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名词解释:

1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O2吸收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

度时,作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的值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CO2补偿点: 在光照条件下,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随着外界CO2浓度的增加,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不变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饱和点。

2 株型:指不仅包含形态基因,还包含生理基因型,并且还有与作物光能利用

率相关的一些指标。

株形:指作物的形体特征,空间排列方式及各个性状之间的关系,包括株高、分蘖松散程度、叶片(薄厚,宽窄、长短、角度)、穗形(直立、半直立、弯曲)等。

理想株型:指在一定的生态和生长条件下,与丰产相关的有利指标达到最佳组配。

3 光能利用率:指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吸收有效辐射的百分比。EU=(∑W·H)/∑S X100%

光能转化率:光合产物所贮存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有效辐射的百分比。EC=CGR/PAR

4最适叶面积指数:作物下部叶片处于光补偿点,干物质生产达到最大时的叶面积指数。

临界叶面积指数:指达到作物最大生产量是的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绿色叶片的总面积。

LAI=绿色叶面积/所占土地面积

5作物现实产量潜力(现实增产潜力):从目前的最低产量到一般生产力或从最低产量到记录产量的增产潜力。

作物理论产量潜力(潜在增产潜力):由一般生产力到潜在生产力或者从记录产量到潜在生产力的增产潜力。

潜在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作物所能形成的有机物质的最大积累量。

现实生产力(记录产量):作物现实中能够达到的产量。

一般生产力:一般的产量水平。

6 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即向生长中心提供营养物质的器官。叶

库:指消耗积累有机物质的部位,即生长中心。叶鞘、籽粒

流:源和库之间的载体。连接源和库之间的维管束系统。

7 粒叶比:单位叶面积上的粒重和粒穗数。

比叶重:是指单位叶面积的叶片重量(干重或鲜重),不过通常用干重来表示叶厚:叶片在一定的位置,横切面的厚度。

8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

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9 作物生长率(CGR):单位土地面积单位时间内,作物群体所积累的干物质的量。

10净同化率(PAR):单位土地面积单位时间内,作物功能叶片的净光合能力。

11 作物高产的实质:有较高的太阳能转化效率,形成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并且尽可能多的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人类所需的产品。

11 立体农业: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采用其在生长中的时间差、空间差、合理的实施间轮种模式,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模式。

选择:

1 光合生产力包括:叶面积、光合速率、持续时间

2 光合效率对作物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C4作物、杂交优势的充分利用、高光效品种的充分利用

3 C3植物比C4植物的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

4 作物产量形成的三大理论:产量构成理论、光合理论、源库理论

5 C4作物高产的原因:产量高,抗逆性强(光合效率高、光呼吸低、净同化率高),高光效。

6 叶片质量包括:叶片厚度、叶片含氮量、叶片气孔比、叶绿素含量及比例、比叶重

7 太阳能损失途径:反射、透光、辐射

8 水肥耦合的三种现象:正效应,拮抗效应。重叠效应

9 群体叶面积的测定方法:株叶面积800cm2,密度4500株/667m2,LAI=5.4 LAI=(8000x4500)/667x10000=5.4

10 临界叶面积指数:指达到作物最大生产量是的叶面积指数。

简答:

1 以小麦套玉米为例,简述立体种植高产的实质。

答:小麦套玉米的套中模式呈现波浪形,而单种种植模式呈现平面形,波浪形增大了叶面积指数:小麦套玉米合理搭配达到改善株型的效果,使得叶片有较好的光照条件,提高了单叶的转化效率;

所以立体种植高产的实质是:1 增大叶面积指数2 改良株型3 提高单叶转化效率,将较多的太阳能转化为足够的生物量,再转化为经济产量。

2 简述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

答: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对碳4植物的影响较小。

碳3作物光合作用产生光合产物时呀进行卡尔文循环,其中RuBpc具有双重作用:当CO2浓度增大时,氧气浓度降低,羧化酶活性增强,光呼吸降低,净光合速率上升,光合率增高;而当CO2浓度降低,氧气浓度增高,氧化酶活性增强,光呼吸增强,光合效率低,净同化率低,因而光合速率下降。

3 简述高产研究的三个阶段?

