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创晋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第三章“十二五”目标和任务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第四章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扩大消费需求

第七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第三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八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

第九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十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

第十一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篇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第十二章积极延伸煤炭产业

第十三章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第十四章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

第十五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五篇重点发展旅游物流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六章旅游业

第十七章现代物流业

第十八章商贸流通业

第十九章其他服务业

第六篇实施强县带动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章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第二十一章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二十二章实施强县带动战略

第二十三章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

第二十四章健全和完善城镇管理体制

第七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五章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第二十六章全力推进节能环保

第二十七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八章推进清洁能源发展

第八篇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撑

第二十九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第三十章优先发展教育

第三十一章壮大人才队伍

第九篇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三十二章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第三十三章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第三十五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十六章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第三十七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第三十八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一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第四十章深入推进改革

第四十一章全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第十二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

第四十二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第四十三章深化区域合作

第四十四章强化与中央企业合作

第四十五章优化发展软环境

第十三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十六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十七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第四十八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四十九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五十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晋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主要阐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明确政府履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职责的工作纲领,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

第一篇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创晋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异常严峻的发展形势,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根据省政府关于“十一五”时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结果,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二,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从经济发展方面看,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3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30.5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4544元增加到2010年的32329元,年均增长12.2%。财政总收入由“十五”末的61.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3.2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十五”末的2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5.5亿元,年均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末的13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32.6亿元,年均增长27%。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得到加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保留矿井129座,规划产能11230万吨/年,保留矿井总数和产能规模居全省各市地方煤矿之首。煤化工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市已建成尿素生产装置13套,形成351万吨尿素、111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10万吨合成油的生产能力。建成阳电二期、国投晋城热电一期项目,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40万千瓦。冶铸产业通过加快上档升级改造,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福盛钢铁二期项目建成,年钢材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煤层气产业迅猛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集煤层气勘探开发、管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汽车加装煤层气等产业化体系,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加快,以物流、旅游、文化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特色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扶贫攻坚深得民心。

2、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和谐晋城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十一五”以来,我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教育均衡、医疗健康、创业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安居等五大惠民工程,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圆满完成,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在科技方面,市、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使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市”称号。在教育方面,建立了农村义务教

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完善了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和市区中小学校建设,全市基础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十五”末的72.3%提高到2010年的92.07%。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达标率达到67.5%。卫生事业成效明显,全市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由“十五”末的57.4%提高到97.1%;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十五”末的3.36人提高到4.11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由“十五”末的2.53张提高到3.66张。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定。全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制定出台了包括公路交通、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等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救援预案,应急应对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晋城建设扎实推进,连续五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市,2009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3、从生态环境方面看,发展保护的协调性有了新改善。“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007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五年间,白马寺山生态综合整治、城市防护林带、市两河治理一期、丹河人工湿地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市区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全部实现煤改气清洁能源改造,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4天。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6%,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下降3.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年均下降2.5%,实现了“十一五”的约束性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明显进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49.5万吨、落后水泥产能116.9万吨、落后电石产能21.2万吨。循环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高平市及晋煤集团、兰花集团、兴高焦化、巴公化工工业园区等项目顺利推进。全市煤矸石、矿井瓦斯、焦炉尾气、固体废弃物等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4、从人民生活方面看,收入居住保障得到了新提高。“十一五”时期,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心城市框架拉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特色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达到51.04%,较“十五”末提高9.75个百分点。在收入方面,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8911元提高到2010年的17353元,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35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899元,年均增长10.4%。反映在居住条件方面,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5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04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7平方米。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教育、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比重逐步扩大,住房消费、汽车消费、通讯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由“十五”末的57%提高到91%,年均提高6.8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46%。

5、从改革开放方面看,发展的动力活力有了新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有经济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兰花集团、天泽煤化工集团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借助资源整合和资本优势快速扩张,位居同行业领先地位;凤凰织品公司、森鹅服装公司等一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通过改制步入发展快车道;晋城钢铁有限公司、阳城制丝公司等一批国有

