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并购分析报告

并购分析报告

并购分析报告
并购分析报告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统计分析报告

关键发现

2010年并购市场趋于活跃,宣布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及披露金额大幅增加。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中国企业宣布并购交易案例2771起,环比上升13.80%;披露交易额1772.1亿美元,环比上升35.87%。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金额大幅上升。完成案例数量为1798起,环比上升6.14%;披露金额82.02亿美元,环比上升62.57%。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能源行业案例数量居首。本年度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涉及20个行业,其中制造业、能源、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分列前三位,分别为382、258和229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数量的24%,17%和15%。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交易完成金额增加。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共涉及15个行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55起,环比增长7.8%;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环比上升2.9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交易完成金额大幅增加。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共涉及13个行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30起,环比增长57.89%;披露金额23.91亿美元,环比上升109.37%。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交易完成金额取得显著增长。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共涉及20个行业,境内并购完成案例数量达1713起,环比增长31.16%;披露金额达502.12亿美元,环比增长23.87%。

2010年VC/PE背景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披露金额大幅上升,并达到近10年来最高值。2010年共VC/PE背景并购案例披露17起,同比上升70%;披露金额60.91亿美元,同比上升392.3%。

1. 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综述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中国企业宣布并购交易案例2771起,环比上升13.80%;披露交易额1772.1亿美元,环比上升35.87%。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披露交易金额,2010年宣布的并购交易规模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为1798起,环比上升6.14%;披露金额82.02亿美元,环比上升62.57%。从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及披露交易

金额呈显著上升趋势。2010年完成并购交易的案例涉及20个行业,其中制造业、能源、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分列前三位,分别为382、258和229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数量的24%,17%和15%。

2010年,中国企业出境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55起,环比增长7.8%;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环比上升2.91%,2010年中国企业出境并购共涉及15个行业。从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完成数量按行业分布来看,能源行业、制造业、IT居前三位,交易案例分别为15、11、7起案例,占比分别为29%、23%、21%;从出境完成并购交易金额上来看,能源行业依然是跨境并购中涉及金额最大的行业,以230.71亿美元居各行业首位,占本年度出境收购案例总量的79%。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30起,环比增长57.89%;披露金额23.91亿美元,环比上升109.37%。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共涉及13个行业。从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完成并购交易数量按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金融行业、食品饮料以7、4、3起案例分别占比22%、13%、12%。从入境完成并购交易金额按行业分布来看,医疗健康行业以13.63亿美元居各行业交易完成金额之首,占比57%。

2010年,中国企业境内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取得显著增长,境内并购完成案例数量达1713起,环比增长31.16%;披露金额达502.12亿美元,环比增长23.87%。从2010年中国企业境内完成并购交易数量上来看,制造业、能源、房地产行业分别以411、258、234起案例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24%、15%和14%;从境内完成并购交易金额上来看,金融、能源、房地产行业分别以110.01亿美元、91.7亿美元、72.72亿美元分列前三位,占比分别为22%、18%和14%。

2010年VC/PE背景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披露金额大幅上升,并达到近10年来最高值。2010年共披露17起案例,同比上升70%;披露金额60.91亿美元,同比上升392.3%。

2. 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分析

2.1中国企业并购交易规模分析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中国企业宣布并购交易案例2771起,环比上升

13.80%;披露交易额1772.1亿美元,环比上升35.87%(见图2.1-1)。宣布并购交易规模上,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交易金额,2010年宣布的中国企业并购交易规模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图2.1-1 2001年-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宣布规模比较

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为1798起,环比上升6.14%;披露金额82.02亿美元,环比上升62.57%。从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及披露交易金额呈显著上升趋势。(见图2.1-2)

图2.1-2 2001年-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规模比较

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总计1798起,其中境内并购案例数量达1713起,占比达95.27%;入境并购案例数量30起,占比达1.7%;出境并购案例数量55起,占比3%。从披露并购交易金额上看,境内并购交易金额502.12亿元,占比达61.22%;入境并购交易披露金额23.91亿元,占比2.9%;出境并购交易披露金额294.19亿元,占比35.87%。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出境并购虽然案例数量占比仅为3%,但是交易金额占比高达35.87%,中国企业出境并购多为大金额交易案例,其平均交易金额高达8.65亿元(见表2.1-1)。

2010年3月10日,中国移动(941.HK)宣布入股浦发银行(600000.SH),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广东移动出资398.01亿元,认购浦发银行新发行的22.08亿股新股,约占其经扩大后股本的20%,是2010年中国企业境内并购交易中金额最大的一起;2010年11月1日,赛诺菲-安万特制药集团公司出资5.206亿美元收购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股权,是国外企业入境并购案例中金额最大的一起;2010年4月12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0386.HK)拟以46.5亿美元收购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Syncrude油砂项目9.03%的股权,是中国企业出境并购中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