答:1 提高叶面积

2 改良株型

3 提高单叶光合率

4 简述保持根系活力的方法

答:1 肥水调控

2 保持根系空气状况,尤其对水稻而言,长期淹水会使根系活力下降。

3 高产田后期氮肥控制,:缺氮时,氮对根系刺激强,CH2O向根系运

输,根系活力大;氮过时,氮对上部刺激大于对下部根系的刺激,导致贪青晚熟。

5 简述下部叶片死亡产生的影响。

答; 下部叶片死亡,不能供给根系营养。

一根系活力下降,不能向上运输营养物质,倒是上部叶片早衰。

二根系得不到下部叶片提供的光合产物,就需要上中部叶片提供,使得光合产物向下部运输,影响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输,导致穗发育不良。

6简述水分亏缺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

答:1 气孔导度下降,影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和水分的蒸散,从而降低光合作用。

2 光合产物运输速率减慢,进而是光合速率减慢,光合作用降低。

3 光合机构发生破坏,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降低。

4 水分缺失,叶片卷曲,叶面积降低,光合作用下降。水分严重缺失时,

叶片表面会析出盐分和蜡脂,对光反射大,使得光能有效辐射减小,从而光合作用下降。

7简述株型改良的意义

答:生物量和光合效率是高产的基础。提高高产的方法有1 提高叶面积指数 2 提高光合效率 3 维持冠层较长持续时间

改良株型的作用有

1 能够通过塑造群体形体来改变个体的集合结构和空间排列方式,先

调节个体,从而改变群体的态势。

2 最大限度的调节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和光合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得光和效率和干物质的生产达到平衡。

3 可以提高叶片质量,从而达到高产。

论述

1 论述采取宽窄行种植的原理。

答:1 由于空气流速V=r4,以水稻为例,若采用4x4等行种植,则24:24=16:16,若2x6宽窄行种植,则14:34=1:81,后者空气流速较大,所以宽窄行种植可以增大通风透气性。

2 宽窄行种植可以增大透光性,以水稻为例,水稻群体透光系数为0.5,等行种植时LAI=5,基部光强占顶部光强0.55=3%;宽窄行种植时则LAI=3,LAI=7.基部光强占顶部光强(0.53+0.57)/2=6.6%,大于等行种植,所以宽窄行种植

增加透光性。

2 解释掩盖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正相关的原因。

答:光合生产力=叶面积x持续时间x光合速率

所以掩饰正相关的原因:

1 被光合生产力所限制,在叶面积、持续时间和光合速率中,只考虑了光合速率,当叶面积小,持续期短时,产量低,反之则高。

2 被呼吸消耗所限制

3 与经济系数相关:光合产物的分配

4 测定时期所限制:测定时间不好掌握

5 测定方法限制:1 实验仪器:测量时不在同一时期,结果无代表性

2 取样时:代表性和所测的时间都有影响

3根据源库理论分析玉米产量提高的可行性途径。

答:源是高产的基石,库的容积和库缉拿营养的能力也决定了作物的产量高低,因此从源库理论提高产量的途径有如下几点:

源:1 增大花后叶面积指数

2 改良株型,增加单位面积的叶容量

3 增加全生育期(尤其是后期)的叶片功能期

5 提高光合效率,降低呼吸,提升转化速率。

库:1 提升群体库容量

2 提升个体库容量

3 提升库的质量,减少小随小花的退化

4 提升单穗发育和充实的能力

因而从作物栽培方面提升玉米产量的途径有如下几点:

1 适时早播:早封垄,减少透光漏光,提升光合效率。

地膜覆盖

2 适当密植:提升叶面积指数,提升群体库容量。

3 宽窄行种植或者采用间套种:改良株型

4 苗期管理,做到苗全、苗齐、苗壮,植株矮壮,叶色浓绿,根系发育

良好,以保证后期源库质量。

5 加强花粒期管理: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延长绿叶的功能期,防止籽粒败育,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6水肥管理:巧施穗肥和粒肥,,穗期及时灌水以及防涝,保证库的质量,减少小穗小花退化,提升库的容量和充实能力。

