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DB11!T-1346-2016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DB11!T-1346-2016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DB11!T-1346-2016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DB11!T-1346-2016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DB11/T 1346—2016

ICS 13.020.01 Z04

备案号: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aterial balance of cleaner production

audit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目次

前言..................................................................................................................................................................... I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原则 (2)

5程序步骤 (3)

6制定物料平衡实测计划 (3)

7实测与衡算 (5)

8判断、确认物料平衡关系 (5)

9计算并评估物质利用效率 (6)

10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7)

11延伸应用 (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工艺过程输入输出物料图 (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质量平衡方程及其表达形式 (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对象物质选取及实测计划框架(示例) (12)

附录D (规范性附录)物料成分利用效率的表达形式与分类 (14)

参考文献 (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工商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丹、李汉平、李旭、汪苹、于承迎、董黎明、张艳萍、刘曼。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活动中有关物料平衡的一般原则、程序步骤、实测计划的制定、实测与衡算、判断与确认、计算并评估物质利用效率、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其延伸应用。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452 企业水平衡测试通则

GB/T 25973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452 和 GB/T 25973 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系统 system

物料平衡所选取的生产过程某一特定工艺流程的空间范围。

注:可指工艺流程的某一单元操作、若干单元操作的组合、审核重点整体等。

3.2

输入物料 input of material

进入系统的各种物质。

3.3

输出物料 output of material

离开系统的各种物质。

3.4

目标产物 target output of processing

针对某一特定系统而言,符合该系统工艺基本目的、功能及要求的输出物料。

注:目标产物包括以产品(副产品)、中间产品、中间产物、半成品等形式输出的相关物质。

3.5

工艺残余物 relict output from processing

系统输出物料中不属于目标产物的各种物质。

DB11/T 1346—2016

注:包括除目标产物之外以气、液、固等形态从系统输出的各种物质;工艺残余物是系统工艺步骤产生并排出其外的传统俗称的“废气、废水、固废”等物质;在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中可直接以某一单元操作的“废气、废水、固废”等进行命名及相关描述。

3.6

物料平衡 material balance

系统输入物料、输出物料及其内部物料之间在物质总质量、成分质量、元素质量等方面所遵循的质量守恒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量化关系。

注:物料平衡的本质是有关物质之间所存在的质量平衡关系。物料平衡的基本类型包括:物质总质量平衡;成分(或组分)质量平衡,又分为单成分(或组分)质量平衡、多成分(或组分)质量平衡、全成分(或组分)质量平衡;元素质量平衡,又分为单元素质量平衡、多元素质量平衡、全元素质量平衡等。

3.7

物料衡算 calculation of material balance

按照审核需要,针对选定系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的有关物质输入输出质量关系的计算。

注:通过物料衡算,可掌握了解进入系统的有关物质(物料整体、组成成分、构成元素)质量与离开系统的相关物质(物料整体、组成成分、构成元素)质量之间所存在的量化关系。

3.8

平衡对象物质 object substance of material balance

以下简称对象物质,为了满足追踪评估物质利用效率、排查分析工艺残余物产生原因、寻找并确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等审核目的,针对选定系统需要建立其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的特定物质类别及其具体名称。

注:对象物质可以是物料整体、物料中的某一成分或某些成分、物料中的某一元素或某些元素。若对象物质为物料整体,需建立物料的总质量平衡关系;若对象物质为物料中的某一或某些成分(也可称为靶成分),需建立该成分的质量平衡关系;若对象物质为物料中的某一或某些元素(也可称为靶元素),需建立该元素的质量平衡关系。

4 一般原则

4.1 客观性与真实性

应以客观的信息和真实有效的数据为基础。

4.2 科学性与合理性

应符合物质运动规律、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平衡原理及物料衡算相关公允方法等。

4.3 代表性与典型性

应能够反映通常情况下所选定系统的物质运动性状及其物质利用效率水平。

4.4 目的性与效用性

对选定系统,其物料平衡关系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目的:

——掌握工艺残余物产生源、性状及其量化特征;

——查明工艺残余物产生原因;

——寻找并确定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等。

DB11/T 1346—2016 对选定系统,物料平衡关系应满足但不限于以下用途:

——量化掌握系统的输入输出物质质量平衡关系及其性状特征;

——评估生产过程效率状况(如资源的利用效率、消耗强度与负荷);

——评估工艺残余物产生性状(如工艺残余物产生强度与负荷);

——系统排查工艺残余物产生的具体原因;

——评估判断工艺残余物产生量的削减潜力与机会等。

5 程序步骤

物料平衡相关程序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各步骤如图1所示,图中虚线以下是物料平衡有关结果的延伸应用。

图1 物料平衡程序步骤示意图

6 制定物料平衡实测计划

6.1 步骤要点

6.1.1 针对选定的生产过程,应按照附录A先标出其每一单元操作步骤的功能名称及其所有物料名称、输入输出状况,再根据其在工艺流程中的先后次序将所有单元操作进行连接并标明输入输出物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其工艺流程输入输出物料图。

6.1.2 应妥善选择、合理确定适宜的对象物质。在根据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及其特性选择确定适宜的对象物质时,应满足但不限于环境管理要求、生产经营管理关注等方面的相关具体要求。

DB11/T 1346—2016

6.1.3 应根据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及对象物质的特性,判断并确定将要建立的物料平衡关系的具体类型及其表达形式,见附录B。

6.1.4 应预先识别、判明将要建立的物料平衡具体类型、表达形式的适用情形,其适用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物料总质量平衡关系一般适合于成分利用效率相等这种特殊情形下物质利用效率的计算与评估、工艺残余物产生原因的分析排查等;

——针对现实中常见的成分利用效率不等的工艺过程(如所有的分离工艺过程、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及生化反应过程等),通常无法且无须建立所有成分或元素的质量平衡关系,一般只能选择某个或某些特定的成分或元素作为对象物质并建立其质量平衡关系,才能有效地表征并评估其利用效率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工艺残余物产生原因等。

6.1.5 应根据环境管理要求、经济价值高低对比以及工艺流程的物质运动基本特性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权衡考虑,按照本标准6.2、6.3及6.4节等有关规定选择并确定适宜的对象物质。

6.1.6 在进行实测之前,应制定能够建立对象物质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的完备实测计划。

6.1.7 对象物质的选取与实测计划框架参见附录C的示例。

6.1.8 在实测前,应根据物料平衡计划做好所有的相关准备工作。

6.2 无化学反应工艺过程的对象物质选取

6.2.1 若工艺过程的各个成分利用效率相同,可选择任何一种最容易检测计量的物质种类(通常是物料总质量,也可以是其中某一成分质量或某一元素质量)作为审核追踪的对象物质。

注:对某一工艺过程而言,各个成分利用效率相同是指任意两种成分(如a和b)进入目标产物中的质量占其各自输入总质量之比相等(U a=U b),见附录D;或任意两种成分(如a和b)进入所有残余物汇总物中的质量占其各自输入总质量之比相等(F a=F b),见附录D。

6.2.2 若工艺过程的成分利用效率不同,应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如重金属元素或其他有毒有害元素、有毒有害成分等)、经济因素(如成本高、价值高等)等综合考虑、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对象物质。

注:对某一工艺过程而言,成分利用效率不同是指任意两种成分(如a和b)进入目标产物的质量占其各自输入总质量之比不相等(U a≠U b),见附录D;或任意两种成分(如a和b)进入所有残余物汇总物中的质量占其各自输入总质量之比不相等(F a≠F b),见附录D。现实中,绝大多数工艺过程属于此类情形。

