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浅谈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进行简单的简述,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模式的解析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和良性循环。

(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水平 时间:2009年10月25日 09时00分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崔保华胡昌升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城市的竞争力来源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时更有赖于城市个性和魅力的彰显。现代城市建设要求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主要问题 1.城市功能形象定位出现偏差,缺乏个性 进入九十年代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但一些城市在功能定位上出现偏差,把自身建设孤立于城市集群,忽视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不注重功能的衔接配套,未能形成城市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一些城市在形象定位上出现偏差,一窝蜂地建高层建筑,修宽马路大广场,城市建设风貌没有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一些城市在旧城拆迁改造中,不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夷为平地,致使城市的历史文化无法得到传承。遂宁在城市规划和定位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功能定位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发展目标变换过于频繁;在城市形象定位上主题风格和城市主色调不突出,个性不鲜明;规划水平不高,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建筑布局凌乱;等等。 2.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发展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一些城市只注重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张和城市外观风貌的打造,而缺乏对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致使生态环境建设效果不理想,有些甚至导致环境恶化,威胁到城市的健康发展。遂宁城市建设走的是旧城拆迁改造的路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条件受到很大限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城市道路网络体系不够完善;二是城市环卫设施投入不够;三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四是城市防洪、防震、防空等防灾避险设施不够完善;五是城市公交发展滞后;六是城市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七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3.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效机制 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长效的管理机制。城市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和预案不完善,缺乏前瞻性。城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有待提升。遂宁市在城市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是管理法规不系统;城市供排水、燃气管理等规范性文件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对市民的行为缺乏系统的规范性要求和制约措施;城市行业管理部门日常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不完善,工作中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管理没有实现精细化、经常化、规范化。二是管理体制分工不明确。管理部门之间和城区各片区之间职责分工一方面存在交叉重叠,另一方面存在真空和死角,导致有利的事情大家争着干,无利的事情相互推诿扯皮。三是城市公民素质偏低,市容市貌和秩序方面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如,占道经营等行为时有发生,乱贴、乱画、乱挂行为屡禁不止,城市“牛皮癣”除而不尽,乱停、乱放、乱行等违背交通法规的行为还比较普遍,等等。 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 1.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在城市个性规划上求突破 城市建设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规划城市,一是进行准确定位。要注重个性特色,充分考虑城市自然景观、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依据城市实际,做到文化特色和现代气息相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呼应。二是科学编制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要注重城市定位、生态保护及商贸旅游等配套服务功能,使规划更科学、合理和系统,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三是确保规划权威。要建立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规划执法,切实树

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初稿)

武威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研究小组组长:张蓉 研究小组成员:张倩李志兴田颖田泰山单美娟赵建岗 研究指导教师:马国文 【引文】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和信息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必然对城市管理工作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城市管理既面临着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经济利益多元化和体制转轨带来的新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城市政府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正文】 一、城市文化建设与管理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1.城市文化与经济。现代社会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的竞争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而城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即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任何文化都是“源”与“流”的结合,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点。二是横向的文化借取,即城市文化的开放、兼容。文化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通过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创造,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城市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就自然显得重要而必要。 2.文化建设与管理。城市文化建设往往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文化管理工作,则是长期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文明、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市文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城市管理是一项反复性的工作,城市文化管理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要长期保持和维护好城市良好的市容、井然的秩序,打造城市文化品牌,需要严谨而科学的管理,更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重点、难点,特别是一些带倾向性的疑点问题,采取集中整治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管理也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城市文化管理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是由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中国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的战略任务。城市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中心力量,而城市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城市现代化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第三次城市革命 一场新的城市革命正伴随21世纪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城市革命,意味着城市发展存在重大变革和转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建设、管理方法将受到巨大冲击。一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将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因此而进入城市发展史上崭新的新纪元。 (一)历史的进程 透过科学的目光来探讨城市的发展,就能掌握城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了解城市对科学的依赖,和科学技术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用物理学家詹姆斯·特拉菲尔的话说,“科技设定了城市的极限,指出了都市发展的大致方向。用工程师的语言来说,技术定出了能够发展的‘壳’。我认为,在都市发展上,我们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因为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建立都市的技术上几乎没有限制:我们可以建造出任何都市,只要我们能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电梯速度的限制不在于电梯本身的技术上,而在于人的耳朵的结构和承受力。 城市革命,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和革命性转折,就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历史变革。 人类历史上的城市革命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开始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另一方面,是“城市乡村化”,即“乡村在经济上统治着城市”“工业在城市中和在城市的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 第二次城市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乡村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享受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环境亦日趋恶化。 第三次城市革命比前两次城市革命更为重要、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的一次城市革命。第三次城市革命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出现或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取代物质资本在