7 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8 病虫鼠害放置,保证库的质量。

9 适时收获,以保证玉米籽粒充分成熟,降低籽粒含水率,增加百粒重,

提高产量。

计算

见笔记。

补充:

1 高产研究的三个阶段

2 作物高产的三个阶段

3 源库流三者关系

答:源是流的起点,对流起推动作用。

库是流的终点,对流起拉力作用。

流决定同化物在植物中的分布。源库的大小、活力对流的方向、速度都有影响。

源库相互起反馈作用。

4 怎样确定最适叶面积指数见笔记

答:1 根据光合/呼吸判断最适叶面积指数

A 在叶面积指数较小时,群体不会遮光。叶面积指数上升,光合速率上

升量大于呼吸速率上升量,光合/呼吸值上升。

B 叶面积指数较大时,叶面积指数上升,光合速率上升量小于呼吸速率

上升量,光合/呼吸的值下降。

2 根据消光系数判断最适叶面积指数。

3 通过光合/呼吸平衡关系的结果判断。

4 通过产量确定最适叶面积指数。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 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农业部

一、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本项目从挖掘作物生物学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入手,重点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1)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依赖于群体的增大和花后物质生产的贡献,如何构建高效能生产系统、高强度支持转运系统、高质量受容系统,克服群体增大条件下个体与群体、源与库、根与冠等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 (2)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良好的土体构型、耕层结构和水肥保持与供应能力既是作物高产的基础,也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急需阐明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和关键过程,揭示土壤对逆境条件的响应和缓冲机理,明确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定向调控途径。 (二)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以上关键科学问题,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产高效的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联合研究,拟分以下3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四大生产体系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限制因素与突破途径 重点围绕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的第一步目标,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集中阐明作物四大生产体系(东北春玉米、华北小麦-玉米、南方水稻、西北旱作)当前影响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主控过程,通过栽培和土肥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四大生产体系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条件的、在现有基础上产量增长10-15%、水肥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的技术调控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春玉米密植高产与水热高效的协调机制与途径; ②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栽培学机制与途径; ③高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机制与途径; ④西北旱作高产栽培的水分高效利用原理及调控。 第二部分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关键过程 研究重点是在更高的产量和资源效率目标下,揭示作物产量形成、水肥调控和土壤过程的规律,为调控途径的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将针对作物高产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高产作物群体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机理及定量控制,以及水肥高效利用的根-土互作机理研究;针对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索土壤条件和土壤关键过程对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影响与定向调控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具体如下: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进行学术交流;具有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植物分子育种 2.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3. 植物航天育种 三、学习年限 1. 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2. 如已提前完成所规定的学业,且学位论文成果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时间不得超过一年。提前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以第一作者和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且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 至少应修满26学分。一般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

