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度写范文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模板

小度写范文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模板

小度写范文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模板
小度写范文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模板

异常儿童心理学pdf【异常儿童心理学】

异常儿童心理学

发展障碍是在儿童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障碍。心理或行为障碍通常是指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种或几种:个体承受着痛苦的体验,机能(身体、情感、认知或行为)失调,面临由痛苦体验或机能失调而带来的更大的危险或劣势。

儿童发展障碍的特殊性:

由于儿童依赖性的特点,所以,发展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反映的是儿童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

由于儿童发展性的特点,发展障碍的标签往往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歧视性标签。发展障碍的标签只应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而不能用来标识儿童。

严重的发展障碍的发生率通常在5%以内,一般性发展障碍的发生率在10-15%之间。粗略估计,约有20%的儿童存在机能性心理健康问题,而约有10%的儿童符合某种发展障碍的诊断。

儿童发展障碍的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以及神经生物学特征,心理因素包括认知风格、自我概念、情绪调控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特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模式、文化标准等。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研究者确定了不同脑区对应的不同心理机能;通过无创性脑研究技术,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往往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产物。下丘脑:与情绪、睡眠、体温调节、饥渴有关;也与言语功能有关

边缘系统: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习、冲动控制基底神经节:控制运动行为,与ADHD 和强迫性冲动障碍有关。

前额叶:计划、执行、调节、控制心理和行为活动,与ADHD、孤独症等有关。

神经系统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可塑性,即经验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从而使机能发生变化。即便是在敏感期之后,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产前危险因素:养不良、滥用药物、病毒感染、辐射、孕母患病。

围产期危险因素:缺氧、早产或滞产、产伤和药物。

儿童发展障碍的影响因素的分类:

易感因素:亦称“危险因素”,使儿童具有发生障碍的危险性或倾向的因素。

促发因素:引发障碍或是问题恶化的因素。

维持因素:使心理障碍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

保护因素:阻止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因素。

咨询和治疗的主要任务是鉴别这四类因素,矫治个人和环境中的维持因素,加强个人和环境中的保护因素。

大部分主要的障碍类型的测评者信度在0.5-0.6之间,为“一般水平”,只有少数类型的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症)的测评者信度达到0.7以上(满意水平)达到了显著水平(0.70以上)。各种亚型的信度总的来说偏低,只有少数亚型的信度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亚型的信度都是很差的。通常是在一个大类型中有一个亚型的信度较好,其它亚型的信度都比较差。大部分DSM的大的障碍类型的效度都是不够好,被诊断为同一种障碍类型的儿童在家庭背景、发病因素、病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上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轻微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或多动症。

另一种假说认为,ADHD儿童的“维持注意”(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一项任务上)有缺陷。这种假说得到比较广泛的接受。正确率和反应时是衡量儿童注意水平的两个指标。儿童会犯两种类型错误,一种是“漏报”错误,这反映儿童的注意警觉水平不够,另一种是“误报”错误,反映儿童的冲动性。ADHD儿童在这两类错误上比正常儿童和其它类型的障碍儿

童更多,他们的反应时也比较长。

ADHD儿童的行为和社会性问题分为四类:

1. ADHD儿童通常是难以管教、爱惹麻烦、社会性笨拙的。

2.ADHD儿童往往比他的同龄人有更多的社会交往,易与他人发生矛盾。

3.ADHD儿童的攻击性比较强,这使别人讨厌他们,排斥他们,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

4.ADHD儿童在群体中往往显得格格不入,他们说话声音特别响,动作特别快,精力特别旺盛,这使他们与当时的情境、社会的期望以及别人的需要很不协调。ADHD儿童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不能根据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或许是因为他们需要更高的唤醒水平,或他们的强化阈限比较高,或皮层中的抑制系统不够活跃,因此他们需要更强的强化来维持一种反应,需要更强的惩罚来抑制一种反应。调节机能的问题会造成儿童学习、遵从规则和社会互动的困难。

1.生理因素:脑损伤、CNS失调、生化因素(有的研究者则探讨神经递质在ADHD 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神经系统不成熟假说。

2.遗传因素:家族遗传性、家谱研究、收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

3.孕期和生产时困难:母亲在孕期饮酒与儿童的ADHD发生率之间存在着联系。

4.饮食:食物添加剂和水杨酸盐、糖。

5.铅中毒:过量接触铅会导致昏迷、抽搐、智力障碍甚至是死亡。发展早期过量接触铅会造成动作发展异常、易激惹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6.心理社会因素:社会地位低、家庭应激因素和破坏性因素。

