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

 生态———作为永久的主题,是规划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景观———景观视野里的生态规划,将会构筑一道新的风景
北京———未来的世界城市,全球环境的概念应当加以强调
1 现状分析
在温榆河生态走廊45km2的范围内,如下一些特征对于规划方案有较大影响:
(1)场地东侧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密布鱼塘、水池,形成天然湿地;场地西侧的现状鱼塘区历史上曾是自然湿地;老河湾地带环境条件良好。可以利用这些现状的湿地和水系开辟新的水系统。
(2)黄港乡和楼梓庄是现状农田密集区,对于现有的良田应该考虑保留。
(3)现有河流环境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系统退化,自净能力丧失;河流功能简单化甚至丧失;自然地貌改变带来水文特征恶化。现状沟渠较多,应加以妥善利用。
(4)现状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产业,远期考虑整体搬迁出生态走廊,因此,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应充分加以考虑。

2 方案创意及特点
2.1 四大战略
2.1.1 功能战略———区域整合
我们从区域着眼来把握温榆河生态走廊的整体规划。“区域城市”(regional city)由若干社区(community)组成,每个社区都具有支持现代经济生活和城市基本设施的规模。每个社区除了居住的功能之外,还可具备一至几项为这个组群服务的专门职能———工业和商业,文化和教育,金融和行政,娱乐和休养。社区的四周由自然绿带环绕,既保持良好的环境,又控制社区向外蔓延。各社区之间的开放空间将永久保存,只用于农业、林业和休憩。便捷的公路系统四通八达,并与不穿越城镇的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按照区域城市的观点,在110km2的范围内,整体考虑产业和空间布局。在温榆河生态走廊以外的65km2范围内,规划了4个各具特色的小镇,分别承担区域内的不同功能。
2.1.2 生态战略———道法自然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自身所居住的地球并非属于我们,它仅仅是我们从子孙后代那里暂时借过来的。我们将把什么样的地球还给下一代?这是规划师和建设者必须要直面的问题。在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营建一处让人类眷恋的“绿色环境”。因此,道法自然,“水-绿-人”三位一体的生态设计理念将贯穿我们方案的全过程。
2.1.3交通战略———有机疏散
有机疏散理论主张,要像人的肌体一样有生命地疏散过于拥挤的城市,成组成团地组织城市生活,结果是形成了组团式的功能布局以及树枝状的道路交通系统。在温榆河生态走廊的规划中,我们采用了树枝状

、结构分明的道路交通系统。把车行道路分为疏通性道路和服务性道路两类:高速路、快速路、主干道构成疏通性道路,畅通、快捷,跟城市中心有很好的衔接关系;次干道、支路等构成服务性道路,直接服务于用地,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在生态走廊内部,规划连续的步行道体系和自行车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满足人们游憩活动的需要
2.1.4产业战略———链状结构
温榆河区域的产业发展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地农业居民的搬迁安置,要妥善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引进新的产业类型,振兴地方经济。我们提出产业链的概念,旨在形成一条跟生态走廊平行的相关产业走廊。
2.2 五种景观
温榆河生态区域的景观规划原则是“以水为轴,以绿为体,以人为本”。
4条快速路(京承高速、京密路、机场高速、机场第一通道)将生态走廊分成5个风格各异的功能组团,分别形成岛、乡、埠、林、田5种景观特色,它们将承担居住、商贸、游憩、农耕、体育等综合功能,给人们带来或诗、或歌、或画、或梦、或情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2.2.1岛———湿地景观(诗)
温榆河生态走廊里,自马泉营西路以东是“岛”(湿地景观)区域,主要功能为居住、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水系在这个区域形成一个自循环的系统。居住约占该区域1/4的面积,以高档低密度社区为主,社区周围环以湿地水系。农田约占1/3的面积,余下部分为开放的湿地旅游区。
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东侧,现有的密集的河道、鱼塘、水池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湿地景观。为了阻止人类经济活动对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负面影响,惟有用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工程,为湿地的存在与自然演替施加积极主动的正面干预,才能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价值。因此,方案在生态走廊东侧区域内恢复原有的自然湿地,并营建大量的人工湿地,形成湿地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安排岛状的高标准住宅用地,这些岛的周围是连续的、枝状的湿地系统。这里生长着荷花、芦苇等丰富的湿地植物,还有各种各样的鱼类和候鸟,形成一种“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的美学意境。

2.2.2乡———乡村景观(歌)
马泉营西路以西,京密路以东的部分为“乡”(乡村景观)区域,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农业。这是一种住宅和农田交织的新型居住形态,住宅附近就是大面积的现代农庄。这个区域里有3大集中的居住组团,住宅发展也是以低密度高标准社区为主,它们之间有大的湖面可以共享,湖水引自温榆河水系。低密度的住宅区与大片的农田交织在一起,田野可以是大的现代

