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营销策略——以西安为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经济贸易系 专业:市场营销 姓名:刘楠楠 学号: 0707010327 完成日期:2011年3月25日

试析城市旅游文化的营销策略——以西安为例 文献综述 【摘要】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一种成功的旅游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对这种文化的培育和树立,还需要有成功的 营销策略。因此,在我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旅游文化如何开展文化 营销显得迫切而紧要。本文通过针对西安旅游文化营销的路径分析,提出相应的 营销实施具体策略。分析旅游产业在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找出西安市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产品结构等问题, 研究投资导向 问题和市场营销问题, 必须实现上述几个方面的多元创新,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 推动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旅游文化西安营销策略 【正文】 一、目前国外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城市旅游研究方面, Stansfield (1964)首次阐述了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城市旅游研究至今,西方学者纷纷从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学、城市规划与建设等角度对城市旅游进行了探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细致,基本上已形成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局面。但国外旅游研究的高度分散与独立活动,在旅游文化研究方面,文化概念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文化概念的广泛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目前仍没有形成普遍认同的定义解释。笼统地说,西方对旅游文化概念的表述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把旅游者放置在旅游文化结构框架研究之中心位置,以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为媒介,研究旅游过程中主客“碰撞”而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突出这个概念的动态特征。在国内,旅游文化概念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旅游界的足够重视,对课题的研究也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但从总体上说,静态的片面研究颇多,系统、动态的全面研究较少。在旅游文化概念的语言表述、构成要素、文化特点等问题上,专家学者们也难以达成共识,所以,旅游文化课题的理论体系还有待在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对旅游文化现象表征之一的城市旅游文化的专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关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若干问题探讨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旅游实践上,常常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相混淆。在有些文章中将两者互相替代,给读者造成很大的困扰。“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其研究重点及区别,对于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概念及内涵的界定 (一)旅游文化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颇多,相关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文化进行了界定。 表1 相关学者旅游文化概念界定 结合相关学者对于旅游文化的界定,在此认为旅游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旅

游文化指与旅游相关的所有现象总和的文化,包括三大结构: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其中,旅游主体文化即为旅游者的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旅游客体文化指旅游产品文化,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景观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介体文化主要包括旅游企业文化。 狭义的旅游文化指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是旅游者借助旅游介体,在面对旅游客体吸引而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文化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5年给出了“文化旅游”的狭义定义:“人们出于文化动机而进行的移动,诸如研究性旅行、表演艺术、文化旅行、参观历史遗迹、研究自然、民俗和艺术、宗教朝圣的旅行、节日和其他文化事件的旅行”。 结合相关学者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旅游是一种设计旅游产品的思路,重点突出旅游活动的文化要素。狭义的文化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文化旅游表现形式多样,根据旅游客体类型可分为遗迹遗产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四种形式。 二、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都是对“旅游”与“文化”结合点的研究,都会涉及到文化旅游资源和以文化为追求的旅游活动。“旅游文化”研究可以为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文化旅游”研究和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概念内涵不同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为限定词,“文化”为核心词,是一种文化类型;而“文化旅游”是以“旅游”为核心词,“文化”为限定词,是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2、研究内容及目的不同 “旅游文化”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如旅游活动的属性、特征、影响等问题;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属于旅游研究的基础内容,有利于完善旅游研究理论体系。“文化旅游”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管理问题、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市场需求特征等,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突出,应用性强。

旅游文化学考试重点 刘敦荣版

旅游文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绪论1·旅游文化学的概念 旅游文化学是以旅游主体为核心,研究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功能的实现,研究如何更好地满足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研究旅游文化要素的组合和发展。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就是: 研究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的使用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发展变化;研究旅游主体文化的需求及其相关因素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旅游介体和旅游客体怎样去满足旅游主体的文化需求。 3·旅游文化组成的要素 旅游文化组成的必要因素有: 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4·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a、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研究方法 b、从实际出发的特殊研究方法 c、实地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 5·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意义 a、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 b、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 c、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功能的认识

d、提供旅游开发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第二章: 文化 1·从xx或狭义的角度理解文化的概念 从xx来看: 文化是指社会人文事象,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并随着社会及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从狭义来看: 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是人类精神观念的载体,同时又可以给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 2·文化的结构 a、文化的精神层面: 指文化的心理素质,即精神文化的或观念文化 b、文化的行为层面: 指文化的行为要素,即行为文化或行为方式 c、文化的物质层面: 指文化的物质要素,即物质文化或劳动物品 d、文化的制度层面: 指人类行为文化的规范要素,即制度文化 3·中华文化的特质与精神

