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墨烯转移综述

石墨烯转移综述

石墨烯转移综述
石墨烯转移综述

黄曼1,郭云龙2*,武斌2,刘云圻2,付朝阳1*,王帅1*

1.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要目前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石墨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其中如何将生长的石墨烯材料转移到与各种器件匹配的基底上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文章通过总结与分析目前CVD法石墨烯的几种主要转移技术,从方法、特点和结果等方面综述了转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转移技术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法;石墨烯;转移

Research Progress in transfer techniques of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Huang Man1, Guo Yunlong2*, Wu Bin2, Liu Yunqi2, Fu Chaoyang1*, Wang Shuai1*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Solids,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e growth of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is being widely studied. The transfer of CVD-grown graphene onto a substrate for making devices is a very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ix main transfer techniques of CVD-grown graphene are analyzed. Also,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fer techniques of CVD-grown graphene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future of transfer techniques is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aphene; transf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黄曼(1988-),女,硕士,从事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通讯作者:付朝阳(1968-),男,副教授,博士,电话-704,(电子信箱);王帅(1974-),男,教授,博士,(手机),(电子信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青年千人项目资助;郭云龙(1982-),男,助研,博士,(手机),(电子信箱).

引言

自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Geim等发现石墨烯(graphene)1,便掀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石墨烯的热潮。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而成的二维蜂窝状晶体,同时也是构建不同维度结构碳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它可以卷曲成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和三维石墨2。石墨烯作为一种有独特电子性能的理想二维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对于探索凝聚态物理学中基本问题如量子霍尔效应以及开发各种应用如透明电极等的广泛兴趣1-6。此外,石墨烯在晶体管、超级电容器和传感器等方面广泛的应用6-9,也得到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石墨烯俨然已经成为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学及高科技产品生产领域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2。

可控制备高质量、大面积单层、单晶石墨烯是石墨烯合成的趋势。目前,石墨烯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机械剥离法1、化学剥离法10,11、SiC外延生长法12-14、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等。其中,CVD法7,15-17是目前获得大面积高质量、层数可控的石墨烯的主要方法。由于Cu极低的溶碳率15,以Cu为基体的石墨烯CVD 法已经发展成迄今为止最具前景的大面积单层石墨烯合成法18-23。另外,近年来,科学家们也对无需转移的CVD法合成的石墨烯做了相关研究24,25,它的突出优点是去除了传统转移石墨烯技术的繁琐和影响,可以直接用于后续制备器件;不过这些达到无需转移要求的CVD法制备石墨烯技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生长条件苛刻以及制备出的石墨烯质量不高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CVD法制备石墨烯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近两年来也在石墨烯的合成上取得了一定突破。Wu和Geng等21常压下在Cu箔表面可控地合成了大面积“等六角形”石墨烯,对进一步研究石墨烯的边缘/形貌机制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接着,他们又在“液态铜”上CVD法成功制备出了均一的六角石墨烯片和薄膜22,实验发现以“液态铜”为基体更能有效控制生长过程中的成核机制,得到均一、单层、自对齐、大面积、单一区域的六角石墨烯

绝缘基底上用CVD法直接合成了大面积多晶石墨烯,片。另外,Chen等23在SiO

2

此方法易与现代半导体加工技术相集成。

总之,基于金属催化剂为基体的CVD生长石墨烯是非常有前景的合成方法,然而,制备出高质量的石墨烯只是石墨烯合成上的发展与进步,要使石墨烯真正

在应用领域有所突破,石墨烯的转移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工艺手段。因为在将石墨烯应用于器件时,需要将其转移至与器件相匹配的目标基底上,由此得到的石墨烯的优劣必将影响器件的最终性能,这也就充分说明了石墨烯的发展前景与其转移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目前石墨烯的转移技术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墨烯的应用与发展。

本文将分析近年来发表的关于CVD法合成石墨烯转移技术的文章,通过学习与研究科学家们的成果,按转移原理分类予以阐述,并通过对比总结出每种转移技术的优缺点,为石墨烯转移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并展望了改进已有转移技术及探索新技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 CVD法石墨烯主要转移技术