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 1. 公共必修课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 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18学时) 或自然辩证法(1学分,18学时)(二选一) ③ 硕士生英语(4学分,72学时) 2. 专业必修课 ①专业英语(1学分,18学时) ②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2学分,36学时) ③高级作物育种学(3学分,54学时) (二)选修课 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具体课程请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课程库”。选修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 五、培养环节 1. 必修环节(3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活动三部分,各计1学分。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依据材料,如所作的学术报告PPT(讲义)、参加学术报告笔记、文献综述报告、实践活动工作报告等,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级给分。各个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阅读与论文相关文献8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40篇,撰写文献综述1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5次或在学院范围内做学术报告1个;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撰写实践总结报告1份。 2. 开题报告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作物生产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 09010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开拓、创新、求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与时俱进。 2.掌握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技术 及作物高产、优质栽培、高效耕作制度设计、规划、实施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外发展动态;至少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书刊及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能力,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 3.身体健康 、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作物高产优质与高效栽培 2.高效耕作制度 3.精确农作技术 三、学习年限 非在职学习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的最低年限为3 年。在职学习研究生最低学习研究的年限为4 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 期学业的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部审批,报告批准方可延期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获得30学分,一般不超过40 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思想品德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掌握作物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研究或开发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及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立3个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超高产理论和技术、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及调控技术、作物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其应用、作物精准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逆境应对技术与与营养调控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理论与技术。 2.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作物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作物分子细胞遗传学。 3.作物生物技术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作物人工染色体及基因组学、植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植物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水稻基因组学。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4分,选修课不低于2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2年基准学制安排。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3门,成绩合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名词解释: 1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O2吸收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 度时,作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的值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CO2补偿点: 在光照条件下,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随着外界CO2浓度的增加,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不变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饱和点。 2 株型:指不仅包含形态基因,还包含生理基因型,并且还有与作物光能利用 率相关的一些指标。 株形:指作物的形体特征,空间排列方式及各个性状之间的关系,包括株高、分蘖松散程度、叶片(薄厚,宽窄、长短、角度)、穗形(直立、半直立、弯曲)等。 理想株型:指在一定的生态和生长条件下,与丰产相关的有利指标达到最佳组配。 3 光能利用率:指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吸收有效辐射的百分比。EU=(∑W·H)/∑S X100% 光能转化率:光合产物所贮存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有效辐射的百分比。EC=CGR/PAR 4最适叶面积指数:作物下部叶片处于光补偿点,干物质生产达到最大时的叶面积指数。 临界叶面积指数:指达到作物最大生产量是的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绿色叶片的总面积。 LAI=绿色叶面积/所占土地面积 5作物现实产量潜力(现实增产潜力):从目前的最低产量到一般生产力或从最低产量到记录产量的增产潜力。 作物理论产量潜力(潜在增产潜力):由一般生产力到潜在生产力或者从记录产量到潜在生产力的增产潜力。 潜在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作物所能形成的有机物质的最大积累量。 现实生产力(记录产量):作物现实中能够达到的产量。 一般生产力:一般的产量水平。 6 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即向生长中心提供营养物质的器官。叶 库:指消耗积累有机物质的部位,即生长中心。叶鞘、籽粒 流:源和库之间的载体。连接源和库之间的维管束系统。 7 粒叶比:单位叶面积上的粒重和粒穗数。 比叶重:是指单位叶面积的叶片重量(干重或鲜重),不过通常用干重来表示叶厚:叶片在一定的位置,横切面的厚度。 8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 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0h-bzsza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01 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116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2、地位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3、总体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修订的依据 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 二、教学大纲容

农作物栽培生产实习报告

生产实习报告 (学生:阮正友学号:1151204464493) 一、实习目的: 1、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了解现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对现代作物栽培的理解和基本技能; 2、提高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组织管理和经营农业生产。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 2013年3月1日到2013年6月28日白土乡农作物栽培基地 三、实习内容: 1、实习过程 3月份上旬去大豆基地,观看、学习大豆栽培技术。4月份下旬去花生种植基地,观看、学习花生栽培技术。 2、主要作物栽培及其措施(花生、大豆) 大豆: 1、播种严格播种时期,一般春播时间为3月上旬至4月上旬;夏秋繁种需加大播种密度。播种深度一般2~3 cm,播种后3天内用乙草胺进行封闭式化控,浓度为15 mL乙草胺加15㎏水喷施,出苗后3~4叶时间苗,4~5叶前定苗,及时补苗,做到苗匀、苗壮、苗齐。 2、种植密度春播行距40 cm,株距10 cm左右,一般播2-3粒,三叶期定苗,保苗1株;或穴播,穴距25 cm,保苗2株。每公顷保苗20万株左右。在此密度范围内,遵照肥地

