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务,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初,罕、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忘使人来言:“愿得还复故地。”充国以闻,未报。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护军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虏,不可擅遣。”充国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语未卒,玺书报,令靡忘以赎.论。后罕竟不烦兵而下。

(节选自《汉书·赵充国传》) 须:等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傍:临近

B.此皆骁骑难制.制:制服

C.诸君但欲便文自营.营:考虑

D.令靡忘以赎.论赎:赎罪

解析:傍:临近,是动词。此处应作名词,旁边。

答案:A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B.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C.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D.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解析:原文标点: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为人沉勇有谋略,通晓兵法,并熟悉民族事务。在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赵充国审时度势,立下丰功伟绩。

B.少数民族之间订立同盟,皇帝心中不安,询问赵充国。赵充国认为少数民族之间联盟并非第一次,应及早做好防范。

C.皇帝担心赵充国年老不能为将,故意以需要多少军队来试探他。赵充国表示难以预测,需要亲临前线才能制定方略。

D.罕羌首领靡忘向赵充国表示希望回到原来的土地,率族人归降。赵充国赐他们粮食让他们回去,这与朝廷想法一致。

解析:皇帝是担心赵充国年老,也询问过赵充国匈奴的情况,但这不是试探赵充国能否胜任。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羌戎小夷,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

译文:

(2)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译文:

答案:(1)然而羌戎只是个小小的夷族,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给我老臣去处理,不必为此事多担忧。(关键词:然、愿、属、勿、忧)

(2)这是穷途末路的敌寇,不可逼迫太紧。缓慢驱赶他就只顾逃走而不顾其他,追急了他们就会回过头来决一死战。(关键词:穷寇、迫、走、则、还)

参考译文: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郡上蓟县人;他为人沉着勇敢而又有雄才大略,从小仰慕将帅的气节,因而学习兵法,

通晓四方蛮夷的事情。

元康三年,先零羌的首领与羌族各个部族的首领二百多人,解除仇约,交换人质,订立盟约。皇帝听到后,

向赵充国询问。赵充国回答说:“匈奴想与羌族联合,并非是这一世的事情。臣下恐怕羌族人的变化还不是到此为止,况且又联结其他部落,应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有所准备。”此后一个多月,羌侯狼何果然派遗使者到匈奴借兵,准备进攻鄯善、敦煌,以绝断汉朝通西域的道路。当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皇上认为他已老了,派御史大夫丙吉去询问谁可为将,赵充国回答说:“没有人能超过老臣的了。”皇上又派人去问他说:“将军估计羌敌兵力如何,我们应当使用多少军队?”赵充国说:“听了上百个报告,不如亲自去一见。兵家之事很难料测,臣愿意到金城去看看,然后呈上作战方赂。然而羌戎只是个小小的夷族,不久就会灭亡,希望陛下把此事交给我老臣去处理,不必为此事多担忧。”皇上笑着说:“好。”

赵充国到达金城郡,等到兵员已满一万骑兵的时候,就准备渡过黄河,但又恐怕被敌军中途拦截,当夜派

了三校人马不声不响地先渡黄河,渡河后就在岸上安营列阵,到了天亮,一切都准备完毕,于是按次序全部渡过了黄河。敌军有数十百骑兵,在汉军旁出出进进。赵充国说:“我士卒马匹刚渡河疲劳,不可驰马追逐。这些羌人骑兵都骁勇很难制服,又恐怕这是诱兵之计。攻击敌人以全歼为目标,微小的利益不值得贪图。”命令军队不许出击。赵充国经常把远远地派出侦察兵为要务,行动时必定作好作战的准备,停下来必定坚固营垒,特别能够保持稳重,爱抚士卒,先谋划而后作战。

当初,罕羌、开羌的首领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向都尉告密,说先零羌想造反,过了几天,先零羌果然反了。赵充国领兵到达先零羌的地方。敌人长久屯聚,懈怠松弛,望见汉朝大军,就抛弃车辆辎重,想渡过湟水,但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就慢慢地行军驱赶。有人对赵充国说,追逐战利,行动宜快。赵充国说;“这是穷途末路的敌寇,不可逼迫太紧。缓慢驱赶他就只顾逃走而不顾其他,追急了他们就会回过头来决一死战。”汉军到达罕羌的地方,赵充国命令军队不许焚烧村落和在田里打草放牧。罕羌听到这一消息,就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攻击我们!”罕羌首领靡忘派人来说:“希望回到原来的地方。”赵充国将情况上报,没有得到回报。靡忘亲自前来归顺,赵充国赐给他酒食,遣送他回去谕告同部落的人。护军以下的将吏都出来与赵充国争论,说:“这是造反的敌寇,不能擅自遣送回去。”赵充国说:“诸位只想完全依从文书为自己打算,不是为国家忠心着想。”话还未讲完,皇上盖有笺印的回报到达,命令将靡忘以赎罪论处。后来罕羌竟然不用兵力就被征服。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定国少学法于父,父死,后定国亦为狱中、郡决曹。会昭帝崩,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定国上书谏。后王废,宣帝立,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迁。定国由是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甚见任用。

