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学(071002)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21世纪动物学专业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努力为科学事业、振兴经济发展服务。

2.努力学习动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动物科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动物生态与分子系统学

主要开展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及生态研究,利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形态学数据,从分子和形态学水平研究野生动物的物种形成、种及种群的系统发生,比较种间的系统地理结构差异,结合当前的分布格局和栖息地特征,估计物种形成的时间,确定其分类地位。

2.中国淡水涡虫系统学、毒理学及其再生的分子机理

主要开展我国淡水涡虫资源调查以及淡水涡虫生态学、毒理学及其再生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研究和论文工作为主。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4年,每年应完成1/3的助教工作量。在职研究生从事论文工作时,一般可脱产1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5学分(不包括业务实习与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必须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75分合

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导师提出具体意见,决定其是否补修大学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成绩档案,注明“本科”字样,不计入总学分。

大学期间通过外语六级者可免修硕士研究生外语,但必须参加过关考试。

开设课程简介附后。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实行导师负责制:在以导师为主的同时,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导师组成员以本校教师为主,也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担任,由本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组长。研究生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培养工作,其主要职责是: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科研进展情况和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检查;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协助作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培养计划的确定: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出培养计划。

3.课程的学习:对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要求研究生必须修完所规定的必修课和方向课并取得学分。同时,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科研发展方向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选修数门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选择在更为宽广的学术领域里学习。本专业其它研究方向的方向课和其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方向课可作为本研究方向的选修课。

4.学术和教学活动:提倡研究生广泛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本专业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专家讲学和本专业学术报告会、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开题报告会、论文答辩等学术活动。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学年组织研究生参加大学本科的有关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采用的形式,可以试讲部分章节,或带实验课。经考核合格可给予2学分(列入学分计算)。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已有教学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适当减免。

5.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可根据科研和论文需要,结合研究课题外出进行野外考察、基地调研、社会调查等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完成任务后,必须写出参加业务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报告。

6.体育锻炼:研究生应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研究生要心胸开阔,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六、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研究生必修课须安排考试,选修课可安排考试或考查。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结合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科目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

分制评定成绩。

2.中期考核:研究生入学学习一年半后,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点组织有关教师成立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的学习情况、毕业论文的准备情况、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掌握情况等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肄业处理。对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按评比条件评选出“品学兼优研究生”,给予奖励。

3.毕业考核:毕业前由研究生导师、学科点、院(系)对研究生三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按评比条件评选出“优秀毕业研究生”。

七、研究工作与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实际调查,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应主要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反映学科研究进展,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作为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并经导师组审核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论文选题工作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并向导师指导小组或所属教研室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者,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选题一经确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快拟定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2.研究工作:研究生在研究工作进行期间,在以导师和导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继续搜集文献资料,掌握研究方法和技术。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推理,为撰写学位论文作为好研究资料准备。同时,要定期进行研究进展的交流。

3.论文撰写:在完成研究工作后,研究生应按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工作。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规范要求进行撰写,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要求重点突出,论据充分,观点正确,具有明显的创新性。论文完成后,经导师、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第六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进行。论文答辩前应须请两位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其中至少有一位校外专家)对论文进行审阅,论文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程序进行,要求研究生使用多媒体进行汇报。答辩委员会应选择5名或5名以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应由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做到公正、公开。

答辩完成后,校学位分委员会对通过学位论文者进行审查,对论文质量、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成果及其它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后,上报校学位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批准后,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学硕士学位。

九、思想政治工作

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研究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本校的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自觉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及任课教师的作用。导师要定期与研究生接触,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耐心引导。研究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并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团结协作精神。

附:动物学专业开设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40201 课程名称:动物分类学原理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陈晓虹

教学要求:掌握分类学概念、动物分类学原理及国际动物命名法则

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类学阶元和分类学概念;分类学步骤(包括标本的采集、收藏、鉴定与分类识别,分类性状与数量分析方法);动物命名法则(包括动物命名的优先权原则,动

物名称的构成与处理,科级、属级、种级单元和名称,同名关系,命名中的模式概念等)。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Mayr, E. and P. D. Ashlock.1991.Principles of Systematic Zoology. (2 ed.) McGraw-Hill, New York;