表2.1-1 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规模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0年完成的并购交易案例涉及20个行业,其中制造业、能源、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分列前三位,分别为382、258和229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数量的24%、17%和15%(见图2.1-3)。

图2.1-3 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数量按行业分布

完成并购交易金额方面,能源、金融、制造业三个行业分列前三位。其中,能源行业占比39%居各行业之首,并购金额达到344.55亿美元;金融业并购金额125.35亿美元,占比14%居于第二位;制造业并购金额82.66亿美元,占比10%,居于第三位(见图2.1-4)。

能源行业涉及金额较大,单个行业交易金额占比近半,主要源于几起大额收购案例:2010年6月28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0386.HK)以46.5亿美元收购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Syncrude油砂项目9.03%的股权;2010年7月31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01038.HK)、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00006.HK)联合李嘉诚基金会及李嘉诚(海外)基金会以91亿美元(约700亿港元)收购法国电力集团(EPA:EDF)持有的EDF Energy100%的股权;其中长江基建与香港电灯分别出资280亿港元,各收购40%的股权。

图2.1-4 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完成金额按行业分布

2.2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完成并购交易统计分析

2010年,中国企业出境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55起,环比增长7.8%;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环比上升2.91%(见表2.2-1)。2010年中国企业出境并购共涉及15个行业,其中能源行业占比较大,披露交易金额居各行业之首。

表2.2-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交易规模

从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完成数量按行业分布来看,能源行业、制造业、IT居前三位,交易案例分别为15、11、7起案例,占比分别为29%、23%、21%(见图2.2-1)。

图2.2-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交易完成数量按行业分布

从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交易完成金额上来看,能源行业依然是跨境并购中涉及金额最大的行业,以230.71亿美元居各行业首位,占本年度出境收购案例总量的79%(见图2.2-2)。主要源于以下几起交易金额比较大的出境并购案例:2010年4月12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0386.HK)拟以46.5亿美元收购美国康菲石油公司持有的加拿大Syncrude油砂项目9.03%的股权;2010年7月31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01038.HK)、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00006.HK)联合李嘉诚基金会及李嘉诚(海外)基金会以91亿美元(约700亿港元)收购法国电力集团(EPA:EDF)持有的EDF Energy100%的股权;其中长江基建出资280亿港元收购40%的股权(见表2.2-2)。

图2.2-2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交易完成金额按行业分布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十大交易中,其中7起案例来自于能源行业,交易金额都较大(见表2.2-2)。

表2.2-2 2010中国并购市场十大出境并购交易

从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目标国家来看,中国企业出境并购案例最多的前三位国家分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交易完成案例分别为14、6和4起案例;交易总金额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英国、美国、阿根廷,并购完成金额分别为89.63亿美元、67.40亿美元和66.29亿美元(见表2.2-3)。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国石油化工46.5亿美元收购康菲石油的案子,中国海洋石油35.29亿美元收购阿根廷泛美能源也是中国企业出境并购中交易金额较大的一起案例。

表2.2-3 2010中国并购市场十大出境并购企业目标国家

2.3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完成并购交易统计分析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30起,环比增长57.89%;披露金额23.91亿美元,环比上升109.37%。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共涉及13个行业,涉及案例数量30起,已披露交易金额的案例数量17起,主要集中在医疗健康和食品饮料行业(见2.3-1)。

表2.3-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规模

从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完成并购交易数量按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金融行业、食品饮料以7、4、3起案例分别占比22%、13%、12%。其它各行业占比较小,呈均匀分布(见图2.3-1)。

图2.3-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数量按行业分布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完成并购交易金额按行业分布来看,医疗健康行业以13.63亿美元居各行业交易完成金额之首,占比57%。其中,2010年11月1日,赛诺菲-安万特制药集团公司出资5.206亿美元收购美华太阳石集团公司股权的案例是医疗健康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2010年11月19日,朝日啤酒株式会社出资435亿日元收购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0322.HK)6.5%股权的交易是食品饮料行业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见2.3-2)。

图2.3-2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完成金额按行业分布

从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排名前十的案例来看,食品饮料、医疗健康、物流行业并购交易较为活跃(见2.3-2)。

表2.3-2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十大入境并购交易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企业来源国家中,日本以7起并购交易数量和5.64亿美元完成并购交易金额居其它各国之首(见2.3-3)。

表2.3-3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十大入境并购企业来源国家

2.4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完成并购交易统计分析

2010年,中国企业境内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取得显著增长,境内并购完成案例数量达1713起,环比增长31.16%;披露金额达502.12亿美元,环比增长23.87%(见表2.4-1)。

表2.4-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交易规模

从2010年中国企业境内完成并购交易数量上来看,制造业、能源、房地产行业分别以411、258、234起案例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24%、15%和14%(见图2.4-1)。

