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又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骨软骨炎,或股骨头扁平症。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目前使用较多的三种方法为Ficat分期、Steinberg分期与ARCO分期。

一、Ficat分期

Ficat等(1980)根据X线表现和骨的功能性检查(包括测量股骨转子间髓内压、髓内静脉造影和髓芯活检),提出了完善的四期分期体系。1985年该体系又进行了改良。

0期:患者无症状,X线片正常;

Ⅰ期:X线片表现正常,或有轻度弥漫性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受限症状,骨的功能性检查可能检测出阳性结果;

Ⅱ期:X线片示广泛的骨质疏松,有骨硬化或囊性变,股骨头的轮廓正常,髓芯活检有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临床症状明显;

Ⅲ期:X线片示股骨头内硬化、囊变,股骨头塌陷,有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加重;

Ⅳ期:骨关节炎期,X片示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临床症状疼痛明显,髋关节各向活动明显受限。

二、综合分期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方法较多,70年代Ficat提出成人股骨坏死的四期分法,Marcus也提出四期六型分期法,但多局限于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总结,以临床、X线片、CT、ECT、MRI为依据,提出综合分期法,此法能早期发现可疑病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疾病预后的估计。

Ⅰ期:临床表现,髋膝关节进行性疼痛,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X线表现,股骨头外观正常,软骨、骨小梁结构稍模糊,或呈斑点状骨质疏松,CT、股骨头中部骨小梁轻度增粗,呈星状结构,向股骨头软同部放射状或伪足样分支排列,软骨下区可见部分小的囊性改变,ECT有早期浓集,动脉血供低,MRI示低信号,异常改变。

Ⅱ期:髋关节疼痛为主,外展内旋轻度受限,X线表现为软骨下囊性变,骨组织有破坏与疏松交织现象,也可见软骨区半月形透亮区,称为"新月征",CT下可见头下骨髓腔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肌下骨髓腕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骨下骨髓腔内0.5cm以上囊性变,ECT表现为静息相呈大

块"热区"(郁血)或大块"冷区"(缺血),并有冷热交杂的中间阶段,MRI,大块低信号区。

Ⅲ期:髋膝疼痛加重,负重耐力下降,跛行。X线表现软骨下微型骨折,部分骨小梁连续性中断,股骨头外上方负重区塌陷变平或软骨下有碎骨片,CT表现为股骨头内骨小梁紊乱,囊性变区扩大,骨质碎裂,股骨头变形,部分区域增生硬化,髋臼骨质增生,ECT和MRI表现比Ⅱ期更明显。

Ⅳ期: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行走困难,或丧失劳动能力,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扁平塌陷畸形,髋臼缘增生变形,髋臼缘增生变形,呈骨关节炎改变,CT表现股骨头轮廓畸形,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硬化和囊变相交融,骨结构碎裂等。ECT表现出局部浓集于臼头交界处,血池相斜率降低,MRI低信号区比ⅡⅢ期更明显。

三、Steinberg分期

(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法)

20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学者们依据股骨头坏死的X射线平片、骨扫描检查方法并结合MRI表现,提出了他们的分期方法——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