宜稀、薄地宜密的原则,适当调整种植密度。每公顷播种量为50—70㎏。 3、施肥肥力高的地块种植密度要低,不需要施用肥料;肥力中等以上可以少施150㎏/hm2复合肥;肥力低的地块,每公顷施优质农肥1.5-3万千克做基肥,或施尿素75㎏,重过磷酸钙450㎏,硫酸钾600㎏种肥(与种子下相距3 cm 左右);配合使用高效根瘤菌菌肥和一定的微肥。 4、病虫害防治①大豆黑潜蝇:从苗期至开花期都需要防治,用40%乐果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90%万灵可湿性粉剂4000倍喷雾,或用毒死蜱、卡死克等药剂兑水喷雾防治;②大豆根腐病:用50%多菌灵拌种,或使用25%甲霜灵、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霜霉威、多菌灵等杀菌剂喷雾防治;③卷叶螟:在卵孵化盛期,每667 m2 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阿维菌素、毒死蜱、辛硫磷、氟虫腈等喷雾防治;④斜纹夜蛾:低龄幼虫期,每公顷用90%敌百虫或80%敌百虫乳油750~1125 ml 兑水喷雾或用阿维菌素、毒死蜱、辛硫磷、氟虫腈等喷雾防治;⑤根结线虫:使用神农丹,每667 m2使用1-1.5㎏,均匀撒于土表,随后犁地将其深施至20 cm,或使用线虫散,每667 m2用量为2㎏,用法同上。 5、花期管理大豆开花结荚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长发育旺盛,是需肥相对集中时段,也是多种害虫危害集中时段,应把肥料、激素和治虫农药合理配合,叶面喷洒。具体方法是:每50 kg水加尿素1 kg,磷酸二氢钾150~200 g,硼砂100 g,50~60 g敌杀死或灭多威农药混合,每公顷喷450~600 kg,间隔7~10天喷1次,一般连续喷3次,以达到保荚,增粒,促粒重和兼治多种虫害的效果;如果大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摘要: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这里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言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而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人员必须要做的功课。本文简单的从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一、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一)源库理论的建立 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水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方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在现代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用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生长。 (二)源库理论的内容 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代谢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

