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录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二章发展现状

第三章发展态势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指导思想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

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

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

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第十九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第一节完善城市治理结构

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四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二十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一节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第二节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二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第二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节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第三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十三章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镇住房制度

第二十七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八篇规划实施

第二十八章加强组织协调

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

第三十章开展试点示范

第三十一章健全监测评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

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篇规划背景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一章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

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又能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章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见图1、表1、表2)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见图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1996-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 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主要目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标准答案完整版

公需课培训《新型城镇化》考试试题与答案完整版

————————————————————————————————作者:————————————————————————————————日期: 2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 1、填空题(20 分) 1、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是:_________为城市化。(2分) 考生答案: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2、生态学派突出_________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2分) 考生答案:以人为本 3、19—20世纪,西方国家近代的_________是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其产业动力主要依赖于工业。(2分) 考生答案:真正的城镇化 4、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凸显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_________ 的观念,以至于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甚至是追求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2分) 考生答案:以GDP为纲 5、理想的城市化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_________。(2分) 考生答案:二者协调发展 6、中国规划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_________左右。(2分) 考生答案:60% 7、城镇化是以农业现代化为_________的,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城镇化。(2分)

考生答案:基础和动力 8、工业的发展,特别工业化是城镇化的_________,是城镇化的原动力。(2分) 考生答案:发动机 9、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效应,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_________的拉动作用。(2分) 考生答案:非农产业 10、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是在自然与社会和谐基础上,合理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或者容积率,将城市打造成适合_________的立体化人文空间。(2分) 考生答案:居住、工作、休闲 2、判断题(10 分) 1、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强调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设想,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用来描述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分) 考生答案:× 2、新型城镇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走城乡共同繁荣的路子。(1分) 考生答案:√ 3、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界定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标志。(1分) 考生答案:√ 4、城市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市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1分)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调研报告 卢氏县发改委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 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同时,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3月16日发布,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69850548.html,/xinwen/2014-03/16/content_2639841.htm 《规划》主要核心在于: 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方向,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短期内难以见效; 二、规划主在就地解决城镇化问题,而不只限于一线城市及全国热点城市;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已形成规模的城市及城镇,则主要在于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四、《规划》本身与现阶段市场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在已有城市发展不充分的前提下,转而去发展周边卫星城市,将会受到市场排斥及人为的阻力。 关键点及解读: 一、城镇化的目标 《规划》: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解读:从2013年的53.7%到2020年60%,城镇化增速年均0.9%,户籍人口从目前的36%增加到45%,体现其提出“以人为中心”,高质量城镇化的“新型”特征。 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虽然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但每年平均1200万的新增城市人口必然给房产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契机。解决1亿人落户的10万亿资金投入会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建设上,市民化的农民工包括住房在内的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得到释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的格局 《规划》:明确了新城镇化战略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要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 解读:《规划》对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制定了差别化的发展策略:(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2)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3)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8-10-31T13:30:22.3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5期作者:林粉英 [导读]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 山东营特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在改造城中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城中村以及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以及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旨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 城中村是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产物。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原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的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方式也产生了巨大改变。前者主要表现为由位于城市边缘变成被城市包围,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农用地的大量减少。城中村虽名为“村”,但其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城市气息。然而,受其本身历史因素的影响,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周边城市建成区不一样的区域。