坝基砂质粘土层做防渗处理不够彻底,故坝体填筑质量较差,并留下坝体及坝基渗漏的隐患,导致现在不能正常蓄水运行。目前水库水位仅为48.30m。

3.1.2 填筑土填筑质量及评价

1)填土组成及压实度

坝体填土(Q4S)主要由附近残丘上的全风化花岗岩残积土填筑构成,总体颗粒组成为砾石、碎石组占42.94%,砂粒组占33.43%,粉粘粒组占23.63%,(参见表2、3),可见砂(砾)粒含量较大,基本构成粉土质砂。填土层颗粒组成及土工试验成果汇总参见表2,扰动土击实试验成果统计见表3,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见表4。

沿主坝坝轴线布置1条高密度探测线,测线剖面总长约为290m,点距5m。结果表明没有发现明显的缝隙或空洞异常。物探成果详见附件。

从上述统计指标中可看出:(1)填土的颗粒组成按照颗分分类应属粉土质砂土

N18.1击,填土密实程度处于中层,孔隙比较低,干密度较高。(2)标贯击数为

密状态;按天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比较,填土压实度范围值为74.10%~83.20%;平均压实度为79.34%;一方面说明土体压实度不均匀,另一方面说明填土压实度远达不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要求(96%)。(3)填土总体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值一般。

综上所述,填筑土多属粉土质砂土层,抗剪强度一般,均匀性较差,压实度低,填土压实度远达不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要求,填土填筑质量较差。

表2 土工试验成果表

岩土名称野

物理性质指标水

饱和固结直接剪切颗粒组成

名含

湿

饱和快剪饱和慢剪粒径范围(mm)

40

~

20

20

~

10

10

~

2

2

~

0.5

0.5

~

0.25

0.25

~

0.075

<

0.075

ωρρd Gs e S rωlωp I P I L k h20αv E S c φ c φ

m % g/cm3g/cm3% % % cm/s MPa-1 MPa kPa °kPa °% % % % % % %

填筑土ZKLYT1-1 2.10-2.30 9.20 1.90 1.74 2.68 0.540 45.6 26.2 16.0 10.2 <00.32 4.80 21.0 30.2 0.00 1.00 37.50 17.10 7.90 7.30 29.20 粘土质砂ZKLYT1-2 5.10-5.30 8.00 1.91 1.77 2.67 0.510 41.9 25.1 13.7 11.3 <00.31 4.87 41.00 32.50 0.00 0.50 38.20 17.50 8.40 7.90 27.50 粘土质砂ZKLYT2-1 2.30-2.50 8.20 1.75 1.62 2.67 0.651 33.6 25.5 14.9 10.6 <00.41 4.03 0.00 0.00 38.00 18.20 9.00 7.80 27.00 粘土质砂ZKLYT2-2 5.40-5.60 9.10 1.87 1.71 2.67 0.558 43.6 27.5 15.6 11.9 <0 4.75E-4 0.35 4.45 39.00 30.80 0.00 0.00 40.90 16.20 7.60 6.60 28.70 粘土质砂ZKLYT3-1 2.30-2.50 9.10 1.75 1.60 2.67 0.665 36.6 25.9 16.4 9.5 <08.60E-4 0.47 3.54 17.0 31.2 1.00 5.40 37.90 15.90 7.50 7.20 25.10 粉土质砂ZKLYT4-1 2.30-2.85 7.90 1.92 1.78 2.63 0.480 43 24.8 17.6 7.2 <0 5.50E-4 0.236 6.27 0.236* 6.27* 3.40 25.50 15.30 13.00 9.70 17.80 15.30 粘土质砂ZKLYT4-2 5.30-5.50 6.50 1.87 1.76 2.72 0.546 32 24.2 15.9 8.3 <0 1.00E-4 0.285 5.42 0.285* 5.42* 5.90 35.10 15.00 9.90 7.20 14.30 12.60 粘土质砂样本数7 7 7 7 7 7 7 7 7 4 7 7 2 2 2 2 3 5 7 7 7 7 7

最大值9.20 1.92 1.78 2.72 0.67 45.60 27.5 17.60 11.9 8.6E-4 0.47 6.27 21.00 31.20 41.00 32.50 5.90 35.10 40.90 18.20 9.70 17.80 29.20 最小值 6.50 1.75 1.60 2.63 0.48 32.00 24.2 13.70 7.2 1.0E-4 0.24 3.54 17.00 30.20 39.00 30.80 0.00 0.00 15.00 9.90 7.20 6.60 12.60 平均值8.29 1.85 1.71 2.67 0.56 39.47 25.6 15.73 9.86 4.96E-04 0.34 4.77 19.00 30.70 40.00 31.65 1.47 9.64 31.83 15.40 8.19 9.84 23.63 建议值 1.85 1.71 2.67 0.564 39.47 25.60 15.73 9.86 0.41 4.00 16.15 26.10 34.00 26.90

砂质

粘土

ZKLYT3-2 5.40-5.60 9.3 1.76 1.61 2.67 0.658 37.7 26.3 16.3 10.0 <09.65E-5 0.39 4.30 35.0 32.0 4.5 35.8 17.5 8.1 6.5 27.7 粘土质砂注:地质建议值取值原则:试验组数在4组以上者,压缩系数取大值平均值,压缩模量、抗剪强度取小值均值,容重、比重、孔隙比等取平均值,试验组数在4组以下者,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按平均值乘折减系数0.85求得,其余指标则采用平均值。*为异常值。

中水珠江设计公司8

中水珠江设计公司9

表3 坝体填土击实试验成果统计表

取土部位野

击实试验(轻型25击)原状土样颗粒组成

值最

最大干

密度

最小干

密度

平均干

密度

粒径范围(mm)

