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真对待权利 笔记

认真对待权利 笔记

认真对待权利 笔记
认真对待权利 笔记

认真对待权利------读书笔记

一·法理学

德沃金在本书中的批判性部分中对两种理论作出了批评:第一,关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论;法律实证主义认为,它是关于一个法律命题真实性的必须和充分条件的理论,即认为法律的真理性就在于这些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机构所制定的这一事实,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第二,关于法律应当是什么,人们所熟悉的法律机构应当如何行事的理论。(这就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认为法律和法律机构应当服务于一般福利,而不是别的任何东西。这些是边沁哲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德沃金对假定这两种理论的相互独立性的认知也做出了批判。在建设性部分,德沃金强调了自由主义传统的组成部分:个人人权的观念,在法律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中都无它的一席之地,边沁甚至把这一观念称为“胡言乱语”。

当法律职业者们在处理法律问题时,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他们会综合使用三个特殊的技巧:一是分析法规和司法意见,从这些官方渊源中精炼出法律原则;二是分析复杂的事实情况,从事实的分析中准确的总结出基本事实,;三是用战术词汇司考、设计法规和法律制度,使他们能够带来预先确定的特定的社会变化。

作者表达了英美法理学的不满,提出“法理学问题的核心是道德原则问题,而不是法律事实或战术问题。作者对哈特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哈特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他对于原则问题有一种直觉,并且对道德问题的阐述具有杰出的洞察力”(21)。哈特对不正常精神状态下的犯罪的辩护提出了很具有普遍性的论证。“这些论点与一个广泛的道德传统相结合,构成了一些法律原则。这些原则所极力主张的是,政府必须以尊重和尊严对待其公民,这种尊重与尊严也是社会成员之间所要求的”(26)。德沃金反对当前自由主义者以工具主义的语言来表达,他把哈特引为同一战线,哈特所持有的观点认为:“自由主义者应该通过强调道德原则对法律进行限制的作用,而不是引证法律互相冲突的目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它应该致力于植根于我们传统中的法律原则,并用其支持这样的要求,即社会无权在没有律师的情况下审判一个人,不管社会大多数人授益与否,一个被指控的嫌疑人在审判之前是自由的”(28)。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法理学应在法律与道德理论之间建设桥梁。

二·两种规则模式

本章和第三章,对于“只有明确的政治决定或明确的社会实践创造了权利时,个人才享有法律上的权利”这样一种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它是一种不充分的法律概念理论。

解释“法”是什么、“法律”是什么,是颇令人困窘的。当代比较风靡的是“法律实证主义”,作者选择哈特的观点进行探讨。

法律实证主义有三个基本理念:一是,法律是是决定公共权力的惩罚或强制的一套特殊规则,法律规则有特定的与其内容无关的标准检验。二是,当法律不足的时

候,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来弥补。三是,权利义务由法律规则决定,而行使自由裁量权不是在实施一项法律权利。哈特在奥斯丁的基础上区分了第一规则和第二规则,他认为:一条规则具有约束力,一是因为它被接受了;二是因为它们是有效的。

德沃金从原则的地位开始批评哈特的理论。他提出了一个事实,在法律争论场合,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人们使用更多的不是规则,而更多是原则而发挥作用的标准。那么,原则和规则有何不同呢?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之间的区别是逻辑上的区别。“规则在适用时,是以完全有效或者完全无效的方式”(43),而“当我们说某一条原则是我们法律制度的原则时,它的全部含义是:在相关的情况下,官员们在考虑决定一种方向或另一种方向时,必须考虑这一原则”。规则和原则之间的第一个差别带来第二个差别。“原则具有规则所没有的深度——份量和重要性的深度。当各个原则互相交叉的时候,要解决这一冲突,就必须有关原则份量的强弱”,而两条规则如果冲突,则只能是其中一条有效。

当然,原则和规则有时候不是很清楚的。有时,一条规则和一条原则能够其同样的作用,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别几乎只是形式的问题。“像‘合理的’、‘过失’、‘不公平’和‘意义重大的’这样的词汇经常具有这种功能。这些词汇中的每一个都使得载有这种词汇的规则本身的适用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这条规则之外的各种原则和政策,而且,正是这种方式使得这条规则本身更像一条原则。但是这并没有把这条规则完全变成一条原则,因为虽然这些词汇的界限很细微,但它仍然限制着这条规则所依赖的其他原则和政策的种类”(48)。

原则的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法律。我们或者认为原则是法律,必须遵守;或者认为原则是法外的。法律实证主义为后者提供证明,认为,当一个案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把原则包括在内的时候,法官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去裁决,这一自由裁量相当于一件新的立法。

要驳倒该观点,必须分析自由裁量的概念。自由裁量是在根据特定权威设定的标准而作出决定的情形下使用的。德沃金非常形象地比喻到,“自由裁量权,恰如面包圈中间的那个洞,如果没有周围一圈的限制,它只是一片空白,本身就不会存在。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52)。有三种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需要判断的、不受监督的,第三种是强烈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即“不受权威机关为他确定的准则的约束”,比如受命选派五个人去巡逻的中士有自由裁量权来决定谁去巡逻。三种意义的自由裁量权,都逃脱不了评价。

因此,以“自由裁量权”理论来否认原则作为法律是错误的。承认原则作为法律还必须抛弃哈特所谓“承认规则”的学说。哈特区分了承认规则,认为承认规则具有约束力是因为被接受,而其他规则的有效性均来自承认规则的条件。这种解释不符合原则的情况。法律原则“源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的一种职业和公共正当意识。这些原则的持续的力量,来源于这种意识的保持”。(62)因此,首先检验原则效力的是其制度性的支持,而这种制度性支持无法和承认规则相联系。因为,承认规则是一种相当固定的主要规则。前者很难归入后者。第二点,原则也不是习惯法。习惯法是因为其被接受而有效,而非其符合承认规则。所以,它的存在是哈特理论的一个伤口。只不过哈特心目中习惯法的比例是很小的,如此,他显然不会将诸种原则归入习惯法的范畴,来扩