0期平片、骨扫描与磁共振正常

I期平片正常,骨扫描/和磁共振出现异常

A- 轻度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中度15-30%

C- 重度>30%

II期股骨头出现透光和硬化改变

A 轻度<15%

B 中度15-30%

C 重度>30%

III期软骨下塌陷(新月征),股骨头没有变扁

A 轻度<关节面长度15%

B 中度关节面长度15-30%

C 重度>关节面长度30%

IV期股骨头变扁

A 轻度<15%关节面或塌陷<2-mm

B 中度15-30%关节面或塌陷2-4-mm

C 重度>30%关节面或塌陷>4-mm

V期关节狭窄或髋臼病变

A轻度

B中度

C重度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一) 作者:王玉民,韩洪民,王勇,孟庆强 【摘要】目的: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疗效的研究。方法:对89例患者,149块缺血性坏死的股骨头,采用Seldinger’s穿刺超选择灌注融通术,将扩张、溶栓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直接注入ANFH的供血动脉内。结果:介入治疗后疼痛的缓解或消失占100%,X线、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新骨形成。DSA显示股骨细小动脉增多,供血小动脉增粗,静脉显影时间缩短,无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ANFH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 目前,对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对ANFH的治疗缺乏依据,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评价仍存在很大争议〔1〕。由于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等优点,已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收集了89例资料完整且取得随访结果的ANFH介入治疗的病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9例患者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17岁~63岁,平均年龄41岁。双侧股骨头病变60例,单侧病变29例,其中31例有服激素史,28例有外伤史,30例有大量饮酒史。89例均有典型的髋部疼痛及放射性膝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障碍,4字试验阳性等症状及体征,症状出现时间6d~19a,平均14.6个月。 1.2分期标准目前国际上对于ANFH的分期方法很多。本组病例采用了Ficat等的标准进行分期。Ⅰ期:X线表现正常,MR检查发现股骨头异常信号;Ⅱ期:股骨头外形正常,可见囊性和骨硬化表现;Ⅲ期:可见一定程度的软骨下榻陷或股骨头变形;Ⅳ期:关节间隙及髋臼继发退行性变。本组89例,149块,其中Ⅰ期19例,29块,Ⅱ期42例,64块,Ⅲ期18例,36块,Ⅳ期10例,20块。 1.3治疗方法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术,经股动脉插管,将5F的Cobra导管超选择至患侧髋内动脉的闭孔动脉圆韧带支和股深动脉的旋内、外侧动脉,经导管注入对比剂,“冒烟”证实后,均行DSA,以观察患侧股骨头的供血情况。然后经导管分别注入药物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40ml,低分子右旋糖酐40ml+复方丹参30ml。注药后15min再行DSA血管造影,并与注药前相同时相DSA片对比,以观察和对照介入治疗后股骨头血循环的变化。介入治疗后,常规患侧下肢静脉点滴尿激酶5万U/d,连续5d。口服阿斯匹林50mg2次/d,复方丹参片3片3次/d连服6个月,对Ⅰ期、Ⅱ期患者介入治疗1次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对Ⅲ、Ⅳ期患者可与第一次介入治疗后45d左右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介入治疗以增强疗效。 2结果 2.1临床疼痛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改变61例Ⅰ期、Ⅱ期患者下肢运动情况基本恢复,髋部疼痛消失,影像复查股骨头大小形态正常,坏死区明显缩小,应力骨小梁清晰。18例Ⅲ期患者疼痛显著缓解,髋关节各种运动功能明显增强,股骨头坏死区缩小,大小形态上且有明显变化。10例Ⅳ期患者疼痛减轻,髋关节各种运动功能有所缓解,股骨头外形变化不明显。2.2灌注药物前、后血管改变每例ANFH患者,均行血管内灌注药物前、后DSA检查并摄片进行比较,发现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侧治疗前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变细,部分截断,股骨头染色较淡;治疗后发现上述动脉增粗,增多,截断血管可有再通,股骨头染色增强,供血得到改善。 3讨论 3.1ANFH的发病机制ANFH分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ANFH为骨内外动脉损伤导致股骨头缺血。非创伤性ANFH发病机制目前尚无明确定论,有血管阻塞学说〔2〕,有原发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疾患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又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头骨软骨炎,或股骨头扁平症。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目前使用较多的三种方法为Ficat分期、Steinberg分期与ARCO分期。 一、Ficat分期 Ficat等(1980)根据X线表现和骨的功能性检查(包括测量股骨转子间髓内压、髓内静脉造影和髓芯活检),提出了完善的四期分期体系。1985年该体系又进行了改良。 0期:患者无症状,X线片正常; Ⅰ期:X线片表现正常,或有轻度弥漫性骨质疏松,患者有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受限症状,骨的功能性检查可能检测出阳性结果; Ⅱ期:X线片示广泛的骨质疏松,有骨硬化或囊性变,股骨头的轮廓正常,髓芯活检有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临床症状明显; Ⅲ期:X线片示股骨头内硬化、囊变,股骨头塌陷,有新月征,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加重; Ⅳ期:骨关节炎期,X片示股骨头塌陷,关节间隙变窄,临床症状疼痛明显,髋关节各向活动明显受限。 二、综合分期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方法较多,70年代Ficat提出成人股骨坏死的四期分法,Marcus也提出四期六型分期法,但多局限于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局限性。我们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总结,以临床、X线片、CT、ECT、MRI为依据,提出综合分期法,此法能早期发现可疑病例,并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疾病预后的估计。 Ⅰ期:临床表现,髋膝关节进行性疼痛,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X线表现,股骨头外观正常,软骨、骨小梁结构稍模糊,或呈斑点状骨质疏松,CT、股骨头中部骨小梁轻度增粗,呈星状结构,向股骨头软同部放射状或伪足样分支排列,软骨下区可见部分小的囊性改变,ECT有早期浓集,动脉血供低,MRI示低信号,异常改变。 Ⅱ期:髋关节疼痛为主,外展内旋轻度受限,X线表现为软骨下囊性变,骨组织有破坏与疏松交织现象,也可见软骨区半月形透亮区,称为"新月征",CT下可见头下骨髓腔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肌下骨髓腕部分骨小梁硬化改变。软骨下骨髓腔内0.5cm以上囊性变,ECT表现为静息相呈大