城中村一般以村委会为管理主体,沿袭村集体管理体制与经济组织形式,村民虽居住于城市内部,但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与城市居民也不同。城中村土地利用效率低、治安混乱、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亦困扰着城市的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困难重重但又不可回避的环节。 1 “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乡村”。“城中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有人曾这样描述“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许多房屋建设挺豪华,但往往华堂与陋室并存,杂乱无章的建筑挤成一片,只见新屋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街。楼与楼之间没有合理的布局,没有合理的间距。道路狭窄甚至脏水乱流。这里没有农村的清新,也没有城市的整洁。‘城中村’内部看不到多少城市功能的痕迹,缺少下水管道和排污管道,缺少公共垃圾堆放与处理,偶尔还可以看到鸡或猪在村里散步。农村的气息在这里窒息了,城市的气息在这里全然不见。“城中村”问题由来已经,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2 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要点 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考虑人和自然的持续化发展。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考虑居住环境的整体、经济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2.1经济性。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需要从节省材料、节省能源、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将“绿色”经济作为建设的基础,建设出绿色环保、经济性良好的居住体系。 2.2整体性。在进行居住规划设计时,整体性是规划建设的核心。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对居住区的个性和环境特色进行确定,从整体的角度对居住区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结构设计等进行构思。 2.3时代性和地方性。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时代性和地方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环境、居民生活习惯等开展设计。建筑设计要可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体现出时代性。 3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设计要求 3.1生活卫生方面的要求。安置房要具有良好的通风行,保证日照的充足,避免出现空气污染和噪声干扰。要合理的进行选址,避免靠近工业污染区。 3.2美观性要求。安置房的建设标准要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协调,在保证房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生态化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保证环境的美观性,为居民提供一个舒心、明朗的居住环境。 3.3安全性要求。在进行安置房设计时,要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因设施不完善或者盗贼因素影响居住安全,另外,还要可以抵御一定程度的火灾、水灾、地震等,要尽可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等级。 4 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安置房的标准化设计 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时,对用户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农村家庭的生活习惯、人口组成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按照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总结出了新型城镇背景下安置房标准化设计方法。 4.1安置房楼层结构的设计 当前砖混结构的多层住宅因为没有设计电梯、补偿的标准也比较低、居住舒适性差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居住要求。而采用剪力墙结构的高层楼座和小高层楼座逐渐被村民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和我国当前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相吻合。而超高层楼层的设计,对楼层日照、消防等要求也随之提升,为了满足安置房舒适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得不增加工程造价,不符合安置房经济性的基本原则。 此外,虽然超高层住宅安装了电梯,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居民觉得超高层住宅不舒适,所以,在进行城中村安置房设计时,可以全部规划为高层住宅,而对于控规中限高为多层的区域,可以设计带有电梯的剪力墙结构,不仅可以达到规划的基本要求,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 4.2确定安置房户数组合形式 小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可以使用一梯三户或一梯两户的设计单元,保证住宅的采光性。对于高层住宅可以使用板式一梯四户两两单元进行拼接,相较于一梯四户通风性和采光性更好,外墙面积相对来说更少,可以提高住宅的保温性能。相较于一梯三户单元,公摊面积更少,具有良好的经济行,而且可以提升电梯的使用效率。 4.3户型拼接设计 由于在进行安置房户型设计时,村民还没有进行选房,房型的比例和房型的数量还无法确定。所以需要采用标准化设计的原则进行各个单元楼电梯核心筒的设计。统一各套型进深尺寸和开间尺寸,从而可以灵活的对各户型进行合理的拼接和组合,尽可能满足安置需求。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以来,本人就**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人口5.1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00公顷,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共25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小城镇,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0年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的村镇体系、城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园区占地2000亩。2000年9月份又聘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作出详细规划,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对沿街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覆盖率达到35%。2006

年,又聘请市规划专家对工业区进行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94.2公顷,在规划中利用道路将园区划分为6个板块。镇居住区详细规划由县村镇规划设计室设计完成,总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5%。 (二)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镇驻地规划有二纵三横六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有沿街楼2700间,今年新建商住楼1栋,沿街楼19座。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200盏,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今年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投资80万元对广场花园及周围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资180余万元,上了叉车、垃圾运输车,设置了288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独家学术分享】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唐子来教授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主旨发言整理)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此,中央政府首次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表明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新型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传统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城镇化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 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城市中的二元结构,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从而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同样,日益严重的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 “杯子现象”:传统城镇化的形象比喻 一个杯子的世界平均价格是8元,但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杯子价格是6元。于是,中国制造的杯子就占领了世界市场。其实,中国制造的杯子之所以如此便宜,就是因为没有支付1元的社会成本和1元的环境成本。年复一年,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所欠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现在到了不得不支付三十多年累积成本的时候了,再也不可持续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换档减速是必然的。 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sustainable urbanization),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必须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所有外部成本必须内部化,由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3E概念:三角模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乡规划:棱锥模型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 版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实现城镇化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全县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新形势下,乡镇城镇化道路究竟怎么走?结合工作实际,通过我们##区县政协小组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结合##区县城镇化建设实际谈一下对乡镇城镇化建设粗浅的看法。 一、##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