大他的伤口。德沃金最后感慨到,“如果我们实际上试图列出所有有效的原则,我们就会失败。原则是有争议的,原则是有重要的分量的,原则是数不清的,并且,它们的转移和变化是如此迅速,以至于当我们还没列举到一半,这一清单的开关就已经过时了。即使我们大功告成,我们也不会掌握一把法律的万能要使,因为不会什么东西留待我们的万能钥匙去解答”(67)。

最后也需要抛弃实证主义的第三个基本观点,“只有规则设定义务”的观点。义务也可以由法律原则设定。“只要支持这样一项义务的理由比反对的理由来得强大,法律义务就存在”(68)。

第一章中德沃金指出,背景权利,即以抽象的形式掌握在个人手中以反对最为整体的社区或社会的决定;具体的、制度上的权利,用以反对一个具体机构所作的一项决定。在这里的法律实证主义是,只有明确的政治决定或明确的社会实践创造了权利时,,个人才享有法律上的权利。此处,德沃金提出了另外一种概念理论,说明个人如何享有由明确的决定或实践所创造的权利之外的法律权利;也就是说,甚至在疑难案件中,没有明确的决定或实践可以遵循时,个人对于具体的审判决定仍可能享有权利。他提出了一个司法的规范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原则与政策观点的区别,并为基于原则观点的司法决定与民主原则一致的理论辩护。

随后讨论了立法上的权利理论的基础,通过对罗尔斯的有说服力的,有影响的正义理论的分析,凭我们对正义的直觉可以推测,人们不仅具有权利,而且在这些权利中还有一个基本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权利,即是对于平等权的的独特观念,德沃金将之称为平等关心与尊重的权利。本书关于政治权利被认为是基本的、和不言而喻的获得平等关心与尊重的抽象权利中衍生出来的具体权利,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的经济权利将如何追溯到那一抽象的权利。

三·案例(疑难案件与宪法性案件)

第四章与第八章论述了守法的规范理论。在此,德沃金研究了一些案件,在这些案件中,个人由立法而享有的权利(虽然并不必然是他的法律权利)引起争议。本章并未讨论任何特定的个人权利,而只是讨论了承认个人享有与他们的法律权利不同,而且先于法律权利而存在的某些立法权利的后果。它符合任何政治理论的一个最重要要求,即将权利置于首要位置:它提供了在不能肯定人们实际上享有什么权利和该权利有争议的条件下的守法理论。

另外作者分析法律权利不确定和有争议的案件。如因良知违反征兵法,有人认为应该惩罚否则是不公平的。当一个法律不明确时,以及当一个公民认为该法律允许做什么而其他公民则认为该法律不允许做什么时,他应该怎么办?这有三种可能。第一,尽管认为政府是错的,还是应该服从行政权威的命令。第二,遵循自己的判断,直到作出了一个制度化的决定,比如法院作出了另外的判决。第三,如果法律本身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尽管最高法院作出了相反的判决,在判决之后,他仍可以遵循他自己的判断。当然他在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任何法院作出的相反的判决,否则他就是在做一个不可靠不理性的决定。

在法律不明确的时候,“我们的实践,即鼓励不同的团体去追求他们自己的理解,提供了检验相关假设的一种手段”(279)。第一种模式堵死了根据道德理由改变法律的主要渠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所遵循的法律将必然成为不那么公平和公正的,而我们公民的自由必然会消失”(280)。第二种模式必须被拒绝,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任何法院,包括最高法院,都可能宣布自己的决定无效。有些人建议公民遵守法院决定再通过立法程序改变法律,这些人忽视在这过程中公民良心受到的损害。第三种模式是最好的,是对我们社会中人的社会义务的最好阐述。“一个公民对法律的忠诚,而不是对特定个人对那一法律是什么的观点的忠诚,而且,只要他根据他自己的对那一法律要求的是什么的考虑和合理的观点去行为,他的行为就不是不正当的”(283)。宪法的高度道德化,使得公民从自己的信念出发,可以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法律也必然支持他们。如此,法律制度就鼓励人民自己决定或者通过商议,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行动。当然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分裂。“这一战略的成功取决于该社会中对于什么是好的理由或什么是坏的理由有充分的一致,因此,尽管不同的人们会得出不同的观点,但这些分歧既不会深刻也不会频繁到如此程度,以致于使这一制度成为不可实行的,或者成为对那些根据自己的判断行动的人构成危险“(286)。

这种模式要求政府只要可能,都负有努力去保护公民判断的义务。具体来讲,首先公诉人在决定指控的时候,必须在他宽容的责任和对这些人定罪将分裂社会的冒险之间找到平衡。他要决定争论中的法律,代表的是原则还是法律,如果是原则的话就应该提起控诉,比如,种族隔离的法律。而在合谋抵抗征兵法的案件中,公平和功利的的平衡在于:宽容会不会导致抵制征兵法的人数增加很多。“在每一种情况下所产生的问题是:这些问题是否已成熟可以提交司法管辖,或者,通过司法是否可以以将会减少进一步的不同政见,或消除更深的不同政见的基础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290)。

第九章与第六章“人们受到平等关心和尊重的权利”相联系,阐明如何用平等的观念解释美国宪法的平等保护条款,以及对平等观念的这种运用如何同我们对于种族歧视的直觉相吻合,这一观念如何支持所谓的反歧视的具有政治争议的实践。与第十二章论述相同,说明不同的理由如何能从相同的渊源中导出类似的公民权利。

德芳尼斯案(对少数民族优惠的法学院录取政策)提出一个问题,即从法律上来说,平等保护条款是否使得一切种族区分都成为违宪行为。这里需要注意,平等作为一项政策和平等作为一项权利之间的区别。那么,公民作为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平等权利?这种权利可能优胜于目的在于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项目,包括改善社会整体平等的社会政策。

公民有两类平等权利,一类是平等对待的权利,即某些机会或资源或义务的平等分配权利。第二类权利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就是与其他人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心的权利。“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对待的权利是基本的,而平等对待的权利则是派生的。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将意味着一个平等对待的权利,但绝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如此。德芳尼斯在法学院的名额分配中没有一个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个人可能在初级教育中有平等对待的权利”,“法律教育则不是如此关键,以致于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享受法律教育的平等权利”

(300)。德芳尼斯享有平等对待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可能因为法学院的选择而被合理限制。