“基体刻蚀”法

Reina等26运用“基体刻蚀”法6-8,15,20,26-31首次实现了CVD法合成石墨烯的转移。他们以Si片表面蒸镀Ni为基体生长少数层石墨烯(FLG),首先旋涂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后,用稀盐酸(~3%)刻蚀掉Ni,然后转移至目标基底上,最后用丙酮除去PMMA。但是这样得到的石墨烯容易破裂,原因可能是由于平整度的不同导致石墨烯与基底不能够完全接触。

Li等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他们在用丙酮除去PMMA之前,再次滴加少量原PMMA溶液使PMMA膜溶解,形成新的PMMA膜,在室温下放半小时后再用丙酮将其除去。原有PMMA膜的部分或全部溶解,在此过程中使得石墨烯表面机械应力进一步优化,进而与基底接触更加完全,粘附力相对增强。这样转移得到的石墨烯薄膜裂缝和裂纹的密度均降低,而且具有高电导性和高光透过率,可以很好的应用于透明导电电极。

然而,即使这样的技术改进PMMA依然很难除去,石墨烯的表面仍有一定的PMMA薄膜存在,后续制备的器件得到的性能也会受到影响。为研究如何更好地除去残留的PMMA,Lin等32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证明,虽然离获得大面积干净石墨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退火可以为去除石墨烯表面的聚合污染物(比如PMMA)提供一种简易的方法。

Lee等20也指出将转移至目标基底的graphene/PMMA经丙酮溶解后,再经500℃退火处理,得到的石墨烯表面要比只用丙酮溶解的石墨烯表面干净得多,如图1所示。

图1 退火前与退火后石墨烯表面AFM图

近期,Park等9针对如何除去石墨烯表面残留的PMMA提出了以下四种途径,并对比得出了他们的优劣。(1)浸入丙酮中24h;(2)先用丙酮蒸汽以除去大部分的PMMA,然后浸入丙酮24h,为使石墨烯破裂程度降到最低;(3)先用丙酮蒸汽处理,然后浸入丙酮溶液2min,最后退火3h;(4)直接退火3h。

图2 四种不同除去石墨烯表面PMMA方法得到的AFM图

A、B、C、D分别对应(1)、(2)、(3)、(4)

从图2可以看出,方法(3)得到的石墨烯的表面是四种里最干净的,这为石墨烯的转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

表面残留物也可能来源于基体金属刻蚀过程,北京大学Liang等18之前研究了一种改进的“RCA干净”转移法,较好地控制了污染物的来源和裂痕的形成,实现了石墨烯的干净无裂痕转移。

总体来说,在各国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目前CVD法石墨烯的“基体刻蚀”法转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不过科学研究中创新是从来不会被遗忘的,他们在改善已有转移技术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新转移技术的开发。

“roll-to-roll”转移技术

Juang等33首次报道经由“roll-to-roll”过程将厘米级大小的少数层石墨烯片(FLG)从Ni箔上转移至柔性目标基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上。相比较刚性衬底来说,石墨烯在柔性的Ni箔基体上的转移用这种“热滚压”技术是比较实用的。如图3,表面涂有乙烯-乙烯醋酸共聚物(EVA)的PET为目标基底;在温度为150℃时,用热滚筒将EVA/PET和FLG/Ni压在一起形成PET/EVA/FLG/Ni片,EVA层在PET和FLG之间起“粘胶”作用。在“热滚压”过程过后,得到的片在室温下放入冷滚筒中,目的是为了可控地使Ni以恒定的滚

压速率均一地与PET/EVA/FLG分离。最重要的是,作者经过大量实验证明,FLG 在PET上的厚度是与滚压速率无关的,而是由FLG在Ni表面的厚度决定的。换句话说,转移的石墨烯的厚度也许可以通过CVD过程沉积材料的厚度来控制。

图3“roll-to-roll”转移过程

不久,韩国的Hong等8也使用此“roll-to-roll”转移法成功地将铜箔上CVD法合成的30英寸石墨烯转移到了目标基底上。

“电化学转移”技术

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的Wang等19开创了一种“电化学剥离”转移技术,这种技术是指在将CVD法合成的石墨烯转移至目标基底的初期,使石墨烯薄膜与金属基体催化剂进行有效分离的一种方法,具体指在将PMMA旋涂在CVD

graphene/Cu上后,以PMMA/graphene/Cu为阴极,碳棒为阳极,的K

2S

2

O

8

为电解

质,搭建如图4所示的电解池装置图。当通上直流电压后,被阴极极化的

graphene/Cu电极电压为-5V,graphene/Cu的表面立即出现大量的H

2

气泡,这些

大量的H

2

气泡提供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力使得PMMA/graphene沿着Cu箔的边缘逐渐与Cu箔分离。