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 董国栋

关于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研究董国栋 发表时间:2019-03-25T16:19:09.5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董国栋 [导读]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滨州 256500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载体,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发展进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为城市基础设施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与特点,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管理,也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城市建设;基础设施 一、基础设施的定义 基础设施是指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在现代社会中,基础设施对促进资源集聚、经济规模效应以及促进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均具有重要作用;基础设施的健全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主要标志。基础设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不可贸易性。大多数基础设施是具有地域固定性,很难被移动,服务于一个地区或国家,很难通过贸易方式来进行交易或取得。例如高速公路、公园等无法通过贸易,不管是内贸还是外贸的方式来取得。第二,整体不可分性。一般情况下,只有当基础设施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规范的系统才能更好的为民众提供服务。例如自来水厂需要具备供水管网才能提供服务,高速公路形成路网系统才能更好发挥作用,而单条道路如果没有其他道路与之相连时,几乎没有使用价值。第三,基础设施还具有公共物品性。公共物品性是指该产品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当市场机制出现了失灵现象,则由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面临的财政资金压力大。深究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主要呈现出投资金额大以及效益资金回收难等特点,以此也就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即政府部门,一般很少有其他社会上的资金加入其中;其次,无法有效维护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要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外,在建成之后的运转阶段也要有专门的资金作为保证。然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却不注重维护,导致市政设施成为残次品。 2.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首先,水源及给排水系统建设。(1)针对水源的管理与利用;(2)针对给水与污水等资源的整合、供给以及排放等;其次,能源系统建设。(1)针对电力供应以及本地电源的建设;(2)针对燃气而言,在城市中建立一个以清洁安全为根本原则的天然气,并将其在全市区加以覆盖;(3)对于城市供热工作,在城市中全面开展供热,建立几种供热系统;再次,通信系统建设。(1)指城市邮政工作,全面提升邮件传递速度,将城市中的邮政运输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提升,以此实现全网通信实力的提升;(2)电信网络的建设,在城市中加快覆盖网络光纤化,实现宽带化与智能化,建立一个体现通信能力、业务种类丰富的现代化网络;(3)广播电视建设。在电视行业实现网络覆盖,在原来有线电视网的基础上实现与互联网的结合,以此满足人们对电视转播数字化与智能化的需求;最后,环卫、防灾系统。(1)环境卫生建设。遵循减量化、资源化以及无公害化的基本原则,全面控制城市中的生活垃圾,从垃圾的产生源头与传递途径入手,进而全面实现城市垃圾的有效管理;(2)建立防灾系统: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灾为辅构建一个综合性质的防灾、救灾系统。 三、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 3.1加强环保建设和教育 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环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后代人的发展,因此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节能减排对于环境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规定企业要将节能减排工作做到位。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照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设施的企业,个别公开通报,限期整改;二是坚决落实关闭小煤矿、小水泥厂、小造纸厂、化工厂;三是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四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项目审批问责制、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制度;五是加快先进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支持企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 3.2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 政企分离是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实行政企分离的管制体制,企业能够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体制。政府从经营者变为组织者,提高了政府管制的效率,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从而企业可以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性改变。 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是建立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约束机制,实行全过程负责并承担风险。二是推行建设项目招标制,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对承包单位加以选择。 加大公众监督机制。对于那些与百姓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当中,使民众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 3.3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如果处理恰当,规划和建设能适度超前,交通将会引导城市的发展,反之,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就是为了抓住机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加快建设步伐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公共交通在城市总体功能中处于应有的地位,适应城市的发展。 加快公交一体化和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对机动车停放服务实行高收费管理,对临时停放实行更高标准收费。通过静态交通科学管理,限制城市密集地区个体交通的过度使用,倡导使用公交的出行方式。完善公交场站,在人流集散地、商业聚点建设更完善的交通换乘点,完善一些郊县改为市区的公交线路的建设,规划和新建各类大型公共场所和连片社区,将公交车站建设作为项目的配套设施同步建设。 3.4完善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供水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主要应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第一,保证城市水源供应。供应充足正常用水和饮用水,这就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对我市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城市现代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促进了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尤其是黄沙路、江滨路、丹江公园、王源大桥、金凤山公园、西片路网工程等一系列城建重点项目的相继建成,使商洛中心城市框架明显拉大,生态环境显著提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市的城市建设事业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1、新城建设突飞猛进,旧城改造相对滞后。旧城处在城市中心位置,如果不同步改造,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品位。比如,与黄沙路紧邻的牛斜村,地处城市西片重要位置,多年来,道路损坏严重,坑坑洼洼,下雨集水,给群众出行和上学学生带来很多不便。很显然,处在城市中的村庄已成为城市脏、乱、差的集散地和城市管理的盲点、弱点、难点,大煞城市的风景,

也影响所在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不协调。 2、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城建设施破坏严重,城市脏、乱、差的现象不能根除。主要原因:一是管理的经常化程度不够,造成平时管得松,检查一阵风,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城市的脏乱差,反而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群众对此十分反感;二是城市管理的规章不健全,管理部门重权轻责,服务意识较差。三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能文明执法,群众意见较大;四是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监督,依法治市的意识不强,存在着重建轻管和以建代管的思想倾向。 3、公厕是城市建设重要的配套设施,从目前建设状况看,数量明显不足,且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过分简陋,管理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市内新辟的小区和新开发的园区,内外没有设计和建设公厕;一些商场没有向公众开放的厕所;城乡结合部位、城中村、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居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但却找不到公厕;一些绿地非常可人却没有公厕。住宅小区一般自主开发,开发商不愿建公厕。 4、市民素质不高,文明意识不强。表现为随地吐痰、甚至随处大小便、乱扔果皮纸屑、乱倾倒垃圾、毁坏市政设施的现象比较严重。 为了加大工作措施和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的整体服务功能。本人通过调查研究,查阅有关城建资料,经过认真思考,