劣势企业,通过实施关闭破产稳步有序退出市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启动实施了“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家庭承包、联户经营、股份合作、大户承包和有偿转让等林改模式。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先后入驻我市,富基新材料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事业单位、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等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转移支付、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高平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唯一试点县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参加中博会、厦洽会、港洽会、能源博览会、农博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8.9%。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富士康、华润、雨润、中石化、中石油、豪德等项目落户晋城。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努力接轨中原城市群,在基础设施、现代物流、旅游服务、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最突出的问题是新兴产业和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不足,最紧要的问题是干部队伍对大发展的思想准备不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亟待破解。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传统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节能减排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不协调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站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起点,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市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务院将山西省列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奋力赶超、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矛盾: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总量翻番的矛盾突出。经济主要依靠煤炭,新兴产业不足,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要实现“十二五”经济总量翻番还必须依靠煤炭这个支柱产业,资源型产业对其它非资源产业的“挤出效应”,使得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发展的空间严重受限。国家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两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晋城国土面积小,环境容量小,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近年来,省内各市和周边地市都在抢抓机遇,竞相发展,对我市形成“不进或慢进就是倒退”的压力。四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都比较突出,民生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仍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乘势而上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工作,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科技进步、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把社会建设的方向转移到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上,实现经济社会的互促共进、良性互动。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第三章“十二五”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契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特色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突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努力把晋城建成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定位是:突出一个主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争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两大转型:即坚持低碳、清洁、循环、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构建多元化产业支撑格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实现经济和城市两大版块全面转型。明确三个定位:即在区位发展上,按照“6688”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上,建设富有太行山水灵气,彰显江南园林特色的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城市;实施南下战略,接轨中原经济区和城市群,建设集物流、商贸、旅游于一体的重要门户城市。实施三大战略:即以“四梁八柱”为主攻方向的产业集群战略,以“一区六园”为载体的园区集聚战略,以县域经济和大县城建设为抓手的强县带动战略。力争五个跨越:一是由煤炭大市向工业强市跨越;二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三是由内陆小城向国内外有一定竞争力和知名度的开放型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四是由发展不够均衡向全面协调可持续跨越;五是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第二节主要目标

按照建设全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和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1)预期性指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5年,确保实现经济总量翻番,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到2015年确保实现总量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2)约束性指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下降1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五年下降1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三节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构建多元产业支撑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加强产学研联合,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施“四位一体”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和充满活力。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有利于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建成一批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水利、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项目,继续加强城建、环保、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建设,实施一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骨干项目,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结合我市实际,努力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促转型的结合,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改善投资环境,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第四章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续建、在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统筹基础设施与产业开发,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继续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民间、信贷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更多最终需求。严格执行项目投资、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法规、政策,坚决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进一步规范核准制、备案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办法。建立集中审批和网上审批平台,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按照《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图》的要求,形成固定资产投资分级管理流程体系和运行机制。根据“十二五”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修订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产业指导目录,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科学编制和有效执行年度投资计划,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制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逐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提高投资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按照优结构、提效益、均定向的原则,规划先行,配套建设。加快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水资源综合利用网,高速信息网,努力实现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区域中心城市、门户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突出区域发展观念,构建区域交通网络,融入太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以及京津唐、渤海湾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到2015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等级和质量明显提升;交通枢纽和客运场布局更加合理,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顺畅;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节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实施兴水战略,以保障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为目标,以蓄水保水、高效利用沁河丹河水、涵养地下水、搞好节约用水为方略,以构建我市“井”字型供水大水网为主线,以实施新水源工程、农田灌溉、饮水保障、河流整治、病险水库加固、淤地坝建设、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为重点,新建一批蓄、引、提水工程,扎实推进固县河供水、杜河调水、沁河与丹河河道整治、小水库加固、小塘坝改造等强农工程,全面落实灌溉末级渠系配套补贴、农村供水水价补贴等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田水利和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实施重点水

土保持工程,突出抓好小流域治理和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尽快启动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中部盆地发达地区要以节水、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统一管理与合理配置为重点,在充分挖掘本地区水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安排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周边山区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重点;沁河流域要合理开发地表水,加快建设控制性骨干调蓄工程和小泉小水利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水利发展改革步伐,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

“十二五”末,在全市建立起以张峰水库供水工程为龙头、覆盖全市城乡的八大供水网络,建立稳定可靠、结构合理、配置高效的“井”字型大水网,使全市供水能力从4.87亿立方米增加到6.97亿立方米,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发展的用水需求;全市新增实灌面积19.37万亩,达到80万亩,实现农业人口人均半亩水浇地目标;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稳步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主要河流重点河段河道治理基本完成,防洪保安能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全市地下水位实现止降回升,建立起地表水清洁、地下水丰沛可持续利用的水生态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到50立方米以下;全市新建24座小型水库,新建淤地坝50座;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

第六章扩大消费需求

实施“以商促工,工贸联动”战略,扩大消费总量。加大市县两级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国际商贸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等,完善商业空间布局,把我市流通设施水平和消费总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扶优扶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等方式,下决心培育一批大型流通集团;积极推进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通过现代化流通引领现代化消费、推动现代化生产;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等,促进城乡居民便利消费。

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健身、体育、休闲、信息和中介咨询,培育不同消费群体,不仅满足本市广大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要把我们的消费市场扩大到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

第七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外贸进出口要服从和服务于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定位,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量的跨越发展,提高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发挥现有比较优势,在外贸规模增长上实现跨越。充分利用我市煤、气、化、铸造、纺织产业优势,开发区富士康高科技大项目优势,六大工业园区聚集优势,承东启西面向中原的区位优势,重点推进机电产品、铸造产品、纺织服装、化工产品、玻璃制品五个出口基地建设。