图4 电化学转移技术装置

这种经由“电化学剥离”转移技术得到的石墨烯薄膜能保持95%的表面完整性;而且由于Cu阶梯式的边缘引起的类周期性的纳米波纹的压力,在重复利用Cu 催化剂经过几次合成之后,石墨烯薄膜显示出越来越好的电学性能。不过此方法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即电解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刻有金属的残留在石墨烯上,同时蚀掉40nm厚的Cu,这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受“电化学剥离”技术19的启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的Gao等34近日也报道了一种类似的“鼓泡转移”技术。他们搭建如图5b 中所示的电解池,以Pt/graphene/PMMA为阴极,Pt箔为阳极,1M的NaOH为电解液。

当通上直流电压后,随着在石墨烯和Pt之间出现大量的H

2

气泡,使得

PMMA/graphene在几十秒之后便与Pt基体分离。电解鼓泡的时间取决于石墨烯的尺寸和所加直流电流的大小。例如,石墨烯薄膜为1×3 cm2,在电流为1A时,30s 的鼓泡时间足以使PMMA/graphene薄膜从Pt上分离,此时电流密度为 A cm ? 2, 相应的电解电压通常为5-15V。这比“基体刻蚀”法要快得多,后者通常都要几十分钟才能将Cu或Ni刻蚀掉。将PMMA/graphene膜用蒸馏水洗净后转移至目标基底上,最后用丙酮除去表面的PMMA即完成了整个转移过程。

图5 石墨烯从Pt上的“气泡法”转移技术流程图Pt的金属活性较弱,在转移中不涉及任何的化学反应,因此,“鼓泡转移”法在保证不损坏Pt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其不受限制地重复合成石墨烯;另外,也不会出现“基体刻蚀”法中经常出现的金属残留现象。“鼓泡转移”法使用典型的化学惰性金属基体,如Pt,Ru,Ir等。他们通过实验证实,此方法也适用于以Cu和Ni为基体的CVD法石墨烯的转移。不过不同于惰性金属Pt等的是,在“鼓泡转移”过程中Cu和Ni容易被氧化和轻微地溶解,这是由于他们与电解质之间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引起的。因此,Cu和Ni上石墨烯的转移本质上是小部分“基体刻蚀”过程,而不是完整的无损转移过程。这个发现与前面报道是一致的19。此方法石墨烯具有高单晶性,只有的褶皱高度,这是目前报道最低的;在常压下测得的载流子迁移率也比较高,为7,100 cm2 V ? 1 s ? 1。这种石墨烯无损转移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之,“电化学转移”技术具有高效性、低耗的重复利用性以及使化学刻蚀的成本降到最低等优点,可以取代传统的“基体刻蚀”法,这使得它在转移高质量单层石墨烯薄膜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干法转移”技术

Lock等35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干法转移”石墨烯技术,可使Cu箔上CVD法合成的高质量、均一石墨烯转移至聚苯乙烯(PS)上。他们提出了一种叠氮化交

),它能溶于甲醇,能联剂分子4-重氮基-2,3,5,6-四氟苯甲酸乙胺(TFPA-NH

2

使大量有机物作为石墨烯转移的目标基底,重要的是它能与石墨烯之间形成共价

键,由此共价键产生的石墨烯-聚合物之间的吸附力比石墨烯-金属之间的吸附力要大的多,为石墨烯与金属基体的有效分离提供了可能。

转移主要分三步。如图6,首先是转移前的合成和处理过程,即石墨烯的CVD 法合成以及对聚合物表面进行预处理来提高其对石墨烯的吸附;第二步是

TFPA-NH

2交联剂分子的等离子表面活化与沉积,具体是将TFPA-NH

2

graphene/Cu在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纳米压印机(a NX 2000)中压印;最后,聚合物基底/graphene与金属分离。