第七章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七章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健全规划建设体制机制,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增强文化魅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第一节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规划。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优化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划定每个城市的增长边界,科学确定开发强度,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加强对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修编机制,提高相关部门、专家和公众参与程度,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公开公示制度。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统筹规划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开发,改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化调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加强规划实施全过程监督监管,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强化建筑设计、建筑市场、建筑施工、建筑监理、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推进城市规划管理重心下移,赋予县(市)更大的管理权限。 第二节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建设节约型城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调整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投资强度,到2020年,城市人均用地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节水工艺、技术和器具,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节水型城市。严格城区自备井管理,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得新建自备井,逐步关停原有自备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推动分布式能源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严格绿色建筑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继续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浅议现代化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18-10-08T15:12:25.29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4月下作者:李洁王笑凯[导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 (1身份证:4101021977****252x;2身份证:4113291983****0011)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人民对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经营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热门话题.从文化角度探究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我国的全新理念,是城市经济理论和实践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延续、升华和深化,是城市文化实践的思维理念和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视角转换.本文主要对现代建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进行简单的简述,供同行参考!关键词:现代化;城市文化;城市建设前言:城市文化只有创新发展,文化个性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特色才能魅力无穷。丧失了保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城市将失去记忆;不能跟上时代不断创新,城市文化将迷失发展路径。只有传承与创新并重,城市文化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 1城市规划模式的分析 1.1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规划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 1.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展,扩大就业容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发展循环经济体系,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缓冲区。指生态保护区与建设开发区之间的过渡性质的地区,是土地争夺的热点。应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近远期结合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开发用地的供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恢复区。指已受到干扰而质量下降的敏感区及景观破碎区,以及建设发展区或是生态缓冲区中受到强烈干扰而功能丧失的地区,如空气、河流严重污染区。此类地区须严格限制开发、生产、建设活动对于现有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或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并制定保护控制专项规划。 1.3确定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中短期规划结合对生态城市的远景发展提出设想,确立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中期规划以五年为周期,规划的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一致,并作为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应当依据生态规划的远景目标及本阶段的建设目标,明确五年内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短期规划以2~3年为周期,以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为重点内容,明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2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行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计发程序问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最后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多年的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上述规划方法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于对城市开放性——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永无完结的认识,城市规划界提出了“持续规划”和“滚动式发展”的规划思想,即主要着眼于近期的发展与建设,对远景目标则不断地加以修正补充和调整,实行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抛弃了把城市规划当作城市“未来终极状态”的旧观念。 3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分析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怎么确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气候、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也必然会有不同的景观、形象、空间以及氛围、气质、灵魂,从而使城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济南称“泉城”,景德镇称“瓷都”,杭州称“人间天堂”,维也纳称“音乐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城市特色。比如,长春可以从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等独特文化优势出发确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遗产”彰显文化魅力,延边、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发个性特色。各地确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大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形成良好的城市品格。制度性的城市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活的体现,也决定着城市的物质空间的风格和品位。每个城镇都应该从有利于城市特色生长、城市品位提升出发,对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制度体系和行为习惯给予深入反思和积极改善,对市民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传统性、地域性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民间文艺等给予正确引导和积极塑造,让优良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积极、先进的社会风尚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要不断丰富发展这种个性鲜明的城市主流文化,让城市文化品格特色日益鲜明、品位不断提升。结束语: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概要

城市 城市环境 杨学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如何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要求 一、现代化城市及现代化城市建设对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要求 中心城市现代化,是指中心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也是城市内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种基础设施和一切活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是为了提高人类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品质。随着全球化浪潮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中心作用也日益增强,中心城市现代化应围绕满足、提高、优化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建设发展有利于工作、方便生活的城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预定目标,并保证其持续发展和普遍提升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现代化所创造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强调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及目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全面综合地反映城市未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强调应靠技术进步,走经济、生态、社会等诸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中心城市现代化有诸多特征,其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性是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骨架,是保障城市高效、畅通、有序运转的前提,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它既为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最基本条件的公共设施。现代化中心城市不仅需要建设有高标准的宾馆、饭店、 商厦、写字楼等,而且还需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教、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和向所有人提供适当住房的人类住区;完善的路、桥等城市交通体系和能力;通讯网络的信息传递处理能力;水、电、气等能源供给系统和能力;垃圾管理、无害化处理、污水净化排放;防灾减灾、防洪排泄、消防、人防等设施。基础配套设施的齐全完善是我国城市现代化骨架建设的目标,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高效是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 虽然近些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的缺口太大,而近年来城市发展又非常迅速,造成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基础设施不足 城市2006.571 城市 城市环境 础设施的投资也逐步增多。从1986年到1997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百分比为2.72%~5.40%,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百分比为10.31%~16.58%,投资比例达到了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推荐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