旅游文化课程总结【最新】

旅游文化课程总结 专业:粮食工程姓名:李刊学号:110107915 记得上个学期就听说过旅游文化这门选修课,并且在自己平常的游山玩水中都是不知道看什么,所以这学期就选择了这门课。现在已经到了这门课结束的时候了,想想这10周的时间里,我对旅游这个休闲活动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旅游文化 在第一次课上,老师就讲述了旅游的好处以及各地的风景名胜。在旅游中我们发现美,在旅游中我们感受美。在旅游中我们领略各具特色的文化,在旅游中我们陶醉于五光十色的文化之中。每一片地域都承载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光辉灿烂、跌宕起伏的文化。如前所述,从本质和功能上说,旅游活动本身具有文化属性。虽然它必须以支付必要的花费为前提——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但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是文化享受”,经济在旅游活动中仅仅是起保障作用,“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一定的经济支出为前提的文化行为。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 1 / 7

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因此,旅游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旅游要发展就必须与文化联系在一起。 对于旅游文化来说,其他各种文化都是“原材料”。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头脑中原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与目的地的异质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与结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而旅游经营者经过潜心地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进行适当的取舍,吸收一些外来文化,精心加工、组织和开发成为供旅游者观赏或享受的旅游文化产品,创造了旅游文化;旅游客体本身反映着人的智慧和力量,有相当的文化因素的成分,它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因素的外在表现,其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 2 / 7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旅游文化学重点知识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魅力所在。 影响购买决策的因素 文化因素 社会因素 个人因素 心理因素 购买者 传统观念 社会流行 年龄 学习 民风民俗 参考群体 性别 感觉 民族性格 家庭角色 职业 动机 思考方式 地位 生活方式 信念 亚文化 阶层 自我观念 态度 购买决策过程(EBK 模式): 确认问题 搜集信息 判断选择 购买决策 购后评价 社会心理模式: 认识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一般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所处的社会团体、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第一节、文化的界定 1999年《辞海》将“广义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认为文化泛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语言文字、性格特征、社会心理、传统道德、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物质和精神要素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狭义的文化则是指排除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物质性的部分,将文化限定在人类精神活动创造及其结果层面。 第二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 旅游的文化属性 旅游的文化学角度定义:旅游是一种以体验他乡异域文化风情,丰富阅历、满足精神享受为目的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特殊生活方式。 旅游的AIEST定义:旅游是指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住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及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永久居住,亦不从事赚钱活动。 1)旅游主体文化属性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为满足文化需求的活动,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而言,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另外,旅游者的进入及其所带来的异形文化或异质文化,对旅游地原有的文化信息系统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产品,无论是旅游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是其旅游服务,都应该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3)旅游介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介体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和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的部门和企业。为满足旅游者文化需要,旅游业就必须为其提供文化产品,这决定旅游业具有经济性的同时,还必须具有文化特性。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物质财富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 游文化节总体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渝办发[2006]227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9.20 【实施日期】2006.09.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总体方案的通知 (渝办发〔2006〕227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总体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九月二十日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总体方案

为加快都市旅游业发展,营造都市旅游氛围,打造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城市形象,市政府决定举办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经与有关方面协商,制订如下方案: 一、主题 山水之城·激情之都 二、时间 2006年9月29日(星期五)-10月7日(星期六)(共9天) 三、地点 主会场:渝中区 分会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 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四、组织形式 主办:市人民政府 承办:市旅游局 渝中区人民政府 协办: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江北区人民政府 沙坪坝区人民政府九龙坡区人民政府 南岸区人民政府北碚区人民政府 渝北区人民政府巴南区人民政府 本届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将以渝中区为主会场,主城八区为分会场,九区联动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商贸、文化系列活动。 五、组织机构 成立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组委会:

主任:谭栖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主任:王银峰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爱祖市旅游局局长 洪天云渝中区人民政府区长 周波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秘书长:孙逸民市旅游局副局长 慕福君渝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成员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公安局市市政委 市交委市文化广电局市卫生局 市旅游局市园林局市交通管理局 大渡口区人民政府江北区人民政府 沙坪坝区人民政府九龙坡区人民政府 南岸区人民政府北碚区人民政府 渝北区人民政府巴南区人民政府 六、主要活动 (一)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开幕式 时间:9月29日 1.第十届中国重庆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开幕暨山水都市渝中环线游启动仪式时间:9∶30-10∶00 地点:解放碑CBD广场 形式:主城九区各组织一辆花车和一个方队参加本届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开幕式。在现场舞狮、威风锣鼓、文艺表演的热烈氛围中,市领导宣布本届山水都市旅游文化节开幕。同时,启动山水都市渝中环线游,各区组织的方队乘客车和花车一道游览洪崖洞、

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

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 主讲: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张建平副教授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要素和结构?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析现代旅游的文化属性。 3.如何理解和把握旅游文化的本质? 4.为什么说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的统一? 5.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大众普及性?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思考题 1.试析旅游主体及其文化规定性。 2.为什么说文化是影响旅游者消费动机和行为的根本因素? 3.什么是旅游者的文化人格?为什么说旅游能够发挥对旅游者文化人格的塑造功能? 4.为什么说旅游从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文化活动? 5.什么是审美想象?审美想象在旅游审美中有什么作用? 6.旅游审美理解可以表现为哪些深浅程度不同的层次? 7.什么是旅游审美情感?旅游审美情感通常有哪些表现形式? 8.如何理解“悦心悦意”的旅游审美体验? 9.什么是“悦志悦神”?为什么说“悦志悦神”是高级而深刻的旅游审美体验? 10.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场值? 11.为什么说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循环效应? 12.旅游审美活动具有哪些巨大的社会反馈作用? 13.旅游者一般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旅游审美素质和能力? 14.为什么说旅游可以塑造旅游者的向善道德人格? 15.为什么说旅游可以塑造旅游者的求真文化人格? 16.什么是休闲文化?为什么说旅游休闲活动能够对旅游者的性情具有调适作用?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景观文化的“形”?复原再现历史古迹类旅游景观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什么是旅游景观文化的“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意”是如何体现的? 3.以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古代建筑景观为例证,试析旅游景观的背景文化。

都市旅游文化产业

调顺岛都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和中央、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宜人城市新样板、产业升级新引擎、社会建设新典范、文化之都新标杆、开放合作新高地的目标要求,切实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努力将调顺岛打造成为“全国都市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进一步提升调顺岛滨海生态休闲文化型都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 都市文化旅游是以都市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体系,旅游者通过对都市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文化审美体验和心理感应,获得精神愉悦和文化享受的行为。在范畴上包括两个内涵:其一专指与人类知识和智慧成果有关的人文景观的旅游活动;其二指生态旅游中含有人文元素的旅游活动。 都市文化旅游一方面要以城市空间结构的物质生成要素为载体,另一方面,都市文化旅游也离不开城市空间的精神要素—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城市文化是否具有特色、差异性或者惟一性,决定着城市能否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现代意义上的都市文化旅游因其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普遍受到各国的重视。 二、国内外都市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由于都市文化旅游的内涵被不断挖掘,内容日益广泛,都市文化旅游也逐渐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文化型旅游转化和发展。目前,国内外都市旅游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交通的方便快捷,都市作为观光旅游目的地,游览时间和过夜天数逐渐减少。 2、旅游者开始把都市生活体验作为旅游目的,希望对目的地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3、会议、展览与商务旅游者所占都市旅游的比例逐年增加,消费能力十分强劲。 4、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短期学习、医疗保健、文化交流等为目的的旅游者逐渐增多。 5、随着国际反恐形势的变化和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目的地的安全状况已成为旅游者出行考虑的首要因素。 6、演艺节目成为都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素质课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与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结构、类型、基本特征和功能;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特点和结构;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旅游文化发展的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及其价值;认识和掌握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中介体文化的概念内涵、主要特点等;认识和掌握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的概念、类型、特点、发展历史等有关内容;了解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中国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和掌握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等。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影象资料欣赏等形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旅游文化现象、解决旅游文化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地考察、项目竞赛和课程小论文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旅游企业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思路 以中国旅游文化为讲授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揭示中国旅游资

源的民族性特点和文化传统优势;以旅游客体文化为讲授重点,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中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系统介绍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分别介绍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几种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客体文化。在课程后续建设中,将结合河南旅游文化实际,研究探讨发挥河南旅游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逐步向旅游文化产业大省迈进的发展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点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 要点:了解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回顾旅游文化发展历程,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各时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旅游活动实质、旅游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充分认识旅游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旅游主体文化 要点:了解旅游主体、旅游主体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二者关系,了解旅游主体文化在旅游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重点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文化角色、个性心理及审美倾向等。 第三章旅游客体文化 要点:认识旅游客体及旅游客体文化的研究对象,把握旅游客体的类别与旅游客体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认识和掌握自然美、人工美的构成及审美观照,掌握旅游客体的文化功能。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旅游