经济作物高产施肥方案

经济作物高产施肥方案 经济作物(蔬菜类)以生长周期短、采收期长、平均价钱稳定等吸引大量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果类)以高产、广泛的消费人群、高额利润吸引大量大面积种植者。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农户说种地不赚钱。是投入成本太高吗?是供过于求吗?是,是的,以前一包肥料就高产了,现在需要三包,成本高了三倍,产量少了一半;供过于求也是,别人的种的水果十块钱一斤,你的一块都没人要。 是什么影响了土地的产值? 1、近年来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土壤酸化; 2、连续耕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板结、土壤生物群减少使作物对土壤N、P、K利用率减少; 3、使用单一N、P、K三元复合肥使中微量元素缺失影响农产品品质; 4、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作物根活性弱,使作物采收期减短。 如何合理施用肥料 靠的是几十年经验对作物分析用肥?还是跟着别人用?还是见到作物缺肥 就追多点,价钱好也多施点,越多越好? 有的农户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管理到位,病虫害少,种出的作物叶子绿油油的、果实也好看,但是为什么产量就是上不去。一样的肥料别人用了效果很好,到你用了效果减半了,是你不会管理吗?肥料越放越多产量为什么越来越低?最主要的是化肥使用不当,化肥用多了土壤酸化就用石灰粉来调节使土壤活性下降、土壤板结、生物菌群减少,影响根对肥料的吸收利用造成减产。 如何使用肥料? 1、根据不同作物本身特性,合理施用生产用肥,经济作物生产收获:叶菜类收获(如白菜、烟叶、莴笋、空心菜等)的是嫩叶、茎,瓜果类(如苦瓜、西瓜等)的是果实,每一样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不一样,列如收获1000kg的产品,苦瓜需要纯氮5.3kg、纯磷1.8kg、纯钾6.9kg;而白菜需要纯氮2.3kg、纯磷1.1kg、纯钾2.5kg(网上来源),一般以钾肥来衡量。 2、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机质,保证土壤生物菌群的活性可充分固氮、解磷、解钾促进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调节土壤PH值,足量的有机质解决土壤板结,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卷)2014 学年第2 学期考试科目: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考试类型:(开卷)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号 21 姓名谢磊年级专业作物遗传育种 以下六题选做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一、以一作物为例,描述其品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提出改良的栽培技术措 施。(20分) 答:以水稻为例,水稻品质主要指标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六个指标,主要由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决定。 1.碾米品质:指稻谷在碾磨后保持的状态。包括: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加工精度、光泽度。 2.外观品质:一般指精米的形状(粒形)、垩白性状、透明度、大小等外表物 理特性。 3、蒸煮品质:指稻米在蒸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主要包括:直链淀粉 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米粒伸长性。其中前3个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特别受生育后期温度影响较大。 4.食味品质:指米饭在咀嚼时给人的味觉感官所留下的感觉,如米饭的粘性、 弹性、硬度、香味等。 5.营养品质:稻米中含有营养成分的程度。营养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氨基酸等。 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粳米高,糯米中的淀粉几乎都是支链淀粉。 米中蛋白质是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生物价高达75。稻米蛋白质含量有50%~75%是由环境控制的,它易为栽培措施特别是抽穗后的施氮量所改变。 精米中脂肪含量较低,但多为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及淀粉脂肪复合物,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米饭的光泽、滋味及口感。 另外,稻米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还含有钾、磷、镁、钙、钠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 6.卫生品质: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砷、泵、铅等重金属的含量以及黄曲霉素等指标。 改良的栽培技术措施 1.水分充足。研究表明,水分不足会使稻米食味变坏例如,陆稻糙米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水稻;水稻用旱田灌溉方式栽培,其食味比灌水栽培差。此外,提早搁田会降低稻米食味品质,收割是否适时也会影响稻米食味。 2.氮肥适量,多施氮素会使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特别是灌浆期间氮素过多,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粒肥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达30%,而使米饭的食味下降。 3.施氮会使稻米垩白率降低追施氮肥后,整个稻株的氮含量和生理活性明显提高,延缓了剑叶的衰老,延长了光合时间,增高了光合速率,进而促进了光合产物向谷粒输送,使淀粉和蛋白质在胚乳细胞中充实良好,从而使垩白的程度下降。 4.多施磷肥会使食味提高施磷肥有利于光合产物向淀粉转化,使食味提高。 5.科学调控有效分蘖及生育转换期的管理 水稻完成有效分蘖以后,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从而进入幼穗分化期。所以,以幼穗分化为中心的前后一段时间为生育转换期。生育转换期是水稻生育中的一大转折,是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由氮代谢为主转向碳代谢为主、由茎叶生长为主转向穗粒生长为主。适期进入生育转换期是确保安全抽穗的前提,在寒地水稻稳产高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生育转换期田间管理,需通过调整氮素,状根状株,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控制无效分蘖,调整长势长相,为后期壮秆打穗、提高粒重奠定基础。 6.防治病虫害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结课论文学院: 年级: 作物姓名: 农学院 2010 级孔繁明新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理论摘要: 棉花属喜温性作物, 具有无限生长习性。 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 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棉花的产量一般以皮棉数量来表示。 皮棉产量通常由单位面积总铃数、平均铃重和衣分三部分组成。 当三个因素都大时,产量最高。 [3]三因素中除衣分主要受遗传特性支配外,其它二者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较大。 目前,新疆根据独有的自然条件大田上采用最多的是早、密、矮、膜技术,近年来, 节水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先后应用, 为新疆垦区棉花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再结合合理的防治病虫害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本文就这些新栽培技术从其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正文: 1 / 13

1. 棉花的生理特性 1. 1 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 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 750 ~1000 lx,光饱和点为7~8 万 lx。 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 lx ,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2] 1. 2 棉花生育的水分条件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 播种至出苗, 0 ~2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70 ~ 80%为宜;苗期, 0 ~4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60 ~ 70%为宜;初蕾期, 0 ~6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65 ~ 75%为宜;盛蕾期后, 0 ~8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 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 55 ~ 70%为宜。 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 2/3 的水分消耗于蒸腾, 1/3 消耗于土地蒸发。 1. 3 土壤条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1.1农学的基本概念 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 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 4、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 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 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 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 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 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 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095131