>

5

5

~

2

2

~

0.5

0.5

~

0.25

0.25

~

0.075

<

0.075

ωWopt Pmax Wopt Pmax ρdρdρd

m % g/cm3g/cm3g/cm3% % % % % % % % %

坝后10.50-1.00 7.4 11.20 2.06 9.10 2.14

1.78 1.60 1.71 20.0 19.8 17.8 9.1 7.8 25.5 细粒土质砂

83.2 74.8 79.9

坝后20.50-1.00 3.6 9.70 2.06 7.60 2.16 23.8 24.4 16.2 7.2 5.7 22.7 细粒土质砂

82.4 74.1 79.2

钻孔ZKLYT1 1.00-10.00 10.40 2.10 9.00 2.16 14.8 28.5 17.7 6.9 7.0 25.1 细粒土质砂

82.4 74.1 79.2

钻孔ZKLYT2 1.00-10.00 9.90 2.08 8.10 2.16 20.0 24.4 16.3 7.7 7.1 24.5 细粒土质砂

82.4 74.1 79.2

平均值 5.5 10.3 2.08 8.45 2.16 1.78 1.6 1.71 19.7 24.3 17 7.73 6.9 24.5 82.6 74.3 79.4

中水珠江设计公司10

表4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统计表

土层名称孔号标贯击数最大值最小值均值

素填土ZKLYT1 23 19 11

23 11 18.1 ZKLYT2 23 20

ZKLYT3 19

ZKLYT4 14 16

砂质粘土ZKLYT3 14 16

16 14 15.3 ZKLYT4 16

2)填土渗透性

高密度电法试验成果揭示:在桩号0+090~0+100高程48.0m~51.3m处(编号1#)、在桩号0+143~0+160高程51.7m~55.0m处(编号2#)、在桩号0+189~0+197高程53.0m~55.0m处(编号3#)视电阻率曲线呈低阻闭合圈分布,推测为坝基该三处含水量稍高。物探成果详见附件。

土工试验成果(见表2)显示填土渗透性能多呈中等透水性,钻孔注水试验成果(见表5)显示填土渗透性能普遍为中等透水性;全风化花岗岩渗透性以弱透水为主,但浅层多为中等透水层;弱风化基岩为弱透水性。土工试验数据渗透系数值与钻孔注水试验测试值基本一致,说明该坝体填土层以中等透水为主。坝体填土厚度—地下水埋深条件等分布特征性数据汇总表见表6。

填土内地下水为孔隙性潜水,主要接受库水补给,水位升落受库水位变化影响较大,水化学成分与库水相近。当前库水位高程为48.30m时,坝体孔隙性潜水水位(即钻孔终孔稳定水位,下同)高程在坝轴线一带为46.01m~46.19m,中部低,两侧坝头较高,达55.63m~57.13m,且右侧略高于左侧,此也表明中间部位渗流强于两侧,渗透性能也大于两侧,根据钻探注水试验结果得出渗透剖面与该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水库长时间在低水位运行,故在坝后坡处没有见到水流及水集中现象,根据水库人员描述,坝后在水位高的时候会有水集中成坑的现象。

大坝渗流量大小与水库水位变化关系密切,基本上是库水位升高,渗流量随之

增大。坝体渗漏对坝后坡稳定不利。

上述勘探成果,结合实际运行观测,初步表明:坝体渗透性属中等透水,存在渗漏问题。渗透系数较大的部位存在渗透稳定隐患。此外坝体与山坡结合部位的物质组成为花岗岩的填筑土与全风化土,二者成分相同,工程特性相近,物探和钻探均未见有空洞、裂缝、滑移等不良地质现象出现。坝体填土、坝基风化土、残积土注水试验成果表明:其透水性中等,存在渗漏与渗透稳定问题,《羊田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评价报告》认为坝基地层透水性大,本阶段试验结果与之基本一致。

现场勘察表明:大坝前坡干砌石护面有较大面积的变形破坏,坝顶及坝后坡养护不好,杂草丛生,且被雨水冲刷形成了多处冲沟,坝坡脚原设有反滤排水棱体,据介绍库水位高的时候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排水棱体已基本失效。

3)坝体填土物理力学性质

根据试验成果,结合工程类比,提出坝体填筑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7。地质建议值取值原则:试验组数在4组以上者,压缩系数取大值平均值,压缩模量、抗剪强度取小值均值,容重、比重、孔隙比等取平均值;试验组数在4组以下者,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本可按平均值乘折减系数0.85求得,但本工程填土欠压实,试验参数偏高,建议值适当予以调低,其余指标则采用平均值,并根据工程经验适当加以修正。填土渗透系数在坝前坡水位骤降时采用小值平均值,在坝后坡水位降落时采用大值平均值。由于水库常年在较低水位下运行,以及填筑土在地下水位上下部位物理力学指标变化不大,故浸润线上下不单独列建议值。全风化土的建议指标值以临近水库的经验值作为参考。

中水珠江设计公司

13 表5 钻孔注(压)水试验成果统计表

土层名称

工程 部位

孔号 渗透系数 (cm/s) 透水率

(Lu) 样本数

均值

大值平均

小值平均值

占总体比例(%)

弱透水层 中等透水

强透水

素填土 坝体 ZKLYT1

6.50E-04 3.00E-04 2.1 E-04

7

4.73E-04

6.27E-04

2.67E-04

100%

ZKLYT2 5.60E-04 2.90E-04

ZKLYT3 6.10E-04 ZKLYT4 6.90E-04 残坡积 砂质粘土

坝基

ZKLYT3 1.90E-04 2

2.05E-04

100%

ZKLYT4 2.20E-04 全风化 花岗岩 ZKLYT1 2.10E-05* 4.70E-05 6

8.45E-05

1.27E-04

4.20E-05

83.3%

16.7%

ZKLYT2 2.00E-04* 5.80E-05

ZKLYT3 9.50E-05 ZKLYT4 8.60E-05

弱风化花岗

ZKLYT2 2.9 2

3.15

100%

ZKLYT3

3.4

钻孔注水试验成果计算:

地下水位以上采用公式:K=r

h h Q 2lg 423.02 地下水位以下采用公式:k=

r

L g Lh Q 21366.0 Q ——流量(mL/s) L ——注水试段长度(cm) h ——水头高度(cm) r ——钻孔半径(cm)

注: *为坝体与坝基接触带注水段

表6 岩土分布特性一览表

孔号地面高程

(m)

地下水位(m)

工程部位

填筑土厚度

(m)

残坡积层

风化分带厚度(m)终孔埋深高程

全风化弱风化

厚度

顶板埋深

/ 高程

厚度

顶板埋深

/ 高程

厚度

顶板埋深

/ 高程

ZKLYT1 63.47 17.46 46.01 坝体中部13.70 >11.10 13.70/49.77

ZKLYT2 63.66 17.47 46.19 坝体中部13.00 9.20 13.00/50.66 >6.3 22.20/41.46 ZKLYT3 63.97 6.84 57.13 坝体右侧 5.00 5.8 5.0/58.97 1.6 10.80/53.17 >4.8 12.40/51.57 ZKLYT4 63.51 7.88 55.63 坝体左侧 6.80 4.6 6.8/56.71 >4.3 11.40/52.11

中水珠江设计公司14

3.1.3 坝体主要病险类型及评价

经勘察查明:均质土坝填筑土为粉土质砂土,压实度远达不到规范要求,填筑质量较差,坝体中等透水性,坝体与坝基结合部位透水性中等,造成水库无法正常蓄水运行,存在渗漏问题。高水位时地下水浸润曲线在坝后逸出。故坝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渗漏问题和渗透稳定问题,因此地质病险类型主要为坝体、坝体与坝基接触带渗漏型;主要病险部位为坝体及坝体、坝基接触带,其危害程度较高。产生渗漏及渗透稳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坝体填筑土质量差,压实度低,坝体及坝体与坝基接触带渗透性普遍较大,对坝体安全构成威胁。

3.1.4 坝体病险处理建议

鉴于坝体存在渗漏及渗透稳定隐患问题,须进行全线防渗加固处理,建议采用劈裂灌浆,从坝顶至坝基并形成可靠防渗体,防渗体进入坝基(弱透水层)一定深度,并进行坝体充填灌浆加固处理;修复大坝上游护坡,坝顶目前未修建防护措施,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形成坑槽,建议进行防护,以及对反滤排水棱体恢复重建。

坝体单薄,建议优先考虑在坝前坡进行培厚处理。如采用坝后培厚,应考虑渗透性强于坝体的土料。

3.2 坝基、坝肩

3.2.1 工程现状

从水库运行的情况看,水库目前未能正常蓄水,左右坝肩未见渗水点,但坝基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

3.2.2 地质条件

坝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第二期侵入的花岗岩为主(г5B),第四系残坡积层

(Q4edl)。其中花岗岩全风化土及残坡积土构成主要的坝基、坝肩岩土,中部坝基可能存在少量冲积砂性土层,但范围及厚度均有限。花岗岩全风化土厚度不一,两岸略薄,中部较深,呈砂性土状,颗粒组成主要为石英颗粒,次为粉粘粒,基本与填筑土相近。

坝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性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埋藏较深,与库水位关联不大;孔隙性潜水主要埋藏在填土和基岩全风化土中,埋藏较浅,与库水位关联密切,坝体下填土和全风化土中潜水连通性较好,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坝基下地下水面同坝体。而坝肩地下水位随两岸逐渐抬升,并在一定范围内与库水位持平。

勘探表明残坡积土属于中等透水层,全风化上部属于中等透水,中下部以弱透水层为主,依据工程经验,强风化岩应属于中等~弱透水层,弱风化岩应属于弱透水层。从水库运行的情况看,水库目前未能正常蓄水,由于残坡积土透水性中等,存在坝肩渗漏隐患,而坝基浅层普遍以中等透水层为主,坝体与坝基接触部位也为中等透水性,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和渗透稳定隐患。全风化中下部构成坝区相对隔水层,坝区相对隔水层顶板总体趋势基本与原地面相近,略低于原地面线。

坝区内岩体风化剧烈,且不均一,全风化带深厚,局部可见零星弱风化露头。花岗岩全风化土多成散体结构,其成分与填筑土相近,物理力学指标略高,勘探钻孔揭露右侧弱风化基岩顶板埋深大约12.40m~22.20m,左侧及中部坝段埋深较大(>20m)。坝区内岩体风化带-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分布特征数据汇总见表6。根据试验结合工程经验,提出坝基、坝肩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7,提出原则同坝体填土。

3.2.3 主要病险类型及评价

残坡积土透水性中等,因此坝肩存在渗漏隐患,而坝基浅层普遍以中等透水层为主,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问题,地质病险类型属于非喀斯特坝基、坝肩渗漏型,病险部位主要为残坡积土及全风化花岗岩上部透水性中等部位。其中坝基及其与坝体接触带渗漏量较大,存在渗透稳定安全问题,危害程度较大。产生渗漏的主要原因是坝体压实度差,与坝基接触带未做有效处理,同时坝基上部花岗岩全风化土渗透性中等且未作防渗处理。