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差别分析

城市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差别分析 一个城市的价值定位,应首先确定城市文化的基本特征。“任一客体 都具有众多特性,人们根据一群客体所共有的特性形成某一概念。这 些共同特性在心理上的反映,称为该概念的特征,”是事物可供识别 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 城市文化特征应该考虑两项基本内容:时间和空间,即历史性和地域性。无论精神特征,还是社会特征,或者制度特征,基本脱不出这二 者的范畴。时间性包括古代、近代、现代,其内涵历史性则涵盖每一 时间段的文化创造。每段文化创造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不同。一般说来,早期历史文化决定该城市文化的特征,最具有文化价值,常常成 为城市文化的标签。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社会地理空间,其内涵 地域性体现在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和该地域的独特地理位置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区域核心作用。因此,城市文化是一种原生文化。 探讨原生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城市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虽然也称之为文化,但其实质首先不是文化,是一种商 业行为。一般来说,是近现代工业化之后逐渐兴起的以经营为主的商 业活动,其后,为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 目的地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特点的文化形态。当它借助于城市 文化时,就成为城市旅游文化。因此,城市旅游文化的特征首先是基 商业性,其次才是文化性。因此,城市旅游文化是一种衍生文化,其 定位应是城市特色文化下的商业文化。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文化内涵解读 城市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涵,大多数城市并不像专家 学者所论述的那样,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可观瞻性,都具有规模意义, 都具有被外界所关注的价值。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黑河、满洲里、苏州、蓬莱,等等。这些城市被关注的内容或特色,主 要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城市文化内涵不可能涵盖社会、自然、人文的所有部分。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城市文化时,往往选择该城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使用专业:旅游管理 参考学时:72 制定时间:2011年8月1日 第一部分总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合肥财经职业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 1、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认识本专业内涵层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该课 程的学习会使得学生认识到更多旅游文化内涵。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客体文化——历史、宗教、园林、建筑、服饰、饮食、民俗、艺术等的概念、分类、特征、具体内容及有关鉴赏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和理解分析各种旅游文化现象,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3、与相关课程的分工和联系 本课程学习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需要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作为旅游管理类等专业的课程,先期课程有:中国历史、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导游业务、旅游法规等。 二、课程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旅游客体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和根本;掌握旅游客体文化的分类、特征和具体内容,理解、认识、介绍、欣赏、开发文化景观资源,为今后从事旅行社、景区管理与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组成、基本内容、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提高以后从事导游服务于管理的工作能力。 3、素质目标: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制造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结果,学习旅游文化是培养提高学生旅游审美性、观赏性的过程,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爱岗敬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必修)旅游文化学重点复习题

旅游文化学 1.试析现代旅游的文化属性。 答: (1)现代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现象 现代的旅游活不再是仅仅具有“谋生”的性质,而是出于“乐生”的需要。它是人们追求自由生命表现的内力的驱使结果,是人的“精神状态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使人摆脱了日常劳动和生活方式的机械束缚及压力。现代社会人们的旅游需要,主要属于精神享受和发展需要,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文化影响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也就不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丰富多彩、自由愉快的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人所特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是人们学习求知的特殊课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旅游已成为人们特殊的学习求知方式和经历,“寓学于游,寓学于乐”,人们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受益无穷。然后旅游是一种主动、积极、自由的文化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愉快的精神享受。第三旅游是人们个体审美和个体文化人格的一种升华,旅游可以增强旅游者的审美意识,丰富旅游者的审美经历,培养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水平。最后旅游是社会文化交融的一种需要。 (2)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活动的产生和普及受到旅游资源的吸引和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魅力调动和激发了人们旅游的欲望和动机。旅游资源的精神文化性要求我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仅要重视有形的实体,更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并且要开阔思路,发现、形成和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建设系统工程。 旅游消费本质上是文化消费,旅游业的文化特性就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方面,也渗透在旅游产业的多种部门的运行之中。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就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旅游业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只有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才能提高旅游企业的档次,才能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和本质所在,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业不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只有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旅游业发展得更快、效益更好。 2.如何理解和把握旅游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答:本质:对旅游文化概念的把握,首先应该从旅游活动的行为主体即旅游者入手,而旅游活动的产生则取决于人的本质属性。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人类具有的超越自然、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自我完善的本质属性。人类天生具有摆脱约束、压抑而“出走”的动机和“超越”的愿望,从而导致了旅游活动的产生。人类在追求自由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超越与对自然和社会的回归两个阶段。人类通过从超越到回归的旅游活动,人类的自由属性得以充分的显露和发挥,追求人性自由的本质得到完善和满足。而人类追求自由和完善自身的本质属性,则主要体现在对文化时空的纵向和横向跨越上。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时代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实质正是人类对原有文化环境的“出走”和“超越”,对异质文化差别的寻求、比较和体验及其所引起文化交流。旅游文化的本