边沁的心理功利主义由于过于理想化而失败,“无论如何,确认、衡量及累加众多的人们所感受到的不同的快乐与痛苦将是不可能的”(307)。求助于功利主义的选择以提供一个达致的理由,来证明将某些阶层的申请人置于不利地位的录取政策的合理性,这种策略也是失败的。功利主义力图表明,“功利主义的观点不仅尊重而且包含每个公民被当作与其他人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对待的权利。在社会政策的竞争中,每个个人的选择得到满足的机会将依赖于同对立的选择的迫切程度和人数相比,他的选择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以及有多少人与他共同的选择”(309)。但其错误在于没有区分为个人的选择与为他人的选择。功利主义把为他人的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合起来计算,一旦如此,任何人的选择得到满足的机会就不仅要依赖于其他人在稀有资源上为了自己的选择得到满足的要求,还依赖于其他人对他或他的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尊敬和倾向。“这一假设本身在政治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但又是被忽略的问题”(311)。在自由主义的命题中,首先是密尔使这一命题变得突出地重要,既政府没有全体通过法律去推行大众化的道德。人们反对这一观点,因为如果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应该被取缔,并且这一倾向有足够的力量,那么就取缔同性恋。其实反对同性恋者是为了他人的选择。

四·权利(正义和权利、认真对待权利)

“自由和自由主义”中提到密尔的《论自由》,作者对密尔的自由主义原则提出辩护。作者区分了自由的两种概念,作为许可的自由和作为独立性的自由。前者是指个人不受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去做他希望做的事情的程度,而后者则指个人作为独立和平等的人而不是附属的地位。我个人认为这个许可的自由,就是在下一章所讲的普遍的自由,也就是伯林讲的自由概念,作者这样说,“由于作为许可的自由并不区别行为形式,因而,它是一个不加选择的概念。每一项规定性的法律都削弱了公民的这种自由,如禁止谋杀的法律也以同样的方式限制了它”(345)。“作为独立性的自由却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不加区别的概念。它主张,禁止谋杀和垄断的法律不仅不会威胁一般公民的政治独立性,反而是保护这种独立性所必然要求的。如果一位社会哲学家把这种作为独立性的自由看得很重要,他就不需要贬低像安全和礼节这样的价值了,甚至不需要以一种相对的方式贬低它们。如果他根据赞成独立和平等的一般言论为言论自由辩护,那么,当这些别的价值安然无恙时,他并不会必然地主张更大限度的许可。希姆麦尔法伯小姐认为密尔原则的内在逻辑将危险地导致无政府状态,其实她误解了密尔的自由原则,把它当成许可的自由,而其实密尔使用的是独立性自由的概念。“密尔坚持道德概念,如尊严、个性和侵犯的政治意义。他试图使政治理论接受,并作为自由主义的基本词汇加以使用的,正是这些复杂的观念而不是简单的许可观念”(346)。

之所以会认为密尔自相矛盾,在于没有明白:密尔在《自由论》使用的是独立性的自由的概念,而在早期的作品使用的是许可的自由的概念。所以早期密尔认为,应该培养人们适应习惯以及权力,使个人的目标服从于所谓的社会目的。

五·善良违法和反向歧视

作者论述了一些传统权利的派生性,它们不是从一个更为抽象的、一般的自由权中派生出来,而是从平等权自身派生出来的。另外,并不存在与平等权相矛盾的自由权,确实,这样一种权利的思想自身便是一种混乱。在权利当中,获得关心与尊重的权利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是基本的权利,因为它表明集体目标的思想自身也是从这一基本权利中发展起来的。

作者认为,如果自由权要发挥其适合政治论争的作用,必须是一种更为强有力意义上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对某事享有权利,那么,即使否认这种权利符合普遍利益,政府否认这种权利也是错误的。而传统的自由概念显然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这迫使其区分出重要的、基本的自由。但如何区分呢?通过被剥离自由的感觉程度不同来区分,是行不通的。而如果按照权利的性质和程度加以区分,则势必抛弃传统自由的概念,也就是普遍的自由。

作者的核心概念是平等而非自由。“我设想我们所有人都同意政治道德的如下假定:政府必须关心它统治下的人民,就是手,把他们当作有能力经受痛苦和挫折的人;政府必须尊重它统治下的人民,就是说,把他们当作根据他们应当如何生活的理性概念有能力组织起来并采取行动的人。政府必须不仅关心和尊重人民,而且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千万不要根据由于某些人值得更多关注从而授予其更多的权利这一理由而不平等地分配利益和机会。它千万不要根据某个公民的某一集团良好的生活的概念更高尚或高于另一个公民的同样概念而限制自由权。”(357)“自由主义平等概念支配下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一种受到平等关心和尊重的权利。这一抽象的权利可以包括两种不同的权利。第一种权利是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第二种权利是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这不是一种平等分配利益和机会的权利,而是在有关这些利益和机会应当如何分配的政治决定中受到平等地关心和尊重的权利。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必须被当作是自由主义平等概念的根本要素”,“只有当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对待的根本权利被解释为要求这些特定权利时,个人对特定自由的权利才必须得到承认。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对特定自由的权利就不会与任何假定的与之抗争的平等权相互冲突了,相反,它来自于被认为更根本的平等概念”(358)。

于是出现此类的疑问:人们熟悉的自由权利,如何被认为是根本的平等概念所要求的呢?原因在于平等的概念将缩小对自由权利限制的理由。一般限制自由的理由:保护人们特定的理由,理想主义的政策性论点,功利主义的政策性论点。后两者都将受到平等概念的限制,功利主义的论点在第九章已经批评过了,受批评的原因在于该观点其实没有区分功利主义计算中的个人偏爱和外部偏爱。而理想主义政策的观点,会破坏平等概念的准则,即禁止政府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社会生活比其他形式具有更多的内在价值的主张。

公民有两类平等权利,一类是平等对待的权利,即某些机会或资源或义务的平等分配权利。第二类权利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就是与其他人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心的权利。“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对待的权利是基本的,而平等对待的权利则是派生的。在某些情况下,作为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平等对待的权利将意味