完整病历右股骨头坏死

入院记录 姓名:郑阳工作单位:—— 性别:男性地址:XX市XX区XX路11号 年龄:50岁入院时间:2016-11-27 10:00 婚姻:已婚记录时间:2016-11-27 12:00 民族:汉族病史陈述者:患者及其家属 职业:-- 可靠程度:可靠 籍贯:XX省XX市联系人及电话:王玉139******** 主诉:右髋部反复疼痛伴活动障碍2年,加重5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髋部疼痛,开始时呈持续性隐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好转,无畏寒及发热。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未见好转。5个月来患者右髋部疼痛无缓解,且上述症状加重,伴有右髋部活动障碍为主,间歇性跛行,期间自行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今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医师给予完善相关检查后,拟:“右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收入我科。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心脏病等病史,无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 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重大外伤及手术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祥。 系统回顾: 五官器:头部无疮疖及伤史。双眼视力尚可,无耳痛,外耳道流脓史。无慢性鼻塞及流脓性分泌物史。近年来常有右牙痛,无咽痛史。 呼吸系:无气喘,呼吸困难,长期咳嗽,咯痰及咯血史。无午后低热、胸痛史。 循环系:无心悸、气急、发绀、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史。无心前区疼痛,高血压史。 消化系:无腹痛、腹胀、胀泻史、无喛气、反酸、呕吐史。无呕血、黑便及长期便秘史。 血液系:无皮肤、粘膜出血、瘀点、瘀斑史。无贫血史。 泌尿生殖系:无尿频、尿急、血尿及排尿异常史。无颜面浮肿、腰酸、腰痛史。无阴道流血、痛经、白带过多、外阴瘙痒史。 神经精神系:无头痛、眩晕、昏厥、抽搐、意识障碍、精神错乱史。 运动系:无游走性关节痛及运动障碍史。无关节脱位及骨折史。 个人史:原籍生长,生活条件可。否认去过疟疾、血吸虫病等疫区;否认特殊毒物接触史;否认烟酒嗜好;否认冶游史。 月经史:无。 婚育史:已婚已育多年,配偶及子女均体健,家庭和睦。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家族中存在类似病史及恶性肿瘤病史。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体温:36.4℃,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