城市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的研究

城市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的研究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XX 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XX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XX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

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 一、城市旅游文化的发展作用 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很多城市已把发展旅游文化上升到重要发展主题,结合国内绝大多数城市发展,本文总结城市旅游文化日益起作用的主要方面为:(1)城市旅游文化创造品牌效应。城市旅游文化是城市的独特资源,发掘城市旅游文化资源并形成特定文化对城市现代化产生巨大的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的的成熟发展,为城市创造品牌效应。在“经营城市”的今天,城市旅游文化就是城市的名片、城市的商标。(2)城市旅游文化创造消费需求,尤其是现代化的消费需求。(3)城市旅游文化对城市的聚集和整合功能。(4)城市旅游文化构建城市旅游。 二、当前对城市旅游文化的理解误区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当前国内城市旅游文化理解上存有的误区 1.消极对待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中小城市在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方面认为城市旅游文化可有可无,抛开城市旅游文化,照样能搞好城市工作,导致对城市旅游文化不重视。甚至在不作细致研究就轻率定位城市旅游文化的具体内容,抓不住城市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或者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对城市旅游文化作庸俗化归结或干脆不作任何研究,严重损坏城市固有的特色,最终把城市旅游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工作割裂开来,将提升城市旅游文化束之高阁。 2.亵渎、同化城市旅游文化 部分城市在建设城市旅游文化方面存有急于功利的思想,把原本独有的城市旅游文化实行庸俗化包装,抹煞特定的城市旅游文化个性,降低城市品位。如有的城市对一些城市历史传说不作深入细致发掘,就捕风捉影,粗制滥造,强行与商业利益挂钩,使原本极具开发价值的

东西变得俗不可耐;有的城市不是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自身城市旅游文化,而是舍近求远,不切实际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旅游文化,结果遍地建迪斯尼乐园,到处是民俗旅游村,争相建设欧式广场。这种同质化的开发建设,导致城市失去本质的特色,丧失天然的竞争优势,不可避免地形成“千城一面”现象。 3.轻易否定城市旅游文化 城市旅游文化是维持一个城市存有与发展的最稳定的力量。否定城市旅游文化,就否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城市存有的合理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些地方割裂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原有城市文化推倒重来,构造所谓的城市新旅游文化,结果,原有城市旅游文化支撑下的城市风貌被逐渐毁掉,新的城市外观在形成过程中也因城市旅游文化的浅薄和浮躁而显得处处矛盾。城市的转型不但没能带来预想中的快速发展,反而使倒退若干年,使城市的精神面貌受摧残。 4.盲目引进城市旅游文化 不注重发展自身的旅游文化,却片面地认为发达城市的城市旅游文化先进于落后地区的城市旅游文化,西方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上的不自信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的严重失败。如一些城市不考虑当地自然条件,把养护成本极高的草坪大面积引进来,不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绿化、生态平衡,而且增大了城市管理的成本和负担;一些城市在没有任何文化渊源的情况下大搞古典建筑,导致整个城市不伦不类,完全失去原有的城市旅游文化特征。 (二)错误的理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城市面貌趋同,城市记忆消失 城市面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凝结。一个城市的旅游文化发掘越独特,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品位会大大提升,个性增强,特色鲜明。但是,在当前的城建中,因为抄袭、模仿、复制现象

中西方旅游文化区别研究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汉时,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称圣人之治天下,先文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由此可见,这里文化的文治教化之意十分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类创造文化,同时受到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根本性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是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其中后两种分别是平原地区和海岸区域[2]。