为人廉恭,尤重经术士,虽卑贱徒步往过,定国皆与钧礼,恩敬甚备,学士咸称焉。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朝廷称之曰:“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

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亡光,上以诏条责曰:“郎有从东方来者,言民父子相弃。方今年岁未可预知也,即有水旱,其忧不细。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诚对,毋有所讳。”定国惶恐,上书自劾,归侯印,乞骸骨。数岁,七十余薨。

(选自《汉书·于定国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妇辞.不杀姑辞:供词

B.条奏群臣谏昌邑王者皆超.迁超:破格

C.其决.疑平法决:决定

D.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乱:紊乱

解析:决:判决,断案。

答案:C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公父子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②以孝闻,必不杀也③因表其墓④罪疑从轻,加审

慎之心⑤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⑥冬月治请谳,饮酒益精明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②是于公的推断,③是后一个太守所为,⑥指于定国酒量大。

答案: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海孝妇屈打成招含冤而死,致使郡中大旱三年。于公为此据理力争,促使太守自省,孝妇的冤屈得以昭雪。

B.于定国为官忠直,昌邑王即位,行为淫乱不堪,为此定国上书直谏。后昌邑王被废,他因规谏有功受到重用。

C.于定国为人谦恭,特别尊重人才,即使地位低下之人也以礼相待,受时人称赞。他决案公正,受到朝廷褒奖。

D.永光元年,天下出现异常情况,皇上因此下诏,责令臣下出谋划策,应对灾荒。于定国引咎辞职,告老还乡。

解析:“太守自省”错,前一个太守判东海孝妇死刑,后一个太守才为之昭雪。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译文:

(2)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党在是乎?

译文:

答案:(1)孝妇服侍我,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关键词:事、勤苦、亡、累、丁壮、奈何)

(2)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强行断案,究其根源大概是在这里吧?(关键词:当、强断、咎、是)

参考译文: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他的父亲于公是县里的狱吏、郡决曹,决断狱案很是公平,犯法的人于公判决之后,他们都不怨恨。郡中为他立生祠,号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年轻守寡,没有孩子,赡养姑姑非常尽心,姑姑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肯。姑姑对邻居说:“孝妇服侍我,自己过得非常清苦,我觉得她无子守寡非常可怜。我老了,不可以长期连累年轻人,该怎么办呢?”后来姑姑自缢而死,姑姑的女儿状告她于官府:“这个妇人杀了我母亲。”狱吏逮捕了孝妇,孝妇的供辞不承认自己杀了姑姑。狱吏验问铐打,孝妇自我诬陷而伏法。所有案卷呈报上去后,于公认为这个孝妇赡养姑姑十余年,以孝名闻远近,一定不会杀了她。太守并不听从,于公争辩,但不能够有什么结果,于是怀抱着他所有的东西,

在府上痛哭,因此托疾辞去。太守最终断定斩杀孝妇。结果郡中枯旱三年。新太守到任后,占卜其中的缘故,

于公说:“孝妇不应当死,但前任太守强行断案,究其根源大概是在这里吧?”于是太守杀牛亲自祭祀孝妇冢,

并借此表彰其墓,天立刻降大雨,这一年收成很好。郡中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于定国从小就向父亲学习律法,父亲死后,定国也任县里的狱吏、郡决曹。当时正逢汉昭帝驾崩,昌邑王被征召继位,行为荒淫秽乱,于定国上书劝谏。后来昌邑王被废,宣帝即位,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分条奏请皇上破格提拔那些规谏过昌邑王的大臣。于定国因此成为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很受重用。

于定国为人谦虚恭谨,尤其敬重精通经术的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徒步前来拜访之人,于定国也都以平等

礼仪对待,照顾周全,尊崇备至,学士都称赞他。于定国断案公允,尽可能体恤鳏寡孤独之人,嫌疑犯人都从轻发落,格外注意保持审慎的态度。朝廷称赞他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没有冤民;于定国为廷尉,百姓都自认为不冤枉。”于定国很能喝酒,饮数石也不会醉,深冬时节请他办案议罪,喝酒之后更加精明。

永光元年,春季降霜夏天寒冷,太阳阴暗而无光,皇上分条下诏责备说:“一个从东部来的郎官,说那里的老百姓父子相互抛弃。今年的收成还尚难预料,一旦有水旱之灾,后果很难预料。公卿大臣你们有什么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救难于已然的办法没有?大家以实相告,不要有所隐讳。”于定国见此诏书,内心惶恐,于是上书引咎自责,归还侯印,乞求告老还乡。数年后,于定国七十几岁逝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裴寂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选自《新唐书·刘文静传》) 高祖:李渊。秦王:李世民。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阴.部署宾客阴:暗中

B.而延.见群下延:延请

C.李纲、萧瑀明.其不反明:知道

D.今天下未靖.靖:安定

解析:明:证明。

答案:C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B.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C.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D.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

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解析:原文标点: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答案: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早在李渊还是唐公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察知他胸怀大志,与李氏父子深相交结。

B.刘文静深受李世民器重。刘文静认为李世民能成大业,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不惜屈尊探狱。