农庄。新的居住发展补充现有的村庄氛围,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居住形式———乡。人们走出家门,信步走过舒缓的田野,看到青青的麦田,体会闲适的乡村生活,这一切就像一曲乡村牧歌一样令人陶醉。
2.2.3埠———船坞景观(画)
在京密路和机场高速路之间,是“埠”(船坞景观)区域,以商业娱乐功能为主,区域内保留了一块现状的别墅区。在这里,按照“温榆水经”等资料的记载以及清明上河图提供的城市生活画面,规划恢复了一个滨水小镇。小镇跨越河的两岸,有桥相连。这是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中心区,也是公共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小镇里面酒楼、饭馆、商铺、茶楼等建筑林立,还有酒吧和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人气,热闹非凡。这里的建筑尺度都不大,布局形式灵活自然———虽然经过规划,却仿佛自发形成的一样,有着自己内在的秩序。
一座优美的拱桥横跨河的两岸,犹如彩虹卧波,它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具有同样的名字———“虹桥”。人们可以在桥上看两岸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可以看水面上舟楫如梭,尽情体味盛世繁华———当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桥上的风景。
2.2.4林———林地景观(梦)
机场高速公路和机场第一通道之间,是“林”(林地景观)区域,以居住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这里是过去的老河湾地带,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保留有很好的古树和树林,规划对其进行补植,形成森林景观。我们对老河湾的水系稍加梳理,形成更多的河道,在河道和密林之间,规划居住建筑群。这里的住宅建筑采取尽端路布局方式,住宅与密林交融,形成童话般幽静而又神秘的意境。沿老河湾规划公共区域,老河湾与温榆河的交汇点形成较大的公园。人们可以沿老河湾游玩,在这条连贯的公共空间里面,按照历史传说设置不同的景点,将历史传说与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
2.2.5田———田园景观(情)
机场第一通道以西,是“田”(田园景观)区域,以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这里是机场噪音的影响区,所以不在这里安排居住社区,而保留其农田的属性。同时保留现有的鱼塘和水池,并将其扩大形成灌溉用水区。而且,在生态走廊的最西端形成湿地,跟东侧的湿地相呼应。这里分布着采用现代耕作工具的生态农庄,建筑在原有村落旧址上重建。另外,在这里规划体育休闲用地,沿温榆河开辟跑马场、健身跑道等体育设施。这个区域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开阔的。
方案中保留了现状的千顷良田,作为现代农庄景观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网展现出

“阡陌交通”的壮观景象,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这里使用。保留现有的水塘,作为螃蟹等水生动物养殖区,将来可以在这里举行“捉蟹节”等农业观光项目。并且,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造农庄建筑和体育设施,把这片区域变成北京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的示范田。
2.3 特色小镇
我们在65km2的扩大研究范围内,规划了4个功能和风格各异的小镇,小镇之间是广阔的农田和绿地。自东向西依次是高科技产业小镇、商业贸易小镇、家政服务小镇、农业旅游业小镇。
2.3.1高科技产业小镇
在京承高速公路和来广营北路之间是高科技产业小镇,面积2.33km2,可容纳1.8万人。在这个区域内安排高科技产业群和居住用地。这个区域的环境可以延续“岛”即湿地景观的环境特点,营造一种绿色生态环境,以此来吸引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入驻园区。小镇的中部是康体健身设施和会展中心等交流场所。
2.3.2商业贸易小镇
在马泉营西路和京密路之间,是商业贸易小镇。面积3.34km2,可容纳2.6万人。这个区域主要是商业贸易和居住用地。小镇是整个温榆河区域的商业贸易中心,里面有超市、商场、商业街、市场、酒店等商业建筑。它跟埠(滨水商业区)有便捷的联系。
商业贸易小镇的位置极易形成一条贯通“城市-望京-商业贸易小镇-埠(滨水商业区)-机场”的商业贸易走廊,它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也是温榆河地区的商业贸易中心。小镇的景观风格以热闹、人气旺盛的商业风格为主。
2.3.3家政服务小镇
在长店村北路东侧、温榆河大道南侧是家政服务小镇。面积2.04km2,可容纳1.6万人。这个区域主要是居住和综合社区设施用地。镇中心有国际学校和医院,镇内有各种家政服务公司和园林绿化大队,可以为周边的社区提供现代的家政服务。同时为搬迁过来的农业居民提供非农就业的机会。镇内的住宅发展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密度相对较高。家政服务小镇的景观建筑风格是综合型的,多种风格可以在统一的基调下并存。
2.3.4农业旅游业小镇
在机场第一通道以东、规划一路两侧是农业旅游业小镇。面积2.02km2,可容纳1.6万人。这个镇主要功能是居住,住宅以多层建筑为主,主要安置拆迁的居民。建筑风格具有传统特色,在镇内形成一些有古镇风情的小街,镇中心是商业街。这里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及手工艺品的加工。住宅一般是前店后住,旅游贸易业也很兴旺。

