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例-中国国家图书馆

比例-中国国家图书馆

比例-中国国家图书馆
比例-中国国家图书馆

地图“比例”及其著录初探

白鸿叶

说到比例,大家都会想到它是一个数值,是事物对比结果的一种量化表现。地图中的比例,为地图使用者提供了地上尺寸与实地距离的映射比值。读者可以通过比例对地图的精度和详细程度有一个量化认识。比例著录是地图文献编目的独特内容。本文试从编目工作实际的角度探讨地图比例及其著录的相关问题。

一、比例的沿革

1、无比例的“比例”

《晋书》卷三十五载,西晋裴秀(224-271)《禹贡地域图序》提到当时所存后汉的地图是不设刻度(比例)的。在此序中,裴秀提出了著名的“制图六体”。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1其中“分率”即比例尺,但是“分率”不等于画方。画方是“分率”的具体表现,而有比例尺的图未必都是画方。例如,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墓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目前最早使用比例尺制图的地图。图上有文字注明:“王堂方二百尺”、“正堂宫方百尺”等。2《兆域图》虽然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既不是画方,也不是用数值表示。

2、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中国传统地图绘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的是正方方格的网格坐标体系,每一方格的边长,相当现今地图的比例尺。“计里画方”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西周说、西晋说和宋代说等。宋代的《禹迹图》(百里方)是现藏中国最早绘有计里网格的地图。到了元明时期,“计里画方”在地图绘制中已经普遍使用。《广舆图》的总图和分图均采用了计里画方法,总图的方格每格表示500里,比例尺大约是1∶15 500 000,分图的方格每格表示100里,比例尺大约是1∶3 100 000。

采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的地图,其精确性超过前人且真实可靠。按此法绘制地图沿用了500余年(从《禹迹图》绘制时间算起),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采用经纬度测量,并采用了投影方法,但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画方制图,也就是说清代地图是经纬度法和计里画方法配合使用的产物。

白鸿叶,国家图书馆馆员。

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五.裴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

2杨鸿勋《公元前三世纪初的一幅建筑设计图——战国中山王陵“兆域图”》,《建筑学报》, 1979年第5期

3、近代比例

(1)文字线段式比例

清末至民国末,绘制出版的地图比例尺均是文字式比例和线段式比例配套使用。如《大清帝国全图》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一年初版(五百万分之一);《大清帝国全图》上海商务印书馆宣统元年第三版(一千二百万分之一)(图1);《甲种中华析类分省图》1933年3月武昌亚新地学社出版,欧阳缨著(二千万分之一)。

图1 文字线段比例图2 文字线段数字比例(2)分数线段式比例

所见最早使用分数式比例的,是陈铎编、1933年7月上海舆地学社出版的《中国模范地图》,比例尺为1∶22000000,同时结合有线段式比例(有公里、中里)。到1946年,才有几家出版社陆续开始使用分数式比例尺。如东方舆地学社1946年1月版《东方中华新地图》(中等学校适用),每幅大图中附的小图均使用了分数式比例尺1∶200000(可能是为了节约空间)。又如寰澄出版社1946年2月版《中华民国最新分省地图》,比例尺就是分数式和线段式相结合(线段为公里,市里)。1946年9月新民地学社出版的地图使用的比例尺也是分数式和线段式相结合。但有的地图出版社直到1948年出版的地图还没有使用分数式比例尺,如振亚舆地学社1946年8月出版的《中国新地图》中比例尺还是文字式和线段式相结合,中华书局和申报馆印制的地图直到1948年还是文字式和线段式相结合的比例尺。

(3)比例单位演化

线段比例尺中的数字和单位标识,最初是中文数码一百里、五百里,纵向写法。1930年《大中华民国分省图》武昌亚新地学社制增订三十一版中最早出现了阿拉伯数字标识的线段比例尺。直至解放前,比例尺的单位有里、哩、公里、华里、中里、市里等。

4、现代比例

解放以后,正式出版的地图中如何标注比例没有明确规定。图中使用的比例既有文字和线段相结合,也有分数和线段相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分数式比例大量出现了。

1949年11月马宗尧编制,中国史地学社再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中比例尺还是线段式和文字式相结合的形式,线段式中使用了阿拉伯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地图》

(光华舆地学社编制,1950年4月第一版)中国家地图、省区地图中比例尺还是线段和文字相结合,省会地图和街道图中的比例尺是分数式的,如1∶75000。

1950年9月亚光舆地学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中《全国经济图(七)重要工业区域图》中比例尺是分数和线段相结合的。1950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袖珍新中国分省精图》中的比例尺也是文字与线段相结合。1950年9月张泳如编,上海大陆舆地社出版的《新中国地图》(高小初中适用)中比例尺或是文字和线段相结合,或只有线段比例尺。