着一个平等对待的权利,但绝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如此”(300)。求助于功利主义的选择以提供一个达致的理由,来证明将某些阶层的申请人置于不利地位的录取政策的合理性,这种策略也是失败的。功利主义力图表明,“功利主义的观点不仅尊重而且包含每个公民被当作与其他人平等的个人而受到对待的权利。在社会政策的竞争中,每个个人的选择得到满足的机会将依赖于同对立的选择的迫切程度和人数相比,他的选择对他来说有多么重要,以及有多少人与他共同的选择”(309)。但其错误在于没有区分为个人的选择与为他人的选择。功利主义把为他人的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合起来计算,一旦如此,任何人的选择得到满足的机会就不仅要依赖于其他人在稀有资源上为了自己的选择得到满足的要求,还依赖于其他人对他或他的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尊敬和倾向。“这一假设本身在政治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但又是被忽略的问题”(311)。在自由主义的命题中,首先是密尔使这一命题变得突出地重要,既政府没有全体通过法律去推行大众化的道德。人们反对这一观点,因为如果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应该被取缔,并且这一倾向有足够的力量,那么就取缔同性恋。其实反对同性恋者是为了他人的选择。

六·自由和道德主义,自由和自由主义

作者探讨同性恋、卖淫和出版淫秽书,是否应当用法律禁止的问题。探讨从德富林勋爵的理论开始。他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社会有权保护自身存在;第二,社会遵循自己标准的权利。第一个观点认为,某些道德共识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是基本的要素,社会可以运用法律加以维护。但社会需要容忍与社会整体利益相一致的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只有当公众情绪发展无法容忍某种行为时,社会也就可以自由地强制实现这些权利。这个观点非常致命的地方在于,公众的痛恨被提出来作为最初的标准,只要符合这一标准,法律就可以加以禁止特定行为。另一个观点认为,某种行为,例如同性恋是有害的。进一步讲,不道德行为在一定情况下需要法律禁止,也就是如果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同意一种答案,那么,即使少数受过教育的人可能持有异议,立法者也有责任根据多数人的共识而采取行动。归纳起来就是,“社会的确有权保护其核心的、有价值的制度,以便反对广大社会成员根据道德原则所不赞成的行为”(326)。

这里何谓道德行为就很关键。有些理由不具有普遍的标准,首先被排除。比如,偏见、个人的感情反应、合理化的建议以及引证别人的观点。当我们真正对何谓道德行为提出观点,不仅预先假设了道德原则,而且预先假定了关于道德推理的更加抽象的观点,预先假定了什么样的行为可以列入不道德行为的范畴。所以当我们受同性恋是不道德的,“我就不能仅仅通过汇报我的感情而解决它们。你还将考虑我所提出的支持我自己信念的理由是否合理,以及我的其他观点和行为是否与这些理由所预先假定理论彼此一致”(332)。“我们认为偏见、合理性及个人好恶并不能证明限制他人自由本身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一认识在我们通常的道德观念中还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当然,社会的大多数也没有权利遵循自己的标准,因为,社会并没有把这种特权扩大到根据偏见、合理性和个人好恶而行事的人们身上”(334)。

七·提问

最后作者提出“我们想有什么权利?权利是可以有争议的吗?”

作者认为,如果自由权要发挥其适合政治论争的作用,必须是一种更为强有力意义上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某人对某事享有权利,那么,即使否认这种权利符合普遍利

益,政府否认这种权利也是错误的。而传统的自由概念显然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这迫使其区分出重要的、基本的自由。但如何区分呢?通过被剥离自由的感觉程度不同来区分,是行不通的。而如果按照权利的性质和程度加以区分,则势必抛弃传统自由的概念,也就是普遍的自由。

作者的核心概念是平等而非自由。“我设想我们所有人都同意政治道德的如下假定:政府必须关心它统治下的人民,就是手,把他们当作有能力经受痛苦和挫折的人;政府必须尊重它统治下的人民,就是说,把他们当作根据他们应当如何生活的理性概念有能力组织起来并采取行动的人。政府必须不仅关心和尊重人民,而且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千万不要根据由于某些人值得更多关注从而授予其更多的权利这一理由而不平等地分配利益和机会。它千万不要根据某个公民的某一集团良好的生活的概念更高尚或高于另一个公民的同样概念而限制自由权。”(357)那么,人们熟悉的自由权利,如何被认为是根本的平等概念所要求的呢?原因在于平等的概念将缩小对自由权利限制的理由。一般限制自由的理由:保护人们特定的理由,理想主义的政策性论点,功利主义的政策性论点。后两者都将受到平等概念的限制,功利主义的论点在第九章已经批评过了,受批评的原因在于该观点其实没有区分功利主义计算中的个人偏爱和外部偏爱。而理想主义政策的观点,会破坏平等概念的准则,即禁止政府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社会生活比其他形式具有更多的内在价值的主张。