图2.4-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交易完成数量按行业分布

从境内完成并购交易金额上来看,金融、能源、房地产行业分别以110.01亿美元、91.7亿美元、72.72亿美元分列前三位,占比分别为22%、18%和14%(见图2.4-2)。2010年3月10日,中国移动(941.HK)宣布入股浦发银行(600000.SH),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广东移动出资398.01亿元,认购浦发银行新发行的22.08亿股新股,约占其经扩大后股本的20%,是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交易金额最大的一起案例。

图2.4-2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交易完成金额按行业分布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完成交易按标的企业所在地区分布来看,交易总规模前三位地区分别为上海、江苏、深圳;从平均金额来看,台湾和香港地区分别以平均6.44亿美元和1.06亿美元遥遥领先(见表2.4-2)。

表2.4-2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交易完成案例按标的企业地区分布规模

从境内并购完成交易案例数量按标的企业分布地区来看,上海、北京、江苏分别以216、130、77期案例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13%、9%、8%(见图2.4-3)。2010年2月23日,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849.SH)通过换股的方式以70亿元吸收合并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600607.sh),这是上海地区交易金额较大的一起案例。

图2.4-3 2010年境内并购交易完成案例数量按标的企业地区分布

从2010年中国并购完成交易金额按标的企业地区分布来看,上海、江苏、深圳居前三位,占比达20%、9%、7%,交易金额分别为101.62亿美元、44.87亿美元、37.17亿美元(见图2.4-4)。

图2.4-4 2010年境内并购交易完成金额按标的企业地区分布

从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交易规模最大的十起案例来看,金融行业无论从案例数量还是并购交易金额上来看都占有绝对优势(见表2.4-3)。

表2.4-3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十大境内并购交易

2.5 VC/PE背景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统计分析

2010年VC/PE背景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披露金额大幅上升,并达到近10年来最高值。2010年共披露17起案例,同比上升70%;披露金额60.91亿美元,同比上升392.3%(见图2.5-1)。

2010年10月26日,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00151.HK)出资24亿美元收购MBK Partners持有的中嘉网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的案例是2010年中国VC/PE背景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规模最大的一起案例。

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并购案例的选择 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 一、并购对象的特征 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导读:范文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篇一:稀土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我国稀土产业经过40多年建设与发展,在生产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稀土原料向深加工方面发展、稀土应用向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关于稀土行业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一直是众多稀土行业人士所关注的,以下是稀土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提纲: 第一章稀土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概述 第二章稀土矿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稀土矿产品所属行业概述 第四章稀土矿产品原材料市场状况 第五章稀土矿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第六章稀土矿市场消费状况分析

第七章国际稀土矿市场分析 第八章国内稀土矿市场竞争分析 第九章稀土矿市场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 第十章2010-2014年稀土矿市场预测 第十一章稀土矿市场投资环境及风险分析 第十二章稀土矿市场投资前景及投资建议 第十三章稀土投资价值分析报告附件 【篇二:家具制造行业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根据尚普咨询调查显示,2010年家具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3793.079亿元,同比增长30.77%。家具制造业利润总额达到186.080亿元,同比增长46.80%。可见家具行业前景十分可观,家具制造行业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也受多方人士所关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家具制造行业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编制提纲。

第一章: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概要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二、项目建设目标及意义 三、项目投资方案 四、投资收益分析 五、项目投资风险及规避 六、项目投资价值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规划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建设规划 三、主要产品和产量