由此,“干法转移”技术提供了石墨烯转移的一种新途径,而且金属可被回收利用。

图6 “干法转移”步骤图

“机械剥离”技术

韩国的Yoon等36通过利用环氧树脂与石墨烯之间强的作用力提出了一种无刻蚀可重复生长转移单层石墨烯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如图7所示,在Cu/SiO

2

/Si基底上通过CVD方法生长单层石墨烯后,将目标基底和石墨烯通过环氧焊接技术连接起来,通过测量石墨烯和铜基底之间的粘附力,作者利用一定的机械力可将石墨烯完整的从铜基底上剥离下来,且不会对铜基底进行破坏,从而实现无破坏性的转移。不仅如此,此铜基底还能继续用于生长单层石墨烯。该转移方法在有效地实现单层石墨烯转移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的成本。

图7“机械剥离”示意图

2 总结与展望

在当今CVD法合成石墨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石墨烯转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者们期待它能够将石墨烯完整、无损、无污染且工艺成熟地转移至与器件相匹配的基底上。目前,CVD法合成石墨烯的转移技术如雨

后春笋,使石墨烯器件的性能有了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了研究的需要。然而石墨烯的发展如此之快,要想使其更加快速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转移技术的发展仍旧不能懈怠。改善已有石墨烯的转移技术37-39并开发新的转移技术是不变的研究主题,而大面积干净石墨烯的无损转移是未来转移技术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K S Novoselov, A K Geim, S V Morozov et al. Electric Field Effect in

Atomically Thin Carbon Films. Science, 2004, 306 (5696): 666~669.

2. A K Geim, K S Novoselov. The Rise of Graphene. Nat. Mater., 2007, 6

(3): 183~191.

3. A H Castro Neto, F Guinea, N M R Peres et al.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Graphene. Rev. Mod. Phys., 2009, 81 (1): 109~162.

4.K S Novoselov, A K Geim, S V Morozov et al. Two-Dimensional Gas of

Massless Dirac Fermions in Graphene. Nature, 2005, 438 (7065): 197~200.

5.Y B Zhang, Y W Tan, H L Stormer et al.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of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and Berry's Phase in Graphene. Nature, 2005, 438 (7065): 201~204.

6.X S Li, Y W Zhu, W W Cai et al. Transfer of Large-Area Graphene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s. Nano Lett., 2009, 9 (12): 4359~4363.

7.K S Kim, Y Zhao, H Jang et al. Large-Scale Pattern Growth of Graphene

Films for Stretchable Transparent Electrodes. Nature, 2009, 457 (7230): 706~710.

8.S Bae, J H Ahn, B H Hong et al. Roll-to-Roll Production of 30-Inch

Graphene Films for Transparent Electrodes. Nat. Nanotechnol., 2010,

5 (8) : 574~578.

9.H Park, P R Brown, J Kong et al. Graphene As Transparent Conducting

Electrodes in Organic Photovoltaics: Studies in Graphene Morphology,

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and Counter Electrodes. Nano Lett., 2012,

12 (1): 133~140.

10.S Stankovich, D A Dikin, R D Piner et al. Synthesis of Graphene Based

Nanosheets via Chemical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ite Oxide.

Carbon, 2007, 45 (7): 1558~1565.

11.S Park, R S Ruoff. Chemical Methods for the Production of Graphenes.

Nat. Nanotechnol., 2009, 4 (4): 217~224.

12.T Ohta, A Bostwick, T Seyller et al. Controll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Bilayer Graphene. Science, 2006, 313 (5789): 951~954.

13.C Berger, Z M Song, X B Li et al. Electronic Confinement and Coherence

in Patterned Epitaxial Graphene. Science, 2006, 312 (5777): 1191~1196.

14.C Riedl, C Coletti, U Stark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Epitaxial Graphene on SiC(0 0 0 1): A Review of Growth, Characterization, Transfer Doping and Hydrogen Intercalation.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2010, 43 (37): 374009.

15.X S Li, W W Cai, J An et al. Large-Area Synthesis of High-Quality and

Uniform Graphene Films on Copper Foils. Science, 2009, 324 (5932): 1312~1314.

16.李兴鳌, 王博琳, 刘忠儒. 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特性研究进展. 材料导

报,2012, 26 (1): 61~65.?