解读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之原则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62394894.html, 解读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之原则模式 作者:陈丽萍 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 摘要本文阅读了《认真对待权利》一书,分析了德沃金提出的法律原则模式。并从法律实 证主义的代表观点入手,分析了德沃金对哈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从而进一步展现德沃金的法律原则理论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德沃金法律规则原则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62-02 《认真对待权利》是美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在20世纪60~70年代写成的。在这个阶段中,美国国内面临种族歧视问题、越南战争问题、善良违法问题等等。围绕着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谁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守法律,在没有成文法依据,也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审判案件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沃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批判了美国法律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提出了政府必须平等地尊重和关心个人权利,不得为了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利益牺牲人权的观点。 二次大战后自然法复兴之际,哈特有力地为法律实证主义辩护,强调法律不必与道德相关联;法律是一组规则,其效力来自于人民的接受。德沃金直接挑战法律实证主义领导者哈特,认为法律固然是一项强制力的运用,但不应该是官员们的裁量所创造的规则组成;也不应当仅由人们的接受作为其效力基础。强制力的运用与否,应涉及道德问题,反映在法律原则之上。本文主要探讨《认真对待权利》中法律原则模式。 一、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 首先,德沃金将法律实证主义学说的基本思想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个社会的法律就是由该社会直接或间接地、为了决定某些行为将受到公共权力的惩罚或强制的目的而使用的一套特殊规则。第二、这套有效的法律规则不是面面俱到。它必须由法官来行使自己的自由裁量权。这就意味着,法官已经走出了法律之外,以某种其他标准引导他创设出一条新的法律规则,或者对一个旧的规则加以补充。第三、讲某人有“法律义务”,就是说他应服从一个有效的法律规则,要求他从事或不从事一定行为。德沃金认为法律实证主义者的以上三个观点都是不能成立的。 德沃金从原则的地位开始批评哈特的理论。他提出了一个事实,在法律争论场合,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人们使用更多的不是规则,而更多是原则而发挥作用的标准。那么,原则和规则有何不同呢?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之间的区别是逻辑上的区别。“规则在适用时,是以完全有效或者完全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0篇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0 篇 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1 还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很难得的一次机会,我们学校请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彭懿为我们讲解图画书。记忆深刻的是,他在这场讲座里多次提到了一本书《活了100 万次的猫》。当时一直很想看,可翻遍了整个图书馆都没有找到这本书。今天终于有机会见一见这一只传说中的猫了。 这只让人望而生畏的猫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有一只猫,它的过去,也就是它的前半生,是一个不死身,死了一百万次又活了一百万次,尽管生命在一次次轮回——先是国王的一只猫,然后又分别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婆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却活得浑浑噩噩,活到最后,连它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了。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当心爱的白猫死去了,这只100 万年没有哭过没有死的猫,放声大哭,然后安然死去。 这是一本有关生命意义的伟大寓言。蕴涵了自我与爱情,生与死的伟大哲理。什么才是真爱?没有自我会有真爱吗?如果我们活得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整天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怕别人说这样说那样。那么我们有说爱的资格吗?那样的爱也同样是虚伪的吧。有多少人一生找不到“我” 而找不到爱,找不到灵魂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他” ,变成另一个 “你” 。而是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确定自我,发展自我 我个人认为《小熊的栅栏》这一本读本很值得阅读,它是接近

生活的一个读本。读了这个读本就会感觉到是农村的生活一样,它体 现的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常遇到的事情。小熊种萝卜,为防止小兔头吃萝卜而做栅栏,做好栅栏后萝卜还是不见了;小熊想办法,做栅栏要量尺寸,量高度,量宽度,量高度不让小兔跳过去,量宽度不让小兔挤进去;量好尺寸做好记号,做好栅栏萝卜还是不见,引发小熊想办法的一个过程,最后小熊大胆的想象出小兔会打洞,结束了读本内容。给孩子留了一个悬念。故事的每一页都具有连贯性,从小熊的栅栏引到生活中遇到事情自己必须想办法解决,一步一步的深层下,作者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现出来,吸引孩子的阅读兴趣,幼儿园读书心得体会2 成长经历中反复比较,得出若干切合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了“太好了” “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三句话,这是有利于孩子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教育方法,这些是都是极其可贵的。她又能理解年轻妈妈的心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她们点明孩子成长中的“秘密” 。这时的她不仅是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也是妈妈们的知心姐姐。 人的素质实际上将决定我们民族的命运,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的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他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以及 生活习惯的形成,莫不与家庭有 最密切的关系 家庭教育,这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是千家万户的事业,同时又是一家一户的事业。每一个做父亲、母亲的,都只能分散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教育和影响他们的子

高三政治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民事权利和义务 第一框题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学习要求 1、知道民事法律关系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2、了解民法的现状和前景 3、了解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4、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积极维护合法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5、了解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及时维权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1:从道德层面,谈谈小林和他父母的做法? 从法律层面,谈谈小林和他父母的做法? 假如没有悬赏公告,小林是否应该索要酬金? 小林(未满十周岁),失物归还后,父母代领了500元酬金,为什么??“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民法通则》第79条、92条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如果据为己有,就构成“不当得利”。?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拾得人归还失主时,可以要求其履行承诺,支付报酬。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则是其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其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若没有悬殊公告,小林应该将拾得东西返还失主,不能索取报酬。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小林是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其民事活动应有法定代理人(父母)代理。 学生活动2:阅读教材,概括民法相关内容

一:民事法律关系就在身边 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事主体依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下列社会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买卖关系 B 师生关系 C 借贷关系D共有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现状 现行的民事法律是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主体(平等)----公民、依法成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分 客体-----因具体的法律关系而有所不同:“物体、行为、智力和商标、人格等”内容-----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民法体现了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关怀!与我们息息相关! 材料一: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乡政府的干部2004年一年间在乡镇一家饭馆赊账吃饭,打下盖有公章的欠条1.8万余元,导致饭馆倒闭。 试分析材料中民事主体、客体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民事主体---乡政府的干部和饭馆;客体---赊账吃饭行为;内容---乡政府干部支付饭资的义务和饭馆要求还请欠条的权利。。 二:积极维护自己的权利 学生活动3:杨女士的做法有什么意义? 1、维权的重要性: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仅利己,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制完善和社会进步。 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维护权利? 2.民事权利的实现 (1)具备法律依据(学法、懂法) (2)利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用法) (3)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使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守法) 3.依法维权的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的法制的建设的发展和各项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例如:“民告官”、消费者维权诉讼等 三:违反义务须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活动4:学生和相关教师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1、违反民事义务的结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政治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1982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轮》,商务印书馆 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 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 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本,三联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1996 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译林出版社2003年 邦亚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一课一练 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一课一练(含答案) 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知道权利行使与义务承担相统一 3、了解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取得的成就。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学习难点:理解权利行使与义务承担相统一 知识窗: 1、宪法规定了公民哪些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等。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③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④依法纳税。 ⑤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2、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还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行使者,又是义务承担者。 3、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我能行: 一、填空: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 2、()月()日是世界人权日。 3、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同时必须履行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 ) . 4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观念。 二、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到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列宁曾经把宪法说成“写满人民权利的纸”这句话表明我国宪法() A、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B、是全体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C、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D、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2、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下列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①受教育权②人身自由权③平等权 ④休息权⑤宗教信仰自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3、下面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A.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B.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 C.二者没有必然的关系 D 、权利是义务的前提 4、对漫画《厚此薄彼》中人物的做法,你的认识是() A.正确的,他充分享有了权利 B.错误的,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C.正确的,充分享有权利才能更好履行义务 D.错误的,他应该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 5“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宪法规定充分说明() A.宪法与国家培养人才息息相关 B.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C.宪法与全体公民生活关系不大 D.宪法就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 6、右图漫画中的人( ) A. 做到到履行义务和享受权利的有机统一 B. 具有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成语故事》、《唐诗300首》等等。其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1篇“小精灵”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认真对待权利-范进学