6.3 化学反应工艺过程的对象物质选取

6.3.1 当反应物成分、反应产物成分属于环境管理要求的有关对象(如有毒有害成分等)、生产经营管理关注的相关对象(如成本高、价值高等成分)等情况时,应将这些反应物、反应产物等成分选定为审核追踪的对象物质。

6.3.2 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如重金属元素或其他有毒有害元素、有毒有害成分等)或生产经营管理关注的经济因素(如成本高、价值高等成分或元素)等方面综合考虑,当需要将重金属、贵金属等元素或其他有关元素、不参与化学反应的惰性物质成分选择确定为审核追踪的对象物质时,应按本标准6.2.2的规定执行。

6.4 某些特定情形下的对象物质选取

6.4.1 对于强制审核企业,应将强制审核原因所涉及的物质成分或元素作为对象物质,对于其他企业,应按照该企业环评文件、适用排放标准及排污许可证等有关规定并结合其所属行业类型及生产工艺特点,合理选择确定其生产过程中的特征污染因子,并将该特征污染因子的来源物质(成分或元素)作为对象物质。

DB11/T 1346—2016

6.4.2 凡是涉及重金属的生产企业,应将有关重金属元素列为审核追踪的对象物质。

6.4.3 对使用、产生并排放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过程,首先应将有毒有害物质成分或重点污染物的来源物质(成分或组分)作为对象物质。

6.4.4 水平衡参照GB/T 12452的有关规定进行。

7 实测与衡算

7.1 实测要点

7.1.1 应在正常运行工况下进行。

7.1.2 所采用的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与规范。

7.1.3 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准确可靠,且在合格有效期内。

7.1.4 实测点位设置应满足物料衡算的要求,有组织的主要物料应准确实测。对于因工艺条件所限无法实测或实测不准的物质(如无组织排出的残余物),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当满足质量平衡计算所需的基本前提及相关条件时,可采用物料衡算方法计算得到对象物质的相关质量(质量流率)等数据。7.1.5 对周期性(间歇)生产的工艺过程,应按正常一个生产周期1)逐批进行实测,一般情况下至少实测三个周期。

7.1.6 对于连续生产的工艺过程,应逐班连续实测72小时或更长周期。

7.1.7 输入物料、输出物料的实测应同步,应在同一生产周期内完成相应的输入物料和输出物料的实测。

7.1.8 边实测边记录,应及时记录原始数据,并记录实测时的工艺条件(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7.1.9 数据单位应换算成统一的质量单位,并注意与生产报表及年、月统计表之间的可比性。

7.2 衡算要点

7.2.1 有组织的主要物料通常应根据实测结果计算得到对象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流率。

7.2.2 因工艺条件所限无法实测或实测不准的物质(如无组织排出的工艺残余物),则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按照物料衡算方法,进行输入输出物料计算,得到对象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流率。

7.2.3 应将物料实测、平衡计算结果按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及审核重点整体分别编制对象物质的输入输出表、输入输出图,并对该对象物质质量平衡关系是否成立进行分析,并做出明确的判断。

8 判断、确认物料平衡关系

8.1 步骤要点

8.1.1 应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对象物质特性、物料实测数据及输入输出质量衡算结果,判断确定其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是否建立。

8.1.2 若对象物质的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不成立,应找到并根据其具体原因(如物料漏项、测量误差过大等)再进行重测或补测,直至对象物质的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得以建立。

8.2 判别依据

8.2.1 对象物质若不属于化学反应过程的反应物、反应产物等成分,当其满足下列条件时,便可认为该对象物质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已经建立,方能用于后续步骤。

DB11/T 1346—2016

——对象物质的输入质量与输出质量(若有,还应包括系统内部增量)之间的相对偏差≤5%; ——对象物质若属于有毒成分、高价值物料(如贵金属)等,该对象物质的输入质量与输出质量(若

有,还应包括系统内部增量)之间的相对偏差则应满足其所在行业的相关要求。

8.2.2 对象物质若属于化学反应过程的反应物、反应产物等成分,当其满足下列条件时,便可认为该对象物质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已经建立,方能用于后续步骤。

——对象物质的输入质量及生成质量之和与输出质量及消耗质量(若有,还应包括系统内部增量)

之和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偏差≤5%;

——对象物质若属于有毒成分、高价值成分等,该对象物质的输入质量及生成质量之和与输出质量

及消耗质量(若有,应包括系统内部增量)之和这两者之间的相对偏差则应满足其所在行业的相关要求。 9 计算并评估物质利用效率

9.1 无化学反应工艺过程物质利用效率的表达、计算与评估

9.1.1 当工艺过程的各个成分利用效率相同时,利用已确认成立的质量平衡关系,可按公式(1)计算得到对象物质的利用效率,该对象物质的利用效率与其他任一成分物质利用效率互为相等。

%m m U 1001

2

′=

……………………………………………………(1) 式中:

U —— 对象物质的利用率,%;

2m ——进入目标产物的该对象物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1m ——输入的该对象物质总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然后按公式(2)、公式(3)计算,便能分别得到该对象物质的总流失率以及通过气、液、固等不同形态残余物途径的流失率,应对这些结果进行充分恰当的评估;再利用这些量化线索进一步地追踪分析、排查确定残余物的产生原因。

%m m L 1001

3

′=

……………………………………………………(2) 式中:

L ——对象物质的总流失率,%;

3m ——所有残余物中的该对象物质总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1m ——输入的该对象物质总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m m L j

j 1001

3′= (3)

式中:

DB11/T 1346—2016

j L ——对象物质分别通过气、液、固等形态残余物途径的流失率,%;

j m 3——气、液、固等残余物中的该对象物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1m ——输入的该对象物质总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9.1.2 当工艺过程的成分利用效率不同时,若对象物质为成分且进入目标产物流,利用已确认成立的该成分质量平衡关系,可按公式(1)计算得到该成分的利用效率;再按公式(2)、公式(3)计算,便可分别得到该成分的总流失率以及通过气、液、固等形态残余物途径的流失率,应对这些结果进行充分恰当的评估;再利用这些量化线索进一步地追踪分析、排查确定残余物产生原因。

9.1.3 当工艺过程的成分利用效率不同时,若对象物质为不进入目标产物的成分,可利用已确认成立的该成分质量平衡关系,按公式(4)计算得到该成分消耗负荷,可作为表示其利用效率的指标之一。

9

8

m m S =

……………………………………………………(4) 式中:

S ——对象成分的消耗负荷,单位为千克每千克(kg/kg ),即常用的吨每吨(t/t );

8m ——输入的该成分总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9m ——目标产物的物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然后按公式(5)计算,便能得到该成分通过气、液、固等形态残余物途径的流失率,应对这些结果进行充分恰当的评估;再利用这些量化线索进一步地追踪分析、排查确定残余物产生原因。

%m m L j

j 1008

7′= (5)

式中:

j L ——该成分分别经由气、液、固等形态残余物途径的流失率,%;

j m 7——气、液、固等形态残余物中的该成分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8m ——输入的该成分总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9.2 化学反应工艺过程物质利用效率的表达、计算与评估

9.2.1 当对象物质为反应物、反应产物等成分时,应利用已确认成立的成分质量平衡关系,再分别以其所在行业使用的转化率、收率、得率等工艺特征指标来衡量这些对象物质的利用效率状况。

9.2.2 当对象物质不属于反应物、反应产物等成分时,应利用已确认成立的对象物质质量平衡关系,再按照本标准9.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该对象物质利用效率的表达与计算、评估及追踪分析。 10 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10.1 步骤要点