加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实现跨越。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贸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大力发展民营进出口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加大先进工业装备进出口商品规模,推动我市实现高标准工业化。

加强外贸服务体系建设,在外贸促进和外贸公开竞争方面实现跨越。继续为企业推介各种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网络,加快“走出去”带动出口,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不断完善外贸发展政策,在创优环境建设上实现新跨越。重视外经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第三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第八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

按照“稳定粮食、做强畜牧,发展特色,加工转化”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实行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做大规模,提升品质,注重品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形式,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种植业、畜牧业、蚕桑业等专业示范园区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相结合的综合示范园,引领全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抓好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确保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畜牧、蚕桑、蔬菜、中药材、干鲜果、小杂粮等六大特色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带。制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规划,以工程项目为抓手,集聚多种生产要素,建设特色种植板块和特色养殖板块。

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抓好高平市和泽州县两个瘦肉型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到2015年,全市优质生猪出栏力争达到300万头。扩大肉羊、肉牛、奶牛等草食动物生产,加快鸡、兔等特色养殖业发展。开展蜜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逐步建设优质无公害蜂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畜产品认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防疫检疫体系,实施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程。完善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进“农旅一体”创意农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扶持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市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300个以上。

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产品流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发展农产品联销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新型业态,以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为重点,以“放心粮油工程”、“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流通环境,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九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农业公司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扶持“示范社”为抓手,在提高质量、拓宽领域、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种养业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市场信息和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创新农业服务形式,建设一批集研发、推广和商贸流通于一体的农科公司、农贸公司,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体系,确保粮食供给和质量安全。

第十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启动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坚持开发式扶贫,切实推进扶贫纵深化。

大力完善基础设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要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心村”和煤矿资源整合后的闲置土地。继续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和农田节水改造。继续完善和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建设巩固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小麦、玉米、薯类三大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为重点,深化农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农机发展模式,建设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到2015年,在全市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一流气象站。抓好助农惠农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体系、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初步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晋城气象现代化体系。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供排水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引导和支持农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适用宜居住房。加强农村垃圾处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因地制宜发展秸秆沼气、煤层气、小水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构造便捷实用的县城交通网,突出抓好县乡公路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生态建设双创建活动,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服务体系、农民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全覆盖,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切实推进扶贫纵深化。要把偏远山区贫困农村发展纳入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继续从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对全市偏远山区、革命老区给予政策倾斜,致力形成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的长效机制。通过片区规划、产业开发,基本消除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发展滞后村;通过撤小村并大村、移民新村建设、技能培训转移等途径,基本消除50人以下的山庄窝铺,使偏远山区特困群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第十一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保障农民权益,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健全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机制。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因地制宜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引导,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和返乡创业并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并重,加大力度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同工同酬。增加县域内城镇的非农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继续抓好陵川、沁水以生态治理为主题的以工代赈工作,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的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

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承包权,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按照有关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篇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以推进工业新型化为目标,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集聚四条路径,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资源加工深度,提高非煤产业比重,实现煤与非煤并重,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建立结构合理、多级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十二章积极延伸煤炭产业

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以推进整合升级和兼并重组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延伸煤炭产业链,实现煤炭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

第一节煤炭工业

做大做优煤炭企业。继续推进和完善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认真落实《晋城市矿区总体规划》,坚持以煤为基,抓好大型骨干矿井的建设。实施安全稳煤、集约兴煤、生态立煤、人才强煤战略,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目标,大力提升煤炭产业装备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努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努力实现煤炭企业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抓好玉溪、东大、沟底、里必、郑庄、樊庄、龙湾、金海、车寨、胡底等大型骨干矿井的核准和建设工作。“十二五”

期间适度调控煤炭生产规模,实现产销基本平衡。

集约发展煤炭产业。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战略,完成对整合重组矿井的技术改造工作,彻底关闭淘汰矿井,整合利用矿井存量土地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煤炭企业法人结构,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支持晋城煤业集团、晋城煤销集团、晋城煤炭进出口公司做大做强,加强企地合作,助推晋煤集团发展成为亿吨规模的大型综合煤炭企业,支持兰花集团、天泰集团、阳泰集团、沁和能源、科兴集团等企业建设超千万吨规模的大型煤炭企业。鼓励煤炭企业以产权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实施一体化经营、多元化发展。

提高煤炭产业现代化水平。实现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积极组织煤炭科技的推广工作,成立研发机构,鼓励国有重点煤矿采用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矿井。兼并重组后的煤矿要制定采掘工业和装备技术一体化解决方案,加速淘汰落后装备技术和产能,推进全市煤矿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低

碳发展。优先建设特大型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严禁新建120万吨/年以下矿井,淘汰生产能力在45万吨/年以下矿井。到2015年,力争我市煤炭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综合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推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的理念,以企业清洁化生产、产业一体化组织、区域全局化循环为途径,努力构建完善的、具有晋城特色的煤炭产业循环发展体系。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矿井水重复利用率,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煤炭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所有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以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85%,矿井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原煤洗选加工率达到80%,矿井瓦斯抽采利用率达到70%。研究探索边角地带废弃煤资源和已无法开采的废弃矿埋藏的资源利用。大力扶持资源整合矿井选煤厂建设。