认真对待权利/范进学 认真对待权利 范进学 作者简介:范进学,1963年7月出生,山东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理学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法学院在职博士生,主要著述有《法理学》(合著);《法学基础理论》(合著)。 同一个国家,同一份试卷,但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中各省市区却普遍存在着考试分数比值的差别与不平等现象:往往是城市考生录取分数比农村录取分数低、发达地区考生录取分数比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录取分数低、城市中心考生录取分数比城市近郊录取分数低,等等。例如,1999年北京市第一批文科院校最低分数控制线是466分,而湖南则是556分、湖北为544分、贵州为514分,最高相差90分。20xx年山东省第一批院校最低分数控制线文科为667分、理科为631分;而上海则分别为473分和498分,相差竟达184分和143分。即使在同一省区如山东省,各地市的高考分数线也差别较大。据报道,黑龙江省20xx年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规定,该省拥有博士学位人员的子女报考省内高校将会得到20分的优惠。这样看来,相同的试卷,相同的分数,考生却因地区和出身等不同而享有不平等的权利、收获不同的命运。我把这种受教育权的不平等现象归结为“权利平等但差别”现象。

早在23年前,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就提出了“认真对待权利”的命题;23年后,权利问题却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认真对待的大问题与真问题。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人生存、发展与完善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无论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还是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受教育权这一基本人权作了明确规定。从世界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第一,受教育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权利平等与成绩面前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高等教育应当根据成绩而不是职业、家庭出身、地区等因素向全社会平等开放。权利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现象,不仅背离了世界人权公约的人权精神,也违背了我国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则,准确地说是一种严重违宪与违法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从制度上根本消灭了人人不平等的起源,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都使不平等的根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人权利面前、法律面前平等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准则。相同的人相同的对待、类似的情况类似地处理,既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又是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在今天,如果谁还平等着但却差别着甚或歧视着,就是对平等这一根本准则的最大破坏。只有认识到人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才能奋起反对对人一切的差别与不平等的制度或现象。仅仅由于出身与出生地即籍贯不同而导致分数比值的差别,实际上就为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权利平等的原则前提下人为地又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利不平等的分界线,

《西窗法雨.》读书报告

《西窗法雨》读书报告 西窗法雨,不知道作者是否是临窗听雨思法看世界之意? 简单的语言,却在解决人们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他以独特的视角与平易却犀利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向我们讲诉他的法律观。但他却又不是直接讲诉,而是层层剖析。不是直接陈述他的观点,而是将许多理由一并放出来,用信手拈来的法律现象材料进行点播评说,不着痕迹的调动我们的思维,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正如序中所讲,作者不仅讨论其‘然’,更讨论其‘‘所以然’’,不仅讨论法律的制定,更讨论为什么制定。他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功底,不仅对西方传统法律了如指掌,更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读了这本书,我把它大致分为:法的遵守与违背、权力问题、法律的制裁三部分。 首先法律的遵守与违背。 在本书中‘苏格拉底的慎重’,苏格拉底誓死不越狱,尽管他是充分聪明智慧的看出了法律对于他的不公正。于是,作者提出对待自己认为不公正的法律,态度要慎重。诚如,所谓智者见智,人仁者见仁,对价值判断也总是见仁见智。如果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便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暴力会取代理性与秩序,因为这里的一部分人认为的公正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不公正,便难以有裁判公正的尺度。同样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对于苏格拉底的做法是不理解的,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看到法律的作用,规范社会秩序,是不容被破坏的。如果以苏格拉底的价值观而否定了法律,那么整个社会规则也会随之逐渐被否定,那么法律法规便失去了它建立的意义。 同样宗教义务与世俗法律义务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冲突而引发的对法律的遵守与否的问题。在作者所讲的故事中,依据宗教法律义务安提戈涅要为她的兄弟举行葬礼,但依据法律她的这一权利又是被禁止的。安提戈涅称这是她良心上的要求,是道德要准则和宗教要求。西方人认为此岸世界是没有彼岸世界那么完美的。在彼岸世界中,神或上帝是无所不能的。相对的在此岸世界中,由于人性中的种种天生自然缺陷,世间总有许多这样又或是那样的不完美,因而人们要进行自我完善,进而以彼岸世界的法则作为最终标准判断自己的行为。同理中国长期存在的社会规则家族法规也是如此,它是人们对道德和彼岸世界的追求,也是一种人性底线。应该被法律所承认和尊重。但是,所有的宗教义务社会规则我们都应该遵守吗?哲学上所讲,世界上绝对错误的就是绝对本身。由此,一些泯灭人性和不符合人的道德追求的宗教义务与家族法规我们都也要遵守吗?法律应该退居它之外吗?显然是不对的,这种宗教义务与家族法规是没有资本去超越法律的高度的。从而,我很赞同作者在此书中所提出的:人无法摆脱世间命运的安排,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从而选择自认为更好的法律秩序。但从而又因此而引发更好的法律秩序标准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应对法律慎重,以人性标准和道德为最高准则。 权利问题。 权利向来被众多人关注与争议的问题,其涉及面广到每个人每个物。先看作者讲到的同性恋权利得到保护的问题。他提到我们要认真对待权利,如果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会影响他人的自由,那么他便享有这个行为的权利。同性恋的权利被剥夺其多半原因是她们的人数占少数,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多数人的暴政的结果。但是,如果有一天同性恋的人数占了人类的多数,那么人们还会觉得同性恋

政治:2.1《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试题(新人教选修5).