(2)郑乐怡 1987 《动物分类学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弘复1987《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上海科学出版社;

(4)朱弘复等1988《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科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040202 课程名称:动物生态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吕九全

教学要求:学习动物生态学基本原理,掌握动物生态学的应用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种群增长、种群遗传与进化的关系、行为生态、种群间相互作用、群落生态、生态系统、大尺度生态学、应用

生态及生态学研究方法。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编号:040203 课程名称:分子系统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张合彩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分子系统学的原理,掌握分子系统学的应用和研究方法,同时了解当今分子系统学领域的新进展。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分子系统学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动物学领域的应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分子系统学概论、分子系统学基础、蛋白质的分子系统学、分子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分子系统学

的新进展。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分子系统学-原理、方法及应用》黄原,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Molecular Evolution and Phylogenetics《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Masatoshi Nei & Sudhir Kumar 著,吕宝忠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R. DeSalle,

G. Giribet & W.Wheeler; Boston; Berlin: Birkh?user, 2002.

课程编号:040204 课程名称:中国淡水涡虫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陈广文

教学要求:掌握淡水涡虫的标本采集,外形及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1)淡水涡虫的采集方法与标本处理技术;(2)淡水涡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3)中国淡水涡虫已知属种及其地理分布;(4)淡水涡虫研究进展。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刘德增编著,《中国淡水涡虫》,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课程编号:040205 课程名称:淡水涡虫染色体及核型分析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陈广文

教学要求:掌握淡水涡虫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涡虫染色体制备技术及核型分析方法;(2)淡水涡虫染色体、核型与物种分类;(3)淡水涡虫染色体、核型与物种进化;(4)淡水涡虫染色体研究进展。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李懋学等《染色体分析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课程编号:040206 课程名称:动物行为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吕九全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行为类型、以及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及动物的意识,从而为保护动物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动物的栖息地选择、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繁殖行为、竞争行为、利他行为、捕食与反捕食行为、学习行为、玩耍行为、社群行为、通讯行为;动物行为研究方法。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尚玉昌,《行为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蒋志刚,《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科学出版社, 2004;

(4) Primate Behavioral Ecology. b y Karen B. Strier, Allyn and Bacon Press,2000.

课程编号:040207 课程名称: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陈晓虹

教学要求:通过比较各纲脊椎动物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掌握动物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脊椎动物的胚胎发生和发育,皮肤及其衍生物、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发生,从圆口纲到哺乳类各系统的

结构特点、功能以及与进化的关系。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George C.Kent and Larry Miller. Comparative Anatomy of the Vertebrates. 1997.

McGraw-Hill, New York;

(2)Kenneth V.Kardong. Vertebrates Comparative Anatomy, Function, Evolution.(2ed edition) 1998. McGraw-Hill, New York;

(3)Milton Hildebrand and G. E. Goslow, JR. Analysis of Vertevrate Structure. (5th edition)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New York;

(4)马克勤郑光美.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1984.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杨安峰程红姚锦仙.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编号:040208 课程名称:动物学大实验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牛红星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野外和实验室工作方法,掌握各种动物的采集及标本制作技术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野外工作及实验室工作的方法和基本原理,无脊椎动物标本制作方法、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脊椎动物血液循环标本制作、脊椎动物剥制标本

制作及动物标本的保护技术。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唐子英等,《脊椎动物标本制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盛和林等,《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李昆章等,《实用生物学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课程编号:040209 课程名称:保护生物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牛红星

教学要求:针对目前所见到的告急性生物多样性丧失,探索其成因,并特别探讨发生在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境丧失、生境片断化、生境干扰以及物种非持续开发等根本性问题。针对这

些问题探讨一些解决方法,其中不仅包括最传统的保护形式,也包括从基因到景观尺度上

的一些新方法。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现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人类引起的物种灭绝、生境破坏的后果、外来物种的引入、什么是可持续利用、什么是自然保护区、衡量各个地区保护价值的标准、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与管理、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与物种再引入、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

生态恢复等。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季维智.《保护生物学基础》,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李俊清,李景文.《保护生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张恒庆.《保护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5

课程编号:040210 课程名称: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牛红星

教学要求:掌握野生动物的各种野外研究方法及仪器、工具的使用。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动物的处理与照料、标本保存、不定宽样带法、动物的标记与重捕、无线电遥测、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行为、野生动物生境描述、野生动物调查技术、个体和种群生态学研