17.朱授恩,李光玉. 大面积制备石墨烯及其转移方法的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0, 9.

18.X L Liang, B A Sperling, I Calizo et al. Toward Clean and Crackless

Transfer of Graphene. ACS Nano, 2011, 5 (11): 9144~9153.

19.Y Wang, Y Zheng, X F Xu et al. Electrochemical Delamination of CVD

Grown Graphene Film: Toward the Recyclable Use of Copper Catalyst.

ACS Nano, 2011, 5 (12): 9927~9933.

20.W H Lee, J Park, S H Sim et al. Surface-Directed Molecular Assembly

of Pentacene on Monolayer Graphene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Transistors. J. Am. Chem. Soc., 2011, 133 (12): 4447~4454.

21.B Wu, D C Geng, Y L Guo et al. Equiangular Hexagon-Shap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Graphene on Copper Surface. Adv. Mater., 2011, 23

(31):3522~3525.

22.D C Geng, B Wu, Y L Guo et al.Uniform Hexagonal Graphene Flakes and

Films Grown on Liquid Copper Surfa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2, 109 (21): 7992–7996.

23.J Y Chen, Y G Wen, Y L Guo et al. Oxygen-Aided Synthesis of

Polycrystalline Graphene on Silicon Dioxide Substrates. J. Am. Chem.

Soc., 2011, 133 (44): 17548~17551.

24.M P Levendorf, C S Ruiz-Vargas, S Garg et al.Transfer-Free Batch

Fabrication of Single Layer Graphene Transistors. Nano Lett., 2009,

9 (12): 4479~4483.

25.B Alema′n, W Regan, S Aloni et al.Transfer-Free Batch Fabrication

of Large-Area Suspended Graphene Membranes. ACS Nano, 2010, 4 (8): 4762~4768.

26.A Reina, X T Jia, J Ho et al. Large Area, Few-Layer Graphene Films

on Arbitrary Substrates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Nano Lett., 2009,

9 (1): 30~35.

27.T Iwasaki, H J Park, M Konuma et al. Long-Range Ordered Single-Crystal

Graphene on High-Quality Heteroepitaxial Ni Thin Films Grown on MgO (111). Nano Lett., 2011, 11 (1): 79~84.

28.L B Gao, W C Ren, J P Zhao et al. Efficient Growth of High-Guality

Graphene Films on Cu Foils by Ambient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ppl. Phys. Lett., 2010, 97 (18): 183109.

29.X S Li, C W Magnuson, A Venugopal et al. Graphene Films with Large

Domain Size by a Two-Step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Process. Nano Lett., 2010, 10 (11): 4328~4334.

30.S Bhaviripudi, X T Jia, J Kong et al. Role of Kinetic Factors in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ynthesis of Uniform Large Area Graphene Using Copper Catalyst. Nano Lett., 2010, 10 (10): 4128~4133.

31.L G De Arco, Y Zhang, C W Zhou et al. Synthesis, Transfer and Devices

of Single- and Few-Layer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Nanotechnology, 2009, 8 (2): 135~138.

32.Y C Lin, C C Lu, C H Yeh et al. Graphene Annealing: How Clean Can It

Be?. Nano Lett., 2012, 12 (1): 414~419.

33.Z Y Juang, C Y Wu, A Y Lu et al. Graphene Synthesis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nd Transfer by a Roll-to-Roll Process. Carbon, 2010,

48 (11): 3169~3174.

34.L B Gao, W C Ren, H L Xu et al. Repeated Growth and Bubbling Transfer

of Graphene with Millimetre-Size Single-Crystal Grains Using Platinum.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3: 699~705.

35.E H Lock, M Baraket, M Laskoski et al. High-Quality Uniform Dry

Transfer of Graphene to Polymers. Nano Lett., 2012, 12 (1): 102~107. 36.T Yoon, W C Shin, T Y Kim et al. Direct Measurement of Adhesion Energy

of Monolayer Graphene As-Grown on Copp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newable Transfer Process. Nano Lett., 2012, 12 (3): 1448~1452. 37.J W Suk, A Kitt, C W Magnuson et al. Transfer of CVD-Grown Monolayer

Graphene onto Arbitrary Substrates. ACS Nano, 2011, 5 (9): 6916~6924. 38.W H Lee, J W Suk, J Lee et al. Simultaneous Transfer and Doping of

CVD-Grown Graphene by Fluoropolymer fo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on Plastic. ACS Nano, 2012, 6 (2): 1284~1290.