海南省昌江县羊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中水珠江设计公司

17 表7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工程 部位 土层 名称

天然状态土的物理性指标 渗透 系数

固结

饱和快剪

饱和慢剪

闸坝基础与地基土摩擦系数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允许 坡降

含水率 密度 土粒

比重

孔隙比 压缩 系数 压缩 模量 粘聚力

摩擦角

粘聚力

摩擦角

湿 干 k W ρo

ρd

Gs eo cm/s

a v0.1 ~ 0.2 E s0.1 ~ 0.2 C φ C φ f f ak [J] %

g/cm 3

大值均值

小值均值

MPa -1

MPa

kPa

kPa

kPa

坝体 填筑土 8.29 1.85 1.71 2.67 0.56 6.27E-04 2.67 E-04 0.41 4.00 16.15 20.0 34.00 26.90 0.35

坝基、 坝肩

砂质 粘土

1.76 1.61

2.67 0.66 2.05 E-04 0.39 4.3 17.0 20.0 29.75 27.2

0.35~

0.40

200 0.40

全风 化土 (中下部)

1.27E-04 4.20 E-05 17.7 2

2.4

0.35~0.40

200 0.45

3.2.4 病险处理建议

地质病险类型属于非喀斯特型坝基、坝肩渗漏型,且坝基渗漏较为严重,需要进行防渗处理,建议结合坝体采用劈裂灌浆处理方案,防渗体深入弱透水层(全风化带中下部)一定深度。

3.3 溢洪道

羊田水库没有专门设溢洪道,设计以放水涵进行排洪,地质条件参见放水涵部分。

3.4 放水涵(兼排洪涵)

放水涵管(兼排洪涵)埋于主坝0+150桩号处,为浆砌石矩形暗涵(内衬钢筋砼),尺寸1.5×1.5m,进口高程约为47.93m,出口高程45.87m,涵长87.50m,消能形式为底流消能,原设计最大洪流量5.03m3/s,涵闸门采用叠板闸门结合转动门盖控制。放水涵进口浆砌石因常年受库水淘刷,砂浆基本剥落。管理人员入内检查时发现,涵管内壁已经老化麻面严重,出口段消力池也老化损坏;启闭设备已老化严重,固定转动门盖的螺栓已严重磨损,止水铜片已缺失。

由于填土密实度较低,涵管内水位的骤升骤降,会加剧涵管周围土体的松动变形,因此造成涵管与土坝接触部位存在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其危害程度较高,建议优先考虑更换或者采用钢管内套处理,否则应对其做全线补强灌浆处理。

4 防汛公路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防汛公路位于大坝下游残丘低矮部位,有简易路可通至大坝右侧前缘,另有进库区公路,目前可通至大坝迎水坡处。路面较窄,雨天容易泥泞化,难以通行,不能满足防汛需要,建议重建现有防汛公路,路基基本沿现有公路,将其拓宽、平整。

环境工程地质复习资料ppt

第一章 1、环境及其类型 环境:指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1)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2)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交替带上。 3)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4)宇宙环境:又称为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 (1)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 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它的产生是由自然界本身运动引起的,不受或较少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 山活动、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 ◆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它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1)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岩石圈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土壤圈污染:主要表现为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表塌陷、土地沙漠化、沼泽化、盐碱化、河湖海岸侵蚀变化、水 下岸坡的失稳破坏,废矿、矸石、城市工业和生活垃圾堆放引起的环境恶化等。 ◆水圈污染:主要表现为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和洪水、干旱灾害的发生。 ◆大气圈污染:大气圈的污染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环境工程所研究的空气污染的范畴,而涉及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海平 面上升、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厄尔尼诺现象等。 ◆生物圈污染:生物圈污染表现为生物变异和种属灭绝,其结果将影响到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岩石圈。 (2) 生态环境破坏:是指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超过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影响和破坏了生物的正常发展和演化以及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以及地质环境的改变所带来对人类生活及工程建设的不良影响,预测工程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和人为地质灾害趋势,为保证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对策的学科。 2、学科特点1)多学科性2)区域性3)预测性4)系统工程性5)法理性 四、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按自然学科形态划分:1)诱发地震;2)人类活动与地表岩土工程边坡;3)地面沉降;4)人工堆积物引起的地表环境恶化 2、按社会部门形态1)城镇环境工程地质;2)矿山环境工程地质;3)水库环境工程地质;4)交通线路环境工程地质;5)文物性地质景观地区环境工程地质。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 水资源: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有数量和质量的涵义,又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2)水资源的特点:①储量的有限性②补给的循环性③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④用途的不可替代性⑤利用不当的危害性二、水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一)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 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1)区域水位下降的原因 (2)区域水位下降的危害①城市地下水资源枯竭②泉水流量减少③生态系统改变④地面沉降和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加剧 (3)防止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的措施 ①保证开采均衡条件下的“合理降深”②保持地下水埋藏条件与水压状态分布的正常状况 ③施行节制性有计划开采④保证不减少补给因素⑤实行人工回灌 (1)地面沉降: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加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又称作地面下沉或地陷。(2)地面沉降的特点:波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以垂直运动为主(3)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4)地面沉降的分布规律(5)地

水库初步设计报告

XX水库改建工程 初步设计报告二OO七年一十二月

批准: 核定: 审查: 校核: 汇编: 参加编写人员:

目录 1 综合说明 (1) 1.1 概述 (1) 1.2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3 安全鉴定结论 (2) 1.4 枢纽工程整治的必要性 (2) 1.5 水文 (3) 1.6 工程地质 (4) 1.7 枢纽工程整治设计 (5) 1.8 水土保持设计 (5) 1.9 环境保护设计 (6) 1.10 工程管理 (7) 1.11 施工组织设计 (8) 1.12 工程投资概算 (8) 1.13 经济评价 (9) 1.14 招投标初步方案 (10) 2 水文 (11) 2.1 自然地理概况 (11) 2.2 水文气象 (12) 2.3 洪水计算 (12) 3 工程地质 (18) 3.1 区域地质条件 (18) 3.2 库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20) 3.3 坝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3.4 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21) 3.5 天然建筑材料 (22) 3.6 结论及建议 (22) 4 枢纽工程整治设计 (24) 4.1 设计依据 (24) 4.2 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24) 4.3 工程整治设计 (25) 5 施工组织设计 (29) 5.1 施工条件 (29) 5.2 主体工程施工 (30) 5.3 施工总布置 (31) 5.4 施工总进度计划 (33) 6、水土保持设计 (35) 6.1 设计依据 (35) 6.2 水土流失特点及预测 (35) 6.3 水土保持措施 (36)