ADHD在婴儿期就开始出现了,但这种表现一般要到3、4岁时才会引起父母们的关注,而通常要到入学后儿童才会被带去接受咨询和评估。至少对于一部分ADHD儿童来说,他们的状况会随年龄增长变得更糟: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由于学习差和其它行为问题而带来的负反馈使他们的自我概念越来越差,动机也越来越弱。

进入青少年期后,ADHD儿童的主要问题可能得到缓解,据估计,约有25%的个案得以恢复其受损机能。但即使是这些儿童,他们的学习问题依然存在,约有1/3的ADHD青少年会失学,能上大学的ADHD青少年很少;此外他们的社会技能、自尊水平以及控制冲动的能力仍然落后于正常青少年。

ADHD儿童进入成年期后,约有1/3—1/2的个体与正常人无异,其余人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有的仍然存在主要的ADHD问题,有的则是存在社会关系、情绪、自我概念和反社会行为和吸毒等方面的问题,但一般很少出现严重的吸毒和酗酒问题。这些个体一般都能就业,经济独立,但是工作状况总的来说不是很理想。ADHD 儿童进入青少年和成年期后的状况取决于攻击行为、智力、社会地位和家庭不良因素等。

对抗性攻击行为障碍(CBCL):

1.攻击性行为(2-3岁):反抗、过分苛求、不服从、易受挫折、嫉妒、吵架、打架、生气、不服惩罚、尖叫、自私、喜怒无常、发怒、喧闹、爱发牢骚。

2.破坏性行为(2-3岁):不能集中注意力、咀嚼不能食用的东西、对动物态度粗暴、破坏他人玩具、破坏他人财产、对任何事情都要插一脚、伤害自己或他人、三

心二意、摇晃自己的身体或头、涂抹大便。

3.攻击性行为(4-18岁):争吵、吹牛、自私、要求被关注、破坏自己的物品、破坏他人的物品、在家中不听话、在学校里不听话、嫉妒、吵架、打架、尖叫、炫耀、顽固、喜怒无常、喋喋不休、戏弄别人、发脾气、威胁他人、喧吵。

4.违规性行为(4-18岁):没有内疚感、糟糕的伙伴、撒谎欺骗、更愿意和比自己大的人在一起、出走、纵火、偷窃、诅咒、过多想到性、发脾气、滥用药物、破坏行为。

专制型家教方式具有三个特征:父母与儿童缺乏积极的互动;父母经常对儿童进行反复

无常而且无效的惩罚;父母开始对儿童的反社会行为进行惩罚,但是当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增加时,他们反而减少了对儿童的惩罚。

恐惧性焦虑,儿童面对一类可明确辨别出的客体、事件或情境时产生的强烈恐惧;其强烈程度远超过刺激可能带来的危险。这类恐惧导致儿童持久地逃避恐惧对象。可细分为特殊恐惧症与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可表现为:动物恐惧、注射恐惧、黑暗恐惧、恐高、雷电恐惧、电梯恐惧等等形式。

社交恐惧症表现为:在不熟悉的人们面前或被他人仔细端详时,害怕自己可能做出一些使人难堪的行为(或显示出焦虑症状)。如为儿童,可出现在与熟人的交往中或同伴交往中。力图逃避这样的社交场合,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忍耐着。这种逃避或焦虑显著影响了儿童的生活、学业和社交。病程至少在6m以上。

在发展期间出现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且适应功能存在明显缺陷的精神发育障碍称为精神发育迟滞。在18岁以前,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智

商等于或低于70(平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下)。

适应机能缺陷:独立生活能力和遵守社会准则和习俗的能力缺陷。包括基本能力、沟通能力、情绪和个人调节能力、社会和人际技能、自理能力、消费能力和家务技能等的缺陷。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类:

1.DSM-IV-TR的分类

轻度:50~55

2.AAMR的分类

根据患者所需帮助的程度将MR分为四类:间断式的帮助:患者只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才需要帮助。有限的帮助:患者所需的帮助在时间上更长久。大量的帮助:在某些或很多领域需要经常性的、有规律的帮助。

广泛的帮助:需要大量的、深度的、持久的帮助。

3.医学分类:

器质性MR:IQ通常低于50~55,人数较少。

家族性MR:IQ通常高于50~55,人数较多,占所有智力迟滞者的1/2~2/3。

4.教育学分类:可教育的、可训练的、需监护的。

精神发育迟滞者与智龄相同的正常儿童在认知机能上没有差异。该观点包含两种假说:相似发展顺序说;相同结构说。另一种观点认为,精神发育迟滞者与智龄相同的正常儿童在认知机能上存在本质的差异。研究发现,家族性精神发育迟滞基本符合无差异假说,而器质性精神发育迟滞(如唐氏综合症)则基本符合差异性假说。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PDD)的一种,以社会互动、沟通缺陷与刻板、重复的兴趣与行为模式为特征。其它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DD)包括:Rett障

碍、Asperger综合症、童年期解体性障碍。

孤独症儿童存在沟通缺陷,他们的认知潜能良好但异于常人,并存在强迫、重复性动作和无想象性游戏。而最基本的障碍则是一开始就不能与别人和别的情境建立联系。孤独症个体存在社会互动障碍、沟通缺陷和刻板重复的行为与兴趣。有时候将这些表现称为自闭症的三联症。

在12-18个月期间,孤独症儿童就表现出相应的可鉴别症状;一般到2岁时孤独症症状已经很明显;到3岁时就可以被确诊;但大部分在5岁左右才确诊。除这种典型的发展模式外,有的孤独症儿童开始似乎发展得很正常,但突然就不能跟上正常的发展步伐,或出现退

行,并出现明显不同的发展过程;还可能出现迅速发展与发展迟滞过程混杂出现、正常和异常发展顺序交替存在的奇特发展模式。

61%--74%的孤独症患者在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状况差或很差,智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是决定孤独症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

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缺陷虽然会随着发展有所变化,但却不会消失。他们的社会性技能总是低于按智力应该达到的水平。在童年期,他们显得很淡漠,对事物缺乏兴趣,缺乏对社会性线索的认识,社会行为不当等等。因而他们可能对他人视而不见,无法进行合作性游戏,或特别满足于独自待着。社会性缺陷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解,但即使是机能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和成人仍然显得很奇特,他们很难与他人形成友谊关系。有些年纪大些的个体可能会渴望社会性接触,但是却难以把握社会互动中的微妙之处,因而可能感到无能和孤立。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自闭症患者成年后很少结婚。

在早期的非言语沟通手势中,存在着“祈使手势原型”和“陈述手势原型”。但孤

独症儿童不会使用“陈述性手势”(指点或展示)来引起他人注意、发起社会交往。此外,孤独症儿童也很难理解和运用“表达性手势”,例如表示高兴、欢迎、害羞、害怕等情绪的手势、姿势。他们理解他人表情的能力有缺陷,非言语信号比较少,表情木讷,缺乏社会性微笑及其它表情,回避目光接触,等等。

协同注意互动(joint attention interactions)困难是孤独症儿童突出的特点。协同注意互动是指人际互动时通过指指点点等手势动作和目光交流使互动双方的注意指向共同的活动或客体,目的在于分享经验,维持互动。正常情况下,9-12个月的婴儿就能跟随别人的视线。在此基础上,2岁左右的儿童便能与他人进行协同注意的互动了。约有50%的孤独症儿童不能发展出可用的口语能力。他们或是沉默,或是只能说简单的词或短语。从婴儿时的咿呀学语开始,他们的口语在音调、音高和韵脚上就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可以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期或成年期。在获得了语言的那些孤独症患者中,词汇往往非常具体,常常使用奇怪的词语,回声语言和代词颠倒也是普遍的现象。相比之下,语法所受影响比较小。

1.回声语言是指个体将他人所说的话一字不差地重复出来,可以是马上重复,也可以在相隔一段时间后重复出来。回声语言在正常的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中是一种过渡性现象,儿童通过回声语言可以获得对新的语言成分和结构的练习。在语言障碍、精神分裂症和盲人中也可以观察到回声语言的现象。孤独症患者的回声语言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的研究发现,在不熟悉的、不愉快的或恐惧的情境中,孤独症者的回声语言增加。他们可能是通过回声语言来进行自我刺激,或者是一种特殊的沟通形式,例如表达他们请求的愿望,等等。

2.代词颠倒现象在正常的2岁多儿童中同样存在,但是这种现象很快就随着发展消失了。在孤独症者中这种现象往往持续存在。他们将别人称为“我”,把自己称为

“他,她,他们,你”;想要什么东西时往往说“他想要~~”,而不是“我想要~~”。代词颠倒现象可能是由回声语言的特点引起的。但对此更好的解释是,孤独症儿童不能理解在社会互动时,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或在语言沟通时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指代不同的人。