第二节电力工业

立足省内外用电市场,充分依托我市煤、水、区位、电力通道等优势,大力发展电力产业,进一步提高电网的运行能力,以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15年,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800万千瓦,其中: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

优化电源结构。一是鼓励煤电联营,实现煤电一体化开发。抓住国家启动晋东南——湖北荆门100万特高压第二回建设的契机,全力推进沁水电厂、郑庄电厂等大型坑口电站的核准和建设,继续推动晋城——江苏±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为高平电厂、阳电三期等大型电厂的上马创造条件。新建火电项目要重点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空冷等先进技术,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煤耗、水耗。加大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推进电力产业低碳清洁发展。二是在主城区和各县(市)鼓励发展热电联供项目,重点抓好阳城晋煤煤矸石热电、国投晋城热电厂二期、沁水热电联供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鼓励高瓦斯矿井建设瓦斯发电站,重点抓好中电明秀、山西和瑞、玉溪、东大、沟底、里必、胡底、郑庄、龙湾等瓦斯发电项目和王台、成庄瓦斯电厂扩容项目的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煤矸石、煤泥、中煤、城市生活垃圾等低热值燃料发电项目,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五是在有条件的地区科学合理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加强电网建设。配合国家加快特高压站布点和外送电通道建设,实现大功率、远距离、低损耗的输电。建成晋城、阳城北和晋城东三座500千伏站,优化和加强220千伏电网,完善和改造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加快老旧设备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到2015年,努力建成网架坚强、结构合理、适应性强、完善可靠、调度灵活、运行安全、技术指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化电网。

第三节煤化工产业

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发挥优势,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结构、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实现传统煤化工的上档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基地化、园区化、集约化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现有企业为基础,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实现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的转变。

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化肥行业,要合理控制尿素产能。逐步提高现有尿素生产装备技术水平,降低能源消耗,鼓励企业积极开发利用先进、适用的煤气化技术改造现有生产设备,逐步淘汰18万吨/年以下固定床合成氨装置。支持现有尿素生产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复合肥、缓释肥、专用肥等附加值较高的品种。通过添加各种化肥添加剂,发展增效尿素等高品质化肥产品。焦化行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和推广无烟煤配煤炼焦技术,支持兴高能源、三甲焦化等骨干企业按照国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的要求进行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根据资源、环境容量条件,围绕“节能、环保、安全”的总体要求,规范整合,提升工艺,在规定区域适度发展二硫化碳、电石、甲酸钠、碳酸钙等化工产品。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鼓励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高端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向商业化运作阶段发展。在现有合成氨、甲醇生产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延伸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已内酰胺、三聚氰胺、脲醛胶、聚甲醛、有机硅单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和烯烃衍生产品。到2015年,各类精细煤化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

合理布局煤化工产业。立足水资源、环境容量和现有产业基础,以推动产业重心西移为导向,改造提升丹河产业带,重点发展沁河产业带,进一步整合巴公装备制造、高平煤焦化、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在已有化肥产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合成氨、尿素、甲醇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新建芹池现代煤化工业园和沁水新能源工业园,重点建设煤制烯烃等大型煤化工项目。鼓励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对现有煤化工企业进行整合。推进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联合,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组织结构。

加快煤化工先进技术引进。积极推进适用于晋城无烟煤先进煤气化技术与煤质适应性试验示范,为大规模煤气化的发展积累技术工艺参数。依托大企业集团引进开发大型煤气化装置,引进国内外先进的MTO或MTP合成烯烃技术建设大型烯烃项目。

第四节煤层气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才技术优势,高起点规划煤层气产业,进一步加快煤层气保护、开发、利用、转化和加工步伐,有序推进煤层气产业的安全、健康、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地面煤层气年抽采能力达到60亿立方米,煤层气年液化能力达到9亿立方米,煤层气管输能力达到40亿立方米,城乡煤层气普及率达到60%,煤层气加气站普及到全市主要集镇及交通干道,形成煤层气加气网络,在符合产业政策、具备条件的工商企业用户中全面推广使用煤层气,矿井抽排瓦斯利用率达到70%以上。到“十二五”末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层气抽采、集输和利用基地。

借助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在晋城市建立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先行先试区。一是创新煤层气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先采气,后采煤,采煤采气一体化”政策的贯彻落实,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煤炭与煤层气开发的有机结合和有序衔接,达到两种资源最优化、最合理的开发,实现煤炭产业和煤层气产业的协调发展,建立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二是建立煤层气开发补偿基金,实现国家、地方和群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逐渐解决因煤层气开采引起的社会、环保、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监管等问题,以调动地方发展煤层气的积极性,促进煤层气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建设产、学、研、检一体化的国家煤层气质检中心,为煤层气开采、储存、运输、使用各个环节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