6.4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37) 7 环境保护设计 (39) 7.1 设计依据 (39) 7.2 环境保护措施 (39) 8 工程管理 (42) 8.1 水库运行管理 (42) 8.2 用水管理 (42) 8.3 工程维护管理 (42) 8.4 工程监测 (43) 8.5 综合经营 (43) 9 工程概算 (44) 9.1 编制说明 (44) 9.2 概算成果 (47) 10 经济评价 (49) 10.1 经济评价的原则及依据 (49) 10.2 国民经济评价 (49) 11 工程招标初步方案 (54) 11.1 绪言 (54) 11.2 招标围 (55) 11.3 招标组织形式 (55) 11.4 招标方式 (55) 11.5 招标初步方案 (55) 11.6 招标工作计划草案 (56) 11.7 评标专家特长和专业水平 (56) 附件:1、工程概算表 2、附图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完整版)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 刘吉余主编黎文清主审石油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地球概述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水圈的循环作用:(1)净化空气和大自然;(2)源源不断的制造淡水供给陆地;(3)通过河流将陆地表面的松散泥沙及溶解物送入海洋。 2.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分解面试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地球的物理性质:重力、密度、压力、地球的磁性、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4.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升高的温度数值。一般为0.98~ 5.2℃,平均为2.5℃。 5.地温深度(地热增温级):在内热层中,温度每升高1℃所需加深的深度,以米表示。 6.地磁场由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来表示。 7.固体潮:日月引力可以摄引地壳升降7~15cm,叫固体潮。 第二章、地质作用 8.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9.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力引起的岩石圈甚至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 10.内力地质作用

11.地壳运动: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或者构造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系指地壳或岩石圈沿地球半径方向或者垂直于大地水准面的方向发生的大规模的升降运动。升降运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地势高低的改变、岩石的垂直位移以及层状岩石形成大型平缓弯曲。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者岩石圈沿着大地水准面的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大规模的水平位移,主要引起地壳的拉张(大洋中脊的扩张)、挤压(板块的消减、碰撞)、平移甚至旋转,从而使岩层发生弯曲和断裂,地形上则形成山脉和盆地。 12.岩浆作用: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体称为岩浆。当地下平衡破坏或者局部压力降低时,岩浆就会向着压力低的方向流动,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在这个过程中岩浆与周围的岩石相互作用,改变着围岩和自身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这种从岩浆的形成、演化直至冷凝,岩浆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周围岩石影响的全部地质作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但没有到达地表就冷凝形成岩石,这种作用称为侵入作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岩浆从深部发源地上升直至溢出地面,或者喷到空中,称为喷出作用或者火山作用。喷出地表后大部分挥发组分逸散后的熔融体,称为熔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熔岩。 13.变质作用:是指原岩处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

最新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辜明清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 四川郫县 611731 摘要:大桥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本文根据勘察、施工及运行资料,对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区域稳定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副坝昔格达岩组建坝条件,“三洞”进口边坡稳定分析评价和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稳定评价)为在高烈度地震区和复杂地质条件环境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启迪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稳定、水库诱发地震、昔格达岩组、边坡稳定、围岩分类 1、工程概况 大桥水库工程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境内,是安宁河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一期开发的骨干工程和龙头水库。主要水工建筑物有:主坝、副坝、溢洪道、导流、放空隧洞、发电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和发电厂房。水库正常蓄水位2020m,总库容 6.58×108m3,主坝最大坝高93m,副坝最大坝高29.4m,电站装机4×2.25MW。 大桥水库于1993年11月15日开工兴建,1999年6月19日水库下闸蓄水,2000年6月28日通水发电。 2、工程区地质概况 工程区内出露的岩石以印支期中酸性混染岩为主,少量华力西期辉长岩和下更新统昔格达组(Q1x)的半胶结的砂岩、泥岩。 工程区处于川滇经向构造带之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主、副坝、发电引水隧洞及厂房均位于安宁河断裂带之东、西支两条断裂之间。两条断裂相距8-10km,主坝距东、西两条断裂垂直最近距离分别为1.6km和0.5km。西支断裂被水库库水淹浸长度为5.0km,东支断裂在苗冲河支库尾段淹浸长度约2.2km(见图1)。 地震地质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东、西两条断裂活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支断裂活动微弱,很少有地震活动;东支断裂在活动时空,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昌——