语言是受损最严重的,表现为在对话时谈论不相干的细节,不适当地中断或转移话题,或完全不能进行对话。严重时只有简单祈使句和简单陈述句,很少有其它修饰成分。有的高功能水平患者在引导下可进行较好的沟通。有些患者学会了阅读,但是他们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较差。

狭窄、刻板、重复的兴趣与行为:摇摆、脚尖行走、旋转、用胳膊或手掌或手指拍击;用手摩擦物体表面,反复地用鼻吸气,等等。在没有被明确指示去进行某种活动时,就会表现出重复性动作。这表明重复性动作是孤独症儿童启动自我活动的能力缺陷所导致的。在异常的、不可预见的或被苛求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重复性动作。这表明重复性动作是孤独症儿童应付各种变化的一种方式,或是对环境的控制感的一种表现。

固定的常规:他们特别沉迷于某些玩具、吸尘器或数字;积聚一些无价值的物品,或无休止地谈论某样物品,一旦这个物品丢失便会非常不安;他们的游戏行为非常严格,缺乏社会性模仿和想象,他们在游戏时不会假想或使用符号或形成主题。一旦环境或作息改变,他们就会非常不安。

自我刺激行为:反复眨眼、不停地敲打发声、用手摩擦身体、摇摆身体、反复舔东西、反复嗅东西,等等。正常儿童在发展中也会出现过渡性的重复行为和刻板行为。通过这种行为,儿童可以练习其发展中的技能。但是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通过重复和刻板性行为似乎获得了他们特别需要的感知觉刺激。

80%以上的孤独症儿童存在智力迟滞问题,其中约50%IQ<50,30%IQ在50-70之间,20%IQ70。IQ70的孤独症儿童成为高机能水平儿童,IQ=70或IQ

有少数孤独症儿童具有特殊的认知技能,这种与其一般智力水平不相称的认知技能被称为“碎片技能”。其中有少数(5%左右)儿童具有惊人的专才这种专才往往与重复性、刻板性行为联系在一起。

自闭症患者的感官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存在对刺激的感受性过强或过弱的现象。在感觉性过强的情况下,中度刺激(如中等强度的噪音)也会严重地影响他们,这样的儿童便不喜欢、回避或害怕感觉刺激。感受性过弱的情况下,儿童没有惊跳反射,对言语和其它声音信号没有反应,对人视而不见,容易撞上物品,或手中的东西容易掉落。感受性过低比过高的情形更普遍一些。感受性过低的孤独症患者为了寻求刺激就会作出一些异常的行为,如自伤。

行为问题:攻击、发脾气、暴怒、多动;心境变化突然,常常有不适当或过度的恐惧和焦虑;自伤行为:撞头、咬手、抓伤身体、抠眼睛和拽头发等。

自闭症的根本缺陷是一种情感-社会性缺陷,它导致自闭症患者人际关系的异常。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缺乏社会性微笑、目光接触异常和协调注意互动能力差等表现。

学龄孤独症儿童面孔再认能力比正常儿童差,在对人的照片进行分类时,控制组儿童按人的表情进行分类,而自闭症儿童则按人物所戴的帽子来分类。当别人(假装)被锤子砸伤的时候,自闭症儿童对此很少有注意和关切的反应。以上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对面孔和情绪线索的加工能力存在缺陷。

情绪、情感的理解与表达是很早就开始发展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孤独症儿童的这种能力一生下来就存在缺陷,因此他们不能

理解别人的经验,不懂得别人的观点是什么,不能获得适当的社会性行为,沟通技能和符号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相应受到影响。

孤独症的社会互动和沟通障碍主要是由心理理论缺陷引起的,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表情,不能与他人建立联系,不能获得语用技能,不能进行假想性游戏。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推测他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Perner,1989)。拥有心理理论就意味着我们懂得人有着愿望、意图、信念和感情等心理状态,并且这些心理状态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

执行机能是前额叶的功能,它的作用是计划、协调反应并抑制冲动反应。执行机能异常是孤独症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在“河内塔”任务中,孤独症患者往往表现比较差:他们很

难事先进行计划、或转换到新的规则、或摆脱突出的然而会导致错误反应的刺激的影响。但由于执行机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很多种心理过程,因此,对执行技能异常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注意是执行机能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确实存在注意缺

陷。此外,孤独症患者的执行机能异常表现为灵活性差,这与患者严格、刻板的行为和沟通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孤独症可能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广泛性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的严重障碍。