第十三章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围绕转型发展整合生产要素,促进非煤产业扩规上档、提速增效。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建材建筑业、纺织和食品业为主导,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力争到2015年,使新兴产业占据半壁江山。

第一节装备制造业

立足我市冶炼铸造业的产业基础,围绕淘汰落后和整合提升,加快冶金产业集约化发展,努力形成铸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内燃机及机械配套件,实现由晋城铸造向晋城制造的转变,建设中部地区以专业化配套为特色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冶金。进一步整合重组冶炼资源,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炼铁高炉、转炉和电炉。重点发展优质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及各类建筑用棒、线、型材等系列钢材产品。晋城钢铁集团要主动出击与大型钢铁企业实行联合重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依托白云石等资源基础,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投资者,积极发展镁合金深加工。

铸造。以泫氏铸业、春晨兴汇等企业为龙头,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抓手,整合带动周边中小铸管及管件企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大口径城市地下供水和排水球墨铸管及配套管件。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以泽州南村为中心,高平三甲、陵川礼义为重点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球墨铸管及管件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铸管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实现由铸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

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依托清慧、金工、福川、路宝、汉通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汽车发动机气缸、变速箱体、轮毂、制动鼓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依托盛固精工、兴达铸造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压缩机铸件、内燃机、制冷压缩机、工程机械铸件等高档合金机械零部件产业。加快推进现有企业整合重组、上档升级、延伸拓展,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的联合配套,促进我市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产业形成以通用性和大批量生产为特征的专业化配套产业体系,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年。

煤机成套设备。抓住煤矿机械化改造的有利时机,以金鼎煤机、昌平煤机、兰花汉斯、天泽太机、天巨重工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煤机制造资源整合,集中优势,优化布局,打造山西南部最大的煤机制造基地。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加强与大企业的联合,通过引进技术合作开发,重点发展瓦斯抑爆设备、高端液压支架、短壁采煤机、液压锚钻车、煤巷钻装锚机、刮板输送机、矿用架空乘人装置、矿井提升运输设备、煤炭洗选设备、煤矿安全设备等采煤装备系列产品。

第二节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开放带动、集聚发展的思路,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放大、带动、集聚、引领作用,形成扩张和倍加效应,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2%。

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持富士康在我市的发展壮大,加快光通讯连接器、相机模组、光学镜头模组、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建设全球重要的精密光机电产品基地。推动富士康在我市的规模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在原有主导产品生产能力扩张的同时,继续拉长产业链,向上游的光材料、光元器件和下游的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延伸发展。鼓励发展半导体光源(LED)产业,推进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依托乐百利特公司的技术优势,在LED原材料、外延、芯片、封装、应用及相关配套件等完整产业链中形成多环节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把我市建成中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平台作用,研发应用前沿技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积极发展高性能功能陶瓷、反光材料、磁性材料、铝矾土基刚玉、木塑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品。依托兰花集团、鸿诺光电、融高太阳能等企业推进多晶硅、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产业发展。依托高平唐一新能源、皇城相府中道能源公司加快高科技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根据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等因素,发展碳酸钙改性环保新型材料产业。大力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高端纳米材料。积极引进我市尚处空白的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等新材料项目。

环保产业。提高以煤矸石、粉煤灰和炉渣等为主的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平。围绕矿山生态治理开展技术咨询、工程承包等服务。发展生活污水处理、化工废水处理,噪声治理及锅炉脱硫除尘等环保设备,引进生产洁净产品技术,增加洁净产品种类。积极拓展农村环保市场。在全市基本形成有效的环保产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新机制,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使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海斯、崇安堂、皇城相府药业、中晋药业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新型化学合成药及新型制剂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与开发新型化学合成药和中药新制剂,应用生物和新医药技术,发展我市具有知识产权的医药制造产业,注重中药材保护和生产。

第三节建材建筑业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现有产业基础,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构建以水泥、陶瓷、新型墙材为主体,以玻璃制品、耐火材料为补充,品牌营销能力强、市场辐射空间广的建材工业体系。

水泥: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原则,支持新型干法水泥替代落后产能,淘汰立窑等落后的水泥生产工艺,重点建设合聚、山水、维高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成泽州、高平、阳城、陵川四个水泥熟料基地。到2015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600万吨/年左右。大力推广水泥生产企业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鼓励大型水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力争培育1-2个大型水泥生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散装水泥及水泥制品。

陶瓷:以阳城建瓷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国内陶瓷基地的产业转移,引进大型龙头企业,打造特色陶瓷生产基地。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等生产基地建设。抓好品牌建设,走品牌经营之路,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压缩一般产品,增加中高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装修装饰材料业。到2015年,全市建筑陶瓷生产能力达到2亿平方米以上。

