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

儿童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

儿童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
儿童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描述

心理健康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里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①动作发展正常②认知发展正常③情绪积极向上④人际关系融洽⑤性格特征良好⑥没有严重的心理及卫生问题 心理健康的特性:①相对性②连续性③可逆性④动态性 认知教育:认知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0-3岁] 1.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适宜的玩具与材料玩具与材料适宜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牢固的,无毒的,便于清洗的,有一定的体积)②孩子喜欢的(只要孩子喜欢就是好的,不是越贵越好)③多功能性④灵活呈现,数量是当(藏,换)⑤充分利用生活物件(药盒,个性特点,不同年龄差异)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户外运动,扩大生活范围 3.鼓励,支持婴幼儿的自发探索(不贸然打断,干扰。成果欣赏并鼓励探索中有困难,鼓励,让体验成功快乐) 4.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游戏(符合婴幼儿感知认知的,循序渐进增加游戏难度。时刻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反应。同一游戏可以举一反三玩出新花样提起兴趣。游戏需反复进行认识红黄蓝) 情绪情感教育:注意问题:营造安全,温馨,愉快的心理社会环境(周围精神氛围,人际关系)妥善处理婴幼儿的消极情绪,帮助婴幼儿学习识别他人和自己的情绪,通过经常性的游戏促进积极情绪的发展。 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立体型原则,活动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发展性原则,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知行结合)原则。 认知教育应注意的问题3-6岁:树立正确的目标管,选择贴近幼儿经验的探究内容,提供机会扩大生活圈,累积丰富经验,注意幼儿多感官的参与,教给幼儿适当的方法,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家园合作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问题行为的定义: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其智能和人格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系列行为。 问题行为与正常行为,异常行为:①正常行为:指个体所处的年龄段和社会文化相称的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性行为。异常行为:严重偏离常态的障碍性行为

4《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常见心理行为问题》习题 一、选择题 1、幼儿园的儿童处于学龄前,是心理发展的( B ),也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展的萌芽期。 A. 早期 B.中期 C.活跃期 D.敏感期 2、学龄前儿童神经系统调节( A )过程占主导,容易被误以为是“多动症”,实际是此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A. 兴奋 B.呆板 C.逆反 D.安静 3、( D )是儿童语言迅速发育的重要时期。 A.1-3岁 B.2-4岁 C.3-6岁 D.1岁以前 4、下列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A. 幼儿记忆的有意性较低 B. 幼儿多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C.幼儿的记忆要以抽象逻辑为主 D. “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的不普遍 5、孤独症的临床表现有:不说话、不理睬人、对一些非生物的东西(B )、注意力分散等。 A.排斥 B. 有特殊依恋 C.恐惧 D.厌恶 6、以下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的是( B ) A.人际关系 B.物理因素 C.社会环境 D.过高要求 7、学龄前期儿童常出现的强迫行为有(B)、控制大小便能力差、多动症、夹腿综合症。 A.口吃 B.吮指、咬指甲 C.不说话 D.不理睬人 8、幼儿记忆态度发展的表现是( C )。 A.记忆空间的增加 B.记忆容量不断扩大 C.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转变 D.记忆保持时间变长 9、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主要是(B)。 A.合作游戏 B.规则游戏 C.练习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0、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经验型逻辑思维 11、教师应注意“问题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和( A )的心理健康。 A.独生子女 B.男性儿童 C.女性儿童 D. 最低龄儿童 12、关于儿童记忆的说法错误的是(B)。 A.首先发展短时记忆 B.儿童越大长时记忆的容量越大 C.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有所发展 D.儿童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加 13、以下不属于儿童情绪问题的是(D)。 A.焦虑症 B.恐怖症 C.孤独症 D.吮手指、咬指甲 14、以下不属于口吃的原因的是(D)。 A.火警、地震、亲人死亡 B.模仿 C.父母在学说话时过于急躁 D.食物因素 15、以下性教育方式中错误的是(D)。 A.注意性卫生习惯的培养 B.儿童出现夹腿行为时应当恰当干预 C.性不良行为的干预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 D.儿童提出性相关问题时应该直接拒绝回答 16、对多动症应采取心理和( A )治疗方法。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针灸 17、以下不属于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 C)。 A.遗传因素 B.气质特点 C.五官相貌 D.生理因素 18、较严重的口吃患者需要( D )治疗,由专业的治疗师指导儿童进行训练。 A.行为 B.药物 C.手术 D.言语 19、加强儿童性卫生习惯的培养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儿童要勤洗澡、勤换内裤,女童要每晚(B)清洁会阴,保持外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 A.用湿纸巾 B.用水 C.用毛巾 D.用纸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小孩和老人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 条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 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 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