C.刘文静居功自傲,目中无人。刘文静自居才高功大,鄙视裴寂更不满自己位居其下,多次与裴寂争执,结下仇怨。

D.刘文静结交裴寂,交友不慎。刘文静因心怀怨愤被李渊认为有反叛之心,裴寂趁机落井下石,刘文静最终被冤杀。

解析:刘文静自恃才高,但没有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也没有鄙视裴寂。

答案:C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译文:

(2)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译文:

答案:(1)如你所说,现在正是英雄用武之时。我们二人岂能始终漂泊贫贱呢?(关键词:君、豪英、资、终、羁贱)

(2)如果您确实能顺应天命抓住机遇,振臂高呼,那么天下就不难平定。(关键词:诚、投天、会机、奋臂、定)

参考译文:

刘文静,字肇仁,自称祖籍彭城,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豪爽洒脱有才能谋略。大业末年,任晋阳令,和晋阳宫监裴寂交好。裴寂夜晚见巡逻兵在城垛上传递烽火,叹道:“天下正乱,我将在哪安居?”文静笑着回答

说:“如你所说,现在正是英雄用武之时。我们二人岂能始终漂泊贫贱呢?”

高祖为唐公镇守太原时,文静观察到他胸怀大志,加深交往。见过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之子,不是平凡人,豁达神武,是汉高祖、魏太祖一类的人啊!大概是上天要让他兴起了。”裴寂不以为然。不久刘文静因与李密是姻亲获罪下狱,秦王见没有其他可以商议的人,就私下去探视他。刘文静大喜,就用言语激秦王说:“皇上到南方巡游,军队拥堵在河、洛一带,盗贼如蜉蚁一样集结在一起,大的连接州县,小的占据山泽为险阻,数以万计,有待于真正的君主收编并任用他们。如果您确实能顺应天命抓住机遇,振臂高呼,那么天下就不难平定。如今晋躲避盗贼的人全都聚集在此,我刘文静向来了解其中的豪杰,一旦号召,即刻就可得到十万军队。击鼓入关,威震天下,帝王大业就成功了。”秦王笑着说:“你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暗中部署宾客。

唐公登上天子之位后,刘文静升迁为纳言。当时唐公时常招引贵臣同榻而坐,刘文静劝谏说:“现在天下没有不臣服的,但接见臣下,说话还称姓名。皇帝的座位庄严尊贵,屈尊与臣子同席而坐,这正是王导所说的太阳附着万物啊。”皇帝说:“我虽然顺应天命,过去的好友又怎能忘记?你还是不要介意。”

刘文静自认为才能比裴寂要强得多,又屡建军功,而裴寂却只凭故旧恩宠官位高于自己,心中不平。每次和裴寂谈论政事多持反对意见,于是有了矛盾。曾经与弟弟散骑常侍刘文起饮酒时喝醉了,口出怨言,拔刀击柱说:“一定要杀了裴寂。”刘文静的妾失宠后,便告诉了她的兄长,其兄于是上告刘文静谋反,于是刘文静被交给执法官审讯。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讯罪状,刘文静回答说:“过去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地位大致相等。如今裴寂已官居仆射,居住高等宅第,宠遇和赏赐的财产极多。臣的官位赏赐与众人相等,家无余财,确实不可能没有怨望之心。”皇帝说:“文静这话,造反之心已很明确了。”李刚、萧瑀都证明他没有造反,裴寂说:“刘文静有权谋好诡辩,而且秉性猜忌阴险,激愤时常不考虑后果,恶言叛逆已暴露验明,如今天下尚未安定,恐怕

会成为后患。”皇帝于是杀了他,终年五十二岁。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

太祖即位,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李重进反扬州,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

已而,太祖欲使符彦卿管军,赵普屡谏,以为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以兵权,太祖不从。普曰:“惟陛下深思利害,勿复悔。”太祖曰:“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普对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默然,事遂中止。

开宝六年秋,加守信兼侍中。太平兴国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钜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选自《宋史·石守信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亟.赴之亟:急速

B.市.田宅以遗子孙市:购买

C.君臣之间无所猜.嫌猜:揣测

D.不可复委.以兵权委:委托

解析:猜:猜忌。

答案:C

1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石守信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①遇敌高平,力战②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③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

④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⑤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⑥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解析:①是与敌军相遇,属于常规作战,不能说是能征善战,⑤降太原援军算得上善战,但此项的重心在“皆

杀之”,此项重在说石守信杀戮太甚,⑥指石守信忠心。

答案:C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守信先是事奉周太祖,在周朝屡建大功,得到重用;后来助宋太祖登上帝位,并多次率军平定地方节度使叛乱。

B.宋太祖直言自己因担心黄袍加身的重演睡不安稳,众大臣听后心中惊骇,第二天都乞求解除兵权。太祖达成心愿。

C.杯酒释兵权后,宋太祖想由符彦卿掌管军队。赵普认为符彦卿名位已盛,又以太祖自己负周世宗为例,力谏不可。

D.石守信兵权被释后,听从太祖的意见专心敛财,不顾百姓死活。他兴建寺庙,征调民力却不给钱,百姓深受其苦。

解析: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可见石守信不是因为兵权被夺才专心敛财。

答案: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

译文:

(2)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译文:

答案:(1)攻破城池在朝夕之间,皇上御驾亲临,可以一鼓作气扫平。(关键词:破、朝夕、大驾、一鼓)

(2)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身上,即使你不想当皇帝,那可能吗?(关键词:孰、欲、汝、不为、其、可得)

参考译文: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奉周太祖,得以隶属帐下。跟随周世宗征伐晋阳,在高平与敌相遇,奋力作战,升迁为亲卫左第一军都校。跟随征伐淮南,担任先锋,攻下六合,进入涡口,攻克扬州。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使。

太祖即位,李筠叛乱,石守信与高怀德率领先头部队前去讨伐,在长平击溃了李筠的部队,斩首三千级。又在泽州打败了他的三万人马,俘获假河阳节度使范守图,降服太原来的援军数千人,把他们全部杀掉。李重进在扬州反叛,皇帝亲征,到达大仪顿,守信派快马驰报:“攻破城池在朝夕之间,皇上御驾亲临,可以一鼓作气扫平。”皇帝急速赶去,果然攻克了这座城池。

乾德初年,皇帝趁晚朝与石守信等人饮酒,正喝得尽兴,皇帝说:“我没有你们就到不了今天的地位,然而

我为天子,还不如当节度使时快乐,我整晚都没有安稳地睡过觉。”石守信等人磕头说:“如今皇上的天下已定,谁还敢有二心呢,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皇帝说:“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身上,即使你不

想当皇帝,那可能吗?”石守信等人拜谢说:“臣下愚钝,没有考虑到这些,希望陛下怜悯我们。”皇帝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不如多积累金钱、购买田宅留给子孙,欣赏歌儿舞女以享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忌,不也很好吗。”石守信拜谢说:“陛下想到这些,可谓是让死复生让骨生肉(恩重如山或再生之德)。”第二天,都声称有病,请求解除兵权,皇帝依从了他们,都因为他们散官回家,赏赐非常丰厚。

之后,太祖想让符彦卿掌管军队,赵普多次进谏,认为彦卿的名望和地位已经很高了,不可以再把兵权委托给他,太祖不听。赵普说:“希望陛下深思利害,不要后悔。”太祖说:“你苦苦怀疑彦卿,为什么?我对待彦卿很优厚,彦卿又怎么会辜负我呢。”赵普说:“陛下为什么能够辜负周世宗呢?”太祖沉默无语,这件事于是作罢。

开宝六年秋,加授石守信为侍中。太平兴国九年,石守信去世,终年五十七岁,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号武烈。

石守信多次担任藩镇重任,专好聚敛财物,积累钱财数万。特别信奉佛教,在西京修建崇德寺,招募百姓运送砖瓦木料,驱使逼迫得很急,却不给工钱,老百姓多受其苦。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登进士甲科,由秦桧荐于朝,桧主和议,刚中不敢言。金归侵.疆,桧遣刚中为宣谕司参谋官;及还,除礼部侍郎。复遣刚中为川、陕宣谕使,谕诸将罢兵,寻.充陕西分画地界使。金使乌陵赞谟入境,欲尽取阶、成、岷、凤、秦、商六州,刚中力争不从;又欲姑.取商、秦,于大散关立界,刚中又坚不从。

兀术遣人力求和尚原,刚中恐败和好,于是割秦、商之半,弃和尚原以与金。朝廷命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刚中治蜀,颇有方略。宣抚司旧在绵、阆间,馈饷不继。刚中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诸关声援相接,乞移司利州。自是省费百万。刚中始至,即欲移屯一军,大将杨政不从,呼政语之曰:“刚中虽书生,不畏死!”声色俱厉,政即听命。

都统每入谒,必庭参然后就坐。吴璘升检校少师来谢,语阍吏,乞讲钧敌之礼。刚中曰:“少师虽尊,犹都统制耳,傥变常礼,是废军容。”行礼如故。

奏蠲四川杂征,从之。时刚中于阶、成二州营田,抵秦州界,凡三千余顷,岁收十八万斛。先是,川口屯兵十万,分隶三大将,刚中请分利州为东、西路,诸裨将领安抚者皆罢,从之。弛.夔路酒禁,复利州钱监为绍兴监。

秦桧怒刚中在蜀专擅,令侍御史汪勃奏置四川财赋总领官,以赵不弃为之,不隶宣抚司。不弃牒宣抚司,刚中怒,由是有隙。不弃颇求刚中阴事言于桧,桧阳召不弃归,因召刚中。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选自《宋史·郑刚中传》)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归侵.疆侵:侵占

B.寻.充陕西分画地界使寻:不久

C.又欲姑.取商、秦姑:暂且

D.弛.夔路酒禁弛:设置

解析:弛:解除,废止。

答案:D

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

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B.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

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C.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

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D.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解析:原文标点: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桧闻愈怒,遂罢贵桂阳军居住;再贵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

答案:C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刚中是成也秦桧,败也秦桧。当年因秦桧的推荐,郑刚中仕途通顺且坦荡;后与秦桧反目成仇,被秦桧迫害致死。