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型 Steibery分类法于1992年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髋关节分会所接受,具体分期如下: 0期:X线片正常,骨扫描和MR I表现正常或非诊断性 Ⅰ期:X线片正常,但骨扫描和MR I表现异常 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 B—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 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 Ⅱ期:股骨头透亮或硬化改变 A—轻度(小于15%的股骨头受累) B—中度(15%-30%的股骨头受累) C—重度(大于30%的股骨头受累) Ⅲ期:软骨下骨塌陷(新月征)但无股骨头改变 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下陷小于2mm) B—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 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 Ⅳ期:股骨头变形下陷 A—轻度(小于15%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小于2mm) B—中度(15%-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2—4mm C—重度(大于30%的关节面受累,下陷大于4mm) Ⅴ期:关节面间隙狭窄或和髋臼改变 A—轻度(平均股骨头受累严重程度与Ⅳ期) B—中度(确定的相似,并估计有) C—重度(髋臼受累) Ⅵ期:退行性关节炎改变 Marous 分期法 Ⅰ期:髋无症状,X线片无表现或轻微密度增高(点状密度增高) Ⅱ期:仍无症状或轻微,X线密度增高,头无塌陷 Ⅲ期:症状轻微,有软骨下骨折或新月征,一般多见扇形骨折,新月征少见 Ⅳ期:髋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跛行及功能障碍,头扁平或骨质坏死 Ⅴ期:疼痛明显,死骨破裂,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密度更加硬化。 Ⅵ期:疼痛严重,有的疼痛较Ⅴ期减轻,但股骨头肥大变形,半脱位,髋臼不光滑,甚至硬化增生 股骨头性坏死的X片征象: (1)、水滴征指股骨头内有多个象水滴于桌面,水滴被蒸发后的水滴痕迹样改变,也称股骨头面包圈样改变(股骨头坏死初期)。 (2)、低密度征指股骨头内有大面积水滴征改变,水滴征改变区内的骨小梁消失(股骨头坏死初期)。 (3)、新月征指股骨头顶部呈半月状软骨下断裂,股骨头软骨下骨小梁与软骨分离,新月状断裂透亮区征象。在蛙式位骨盆片X片,股骨头外上侧显示的最清楚(股骨头坏死I期)。(4)、断裂征股骨头软骨下断裂,一处或多处裂缝样透亮带状改变,这是股骨头早期塌陷的征象(股骨头坏死I期)。 (5)、硬化征在股骨头内任何部位,呈一处或多处,片状或带状硬化性高密度骨质改变。(在