2005年1月地质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国地图册》中各个省区地图比例均为文字、线段和分数式相结合。如山西省全图比例为1∶2560000,图上1厘米等于实地25.6千米(图2)。

50年代以后,直至今日,地图中比例多为分数和线段相结合,或只有分数式比例。如《天津市实用地图册》2005年11月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比例为分数和线段相结合,1∶16000。《中国交通地图册》2005年5月西安地图出版社第12版,每幅地图的比例均只有分数式比例。

可见,即便是近现代比例尺,不同出版社,不同年代的地图的比例使用情况也是不同的。

5、比例的意义

比例尺赋予地图可度量的性质,为地图使用者提供了明确的空间尺度概念。比例尺还隐含着对于地图精度和详细程度的描述。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其精度和详细程度是有差别的。3按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可分为大、中、小比例尺三类地图。比例尺大于或等于十万分之一的地图是大比例尺地图,小于或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的地图是小比例尺地图,大于一百万分之一而小于十万分之一的是中比例尺地图。

测绘部门测制的地形图就是按比例尺划分的,有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1∶50万和1∶100万七种规格,不同规格的地形图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根据比例尺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地图。所以说比例尺对于用户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一平方公里面积的居民地,在1∶5万地形图上为四平方厘米,可以表示出居民地的轮廓和细貌;在1∶10万图上为一平方厘米,有些细貌就表示不出来了;在1∶20万图上,只有0.25平方厘米,仅能表示出一个小点。由于正常人的眼睛只能分辨出图上大于0.1毫米的距离,图上0.1毫米的长度,在不同比例尺地图上的实地距离是不一样的,如1∶5万图为五米,1∶10万图为十米,1∶20万图为二十米,1∶50万图为五十米。由此可见,比例尺越大,图上量测的精度越高,表示的地形情况就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图上量测的精度越低,表示的地形情况就越简略。

3熊允态.比例尺——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测绘通报.1999.9,p.36-37

二、比例著录的现状

1、比例的著录

民国元年外交部外政司续编的《外交部地图目录》和京师图书馆编著的《京师图书馆庋藏清内阁地图及图画目录》等地图目录中,每幅地图的著录款目都没有著录比例一项。

民国二十二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初版,王庸和茅乃文二位先生编的《国立北平图书馆中文舆图目录》中每幅地图都是按照图名、比例尺、板框、图色、制图人制图年代出版地出版人、数量(幅册)等项目进行著录的。地图没有比例,则直接在图名后著录板框,没有标注“未注比例”或“比例不详”等词。如:民国五年,上海新学会社印行的《中华民国商埠全图》。有比例的地图,比例有分数式和文字式两种,且两种之间没有换算,如:民国八年童世亨制《大中华地图》,比例1∶3800000;清绘本《旧黄河图》,比例营造尺每一寸作五里。对于有多个比例的情况,比例为多个分数式时,标注“比例不等”。如:海军部海道测量局制印的《中国海军部水道图》,著录“比例不等”。比例为多个文字式时,分别标注比例。如:光绪二十二年清张人骏绘制《广东舆地图》,比例省图百里方,府州图五十里方,州县散图十里方。

199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舆图要录》中每幅地图都标明比例情况,出现了“未注比例”、“比例不等”、“画方不等”等字样,有比例的大部分

为分数式比例,也有文字式比例。

2、比例的换算

比例尺在地图上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文字式:直接用文字说明,例如“一百万分之一”、 “一厘米代表一公里”、 “五里方”等。另一种是分数式,如“1∶1 000 000”;地图上也有表示为“1/1 000 000”(斜撇在地图中通常是分数线),但著录中一般不用。第三种是线段式:又称直线比例尺,可以直接用直线比例尺上线段的长度进行量算。

当规定信息源中只有线段式比例尺时,应把线段式比例尺换算成分数式比例尺再著录;如果规定信息源中既有分数式比例尺,也有文字式比例尺时,只选择分数式比例尺进行著录,文字式比例尺在附注项进行说明。

对于计里画方的地图,著录时一般为照录。但有时为了让读者对画方计里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也将计里画方换算成常用的比例形式。如《广舆图》的总图采用了计里画方法,总图的方格每格表示500里,比例尺大约是1∶15 500 000。

3、比例的冠词

著录时用到的冠词无外乎是“比例”、 “比例尺”。尽管就两个词,但大家用法不一。

对于“比例”和“比例尺”两词曾有人探讨过,认为比例是地图数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比例尺是绘制或阅读图件的工具,比例尺是比例的具体表现形式,只能说地图的“比例”是多大,而不能说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大。4