究等。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赵其昆,朱建国,龙勇城.《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培训手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周放,周解.《十万大山地区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课程编号:040211 课程名称:SPSS统计分析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赵晓进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运用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统

计图形和专业统计分析。

教学内容:SPSS for windows是世界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之一。本课程以SPSS10.0为主,涵盖了SPSS8.0和9.0 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变量的命名和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数据的管理、整理和转换,文本操作与文

本编辑等。第二部分,一般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比较,非参数分析,频数分析,回归分析,相关

分析,方差分析等;专业统计分析包括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等;高级分析包括非线性

回归分析,生存分析等。第三部分,一般统计图形:包括柱状图,线状图,面积图,饼状图,

带状图,帕累托图,控制图,箱状图,散点图和直方图等;图形的编辑、修改、转换和格式设

计等。交互图形生成:各种三维图形等。

预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线性代数》、《医学统计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卢纹岱主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2)洪楠主编,《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课程编号:040212 课程名称:专业英语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张合彩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著名文献检索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评价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美国《生物学文摘》及美国《化学文摘》,掌握英文文献检索方法,专业英

语书刊的阅读技巧以及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投稿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内容:(1)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2)NATURE,SCIENCE,CELL,PNAS,ANNU REV ENTOMOL, ANNU REV ECOL EVOL S等国际主流期刊近期发表的优秀论

文。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蒋悟生主编,《生物专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NATURE,SCIENCE,CELL,PNAS,ANNU REV ENTOMOL, ANNU REV ECOL EVOL S等国际主流期刊.

课程编号:040213 课程名称:淡水涡虫组织解剖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薛德明

教学要求:掌握涡虫组织学常用技术,学会分析光镜和电镜下涡虫组织结构图及免疫荧光图。

教学内容: 1.涡虫组织学常用实验方法;2.涡虫解剖结构及功能;3.涡虫光镜下组织结构及功能;4.涡虫电镜下组织结构及细胞结构和功能。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刘德增,中国淡水涡虫,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课程编号:040214 课程名称:动物毒理学

总课时数:3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开课学期:Ⅱ

授课教师:宇文延青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毒理学基本实验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专业知识基础。

教学内容:动物毒理学是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动物毒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主要内容包括外源化学物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毒物动力学、中毒机理,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

性评价和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评价,危险度评价等。

预修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沈建忠主编,《动物毒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朱蓓蕾编著,《动物毒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航空航天学院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代码:080903 ) (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 一、培养目标: 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学术动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制: 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微小卫星与卫星通信 2.卫星姿态测量和控制技术 3.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与传感器 4. 微光学陀螺 5. 光纤传感技术 6. 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 四、课程学习要求 最低总学分2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程5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本专业课程不少于12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其余可选修跨专业课程或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

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1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2. 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开题报告,就论文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作出论证,经导师(组)审定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二学年冬学期结束前完成。 3. 科研成果: 参照《关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规定》 4. 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学年末进行。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可不填) 参加军工、国防等涉密项目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按学校有关涉密文件中的规定办理。 备注:1、最低毕业学分26学分,其中读书报告2学分,课程学分24学分。 2、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程5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本专业课程不少于12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0学分),其余可选修跨专业课程或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关于制订、修订博士点、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学院、各学科组: 目前我校部分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执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是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已执行近十年。为了确保研究生培养方案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反映学科特色,更好地发挥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部分使用时间较长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请各相关学院认真组织有关学科专业,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现就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要求和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1.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范围 本次需要修订的培养方案是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2004年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即2004版),2007年或2008年后续制订的新增学科培养方案,以及2012年至今已获批或待审批的已有一级学科目录内的二级学科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见附件一:表1)。 对2012年度新制订或修订的培养方案,如果学院及学科认为有必要,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见附件一:表2)。 凡是博士点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要修订;非博士点学科,只修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是属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均要制订或修订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凡经过学科专业调整,不再招生的专业无需重新修订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原则 具有一级学科授予权的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原则上应按照一级学科制订、修订培养方案;若所属二级学科之间课程体系差异较大,按照一级学科统一设置课程存在较大难度时,也可按照二级学科分别制订、修订培养方案。 3.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的组织实施