DB11/T 1346—2016

应充分利用已获得的对象物质质量平衡关系、其利用效率、其总流失率以及通过气-液-固等形态残余物途径的流失率等实际水平及其状况的评估分析,结合企业及选定系统的现场情况,根据这些量化线索,针对已经明确的资源能源消耗高、物质利用效率低、物料流失率高、残余物产生负荷大等每一个现象和问题,进一步地量化追踪分析、排查确定导致上述现象及问题产生、形成的具体原因。

10.2 分析排查、明确有关现象及问题的具体产生原因

应依据量化结果所蕴含的信息线索,结合企业及选定系统等现场实际情况逐一排查、分析并确定导致物耗高、效率低、流失多、产污重等现象及问题的下列方面的具体原因:

——工艺技术;

——设备装备;

——过程控制;

——原材料与能源;

——目标产物;

——工艺残余物;

——人员状况;

——管理状况。

11 延伸应用

11.1 应用环节

以上物料平衡相关结果可用于但不限于:方案的产生、可行性分析(如中高费备选方案环境及财务等方面可行性的分析评估)、方案的实施(如选定系统范围内可行中高费方案实施后的绩效核算)等环节。

11.2 应用情形

11.2.1 应根据针对每个已经明确的有关现象及问题产生、形成原因之分析排查结论,相应提出一系列配套的清洁生产备选方案。

11.2.2 在选定系统内产生的中高费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时,可将物料平衡结果作为环境评估及财务评估的背景值。

11.2.3 对于系统输入输出物料全成分质量平衡关系得以建立的情形,可充分利用物料平衡结果针对残余物成分形成的价值损失进行计算及评估分析。

11.2.4 对于系统输入输出物料全成分质量平衡关系得以建立的情形,可利用物料平衡结果进行物质流成本、价值及其利用效率的计算与评估分析。

DB11/T 1346—2016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工艺过程输入输出物料图

A.1 单元操作工艺过程物料输入输出

以物质流向箭头表示工艺过程物料的输入与输出,根据实际情况应标出输入输出物料的种类与名称、质量或质量速率、成分或元素的质量数或质量分数等相关信息。某一单元操作工艺过程所有输入输出物料的种类、总质量(成分或元素的质量分数)等物质流分析与评估所需的基本要素(示例)如图A.1所示。

说明:

m n——由上一工艺过程输入的物质流(n)的质量;

m p——输出至下一工艺过程的物质流(p)的质量;

m k——输入的物质流(k)的质量;

m q——从本过程回收后再回用的物质流(q)的质量;

m g——产生的气态残余物(g)的质量;

m l——产生的液态残余物(l)的质量;

m s——产生的固态残余物(s)的质量;

m h——本过程回收的残余物(h)的质量;

m△——工艺过程中间累积物质(△)的质量增加量或减少量(若发生的话);

a j

t

b

、——分别表示上述各个物质流中的成分(a、b、t等,若有的话)或元素(a、b、t等,若有的话)的j、

j

质量分数。

图A.1 单元操作工艺输入输出物料图

DB11/T 1346—2016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质量平衡方程及其表达形式

B.1 化学反应物与反应产物的质量平衡关系

对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成分、反应产物成分而言,其任一成分(R)在某一时段(t)内的质量平衡关系用方程(B1)表示。

D m m m m m

E U G I ++=+……………………………………………(B1)

式中:

I m ——输入系统的成分(R)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G m ——反应生成的成分(R)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U m ——系统输出的成分(R)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E m ——反应消耗的成分(R)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D m ——系统积累的成分(R)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当系统累积量不变(即0=D m ,如输入输出质量流率不变且相等的稳态定常过程),该成分(R)在某一时段(t)内的质量平衡用方程(B2)表示。

E U G I m m m m +=+………………………………………………(B2)

式中符号同上式(B1)。 B.2 其他物质的质量平衡关系

对于其他的有关物质而言——包括:非核反应物理过程的全部物质质量之和(即总质量)、任一成分(或组分)质量、任一元素(如重金属元素、贵金属元素等)质量;化学反应过程的全部物质质量之和(即总质量)、任一元素(如重金属元素、贵金属元素等)质量、任一惰性物质成分(如溶媒、惰性保护气体等)质量等,这些物质的质量(m)在某一时段(t)内的平衡关系用方程(B3)表示。

D m m m U I +=………………………………………………(B3)

式中:

I m ——输入系统的物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U m ——系统输出的物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DB11/T 1346—2016

D m ——系统积累的物质量,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秒(kg/s )。

当系统累积量不变(即0=D m ,如输入输出质量流率不变且相等的稳态定常过程),上述物质质量(m)在某一时段(t)内的平衡关系用方程(B4)表示。

U I m m =……………………………………………………(B4)

式中符号同上式(B3)。

DB11/T 1346—2016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对象物质选取及实测计划框架(示例)

C.1 背景

某企业确定的审核重点之一是其硫磺回收车间,其主要工艺为:对上一车间来的含硫化氢(H2S)气体物料,先利用催化氧化反应生成单质硫(S),再通过除尘器回收S,然后包装入库待售,除尘器尾气送入燃烧炉、同时通入瓦斯燃烧后经烟囱排放。其工艺输入输出物料流程如图C.1所示。

图C.1 硫磺回收车间输入输出物料工艺流程示意图

C.2 问题与思路

该审核重点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燃烧炉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明显高于本行业同类装置。

在审核工作中,若仅建立了硫磺回收车间全部输入输出物料的总质量平衡关系(即使是针对整个流程建立了全部输入物料与输出物料的总质量平衡关系)而没有建立硫元素及其相关成分质量平衡关系的话,只能在形式上获知废弃物(烟气及其SO2)形成于何处,但无法对其形成的原因作出清晰判断。对于SO2排放量较高这一现象而言,燃烧过程并不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环节。决定烟气中SO2排放量的相关环节及其贡献物质等因素包括:气体物料中除H2S外的其他含硫物质(相关组分及其质量)、催化氧化过程剩余的H2S质量(与催化氧化过程的反应转化率密切相关)、捕集过程未捕集到的S质量(与除尘器运行的实际捕集率密切相关)、瓦斯气体中的硫化物(相关组分及其质量)等。

由上可知,针对硫磺回收车间若仅仅是建立了所有输入输出物料总质量平衡关系的话,必然就缺少可用于排查分析、明确判断导致上述现象与问题的具体产生原因所必需的关键信息和依据,也就难以做到产生针对性强的清洁生产方案了。

综上,若仅建立了所有输入输出物料的总质量平衡关系,对揭示导致形成上述现象和问题的相关环节及具体原因提供不了所需的支持与帮助,这将造成两方面恶果:一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有形浪费,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有效发挥清洁生产审核的功能效用和取得本可以实现的绩效潜力。

审核基本思路是利用物料平衡关系量化掌握:气体物料中的H2S质量及其硫分占物料总硫分之比、催化氧化过程的实际反应转化率以及未转化的H2S质量、捕集过程的实际去除率以及未捕集到的S质量、瓦斯气体含硫量等因素的实际水平状态并进行评估;据此才能判断导致上述现象和问题的真正贡献

DB11/T 1346—2016

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然后再根据企业及审核重点现场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造成上述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C.3 对象物质选取及实测计划框架

根据上述内容,便可整理拟出硫磺回收车间物料平衡的对象物质及实测计划框架,如表C.1所示。

表C.1 硫磺回收车间物料平衡的对象物质及实测计划框架

物料及过程对象物质评估指标示例需依据的参数需实测的参数(含物料衡算所得的参数)