B.郑刚中很有民族气节。秦桧力主议和,郑刚中不敢非议,但在面对金使的强横所求时,他敢于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C.郑刚中胸怀大局能屈能伸。兀术派人强求和尚原,郑刚中担心和好局面被破坏,被迫割让秦、商土地,放弃和尚原。

D.郑刚中精于经划调度,威震巴蜀。主蜀期间,郑刚中恩威并施,把军政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部下杨政等先后折服。

解析:郑刚中因治理四川时独断专行而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只是贬了郑刚中的官,文中没有说秦桧将郑刚中迫害致死。

答案:A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师虽尊,犹都统制耳,傥变常礼,是废军容。

译文:

(2)不弃颇求刚中阴事言于桧,桧阳召不弃归,因召刚中。

译文:

答案:(1)少师虽然尊贵,还是都统制,倘若改变常礼,这是废弃军容。(关键词:尊、犹、傥、是、废)

(2)赵不弃极力寻求郑刚中秘事告诉秦桧,秦桧假装召不弃回来,趁机召回刚中。(关键词:颇、阴事、阳、归、因)

参考译文:

郑刚中,字亨仲,婺州金华人。进士甲科及第,由秦桧推荐给朝廷,秦桧主张和议,郑刚中不敢表明看法。金国归还侵占的土地,秦桧派遣郑刚中担任宣谕司参谋官;回来后,任礼部侍郎。又派遣郑刚中担任川、陕宣谕使,告谕众将停战,很快充任陕西分画地界使。金国使者乌陵赞谟入境,想全部索要阶、成、岷、凤、秦、商六州,郑刚中力争不答应;又想暂且索取商、秦,在大散关立界,刚中又坚决不答应。

兀术派人力求和尚原,刚中怕败坏和好,于是割让秦、商的一半,舍弃和尚原给金。朝廷命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刚中治理四川,很有方略。宣抚司以前在绵、阆之间,粮饷供应不上。刚中上奏:“利州在潭毒关内,与兴、洋诸关声援相接,请求把官署搬到利州。”从此节省百万费用。郑刚中刚到时,就想迁移一军去屯田,大将杨政不听从,刚中叫来杨政对他说:“刚中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不怕死!”声色俱厉,杨政立即服从命令。

都统每次来谒见,必须在庭中参礼后才就座。吴璘升检校少师来谢恩,告诉守门吏,请求上报要求平等的礼节。郑刚中说:“少师虽然尊贵,还是都统制,倘若改变常礼,这是废弃军容。”行礼还像往常一样。

刚中上奏免除四川杂税,皇上听从了。当时郑刚中在于阶、成二州营田,到秦州边界,共三千多顷,年收入十八万斛。以前,川口屯兵十万,分别隶属三大将,刚中请求分利州为东、西路,众副将兼任安抚使的都罢免,

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解除夔路酒禁,恢复利州钱监为绍兴监。

秦桧恼怒郑刚中在四川独断专行,命令侍御史汪勃上奏设置四川财赋总领官,任命赵不弃担任,不属宣抚司。赵不弃将文书送到宣抚司,郑刚中大怒,从此有了嫌隙。赵不弃极力寻求郑刚中秘事告诉秦桧,秦桧假装召不弃回来,趁机召回刚中。刚中对人说:“孤独危险的迹象,唯有依赖皇上知道了。”秦桧听说后更加恼怒,于是罢免他,责降桂阳军居住;再降为濠州团练副使,安置复州处分;再移到封州,去世。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有同年生忌之,扬言为于玉立所荐,自是有东林之目。

张差梃击事①,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②,此何等事,乃以‘疯癫’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

‘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昌期即移疾去。

天启元年还朝。刘一燝以次辅当国。其冬,首辅叶向高至。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向高不悦。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燝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允放。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向高怫然曰:“上所传,何敢不奉?”昌期曰:“公,三朝老臣。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向高默然。昌期因备言一燝质直无他肠,向高意少解。会顾大章亦为向高言之,一燝乃得善去。两人故向高门下士也。

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有小珰赐绯者,叱曰:‘此非汝分,虽赐不得衣也。’其强直如此。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昌期愕然曰:“谁为此言以误公?可斩也。”向高色变,昌期徐起去。语闻于涟,涟怒。向高亦内惭,密具揭,请帝允忠贤辞,忠贤大愠。会有言涟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遂深怒不可解。及向高去,昌期知势不可留,具疏乞假,遂落职闲住。

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忠贤恨不置.。明年二月,复于他疏责昌期已削籍犹冠盖延宾,令缇骑逮问。昌期慷慨对簿,词气不挠。四月晦,毙于狱。

(选自《明史·缪昌期传》)

①梃击事:当时,神宗皇后无子嗣,王恭妃生子常洛,郑贵妃生子常洵。开始,因郑贵妃得宠,神宗想违背“立嗣以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东林党的反对,不得已只好册立朱

常洛为太子。这时,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②青宫:东宫,太子朱常洛的府邸。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疾:妒忌