培养方案制订、修订工作由一级学科所在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如果一级学科涉及多个学院,则制订、修订工作应由一级学科牵头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其他相关学院应积极配合做好制、修订工作(见附件一)。各学院应由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各学科应成立专门的制订、修订工作小组,并确定专人负责,11月10日之前,将负责人名单和联系方式上报研究生院。各学科要组织动员广大研究生指导教师、课程教学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并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经充分研讨后确定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4.培养方案编写要求:培养方案的内容和格式按照附件二《指导意见》进行编写。 5. 培养方案制订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通知下发后,各学院、各学科组织制订、修订培养方案,于2013年11月30日前,将培养方案初稿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电子稿发送至指定邮箱。 (2)第二阶段:研究生院将组织专家对各学科培养方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将修改意见反馈给各学院、各学科。 (3)第三阶段:各学院、各学科根据反馈意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13年12月20日前,将修改后的培养方案打印一份,经分管院长审批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同时将培养方案定稿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 联系人:曾丽萍(培养科)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englp@ 附件一:表1 需要制定、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表2 2012年已制订、修订培养方案的学科和学院一览表 附件二: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附件三:研究生培养方案编写格式(请在研究生院网站下载)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50301) 一、专业介绍 新闻学专业创办于1981年,并于198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新闻学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全国800余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点中仅有的20家具有此项称号的专业之一;;2010年获得国家首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同年在新闻专业基础上建立的“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河北省6个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之一;2011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新闻学专业获得河北省和国家两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新闻学专业获批河北省重点学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新闻学专业形成了基础厚、口径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专业培养方面,在突出新闻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与之相关的宣传、沟通、公关、创意等传播能力的培养;新闻专业是实用性学科,因此,在培养方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包括实践课、实验室仿真教学、实习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类媒体培养具有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为社会机构(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懂新闻业务、编辑技术和公关技巧的新闻人才;为政府培养既能够从事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又能够为政府进行国际传播、危机公关的新闻人才;为各类新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传播能力、内容制作能力、网络编辑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学科着力培养的新闻学专业人才,按照以下几方面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熟悉我国关于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站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新闻传媒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3.掌握新闻学、编辑学、传播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专业技能中。 4.熟练掌握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基本专业技能,并能够适应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新媒体的不同要求。 5.掌握哲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修养。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制定东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我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达到上述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科学理论,解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新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遵纪守法,热爱祖国。 2.学术型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攻读的研究方向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熟悉本研究方向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对相关学科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必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会话能力。 4.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二级学科下设定。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努力把握本学科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注意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应考虑本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并力求体现前瞻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三、学习年限 我校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 学术型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5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5至4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5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弹性学习年限为2至3年。在基本学习年限内,前1年用于课程学习,后1年用于实习、实践、社会调查、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 研究生逾期不能毕业者,按《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而新”的要求,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要重视专业基础学位课程的教学,加大其学时比重,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按宽口径原则设置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的设置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灵活性原则。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考虑财经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分类培养的需要,灵活设置学术类和应用类模块课程。学术类课程注重理论研究,应用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3.个性化原则。根据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研究生本人的实际制订研究生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4.创新性原则。课程设置要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充分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以传播学、新闻学、信息技术、数据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具有文理交叉特色,培养学生掌握媒体策划、创意、经营、内容生产及传播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以数字传播为技术手段,以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为内容定位。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理论修养、系统的新闻传播学和信息科学基本理论、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知识、全新的策划与创意能力,适应性强、富于创新、敢于担当,能够在各级新闻出版单位、新媒体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传播的策划、创意、管理和研究等工作。多年以来,我们培养了大量社会亟需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全面的学术修养,强调“文化为要,技能为用,面向大众,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及业务技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能,适应信息社会要求,了解新闻传播政策和法规,熟悉数字媒体运作机制,具有基础宽厚、适应面广、综合能力强、后劲足、富有创造活力等特点,能够在新闻媒体、政府宣传部门、广告公关企业、营销传播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新闻传播、商业传播、影视传播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数字传播人才。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习主要以新闻学、传播学、数字传播、视觉传播、政治传播、商业传播等领域的理论为专业基础,以媒介故事生产能力、媒介调查研究能力、媒介内容可视化能力、媒体营销与推广能力、公共舆情监测能力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数字媒体方面的办学特色,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新闻传播相关领域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通识知识:了解文学、语言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 知识,并至少对一门社会科学具备比较专业的学术认知。 2.专业知识:掌握新闻学、大众传播学、舆论学、广告学等新闻传播学分支领域的基本理论。 3.传播技能:掌握数字影像拍摄及处理、数字音频视频编辑,掌握平面、多媒体、音视频、动画等 数字传播技能,以及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4.传播业务:掌握新闻传播基本业务(采写编评)、受众分析、网络舆情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可 视化、信息图形设计等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5.职业伦理:能够在各类媒体实践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党政宣传纪律,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履行媒体专业责任,具有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 6.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具备在数字传播相关领域进行创新创业 的基本能力。 7.研究能力:熟悉数据和统计知识,能够基于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并采用各类实证方法对传播问 题进行研究,包括研究问题提炼与确认、研究文献收集与解读、研究方法设计与实施、研究数据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070202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一、学科专业简介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包含如下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夸克物质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实验、高能碰撞唯象学,以及高能核天体物理。本专业方向是以国内及国际大型加速器及宇宙线实验为依托,在粒子物理方向,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成、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在原子核物理方向,研究内容包括GeV至TeV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在理论上涉及高能重离子碰撞动力学及形成夸克物质的机理,粒子碰撞与粒子产生物理模型,夸克物质信号的预言;实验研究包括高能核-核碰撞的实验数据处理;高能核-核碰撞实验计算机模拟与物理分析;粒子探测新技术与数据获取技术研发,核电子学以及新型探测器的研发和研制,探测器软件研发及网格计算技术在实验模拟及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等;目标是探寻夸克物质信号,检验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的预言,研究TeV能区的新物理。该专业方向