对于比例尺,不管是文字的,分数的还是线段的,都成为地图一种特有的性质,无须再多说明,所以在著录中都不加“比例尺”这一冠词。但是若规定信息源指明所载比例尺为特定部位的比例尺时,则应照实予以说明。如“赤道处比例1∶3982200”。同一种测绘制图资料既有水平比例尺,又有垂直比例尺或其他种类的比例尺时,除水平比例尺之外的其他类型比例尺之前应加“垂直比例尺”或其他类型相关冠词。如“ 1∶744080,垂直比例1∶96000”。

4、比例的符号

对于分数式比例中数字“1”与分母间使用的符号有英文冒号“:”,有中文冒号“:”,还有比号“∶”。1991年8月《测绘制图资料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CM))中明确规定:比例中数字“1”与分母间用冒号隔开。《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测绘制图资料》(第二版)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已经使用比号“∶”。5国家图书馆舆图组编《地图篇名机读数据制作要求》中,明确规定使用比号“∶”。

5、比例的著录位置

比例可著录在不同的位置,如题名与责任说明项(MARC的200字段)、数学数据项(206字段)、附注项(300字段)。大部分地图的比例都著录在数学数据项,只有题名中含有比例的地图,题名项中才照录比例。对于题名项中比例著录,《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中是这样规定的:正题名原则上按照规定信息源所载题名著录,题名中有比例尺等也应照录。不管题名项中有没有比例,在数学数据项(206)字段中必须著录,比例尺的著录应按规定信息源实录(除线段比例尺外),即无论比例尺是以分数式表示,还是用文字叙述,均应原样照录。6如侯学煜主编的《1∶1000000中国植被图集》,题名要照录,同时也要在数学数据项著录比例“1∶1000000”。

三、各著录规则的比较

本文涉及的各个规则是指《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测绘制图资料》(第二版)(以下称《规则》)、《GB/T 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以下称《GB/T 3792.6—2005》)7和《测

4熊允态.比例尺——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测绘通报.1999.9,p.36-37

5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译.测绘制图资料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第二版ISBD(C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8

6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4 7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T 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8

绘制图资料国际标准书目著录》(以下称ISBD(CM))。以上规则对数学数据项中比例项的规定并不是完全一致,尤其是比例式前是否加冠词、是否换算比例、多个比例如何著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对比例项著录规则的差异进行比较,试求达到统一,以方便地图用户的检索、识别和利用。

《ISBD》(CM)中规定:可将“Scale(比例)”一词或其他语言和\或字体的对应词冠于分数式比例之前。第一版《规则》中规定:“比例式前冠以“比例尺”字样(其他文种用相应含义的对应词)”8。《规则》和《GB/T 3792.6—2005》中未作此规定,可以理解为不将“比例”一词冠于分数式之前。

《ISBD》(CM)中规定:当分数式比例来自文字式比例说明时,应将其著录于“[ ] ”中,文字式比例可转录在分数式比例之后。《GB/T 3792.6—2005》中规定制图资料的文字比例应尽量采用分数式比例著录,外用“[ ] ”括起;没有规定文字式比例的著录位置。《规则》中规定:比例尺的著录应按规定信息源实录(除线段比例尺外),即,无论比例尺是以分数式表示,还是用文字叙述,均应照实著录。但对于中国古地图资料中用计里画方表示的比例,《规则》和《GB/T 3792.6—2005》中的规定是一致的,均为照录。

《ISBD》(CM)中规定:当测绘制图资料上未绘制或设置比例,或者比例不能确定时,习惯上以“未注比例”、“比例不明”或其他语言和/或字体的对应词来代替比例说明。《GB/T 3792.6—2005》中规定:凡制图资料上未注比例,应著“[未注比例] ”字样。《规则》中规定:规定信息源未载比例尺,且无法估算或考证,则著录为“比例尺不详”,并置于方括号“[ ] ”中。

《GB/T 3792.6—2005》中规定:一种制图资料采用两种比例时,应照录。之间用“;”隔开。《规则》中规定:同一种测绘制图资料上有两个比例尺,则两者间用“,”分隔。《ISBD》(CM)中未对此作出规定。

《GB/T 3792.6—2005》中规定:凡制图资料上比例不等时,应著“[比例不等] ”。《规则》中规定:同一种测绘资料上有两个以上比例尺,著录最大和最小的比例尺,大者在前,小者在后,其间用“-”连接;如果无法或不必要判断比例尺大小,则可著录为“比例尺不等”,且置于方括号“[ ] ”中。《ISBD》中未对此作出规定。

通过对三种著录规则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笔者有如下几点看法:

1、根据《ISBD》(CM)、《GB/T 3792.6—2005》和《规则》,在分数式和文字式比例前不

8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编撰小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0