含H2S气体物料

H2S

总硫分

H2S质量及其硫

分占物料总硫分

之比

H2S质量、

物料总硫分量

输入流量(温度、压力、组分等)、

总硫分及H2S等含量

催化氧化过程H2S

S

反应转化率

消耗的H2S质量、

生成的S质量

目标产物的流量(温度、压力、组分等)及H2S含量;

根据氧化反应式进行衡算,可得到反应生成的S质量

捕集过程S

除尘器对S的捕

集率(去除率)

生成的S质量、

捕集得到的S质

根据氧化反应式衡算所得到的S生成质量,除尘器捕

集得到的S质量(或以同步统计得到的产品硫磺绝干

量及包装过程损失量实测值两者之和代替之)

瓦斯气体总硫分

瓦斯气体中硫分

质量占进入燃烧

炉的总硫量之比

总硫分量输入流量(温度、压力、组分等)、总硫分含量等

根据物料平衡的对象物质、实测计划框架及其后续详尽的完备实测计划,通过实测能建立预期的对象物质输入输出质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相关评估指标,结合企业及审核重点现场实际情况分析,继而可排查分析、判断确定导致燃烧炉SO2排放量明显偏高这一现象与问题的工艺来源、产生环节、贡献物质以及具体的形成原因,从而为寻找、确定清洁生产方案提供清晰明确的提示、指示及依据。

DB11/T 1346—2016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物料成分利用效率的表达形式与分类

D.1 无化学反应的工艺过程按成分利用效率状态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针对无化学反应的某一工艺过程,根据其任意两种不同成分(如a 与b )进入目标产物中的质量占其各自输入总质量之比是否相同,或进入所有残余物流汇总物(流)中的质量占其各自输入总质量之比是否相同,可以将该工艺过程分为成分利用效率相同和成分利用效率不同的两

种情形,如下所示。

(D1)

(D2)

(D3) (D4)

式中:

U a 、U b ——该工艺过程成分a 、成分b 的利用效率,%; F a 、F b ——该工艺过程成分a 、成分b 的总残余率,%;

j m ——物料(j)的质量(式中每一物料符号的具体含义详见图A.1),单位为千克(kg )或千克每

秒(kg/s );

b

j a j ,j j ——物料(j)中成分a 、成分b 的质量分数,%。

对某一工艺过程而言,当U a =U b 或F a =F b 时,则表示该工艺过程的成分利用效率相同;当U a ≠U b

或F a ≠F b 时,则表示该工艺过程的成分利用效率不同。

注:例如,成分分布均匀的单一形态物料(如多成分的气态物料、溶解态/胶体态的多成分水溶液物料、均匀且干

燥的粉状固态物料)的贮存、输送、计量、加料、分隔、拆分及灌装等单元步骤就是典型的成分利用效率相同的工艺过程。

水溶液或含水物料的脱水、过滤、干燥、蒸发、萃取、精馏、浓缩、压榨等分离操作就是典型的成分利用效率不同的工艺过程。对于现实中的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而言,大多数工艺过程就是属于这种情形。

D.2 化学反应过程的成分利用效率状态属性

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都属于成分利用效率不同的工艺过程。

DB11/T 1346—2016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四号.

[2]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号.

[3] GB/T 21453—2008 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编制通则

[4] 清洁生产审核手册,环境保护部清洁生产中心编著,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附件三: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制品制造业 (液体乳及全脂乳粉) (征求意见稿) 编 制 说 明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品制造业(液体乳及全脂乳粉)》 编 制 组 二OO九年六月

目 次 1 项目来源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1) 2.1乳制品行业发展现状 (2) 2.2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 (2) 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清洁生产潜力分析 (2) 3 适用范围 (3) 4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献 (4) 5 编制方法 (5) 6 内容确定说明 (5) 6.1总体说明 (5) 6.2“适用范围”说明 (5) 6.3“规范性引用文件”说明 (6) 6.4“术语和定义”说明 (6) 6.5“行业描述”说明 (6) 6.6“行业清洁生产方案”说明 (6) 6.7“清洁生产审核”说明 (6) 6.8“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写大纲”说明 (6) 7 标准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6) 8 标准实施的建议 (7)

《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品制造业(液体乳及全脂乳粉)》 编 制 说 明 1 项目来源 1.1任务来源 (1)根据国家环保部办公厅文件 《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项目统一编号:737。 (2)标准制订项目承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 1.2工作过程 本指南严格遵循清洁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广泛收集国内外与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标准等文献,选择典型企业开展系统深入地实地调研,结合我国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针对我国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本审核指南征求意见稿的撰写。指南给出了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的通用概念和术语,紧密围绕着清洁生产审核的八个环节七个步骤以及乳制品行业特点,给出了乳制品行业审核指南的内容框架、审核程序、重点、工作内容、基本要求以及行业清洁生产参考方案。具体编制过程如下: (1)2008年4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签订项目合同,负责编制《清洁生产审核指南乳制品制造业(液态奶及全脂乳粉)》。 (2)2008年5月经过前期准备成立标准编制组、专家指导组,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合作开展行业清洁生产现状调研与文献收集工作。准编制组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签头。 (3)2008年6月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主持召开了乳制品行业节能减排经验交流会,广泛征集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成果和经验,宣传在乳制品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重要性。 (4)2008年7月~11月汇总信息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审核指南初稿的编制。 (5)2008年12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标准处支持召开了开题论证会,通过了开题报告,征求了与会专家对乳制品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初稿的意见。 (6)2009年1月~5月实地调查我国各主要乳制品生产区域典型乳品企业的原料与资源消耗情况、污染物产生与治理现状以及清洁生产工作经验,并征集一线工作人员对本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的修改、完善。 (7)2009年6月提交指南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见。 2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全面开展,促进乳制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编制《清洁生产审核指南 乳制品制造业(液态奶及全脂乳粉)》(以下简称指南)。 目前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仅限于少数地区的个别企业。本指南的首次编制,可

清洁生产技术方案

罗宾 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方案 航空大学 2008年1月23日

罗宾 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方案 清洁生产审核,一般指对工业企业,运用以文件支持的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方法,进行生产全过程评价、污染预防机会识别、清洁生产方案筛选的综合分析活动过程。它是支持和帮助企业有效开展预防性清洁生产活动的工具和手段,也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规定将清洁生产审核的一般过程概括为:审核准备、预审核、审核、实施方案的产生与筛选、实施方案的确定、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因此,罗宾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建议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主要原辅材料、产量、燃料等情况 2、调查主要生产设备 3、进行环境因素分析 4、调查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5、资源、能源消耗情况 (1)调查水消耗 (2)调查煤消耗 (3)调查用电情况 6、调查企业主要环保问题 7、调查企业污染预防控制主要设施 8、调查企业环境管理状况 二、建立企业清洁生产指标 根据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和企业的特点,清洁生产指标采用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等三大类指标。 1、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可以反映生产单位电量消耗的水、电力、油耗、煤耗等资源能源的量。