39.Y C Lin, C H Jin, J C Lee et al. Clean Transfer of Graphene for Isolation

and Suspension. ACS Nano, 2011, 5 (3): 2362~2368.

石墨烯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作业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目录 第一部分文献查阅练习 (1) 第二部分文献总结练习 (7) 第三部分科技论文图表练习 (8) 第四部分心得体会 (11)

第一部分文献查阅练习 1、黄毅,陈永胜.石墨烯的功能化及其相关应用.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年第39卷第9期:887-896 摘要:石墨烯是2004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二维平面纳米材料,其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丰富而新奇的物理性质.过去几年中,石墨烯已经成为了备受瞩目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在石墨烯的研究和应用中,为了充分发挥其优良性质,并改善其成型加工性(如分散性和溶解性等),必须对石墨烯进行功能化,研究人员也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而有效的工作.但是,关于石墨烯的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对各种功能化的方法和效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对石墨烯进行预期和可控的功能化是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重点阐述了石墨烯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功能化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功能化石墨烯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功能化应用 2、胡耀娟,金娟.石墨烯的制备、功能化及在化学中的应用. 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Acta Phys.-Chim.Sin.,2010,26(8):2073-2086 摘要:石墨烯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它的特殊单原子层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石墨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成为当前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本文仅就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功能化方法以及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重点阐述石墨烯应用于化学修饰电极、化学电源、催化剂和药物载体以及气体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制备功能化应用. 3、杨永岗,陈成猛,温月芳.新型炭材料.第23卷第3期 2008年9月:193-200 摘要:石墨烯是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碳原子晶体,也是性能优异的新型纳米复合填料。近三年来,石墨烯从概念上的二维材料变成现实材料,在化学和物理学界均引起轰动。通过述评氧化石墨及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结构、改性及其与聚合物的复合,展望了石墨烯及其复合

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综述

氧化石墨烯还原的评价标准 摘要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是一种 有趣的有潜力的能广泛应用的纳米 材料。虽然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努力 一直致力于开发还原方法,但它仍然 需要进一步改善,如何选择一个合适 的一个特定的还原方法是一个棘手 的问题。在这项研究中,还原氧化石 墨烯的研究者们准备了六个典型的 方法:N2H4·H2O还原,氢氧化钠还 原,NaBH4还原,水浴还原 ,高温还原以及两步还原。我们从四个方面系统的对样品包括:分散性,还原程度、缺陷修复程度和导电性能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半定量判定氧化石墨烯还原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将有助于理解氧化石墨烯还原的机理和设计更理想的还原方法。 引言 单层石墨烯,因为其不寻常的电子性质和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潜力,近年来吸引了巨大的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微机械剥离石墨,外延生长法和液相剥离法。前三种方法因为其获得的石墨烯的产品均一性和层数选择性原因而受到限制。此外,这些方法的低生产率使他们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大部分的最有前途生产的石墨烯的路线是石墨在液相中剥离氧化然后再还原,由于它的简单性、可靠性、大规模的能力生产、相对较低的材料成本和多方面的原因适合而适合生产。这种化学方法诱发各种缺陷和含氧官能团,如羟基和环氧导致石墨烯的电子特性退化。与此同时,还原过程可能导致发生聚合、离子掺杂等等。这就使得还原方法在化学剥离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我们花了相当大的努力一直致力于开发还原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展示一个简单的分类:使用还原剂(对苯二酚、二甲肼、肼、硼氢化钠、含硫化合物、铝粉、维生素C、环六亚甲基四胺、乙二胺(EDA) 、聚合电解质、还原糖、蛋白质、柠檬酸钠、一氧化碳、铁、去甲肾上腺素)在不同的条件(酸/碱、热处理和其他类似微波、光催化、声化学的,激光、等离子体、细菌呼吸、溶菌酶、茶溶液)、电化学电流,两步还原等等。这些不同的还原方法生成的石墨烯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大型生产水分散石墨烯可以很容易在没有表面活性稳定剂的条件下地实现由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烯。然而,水合肼是有毒易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困难。水浴还原方法可以减少缺陷和氧含量的阻扰。最近,两个或更多类型的还原方法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导电率或其他性能。例如,水合肼还原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石墨烯通常显现良好的导电性。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概述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概述 1物理法制备石墨烯 物理方法通常是以廉价的石墨或膨胀石墨为原料,通过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来制备单层或多层石墨烯。这些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相对简单,合成的石墨烯的纯度高、缺陷较少。 1.1机械剥离法 机械剥离法或微机械剥离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即直接将石墨烯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剥离下来。Novoselovt等于2004年用一种极为简单的微机械剥离法成功地从高定向热 解石墨上剥离并观测到单层石墨烯,验证了单层石墨烯的独立存在。具体工艺如下:首先利用氧等离子在1mm厚的高 定向热解石墨表面进行离子刻蚀,当在表面刻蚀出宽20μm —2mm、5μm的微槽后,用光刻胶将其粘到玻璃衬底上, 再用透明胶带反复撕揭,然后将多余的高定向热解石墨去除并将粘有微片的玻璃衬底放入丙酮溶液中进行超声,最后将单晶硅片放入丙酮溶剂中,利用范德华力或毛细管力将单层石墨烯“捞出”。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如所获得的产物尺寸不易控制,无法可靠地制备出长度足够的石墨烯,因此不能满足工业化需求。