新型建材:围绕资源综合利用,结合我市自然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特点,鼓励发展石膏等轻质高强板材,重点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生产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空心砌砖、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材。取缔实心粘土砖生产,鼓励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在粉煤灰、钢渣、矿渣等工业废渣集中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支持煤炭、电力、冶金企业进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到2015年,力争建成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20条,生产能力达到15亿块(标准砖)。

建筑业:抓住我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企业改革,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培育和壮大建筑业。优化建筑业组织结构,支持有资质的建筑企业通过改造和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培育房屋建筑、路桥、水利、矿业建设企业,提高当地市场占有率。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建筑业市场占有率。优化建筑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对工程招投标、施工许可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做好对重点工程的组织协调服务,政府投资工程要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项目代建制。

其它:发挥我市煤层气燃料的优势,依托东方玻璃、九州玻璃等骨干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向高水平、高质量、新功能、新品位方向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玻璃器皿业。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在阳城润城、泽州山河和陵川杨村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支持发展白云石系列产品以及各种用于钢铁、玻璃、水泥和陶瓷工业的优质高铝质、硅质耐火材料制品、高铝不定型耐火材料等,实现耐火材料的质量、品位和附加值的升级。

第四节纺织和食品工业

充分利用我市纺织食品工业的现有条件,在稳步推进纺织食品工业上档升级的基础上,依靠技术进步,积极开拓市场,打造具有晋城特色的纺织和食品工业体系。

纺织服装业。依托自身技术和生产优势,承接国际国内纺织产业转移,围绕“一基、两链、三系列”的目标,依托绿洲大麻、佶利迩丝绸、森鹅、红萍服饰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形成具有丝麻纺织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能力,以品牌、专业化市场和相关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纺织服装业体系。加强丝麻纺织新产品的研发,注重运用国际领先的复合技术开发高品质、新风格的纺织品。继续推进麻纤维脱胶、纺纱等核心技术升级和突破。以品牌和营销体系建设为重点,通过引进、合资、合作等方式,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业设计和营销体系,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业向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市各类服装、家纺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0万件(套)和100万件(套)。

特色食品业。依托我市农业资源,延伸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业。以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做精做细食品、肉制品、啤酒饮料、乳品、食醋、小杂粮等六大类特色食品业,培育一批特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根据自然条件和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一批党参、柴胡、黄芩、连翘等中药材示范基地,支持北京同仁堂陵川党参有限公司等中药材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进行道地中药材骨干品种GAP认证和商标注册,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的水平。大力发展养蜂业,并形成产业化开发,创立晋城新的品牌。

第十四章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

充分发挥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努力培育大企业,大力提升各类园区的发展水平。

以实施大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工作,形成“深化储备一批,争取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发展格局。围绕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社会服务项目。创优环境,推动驻市大企业在晋城的投资,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实施一批中项目、小项目,拓宽民间投资领域范围,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

以培育大企业为重点,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推进煤、化、电、冶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建设大型资源型产业基地。鼓励国有企业以资产资本化、资本股权化、股权多元化为重点,加快兼并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高端化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主辅配”产业协作、“上下游”产品协调高效的组织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当地大型企业集团,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建设大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要素聚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提升已有的各类园区,积极发展各类循环经济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园区。工业园区要突出抓好“一区六园”建设。按照产业发展定位、环境容量要求和项目入园标准,严把项目入园关。大力引导同类企业集中发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产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城镇功能定位相衔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步发展。改造提升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创新园区配套服务政策,形成集群发展产业集聚的态势。大力支持晋煤集团的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第十五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以适应更加先进、便捷、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为目标,统筹优化信息通道建设,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构建高速信息网。

第一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基站布局科学、通信覆盖全面、服务质量高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大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推进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发展。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第二节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加大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力度,以政府信息中心为载体,力争2015年基本建成上联国家、省级,下联县(市、区),横向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政法机关、社区等各级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农村、数字社区、数字旅游、数字国土、数字环保、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文化产业、数字中小企业等信息化项目应用,逐步建设人口、养老、就业、计生、安全等功能齐全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搭建一个技术先进、覆盖完善、安全稳定的宽带信息网络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

第三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重点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开展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服务,提高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使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有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生产经营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的应用,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推动流通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第五篇重点发展旅游物流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2011年8月29日)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

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1年8月29日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清宪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市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在中共晋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为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晋城建设成为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而努力奋斗!