2、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指标 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指标可以反映生产单位电量产生或排放污染物的量 3、环境管理与环境效益指标 环境管理与环境效益指标可以反映单位电量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和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三、确定清洁生产目标 结合国家、地方环保法规、标准的要求,清洁生产指标、企业生产实际及公司生产规划,确定近期、中期、远期清洁生产目标。 四、全面产生清洁生产方案 发动全体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1、原辅材料和能源替代方面的建议 2、工艺技术与设计方面的建议 3、生产设备方面的建议 4、生产过程控制方面的建议 5、维护与管理方面的建议 6、污染物综合利用与防治方面的建议、 7、员工素质的提高及积极性的激励方面的建议 8、其它方面的建议 五、确定实施方案 从技术、经济和环境对合理化建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可实施的符合企业实际的清洁生产方案。由清洁生产领导小组确定实施计划。 六、企业清洁生产效益分析 通过清洁生产工作,分析企业所取得的成效。 七、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目的是总结清洁生产审核成果,汇总分析各项调查、实测结果,寻找废弃物产生原因和清洁生产的机会,实施并评价清洁生产方案,为企业持续清洁生产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有效的清洁生产审核,可以系统地指导企业开展如下工作: (1)全面评价企业生产全过程及其各个过程单元或环节的运行管理现状,掌握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能源与产品、废物(污染物)的输入输出状况;

管道施工技术要求

管道工程技术要求 1投标方要保证己方采购的管道、管道、阀门及支吊架质量,至少须满足以下要求: 1.1由投标方负责采购的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供应商选择应按招标方有关资质报审程序报监理、建设单位审批备案,严格审核制造资质和产品业绩,选择具备资质、业绩良好的供应商。 1.2高温高压汽、水管道系统应选购金属缠绕垫片;润滑油系统、燃油系统应选购金属垫片;发电机氢气及内冷水系统应选购聚四氟乙烯垫片;抗燃油系统O 形密封圈材质必须是氟橡胶材质;对长期不必拆卸的碳钢金属垫片则必须采用1Cr13材质垫片。法兰垫片宜采购工厂成品。 1.3采购法兰连接的阀门时应同时采购配套法兰、螺栓等附件,防止出现法兰外径、螺栓规格不一致等情况;需要加装过渡段的焊接阀门应同时采购过渡段,防止出现接口尺寸或材质不符等情况。 1.4本体疏水、高压抗燃油等管道系统不能选用承插焊接的管件。 2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入场应报监理验收确认符合如下要求: 2.1生产厂家资质证明、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等关键质量证明文件齐全有效;规格型号、材质、技术参数等符合设计要求。 2.2管道、管件、阀门及管道附件的外观检查,应无裂纹、缩孔、夹渣、粘砂、折叠、漏焊、重皮等缺陷;表面应光滑,无尖锐划痕;凹陷深度不得超过1.5mm,凹陷最大尺寸不应大于管子周长的5%,且不大于40mm。 3阀门及附件使用前,投标方应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如下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3.1检查阀门填料用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填装方法是否正确;填料密封处的阀杆有无腐蚀;开关是否灵活,指示是否正确;铸造阀门外观无明显制造缺陷。 3.2起隔离作用的阀门,安装前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严密性检验,以检查确认阀座与阀芯、阀盖及填料室各接合面严密。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意见.doc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意见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意见 各乡镇环保所、局相关科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省环境保护厅、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市环保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情况,既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的前置条件,又是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指标。为了进一步推进辖区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确保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考核验收得满分,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性 清洁生产审核是降低污染物总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应当把清洁生产审核作为引导、督促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切入点,作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来抓。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有力手段,是对现有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效补充。为此,XX年国家环保部将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情况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的前置条件,同时全国文明城市考核也将其列为考核指标。 各乡镇环保所、局相关科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展重点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同时要加强宣传,推动企业环境信息的公开,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两高一低”的传统 第 2 页共 5 页

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事故隐患,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环保所、局相关科室应严格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环保部《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抓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将审核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统筹推进,确保辖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明确任务,扎实工作 我局负责统筹辖区内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负责文件的送达、日常的检查。市环保局、市经委组织专家对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行验收。 加强环境管理 各乡镇环保所、局相关科室要将清洁生产审核纳入日常环境监察范畴。对于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或者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除责令其限期治理外,在限期治理期间,还应要求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审核过程、评估过程发现的环保问题,如环保“三同时”、环境安全隐患等,应及时查处。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的企业,其审批结果应用为核准排污许可证的依据。 长效管理,加强监督 各乡镇环保所、局相关科室要督促省、市下达审核任务的企业,切实按照省环保厅和省经贸委《关于公布XX年度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 第 3 页共 5 页

室外管道焊接技术要求

室外管道焊接技术要求: 一、准备工作 1.1 检查管口清理质量,对管内杂物进行清理。 1.2 保证所有设备的完好性。如对口器的调试、调管机的起升制动情况等。 1.3 每位焊工必须有合格证件或经考核合格,确认后上岗。 1.4 施工人员应熟悉本工序的施工作业指导书。 1.5 焊材的储存和运输按要求执行,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二、焊口对接 2.1焊前清理:管内外表面破口两侧10-20mm范围内采用机械或手工方法清理至呈现金属光泽;直管段对口、连头和弯头口均采用外对口器。 2.2 对口前再次核对钢管类型、壁厚及坡口质量,符合图纸要求。 2.3 对口用尼龙吊带宽度大于100mm,吊点放在已标好的重心点上进行吊装。 2.4 管口组装要求: 管口组装要求: 序号检查项目组装规定 1 螺旋缝或直缝错开间距不得小于100mm弧长 2 相临环缝间距不得小于0.8m 3 环缝对口错边量小于或等于1.0mm (1)对口时应严格控制错边量,若大于1.0mm,长度在240mm内的局部错口,可用衬垫或铜锤矫正。衬垫一般为紫铜板。 (2)对口间隙为1.5—2.0mm,用对口间隙尺控制。 2.5 一般地段采取沟下组装。 三、焊接 3.1本工程管线焊接采用手工电弧焊下向焊方法。3.2 焊接材料准备 (1)本工程Q235B使用E4303牌号,¢3.2、¢4.0两种规格的电焊条 (2)E4303焊条按焊条说明书执行烘干。焊条重复烘干次数不超过两次。现场使用的焊条保证随用随领,并保证焊工能随带有保温筒。 3.3焊接设备打底及返修时用下降外特性直流焊机直流正接,热焊、填充及盖面均采用直流反接。 3.4接头设计 30±2.5° 0.5~1.6mm ≈2.5mm T 2.0~ 3.0mm 1.6±0.4mm

管道材料选用及等级规定(精)

项目名称: 装置名称: : 证书编号 : 文件号第 1页共 47页管道材料选用及等级规定日期 管道专业第 2页 47页 目录 1.0 概述 1. 1 目的 1. 2 使用范围 1. 3 标准和规范 1. 4 单位 2.0 材料 2. 1 标准材料 2. 2 材料规定 2. 3 热处理 3.0 尺寸及偏差 3. 1 概述 3. 2 管子 3. 3 阀门

3. 4 法兰 3. 5 管件 3. 6 垫片 3. 7 用于法兰的螺栓和螺母3. 8 焊接端加工 3. 9 螺纹 4.0 标记 5.0 检验和试压 日期 管道专业第 3页 47页 附件: 附件 1 缩写词 附件 2 管道材料等级索引附件 3 管道材料等级 附件 4 管道壁厚表 附件 5 分支表 附件 6 阀门规格表 日期 管道专业第 4页 47页

1.0 概述 1.1 目的 此工程规定包括 -----------工程中的有关材料选用特殊要求 . 1.2 范围 1.2.1 本项目中的材料由买方按 GB 标准及 ASME 标准在国内采购,除非在材料表中有特殊说明。 1.2.2 此项规定用于在 P&I流程图和公用工程流程图上所标注的管道材料。设备自身的管道系统则根据设备制造商的标准设计。 1.2.3 当管道与设备相连时,此规定适用于以下几项: (1 设备管口处的配对法兰、垫片、螺栓和螺母。 (2 仪表管线上的第一个法兰式切断阀 *,垫片、螺栓和螺母。 (3 安全阀的配对法兰、垫片、螺栓和螺母。 (4 设备制造商的设备本身的管子同甲方供货的管子接点处的配对法兰、垫片、螺栓和螺母。 注 * 第 1切断阀是指在设备接管上最靠近仪表的阀门。 1.3 标准和规范 管道材料的设计 , 制造 , 试压和检查必须依照以下被认可的最新版本的标准和规范执行 . 1.3.1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 ASME B1.1----------------------------英制螺纹