水库报废论证报告

目录 1概述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1) 1.3 编制原则 (2) 2工程现状 (4) 2.1 水库现状及运行效益 (4) 2.2除险加固工作展开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大坝安全评价及结论 (6) 2.3.1大坝工程质量评价 (6) 2.3.2大坝防洪能力校核 (7) 2.3.3大坝抗震能力分析 (14) 2.3.4 渗流能力分析 (14) 2.3.5水库运行管理 (14) 2.3.6综合结论 (16) 3水库报废理由及依据 (17) 3.1水库灌溉、供水、防洪等效益基本丧失 (17) 3.2水库建成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17) 3.2.1水库对气候的影响 (17) 3.2.2水库对水质的影响 (18) 3.2.3水库对周边生物的影响 (18) 3.3水库淤积严重,无经济有效措施恢复 (19) 3.4水库设计存在缺陷,存在安全隐患 (19) 3.5结论 (20) 4水库报废风险评估 (21) 4.1水库报废对环境的影响 (21) 4.2水库报废对经济的影响 (22) 4.3水库报废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3) 5水库报废规划方案 (25) 5.1规划原则 (25) 5.2规划标准 (25) 5.3水库报废前期思想工作 (26) 5.4水库报废方案设计 (26) 6水库报废后善后事宜处理 (28) 6.1水库报废后农田灌溉、饮水及防洪问题的处理 (28) 6.2水库报废后泥沙处理 (28) 6.3水库报废后水库财产管理问题 (29) 6.4水库报废后水库管理人员安置问题 (29) 6.5水库报废环境问题处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7结论与建议 . (31) 7.1结论 (31) 7.2建议 (3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大字)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及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 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0.7Ma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51.5Mpa; 最小主应力σ 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o、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17.6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 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σ1 σ 1 σ 1 σ 1

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 鲁东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原工程地质区 鲁中南中 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原工程地质区 昌邑~大店断层

东地区。是其北、南和西由平原环绕的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 该区的地质作用、工程地质与地貌特征:基岩地层出露广,主要出露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白云岩;前寒武纪的花岗质变质侵入岩和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地壳上升,剥蚀、切割作用强烈,泰山、沂山、蒙山、俎徕山、鲁山、俎莱山等千米高程以上的中山主要分布在本区。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常发育“崩滑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简称)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东部~东南部是抗震、防震重点地区,该区周边发育厚度不等的黄土状地基土(湿陷等级为I 级(轻微)),临沂地区沂沭河两岸附近发育膨胀土。 (第三纪65Ma以来处于构造上升状态中山体构成骨架,四周为低山丘陵组成。切割深度 300~400以上,谷坡陡峻。由石灰岩地层层组成的500m左右的低山:黑山、九顶山、万灵山、冶山、嵩山、大寨山等,水系稀、缺水,发育岩溶。剥蚀堆积山间平原有新泰、蒙阴、淄川、大汶口、临朐盆地。堆积山间平原有莱芜、肥城、平邑、费县、沂水、沂南、莒县、临沂等,海拔小于200米)。 (1)西~西北部地壳稳定,地震烈度6度(指基本烈度,下同),包括济南、泰安、淄博西部、莱芜等地。 (2)东部~东南部地壳较不稳定至不稳定,地震烈度7~8度,包括淄博东部、潍坊、临沂、枣庄等地。

建设水库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概况、工程区及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天然建筑材料、结论与建议。 绪言包括 1.工程位置、工程主要指标、主要建筑物的布置方案。 2.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主要论文及审查、评估意见。 3.本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概况,历次完成的工作项目和工作量。 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 1.区域基本地质条件。 2.可行性研究阶段区域构造稳定性的结论和地震动参数。 3.区域构造稳定性复核工作及结论。 工程区及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对于不同的工程区及建筑物对应着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现将其复述如下; A.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1.基本地质条件。 2.水库渗漏的性质、途径和范围,渗漏量及处理措施建议。 3.水库浸没的范围,严重程度分区及防治措施建议。 4.库岸不稳定体及坍岸的范围、边界条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处理措施建议。 5.水库诱发地震类型、位置、震级上限,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监测方案总体情况。 B.大坝及其他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包括以下内容: C. 1.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地质概况,各比选坝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坝线比选的地质意见,选定坝线与坝型的工程地质条件、防渗条件、坝基岩体分类、坝基坝肩稳定、物理力学参数及工程处理措施建议等。 2.引水隧洞、泄洪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进出口边边坡,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说明,围岩东城地质分类和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建议。 3.厂址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厂区工程地质条件,调压井或压力前池、地下压力管道或明道、地面(地下)厂房、尾水渠(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地下洞室围岩的分类,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与建议。 4.溢洪道、通航建筑物和导流工程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D.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主要节理、裂隙和断层等结构面分布及组合关系,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边界条件和物理力学参数,边坡稳定性及工程处理措施建议等。 E.引调水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渠道、隧洞、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等。 F.水闸及泵站工程地质条件应包括基本地质条件,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等。

某某X水库降等论证报告材料

工程咨询x级证书: 工程设计x级证书: xx水库降等论证报告 (送审稿)

xxxxxxxxxx xxxx年xx月

工程咨询x级证书: 工程设计x级证书: xx水库降等论证报告 批准:xxx 核定:xxx 审查:xxx 校核:xxx 编写:xxx XXXXXXXXXX xxxx年xx月

目录 1概述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 (2) 1.3 编制原则 (4) 2工程现状 (5) 2.1 水库现状 (5) 2.2工程地质结构 (8) 2.2.1地形、地貌、地震 (8) 2.2.2工程地质 (8) 2.2.3 水文地质条件 (8) 2.3大坝安全评价及结论 (9) 2.3.1大坝工程质量评价 (9) 2.3.2大坝防洪能力校核 (11) 2.3.3综合结论 (20) 3水库降等理由 (21) 3.1原设计标准过高 (21) 3.2实际库容小于10万m3 (22) 3.3结论 (23) 4水库降等风险评估 (24)

4.1水库降等对环境的影响 (24) 4.2水库降等对经济的影响 (24) 4.3水库降等对社会的影响 (24) 4.4结论 (25) 5水库降等后相关事宜处理 (26) 5.1水库降等后农田灌溉、防洪问题的处理 (26) 5.2水库降等后淤积泥沙处理 (26) 5.3水库降等后水库财产管理问题 (26) 5.4水库降等后水库管理人员安置问题 (26) 5.5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7) 5.5.1 工程措施 (27) 5.5.2 非工程措施 (27) 6结论与建议 (29) 6.1结论 (29) 6.2建议 (29) 附图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X工程名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内容 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 ●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环境地质问题