1.2取向附生法—晶膜生长 PeterW.Sutter等使用稀有金属钌作为生长基质,利用基质的原子结构“种”出了石墨烯。首先在1150°C下让C原子渗入钌中,然后冷却至850°C,之前吸收的大量碳原子就会浮到钌表面,在整个基质表面形成镜片形状的单层碳原子“孤岛”,“孤岛”逐渐长大,最终长成一层完整的石墨烯。第一层覆盖率达80%后,第二层开始生长,底层的石墨烯与基质间存在强烈的交互作用,第二层形成后就前一层与基质几乎完全分离,只剩下弱电耦合,这样制得了单层石墨烯薄片。但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石墨烯薄片往往厚度不均匀,且石墨烯和基质之间的黏合会影响制得的石墨烯薄片的特性。 1.3液相和气相直接剥离法 液相和气相直接剥离法指的是直接把石墨或膨胀石墨(EG)(一般通过快速升温至1000°C以上把表面含氧基团除去来获取)加在某种有机溶剂或水中,借助超声波、加热或气流的作用制备一定浓度的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溶液。Coleman等参照液相剥离碳纳米管的方式将墨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超声1h后单层石墨烯的产率为1%,而长时间的 超声(462h)可使石墨烯浓度高达1.2mg/mL。研究表明,当溶剂与石墨烯的表面能相匹配时,溶剂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平衡剥离石墨烯所需的能量,能够较好地剥离石墨烯

石墨烯的制备及评价综述

石墨烯的制备及评价综述 摘要:近年来, 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 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人们已经在石墨烯的制备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为石墨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原料保障。通过大量引用参考文献, 简要了解石墨烯的应用方面,并综述石墨烯的几种制备方法: 物理方法(微机械剥离法、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与化学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晶体外延生长法、氧化?还原法)[1]。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对几种方法进行评价,并指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石墨烯制备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O613 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Abstract: Graphene has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unique and outstanding properties. Different routes to prepare graphene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achieved. Brief introduction of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is given in this articl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graphene used in recent years are intensively introduced, including micromechanical cleavag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liquid/gasphase-based exfoliation of graphite, epitaxial growth on an insulator, chemical reduction of exfoliated graphene oxide, etc.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re further discussed in detail. I have also given my own opinion by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Key words: graphene; preparation; overview 正文 2010年10月5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盖姆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因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时间,石墨烯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石墨烯以其独特的结构,以及其优越的电学性能和导热性能,在物理、化学以及材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石墨烯或称纳米石墨片,是指一种从石墨材料中剥离出的单层碳原子薄膜,它是由单层六角元胞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二维晶体。简单地说,它是单原子层的石墨晶体薄膜,其晶格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六角蜂窝结构。其厚度为0.34nm,是二维纳米结构。它是其他石墨材料的基本组成。当包裹起来的时候,就组成富勒烯。同时,他也是另一种重要材料――碳纳米管的组成,碳纳米管就是由这种结构卷曲构成的。三维的石墨则是有许多的石墨烯层叠而成。[2]