1.产前与生产时的困难,产前和生产时胎儿大脑的损伤会导致孤独症,特别是那种极早发生的孤独症。

2.孕期感染风疹和流感病毒、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和早产、高龄产妇、臀位生产、呼吸困难和孕妇大出血等都被认为与孤独症有关。

3.产前与生产时困难是造成一小部分孤独症的原因;另一种可能是,产前与/生产

困难只是胎儿异常发展的结果。

行为疗法是很有效的干预方法,对行为治疗法的研究也是非常严格的。行为疗法主要是教会患者积极的行为(与语言、社会交往和自我照料等有关的行为)、减少消极行为(如攻击、自我刺激和自伤等)。常用的行为技术,如:强化、惩罚、消退、塑造、泛化技术等在自闭症的行为疗法中也常常采用。此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法训练家长或其他照料儿童的成人掌握行为技术,以加强疗效。

早期的行为疗法通过操作学习机制来改变自闭症的行为,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时常失败。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新学会的行为不能泛化到别的行为上;有时候不得不使用惩罚手段;有些行为则完全无法改变。

Rett障碍:

15-48m时出现头部发育(如头围)异常;

2.5-30m时开始丧失此前掌握的沟通手势,出现刻板的手势动作;

3.在早期开始丧失社会性联结;

4.步态和躯体运动协调不良。

这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异常障碍,可能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目前只发现女性病例,发病率为万分之一。患者不仅头小、存在刻板动作、运动障碍,而且存在癫痫、精神性失用症等神经疾病;此外智力严重受损。

Asperger综合症:

Asperger综合症有类似儿童孤独症的某些特征,表现为社交活动的质的异常,以及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一般到学龄期症状才明显,但无明显的言语和智能障碍。患儿社会交往功能明显受损。

Asperger障碍:

诊断需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或Heller综合症(童年期瓦解性障碍)。本障碍分类学地位未定,至少某些病例极有可能是轻度孤独症的变异。与孤独症的根本区别在于没有语言和认知的广泛发育延迟,如有显著的语言发育迟滞即可排除本病诊断。

此病在社会交往障碍及兴趣狭窄和刻板活动等与孤独症相似,但孤独症的社会交往障碍更明显。Asperger综合症则保留笨拙的社交方式,单方面与人交往,和父母有感情交流,能分享兴趣。重要的区别在于Asperger综合症语言发育正常,只存在交流上的困难,对他人讲话而不是与人交流。在运动技能方面两者有明显区别。Asperger综合征动作笨拙不协调,孤独症动作灵活。多数患儿智力正常,不存在任何具有临床意义的语言和认知的一般发育异常,但常有显著的行为笨拙,多见于男孩(男女之比为8∶1)。本症有延续到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倾向,而且这种异常似乎是个人特性的表现,不受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在成年早期偶可出现精神病发作。童年期瓦解性精神障碍( Heller综合症):

又称婴儿痴呆或衰退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原已获得的正常生活(如大小便自控能力)、社会功能及言语功能迅速衰退,甚至丧失。对亲人、游戏及相互交往等均无兴趣。通常比较

兴奋,无目的性活动增加。

患儿在2岁前,言语、人际交往、其他生活和社会功能的发育完全正常,接着常有一段隐袭的前驱症状期,表现浮躁、易激惹、焦虑和多动,随后言语贫乏与丧失,伴有行为瓦解,即在病后几个月内,个体发育过程中所获得的技能逐步丧失,除语言的严重退化或丧失外,还有游戏技能、社交技能和适应行为的退化。有时出现运动控制能力衰退,活动无目的性,部分患儿可出现自残行为。有些患儿在持续的进

行性技能丧失后,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恢复,但同时却有神经系统病态(有诊断意义)进行性恶化,预后常很差,多数患儿遗留严重的精神发育迟滞。

大多数起病于2~3岁,症状在半年内会十分显著,无明显性别差异。诊断需排除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分裂症、孤独症、Rett综合征或癔症性失语等。

