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从战争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将论证的范围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强调“人和”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推进,说服力强。

【把握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阐述了“大丈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即要坚守“仁”“礼”“义”并将之推行于天下,指出“大丈夫”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气节、有节操,富有现实意义,激励了后世仁人志士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

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陈述了六个出身低微但历经艰苦磨炼终担重任的名人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到国家,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居安思危、历经磨炼的道理。

写作方法【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这三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富贵不能淫》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由古代男女应遵循家庭伦理准则引出士人应遵循“仁”“礼”“义”方为“大丈夫”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先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由个人引申至国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后归纳出论点。

2.运用排比,使文章语言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三篇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连用三个“不能”,极言真正的“大丈夫”气节,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时,《孟子》一书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孟子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被批准配享孔庙。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孟子两章》 同步练习3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 .......的一组是() A.畎.(quǎn)亩焦灼.(zhuó) 骸.(hái)骨沮.丧(jǔ) B.水债.(zé) 绽.(dìnɡ)放晕.(yǜn)倒自艾.(ài)自怜C.拂.(bì)士耷.(dā)拉沙砾.(lì) 戈.(ɡē)壁 D.胶鬲.(gé) 档.(dànɡ)案秀颀.(qí) 咳嗽.(sòu) 2.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池:护城河 B.委:放弃 C.是:表判断 D.畔:同“叛” 二、(2014株洲中考)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囚:指去世的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至但饮一杯水 ②植木偶于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 3.根据上文,作者认为做官不但要,更要。(每空不超过4个字)

答案解析 一、1、【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准拼音,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B.水泽绽(zhàn)放晕(yūn)倒自艾(yì)自怜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池”是古今异义字词,“畔”是通假字。句子中的“是”表示是代词“这”,故C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答案】 1.①只②树立(竖立) 2.怕事情烦重而(就)不做,(难道)不是辜负国家吗? 3.廉政(廉洁) 勤政(务实,做实事) 【解析】 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提醒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词词义和一词多义现象是此类题型考察的重点。近几年也出现了对虚词的解释。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还可以通过熟悉的文章直接回忆起词语的意义,这样问题的难度实际上已经降低了。这两个词语在课内就能找到相应的词语解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亭亭净植”,虽是课外解释,但出自课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此句翻译要注意“举”的解释,这是一个一词多义的词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从文中“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案、语文、情况、思路、方法、条件、成就、认识、问题、难点、充分、整体、快速、合作、发展、提出、发现、掌握、了解、研究、特点、局面、内涵、意识、思想、力量、地位、根本、精神、基础、重点、体系、能力、制度、作用、反映、速度、关系、进取、增强、主张、说服、借鉴、把握、纠正、引导、贯彻、维护、教育、巩固、推进、忧患意识、中心、内心、重要性 初三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教 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2. 难点: (1)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字音 夫.( fú ) 米粟.( sù ) 亲戚畔.之( pàn ) 2.学生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 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老师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 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 (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14、写作特色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 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三、疏通文意 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 畔(pàn):通“叛”,背叛。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之(寡助之至):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齐读课文。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明确: 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 《孟子》三章(1)教案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答案

18.《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练习,可用于课前)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 答案:sùpàn quǎn yuèb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解析:要想牢固地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还需不断地积累。本题的词语是本文较为典型的词语,需放在原文中仔细揣摩,记诵在心。 答案:⑴泛指武器装备。⑵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⑶责任,使命。⑷犯错误。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答案:《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解析:通观这四个选项可知A、C、D理解正确,应予以识记,而B选项中“得道者”即“施行仁政的人”,因而“道”应理解为“仁政”。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应在平时多加积累,本题中A项“衡”通“横”,B项“畔”通“叛”,D项“拂”通“弼”,只有C项不含通假字。 答案:C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解析:能否正确的朗读断句,直接关系着我们对句义的理解与否。划分时,将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词义的词语断开。 答案:(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4.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翻译句子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⑴句要先突破重点词语“.故”,⑵句应重点突破“忧患”和“安乐”二词,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连贯地组织起来。 答案:⑴.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⑵.这以后才知道,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教案2

孟子两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学生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师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①②死于安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③④ 国恒亡死即举大名耳 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⑤⑥ 发于声扶苏以数谏故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2 《孟子》三章

22 《孟子》三章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及练习

18、《孟子》两章 授课时间:主设计人:授课人: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读准下面的字。①畎亩②傅说③胶鬲④行拂 ⑤法家拂士 (2)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一)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1)发畎亩举版筑举于士市 (2)故任于是也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 (3)恒过困于心衡于虑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法家拂士出敌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④所以动心忍性 4、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文研读(根据学案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拓展研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四、教师点拨《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五、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 过() 2、翻译句子: (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孟子》三章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2 《孟子》三章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利: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 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 而: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父命之(代词,他)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前面所说的事) 戒: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 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去:古义:离开。例句:委而去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域: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例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丈夫:古义:指成年男子。例句:丈夫之冠也。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由:古义:遵从。例句:与民由之。 今义:缘由;表示凭借。 士:古义:狱官。例句:管夷吾举于士。 今义:军人。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判断句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②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于虑衡”) (3)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 教学过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米粟()山溪()畎()亩拂()乱 管夷()吾寡()助筋()骨拂()士 2、解释加横线的字。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兵革非不坚利也()④委而去之()()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⑧七里之郭()⑨多助之至()⑩人恒过()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两章》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名______,字______,战国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 《孟子》、、、并称为“四书”。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结论是。 7、《生与忧患死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 8、翻译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一词多义。 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 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 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二)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 曾益其所不能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 4、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教案

21《孟子》二章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 1.了解作者,熟悉文体。(重点) 2.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提问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提问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提问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