在平原流域,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性情守旧、喜静、思想稳固,过着君主制的生活。 大海附近的居民却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过着民主制的生活。 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形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大陆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典型的思想稳固、含蓄内敛、群族意识强、喜静不喜动等特性。 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 从他们来看,人类的力量虽然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微弱和渺小,但是人类可以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智慧及伟大的斗争精神征服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热情豪放的性格[3]。 三、文化和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文化形态。 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涵价值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作为广泛的审美形式,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也

旅游文化学试卷四

《旅游文化学》试卷四 一、填空题(每空分,共分) 、旅游文化具有八大功能:即保存功能、认知功能、启智功能、、愉悦功能、凝聚功能、、交流功能。 、卢云亭先生在《旅游文化学及其系统结构分析》一文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理念有尚大观、、、以人为本。 、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在世界园艺史上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立发展而成的体系。以城市山林为代表,其创作的准则有“六法”,即立意构思、、亭台楼阁、栽花种木、题名点景、。 、宗教的发展阶段:、。 、中国园林的分类按从园主的身份来划分: 私家园林、和。、休闲文化依据其不同的功能分为四种类型,、陶冶型、反馈型、。、中国古代文人在从事休闲文化方面的概率和人数都要高出许多,并且体现出的休闲性和文化性更加强烈。最为典型的就是琴、棋、书、画、诗、词、、等休闲文化形式 、旅游企业文化个性特点:、民主性、协同性、。 、国际饭店集团管理模式:饭店购并、、管理合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马波先生的主体结构说认为,旅游文化分为()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和旅游产品经营文化旅游审美文化和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 、下列对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西方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中国人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表现;中国人的旅游审美则集中于风景对象的如实描写,强调再现。 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人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西方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中国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法律环境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 、以下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的是()

旅游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第四章山水文化 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文水体、气象气候和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天然形成的环境资源。它们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事业能否发展的最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资源基础,因此,我们往往以“得天独厚”来形容某些自然资源特别优美的风景名胜区。各种自然要素完美而和谐的天然配置可以形成各种奇美的景观。名山大川、奇洞怪石、江湖瀑布、奇花异兽等可供游览、观赏;温泉矿泉、海滨沙滩、湖边草地、山间森林可供度假、疗养、激流险滩、悬崖雪原、沙漠戈壁、“野人王国”等可供人们探险、健身。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动植物繁多,形成了美丽如画、数不胜数的自然风景区。安徽黄山烟云变幻,山东泰山雄伟壮观,西岳华山巍峨险峻,杭州西湖妩媚多姿,桂林山水优雅秀丽,长江三峡如天造地设的山水画廊,内蒙古大草原则“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正所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①毛泽东:《沁园春·雪》。 第一节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失意官宦,无不游历名山大川,寄情抒怀,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一、山水景观的形式美 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比,自然山水的形式美是其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换言之,山水美主要以形式美取胜。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山水景观的物质材料(质地、线条、形态、色彩、声音等)和形式结构(对称、均衡、和谐等)两部分,它们的完美结合作用于人们一定的心理结构,最终呈现为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各种形式美,从而使观赏者产生崇敬、愉悦、振奋、温柔、心旷神怡等美的功效与魅力。 山水景观虽然以形式美取胜,但对形式美的理喻仍然离不开人们健全而正常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山水景观的形式美是通过人们的心理对应机制而获得审美价值的。”很明显,直线是趋向一致的点的轨迹,呈现出物质运动的方向性和确定性,它常常对应于生活中坚硬的东西,显得挺拔刚直、英俊潇洒,例如壁立万仞的悬崖峭壁、顶天立地的长白松等。曲线(包括圆形)是由运动方向多变的点组成的,它对应于生活中流动的、活泼的、轻盈的东西,给人以柔和、妩媚、秀丽的感觉,例如叮咚的泉水、飞湍的瀑布、雨后的彩虹、涟漪荡漾的湖水、江南随风轻荡的柳枝等。红色与生活中的热烈与激动相对应,因而当“霜叶红于二月花”时,人们更加热爱生命。人们为什么喜欢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因为绿色相征着和平与安宁。因此,人们只有以健全的心理机制,将审美情趣调适到最佳状态,才能真正领略到山水美的意韵。否则,再美的名山奇峰在你的眼前也只是一片山连山、山挤山、大山压小山、前山遮后山的混沌无序的石头和泥土的堆积物。 二、山水景观的天然美 天然美是山水景观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又一重要特征。古人刘勰曾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岂夫外饰,盖自然耳。”①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他进一步分析说,假如无视美的自然性、天然性,人为地追求“错采镂金”,其结果就会象无盐(古县名,今山东东平)丑女钟离