有长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师资力量雄厚,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环境,“粒子物理研究所”、“湖北省高能物理重点实验室”及批准建设的“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了科学研究环境的有效保障。 二、培养目标 掌握坚实的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有关方向的国内外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有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三、研究方向简介 序号研究方向名 称 简介 1 粒子物理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成、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规律 2 夸克物质物夸克物质的硬探针信号、夸克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学院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代码:077103 ) (一级学科:心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研究型和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中,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能够开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应用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应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生产管理、产品研发、临床咨询等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心理学问题。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包括如下4个研究方向: 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4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在24个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研究生读书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系的学术论坛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会议做报告1次,其余的读书报告是在导师的组织下进行。所有读书报告应上交书面文本,以便考核。累计完成4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应该在第二学年的春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理学院学院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业(代码:077102 ) (一级学科:心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和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其中,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能够开展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术研究,解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职业型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解决我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 二、学制: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习年限为两年半。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主要包括如下2个研究方向: 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四、课程学习要求 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4学分,读书报告2学分。 在24个课程学分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9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研究生读书报告:要求每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4次,其中至少公开在系的学术论坛或省级以上专业学会会议做报告1次,其余的读书报告是在导师的组织下进行。所有读书报告应上交书面文本,以便考核。累计完成4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研究生应该在第二学年的春学期末之前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304)