2.1 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下列社会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地是( > A.买卖关系 B.师生关系 C.借贷关系 D.共有关系 【解读】选B.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师生关系既没有财产关系,也不是民法调整地人身关系,故选B;其他选项都属于民法调整地财产关系. 2.我国民法调整地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地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这里地公民、法人应该是( > A.特殊主体 B.一般主体 C.平等主体 D.财产主体 【解读】选C.我国民法调整地是平等主体地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地关系,故答案选C. 3.民事权利地实现,除了必须具备法律依据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A.民事行为能力 B.民事主体地内容 C.民事客体地对象 D.人们地实际行动 【解读】选 D.加强民事立法,为公民维护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公民要真正实现自身权利,关键还是要增强依法维护权利地意识,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地合法权益.因此,答案选D. 4.关于民事主体,下列判断不正确地是( > A.民事权利能力是所有公民均具有地 B.民事行为能力不是所有公民都具有地 C.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所有成年人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D.民事主体包括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解读】选C.并非所有成年人都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成年人在疾病或其他情况下,也可能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故C项表述不正确. 5.某企业老板在招工时与工人所签合同中印有“在受雇期间发生工伤或死亡,雇主概不负责”字样,该行为主要违背了民法地_____原则.( > A.自愿 B.平等 C.等价有偿 D.合法民事权益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0篇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成语故事》、《唐诗300首》等等。其中《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第1篇“小精灵”令我印象深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调皮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学生读书心得体会2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发觉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接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榜样,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

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若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若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辉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

读认真对待权力

读认真对待权力 法学一班薛姣41006030 《认真对待权利》是美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的成名之作,写作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种族歧视、越南战争、公民不服从等问题成为美国政治的核心。 围绕着什么是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谁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守法律,在没有成文法依据、也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审判案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沃金发表了自己的主张。德沃金尖锐地批判了美国法律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提出:政府必须平等地尊重和关心个人权利,不得为了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利益牺牲人权。他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论述的关于个人权利的法律与道德理论使他成为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权力这个范畴在法学上受到重视,始于近代权力分立理论的启蒙和现代公法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扩大,行政权力的无所不在。一方面基于行政权力对社会主体权利的侵略性,而强烈要求控权;另一方面,基于福利国家的出现,又要求政府权力为社会主体权利服务。权力的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引起对权力的极大关注。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上讲,权力始终是政治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优良的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任然有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对于权力的理解是十分模糊的,甚至是非常错误的。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权力的观念常常是存在争议和令人困惑的,权力运作的时间则往往是复杂的、多样的和变动的。 在权力运用的问题上,尽管人们已设计出多重制约监督方式,但是,世界各国的政治生活中任然不可避免的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事实上,权力在其运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无法彻底摆脱的危险,本来应当代表人民意志的权利却违背人民的意愿而出现滥用与腐败。从现象上讲,权力滥用与腐败是少数个人或集团为谋取私人或集团利益而侵害他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行为;本质上而言,权力滥用与腐败实际上是那些授予哦掌管权力的代表将他人与共同体作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表明权力的受托者已经违背权力的社会公共性原则而是权力异化为支配他人的暴力。也就是说,权力滥用与腐败将是以公共性为基础的权利上是其公共性而不再称其为权力,必然会在政治共同体内部导致重新出现敌对状态。由此可见,“有权力的地方必须有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在这种意义上,任何政治制度设计都应当不断增进权力运营的合理性,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方式监督受托行使权力的代表,保障权利的社会公共性,防止权力异化为暴力。 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权力”是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与社会权力紧密相关的是公民社会,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公民权又是公民社会和社会权力的核心。社会权力论与近年执政党所宣示和倡导的某些理念和任务也是有关联的,对它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改革的路向:一是与“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相补充;二是对执政党领导人的新权力观的引申。“权为民所赋”是指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来源;“权为民而用”是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根本归宿;“还权于民”则是进一步确认:非法或不当地、过度地被执政党和政府垄断或侵犯的权利和权力,应当还归人民;“权为民所用”则是要求权利和权力直接由人民掌握和行使。

浅析德沃金法律思想

浅析德沃金法律思想 摘要:美国罗纳德·德沃金教授是当今最著名的法哲学家之一,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建构性解释理论、作为权利的公正理论、整体性法律理论等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法哲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推进作用。 关键词:建构性解释论法律实施权利公正 一、德沃金建构性解释论介绍 建构性解释论是德沃金先生在其代表作《法律帝国》中提出的一种法律解释观,在该书中,德沃金提出“法律推理是一项在建构性解释中的活动”,要把法律看作是“一个连贯的和结构性的整体”。 他把法律理解为一种阐释性的概念,法官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法律的解释,他们之间发生的分歧也是解释性的,每位法官都有自由解释的余地,但是需要受到一些因素的约束。法官由于法律实践特点、政治传统等不同,会导致他们阐释的关键部分显示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他们的解释结论最终会因为一些约束力而趋同,造成大致趋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阐释的性质:(l)每个社会都有法律的范例,这些主张在实践中一般不会受到太大的挑战。法官的阐释不能完全忽视先前的判例,他们关于判决究竟是什么的理论都将参照当时流行的其他见解的各个方面。(2)法官是在社会范围之内而非远离社会去考虑法律的。一般智力环境和反映并维护这种智力环境的普通语言,对个性的发挥构成了惯性的压力,也对想象力产生了概念束。(3)正规法律教育的必然守旧性以及挑选司法和行政职务的律师的程序更进一步增加了趋向集中的压力。在德沃金看来,在解释法律时既要注意统一和社会化的各种因素,也要看到分歧和冲突的一面。 在建构性解释理论中,德沃金提出了法律原则作为解释手段的相关论述。在德沃金的理论中,首先,法律原则的存在是与公平、正义和一些道德要求相联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法律原则就是公平、正义和一些道德标准在法律上的体现。其次,法律原则的效力体现在,原则是必须被考虑的因素,但其本身并不会导致一个确定的结果“权衡”是法律原则的重要属性。第三,法律原则在法律论证,特别是在对疑难案件论证的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法律原则是法官进行法律论证的根本性理由。对于法律原则的识别方法问题,德沃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能否解释得通过去的一切判例。如果法官所选取的道德标准和公平正义观念能够解释得通过去的一切判例,则它们就是法律原则,是现有法律所一直坚持的,是法律中本身所固有的原则。这样,就形成了德沃金建构性解释理论的完整体系。 二、德沃金“权利—公正”理论 在1977年问世的《认真对待权利》一书中,德沃金先生提出了“作为权利的公正”论,这也是德沃金先生深入剖析罗尔斯的公正论和功利主义的成败得失之