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程序和内容

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 一、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过程,编制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2.基本完成清洁生产无/低费方案。 3.技术装备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政策要求。 4.清洁生产审核期间,未发生重大及特别重大污染事故。 二、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企业需提交的材料: 1.企业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的报告。 2.《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3.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站出具的清洁生产审核后的环境监测报告。 4.协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咨询服务机构资质证明及参加审核人员的技术资质证明材料复印件。 三、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过程 1.阅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等有关文字资料。 2.召开评估会议,企业主管领导介绍企业基本情况、清洁生产审核初步成果、无/低费方案实施情况、中/高费方案实施情况及计划等;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主要人员介绍清洁生产审核过程、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书主要内容等。 3.资料查询及现场考察,主要内容为无/低费和已实施中/高费方案实施情况,现场问询,查看工艺流程、企业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记录、环境监测报告、清洁生产培训记录等。

4.专家质询,针对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及现场考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质询。 5.根据现场考察结果以及报告书质量,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进行评定,并形成评估意见。 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标准和内容: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全员参与,进行了系统的清洁生产培训。 2.根据源头削减、全过程控制原则进行了规范、完整的清洁生产审核,审核过程规范、真实、有效,方法合理。 3.审核重点的选择反映了企业的主要问题,不存在审核重点设置错误,清洁生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具有时限性、前瞻性。 4.提交了完整、详实、质量合格的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审核报告如实反映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对企业能源资源消耗,产排污现状,各主要产品生产工艺和设备运行状况,以及末端治理和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不存在物料平衡、水平衡、能源平衡、污染因子平衡和数据等方面的错误。 5.企业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按照边审核、边实施、边见效的要求,及时落实了清洁生产无/低费方案。 6.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科学、合理、有效,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中/高费方案,预期效果能使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国家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污染物

管道安全施工技术要求正式版

Guide operators to deal with the process of things, and require them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tails of safety technology and be able to complete things after special training.管道安全施工技术要求正 式版

管道安全施工技术要求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操作规程资料适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处理某件事情的流程和主要的行动方向,并要求参加施工的人员,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技术细节和经过专门训练,合格的情况下完成列表中的每个操作事项。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市政排水管道系统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道路完好、城市环保以及城市安全渡过汛期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保其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市政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优劣,涉及到排水管道铺设前(如排水管材问题、测量放线等)、铺设中(如沟槽开挖、管道基础施工、管道铺设、检查井施工等)和铺设后(管道严密性检验、沟槽土回填等)的质量控制和

防护措施。 1 排水管道铺设前施工质量问题和防护措施 1.1 排水工程管材 在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会出现管材质量差,管材所用混凝土标号低,存在裂缝或局部混凝土疏松。抗压抗渗性能差,容易被压破或产生渗水。管径尺寸偏差大等现象。防护措施: 1)所有排水管道均要选用正规厂家产品,要检查出厂合格证及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 2)对于出厂时间过长、质量降低的管材应经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管道外观要表面平整无破损,管节

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一、总论 (1) (一)项目背景 (1) (二)项目概况 (4) 二、市场预测 (9) (一)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9) (二)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12) (三)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13)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5) (一)建设规模 (15) (二)产品方案 (16) 四、场址选择 (18) (一)场址所在地位置现状 (18) (二)场址建设条件 (19) 五、技术、设备和工程方案 (23) (一)技术方案 (23) (二)主要设备方案 (24) (三)工程方案 (27) 六、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29)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29)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 (31) (四)主要原料、燃料动力需要量汇总表 (31) 七、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32) (一)总图布置 (32) (二)场内外运输 (34) (三)公用辅助工程 (35) 八、节能与节水措施 (39) (一)节能措施 (39) (二)节水措施 (40) 九、环境影响评价 (42) (一)场址环境条件 (42)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42) (三)环境保护措施 (44) (四)环境保护投资 (49) (五)环境影响评价 (50) 十、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51)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51) (二)安全措施方案 (51) (三)消防设施 (53) 十一、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56) (一)组织机构 (56)

十二、项目实施进度与招标方案 (59) (一)项目实施进度 (59) (二)招标方案 (60) 十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2) (一)投资估算依据 (62) (二)投资估算 (62) (四)资金筹措 (63) (五)总投资投入计划 (63) 十四、财务评价 (64) (一)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64) (二)营业收入估算 (65) (三)成本费用估算 (65) (四)财务评价指标 (66) (五)不确定性分析 (67) (六)财务评价结论 (70) 十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一)研究结论 (71) (二)建议 (72) 附图、附表 (73)

管道安全施工技术要求

编号:AQ-JS-00221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管道安全施工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ipeline safety construction

管道安全施工技术要求 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市政排水管道系统是城市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道路完好、城市环保以及城市安全渡过汛期等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保其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市政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优劣,涉及到排水管道铺设前(如排水管材问题、测量放线等)、铺设中(如沟槽开挖、管道基础施工、管道铺设、检查井施工等)和铺设后(管道严密性检验、沟槽土回填等)的质量控制和防护措施。 1排水管道铺设前施工质量问题和防护措施 1.1排水工程管材 在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会出现管材质量差,管材所用混凝土标号低,存在裂缝或局部混凝土疏松。抗压抗渗性能差,容易被压破或产生渗水。管径尺寸偏差大等现象。防护措施:

1)所有排水管道均要选用正规厂家产品,要检查出厂合格证及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 2)对于出厂时间过长、质量降低的管材应经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管道外观要表面平整无破损,管节内外应无裂纹、脱皮,无松散露骨、蜂窝麻面、空鼓、保护层脱落、接口掉角等缺陷。 4)硬物轻敲管壁其响声清脆悦耳,对外观检查不合格管道不得使用。 1.2排水工程施工前测量放线 在测量的时候出现差错会导致管道位置产生偏移,立面上产生积甚至倒坡现象。防护措施: 1)施工前要认真按照施工测量规范和规程进行交换桩复测与保护,不得擅自变更管道走向。施工放样要结合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埋深和设计要求及规定放样。 2)施工时严格按照样桩进行,沟槽和平基要做好轴线和纵坡测量验收。依照设计图纸确定的桩号、走向、水准测量复测一遍,看

化工清洁生产技术

第一章清洁生产概述 第二节清洁生产的意义及发展 一、清洁生产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据估计,20世纪50到7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5.7%,而主要投入,包括能源、原材料、资金和运转的投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1倍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强调提高经济效益,从粗放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在1981-1988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0%,主要投入平均增长率比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低1/2左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的经济技术指标仍大大落后于发达。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利用不合理,大量资源和能源变成“三废”排入环境,造成严重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明确提出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业污染防治方针,强调通过合理布局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原材料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技术改造、开发资源和“三废”综合利用、强化环境管理等手段防治工业污染,但这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法规和制度,而且预防的侧重点也有偏差,不是侧重于“源头削减”,而是侧重于末端治理,环境管理也侧重在末端控制,即侧重在污染物产生后如何处理达标上。这种末端处理的措施很多,如“三同时”、“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浓度达标排放”等,都是以末端治理为依据的。 尽管20多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使得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未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甚至某些污染物排放量还有所降低,但我国总体环境状况仍趋向恶化。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占全国负荷的70%以上,每年由工厂排出0.16亿t SO2使我国酸雨面积不断扩大,工业废水每年排放量达231亿t,固体废物达7亿t。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如此惊人的数字;已达到使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这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已经越来越明显,不容继续存在。 纵观环境保护问题,它已经不再仅仅是环境污染与控制的问题,实质上它是一个国民经