B.谓欲沮.其来沮:阻止

C.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指:旨意

D.忠贤恨不置.置:释放

解析:疾:厌恶。

答案:A

2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缪昌期敢于慷慨直言的一组是

①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②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③昌期因备言一燝质直无他肠④杨君此疏太率易⑤请帝允忠贤辞⑥昌期慷慨对簿,词气不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①是刘光复之言,④⑤是叶向高所为。

答案:C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缪昌期为诸生时就负有盛名,然举业坎坷,直至五十二岁才得中进士。又被同年考生所忌恨,诬其因人成事。

B.张差梃击东宫一案,缪昌期怒不可遏,挺身而出,痛责刘廷元等人草率从事,包庇乱臣贼子,辱没忠臣义士。

C.刘一燝遭小人离间触怒首辅叶向高,结果被魏忠贤下旨放归。叶向高在两门生的极力劝说下,逐渐放下成见。

D.缪昌期是东林党人,因代杨涟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而遭到魏忠贤的嫉恨,后因汪文言案被捕入狱,惨死狱中。

解析:只是传言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是缪昌期代拟,真假未知。

答案:D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

译文:

(2)及向高去,昌期知势不可留,具疏乞假,遂落职闲住。

译文:

答案:(1)如果一传旨就放归两位大臣,他日天子行事不加节制,便再也不能阻止了。(关键词:若、放、异日、手滑、复)

(2)等到叶向高离去,缪昌期知道形势已不容他留下,上书请假,于是罢官闲住。(关键词:及、去、势、具疏、乞)

参考译文: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作诸生时有盛名,中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龄已五十二岁。有同年考中的生员忌恨他。扬言他是于玉立举荐的,从此有东林的名目。

张差梃击事件,刘廷元首先说是疯癫,刘光复附和他,上书攻击揭发的人,说不应该惊诧地把他当作奇货,

以此居首功。昌期很愤怒,对朝士说:“奸徒攻击东宫太子,这是何等大事,竟然以‘疯癫’二字庇护天下乱臣贼子,用‘奇货元功’四字辱没天下忠臣义士!”刘廷元之流听到他的话,深深忌恨他。给事中刘文炳弹劾大学士吴道南,于是暗中诋毁缪昌期。缪昌期于是称病离去。

天启元年缪昌期还朝。刘一燝以次辅当权。这年冬天,首辅叶向高到任。小人向叶向高离间刘一燝,说刘一燝想阻止他来朝,向高不高兴。正逢给事中孙杰秉承魏忠贤的旨意,弹劾刘一燝以及周嘉谟,魏忠贤立即传旨允许放归。缪昌期立即拜见叶向高,极力奉劝说二人是受先帝遗诏的大臣,不可轻易放逐,内宫传旨不可轻易遵奉。叶向高生气地说:“皇上传旨,怎敢不遵奉?”缪昌期说:“你,三朝老臣。你刚到朝廷,以去留不定来力争,一定可以争取。如果一传旨就放归两位大臣,他日天子行事不加节制,便再也不能阻止了。”叶向高沉默无语。缪昌期于是详细陈说刘一燝质朴正直没有其他企图,叶向高怒意才稍稍缓解。适逢顾大章也向叶向高进言,刘一燝才得以平安离去。两人本来就是叶向高门下之士。

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呈上,缪昌期正好拜访叶向高。叶向高说:“杨涟这个奏疏太过轻率。有个小内监被赐红色官服,他斥责说:‘这不适合你的名分,虽然赏赐了也不得穿。’他强硬率直到如此地步。此疏果真施

行,怎么能得到这样小心谨慎的人在皇帝身边?”缪昌期惊愕地说:“谁说了这样的话来误导你?可以处斩。”叶向高变了脸色,缪昌期缓缓起身离去。这些话被杨涟听到,杨涟很生气。叶向高内心也很惭愧,秘密写揭帖,请求皇帝允许魏忠贤辞去,魏忠贤大怒。恰逢有人说杨涟的奏疏是缪昌期代为草拟,魏忠贤十分愤怒不可排泄。等到叶向高离去,缪昌期知道形势已不容他留下,上书请假,于是罢官闲住。

五年春天,因为汪文言案件讼词牵连,削去官职传讯审问。魏忠贤怨恨他不释放他。第二年二月,又在其他奏疏中斥责昌期已经削职还穿着官服乘着官车延请宾客,下令缇骑逮捕审问。昌期慷慨对簿公堂,言辞气势不屈服。四月底,死于狱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要点 题文齐读 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大致方法是: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读文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 “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 “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此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 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另IJ 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还有一个常见词: 掾(yum):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 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趣) 1、 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地方 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 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掌管军队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 表官职变化的词语。 ①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女口: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女口: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女口:举其偏,不为党。 拜:授予官职。女口:……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 ?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1>表官职的 ⑴ ⑵ ⑷ ⑹ (8) (10) (12) (14) (16)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女口: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连将军等。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最高行政长官。尚书属 下部员。 三司 尚书 郎中 I 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I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I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I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主持,相,辅佐。 (3) (5) ⑺ (9) (11) (13) (15) (17) (19) (20) 主簿:秘书。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太尉:军事首脑。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太史:记史,管文收。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府 州县历人丞授击 知知知经行县教游 、、、 、、 、、、 23456789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文言文整体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B.纵情以傲物纵情:尽情 C.永保无疆之休休:美 D.所宜深慎深慎:特别谨慎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情不胜其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君当神器之重安步以当车 C.必积其德义积土成山 D.貌恭而不心服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3.下列句子与“以其无礼于晋”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 (一)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涉起而王,使周市略定地。立咎为王,与军相攻于临济。平从少年往事王咎于临济。王以为太仆。说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起而王王:称王 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 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在家乡祭祀土地神的活动中,他担任主持分配祭肉的工作,他分配的祭肉很公平,受到了家乡父老的高度称赞。 B.平到修武投降汉军之后,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土地与楚讲和,项王装作没听到。 C.为了解荥阳城之围,平建议汉王拿出重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相互产生怀疑之心,汉王同意了他的建议。 D.在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之时,汉王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便对亚父大起疑心,平反间计获得成功。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②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17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缪整理)讲解