加冠词“比例”(特殊比例除外)。

2、根据《ISBD》(CM)和《GB/T 3792.6—2005》对于文字叙述的比例(计里画方除外),换算成分数式表示,著录于“[ ] ”中,并将文字叙述的比例著录在附注项。

3、根据三种著录标准,制图资料未注明比例,著录为“[未注比例] ”;根据ISBD(CM)和《规则》,制图资料未注明比例且不能确定时,著录为“[比例不详] ”。

4、同一种测绘资料中出现两个比例时,有两种情况:一、一幅图有两个比例,则其中一个必定为特定部位的比例或有一定的比例说明。三种著录标准均规定应按比例说明著录,两个比例之间用“,”分隔。二、若干幅图有两个比例。根据《GB/T 3792.6—2005》规定,两个比例之间用“; ”分隔。

5、根据《GB/T 3792.6—2005》和《规则》,同一种测绘资料中出现两个以上比例时,著录为“[比例不等] ”。

6、根据文字标点符号及数学规定和《规则》,比例的前后项数值之间应使用比号“∶”。

ISBD(CM)是世界各国测绘资料的著录标准,《GB/T 3792.6—2005》是我国测绘资料的著录标准,《规则》是应用于我国图书馆的编目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文献规则的著录要求是逐级细化的。《规则》的修订原则是既遵循ISBD(CM)的原则,又体现我国文献的编目特点。笔者认为对于测绘资料数学数据项的比例著录,不应存在特殊性,应该坚持标准规则的统一性。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实景图 设计机构: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KSP) 作品类型:建筑设计 项目类型:文化建筑 图片类型:实景照片 设计风格:现代风格 所在地区:中国->北京->海淀区 摄影师:H ansSchlupp 德国 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在北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设计了一座宏伟的建筑,一座可以展现中华文明精髓、令人为之震撼的建筑。它强调了中国文化过去的辉煌,且面向未来,这是一座可以宣告中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建筑:环绕着中国图书宝藏“四库全书”的,是浩瀚无边的数字图书资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将跃居成为世界第三大图书馆,它要为12,000,000多册藏书寻一处安身之所。尤根·恩格尔(Jürgen Engel)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必须把所有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我们必须设计一座超越时代、同时

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它必须引人瞩目,但又应该庄重内敛,不会使人忽略了图书馆内藏书的珍贵意义。”这是一座不去迎合周围火柴盒式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 北京虽然有着多元化的建筑风格,但却追求一种简约、宁静的基调。因此,建筑师从北京古典公共建筑的经典构造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升起的基座和拾级而上的大型台阶,加上宏伟的柱形结构和“漂浮”的屋顶。建筑师以这种构造为基础,积极寻求具有当代特色的诠释方法。与很多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一样,这座建筑的视觉重点是屋顶的造型。建筑师经过苦心力作,设计出了现有的建筑作品。总高度27米的建筑按照功能的不同被分为三个部分:它包括一个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石的基座,用于珍藏历史经典作品;一个玻璃围合的全通透中间层,在南北两侧各有三个巨型支架支撑着屋顶,它不同于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看起来就像一个开敞的空间,代表着现在;还有一个“漂浮”的巨构金属屋顶,代表着数字化的未来。 古代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在这座建筑上既相互对比又紧密结合。这座建筑就像是一件从古代和传统中蜕变而成的艺术品,虽然高高地飘离在古老和传统之上,但却又与它们相生相息,互不排斥。建筑的最上面两层是由钢结构和玻璃建造而成,它们是数字图书馆的所在,屋顶偏平的弧线造型与基座的立方体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尤根·恩格尔(Jürgen Engel)一语道破:“这是一个完美的共栖之所。” 这座建筑的结构对结构工程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最后实际建造时,屋顶部分的钢结构首先在地面搭建完成,然后在一天之内用电脑同步控制的液压技术把钢结构吊到16米高空进行定位安装。这堪称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一次创举,其所提升的钢结构总量达到了11000吨,相当于一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基座部分是在屋顶部分钢结构定位好之后进行建造的,基座幕墙交错的石材百叶,将光线反射到室内,为图书馆内部营造出非常舒适的阅览环境。读者既与外界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保持了必要的距离,可以专注于学习和研读。