月骨无菌性坏死

概述月骨无菌性坏死又称月状骨骨软骨病、Kienbck病。好发于20~30岁之间,此时骨骺已闭合,故不属于骨骺的慢性损伤,而是骨的慢性损伤。很少有15岁以下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右腕较左腕多见。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不能肯定。本病好发于体力劳动者,尤其在使用有振动的工具如风镐等,有的病人有腕部或手背受伤史,因而急、慢性损伤因素常被考虑为主要的发病原因。但不少病人并无损伤史。Gelberman发现,有7%的月骨,仅有掌侧1~2条较细的血管供给营养,他认为这种月骨容易发生无菌坏死。还有人注意到尺骨短的人易患此病,可能是因月骨只能与桡骨发生接触,面积相对减少,所受到的应力相对较大,容易受损伤。由于本病的发病年龄晚,腕骨的发育已完全,不少学者认为与一般的骨软骨病不同。但从病理表现来看,确是一种无菌性坏死。临床表现一、急性期。腕部疼痛,轻肿、无力,可有、亦可无外伤史。二、静止期。此期无症状,可达数月。三、发作期。腕部症状又起,持续不减,在月骨上有压痛。握拳时正常人第三掌骨头最为突起,但在病人常变低甚至凹陷,这称为Fislever征。桡骨远端下方正常的凹陷消失。这是因为月骨的纵轴变小,前后径增大之故。叩击第三掌骨头时月骨处有疼痛。后期出现骨关节炎的症状。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X线表现:在初期无阳性发现。数周至数月后,月骨密度增加,在其中央逐渐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光区。随后发生不规则碎裂状。月骨的纵径缩短,前后径增大。在后期可见月骨近侧端边缘不规则,断裂甚至消失。关节间隙增大,邻近诸骨骨质稀疏。晚期可见骨关节炎的变化。二、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早期发现月骨处有异常放射性浓聚。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和放射性核素检查,诊断不难,应与月骨骨折、腕关节结核及腕类风湿关节炎相区别。治疗一、非手术治疗过去采用长期石膏固定的方法,现已少用,因这样并不能阻止月骨的继续坏死。但在急性期,以及症状较轻的病人,可暂用外固定使腕关节休息一段时间。早期可将腕关节固定在背伸20°-30°位。固定时间,以定期X线或放射核素骨扫描检查,直到月骨形态和血供恢复为止,约需1年左右。过早除去固定物,病变易复发。二、手术治疗如症状严重,可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月骨切除加用硅胶假体充填,这样可维持腕关节结构,疗效较单纯月骨切除为佳。亦有人采用植骨术或血管种植等方法,指望恢复月骨的血供,但效果不明显。近来还有人报告采用尺骨延长术者。对有严重骨关节炎者,可作近排腕骨切除,桡腕关节融合或全腕关节成形术等。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 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5-25 阅读:72次【字体:大中小】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方法:利用螺旋CT对疑有股骨头坏死的21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21例患者发现30个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坏死股骨头内表现为不规则形状骨密度增高影、骨小梁增粗变形,21个股骨头内出现囊性变,15个股骨头碎裂变形,15个坏死股骨头合并关节腔内积液。结论:CT在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病变以及确定病变范围等方面优于普通X线,CT在早期诊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简称ANFH)是骨科一常见疾患,如果病变发现较晚或治疗不当最终可导致股骨头畸形或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早期诊治本病,最大限度地保存关节功能提供影像依据,我们总结分析了21例ANFH的CT表现。 1材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0~62岁,平均39.9岁;病程2~60月,平均24.6月。主要症状为髋关节疼痛(19/21),下肢疼痛不适(2/21)。 CT扫描均使用以色列Elscint公司Helicat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包括髋臼和股骨颈在内,层厚5mm,层距5mm。 2结果 21例共发现30个股骨头受累,单侧股骨头受累12例占57.1%,双侧股骨头受累9例占42.9%。CT表现:①股骨头内不规则分布的斑点状、条形或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30/30),占100%;②股骨头内骨小梁不同程度增粗、融合变形,即“星状征”变形(30/30),占100%;③股骨头内散在分布囊状低密度影,大小不等(21/30),占70%;④股骨头碎裂、变形(15/30),占50%;⑤股骨头骨性关节面骨皮质中断(15/30),占50%;⑥其他改变:关节腔内积液(15/30)占50%,髋臼缘增生硬化(10/30)占33.3%,关节腔内游离体(4/30)占13.3%,股骨颈受累(2/30)占6.7%。 3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英文名称:ischemic necrosis of head of femur 定义:由于股骨头的血循环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影响而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以患者最初觉患侧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站立行走时加重;休息后减轻。甚或股骨头发生塌陷,出现可产生持续剧痛,而且关节活动明显受限,行走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变。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骨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是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塌陷,多侵犯中年人,常导致严重髋关节功能障碍,是目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之一。 目录 发病机制 疾病检查 辅助检查 诊断依据 临床分期 治疗原则 疾病治疗 食疗方法 验方治疗 发病机制 引起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大类,创伤性的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髋部外伤等,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股骨头血运,从而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非创伤性者诱发的因素较多,而且多数疾病与其发病机制尚不肯定,还有的连病因也不清,称特发性股骨缺血坏死。