儿童心理障碍常见的10种表现

儿童心理障碍常见的10种表现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父母的心头肉。现在,孩子健康平安是家长的基本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更重视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发展。但是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心理有没有障碍,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心理障碍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多动症 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注意力都不集中,经常做些小动作,情绪起伏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学习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时,突如其来的出现恐惧状态。主要表现在自信不足,过分敏感,饮食差,容易哭闹。 三、抽动症 抽动症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不由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出现肌肉的快速痉挛现象。同时,性格表现紧张、自卑等。 四、攻击症 有这类症状的孩子经常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捉弄、讽刺别人,对美好的事物不知道珍惜,喜欢打架。 五、失眠症 有失眠症的孩子入睡困难,睡前胡思乱想,睡中容易惊醒,有时会梦游,天亮后什么也不记得,睡眠质量很差,白天精力不足,影响生活学习。 六、恐惧症 有恐惧症的孩子对一些事物或场景莫名的产生害怕的心理,想赶快离开。有时遇到打雷、闪电等表现的很紧张、害怕等。 七、贪婪症 贪婪就是对一切都不满足,极端自私,甚至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不会为别人考虑。

八、懦弱症 有这种症状的儿童遇事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低,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甚至受到伤害时也不会自我保护。 九、嫉妒症 有嫉妒症的孩子很难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看到别人成绩好,自己没成功的事别人成功了会心理不平衡,甚至会说别人的坏话等。 十、性过敏症 这类儿童容易被原始的性欲左右,有时甚至会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性中,或者不敢同异**往,捉弄异性等,甚至会强行发生性行为。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更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儿童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家长多耐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早发现,及早矫正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 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 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 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 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 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 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 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 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 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资料.doc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资料 近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越来越多,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以供参考。 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的方法 1、鼓励法。儿童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家长就要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产生心理升华。 2、反问法。语言是沟通儿童心灵的工具,因此,家长和孩子谈时要试探、发问、反问,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儿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出难题法。给孩子出点难题,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困难,并要让其自己解决,只有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经受失败和挫折,才能产生经验和教训。 4、讲故事法。儿童都爱听故事,家长应该抽出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个好故事能使孩子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适,还能鼓舞孩子上进。

5、兴趣引导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气质和性格去发现其兴趣和爱好。 6、反面教育法。家长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清是非,对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长要给予引导,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预防。 7、宽严结合法。对孩子过宽过严都是不正确的,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既需要严教又要宽容,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的爱好,一旦孩子犯了错要批评的严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给予爱护和关心。 儿童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 1、多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停,如咬铅笔、咬指甲、咬衣角等。 注意力不集中方面具体来说,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情绪的能力差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0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焦虑症:焦虑症是指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多见于女孩。儿童焦虑症有三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分离焦虑,儿童与依恋对象、家庭或其他熟悉环境分离时出现过分焦虑;其二是社交焦虑,儿童与陌生人接触式出现持续的过分退缩,妨碍与同伴正常交往;其三是恐怖性焦虑,患儿总是提心吊胆地害怕可能遇到的事物或情景。 (2)学习障碍:是学龄前儿童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学习技能忽的障碍和视觉、听觉障碍,也没有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人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学习技能获得障碍的一组综合症。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中常见的一种问题。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多动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或品行障碍。 (4)儿童抑郁症:儿童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持续的心境不愉快,以抑郁情绪为主要特征。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分别达到2.5%和8.3%。患儿表现为对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患儿还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容易激动,有时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 (5)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严重的违纪行为,在较大儿童中很常见,如逃学、偷窃、破坏公物和攻击行为。 (6)儿童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儿童中最常见的是害怕动物、死亡、昆虫、黑暗、学校等。 (7)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地、不合理地担忧,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常伴有抑郁、焦虑。 (8)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或模仿怪相等,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多见于5