工作总结-中国国家图书馆

工作总结 2005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最后一年,是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年。一年来,我馆在文化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推动力,落实“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三大发展战略,以机制创新带动服务创新,经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年初部署的各项任务。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 按照中共中央和文化部党组的部署,我馆自2005年1月26日至6月20日,在全馆党员中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馆党委为高质量地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成立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先后召开6次党委常委会、10次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馆党委总负责、教育活动办公室组织指导、各支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扎实推动了各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整改提高阶段,馆党委集中解决了几个涉及员工利益的问题,如:食堂问题、馆服问题、工资分配问题、全馆午餐补助问题等,真正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为配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编发简报73期,举办了“我为党旗增辉”主题歌咏比赛,组织党员参加“谈文化部系统共产党员先进性”征文活动,参观有关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主题展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4周年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结束之际,馆党委在全馆范围内评选表彰了一批先进。通过全体共产党员的努力和高质量的工作,我馆圆满地完成了规定的全部任务,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按照文化部要求,我馆召开了有200多位各方面代表参加的满意度测评会,测评结果对我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体评价满意度为100%。 二、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2005年是全面实施岗位管理改革的第一年,根据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馆党委班子把今年定为调整年。 (一)完善岗位管理 为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我馆就岗位管理试行情况专门组成调研小组,在全馆范围内展开调研。一个是由业务处牵头组成的业务调研小组,通过召开315人参加的29个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就图书采选编目部等10个业务部处实行岗位管理的情况,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一个是由人事处牵头组成的职能部门调研小组,走访了13个部处,

百年记忆——国家图书馆馆史展方案脚本

百年记忆——国家图书馆馆史展 1909-2009 前言 一九〇九年九月九日,清政府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调内阁大库、翰林院、国子监南学书,以及文津阁《四库全书》、敦煌劫余遗书作为基本馆藏。一九一六年,教育部饬京师图书馆,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庋藏,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百年来,京师图书馆陆续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改称国家图书馆,通过国家拨交,社会捐赠和馆员努力购藏,形成了两千七百万册件藏书、两百TB数字资源的浩瀚馆藏。馆舍面积达到二十五万平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位,承担着为国家立法决策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重任。 国家图书馆先后有缪荃荪、陈垣、梁启超、蔡元培、任继愈等出任馆长,团结社会贤达共襄馆务,培养出众多图书馆人才。还有一代代默默奉献的普通员工,他们立志岗位成才,恪尽职责,甘为人梯,爱岗敬业,求实创新,支撑起国家图书馆这座知识大厦,也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国图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图书馆大胆开拓,锐意改革,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承担了许多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国家图书馆以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为宗旨,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 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 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 果。——胡锦涛 第一单元筚路蓝缕(1909-1927) 【版头词】1909年9月9日(清宣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朝廷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江翰、夏曾佑、梁启超等先后任馆长。鲁迅等知名学者为它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尽管清政府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国库空虚,无力维持图书馆的经费,但京师图书馆古籍馆藏丰富,同时因接受全国缴送而具有国家馆地位,它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 首任监督缪荃荪江翰,任馆长期间主持了京师图书馆的开馆工作。