此综合征在某些方面类似于成年人的痴呆,但在3个关键的方面有所区别,即:通常没有任何可以辨认的器质性疾病或外伤的证据(尽管常疑有某种类型的器质性脑功能失调);技能丧失后可再出现某种程度的恢复;社会化和语言交流的损害具有典型孤独症样的性质而不是智力减退的性质。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6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横向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B纵向研究 二、填空题 1.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2.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3.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4.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5.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6.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7./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8.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9.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0.在儿童条件反射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刺激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语词。 11.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12.事实证明,许多先天缺陷并不完全决定于遗传,而往往是由于/胎内环境的危害/与/遗传的某种相互作用/引起的。 13.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母亲年龄/(育龄)、营养、药物、辐射、健康状况、Rh因子以及情绪和态度等。14.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15.婴儿从/4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16.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 17.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表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18.有研究表明在出生后/第一周/中,婴儿就具有大小恒常性了。 19.研究表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前的婴儿)的记忆主要属于/内隐记忆/。 20.婴儿期的记忆主要是/再认/,大约5个月左右,儿童对熟悉对象特点的明显变化,会给予新的注意。 21.婴儿末期回忆开始出现,主要表现是出现/客体永久性/和/延迟模仿/的行为。 22.7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寻找从视野中消失的物体,说明婴儿已经具有了/回忆/。 23年幼的儿童更倾向于/无意识记/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有意识记/的能力逐步增强 24.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的两种方法。 25.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7.在感动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28./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 29.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 30.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 31./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答案

同学们:大家好!现将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参考答案发给你们,难免有错误之处,望参考回答。其余部分将陆续发给你们,希望同学们按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儿童心理学作业1 一、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是通过观察,记述婴儿的发展,并加以编排、描述和说明。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达尔文 3、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结构或图式: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8、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9、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初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力,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他们甚至可以被随意的杀害或抛弃。直到公元四世纪,罗马时代的父母们仍有权杀死其残废、非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异常儿童心理学

异常儿童心理学 发展障碍是在儿童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障碍。心理或行为障碍通常是指个体在行为、认知、情感或身体上出现的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之一种或几种:个体承受着痛苦的体验,机能(身体、情感、认知或行为)失调,面临由痛苦体验或机能失调而带来的更大的危险或劣势。 儿童发展障碍的特殊性: 由于儿童依赖性的特点,所以,发展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反映的是儿童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 由于儿童发展性的特点,发展障碍的标签往往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避免使用歧视性标签。发展障碍的标签只应用于描述儿童的行为,而不能用来标识儿童。 严重的发展障碍的发生率通常在5%以内,一般性发展障碍的发生率在10-15%之间。粗略估计,约有20%的儿童存在机能性心理健康问题,而约有10%的儿童符合某种发展障碍的诊断。 儿童发展障碍的原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以及神经生物学特征,心理因素包括认知风格、自我概念、情绪调控机制以及人际关系特征,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模式、文化标准等。 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研究者确定了不同脑区对应的不同心理机能;通过无创性脑研究技术,研究者进一步发现,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往往是多个脑区协同活动的产物。 下丘脑:与情绪、睡眠、体温调节、饥渴有关;也与言语功能有关 边缘系统: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习、冲动控制基底神经节:控制运动行为,与ADHD 和强迫性冲动障碍有关。 前额叶:计划、执行、调节、控制心理和行为活动,与ADHD、孤独症等有关。 神经系统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其可塑性,即经验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从而使机能发生变化。即便是在敏感期之后,经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产前危险因素:养不良、滥用药物、病毒感染、辐射、孕母患病。 围产期危险因素:缺氧、早产或滞产、产伤和药物。 儿童发展障碍的影响因素的分类: 易感因素:亦称“危险因素”,使儿童具有发生障碍的危险性或倾向的因素。 促发因素:引发障碍或是问题恶化的因素。 维持因素:使心理障碍得以持续存在的因素。 保护因素:阻止心理障碍进一步恶化的因素。 咨询和治疗的主要任务是鉴别这四类因素,矫治个人和环境中的维持因素,加强个人和环境中的保护因素。 大部分主要的障碍类型的测评者信度在0.5-0.6之间,为“一般水平”,只有少数类型的障碍(如品行障碍、抑郁症)的测评者信度达到0.7以上(满意水平)达到了显著水平(0.70以上)。各种亚型的信度总的来说偏低,只有少数亚型的信度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亚型的信度都是很差的。通常是在一个大类型中有一个亚型的信度较好,其它亚型的信度都比较差。 大部分DSM的大的障碍类型的效度都是不够好,被诊断为同一种障碍类型的儿童在家庭背景、发病因素、病程、对治疗的反应以及预后上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轻微脑损伤、轻微脑功能障碍或多动症。 另一种假说认为,ADHD儿童的“维持注意”(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保持在一项任务上)有缺陷。这种假说得到比较广泛的接受。正确率和反应时是衡量儿童注意水平的两个指标。儿童会犯两种类型错误,一种是“漏报”错误,这反映儿童的注意警觉水平不够,另一种是“误报”错误,反映儿童的冲动性。ADHD儿童在这两类错误上比正常儿童和其它类型的障碍儿