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可以指导家长更优质的培养孩子。下面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及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的五大主要标准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着、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玻良好的个性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正常的心理素质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态症、强迫症、狐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质并非良好。 2、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正常的智力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测定。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有问题。 3、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导读:本文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希望能帮助到您! (1)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要求: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好事,需要尊重,至于是否正确、能否完成的得好,则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做不好甚至“破坏”到越做越好的逐渐完善过程,允许他们失败、做错事,只有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孩子的能力才会得到发展。 (2)少用或不用否定语气:“不许乱动”、“你这样不对”、“你不要玩了”……,大人们对孩子过多的否定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容易受挫,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并且会产生反感。所以,一般情况下应避免直接用否定语气,而采用协商的语气或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吸引其注意,以阻止去做不恰当的事情,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3)坚持原则:对于孩子无理要求或做危险的事情时,应及时说明道理并坚决拒绝或制止,若孩子当时闹情绪可不理睬,在情绪平定下来后再解释为什么不可以做。 第二反抗期在青少年阶段,尤其是15、16岁时,青少年的独

立性和自主性显著增强,若青少年追求独立自主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需要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加强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减少对他们合理要求的干预和限制。 儿童的气质与行为 从一出生,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爱笑、有的爱哭;有的好动、有的文静;有的主动大方,有的害羞胆小;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大咧咧。这些形形色色的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这也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气质特点无好坏之分,看待气质的极端表现应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观察儿童的气质: 活动水平孩子的日常活动量。好动的特点虽然会影响一些事情的完成,但显得有朝气、有探索性。喜静的孩子可能做事较慢,但安静,认真仔细。 规律性指吃喝、大小便、睡眠等生活和活动的规律性。规律性强,容易抚养,但难以接受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规律性弱抚养会有些麻烦,但容易接受习惯的变化。 趋避性孩子是否容易接近陌生人、新事物、新环境。易接近的孩子容易接受新事物,主动接触人,但也容易接近不良事物。退缩的孩子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但受不良影响的机会减少了。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良好的个性 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无怪癖、无恶俗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乐观、谦让、乐于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只要基本符合该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便属正常,这可从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来 测定。 正常的心理素质 无过分畏惧、惊恐、焦虑表现,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反之,常常表现出过度恐惧、多动症、强迫症、孤独症、忧郁症以及偏执倾向等,说明孩子的心理素 质并非良好。 较强的好奇心和记忆力 尤其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会显得好奇兴奋、念念不忘。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显得漠然冷淡,那么孩子的心理便 有问题。 善于与人交往 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凌弱欺小行为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饮食、睡眠、运动、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儿喜欢在入睡时由母亲抚摸,有的偏爱吃某类零食等,这也属于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并非心理疾病。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护纵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第三,忌哄骗 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第四,忌讽刺 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 第七,忌打骂体罚 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产生感情对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婴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导读: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婴幼儿期是人生发展初期。在这一时期,人心理发展基本特点是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其主要任务为动作、语言、认知和情绪发展。作为评估婴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标准,自然也应该充分反映这一特点。由于婴幼儿语言和自我感知能力还处在形成当中,他们不能有效地描述自己内心体验,因此,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测量最好通过父母或者照看者来实施;其测量标准,通常也应该从统计角度来确立。也就是说,判断一个婴儿或者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能否达到大多数婴幼儿相应年龄段所具有那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动作发展 婴幼儿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新生儿(满月后至一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奶头,转向触接嘴角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婴儿应可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力量应可移动所躺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应可坐1分钟;9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起来,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0个月时,婴儿应能用手和膝爬行;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两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二)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连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ga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

附件1: 绥德县第四届优秀教科研成果交流评选 申报表

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对策 明德小学宋亚茸 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现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七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于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因为心理问题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那么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呢?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希望能帮到你。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