法学本科读书计划

法学本科读书计划 一、大学一年级可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安徒生:《安徒生童话全集》 [点介] 我们缺乏的正是一个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有着幸福与苦难、欢笑与泪水的世界。学习法律的人最怕的就是丧失一颗童心。对于那些没有读过安徒生的故事的人,我要告诉你们:走进这个世界吧,现在还来得及,它会使你们获得更健全一些。 7.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5《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word教案

法制教案: 第二课民事权利和义务 第一框题认真对待权利和义务 学习要求 1、知道民事法律关系以及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2、了解民法的现状和前景 3、了解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4、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积极维护合法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5、了解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及时维权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1:从道德层面,谈谈小林和他父母的做法? 从法律层面,谈谈小林和他父母的做法? 假如没有悬赏公告,小林是否应该索要酬金? 小林(未满十周岁),失物归还后,父母代领了500元酬金,为什么? ?“拾金不昧”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上的一项义务。《民法通则》第79条、92条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如果据为己有,就构成“不当得利”。 ?失主的寻物启事,明确以特定金额作为报酬,在法律上构成“悬赏广告”,具有法律约束力,拾得人归还失主时,可以要求其履行承诺,支付报酬。至于当事人是否接受,则是其行使权利的问题,放弃报酬也是其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若没有悬殊公告,小林应该将拾得东西返还失主,不能索取报酬。 ?《民法通则》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小林是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其民事活动应有法定代理人(父母)代理。 学生活动2:阅读教材,概括民法相关内容 一:民事法律关系就在身边 1.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事主体依法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下列社会关系中,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A买卖关系 B 师生关系 C 借贷关系D共有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的现状 现行的民事法律是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等一系列民事法律。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懂得如何才能依法享有权利,如何才能依法行使权利,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2、能够以具体的行动维护权利,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公民权利的重要性.懂得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体会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对他人的权利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别人权利遭受侵犯的时候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意愿.2,增强履行法定义务是自觉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有依法维权的强烈愿望和勇气,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 2、公民如何做到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 [教学难点]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 [课型]授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公民?如何确认公民的身份?还有公民身份的内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吗?国家保障我们享有哪些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含义 公民权利通常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权力和利益)。 公民义务通常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注:权利和权力的区别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 2、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 (1)公民的平等权利 即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律平等”是指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多少……,都按法律规定享有同样的权利,受到同等的待遇,承担同等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 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的权利。但并不是肆无忌惮,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表达也可能受到国家的处罚,如侮辱诽谤他人、明显地煽惑叛乱、诽谤、发布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秘密等等。 出版:有些出版物则属法律禁止和打击的对象,这些出版物是:如盗版书籍,宣扬色情、淫秽的书刊,散布迷信、腐朽思想的书刊。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结社:公民依法结成某种社会团体、进行社团活动的自由。但禁止和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公民行使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的时候,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应当和平地进行,不得使用暴力。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3)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 如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权利。 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公民的社会生活权利 如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儿童权利等。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5)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财产和财产继承权等。 材料一:有媒体报道,大庆市一位农村人力三轮车夫不慎把跟随“贵族”派头的主人在路边散步的宠物狗轧死。狗的主人威逼说,只要三轮车夫给死去的小狗磕三个头就算完事。可当车夫磕完头后,他又向车夫索要200元钱说是用来赔偿。身上只有20元钱的车夫只好向其同行借钱,才算凑足。 请问:狗的主人是否侵犯了这位三轮车夫的人身权利?如果是,是什么权利 生: 师:人格尊严

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关于读书心得日记模板锦集十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心得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日记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心得日记篇1 一天学生们上室内体育课,我说这节课老师们跟大家一起阅读吧,让我们走进知识的海洋,享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就顺手拿了书架上的鲁滨逊漂流记,之前听过这个人物,但是说真的不清楚书中到底写的什么。出于好奇吧,我就认真的阅读了一下。 刚翻开书,我就被故事的内容所吸引住了:鲁宾逊是一个喜欢冒险的年轻人,他喜欢航海,喜欢一切和冒险有关的事物。他有智慧,他勇敢,他坚强,他乐观向上,百折不回! 智慧是他的财富。鲁宾逊用他的智慧驯服一个野人,做自己最忠诚的仆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做面包、造木船…… 勇敢是他的动力。鲁宾逊色用他的勇敢战胜了海盗。他用自己的勇敢也战胜了野人…… 坚强是他的力量。鲁宾逊用他的坚强,在一座荒岛上生存了28年。他用自己的坚强让一座荒岛变成了世外桃园…… 乐观向上、百折不回是他生存的希望。鲁宾逊用他的乐观向上、

百折不回的精神,知道了生活的艰难,知道了生活的乐趣…… 看完之后,我就在联系自己。想象假如我是他,我能不能像他这样有智慧,有勇气,够坚强,够乐观。真的是让人不可思议!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向鲁滨逊学习,积极向上,乐观面对一切事情,真诚对待每一个人,让生活丰富多彩,让人生不再单调乏味。 读书心得日记篇2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猫,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猫,它会笑,它还有一个妻子,叫虎皮猫,就在这个冬天中,虎皮猫生了四只可爱的小猫,胖头胖脸,爱吃爱睡的老大——胖头;漂亮优雅,温柔的老二——二丫;唯一会笑,最淘气,也最可爱的老三——三宝;还有一只难产生了的,而且受弱多病的老四——小可怜(在故事的末尾中她去世了)。 还有一只老鼠,人称老老鼠,是笑猫的朋友,由于,他太喜欢三宝了,而且还救过三宝的命,但三宝却不会和老鼠做朋友,于是,老老鼠却便变成了熊猫的模样,说是笑猫的远房亲戚,是笑猫的表哥。 我的感想是:我认为老鼠和猫做朋友是可能的,只要老鼠不偷吃粮食就好了,可再一想,不对,那鱼又不偷吃东西,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比如说,猫不吃老鼠等食物,猫灭绝了,老鼠和鱼太多了,食物不够,又灭绝了,故事中说笑猫不吃老鼠只是个童话,也可以说明笑猫善良,老老鼠是只好老鼠。 希望大家可以看《笑猫日记》,因为这可以让大家知道、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