浅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园林艺术之美

2017年第12期现代园艺浅谈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园林艺术之美 于 俏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云南昆明 674199 ) 东方园林艺术是一个独特的体系,不论在规划布局、建筑群体、空间设计,还是建筑细部装饰、植物景观搭配上都具有卓越 的创造与贡献,而且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依托丽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云南大学本部优质的师资支持,自2002年建校,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校园环境优美、古朴幽雅,形成了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在滇西北地区名贯千里,在全国独立学院中也是独树一帜。园林式的校园景致极具特色,纳西族和白族风格的建筑掩映在树木花草之中,绿化和景观面积占校园的70%以上,潺潺流水穿行其间,莘莘学子漫步其中。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唯美园林校园与丽江古城风貌的呼应、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 。 云大旅院;园林;艺术 咖啡厅,方便学生运动与生活。文宁楼成L 形,中间有拱形长廊连接,周围绿树环绕,有很多珍稀植物,玉兰 花盛开芬芳,绿色的草地和低矮的灌木相映成趣,脚下还有紫意浓浓的野花。文静楼、文贤楼、文良楼3座教学楼有环形长廊连接,远处是另外一处湖泊揽月湖,两旁垂柳依依,倒影婆娑,同时借景于远处的玉龙雪山,从教学楼远眺,真是美不胜收。进入文致楼,有一座短小精巧的汉白玉大理石拱桥,上面镌刻着梅兰竹菊传统题材的浮雕,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和谐,体现出园林式大学的深远意境。 2 学校建筑极富民族特色,古典传统雅致 校园建筑既能满足功能和审美的需求,又属于物化品类,也是艺术作品。但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建筑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映衬,完全按照高原环境及周围景物要求权衡确定,与远处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和近在咫尺的束河古镇形成呼应是其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富有滇西北高原气息的纳西族建筑也被充分采用,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显示了建筑造型艺术中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为了增加教学楼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学校的建筑群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高超的建筑水平。学校所有教学楼的名称也都极富深蕴,符合古典园林建筑起名极具文化内涵同时富有意境美感的宗旨。取英华荟萃、贤良善德、宁静致远、明成集正之意。 亭是有顶无墙,供休憩使用的建筑物之一。主要供人休息,兼做点缀。校园内有著名的3座亭子:崇文亭、观星亭和赏雪亭,无一例外给学子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好场所,又为学校的园林景致增添了无限魅力。亭的特点是四周开敞,结构形式和设计手法丰富多样,在校园环境中,它不仅是提供憩息的场所,也是一个节点。亭 在巍峨庄严的玉龙雪山脚下,奔腾不息的金沙江畔,坐落着一所具有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高原学 府———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学院所在地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历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和“茶马古道”的重镇。这里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学理念,开放的培养模式,独特的学科门类,专业的师资团队,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莘莘学子学习深造。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古朴典雅,具有纳西族和白族风格的校园建筑别具一格,获得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银奖,并与人民大会堂等知名建筑一同荣获国家“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学院“云南省园林单位”称号;入选全国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高校。园林美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美。园林艺术是人化的自然、物化的心性。学校正是秉承这一宗旨,将园林艺术美贯穿于建校始终。 1 学校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设计精巧严密 进入大门,分南北两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汪湖水,巧妙地设计了园林中的障景,不是一览无遗,而是循序渐进,发现映雪湖畔,最终到达学校的核心区域———图书馆,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两岸垂柳依依,湖水中间还有一座浅浅的堤坝,予以分隔,南部教学楼不以对称形式分布,而是依据绿化面积加以裁剪,让人漫步其中,不觉单调乏味,同时还能时时感受到鸟语花香。有4座教学楼:文英楼、文华楼、文荟楼、文萃楼呈环形分布,相互映衬,简单围合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教师公寓楼存在于教学楼之后,但同时旁边安置了方便师生就餐的几个食堂,学生公寓与教师公寓相隔并不太远,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学校的操场位于校区最南端的角落,视野开阔,面积庞大,篮球场地,塑胶跑道,主席大台,观众座椅,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北部校区主要有教学楼、报告厅、宿舍楼、实验中心以及高尔夫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中间间杂着超市、食堂、 1 45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