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大量应用激素、长期酗酒、肾脏移植、慢性肝病、潜水病、镰状细胞性贫血、胰腺炎、高血脂、痛风、放射病、动脉硬化等血管狭窄疾患、胶原性疾病等等。至于一些特发性病例的真正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 疾病检查 早期腹股沟韧带下压痛,髋内收、外展痛,"4"字试验阳性;到晚期则各方活动皆受限,Thomas 征阳性,重者肢体缩短,并出现半脱位征。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概况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概况 发表时间:2009-11-21 发表者:陈献韬(访问人次:391)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Legg-Perthes病(LPD)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头幼年变形性骨软骨炎等,是一种儿童期特发的股骨头坏死的病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跛行和髋关节疼痛。又称。1910年legg(美国)、Calve(法国)、Perthes(德国)三人分别同时报道此病,故称Legg-Calve-Perthes综合症,简称Perthes病。病因与病理目前仍末完全清楚,是骨科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病属自愈性疾病,慢性病程。当病变自然愈合后,坏死的股骨头往往遗留扁平状畸形。因此,通常又称为扁平髋。2~12岁儿童为易发人群,其中4~8岁更为多见,其发病率男性为1:740;女性为1:3700,男、女儿童的发病率为4.5:1;14岁以上儿童发病率为1:18000,年龄分布无性别差异,多见于左侧,单髋受累,10%~15%发生在双髋,有家族史遗传倾向,约30%患儿的直系亲属有同病。身高较正常同龄儿童矮小。日本、中国、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发病率相似,而黑色人种儿童则明显比同区白色人种儿童发病率低。女孩预后较差。 一、病因 自从1910年Legg Perttles病被Legg(美),Calve(法)和Perttles(德)发现以来,其有关的病因与病理研究颇多,观点也不尽相同,如创伤、滑膜炎、髋臼发育不良、生长素介质(Somatomedin)过低、体质遗传等,真正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最初legg氏认为儿童股骨头坏死与外伤有关,后来calve氏确认系一独立疾患,称其为假性髋关节病。Perthes认为其基本病理组织学改变是软骨炎,然而其后许多学者并未见到软骨炎。1922年,Waldenstrom就首先发现该病坏死股骨头出现的软骨下骨折征,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外伤是该病的原因,但是1966年Salter等证明了这种呈新月形的骨折属于病理性骨折,亦即骨坏死在先而骨折在后。 儿童股骨头骨骺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外骺动脉和下干骺动脉;9岁以后直至老年靠外骺动脉和来自圆韧带的内骺动脉供应;在5~9岁时,仅由一支外骺动脉供应,在此期间如股骨头骨骺受到某种创伤虽不足以骨折,却可引起血供障碍,从而导致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 另外,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儿童尤其男孩股骨头的营养血管在解剖上存在着先天性异常和缺陷。儿童股骨头骨骺的血液供应完全由支持带动脉供给。在3~9岁的儿童,圆韧带动脉尚未参与供应股骨头血循环,而来自干骺动脉的血循环又被骺板阻挡而供应很少,只有外骺动脉是唯一的供应者。该动脉的走向自旋股内侧动脉发出后,经过后例转子窝关节囊,再转向外侧头与颈的交接处进入。该处的关节囊特别厚,间隙又特别窄,因而该处的血管极易受压而栓塞。该动脉一旦栓塞,则导致股骨头骨骺的缺血性坏死。另外,男孩的股骨头内外血管吻合弓的变异较大,甚至缺如,故男孩发病比女孩高待多。 Perthes病多见于男孩的另一个解释是,髋关节是一个活动多的负重关节,男孩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差,虽然Perthes病的损伤程度多属不重,可能系反复轻微劳损,有学者认为Perthes 病的患儿对损伤的敏感性比正常儿童高所致。 另外有不少学者指出该病合并其他畸形高于正常人群,而且该病患儿身高较之正常者矮小,骨龄发育也延迟,然而更多的学者对该病的血管因素作了大量研究后,认为该病属于缺血性坏死。 总之,该病患儿的骨路发育倾向迟缓、身材矮小、躯干与四肢比例失常。尚有胎位不正、臀位产、孕妇高龄、家庭生活困难等因素。 纵观以上研究结果,可以认为Perthes病的病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的。 二、病理和发病机理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 导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的轻重有所不同,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出现的疼痛感略轻与病情严重的患者,因此,早期的股骨头缺血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的轻重有所不同,症状较轻微的患者出现的疼痛感略轻与病情严重的患者,因此,早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及临床表现,希望大家可以仔细的阅读,掌握相关的知识,正确辨别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 临床表现股骨头坏死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病痛出现的时间,发作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病理演变作为基础。而各种临床表现都不是股骨头坏死所特有的,许多髋关节疾患都可以发生,换句话说,难以通过患者的主观症状和临床检查做出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来。例如髋和骶髂关节许多病变可表现为“4”字试验阳性,(即屈膝并使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摆成“4”字形状放在对侧伸直下肢上,一手按压对侧髂嵴上,另一手放在膝内侧手同时下压,引起臀髋痛)因此也不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特定体征。 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疼痛的部位是髋关节、大腿近侧,可放射至膝部。疼痛可以因坏死组织-修复的炎症病变或炎症病灶内的高压引起,可表现为持续痛,静息痛。骨软骨塌陷变形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或有髋关节周围肌肉韧带附着部位慢性损伤性疼痛。髋部活动受限,特别是旋转活动受限,或有痛性和短缩性跛行。 检查早期X线片可没有阳性发现,随进展,于负重区出现骨小梁紊乱,中断,以后股骨头软骨下骨囊性变、夹杂硬化。随病变进展,修复障碍,病变区出现线性透亮区,围以硬化骨,呈现新月征。晚期出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