四、工艺技术方案 第三章:内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和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技术环境 二、微观环境分析 1、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2、产业结构 3、市场结构与竞争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每一次并购高潮都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经济推动力。我国从二十世纪 90年代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企业逐渐壮大。2001年加入WTO 的成功,为我国这些大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4年底发生一宗跨国并购案——联想集团并购IBM PC 部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种种结论——看好、保留、不看好——也皆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判断理由。到底如何看待这些评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怎样理性地评价并购个案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本文的产生正是基于对联想集团公司并购IBM PC案例的浓厚兴趣,为了寻求科学有效的并购案例的评价方法而展开的。本文运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依据有关的企业并购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借助于图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联想购并IBM PC部门案例的收益与风险作了系统化的深入剖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然后作者在掌握联想集团并购案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之上,按照有关并购的动因理论和风险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联想集团并购案的利弊得失。 二、联想并购IBM—PC业务背景介绍 (一)并购背景简介 % 2004年12月8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30%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 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届时,IBM将持有联想集团18.9%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1190万台,销售额将达120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4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PC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并购双方概况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2财年营业额达到202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140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3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8.99%,从1996年以来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2004年3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16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3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IBM,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914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30万多人,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IBM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2004年12月3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2004年6月30日为止,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9.73亿美元。 三、联想收购lBM—PC业务的动因 (一)联想集团面临的危机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GroupLimited)创建于1984年,一直是中国PC市场的龙头企业。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空两格,下同)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并购企业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有可能会丧失法人资格,或者被并购企业法人资格保留,但是其控制权转移给并购方。 企业并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充满了利益角力与合纵的精彩故事,总是在无尽的传言和反复的拉锯之中,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目光。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企业的并购额在过去的五年里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而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勾画出上市公司并购的蓝图。在并购越来越广泛的被企业采用的今天,正确认识企业的并购也显的越来越很重要。考查我国企业近年来的并购实践,有的企业并购后,预期目标与并购的期望相差甚远,甚至出现失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探讨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这一案例,并分析其成败得失,将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二. 案例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和雅虎在北京共同宣布,雅虎已将其在中国的全部资产“打包”,同时再出资10亿美元以此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只有35%的投票权)。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金额最大的一起并购。 阿里巴巴收购的雅虎中国资产包括:雅虎中国门户网站、搜索门户“一搜”、3721网络实名服务、雅虎的搜索与通讯服务、拍卖网站“一拍”中属于雅虎的部分,此外,还将共享雅虎遍布全球的渠道资源。至此,如果再加上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巴巴中国网站、阿里巴巴中国网站国际网站、淘宝网、支付宝,阿里巴巴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收购完成后,阿里巴巴公司新董事会共有4席,其中,阿里巴巴2席、雅虎公司1席、阿里巴巴的投资人日本软银公司1席,公司将由阿里巴巴直接管理,而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仍将担任公司的CEO与董事会主席。 雅虎如果不想退出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该怎么办?对于阿里巴巴来说,eBay会不会利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在搜索上对淘宝痛下杀手?此外,eBay会不会避开头破血流的市场竞争,直接通过股权收购的非市场手段将淘宝“吞并”掉?毕竟阿里巴巴和淘宝的股东中都有渴望套现离场的风险投资商。下面我们将.从企业并购的动因和形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三.分析 (一)并购背景 一方面于2003年,雅虎收购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搜索公司3721,并将雅虎中国的业务交由3721团队管理,本土化策略让雅虎的搜索业务在中国领先Google。据艾瑞市场咨询报告,在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为30.2%,Google为22.4%。但是,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据媒体报道,原3721团队认为雅虎中国在经营决策权和资金使用上受到雅虎总部过多限制,错失追赶百度争夺中国搜索市场老大的机会。2005年初,原3721公司团队公开向雅虎“酋长”杨致远抛出了两难的问题:要利润还是要发展。雅虎在中国苦苦耕耘七年,在互联网赚钱的业务之中只有搜索占到了一席之地,并面临百度和Google 的强大竞争压力。

《证券市场投资分析》投资报告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证券市场投资分析》 投资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系:经管系 专业:经济学 作业题目: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价格模拟操作分析指导教师: 系主任:

目录 1 指数分析 1.1指数的趋势、形态分析 (3) 1.2指数的波浪分析 (6) 1.3指数的江恩时间周期线分析 (9) 1.4指数的指标分析 (12) 2 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价格模拟操作过程 2.1 重庆港九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价格模拟操作过程 (16) 2.2.1 重庆港九趋势、形态分析 (18) 2.2.2 重庆港九波浪分析 (22) 2.2.3 重庆港九江恩时间周期分析 (25) 2.2.4 重庆港九指标分析 (30) 3 结论 (34) 1 指数分析

1.1 趋势、形态分析 1.1.1年K线趋势、形态分析 上证指数年K线趋势分析图 上证指数从1990年的最低点95.79点到2005年998.23点的最低的连线,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上升趋势,基本认为是上海证券市场的生命线。而这条支撑线既可认为是支撑线,又可认为是趋势线。总体为上升趋势。 1.1.2月K线趋势、形态分析

上证指数月K线趋势分析图 连结距现在最近的三个低点,形成月 K 线的支撑线。再连结最近的三个高点,得到月 K 线的压力线。支撑线和压力线形成了月 K 线的轨道线。现在K 线突破压力线,为上涨趋势。 1.1.3周K线趋势、形态分析