一、当前出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⒈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沿海工业城市,首先是上海,其次是天津,后来又陆续报导浙江省的嘉兴、宁波、杭州等地也发生地面沉降。究其原因是由于松散介质中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力降低,导致土层固结。另外,由于基础处理不当,引起地面均匀沉降或大幅度沉降的事例也不少见。杭州武林门附近一幢4层楼房由于楼房一角有暗河,为淤泥及人工土地基,部分桩基础的软弱持力层明显压缩,致使建成不久就开裂。 ⒉地表塌陷 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区,由于过量开采浅埋溶洞水或排水疏干溶洞水所致。杭州玉泉前山某疗养院深井,因过量开采地下石灰岩溶洞水,引起地表严重塌陷,使周围6幢大楼严重开裂,并波及到200m远的地方。 ⒊滑坡 早在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工程勘察就注意到大坝左岸坝头的千里岗砂岩层面裂隙与顺坡节理和一条逆断层三者相互切割,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岩体结构面,加之粘土充填,很可能形成滑坡,施工时证实了这一情况,由于预先采取了有效措施,故未造成损失。温州瓯江沿岸,以及三门健跳码头,舟山部分码头,杭州至长兴铁路等,在工程建设

中都遇到过这类问题。 二、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意见 ⒈应高度重视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重视对工程建设范围内场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地、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干线、地下铁路等,认真调查了解该地区是否发生过或今后有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滑坡、崩塌、水土严重流失、砂土震动后引起液化,以及水库蓄水时是否可能引起诱发地震等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针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防或治理的意见,供规划和建设部门决策参考。 ⒉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严格管理地下水的开采,开采量与天然补给量的大致平衡,并对开采地下水源地的补给量进行水量均衡分析,做到计划开采。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利用人工回灌的方式将低温水灌入含水层,冬灌夏用。由于灌入的低温水与原含水层中的水存在温差而产生热交换,灌入的低温水使含水层变成一个“冷库”。夏季将水从“冷库”中抽出,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杭州第二棉纺厂每年冬季回灌110万m3低温水,夏季抽用,每年可获得冷量335~394亿kJ,仅节能一项可省10万元,而且还防止了地面沉降。在石灰岩溶洞区开采岩溶水,也要严格限

瑶湖水库设计工作报告

龙湾区瑶溪镇瑶湖水库保安工程 设计工作报告 一、工程概况 瑶湖水库位于龙湾区瑶溪镇瑶溪村,为小(Ⅱ)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0.7km2,水库正常库容13.17万m3,总库容15.27万m3。该水库主要功能为旅游休闲及供水。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1.1m,坝顶高程51.25m(假设高程,下同),坝顶长38m,坝顶宽5.6m,迎水坡坡比1:2.3,背水坡坡比 1:1.7~1:2.0。迎、背水坡均采用干砌块石护坡。溢洪道位于大坝右侧,为侧堰式溢洪道,进口堰顶高程49.75m,长21.34m,下游为自然陡坡。放空管为DN200钢管,位于大坝左侧,放水由钢管出口闸阀控制。水库建于70年代末,1995年由瑶溪山庄出资对大坝进行加高加固。 瑶湖水库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1、大坝左右坝头防浪墙存在二处缺口。 2、大坝左坝肩山体较破碎、风化严重,下游坝坡从坝中至左侧坝肩约7.2m长范围内于44.8m高程以下出现多处渗漏点。浸润线逸出点较高,出逸坡降较大。 3、坝内涵管已运行多年,设备已老化,出口闸阀出现少量漏水。 4、水库没有管理房及观测设施。 水库经安全技术认定评定为三类坝。 为加强水库保安工程建设管理,并配合浙江省千库保安工程专项规划编制,贯彻落实全省千库保安工程的顺利实施,我所受龙湾区瑶溪镇人民政府委托,进行《龙湾区瑶溪镇瑶湖水库保安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设计人员通过现场查勘、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按照《龙湾区瑶溪镇瑶湖水库大坝安全技术认定评价报告》中的有关建议,进行瑶湖水库保安工程初步设计,于2005年10月编制完成《龙湾区瑶溪镇瑶湖水库保安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并于2005年10月25日通过初步设计审查。 二、工程设计要点 瑶湖水库保安工程加固措施包括坝顶防浪墙缺口加固、坝体、坝肩渗漏处理、涵管废弃封堵、无动力真空虹吸引水装置、雨水情况及坝体原型观测设施。 1、坝顶防浪墙缺口加固方案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环境工程地质学介绍 胡经国 作者说明 该文发表于1985年3月出版的《重庆水利》总第8期。该刊由重庆市水利学会和重庆市水利电力科技情报网编辑、出版。当时该刊不定期出版,内部发行。 该文是作者于1978年10月来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任教以来,在市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该文在1985年9月召开的重庆市水利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上,被列为交流论文,并被评为表扬论文。 下面是正文 一、环境工程地质学的逐步形成 近十余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地质营力。这种地质营力正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和强度改变着岩石圈表部——地质环境,造成不少区域性或地段性的地质灾害。例如,由于工业发展而引起的农业地区土地退化和污染,由于人类砍伐和耕种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由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引起的水库区淤积、塌岸、浸没等。各种地质灾害反过来又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生活、生存产生巨大的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强度,现在已不亚于自然地质营力。例如,全世界铁路、公路路基石料的用量,可以与全球近代河流堆积物的数量相比较。目前,人类每年从地壳中提取的矿产约为1000亿吨,平均每人25吨。规模如此巨大的石料、矿产开发活动,必然使地质环境