传播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传播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公共信息传播能力等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能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新闻宣传、广告策划、公共关系协调、公共信息传播以及文化建设与传播等工作,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设置新闻和广告二个专业方向。 二、培养规格 .素质方面 ()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理解社会竞争,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 .知识方面 ()掌握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熟悉公共传播相关的法律、制度、方针政策。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能力方面 ()具有较高的分析鉴赏能力,具有较好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熟练的现代传播的基本技术和信息编辑处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文案策划等文字实务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从事新闻传播或网络传播的基本技能,有写新闻和编辑新闻的能力。 ()具备企事业单位的新闻信息采编、企业文化建设与传播和网站建设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企业及单位网站维护、报刊策划和编辑能力,具有较强的新媒体运用技能。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 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 一、学科概况 西北师范大学的物理学专业为教育部特色建设专业,甘肃省重点学科;具有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博士点。建立了原子分子物理与功能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中科院近物所联合建立了极端环境原子分子物理实验室。学科点凝聚了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具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领军人才5人,省科技创新人才4人,留学回国人员20 余人。在原子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年科研经费近一千万元;每年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在Phys. Rev.系列等标志性刊物上的论文数逐年增加。研究成果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奖2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7项。研究生招生规模、培养质量、对外影响稳步提升,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在近几年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上,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被评为A级,物理学一级学科被评价为B+级。 本学科涵盖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5个二级学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学风良好、治学严谨、身心健康,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及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独立从事与物理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1.非线性物理 2.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3. 原子结构与原子碰撞 4. 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物理 5. 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 6. 大气环境中的原子分子过程 7. 团簇的结构与性质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附件10: 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各类别(领域)应结合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含全日制和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思想品德、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提出要求,特别是体现本学科的特定要求。 二、研究方向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明确学科研究方向,使导师与研究生有一定的主攻目标。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 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社会发展的前沿,并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学习年限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如下: 1.全日制建筑学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为 2.5年; 2.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翻译硕士为2年; 3.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为3年; 4.在职软件工程硕士为2.5年; 5.在职工程硕士(除“软件工程”)、风景园林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为3年。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可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延长学习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两周内制定出培养计划,一般应于第三学期结束前按照《华南理工大

物理系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 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B类课程是必修课;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每个硕士生必须至少选修2门C类课程。以下两门课作为D类课程,要求全系每个硕士生必须选修一到两门课,1)物理学进展;2)现代物理实验技术专题。 博士研究生除必须选修博士生学术交流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两门公共课,还要求至少选修2门有关博士专业课程及专业英语。 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0807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建设需要,有较高思想觉悟,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良好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人才。 掌握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具有基本研究能力,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二、研究方向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涉及到物理、材料、能源及智能控制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本专业主要培养有较好物理学基础、具有新型制冷与低温技术研究能力的人才和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研究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新型制冷低温技术 (2)制冷低温材料的热物理特性 (3)制冷低温流体传热、传质特性 (4)复合相变蓄能材料与蓄能技术 (5)室温磁制冷材料与磁制冷技术 三、招生对象 符合报名资格,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A类:

东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附件1: 河海大学关于2010版研究生培养方案 修订的原则意见 一、修订原则 1、根据“强化理论基础、突出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学科理论发展相适应,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要利于促进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有博士点的二级学科,或一级学科内的各二级学科跨度过大,或只有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学科,按二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 3、科学设置课程,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来确定,应将博、硕士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两阶段的课程内容既要合理衔接,又要有其本身的深度和广度。要精简课程设置,应在一级学科或至少在二级学科的层面上设置学科公共平台课程,可采用“一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二级学科专业模块”和“二级学科公共平台课程 + 方向模块” 的模式,坚决杜绝博士生与硕士生课程或各学科间课程相似或相近甚至重复的现象。上一轮培养方案中未开设或开课次数及选课人数较少的课程原则上不列入本轮培养方案。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原则上均应纳入本次培养方案中。 4、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步探索和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 5、英语课程要求分类教学,为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考核模式。为基础一般的学生开设英语精读课,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英语应用课。 6、改革硕士政治课内容,将以往培养方案中的“自然辨证法”(或马列著作选读)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合并为一门为学位必修课,共2学分,另增设1学分的“学术道德”非学位必修课。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学制

传播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制 基本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二、授予学位 文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定位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跟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本专业将根据社会对传播人才,特别是新媒体及国际传播领域的需要,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技术优势、结合语言与传播学院语言优势,着力突出发展新媒体传播及国际传播两个重点方向,力争在国内同等院校中打造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与学校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应的“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使本专业跻身全国前列,达到区域同类院校领先的人才培养定位。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及相关操作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创新意识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高层次传播人才。学生毕业后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系统化的传播学理论知识、扎实的新闻传播基本技能,突出的国际传播与新媒体核心竞争优势,应成为能运用传播学理论及技能从事新闻传播、媒体运营、内容制作、广告公关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本专业力主打造本专业两个特色培养目标:新媒体方向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开拓能力,理论与技能并重,能够从事外事新媒体管理、内容制作、基本运营和产品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国际传播方向培养语言能力强,具有扎实的传播理论及广阔视野,能独立从事国际品牌传播、文化国际传播、企业海外媒体宣传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五、毕业要求 1.理论知识:能够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宽阔研究视野; 1.1具有系统的新闻传播学理论 1.1.1学生掌握完善系统的传播学理论; 1.1.2学生掌握完善的新闻学理论; 1.2学生熟悉了解新闻传播历史; 1.3具有完备的业务基础理论水平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 …