农业硕士农艺与种业领域(09513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 一、领域概况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专业涵盖作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种业科学、林业科学五个大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草地、种业生产、林业生产的管理与工程技术,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学位点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园艺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开设。人才培养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实验基地为支撑,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科学管理和开展有效的培养质量评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关规定,实施系统化教育与培养过程。有利于学生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本领域包括作物科学、园艺科学、草业科学、种业科学、林业科学等方向,其中:作物科学以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宏观问题为目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成果,研究农作物全面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研究作物新品种选育的作物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栽培措施等环境调控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从作物布局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实现农业全面持续高产的耕作学的理论与技术等。在热带亚热带作物生理生态、现代耕作制度与生态农业、作物高产优质栽培、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园艺科学以园艺作物安全生产、提质增效、丰富人民生活为目标,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园艺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茶)的栽培及育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主要研究园艺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遗传改良理论与技术;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器官及品质形成规律、繁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栽培措施及设施条件等方法实现园艺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园艺产品的采后贮藏、运输及

作物优质高产概述

作物高产考试复习题 水稻部分 1.试述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答: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理论。 作物产量构成理论 现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 三因素的动态形成过程 2. 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最佳配置 3. 环境条件和人工措施对三因素的影响 4. 三因素的潜力分析和形成机理。总结出了群体自动调节的“四大规律”:1群体调节的时间性、顺序性 2调节有一定的限度3群体的稳定性和个体的变异性 4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明确了人工调节必须以自动调节为基础的思想和三因素协作夺取高产的思路。提出了三大规律:(1)分蘖成穗规律;(2)幼穗发育规律,和(3)籽粒灌浆规律。五项指标:①群体动态指标;②施肥技术指标③灌溉技术指标④因苗管理形态指标⑤生产成本构成指标。各地结合当地的生产具体情况,探索和总结了相应的产量形成或促控栽培技术体系。 发展:进一步将增产的潜力放在穗粒数的增加上,从基因表达、激素平衡、酶代谢等水平上对花粒退化、败育的机理进行研究。 光合性能理论 现状:1,光合性能各因素间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互关系;2,光合性能与环境的关系;3,作物生育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变化;4.作物进化和品种更换过程中光合性能的变化;5,光合速率遗传规律与高光效育种;6. 光合性能的生理基础等。 作物源库理论现状 现状: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 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发展方向:产量三理论也在互相渗透,综合发展。特别是源库理论通过物质的流向已逐渐的把光合生产与产量构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三理论特点的完整理论模 2 .何谓水稻群体质量?试述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群体质量值各项指标中最优化的数值。 指标: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②LAI是水稻高产群体的基础指标。光合势=绿叶面积*光和时间③在适宜叶面积条件下提高总颖花量。④在适宜LAI条件下粒叶比是衡量水稻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⑤提高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⑥提高单茎茎鞘重。⑦提高颖花根活量和颖花根流量是高产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⑧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同时提高茎蘖成穗率。 调控技术:①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②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③扩行,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可以提高粒叶比和产量④肥料的合理运筹。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产量水平测定总量,前氮后移,增加磷钾肥的使用比例⑤水的调空技术。水的调空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浅水田——搁田——间隙湿润灌溉,返青后的有效分蘖湿润为主。 3.水稻高产群体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量和茎蘖动态? 较高的适宜LAI:7.5-9 抽穗期茎生绿叶数与伸长节间相等 合理动态:N-n(2加减0.25);穗分化(4加减0.25);孕穗(7.25);抽穗(7);乳熟(5.25);收割(2.5) 茎蘖合理动态:秧苗移栽SN,适宜基本苗 有效分蘖期N-n,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 高峰苗(N-n+3),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 抽穗期,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在5%以下 成熟期,最佳穗数 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 t/ hm 2),在叶龄期(N-n) 为3~ 4,拔节始期7. 5~ 8. 8, 抽穗期15.5~18, 乳熟期> 20, 蜡熟期> 22, 成熟期为23~ 28。抽穗期干重占成熟期总干重的60%~ 65% , 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重的35%~40%。 茎与鞘干重的变化, 如以茎鞘干重占总干重的百分比表示, 则: 叶龄期(N - n ) 和拔节始期为55%~ 60% , 抽穗期为60% , 乳熟期约为40% , 蜡熟期为35% 左右, 成熟期为30%~ 33%。抽穗至成熟茎鞘物质的表观运转率为10% (穗数型品种)~ 20% (大穗型品种)。收获指数为0. 51~ 0. 53。 4.何谓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粒叶比、颖花根活量、颖花根流量? 有效茎蘖的叶片为有效叶面积, 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叶面积称高效叶面积。 高效叶在群体有效叶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称高效叶面积率。 颖花根活量=根量*根系活力/颖花量 颖花根活流:单位时间根伤流量/颖花 粒叶比:用最带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体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进行比较,将颖花/叶(cm2)、实粒/