通信管道施工技术要求

1.管道平面位置 (1)管道应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路由,确保管道安全,同时尽量与其他电 信运营商的管道路由保持一定隔距。 (2)尽量顺沿公路或城区街道,以便于方便施工及维护工作。 (3)管道一般应建筑在人行道下,亦可建在慢车道下,但不宜建在快车道下。 (4)管道中心线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红线。 (5)管道不宜建筑在埋深较大的其它管线附近。 (6)人(手 )孔内不得有其他管线穿越。 (7)通信管道与通道应避免与燃气管道、高压电力电缆在道路同侧建设,不可 避免时,通信管道、通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间距 (指管道外壁之间的距离 )应符合表 1.2-1 规定。

表1.2-1 给水管 煤气管 电力电缆高压铁塔基础边 绿化 注: 通信管道、通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间距表(单位: m)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名称平行净距交叉净距已有建筑物 2.0- 规划建筑物红线 1.5- d≤ 300mm0.5 300mm500mm 1.5 污水、排水管 1.0 注①0.15 注②热力管 1.00.25 压力≤300kPa(压力≤3kg/cm2) 1.0 300kPa<压力≤ 800kPa 2.0 0.3 注③ (3kg/cm 2 <压力≤ 2 8kg/cm) 35kV 以下0.5 0.5 注④ ≥ 35kV 2.0 >35kV 2.5- 通信电缆(或通信管道)0.50.25通信电杆、照明杆0.5- 乔木 1.5 - 灌木 1.0 道路边石边缘 1.0-铁路钢轨(或坡脚) 2.0-沟渠(基础底)-0.5 涵洞(基础底)-0.25电车轨底- 1.0 铁路轨底- 1.5 ①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平行净距不宜小于 1.5m。 ②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交叉净距不宜小于 0.4m,通信管道应作包封 处理。包封长度自排水管道两侧各长 2m。 ③在交越处 2m 范围内,煤气管不应做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 不能避免时,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处理。 ④如电力电缆加保护管时,交叉净距可减至0.15m。 2.管道段长 管道的段长,主要考虑光(电) 缆的标准制造长度和光(电)缆布放时的最大允许拉力以及线路分支点、引上点、叉路口、光(电)缆接入点等因素确定。本工程管道段长根据道路具体情况而定。 3.管道容量 新建道路新建通信管道,可根据机房业务容量管道管孔数可定为 2 孔、3 孔、

低温管道配管设计规定

低温管道配管设计规定

低温管道配管设计规定 设计标准 SEPD 0507-2001 实施 日期 2001年10 月25日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第 2 页 共 6 页 目次 1 总则 2 配管设计 3 管架的安装 4 阀门的安装 1 总则 1.1 本规定适用于低温(0℃~-196℃)管道的配管设计。 1.2 引用标准 使用本规定时,应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GB 11790 《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 GB/T 15586 《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 GB 50264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GBJ 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 3010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隔热技术规范》 SEPM 0201 《设备及管道隔热设计规定》 2 配管设计 2.1 低温设备布置应紧凑,方便配管,冷系统配管要求尽量短。

2.2 根据管道材料的冷收缩量配管 2.2.1 通常用于低温管道的奥氏体不锈钢的线性膨胀系数比碳钢大,则奥氏体不锈钢的位移量也大,且多数不锈钢管的壁厚小、强度低,配管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设置合理的管道支架。 2.2.2 低温管道冷收缩使管道许用应力降低,配管时应考虑管系要有足够的柔性,要充分利用管系的自身膨胀。当无法自然补偿时,应设置补偿器,提供膨胀环或采用膨胀节。 2.2.3 管道的每个支撑点要计算和推测管道的位移量,以防止管托从导轨或静止梁上脱落。 2.3 保冷管道的法兰、阀门和测量仪表不应暴露在环境中,必须用保冷材料进行保冷。 2.4 保冷管道的配管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2.4 .1 考虑管道的移动,管道与相邻管道、设备及与梁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间隙; 2.4.2 法兰和阀门处的保冷厚度大,配管时应留有足够的间隙; 2.4.3 放空和放净的最小安装尺寸应根据保冷厚度确定。见图2.4.3; 2.4.4 当保冷管道贯穿楼板时,应加大预留孔,配管时应避开梁,注意管道与梁之间的距离; 2.4.5 立式设备有稠密上升管道处,注意应给出支架与支架的安装间距; 2.4.6 应该给出适当的保冷管道间距; 2.4.7 布置低温管道时,应避免管道振动,尤其泵、压缩机、排气管等管道,必须防止管系的振动。若有机械振源,应采取消振措施,接近振源处的管道应设置如波型补偿器等弹性元件以隔断振源; 2.4.8 低温管道上靠近弯头或三通处,不应直接焊接法兰,为拆卸法兰不破坏管道上的保冷层,需加一段管子后再焊接法兰; 2.4.9 低温管道上仪表管嘴的保冷长度至少为管道保冷厚度的4倍。低温管道中热电偶套管不应安装在垂直位置上,要考虑到保冷层被破坏时底座上会结冰。见图2.4.9。

DB11!T-1346-2016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DB11/T 1346—2016 ICS 13.020.01 Z04 备案号: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物料平衡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material balance of cleaner production audit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目次 前言..................................................................................................................................................................... I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原则 (2) 5程序步骤 (3) 6制定物料平衡实测计划 (3) 7实测与衡算 (5) 8判断、确认物料平衡关系 (5) 9计算并评估物质利用效率 (6) 10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7) 11延伸应用 (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工艺过程输入输出物料图 (9) 附录B (规范性附录)质量平衡方程及其表达形式 (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对象物质选取及实测计划框架(示例) (12) 附录D (规范性附录)物料成分利用效率的表达形式与分类 (14) 参考文献 (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工商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丹、李汉平、李旭、汪苹、于承迎、董黎明、张艳萍、刘曼。

管材技术要求2015.6

xxxx项目一期给排水管材技术要求 目录 一、PPR管技术要求 二、双壁波纹管技术要求 三、钢丝网骨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 四、塑料检查井 (一)、工程概况 xxxx项目位于xxxx,xxxx,紧临xxxx和xxxx,结构为剪力墙框架结构,建筑高度为91.8米。 (二)、设计技术参数 1、工程地点:海南三亚市 2、基本风压:0.85KN/㎡ 3、地区粗糙度类别:A类 4、基本风压重现期:50年 5、抗震设防烈度:6度 6、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7、场地类别:Ⅲ类 一、PPR管技术要求 1、产品必须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具有质量检验部门的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和产品性能说明书,并应表明生产产家、规格和生产日期。 2.外观要求:(1)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应光滑平整,无气泡、裂纹、脱皮和明显的痕纹、凹陷,色泽应基本一致。 (2)管材的端面应垂直于管材的轴线。管件应完整、无缺损、无变形。 (3)管材、管件的物理、力学性能、管材尺寸、外径、壁厚公差与管材公差应符合GB/T 18742.2-2002的要求。 3、性能要求:热水工作压力1.6Mpa以上,应采用S3.2系列;冷水1.0Mpa以上,应采用S4系列。颜色应为浅灰色。