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11年8月29日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查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计划和预算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会议号召,全市人民在中共晋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奋力进取,为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关于晋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工作报告的决议 (2011年8月29日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晋城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孟福贵主任所作的《晋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同意这个报告,决定予以批准。 会议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要在中共晋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行职责,奋发有为工作,为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晋城建设成为山西乃至中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最有竞争实力,最富人文魅力,“方便、温馨、开放、现代”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培育龙头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提高农产品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推行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加强产销信息引导,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精深加工,参与现代流通。《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零售网点、冷链物流、信息监测体系设施建设。在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蔬菜全程质量追溯、风险预警和应急反应处置三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近些年,中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突破1000 万吨,已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调味品市场经过几轮的结构调整和国内、国际资本整合之后,已经从一个相对滞后的行业,转型为市场规范、竞争激烈的“朝阳行业”。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调味品表现出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中高档调味品市场容量再进一步扩大,品牌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调味品产品将朝着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保健化等方向发展。随着人们购买能力的提高和我国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调味品的未来市 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促进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及地方出台多项农业产业政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蔬菜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产业,也是甘肃省和武威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央、省、市出台的政策文件都提出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等作物标准化生产。《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 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 截止2013年,全市设施农牧业面积达到58 万亩,特色林果业面积达到88.19万亩,推广大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201.6 万亩、旱作农业技术面积61.8万亩。2013 年,全市牛、羊、猪、鸡存栏量分别达58.98万头、338.20 万只、112.67万头、496.09 万只,出栏量分别达24.01万头、184.45 万只、129.33万头、396.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5.15 万吨、1.5万吨、1.1万吨。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8%。2014 年设施农牧业累计将达到73万亩以上,特色林果业基地达到120万亩。日光温室瓜菜、暖棚养殖、特色林果、玉米制种等优势产业已形成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农林产品深加工业前景广阔。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 龙头企业45 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农民合作社3448个;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 个。 2.2.2项目建设是解决蔬菜产品供需矛盾,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现实需要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新华社3月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共计16篇、62章。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然后以此类推。“十一五”开始称“五年规划”。我国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1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所以我们称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四个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增强规划编制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第一个阶段是基本思路研究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70多家权威研究机构对41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项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底形成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文稿。 第二个阶段是中央建议制定阶段。从去年4月份开始,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组,历时半年制定并经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指明了方向。 第三个阶段是规划纲要(草案)的编制阶段。中央建议出台之后,国务院成立了以发改委牵头、12个部门参加的规划纲要起草小组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编制过程中,还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平台、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全国发起了“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历时两个月,收到了64709份意见、建议。 第四个阶段是经全国“两会”讨论通过规划纲要阶段。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96.6%的(赞成2778票,反对59票,弃权38票)赞成票表决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吸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修订并正式公布的规划纲要与此前公布的草案相比共进行了38处修改。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得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晋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开创晋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第三章“十二五”目标和任务 第二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转型跨越发展 第四章优化投资结构和投资环境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扩大消费需求 第七章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 第三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八章积极推进现代农业 第九章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十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 第十一章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四篇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第十二章积极延伸煤炭产业 第十三章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第十四章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 第十五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五篇重点发展旅游物流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六章旅游业 第十七章现代物流业 第十八章商贸流通业 第十九章其他服务业 第六篇实施强县带动战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章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第二十一章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二十二章实施强县带动战略 第二十三章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 第二十四章健全和完善城镇管理体制 第七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五章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第二十六章全力推进节能环保 第二十七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八章推进清洁能源发展 第八篇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智力支撑 第二十九章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第三十章优先发展教育 第三十一章壮大人才队伍 第九篇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第三十二章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第三十三章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第三十五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十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十六章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第三十七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第三十八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一篇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推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 第四十章深入推进改革 第四十一章全力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第十二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开放引进战略 第四十二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第四十三章深化区域合作 第四十四章强化与中央企业合作 第四十五章优化发展软环境 第十三篇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十六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十七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第四十八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四十九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五十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一、基本信息 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二、规划进展 综述 2008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李守信主要从三方面作了介绍。 前期研究意义 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中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中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 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内容要求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解读编者按: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向全社会公布。在这个事关未来5年国计民生的《建议》中,有什么新思想、新观点、新提法,对广大老百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湖南日报约请省委讲师团副主任谭跃湘同志,就此进行解读,帮助大家加深对《建议》精神的理解,从而满怀信心迈进更加辉煌的“十二五”。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精辟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定位准确、判断科学、主题突出、主线清晰、部署全面、措施得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和行动纲领。 准确定位科学判断 客观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建议》在前言中就开宗明义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接着又在正文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

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对我国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定位,也是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全国人民10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为增强,我国不仅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也不断前移;我国人民的生活已大为改善,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将超额实现,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现在离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10年时间、也只有10年时间,未来五年能否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时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确定为约束性目标,向高耗能、高污染频频亮起红灯。“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计分别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2110万吨、1640万吨、1809万吨、7416万吨和150万吨。但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控制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相当艰巨。我国现在已经快到第二

富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富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根据中省市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编制《富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背景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跨越发展、构建和谐富平两大主题,实施工业强县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圆满完成预定目标任务,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主要成就 1、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十一五”末,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4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3.7%,较“十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449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9元,较“十五”末分别净增10172元和2407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0:26:44调整到28:33:39,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0%,较“十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