作物学责任教授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

作物学责任教授和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 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责任教授简介 何朝族,男,1962年10月生,广东省普宁市人,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作物学学科责任教授。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0年)、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10年)。《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2001年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栽培生理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1起)。 主要教学与科研情况:1983年7月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92年6月,先后任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现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其中1984年9月至1985年10月在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进修。1992年7月至1996年8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植物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6年9月至2000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博士后,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2000年5月至2010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9月起,任海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发表SCI 论文20 篇,IF3.0以上10篇,IF10以上1

篇;论文SCI他人引用300次以上。近年来先后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2项、“863”项目1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项、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近年5次受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报告,并为6种国际专业杂志审稿。已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1项。 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简介 庄南生,男,1962年3月27日生,教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热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位点负责人。海南大学农学院;海南省政协委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1984年本科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热带作物专业,主要从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工程》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20余年,是海南省“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备坚实的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础理论知识,对甘蔗、橡胶、木薯热带作物的细胞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等具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植物种质创新研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近5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学术著作共3部,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4项,现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4项。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1、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是构成农业发展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农业推广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技能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使之变成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手段。 3、我国古代把农业推广称为教稼、劝农、课桑。我国推广一词用于农业活动最早记载是在宋代;国外使用推广一词最早 见于1866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大学推广一词。 4、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合作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使农业推广法制化,同时也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 义,并成为现代农业推广的专用词。 5、我国农业推广一次的应用食欲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用农业技术推广。 6、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 7、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学科有关理论渗透而形成的形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 合性学科。农业推广学与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农业推广的涵义 1、狭义的农业推广:是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介绍给农民,使农 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收入。这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重心为产中指导,工作范围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2、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家庭农场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改善农民生活 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以农村发展需要为依据,主要包括:有效的农业生产指导;农产品运销、加工、储藏的指导;市场信息价格指导;资源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指导;农家经营和管理计划指导;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对农村青年进行手、脑、身、心的四健教育。 3、现代农业推广: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 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更侧重信息传播、传讯所形成的不断给农业、农民、农村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特点 1、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农业推广目标服从于农业 发展目标的要求决定了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一致性。 2、农业推广是扩散------接收系统;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和农民从整体上看形成了两个流程,即研究通过推广达到农 民的技术流程和农民对研究通过推广达到需要的流程,以及直接加上农民-------研究者的反馈。 3、农业推广可以诱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农业推广是指上市组织与教育农民的过程, 4、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农业推广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其基本目的在于开发民智,其性质是 教育性的。 5、农业推广是一种沟通过程 综上所述,任何农业推广活动都是由机构部署的一种职业活动,以特定的内容、特殊的教育(或沟通)形式,实现农业推广目标。 三、农业推广基本概念的界定 你哦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通过实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是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术,而且使其自愿行为改变,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农业发展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以科学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方 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育和传播方面的投入。因此,不管农业推广以何种方式投入,其作用是农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 2、农业推广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并不是农业发展的唯一要素,还有市场、价格、物质 的投入、信贷、运销等。 3、农业推广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农民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的主要目标是: 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农业推广的目标与上述目标是一致的。农业推广是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五、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 1、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机构(农业研究机构、院校)和目标团体之间活动的中介。 2、农业推广是科研成果的继续和再创新。 3、农业推广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转化过程。农业技术一般有两种形态,即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知 识形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农业信息、农业经营管理、新的栽培和耕作制度等。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农用物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