4、长度不能出现负偏差,壁厚要符合GB/T 18742.2-2002的要求。 5、管材应不透光,管材应有永久性标记,间隔不超过1m。 6、规格表示说明:招标清单中管径是用DN(公称直径)表示的,同规格的管径比用Φ(外径)表示的规格小一个级别,如清单中DN15的PPR管即为Φ20管,DN20的管即为Φ25管,请投标方注意管径的表示方法。 7、要求厂家提供2份PP-R管复检报告。 二、UPVC双壁波纹管、HDPE双壁波纹管技术要求 1、生产管材的材料应以聚氯乙烯树脂(UPVC)、聚乙烯(HDPE)为主,其中可含有利于管材性能的添加剂,聚氯乙烯、聚乙烯含量在80%以上。 2、UPVC双壁波纹管管材环钢度在4KN/m2以上,HDPE双壁波纹管管材环钢度在8KN/m2以上。 3、外观要求:(1)管材和管件的内外壁,不允许气泡、砂眼、杂质管材的端面应垂直于管材的轴线。 (2)管材的颜色应均匀一致。 (3)管材的凹部内外壁应紧密熔接,不应出现脱开现象。 4、管材的有效长度不应出现负偏差。 5、管道承插口的最小壁厚、深度、最小承插口的长度应符合GB/T18477-2001表3和GB/T 19472.1- 2004表4的要求. 6、产品上应至少有下列明显标记:产品标记、生产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产品标记间隔不超过2m. 三、钢丝网骨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技术要求 1、外观要求 (1)复合管外表面应色泽均匀,无明显划痕、无气泡、无针眼、无脱皮和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 (2)复合管内表面应平滑,无斑点、无异味、无异物、无针眼、无裂纹。2、钢丝表面应无油污、无锈斑、无灰垢等污物及无破损、无压痕等对使用有害

管道设计规定

适用范围 二、图面字体规定 1、角图章内用4 mm仿宋体填写;文表内用4号仿宋体填写。 2、角图章外平面图内的设备,建(构)筑物名称及编号文字高度为4mm加粗。 3、其余部分:例如尺寸,说明,管道号文字高度为3.5mm。 三、装置(单元)布置设计规定 1、设计原则 (1)本工程改造部分以尽量利旧原有设施为原则。 (2)满足工艺要求 装置(单元)布置应充分考虑工艺系统要求的设备标高差和泵净吸入头(NPSH)的需要以及过程控制对设备布置的要求,此外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尽量靠近布置。 (3)安全生产 装置(单元)布置应充分考虑设备以及机泵间防火、防爆安全间距的要求,建筑物间的安全距离以及与界区外相邻装置(单元)有安全间距要求的设备或建筑物间的安全距离;装置(单元)布置应设置贯通通道与界区外四周环形通道相连,以保证消防作业的可抵达性和可操作性。 (4)方便设备安装与检修 大型设备如反应器、常、减压塔及分馏塔等均应靠道路一侧布置,既有利设备的现场组对,也方便其吊装;贯通式通道要为每台设备的安装与检修创造条件。此外,设置若干个检修通道口,为某些设备(如压缩机)的检修创造条件。装置布置还应充分考虑设备检修(如管壳式换热器)所需空间以及固体物料装卸所需作业面。 (5)节约 装置(单元)布置应按照“流程顺畅,紧凑布置”的原则,减少装置占地;优化各设备间距,减少管道的往返;对大管径管道,造价高(如高材质)管道,应尽可能最短,以节约投资。 2、设备布置的定位原则 (1)卧式容器基础中心线 (2)塔和立式容器中心线 (3)换热器基础中心线(框架上层) 管程嘴子中心线(地面层) (4)卧式泵泵端基础 (5)立式泵泵中心线 3、装置内通道宽度 (1)车行消防道路最小4000mm (2)检修、维修道路最小4000mm (3)操作通道最小800mm (4)联通通道最小800mm (5)检修消防通道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9m. 4、装置内通道净高 (1)卡车通道净空要求最小4500mm (2)工厂主干道净空要求最小5000mm (3)铁路净空要求最小5500mm

重庆市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技术规范(试行)

XX市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技术规X (试行) 1 适用X围 XX市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技术规X(以下简称技术规X)规定了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的通用术语和定义、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和方法以及结构和格式要求。 本技术规X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的编制和评估。 2 规X性引用文件 本技术规X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HJ469-2009清洁生产审核指南制订技术导则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号) 《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手册》(国家环境保护局编) 《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5]15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 《XX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规X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渝环发[2008]38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X。 3.1 清洁生产 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

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2 清洁生产审核 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和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3.3 审核工作表 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应给出的主要信息表。 3.4 重点企业 3.4.1“双超”类型企业 指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 3.4.2“双有”类型企业 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3.4.3 其它类型企业 指国家和省级环保部门根据污染减排工作需要确定的重点企业。 3.5 有毒有害物质 指被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剧毒、强腐蚀性、强刺激性、放射性(不包括核电设施和军工核设施)、致癌、致畸等物质,以及《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的通知》(环发[2005]151号)的附件2《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60号)的附件1《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二批)》中的物质。 4 总体要求 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应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报告

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规范 一石油化工管道布置设计一般规定 1.管道布置设计应符合管道及仪表流程图的要求; 2.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 方面的要求,并力求整齐美观; 3.对于需要分期施工的工程,其管道的布置设计应统一规划,力求做到施工、 生产、维修互不影响; 4.永久性的工艺、热力管道不得穿越工厂的发展用地; 5.在确定进出装置(单元)的管道的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6.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 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 7.管道应架空或地上敷设;如确有需要,可埋地或敷设在管沟内; 8.管道宜集中成排布置,地上管道应敷设在管架或者管墩上; 9.在管架或者管墩上(包含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装置主管廊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0.全厂性管架或者管墩上(包含穿越涵洞)应留有10%~30%的空位,并考虑其 荷重;装置主管廊架宜留有10%~20%的空位,并考虑其荷重; 11.输送介质对距离、角度、高差等有特殊要求的管道以及大直径管道的布置, 应符合设备布置设计的要求; 12.管道布置设计应满足现行《石油化工企业非埋地管道抗震设计通则》SHJ39 的要求; 13.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结构的安装、检修和消防车辆的通行; 14.管道布置应使管道系统具有必要的柔性;在保证管道柔性及管道对设备、机 泵管口作用力和力矩不超出过允许值的情况下,应使管道最短,组成件最少;

15.应在管道规划的同时考虑其支撑点设置;宜利用管道的自然形状达到自行补 偿; 16.管道系统应有正确和可靠地支撑,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撑件脱离、管道扭曲、 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的现象; 17.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否则应根据操 作、检修要求设置放空、放净;管道布置应减少“盲肠”; 18.气液两相流的管道由一路分为两路或多路时,管道布置应考虑对称性或满足 管道及仪表流出图要求; 19.管道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要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者外,应采用焊接连接; 下列情况应考虑法兰、螺纹或者其他可拆卸的场合; 1)因检修、清洗、吹哨需拆卸的场合; 2)衬里管道或者夹套管道; 3)管道由两段异种材料组成且不宜用焊接连接者; 4)焊缝现场热处理有困难的管道连接点; 5)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100的镀锌管道; 6)设置盲板或“8”字盲板的位置。 20.管道布置时管道焊缝位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对接焊口的中心与弯管起弯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管子外径,且不小于 100mm; 2)管道上两相邻对接焊口的中心间距: A.对于公称直径小于1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外径,且不得小于50mm; B.对于公称直径等于或大于150mm的管道,不应小于150m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