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缪整理) 一、史传类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襄公三年》 征拜郎中。《张衡传》 东曹掾。” 《<指南录>后序》 嗣同》 宴》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贡禹传〉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赵充国传》 白《与韩荆州书》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袁盎传》 辄积年不徙。”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常见官职归类 ①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②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③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二、史传类文言文常见生活词语归类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

文言文阅读史传类古文常用词整理及解说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庭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

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 古典诗文 2012-01-14 0723 5d56b7b40102du1y 文言阅读(史传类)重点词语归类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数高,题型稳定。这为文言文阅读复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多年以来,文言文阅读的文章题材都是人物传记,掌握好这类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能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文言文。现将这类重点词语归类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1.表示官位升迁、任免类的词语 (1)辟征召。 例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官内侯。《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2)迁升官。 例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朗,再迁为安乐太守。《后汉书·陈王列传》 (3)拜任命,授给官职。例同上。 (4)举举荐。例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新唐书·裴崔卢李王严列传》 (5)擢提拔、选拔。例同上。 (6)调调迁。例同上。 (7)累迁多次提升。例累迁吏部侍郎。(2003年高考卷) (8)徙改任。例(杨绩)降长宁军节度使,徙知琢州。《辽史·列传第二十七》 (9)拔提拔。例朕拔卿于仇虏之中。《贞观政要》 (10)除任命、授职。例无何,复除宣徽史,知河阳。《宋史·列传七十五》 (11)转改任。例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三国志·毛玠传》 (12)摄代理。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

(13)署委任、代理。例署为府长流参军。(1999年高考卷) (14)典主管。例玠尝为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三国志·毛玠传》 (15)知作某地的知县。例(郭永)寻知大谷县。(1996年高考卷) (16)相作某国的丞相。例且臣闻管仲相齐。《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例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例黜仁约为清水令(2000年京、皖、蒙春季高考卷)。 2.表示有才能或因才能被看重(不重用)类的词语 (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例(毛玠)少为县吏,以清公称。《三国志·毛玠传》 (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例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3)异认为才能奇特。例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三国志·魏书·恒二陈徐卫卢传》 (4)见知被人所知。例(田单)为临淄市掾,不见知。(2001年高考卷) 3.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1)害嫉妒。例冯敬之属尽害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短说某人的坏话。例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新唐书·郭子仪列传》 (3)隙与某人有隔阂。例融与郗虑有隙。《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4)刺①指责。例刺诸县短长。(1996年高考卷) ②名片。例刺入即出见之 (5)衔恨。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鄯善、敦煌以绝汉道。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然羌戎小夷,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务,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 初,罕、开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充国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豪靡忘使人来言:“愿得还复故地。”充国以闻,未报。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护军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虏,不可擅遣。”充国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语未卒,玺书报,令靡忘以赎.论。后罕竟不烦兵而下。 (节选自《汉书·赵充国传》) 须:等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傍:临近 B.此皆骁骑难制.制:制服 C.诸君但欲便文自营.营:考虑 D.令靡忘以赎.论赎:赎罪 解析:傍:临近,是动词。此处应作名词,旁边。 答案:A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B.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C.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D.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解析:原文标点: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充国为人沉勇有谋略,通晓兵法,并熟悉民族事务。在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赵充国审时度势,立下丰功伟绩。 B.少数民族之间订立同盟,皇帝心中不安,询问赵充国。赵充国认为少数民族之间联盟并非第一次,应及早做好防范。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及练习附参考答案