关于修订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通知 (部门: 研究生院日期: 2005-4-26 14:38:44) 校内有关单位: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研究生个性和特长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我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进行了调整,绝大部分学科、专业的学制由三年调整为二年。结合硕士研究生两年学制的推行,我校将对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另外,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并将要开展硕-博连读培养的学科、专业同时要制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为使此项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特提出以下意见和安排。 一、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 调整培养过程,适当压缩学分。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试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要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组织好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1、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以《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及《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中的有关要求为基本依据;以改革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目的。 2、培养方案原则上应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所确定的二级学科修订,有一级学科授权的专业提倡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针对两年制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坚持

科学、规范的原则,既要反映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又要体现本单位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3、认真总结本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 4、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展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要制定《吉林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制定此培养方案时,必须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环节上的相互关系,既要考虑使其具有硕士、博士两个层次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又要注意硕士、博士两个阶段的贯通,要充分体现出“连读”的特点。 5、各专业应在保持总学分及学位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精简课程内容,压缩课内学时,尤其是选修课的课内学时。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一般应在40学时左右。 6、各学科在制定课程设置时应对跨学科及同等学历研究生列出补修的课程。 7、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与汇编工作。此项工作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规范课程教学、公开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监督、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便于研究生有目的的进行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各培养单位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学位课程教学大纲直接涉及到研究生的学位水平、知识结构和培养质量,须通过培养单位的学位分委员会的审定后方可定稿。 8、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内容。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一般应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文献阅读、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学位论文工作等内容。 9、继续实行三年制的硕士学科、专业也应重新修订一次本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同时完成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的修订、编写工作;各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同时完成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程内容简介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定)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培养方案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学位办[2011]34号),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 2.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原理,具备从事新闻传播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技能与方法;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专业外语资料。 4.具有新闻传播策划、广告创意设计、媒介经营管理、社会调查、公共关系等方面工作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2—3年(其中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 (一)以课程教学为主,兼有案例分析、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密切联系我国新闻传播业和国际同行业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及实际应用,注重对学生新闻与传播实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在全面提升学生新闻传播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加强新闻传播院校与新闻传播实务单位及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交流,聘请新闻与传播实践单位的专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参与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实行指导教师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方式。 (三)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4学分。 (一)公共课(6学分) 政治理论(3学分) 外语(3学分) (二)基础理论课(12学分) 舆论传播理论与方法(2学分)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2 )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是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能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风严谨、踏实勤奋、积极进取,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数理推演能力,具备实验研究的设计和操作技能,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熟练使用一门外语,有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动态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从事和物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二、学科专业 1. 理论物理(070201) 2. 原子和分子物理(070203) 3. 等离子体物理(070204) 4. 凝聚态物理(070205) 5. 光学(070207) 三、学习年限及应修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或允许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期一般不超过1年。如确需延长学习年限的,延长期一般不超过1年。 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至少须修满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实践环节3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具体见本学科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表) 五、培养方式 依据本学科理论物理、原子和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光学等专业特点,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环节由学院隶属的各研究所统筹安排,按导师及指导小组制定的具体培养计划执行。基础理论课的教学采取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取得学分;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的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接合的方式进行,通过测试(或考查)取得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要求研究生除参加研究小组、研究所乃至学院例行的学术讨论会外,还要求每个研究生在不同场合至少分别各作一次文献综述报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直攻博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级) 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02 ) (一级学科:工商管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企业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掌握先进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从事企业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一流专业人才。 二、学制: 5年。鼓励符合《浙江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进行学位论文答辩有关规定》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提前半年毕业。 三、主要研究方向: 1. 企业战略管理 2. 营销管理 3. 不动产投资与管理 4. 财务管理 5. 人力资源管理 6. 创新与创业管理 7. 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 8. 运营管理 9. 大数据管理 四、课程学习要求 直接攻博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38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素质类课程1学分,专业学位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14学分,读书报告4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阅读所属领域国内外前沿文献不少于100篇,在学期间做读书报告或Seminar 10次(至少公开在学科或学院的学术论坛做读书报告4次),参加系主办的Seminar等学术活动20次。完成累计30次,计4学分。 2.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求按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要求相关规定执行。 3.中期综合考核: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直攻博研究生资格考试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4.博士生学术交流:为增强博士生的研究能力,活跃博士生学术交流,增加“博士生学术交流”必修环节。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正规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博士生暑期学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交流。 5.博士生讨论班:要求每位直攻博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浙大管理之博士生论坛”六次,其中至少主讲两次。 6.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的时间,可根据研究生本人研究进展确定,但最迟应在入学后第3学年末进行。 研究生应填写规定格式的开题报告,经导师签字同意后,在学科范围内进行统一开题(开题组成员不少于5人,其中教授不少于3人),开题通过后开始撰写学位论文。每位博士研究生至多有2次开题机会,2次开题仍未通过,将取消博士生资格。 7.论文预答辩:博士研究生最迟在论文送审之前半个月,进行博士论文预答辩,预答辩由导师组织,聘请3-5位相关方向的专家参加,专家组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并给出是否送审的建议。博士生针对专家组提出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8.学位论文:按时提交学位论文,论文评审和答辩事宜按照学校和学院的相关规定进行。