阮元与《积古图》-中国国家图书馆

阮元与《积古图》 袁玉红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收藏宏富,《积古图》就是藏品中的一件珍品。 《积古图》为手卷装,通长2640厘米,高38厘米,引首卷端翁方纲隶书题“积古图”三大字,右钤“长毋相忘”印,落款“嘉庆癸亥夏六月朔为云台中丞题并记于后北平翁方纲”,下钤“潭溪”、“翁方纲”印。其后是工笔彩绘绢本“积古图”。图长67.5厘米,高34厘米。钤“积古斋”、“文选楼”、“仪征阮伯元”印。再后为阮元手书《积古斋记》。此记文收入《揅经室集》三集卷三,相校后发现文字略有差异。经文为正书,书写在刻印佛经旧纸之背面,凡35行,348字。卷心是阮元手拓家藏的历代钟鼎彝器镜、洗、泉布及砖砚等91件金石文物的铭文拓本和91方秦汉印符的钤印。这些拓本剜裱在手卷上,钤“阮伯元藏钟鼎文字”、“八砖吟馆”、“琅嫏仙馆”印。铭文拓本下是阮元手书释文和考订文字。卷心长2135厘米,前钤“可园珍祕”、“第二品”、“积古斋印”、“阮伯元所藏钟彝吉金”等印,后钤“研经堂”、“积古斋”、“阮伯元手拓本”三方印。卷尾是翁方刚手书《积古图记》和陈文述书与法式善等十六人同观题款及伊秉绶、赵魏手书题记识文凡四则。 《积古图》的作者,据《积古斋记》可知是周卣。周氏名瓒,字秬卣。《履园丛书》载:“周瓒号采岩,吴县横塘人,工山水人物,细逾毛发,用唐、宋人法,识者谓自仇十洲后无此种笔墨矣。阮芸苔宫保为浙江巡抚时,常在幕府,然吴门士大夫鲜有知其者也。”《扬州画舫录》中记:“周瓒,字采岩。吴县人。少学花卉,既成,学界画白描人物,而大幅工笔山水,出奇无穷,遂成名家。”《积古图》是周瓒受阮元之嘱而绘。创作背景是壬戌腊日,即嘉庆七年(1802)十二月初八,阮元邀其同好朱右甫为弼在积古斋与其子赏鉴所藏金石文物。图中所绘三人,中坐为阮元,对坐是朱为弼,阮元后立者是阮元之长子阮长生。手卷中,阮氏私藏金石铭文拓本的器物全形在图中都有图绘。所画钟鼎彝器用透视法,立体感极强,器物上的纹饰都能依稀可见,十分逼真,充分展示了画家工笔绘画的技艺和对青铜文化造型艺术的理解。 阮元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日,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享年八十六岁。字伯元,号芸台,晚年号颐性老人、经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高宗亲擢第一。历官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拜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精于考据,为乾嘉考据学著名学者。在金石文字研究方面,平湖朱为弼是其得力助手。朱为弼,字右甫,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为弼精研金石之学,佐阮元纂《钟鼎彝器款识》。 阮元是清代一位杰出的经学名臣,同时也是清代学术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阮元喜藏金石文物,尤重铭文,而证史实。拓本中“禄康钟”、“虢叔大林钟”、“父乙鼎”、“太祝鼎”、“陶陵鼎”、“师酉敦”、“诸女”等器物铭文都收入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并附铭文考证。阮元在铭文考证上独有心得。如在“齐宝货”刀币拓本下,有阮元书“歙程易田以为宝字非吉字。”程氏名瑶田,字易畴,又字易田,清经学家,江永的弟子,多与阮元有文字研究。在这里,阮氏显然同意程易田之说。冯云鹏所辑《金石索》“金索四·齐刀”图下也将面文识“齐宝货”,并注文:“此钱往往得于章邱、临淄等处。《嘉祐杂志》称为齐太公杏九,今人呼为齐吉化,皆非也,缘不识古文宝货字耳。”后来学者多将“齐宝货”三字识为“齐法化”。“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在“即墨之宝货”拓本下,阮氏书“据此知即墨古本作节墨,其作即者省文也。今即墨县当读为节墨县。”《金石索》“金索四·即墨刀”图旁注:“金石志云,‘节’‘即’古字通,据此齐即墨正当作节,今作即者,省文耳。”此文与阮说类同。先秦时代刀布币文涉及的地名很多,有的沿用至今,如邯郸、离石、节墨(即墨)等。阮元对所藏青铜酒器不仅考其铭文,视重宝之,而且还实用之。例如嘉庆八年(1803)二月二十六日,阮元父七十寿辰,阮选商周十三酒器在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为加强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室)、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协作,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方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特制定本规则。 一、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信息部门之间,在书刊资料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互相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方式。 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为了满足用户在本地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无法解决的文献信息需求。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对单位用户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个人用户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不受理馆际互借服务。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 1、中央与国家机关。 2、各省(区)、市、区(县)公共图书馆。 3、在京各大专院校及省级大专院校图书馆。 4、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系统及省市级科研单位图书馆(区县以下科研单位由当地区县公共图书馆代办)。 5、国家事业、企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或信息部门。 6、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兵种、武警部队图书馆。 7、馆际互借不对个人用户。 四、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办法 1、凡自愿与我馆建立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个人可直接提出文献传递服务的请求),需来人、来函或通过网上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提出申请,经文献提供中心核准后,签定文献提供协议。申请单位名称或联系人变动时,须及时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申明。 2、凡与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签订版权协议,发生侵权行为,由借书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五、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办法 1、凡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需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交纳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预付款。 2、凡同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将提供一个卡号和密码,各单位需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自行发送借书申请,借书价格:本市6元/本、外阜20元/本(包括邮寄费)。 3、凡用户需要国际互借,需填写“国家图书馆国际借书单”按国际图联规定的收费标准(用于支付邮寄、包装费)执行。 4、凡用户需要文献传递服务,可直接把所需复制文献的来源通过E—mail、传真、信函发至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需履行馆际互借手续。文献传递费用按我馆现行收费标准执行。 5、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受理外地无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用户、个人用户馆际互借的请求,需要者须向当地与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申请,并委托办理。 6、外借图书需按时归还,如有遗失、污损和丢失,经确认后,由借书单位按照国家图书馆有关规定赔偿。未按时归还图书、未交纳赔偿金以前,将停止办理借书手续;情节严重者将终止馆际互借协议。 六、外借图书的范围 1、外借图书范围:中文基藏库图书、近三年以前外文图书。古籍、稿本、工具书、原版期刊、报纸、舆图、光盘及丛书不外借(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 2 、除善本等文献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品种、数量不限。 七、借书期限 1、外借图书的期限为一个月。如需要续借,到期前须通知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并说明理由。在该书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一次,期限半个月。 2、如遇特殊情况,外借图书不论到期与否,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有权随时索回。 3、逾期归还图书,每册图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5元/天。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旧称北京图书馆,一般简称“国图”。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裙楼地上5层地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其中开架阅览室23个,日均可接待读者六、七千人次。该建筑还曾被评为“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包括北海公园附近的文津街分馆,馆舍面积共17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每年大约要接待海内外读者400多万人次。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丰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结粹。作为国家藏书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依法接收中国大陆各出版社送缴收藏的出版样书,此外还收藏中国大陆的非正式出版物,例如各高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收藏之列。是图书馆学专业资料集中收藏地和全国年鉴资料收藏中心。从藏书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中国国家图书馆(即原北京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可上溯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皇家缉熙殿藏书,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外文善本中最早的版本为1473-1477年间印刷的欧洲“摇篮本”。这部分藏品极为珍贵,闻名遐迩,世界瞩目。截至到200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容量达2500多万册,其中价值连城的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著名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举不胜举。其中尤以“四大专藏”即“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最受瞩目。2007年6月8日,中国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国家图书馆接待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读者(少年儿童图书馆接待六至十五周岁的少年儿童);双休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可接待中学生及在家长陪同下的少年儿童参观;全年接待中小学校组织的集体参观。凭身份证、户口簿、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或台胞回乡证、首次免费办理国家图书馆读者卡,享有读者卡基本功能并在符合其他相应条件的情况下按手续办理扩展功能;少年儿童凭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回乡证)、学籍卡、学生证办理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详见办证相关规定)。进入阅览室、服务点须持国家图书馆读者卡。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可以凭第二代身份证进入开架阅览室阅览,少年儿童凭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读者卡进入少年儿童图书馆。持卡者须遵守国家图书馆借阅规则及相关规定。违反规定情节严重者,其读者卡/第二代身份证借阅功能将被置停,待接受处理并纠正后恢复使用。持有优待证的老年读者可优先借阅;持残疾证的残疾人读者免收因特网上机浏览费。随身携带的包、饮用水、及其它与借阅无关的物品请凭有效读者卡或身份证免费寄放到存包处。因座位有限,为保证查阅资料读者的需要,请勿带个人书籍(含从本馆借出的图书)在馆内自习。注意仪表着装,请勿穿汗背心、趿拖鞋入馆。请勿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请勿带易燃、易爆物入馆。请在指定地点就餐、饮水,请勿携带食品、液体物品入馆。请勿在馆内娱