--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5、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①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②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6、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三种情况说明儿童心理不健康

三种情况说明儿童心理不健康 *导读:儿童处在身体发育的阶段,而家长不应该光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是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个社会是浮躁的,外部环境会影响到孩子本来健康的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心理不健...... 儿童处在身体发育的阶段,而家长不应该光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是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个社会是浮躁的,外部环境会影响到孩子本来健康的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心理不健康的儿童非常多。以下这些表现就意味着儿童心理不健康。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

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有一些儿童在平时生活中总是表现的特别兴奋,比起其他孩子来更好动。有一些家长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长大后这些行为就会消失。其实不然,多动症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你的孩子有多动的表现,就应该从心理方面找一找原因。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 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他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健康也需要我们的关注,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希望能帮到你。 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标准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2、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 3、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 4、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 5、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 6、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 7、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

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

孩子心理健康最重要 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养家,而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安慰。社会问题都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有关联。人不是机器,小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爱,爱也不是用金钱物质衡量。孩子要想健康不仅身体要健康,心理健康同样不能忽视,父母应多给予孩子心理教育,最好是从小做起。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更离不开亲情。亲情是最天然的和谐剂、营养素和定心丸。婴幼儿长久地处在自己熟知的母亲身边,就能避免产生害怕的情绪,继而避免出现易哭闹等情绪障碍。孩子自出生后,就不断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形成条件反射,这标志着其心理活动的萌芽和发展。母亲应多给孩子必要的爱抚和情感依托,这对婴幼儿心理发育有很大帮助。 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孩子的心理就开始发育,许多家长都认为未满周岁的婴幼儿什么都不懂,给他吃饱睡好就足够了。周岁前是孩子成长的辉煌期,同时也是脆弱期,如果心理养护不当,很容易使孩子将来在性格、心理上出现问题。为培养婴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护理期间多逗孩子,说说话,唱唱儿歌,传达自己轻松愉快的心情,既能增进孩子听力,又可培养其乐观情绪。 家长要促使孩子逐步适应环境和外界刺激,家庭气氛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带来一些影响。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刚出生时,和成人离家一样有恋巢心理。因此,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子宫时代的环境和习惯,如抱孩子时将他的头搁在妈妈心脏处,让他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为了锻炼孩子承受外界刺激的能力,还可以帮他做些轻柔的运动,缓解肌肉紧张,如抬头、翻身、站立、四肢伸展等。当然,这些训练应逐步加强,而不是给予“突袭”。 另外,家长及时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智力开发。一位母亲说,在她的孩子6个月左右时,她每天都定时翻看色彩鲜艳的儿童读物,在她讲述书中内容时,孩了听得很专注。有一次,她翻书略作停顿,孩子竟表现出烦躁、欲哭等情绪,直到她重新开始翻阅,孩子才安定下来,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不仅爱看书,学习也颇自觉。这说明孩子小时候的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不可盲目乐观,心理养护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从此高枕无忧。心理养护得当的婴幼儿一般不认生,也不爱无故哭闹,并能很快适应陌生环境,表现活泼机灵。不过,家长也不要因怕造成心理负面效应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因为溺爱常常是导致“问题孩子”出现的重要原因。

儿童心理是否健康 家长如何判断

儿童心理是否健康家长如何判断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宝,每个孩子身上都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希望他们将来可以成材,希望他们将来可以快乐,更希望他们可以健康,当然健康不仅仅是是身体上的,心理的健康同样中,如今的父母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那么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家长应该如何判断呢? 天津正向心理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表示,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上课时间坐不住,不停叫喊或者是讲话,引逗旁人,小动作不挺。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脾气暴躁。当孩子长时间出现这样的行为表现的话,有可能是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 焦虑也不是只有成年人才会有的,儿童同样会出现焦虑,表现为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缺乏自信,很敏感,无端的苦恼,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和父母家长的关系并不好,甚至和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们之间的关系同样出现问题,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很多家长都是一味的采用说教、打骂的方式。认为孩子只是缺乏正确的指导教育,却不知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要预防孩子心理不健康,就要明确要求,预防在先。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儿童心理健康的六个标准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

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