上证指数周K线趋势分析图 如图,可以做出两个趋势。前半段可以由其高点和低点做出楔形;后半段可以做出长方形,其中突破压力线,应为大涨。 1.2 波浪分析

企业并购分析报告

企业并购分析报告 按照参与并购的企业的大小强弱来划分,企业并购包括强强并购、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四种模式。从我国企业并购的短暂历史来看,以强吃弱的形式最为常见,弱弱并购、以弱吃强的数量也有不少,但两个势均力敌的企业之间以战略合作的姿态进行强强并购的形式还为数不多,仅有极少量的案例能够称得上强强并购,如发生在2000年的联想并购赢时通案。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并购主要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目前国内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争论的主要焦点在于到底应该采取强弱并购为主,还是应该采取强强并购为主。一种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我国企业应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西方企业的历次并购都需要经过强弱并购这个主流过程,我国对于这个过程难以跨越;二、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强弱并购更适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三、强强并购容易使企业朝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而强弱并购则一般没有这种担心。而另外则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应该完全以强强并购为主,首先有选择地做大做强一部分企业,尽快形成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成为产业的龙头,其他的并购模式则由市场自然发展。 实际上,过分拘泥于我国企业应该以哪种模式作为并购的主要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企业采取什么样的并购模式是由其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环境和具体经济结构不同,所采取的并购模式自然也会不同。西方各国在已经经历的前四次兼并浪潮中,之所以以强弱并购为主、强强并购为辅,表面上看是各国政府为维护市场公平而进行管制的结果,而实质上却是因为当时各国间市场相对封闭,国际贸易壁垒森严造成的。从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加速的趋势,西方各国政府在本国企业已经十分强大的基础上,均致力于打破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世界市场逐步向统一体迈进,企业面对的不再只是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来自国际上的强大竞争,因此需要快速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以强强并购为重要特征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才汹涌澎湃。 在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强弱并购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这种并购模式实际上只是企业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市场作出的选择;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需要直面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由于我国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吸引,跨国企业对我国早已虎视眈眈,如今贸易大门越开越大,而同时政府以计划手段对企业的保护作用也越来越弱,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进入我国,并且呈现出全方位进攻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在战略、策略和制度上加以重视,企业采取以强吃弱、以弱吃强、弱弱并购的模式都无法在短期内尽快做大做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进行强强并购,尽快整合。 因此,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大力推动企业间的强强并购,而股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主战场,更是要创造条件、建立制度促进上市公司积极进行强强并购。 强强并购出现的背景因素 以前的一般性的企业并购,往往发生企业因为经营不善甚至濒临破产,企业的所有者想把企业低价出售,或者国有企业因为长期亏损而负债累累,政府因为财政压力而采取行政性的“拉郎配”方式促使企业兼并重组。对于上市公司,除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外,更大的动机则来源于二级市场诱人的融资诱惑、巨大的炒作获利空间以及对上市公司的不断诈取掏空,于是乎报表重组、财务重组甚至概念重组大行其道,而企业重组的方式也主要局限于简单的资产置换。当然,企业为了适应长远的竞争需要,主动采取前瞻性的战略并购也是有的,如1998年清华同

医药行业投资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底,我国年龄60岁以上的人口大概是2.12亿,2050年将达到4.8亿.据相关报告研究,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健康中国”有望开启十万亿级的健康产业投资盛宴。 一、医药行业定义及分类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医药行业从运营情况来看,主要分为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类;其中医药工业可分为七大子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化学制剂制造业、生物制剂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卫生材料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 二、行业概况及现状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医药工业的重点子行业主要包括化学制药、中药工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制药业。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报告大厅获悉,与医药行业有密切关系的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GMP认证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降价、降低出口退税率等。201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整体增速是下滑的。而生物医药类(包括生物检测)、医疗器械类、医疗服务类几乎全部预增,这三类企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在政策支撑下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整个行业向技术提升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2015年上半年医药生物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819.86亿元,同比增长13.01%;实现营业利润411.21亿,同比增长20.28%,行业处在低速增长区间,但利润增速继续高于营收增速,表明行业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同比来看,营收增速下降 0.32%,但利润增速上升了4.42%;环比来看,二季度营业收入增长5%,营业利润增长14.95%,高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得到提升。 三、政策及环境 自1997年以来,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我国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制药大国,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300多种,总产量80余万吨,其中有60多个品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英国《金融时报》500强企业所属行业中,制药业是仅次于银行业的全球最有投资价值的行业。9月23日从工信部网站获悉,为进一步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作部署,促进医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按照1+X规划编制工作要求,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在京组织召开《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近两年来我国医药工业继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在各工业大类中位居前列,利润率显着高于工业整体水平。但行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产品结构亟待升级、质量安全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规划的编制,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对于引导医药产

企业并购案例财务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取得其控制权的行为。 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目标企业选择错误,支付过多及整合不利,其中并购目标选择错误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了确保并购交易的成功,并购方必须对潜在的多个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尤其是财务状况的审查。通过对其会计资料真实性调查,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发现其财务方面的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陷阱,进一步确认各个潜在的目标企业出售的动机,这不仅便于并购方依据事先确定的财务标准和要求进行动态的取舍,筛选出与之相匹配的目标企业,而且可降低并购风险和成本。 一、潜在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 对潜在的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分析其财务报告进行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原始信息来自各个潜在目标企业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业绩报告等。并购方通过对潜在的目标企业财务报告的审查,确认潜在的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以便正确估算潜在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出于保护其自身利益的角度,着重分析各潜在的目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重大问题,通过运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潜在的目标企业在资本结构合理性、盈利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偿债能力、资金利用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 通过对潜在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与评价,确认目标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营业务、经营风险程度;从行业相关性分析是否与并购方匹配,即能否实现经营协同效应;通过对其资产负债表右边的分析,确认其股权结构、负债权益比率、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之间比率,计算其资本成本的高低和财务风险程度的大小,倘若