3 生态环境
3.1 水系规划
景观规划特别强调对于水系的处理,在原有温榆河水系基础上加以整理,并重新开辟了一条

和温榆河平行的新水系。对原有河床进行景观处理,形成河床公园,结合人的游览活动,作为景观展示区域。
温榆河区域水系规划的原则与做法:
(1)保留现有河道与河堤,河道边坡与河流不作衬砌。
(2)在生态走廊的西端开辟新的人工湿地,以增加区域的蓄洪能力,同时跟原有的自然湿地一起形成丰富的湿地景观。
(3)开渠引水。在局部区域,开挖新的水渠,引温榆河水进入各居住组团,或者在节点处形成湖面,以增加人们的亲水面。同时,新的水系也可以增加蓄洪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4)改造排水渠。现状温榆河区域内沟渠密布,纵横交错,乡村级的排水渠近50条,对区域内的水系统和景观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结合现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规划对排水渠提出新的构想,即在保留现状排水体系以满足防洪排水的需求这一前提下,适当改造排水渠,使之成为防洪、排水、生物净化、景观、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水系。
3.2 绿化规划
(1)尽量保留现有场地的原生植被,尽量使用北京的乡土树种。
(2)沿温榆河边缘,规划最小宽度100m的防护林带,形成自然边缘。这条林带连接高速路和快速路两侧的交通防护林带,形成林带体系,它仿佛绿楔伸入城市,形成了连接温榆河与城市的绿色通廊。
(3)沿温榆河水流方向,根据现有用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岛、乡、埠、林、田等5种种植形态。如“岛”区域内以湿地系统为基础,布置水生林和湿地植物群;在“乡”区域形成了农田和林带相互穿插的形态;在“埠”区域形成庭院式的种植形态。
(4)根据生物演替的规律,合理配置速生树种和优势树种的比例。在近期形成速生树种如毛白杨、垂柳、旱柳、白蜡、臭椿、泡桐等组成的防护林带,在远期形成以优势树种如银杏、刺槐、胡桃、油松等为主体,物种多样的稳定的生态走廊。
3.3 生态规划
(1)设置有机驳岸。所有的河岸与河底不做硬质衬砌。
(2)以草坡入水,加以水生植物及垂柳、水杉等耐涝树木护岸。
(3)由于城市快速干道穿过区域而造成生态廊道的断裂,因此规划在交通干道与生物廊道的交叉点设置生态立交点,以保证生物迁移通廊的通达性。

4 交通组织
方案采取了公交优先的交通策略。
温榆河地区目前有2条规划轨道交通系统,即轻轨3号线和市郊铁路1号线(首都机场线),这两条大运量的公共交通线路呈“V”字形穿过温榆河地区,构成了区域交通的中枢系统。
另外,京承、京密、机场高速、机场第一通道、京平等5条高速、快速路将本地区和城区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这5条纵向路之间,还有温榆河大道、景观路、马泉营西路-长店村北路等3条横向主干道,形成“五纵三横”的主要道路系统。在这些道路上设置快速公共汽车系统,基本原则是可以快速到达区内各处,以增加公共交通的运营优势。
在主要干道两侧和快速路两侧宽阔的绿化带中设置自行车专用道,跟城市的自行车道衔接,以方便城市居民安全顺畅地到达温榆河生态走廊。
沿着温榆河以及温榆河生态走廊的内部水系,规划连续的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跟公共交通系统有很好的衔接,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区内各处景点。

5 产业规划
在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区段)“社会及产业发展规划”中,对生态走廊的未来发展制定了总的策略方针,并提出了“实现温榆河生态走廊‘农村城市化’、‘环境生态化’、‘产业现代化’和‘建设国际化’四大建设目标”。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产业规划要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即生态走廊内农业居民的整体拆迁安置问题,也就是“农村城市化”问题;温榆河地区的经济跨越式发展问题,即“产业现代化”问题。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产业一体化”的产业战略,并规划了一条“产业链”。
对于“农村城市化”问题,可以采取“政府组织、企业运作、结合房改、旧村迁并”的方针进行项目运作,其目的是通过旧村改造和迁并,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通过新镇房地产的开发带动就业机会,促进温榆河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具体的做法是“土地整理”,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目标是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产业现代化”的问题,应当全面贯彻朝阳区政府提出的“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广泛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企业进入区域内投资;拓宽对内、对外开放领域,引导内外资重点投向生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观光休闲业、文化教育体育产业、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农业等。
“产业链”将有效整合这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和高科技产业,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