产生深刻的变化。 同时,自然环境中的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岩石圈的变化,必然引起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变化,从而造成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如果不对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不是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不是合理地规划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控制其对地质环境的不利影响,那么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其他环境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国民经济规划地区地质环境的评价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工程地质研究,日益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这正是环境工程地质学赖以开始逐步形成的强大动力。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传统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学与环境科学或环境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也就是说,它是在工程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基础上,当然主要是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形成的。 工程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在70年代初,国际上环境保护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比较偏重于大气圈和水圈的问题,但很快就涉及到岩石圈。并且,从1970~1981年,相继出版了几本环境地质学专著。 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工程地质协会全体会议,提出了进行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的任务。1982年,在新德里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列出了“环境评价和开发的工程地质研究”这一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出现了一批实例性和方法性的论文。可以认为,这次大会是环境工程地质学开始逐步形成的起点。 我国的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起步较晚。1982年,全国环境工程地质专题学术座谈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科学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当前的研究重点,并交流了已有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1984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收到了与环境评价和开发有关的文章达119篇。这表明我国环境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一中小型水库初步设计报告

1 综合说明 1·1 绪言 广丰县黄尖山水库位于丰溪河支流红洋水的上游,坝址距县城约8km,水库坝址地理位置为东经118°08′51″,北纬28°29′05″。坝址以上控制集雨面积1.92km2。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一)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0.192万亩。主河道长度2.98km,河道加权平均比降112.7%。 黄尖山水库1953年10月5日动工兴建,永丰人民公社副书记刘海亲自坐阵指挥,县水库局祝哲诚驻地施工,经过4次的续年加高加固,于1978年大坝建成,达到最终规模。开始发挥效益,此时坝高为31.3m,设计总库容为177.52×104m3,坝顶高程为223.9m(黄海高程,下同),满足了下游农田的灌溉要求。库区内无蓄水工程,也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水文 黄尖山水库位于赣东北暴雨地带,南方暖气流与北方冷气团相遇时切变线的南北徘徊,是本流域出现暴雨的主要成因,有时西南或西北低涡切变线东移,加大了暴雨的强度,暴雨活动以5~7月最为频繁,历年最大暴雨以6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移动的方向大多都由西到东或西北向东南移动,有时出现静止锋,形成暴雨中心稳定少动的现象。根据广丰水位站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61.6mm,最大年降雨量为2435.1mm(1975),最小年降雨量为923.7 mm(1971年),实测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194.7mm(1995年6月25日)。该区域的降雨在年际间变化较大,实测年最大降雨量是实测最小年份的2.64 倍,另外降雨量在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雨季集中在上半年,并以每年4—6月份最为集中,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48.2%,降雨强度大,时间集中。据广丰县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流域内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6m/s,最高气温40.5℃,最低气温零下-9.1℃。历年平均气温17.5℃。 黄尖山水库座落在丰溪河红洋水的上游,该水流发源于红洋水支流上的黄尖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工程名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O—七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勘察内容 1) 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 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 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 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 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行 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 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 ( 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 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DL5073-2000 )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 GB 18306-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1999 )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 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 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 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 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圈闭 8、石油 9、油气田10、孔隙结构11、可采储量12、井位校正 13、压力系数14、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9、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 为。 10、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 后,利用________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1、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2、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3、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 成。若已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精)

黄河小浪底水库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摘要) 黄河小浪底枢纽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将引起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系列变化,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问题已经出现。本文就水库诱发地震, 岸坡变形破坏,水库渗漏,库岸水库浸没等环境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主题词) 水库诱发地震岸坡变形破坏库区渗漏绕坝渗漏水库浸没 前言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km的黄河干流上。坝高 154m,坝顶长1317m,水库正常高水位275m;最大水深约140m,总库容126.5亿m3。发电装机180万kw。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特大型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于1999年10月25日下闸蓄水。截至2002年5月,小浪底水库最高蓄水位已达240 m。可以肯定: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必将引起一系列的库区环境地质问题。而这些环境工程地质的发生发展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水库工程的正常运用以及水库周边的工农业生产。 1 水库诱发地震分析 库区及周边展布有多条第四纪活动断裂,如城崖地、塔底、石井河、王良、封门口、——盘古寺、焦洛等(图1)。小浪底水库最大水头抬高值为140m,在库水淹没或回水影响范围内延伸长度达10km以上的断层有石井河、塔底、城崖地、石家沟等断层。位距坝址下游6 km~6.5km的断层有连地、王良、坡头等断层。这些断层第四纪以来大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活动。 通过多年的对断层的调查分析认为,小浪底水库无论是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还是水文地质条件,都具备了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对于诱发地震的可能最大震级,采用多种方法分析计算,其上限震级定为5.6级,小于本区构造地震考虑的最大可能震级。即使发生≤5.6级诱发地震,经过数十公里或百余公里的衰减,对大坝的影响烈度也在其设防烈度以内。(小浪底水库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经多次鉴定为Ⅶ度)。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震地质背景较为复杂,具有发生水库地震的可能。为了监测水库地震动态,对水库地震作好预测预报工作,更好地为枢纽运行服务,专门设置了水库遥测地震台网,并于1995年10月全面建成投入运行,保证了大坝截流前记录到两年地震本底资料。重点监控范围,坝上游可达40km,下游8km,面积1400km2,库首区的重点地段和可能诱发地震的主要潜在震源区,都在有效监控范围之内。有效震级监测下限 ML≥0.5级,震中定位精度≤0.5km。 台网自1995年10月投入运行,共分析处理地震事件数百次,其中网内及网缘地震一百二十余次,最高震级为1997年3月23日发生在汾渭地震带(怀来—西安地震带) 边缘的山西绛县附近的ML3.0级地震。水库区最高震级为1995年11月25日和1997年1月1日震中位于架桑断层东侧的ML2.7级、ML2.6级地震(表1)。 小浪底水库于1997年10月实现了顺利截流,1999年10月下闸蓄水,年底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