【推荐】电大儿童心理学答案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20分)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1岁以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18-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而且,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情绪掩饰的能力也有发展。在3岁以前,婴幼儿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有限的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调节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 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1)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2)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3)面具规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4)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 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1)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2)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3)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 6、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1)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2)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3)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冲刺一异常心理学精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冲刺一: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参考题一 一.判断题 1.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2.广场恐怖、社交恐怖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惊恐障碍。(√ 3.新型抗忧郁药物主要是抑制神经元回收5—HT从而改变情绪。(√ 4.孤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人际的接触交往障碍与言语障碍。(√ 5.在所有的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症之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 6.头部经常遭受打击的拳击运动员有患老年痴呆的更高的风险。(√ 7.评价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指标来自统计学方面。(√ 8.广泛行焦虑的患者无明确的焦虑对象和内容。(√ 9.霍妮认为神经症者僵化地用某一种应对方式与人交往。(√ 10.处于极度焦虑的人是没有自知力的。(× 11.一个人每天洗手的次数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就可以认定为异常。(× 12.父母有精神疾患,子女也同样会患精神疾病。(× 13.强迫症的仪式行为主要用于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14.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佩林首先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 1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要点就在于活动过度与注意力易分散。(× 16.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往往在少年期就表现出品行障碍。(√ 17.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往往更需要心理支持。(√

18.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前提是曾经遭遇过创伤性事件。(√ 19.喜欢穿异性服装做异性装扮者即性别认同障碍者。(× 20.“穷思竭虑”是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21.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应激。(√ 22.焦虑障碍广泛存在于其他多种心理障碍或疾患之中。(√ 23.一个老是说要自杀的抑郁患者根本不会去自杀。(√ 24.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幻觉和妄想。(× 25.随着年龄增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自然痊愈。(× 26.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年龄一般比阿尔采末氏痴呆早,但症状更严重。(× 27.精神活性物质成瘾障碍是道德缺陷和意志薄弱。(× 28.焦虑下降也会形成强化。(√ 29.“穷思竭虑”是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单选题 1.最普通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是(D。 A重度抑郁B创伤后应激障碍C精神分裂症D社交恐怖 2.躁狂发作的典型特征之一是(C。 A自大自负 B夸大其辞 C思维奔逸 D活泼多动 3.以妄想和幻觉为主要特征的精神分裂症主要是。(C。

儿童心理学测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儿童心理学》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儿童发展心理学 2、遗传决定论 3、跨文化研究 4、幼儿期 5、关键年龄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 1、发展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卢梭。() 3、陈鹤琴采用测验法研究儿童心理。() 4、1岁左右儿童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自如。() 5、华生主要研究儿童的情绪。() 6、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向前推进的。()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指出生至青少年初期的人。() 9、0-1岁是乳儿期。() 1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1、对儿童的动作训练越早越好。() 12、格塞尔设计了双生子爬梯实验。() 13、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个性。() 14、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等特点。() 15、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称

横向研究。()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2、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何谓关键期?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启发?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计28分) 1、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2、试述儿童手、行走动作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认为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指3-6、7岁。 5、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判断并改错(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判对1分,改对1分) 1、×,发展与儿童对调 2、×,卢梭改成普莱尔 3、×,测验法改成日记法 4、×,1岁改成1.5岁 5、×,情绪改成行为 6、√ 7、√ 8、√ 9、×,乳儿改成新生儿 10、√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重点知识(第九章_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

第九章儿童品德心理与发展(转载) 一、填空题: 1、品德发展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依据社会道德向儿童提出的道德要求,与 儿童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推动了儿童品德的发展。当然,外部教育影响是品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是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2、品德发展是四个因素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 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 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 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而儿童在6——10 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其道德判断都基于对规则的无条件服从。 4、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 察学习。 5、道德认识是一种对于是非、好坏、善恶的行动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 道德观念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人脑里留下的表象;道德概念是指社会道德本质特征的反映;道德信念是个体坚信自己的道德观念正确,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伴随着内心体验而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6、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 己”;从片面到全面。 7、道德意志就是人在道德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道德意志体现在道德行为中。 8、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认识具有模糊性;情绪具有对立性;意 志具有脆弱性;行为具有逆反性。 二、选择题: 1.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体验是(B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B )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4、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C )。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B.认知建构理论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识结构理论 5、根据动机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 D )。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发展心理学答案.doc