并购发生,能否使资金成本降低或通过风险冲抵实现财务协同效应;通过对潜在目标企业的资产结构分析,其是否存在独特的资源,如商誉、专有技术等,而这项独特的资源正好是并购方所缺少的;通过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计算以前年度的自由现金流量,与其自身的投资机会所需的现金需求量相比较,看目标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若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的话,分析其股价是高估了还是被低估。 二、潜在目标企业让售的动机分析 1. 潜在的目标企业出于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潜在的目标企业可能势单力薄,因财务实力不强或较弱的市场竞争力,销售和盈利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为此,潜在的目标企业选择与一家公司联合,以联合的财务和资源优势,加速企业盈利增长,使企业在生存中求得发展。 2.潜在的目标企业大股东以出售股权换取现金,用于更好的外部投资机会。这种情况下,可能并非潜在的目标企业经营不善,而是股东从投资战略目标出发,优化投资组合,通过减持潜在的目标企业股权所换取的现金,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并购方抓住潜在的目标企业股东急于出手的心理,可以压低并购价格。 3.潜在的目标企业旨在控制经营风险,实施多角化经营战略。当企业通过混合并购将经营领域扩展到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意味着整个企业在若干不同的领域内经营。这样当其中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时,可通过其他领域内成功经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 4.潜在的目标企业获利能力低下,财务状况不佳,发展后劲不足。研究表明,恶意并购中目标公司具有如下的财务特征:在并购发生前的年份内,股东报酬率低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报告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龙盛 公司简介 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

智能手机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智能手机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智能手机进入尾声:Oppo与Vivo低配高卖,逆势崛起 (4) 一、智能手机增速放缓,Oppo与Vivo逆势崛起 (4) 二、低配置高卖价,颠覆传统智能手机销售逻辑 (5) 第二节苹果创新永不停歇:论iPhone十周年纪念版规格 (7) 一、苹果仍将引领智能手机创新 (7) 二、下一代iPhone规格判断 (7) 第三节“宅经济”:从游戏机到VR/AR (11) 一、VR元年开启 (11) 二、Pokemon GO带动AR进入消费者视野 (12) 第四节“自拍经济”:前置双摄像头、自拍无人机与Snapchat的硬件野心 (14) 一、双摄有望成为新规格 (14) 二、自拍无人机应运而生 (15) 三、Snapchat从软件创新迈入硬件创新 (16) 第五节“路上经济”:车用电子大众化 (18) 一、从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进化 (18) 二、车载娱乐和交互功能快速渗透 (21) 第六节部分相关企业分析 (23) 一、长盈精密:金属机壳龙头,Oppo与Vivo带来靓丽增长 (23) 二、立讯精密:沿苹果产业链延伸新品不断,明年重回高增长可期 (24) 三、歌尔股份:声学升级仍有广阔空间,VR硬件的集大成者 (26) 四、环旭电子:SiP竞争优势突出,多元化应用趋势确立 (28) 五、生益科技:汽车电子为增长注入新空间 (30)

图表目录 图表1:全球智能机按品牌出货量 (4) 图表2:2015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 (5) 图表3:全球智能手机用AMOLED出货量预测 (8) 图表4:VR与AR的技术成熟度曲线 (11) 图表5:全球游戏主机销量统计 (11) 图表6:AR与VR装置出货量预测 (13) 图表7:无人机产业链中涉及电子的部分(红色框内标出) (15) 图表8: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18) 图表9:全球汽车ADAS安装率 (18) 图表10:全球汽车ADAS安装率 (19) 图表11:2009~2018年全球车联网市场收益预计 (21) 图表12:车联网细分市场份额对比 (22) 表格目录 表格1:2016年OPPO、Vivo、小米、华为主打机型参数对比 (4) 表格2:苹果引领智能手机创新潮流 (7) 表格3:2016年主要面板厂商OLED投资计划 (8) 表格4:小尺寸iPhone屏幕分辨率变化 (9) 表格5:苹果与三星旗舰机型电池容量比较 (9) 表格6:主要双摄手机参数和功能统计 (14) 表格7:主要自拍无人机参数对比 (16) 表格8:主流车型的技术路线:高端车型采用被动式,中低端车型主要配备主动式 (20) 表格9:主动安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表格10:长盈精密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23) 表格11:立讯精密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25) 表格12:歌尔声学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27) 表格13:环旭电子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29) 表格14: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31)

企业并购案例财务分析【最新版】

企业并购案例财务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取得其控制权的行为。 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目标企业选择错误,支付过多及整合不利,其中并购目标选择错误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了确保并购交易的成功,并购方必须对潜在的多个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尤其是财务状况的审查。通过对其会计资料真实性调查,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发现其财务方面的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陷阱,进一步确认各个潜在的目标企业出售的动机,这不仅便于并购方依据事先确定的财务标准和要求进行动态的取舍,筛选出与之相匹配的目标企业,而且可降低并购风险和成本。 一、潜在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 对潜在的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分析其财务报告进行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原始信息来自各个潜在目标企业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业绩报告等。并购方通过对潜在的目标企业财务报告的审查,确认潜在的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