比例-中国国家图书馆

地图“比例”及其著录初探 白鸿叶 说到比例,大家都会想到它是一个数值,是事物对比结果的一种量化表现。地图中的比例,为地图使用者提供了地上尺寸与实地距离的映射比值。读者可以通过比例对地图的精度和详细程度有一个量化认识。比例著录是地图文献编目的独特内容。本文试从编目工作实际的角度探讨地图比例及其著录的相关问题。 一、比例的沿革 1、无比例的“比例” 《晋书》卷三十五载,西晋裴秀(224-271)《禹贡地域图序》提到当时所存后汉的地图是不设刻度(比例)的。在此序中,裴秀提出了著名的“制图六体”。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1其中“分率”即比例尺,但是“分率”不等于画方。画方是“分率”的具体表现,而有比例尺的图未必都是画方。例如,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墓出土的《兆域图》,是我国目前最早使用比例尺制图的地图。图上有文字注明:“王堂方二百尺”、“正堂宫方百尺”等。2《兆域图》虽然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既不是画方,也不是用数值表示。 2、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中国传统地图绘制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的是正方方格的网格坐标体系,每一方格的边长,相当现今地图的比例尺。“计里画方”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西周说、西晋说和宋代说等。宋代的《禹迹图》(百里方)是现藏中国最早绘有计里网格的地图。到了元明时期,“计里画方”在地图绘制中已经普遍使用。《广舆图》的总图和分图均采用了计里画方法,总图的方格每格表示500里,比例尺大约是1∶15 500 000,分图的方格每格表示100里,比例尺大约是1∶3 100 000。 采用“计里画方”方法绘制的地图,其精确性超过前人且真实可靠。按此法绘制地图沿用了500余年(从《禹迹图》绘制时间算起),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采用经纬度测量,并采用了投影方法,但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画方制图,也就是说清代地图是经纬度法和计里画方法配合使用的产物。 白鸿叶,国家图书馆馆员。 1(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五.裴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版。 2杨鸿勋《公元前三世纪初的一幅建筑设计图——战国中山王陵“兆域图”》,《建筑学报》, 1979年第5期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1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zz 中国国家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1 选集、文集 12 单行著作 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1847年) 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12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1864-1872年) 124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时期(1873-1889年6月) 125 第二国际时期(1889年7月-1895年) 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14 诗词 15 手迹 16 专题汇编 18 语录 2 列宁著作 21 选集、文集 22 单行著作 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25 手迹 26 专题汇编 28 语录 3 斯大林著作 31 选集、文集