《发展心理学》试卷 姓名分数 第一部分单选题 1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 普莱尔 B 格塞尔 C 施太伦 D 达尔文 2临床法的优势在于()A A主试水平高;B方法科学;C 随机应对;D被试的积极配合 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C A达尔文B高尔登C华生D皮亚杰 4遗传提供给个体的是()B A 性格; B 发展的可能性; C 父辈的人品; D 发展的现实性 5 横断研究可以探讨()C A 同一些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的连续变化; B 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C 不同被试组群的心理发展特点; D 可以研究某些特定的心理品质 6不是观察法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C A 观察的记录要客观;B保证观察情境的通常性;C一定要有录象辅助;D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不跟被观察者见面 7儿童心理的发生,出现在()A A 10-20个月; B 15天左右; C 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时候; D 4个月前后 8 以儿童的心理危机为标准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D A弗洛伊德 B 伯曼C列昂节夫D艾里克森 9儿童在按照由短到长的规则排列小棒的时候,只关注小棒的一端,忽视另一端,此阶段属于()B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10儿童想管住自己,但却常常管不住,是因为其大脑中的()发育成熟较晚造成的。B A枕叶;B额叶;C顶叶;D颞叶 11婴儿期动作的发展遵循以下哪些规律()D A从局部到整体发展;B从随意动作向不随意动作发展;C不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D遵循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和大小原则 12关于优先注视范式以下那些说法是不正确的()D A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B以注视时间为指标;C能够发现儿童的注视偏爱;D 比习惯化范式更适合结识婴儿的感知特点 13关于婴儿感觉的发展以下哪些说法是错误的()D A婴儿对所接触的外部事物具有选择性;B婴儿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及对语音的辨别发展较早;C婴儿早期有痛觉反应;D研究发现,婴儿期没有嗅觉的习惯化 14关于婴儿感觉的发展以下哪些说法是错误的()D A 很多感觉都是在婴儿期发生的;B婴儿的记忆比感知在认知结构中占据的比例要大;C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D新生儿对味觉不具有辨别能力 15以下关于婴儿言语发展的理论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 A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B先天成熟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C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D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列昂节夫 16言语发展理论中环境和主体相互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D A斯金纳B布鲁纳C乔姆斯基D皮亚杰 17以下关于婴儿思维发展说法哪些是不正确的()C A婴儿的思维起源于动作;B婴儿能够在遇到类似情境时采用同样行动;C婴儿的思维活动可以暂时离开感知和动作进行;D婴儿的思维,内容比较狭隘 18以下关于婴儿的社会性依恋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D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学前儿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加以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2.具体形象思维:指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 3.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4.自传体记忆:是指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和捐赠等。 6.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婴幼儿以依恋行为(如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表达对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7.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范型或称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8.关键期:(见简答题) 9.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0.象征性游戏: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游戏。 二、填空 1.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6.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7.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8.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 )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爱)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11.多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12.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13.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14.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儿童心理学答案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遗传力及其研究方法。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发症。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是指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胎盘娩出。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新生儿的反射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修订版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 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心理学知识-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和延迟满足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总和。它是儿童期最复杂最普遍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之一。大量最新研究表明,多动症对儿童的学习、人格、心理健康、同伴交往、亲自交往等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近期影响,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长期效应。国内外有关调查队对儿童多动症的出现频率的报道虽然高低不一,但一般大约在3-10%之间。如果按此百分率计算,在我国两亿多的儿童总数中,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多动症儿童的人数将以千万计。目前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咨询与儿童儿童精神门诊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与行为障碍。由于此,近20余年来,多动症已成为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怎样才能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矫正也成为千百万家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儿童多动症的界定 要正确界定儿童多动症,首先要明确儿童多动症的变现。 多动症儿童活动过多:这类孩子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状态中,上课时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舔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或衣服,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别人的活动等。 冲动任性:这类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冲动任性,不服管教,常惹事生非。高兴时忘乎所以,又笑又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不顺心时,容易激怒.好发脾气,同学和伙伴都怕他,讨厌他,对他敬而远之,致使他们不易合群,久而久之可产生反叛心理,常常发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形考作业答案

儿童心理学电大学前教育本科专业 作业1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发展: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3、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结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4、跨文化研究法:跨文化研究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6、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8、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9、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0、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1、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2、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选择题: 1-5BACCB 6-10DACBD 三、简答题(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 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 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 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 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2、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