靠性,以便正确估算潜在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出于保护其自身利益的角度,着重分析各潜在的目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重大问题,通过运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潜在的目标企业在资本结构合理性、盈利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偿债能力、资金利用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 通过对潜在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与评价,确认目标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营业务、经营风险程度; 从行业相关性分析是否与并购方匹配,即能否实现经营协同效应; 通过对其资产负债表右边的分析,确认其股权结构、负债权益比率、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之间比率,计算其资本成本的高低和财务风险程度的大小,倘若并购发生,能否使资金成本降低或通过风险冲抵实现财务协同效应; 通过对潜在目标企业的资产结构分析,其是否存在独特的资源,如商誉、专有技术等,而这项独特的资源正好是并购方所缺少的; 通过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计算以前年度的自由现金流量,与其自

并购分析报告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统计分析报告 关键发现 2010年并购市场趋于活跃,宣布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及披露金额大幅增加。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中国企业宣布并购交易案例2771起,环比上升13.80%;披露交易额1772.1亿美元,环比上升35.87%。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金额大幅上升。完成案例数量为1798起,环比上升6.14%;披露金额82.02亿美元,环比上升62.57%。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完成交易能源行业案例数量居首。本年度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涉及20个行业,其中制造业、能源、房地产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分列前三位,分别为382、258和229起,分别占并购案例总数量的24%,17%和15%。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交易完成金额增加。中国并购市场出境并购共涉及15个行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55起,环比增长7.8%;披露金额294.19亿美元,环比上升2.91%。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交易完成金额大幅增加。中国并购市场入境并购共涉及13个行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30起,环比增长57.89%;披露金额23.91亿美元,环比上升109.37%。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交易完成金额取得显著增长。中国并购市场境内并购共涉及20个行业,境内并购完成案例数量达1713起,环比增长31.16%;披露金额达502.12亿美元,环比增长23.87%。 2010年VC/PE背景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和披露金额大幅上升,并达到近10年来最高值。2010年共VC/PE背景并购案例披露17起,同比上升70%;披露金额60.91亿美元,同比上升392.3%。 1. 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综述 2010年中国并购市场趋于活跃,中国企业宣布并购交易案例2771起,环比上升13.80%;披露交易额1772.1亿美元,环比上升35.87%。无论是案例数量还是披露交易金额,2010年宣布的并购交易规模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2010年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为1798起,环比上升6.14%;披露金额82.02亿美元,环比上升62.57%。从2007年以来,中国企业完成并购交易案例数量及披露交易

合并财务报表案例分析报告

合并财务报表案例分析报告 一、案例 1.假定A公司于20X7年1月1日以30 000万元银行存款取得了B公司80%的股权,双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日B公司的账面资产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同。其他资料为:(1)合并日B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1 000万元,其中股本为20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8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3 000万元; (2)20X7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8 000万元,本年对外分配利润4 000万元; (3)20X7年年末B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35 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为20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8 000万元,盈余公积1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6 000万元。 (4)A公司20X7年年初未分配利润为8 000万元,本年提取盈余公积2 000万元,本年利润分配10 000万元,年末未分配利润为12 000万元。 20X7年年底A公司和B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数据如表1、表2所示 表1 A公司与B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简表)单位:万元

表2 A公司与B公司个别利润表(简表)单位:万元

2.假定A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5000万元(减值准备为25万元),其中3000万元为B公司应付账款,假定本期A公司对B公司应收账款计提减值15万元;预收账款2000万元中有B公司1000万元应付账款;应收票据8000万元中有B公司4000万元应付票据;B公司4000万元应付债券中属于A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资2000万元。 3.假定B公司个别报表中存货项目有20000为本期从A公司购进的存货。A公司销售该商品的收入为20000万元(不考虑相关税费),销售成本为14000万元。假定本年12月份B公司从A 公司购进一项产品作为固定资产,买价5000万元,本年末未提折旧。A公司销售该产品结转成本4000万元。 要求:20X7年年末编制合并报表。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报告 ——以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为例 学号: 2016-4-16

目录 第1章案件回放 (1) 第2章并购双方简介及并购背景 (2) 2-1阿里巴巴 (2) 2-2雅虎 (2) 第3章并购类型分析 (3) 第4章并购动因分析 (4) 第5章并购效应 (6) 第6章并购启示 (7) 6-1合理的并购规划 (7) 6-2敏锐洞察并购目标 (7) 6-3强化风险意识 (8)