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是“十五”期的4.5倍。县域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加快发展的基础显著增强。 2、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竞争力显著提高,参与区域竞争的优势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深加工等生产能力快速扩张,建材加工集中区、花炮产业集中区、石刻工艺园初具规模。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总数达到53户。规模养殖不断壮大,奶山羊、奶牛存栏量分别达到31.8万只和1.8万头。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累计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3户,其中省级8户。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和品牌,柿饼、羊奶粉、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出口海外,被授予“中国柿乡”、“中国奶山羊基地”、“国家级粮食大县”、“全国中早熟苹果之乡”等称号。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开创新局,全面开展对外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先后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具潜力城市”和“浙商重点推荐投资城市”。以开放促开发,以合作谋发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26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龙钢110万吨钢材生产线、陕富和实丰各200万吨水泥生产线、陶瓷建材集中区等影响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羊乳加工、陕汽物流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4、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改造东

十二五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十二五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2011-2015年 “十二五”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年。 我国是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因为苏联援华中断,第三个五年计划是1966年重新启动为1966-1970年,以后的五年计划都未中断,为每一个年代十年中的前五年和后五年。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结果报告,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共62章5万余字,另有5个图片和22个专栏,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民政部 财政部卫生部社保基金会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党的十 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二五”时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建国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 得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 保险法》,修订了《工伤保险条例》。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制度 并开展试点,全面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并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普遍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 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完善了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 等社会扶助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镇扩大到 农村,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从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越来越多 的人享有了基本社会保障,并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的突出问题。社会保障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主干、以银行及各 类定点服务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组织体系和服 务网络,并逐步向乡镇、行政村延伸。“金保工程”一期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了中央、省、市三级网络,并全部实现省、部联网。 专栏1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2005年 2010年 规划目标实际情况增长率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新农保参保人数(万人)〔1〕17487 — 22300 — 25707 10277 47.0% —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新农合覆盖率13783 23.5% 30000 >80% 43263〔2〕 95%〔3〕 213.9% —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8478 14000 16161 90.6%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10648 12000 13376 25.6%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5408 8000 12336 128.1%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10300 —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中国十二五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录 第一章面临的形势 (5) 第一节“十一五”成效显著 (5)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 (11)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2) 第一节指导思想 (14) 第二节主要目标 (16) 第三节政策导向 (20) 第三章提升国土资源保障和服务能力 (22) 第一节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需求 (22) 第二节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25) 第三节增强地质公共服务能力 (28) 第四节提升海洋资源保障能力 (31) 第五节提升测绘公共服务能力 (34) 第四章强化国土资源保护 (36)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36) 第二节加强矿产资源保护 (38) 第三节加强海洋资源保护与权益维护 (40) 第四节加强地质环境保护 (41) 第五章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42) 第一节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2)

第二节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43) 第三节积极发展绿色矿业 (45) 第六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综合整治 (46) 第一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47) 第二节编制实施国土规划 (49) 第三节推进国土综合整治 (49) 第七章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50) 第一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50) 第二节健全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 (52) 第三节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 (54) 第四节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56) 第五节健全深化地质找矿新机制 (58) 第六节加快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60) 第八章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 (62) 第一节推动国土资源重点领域技术创新 (62) 第二节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与支持体系 (64) 第三节推进国土资源卫星应用体系建设 (65) 第四节培育发展资源新兴产业 (66) 第五节加强国土资源领域国际合作 (68) 第九章积极实施国土资源领域重大工程 (69) 第一节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程 (69) 第二节地质矿产保障工程 (71)

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水利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638座,总库容 57.9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型灌区177处,配套机电井9万眼,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11万亩,实灌面积1713万亩;累计解决 和改善了1821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227 万亩;全省总供水能力达到75亿立方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 积5.35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49.2%;建成小水电站168处,装机容量17.3万千瓦;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3.17 第一节 水利发展“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为寻求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省 委、省政府做出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定,集中 力量实施了应急水源、农田灌溉、水保淤地坝、农村饮水安全、城乡节水、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等六大工程建设。“十一五”末,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完成水利建设投资 380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 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建设者的奋力拼搏,省委、省 政府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基本完工,新增供水能力11亿

— 3 — 立方 农田灌溉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处 大型灌区相继建成,十大灌区续建配套和六大泵站更新改造加快 推进,出台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引黄灌溉用水量由2005 年的1.2亿立方米增加到5.8亿立方米,2010年实灌面积达到 1713万亩,较“十五”末净增 513 水保淤地坝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开展了黄土高原淤地坝、京 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等重点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新增生态修复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新 建淤地坝 2086 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解决了1188万农民群众的饮水 安全问题,超额完成水利部核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1092万人指 标,并在全国率先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 城乡节水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大力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节约用水体制机制。全省万元GDP 用水量降低到70立方 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7%,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 高到0.50。 地下水保护与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行地 下水关井压采等措施,全省地下水位止降回升,2010年比2005 年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0.56米。实施了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实 现了汾河全河段不断流,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