江苏省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中国江苏网1月31日讯 29日从省发改委传来重大消息,江苏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同时获批展开省级试点的还有安徽,另有其他省市区的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按照国家要求,试点工作从2014年年底开始。试点单位要“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国家给出明确时间表: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旻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另一试点省安徽,江苏的试点任务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要求更高,还要担负起制定“国标”的重任——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为全国探路。 江苏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不久前,由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带着“特急”字样下发,其中一份“2+62”的试点名单上,江苏名列其中,与安徽一起展开省级试点,成为名单中的“2”;“62”则为其他省市区的62个城市(镇)。

赵旻说,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9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发改委研究起草《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并最终争取到省级试点机会。 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65.2%,率先全国颁布并启动实施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具备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赵旻介绍,以全省为单位进行试点,江苏的任务是“3+8+1”,前三条是国家规定动作,“8”是“自选动作”,“1”则是国家追加而特别赋予江苏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对未来发展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所有12项任务与去年5月出台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一致。我们有信心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成功经验。” 列为省级国家试点,是江苏面临经济结构调整,适应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两个率先”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国家综合试点时间跨度6年,前后连接“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开展试点工作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现代化具有广泛深远影响。 据悉,我省将严格按照国家下达方案要求,尽快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将通过建立年度评估和动态淘汰机制等方法举措,切实加强任务落实。近期,在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报基础上,明确各地区主要试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6年实现8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试点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新增400万人,实现全省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分布、来源清晰化,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城镇落户成本明细化,各级政府、接纳主体和个人成本分担责任明晰化,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政策规范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户籍人口城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关于拆迁改造建设工作中对城市改造与城市化认识的调研报告

关于拆迁改造建设工作中对城市改造与城市化认识的调研报告 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市场,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城市化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推进**城市化进程,关键是加速旧城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的城市化水平 一、城市改造是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 城市品位、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的直观标识。建筑是城市凝固的艺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联系最密切,也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品位的最佳平台 **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原因,市区街道短、窄、脏、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基础设施陈旧,雨污合流;建设标准不高,建筑风格落后;随着城区不断拉大,“城中村”尤为突显。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区中的危旧房屋和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建筑物都应拆迁改造;对那些占地面积大,建筑标准不高的“城中村”必须进行改造;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的生活水平 二、城市改造是加快**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京广铁路、106、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横南北,312国道、沪陕高速公路、宁西铁路横贯东西,**地处豫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发达的交通枢纽为**的城市发展提供难得的天机;因此,**的旧城拆迁改造,“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必须加速。尤其是**撤地改市后,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要求更高。从**路道路拆迁改造后的情况看,加快城市改造应着力解决三个矛盾

一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矛盾;二是旧城面貌与群众所期望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形象品位的矛盾;三是旧城区市民居住条件与人民群众日益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矛盾 三、城市改造是把住宅建设和房地产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迫切需要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目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全世界,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启动城市拆迁改造,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带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居民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城市商业和生产的发展,从而实现拉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目的 四、城市改造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迫切需要 **市城区的基础设施陈旧,管理难、维护难,不仅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也为城市部分从事服务的职能部门增加了工作难度。只有加快城市拆迁改造,积极稳妥地开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建设,才能逐渐改变以单位、家属院为基础的城市生活单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五、城市改造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 **地处全国东西区域的结合部,南北通道重要位置,区位优势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加快城市改造的步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引凤筑巢,才能使**缩小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差距。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必须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功能,优良的社区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路道路拆迁改造以后,数家投资商到**路选项目搞投资,现已有6家投资商选中项目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6亿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