第1章案件回放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与雅虎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已签署合作协议。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获雅虎10亿美元投资,并享有雅虎品牌及技术在中国的独家使用权;雅虎获阿里巴巴40%的经济利益和35%的投票权。阿里巴巴收购的雅虎中国资产包括:雅虎的门户、一搜、IM产品,3721以及雅虎在一拍网中的所有资产。收购文件显示,雅虎计划用总计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业务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完全摊薄)。其中雅虎首次支付现金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亿股普通股,另外亿美元将在交易完成末期有条件支付。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雅虎将斥亿美元从软银子公司手中收购其所持有的淘宝网股份,并把这部分股份转让给阿里巴巴,从而淘宝网将成为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该收购计划将在雅虎收购阿里巴巴交易完成末期执行。 阿里巴巴获雅虎10亿美元注资后,董事会成员将发生变更,变更后包括四个董事会席位,阿里巴巴两位、雅虎一位、软银一位,具体则为阿里巴巴CEO马云、阿里巴巴CFO蔡崇信、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及软银董事长孙正义。 整合后的雅虎中国公司将全部交由阿里巴巴公司经营和管理,阿里巴巴CEO马云表示他本人将出任雅虎中国公司总经理职位,管理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他同时强调,在阿里巴巴收购之后,雅虎中国并不是一个合资公司,而是雅虎将全部中国业务转交阿里巴巴来管理。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企业并购案例财务分析

----- 企业并购是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 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取得其控制 权的行为。 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目标企业选择错误,支付过多及整合不利,其中并 购目标选择错误是最主要的原因。 为了确保并购交易的成功,并购方必须对潜在的

多个目标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尽职 调查(due diligence),尤其是财务状况的审查。通过对其会计资料真实性调查, 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发现其财务方面的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陷阱,进一 步确认各个潜在的目标企业出售的动机,这不仅便于并购方依据事先确定的财务 标准和要求进行动态的取舍,筛选出与之相匹配的目标企业,而且可降低并购风 险和成本。 一、潜在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 对潜在的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揭示主要是通过分析其财务报告进行的。财务报告

分析的原始信息来自各个潜在目标企业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期业绩报告等。并购 ----- ----- 方通过对潜在的目标企业财务报告的审查,确认潜在的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 表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以便正确估算潜在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出于 保护其自身利益的角度,着重分析各潜在的目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重大问

题,通过运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对潜在的目标企业在资本结构合理性、 盈利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偿债能力、资金利用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 通过对潜在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与评价,确认目标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营业 务、经营风险程度;从行业相关性分析是否与并购方匹配,即能否实现经营协同 效应;通过对其资产负债表右边的分析,确认其股权结构、负债权益比率、短期 负债与长期负债之间比率,计算其资本成本的高低和财务风险程度的大小,倘若 并购发生,能否使资金成本降低或通过风险冲抵实

中远并购众城案例分析报告

中远并购众城案例分析 一、并购方-中远背景介绍 中远集团,全称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COSCO),其前身为成立于1961年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系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航运业是集团的核 心业务。目前公司拥有600余艘船,1700万载重吨,在世界主要的航运企业名列第三。中远集团的集装箱船队在世界上名列第四,1996年中远的集装箱运输量超过320万TEV。中远的规模及占国内运输市场的规模较其主要国内竞争对手均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中远在拓展航运业务的同时,将其业务向综合物流、多式联运的方向发展。在港口和仓储方面,中远在国内上海、宁波、蛇口盐田港码头拥有大量投资,目前正在参与江苏太仓港的开发;在香港,通过控股的中远太平洋(联交所上市公司)和香港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合资经营8号集装箱码头;在日本神户码头拥有投资,并准备参与美国长江流港的建设。 中远集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其业务发展也开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虽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海运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但是随着海运市场的对外开放,中远集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自1995年国际主要海运公司将其干线班轮直接停靠上海、盐田等中国港口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并导致了中远集团在集装箱运输市场份额的下降和1996年经营效益的滑坡。

为了克服在竞争中遇到的困难,中远集团提出了下海·登陆·上天的新发展战略,将公司从航运企业向综合性物流企业方面过渡,并着重将房地产产业作为集团多元化拓展的重点。 在中远登陆战略步署中,在上海建立桥头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建成航运中心,对我国航运界会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会使集装箱的运输量迅速增长,而且还会带动与此相关的仓储的大力发展。对此,国内外航运企业都反响强烈。作为航界巨子的中远早就有进军上海的计划,在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日益凸出以及竞争对手纷纷抢滩的情况下,自然不甘落后。同时,中远在长江中下游的仓储业务的发展也要求中远在上海有一个地区指挥总部。因此,在中远的战略部署中,决定在上海采取一系列大动作来建造好桥头堡,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资本市场支撑点和通道,使之成为以后在上海开展货运、仓储及其他陆上业务的基地。 二、被并购方-众城背景介绍 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1年10月28日在浦东地区成立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之一,公司于1991年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993年4月7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众城实业以房产开发、经营为主,集餐饮、娱乐、商贸为一体。公司总股本1.68亿股,发起人持股1.23亿股,公众受让持股612万股,已流通A 股3024万股。 1.原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截止1996年12月3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