32 单行著作 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35 手迹 36 专题汇编 38 语录 4 毛泽东著作 41 选集、文集 42 单行著作 4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 -1924年) 4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7月) 4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424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2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1949年9月) 42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44 诗词 45 手迹 46 专题汇编 48 语录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56 专题汇编 58 语录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71 马克思 72 恩格斯 73 列宁 74 斯大林 75 毛泽东

国家图书馆名家文库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津流觞第38期 国家图书馆名家文库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图书馆为保存近现代和当代重要文化史料,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化名人及历史人物的手稿,始设名家手稿文库。 1952年,王国维哲嗣王仲闻先生捐献了王国维手稿及信札。不久,许广平先生又将鲁迅手稿的大部分捐与本馆保存。1954年,本馆征集到当时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吴晗的《朱元璋传》稿本,并通过他热情联系到闻一多夫人高孝真女士,又征集到闻一多先生全部手稿及部分画稿、印谱共计198种9000多叶。同年,惠承梁令娴梁思成捐赠,得以入藏梁启超饮冰室文稿393种8266叶并梁启超收藏的珍贵碑帖拓本,更在他的手稿中间发现了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墨迹和清末改良派著名代表人物康有为的书札。1958年,郑振铎先生的夫人高君箴女士捐赠了郑先生全部藏品,包括手稿、日记、信札等,更加丰富了馆藏。 五十年代,不少名家代表作品先后入藏本馆,其中有康有为的《大同书》、章太炎的《邹容传》、陈独秀的《孔子与中国》、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郭沫若的《屈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老舍《龙须沟》、曹禺的《北京人》、赵树理的《登记》、马烽的《吕梁英雄传》、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孙犁的《风云初记》、罗尔刚的《太平天国史》、傅雷的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等。不少作者不仅将自己的手稿捐赠我馆,更热情襄助联系其他著者或出版社捐赠书稿,使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获得极大丰富。 七十年代后期,是本馆入藏名家手稿又一个高峰。一批国家领导人的手稿、题词入藏本馆,这中间就包括毛泽东主席那篇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继五十年代巴金先生捐赠了《家》、《春》、《秋》等手稿以来,1979年巴老又将一批手稿及自己收藏的其他名家手稿捐赠本馆。这个时期,先后入藏本馆的还有章世钊、高亨、红线女、叶恭绰等人的手稿。 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图书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名家签名本专藏文库。几十年来,在社会各界及出版单位的协助下,经过几代馆员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国家图书馆日活动计划

国家图书馆日活动计划 孙各庄中学 2016年9月

国家图书馆日活动计划 一、活动主题: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思考伴随人生 二、活动简介:9月9日是国家图书馆日,为庆祝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也为提高大学生对读书的重视,让更多的人漫步于书廊下,畅游于书海中,从而学得更多获得更多,图书室会立足于“博学,修身,砺志,交友,笃行”——携手学校团委、图书室举办此次活动,以“书评”“好书共享交换读”“捐赠图书”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向大家展示读书的魅力! 三、活动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读书日”并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加强读书学习的交流。 四、活动主办方:孙中团委、图书室 五、活动策划承办方:孙中图书室 六、活动时间:2016年9月1日—2016年9月12日 七、活动地点:具体活动各有安排 八、活动总负责人:唐景文 九、活动流程 (1)好书共享交换读(负责人: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 A.宣传:9月1日 B.交换日:9月5日 (2)读书笔记展、读书“手抄报”评比(负责人:唐景文) A.宣传:9月1日 B.作品收集:9月2日——9月5日 C.展出、评选::9月8日图书室展出,到场的同学可取阅评出自己喜欢的笔记。

D.表彰:9月12日举行表彰会,对于优秀笔记学生将由团委、图书室颁发荣誉证书。(由图书室负责) (3)捐赠图书(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A.宣传:9月2日 B.班级组织捐赠:9月3日——9月12日 C.地点:各班教室 十、活动总宣传(负责人:唐景文、闫福义) A:宣传方式 1,图书室发通知 2,横幅、宣传板报 B:宣传板内容 1,对图书馆日的介绍和宣传 2,宣传主题: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十二、人员分配: 总组织:唐景文 总策划:唐景文、闫福义 总宣传:闫福义 状况总记录:张文东 孙中图书室 2016年9月1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