2020届高考语文复习案《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古代用以表明时间的,有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的专用术语。 还有表明时间转换的一些词语,如“少时、初、先、尝、及、既而、俄而、已而、少顷、顷之、久之、未几、须臾”等。 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找出并把握这些词语,可以了解传主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做的不同的事情,把这些事情贯连起来,就是传主一生的经历。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以在记述人物时,往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为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穿了起来。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表明辞职的词语有“致仕”“乞骸骨”等。 古代担任地方上的某个职务,常常采用官职名加地名的叫法,如巡浙江,那是担任浙江巡抚(或巡按之类),知杭州,那是担任杭州知州(或知府),判扬州,那是担任扬州通判等。这也是阅读人物传记必须知道的。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这“五个W”如同记叙文的四要素或五要素,在阅读人物传记时,问问自己这一部分是写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这样也就弄清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样这一部分也就读懂了,至于还有几个意思不懂的词语,也完全可以根据对这一事件的整体把握去蒙,去猜,这些词语决不会成为阅读人物传记的拦路虎。 人物传记是由几件这样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都弄清这“五个W”,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 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写祖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一贯如此,始终如一的个性。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 总之,阅读人物传记,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去明事,知人,辩理(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俸: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通“疲”,疲劳。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 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本:根本。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鄙:见识短浅。)豪:收天下之豪杰。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è)、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诈、(chǎn )、谲( ju é) 1、鲠(gěng):直爽,正直。骨鲠:正直,刚强。 如《后汉书·任隗(kuí)传》:鲠言直议,无所回隐。(回隐:回避,隐藏。)

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

文言文整体阅读技巧 一、文意梳理法 即第一遍诵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这篇文言文写了什么人(主要是传记对象),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有些什么行为举止(起因、经过、结果),通过这些行为举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格,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姓名、字号; 2.籍贯;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 4.学识 5.性情; 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 7.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二)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 ①年号+初,如:乾元初; 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 ③年号+中,如:天监中; ④年号+末,如:建安末。 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

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 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人物传记中,因为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二、题目推导法 即先看试题的选择题,根据选项提供的信息去理解文章内容。自主命题的多数省(市)卷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道选择题,一般都是考查信息提取和文意把握的。前者一般是把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涉及的是什么人,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以及行为有何特征,等等。而后者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史传类文言文重(完美整理版)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史传类文言文重 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 0827 1430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1999年通过写苏琼为官所做的六件事:“应对曹芝、公正断案、妙题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请命、革除旧弊”来表现苏琼“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品质。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文度深衔之(怀恨) 乘李侃率之以乘城 /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 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高考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0)主簿:秘书。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高中文言文史传类文本阅读(有详解)

语文史传类文本阅读(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继昌字世长。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 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太祖欲选尚 ..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 开宝 ..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贼忽开城伪遁,有终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寨。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 城中战声,泣请引去。继昌曰:“当俟主帅 ..命。”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 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閤门使。俄以目疾求归京师。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继昌以疾 表求休致 ..。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B.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C.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D.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尚,在此意为被选中与公主婚配。据《宋史》载,驸马尚主后,在家族中会提高一个辈分,与父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板块一史传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禇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 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俱有盛名,冠于中兴。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 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 ..,而内有所褒贬也。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苏峻之构逆也,车骑将军郗鉴以裒为参军。峻平,以功封都乡亭侯,稍迁司徒从事中郎,除给事黄门侍郎。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以后父,苦求外出,除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半洲。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 采。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裒以中书铨管诏命,不宜以姻戚居之,固让. ..诏以为左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兖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假节,镇金城,又领琅邪内史。 初,裒总角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骇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藩,朝野咸叹服之。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 (节选自《晋书·褚裒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其外无臧否 ..,而内有所褒贬也 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B.不宜以姻戚居之,固让. 让:责备 C.裒总角诣.庾亮 诣:拜见

高考文言文考试指导: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解题方略 含答案 精品

近几年来,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型和分值,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考查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筛选辨别文中重要信息,文意的分析归纳和翻译等。考生在复习这一块时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得分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方法,没有探索传记文的特点,没有发现出题规律,也没有总结做题的方法,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一、高考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知人 知人,就是清楚地认识人物及人物关系。 高考文言文,几乎都考史传类文章,而且多选择廉吏的一生小传,选择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其一,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写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其二,为了突出这一点,常采用人物对比的手段,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人物链,阅读时一定要理清这个人物链上的有关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比人物、陪衬人物等以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 2.明事 高考文言文考题一般是人物的良好品行,在选材上是优秀人物,那么依据人物传记是“整理”而来的原则,这个整理出来的事迹一定比较集中,我们在阅读中就要牢牢抓住这一点信息去体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3.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评价”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分析,也就是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 首先,高考选文一般思想性较强,所以把握人物的品质、才能、贡献、才华、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 这些年的文言文试题都有明确的指向。就内容而言,大多为古代良臣名吏,重要人物的美言、佳话、善行,要么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要么高风亮节、勤政爱民、执法如山、廉洁奉公、刚直不阿,要么写其瞻亲奉母、相夫教子、兄弟和睦等人伦品德,都暗合时代特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向上。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既而辽以问羽()②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2.翻译下面句子。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译文: 3.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溪举于市D.帝感其诚 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 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A.后特征为洛阳令/事物特征B.流血被面/唯见布被覆尸 C.大言数主之失/不计其数D.威不能行一令乎/行之有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译: 3.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的精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动人。 B.皇上本来要箠杀董宣,但董宣的义正词严、宁死不屈,使得皇上引咎自责,向他道歉。 C.董宣在洛阳任上,奋力打击豪强,豪强们没有不害怕他的,纷纷敛声匿迹,百姓多有口 碑。 D.董宣一生廉洁,去世后家里只有几斛大麦和一辆破车。光武帝得知他一贫如洗,为之感 伤叹息。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