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doc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0204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研究主要分为二个方面: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开展空间电磁波传播、空间目标散射,电离层短波传播、闪烁,各种大气水凝物的电波衰减、雷达回波特性,地空路径电波传播及对电子系统信道的影响,散射通信等方面研究。涉及短波到毫米波各波段以及射电频段。针对空间等离子体层严重影响星载SAR的分辨力,导致其成像质量和测量精度下降等问题,开展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研究,研究简单体和复杂目标等离子体隐身RCS理论和实验研究;研究利用时间矩方法和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电磁脉冲穿过等离子体层随机介质传播的时间特性;利用双频、双点互相干函数研究卫星信号穿过随机介质后的二阶统计特性和随机信道特性,讨论接收信号的相干距离、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等,以及它们随不规则性参数和电波频率的变化情况。对现有含等离子体电离层对星载SAR成像质量影响的模型中部分问题进行了的改进。结合天波超视距雷达系统,研究短波电离层斜向返回传播,地海面散射影响,电离层扰动与异常的影响,以及研究返回散射电离图自动判读技术。在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及信息处理,包括对星-地链路传播和导航系统的影响及对星载SAR的影响问题,如图像偏移、几何畸变和分辨率(距离向、方位向和高程)的降低及空间目标的等离子体隐身机理和实验研究。由于空间等离子体对星载无线电系统的影响是空间天气对信息系统影响与对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方面研究对包括电离层在内的空间环境监测和技术保障,对现代高科技信息化战争,尤其是以空间技术为基础的各种信息化作战平台和武器装备的信息获取、传输和使用有重要意义。对各种新体制的无线电系统中有关等离子体介质特性与电波传播、随机介质波传播及其效应评估和补偿技术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对复杂环境中电波传播、星载遥感、SAR图像目标特征控制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指导作用。 在空间等离子体探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特别是等离子体中电波传播与闪烁及天波超视距雷达和SAR中应用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及其他项目18项,科研经费350万元。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如Phys. Review, J. Opt. Soc. Am.、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分形结构的波传播和散射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篇论文已被SCI和EI收录。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等离子体物理与微电子学、材料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等离子体技术这一新兴学科。等离子体工艺是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健技术和基础工艺,本学科的特色是将等离子体的产生、控制与应用紧密结合,使之直接形成微电子学学科领域急需的工艺装备和工艺技术。在系统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微波能量吸收与的粒子输运的基础上,研究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 )多层复合膜、稀土永磁型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源、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淀积(ECRCVD)、电子回旋共振反应离子刻蚀(ECRRIE)等工艺和设备,并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和国防重点工程。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计划,国防科技预研等国家及部委重点项目20余项。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大面积分布式ECR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密度达到1010cm-3,直径达到300mm。研制了国内第一台ECRVCD和ECRRIE工艺设备,加工精度达到0.1微米,在等离子体的形成、先进等离子体源、等离子体与固体材料的相互作用、硅基器件材料的等离子体刻蚀、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新材料制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