综述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

半导体物理课程作业 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材料)

目录 一、石墨烯概述 (2) 二、石磨烯的制备 (3) 1、机械剥离法 (3) 2、外延生长法 (5) 3、化学气相沉积法 (6) 4、氧化石墨-还原法 (6) 5、电弧法 (9) 6、电化学还原法 (9) 7、有机合成法 (10) 三、石墨烯的应用 (11) 1、石墨烯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11) 1.1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 (11) 1.2 石墨烯基计算机芯片 (12) 1.3 石墨烯信息存储器件 (13) 2、石墨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14) 2.1 石墨烯超级电容器 (14) 2.2 锂离子电池 (15) 2.3 太阳能电池 (16) 2.4 储氢/甲烷器件 (17) 3、石墨烯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18) 3.1 特氟龙材料替代物 (18) 3.2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8) 3.3 光电功能材料 (19) 4、石墨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20) 4.1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纳米载药体系 (20) 4.2 氧化石墨烯对DNA/基因/蛋白的选择性检测 (21) 4.3用于生物成像技术 (23) 4.4 石墨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23) 四、总结及展望 (24) 参考文献 (25)

一、石墨烯概述 碳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基材料是材料界中一类非常具有魅力的物质,从无定形的碳黑到晶体结构的天然层状石墨;从零维纳米结构富勒烯到一维碳纳米管无不给人们带来炫丽多彩的科学新思路。而二维碳基材料石墨烯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碳材料的家族,而且其所具有的特殊纳米结构和性能,使得石墨烯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方面都已展示出了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从而为碳基材料的研究提供新的目标和方向。 碳的晶体结构—石墨和金刚石(三维)是自然界中最早为人们熟知的两种碳同素异构体,因化学成键方式不同而具有截然相反的特性。1985年,一种被称为“巴基 (零维)被首次发现,三位发现者于11年后, 即1996年获诺贝尔球”的足球形分子C 60 化学奖。1991年,由石墨层片卷曲而成的一维管状结构: 碳纳米管被发现,发现者饭岛澄男(Sumio Iijima)于2008年获卡弗里纳米科学奖。石墨烯(Graphene)是只有一个原子层厚的单层石墨片,是石墨的极限形式。作为碳的二维晶体结构, 石墨烯的出现最终为人类勾勒出一幅点、线、面、体(从零维到三维)相结合的完美画面(图1)。 图1 碳的晶体结构 石墨烯作为一种独特的二维晶体,有着非常优异的性能: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理论值为2630m2/g;机械性能优异,杨氏模量达1.0TPa;热导率为5300W·m-1·K-1,是铜热导率的10多倍;几乎完全透明,对光只有2.3%的吸收;在电和磁性能方面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如室温量子霍尔效应、双极性电场效应、铁磁性、超导性及高

石墨烯制备综述

石墨烯制备方法综述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和化学制备方法。物理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机械剥离的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分为化学沉积和化学合成两大方向。物理制备方法包括微机械剥离法,碳纳米管切割法,取向复生法等;化学制备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液相剥离法,有机合成法,SiC外延生长法等。 物理方法制备石墨烯共同的缺点就是生产出的石墨烯厚度不一,可操作性差,并且无法生长出大尺寸的石墨烯,但微机械剥离法为人类发现石墨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化学制备方法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分别是先进制备石墨烯薄膜和石墨烯粉体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石墨烯能生成大尺寸石墨烯薄膜,但制备技术仍然缺乏稳定性,在转移过程中也会造成石墨烯缺陷,制备得到的石墨烯薄膜面积仍然相对有限。氧化还原法制备过程中采用强酸,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和环境污染,制备得到的石墨烯粉末品质不高。整体上,化学制备方法是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方法,但存在稳定性问题,技术还需要继续改进。表4.1是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表1.1各种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列表

4.1.1石墨烯的CVD法制备工艺 CVD法制备研究概况: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在金属催化剂基底上可以得到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薄膜,所用的多晶基底相比于单晶基底更为廉价易得,同时生长出的石墨烯薄膜的转移也相对简单,目前来看是大规模制备石墨烯的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通过CVD生长方法已经获得大面积(最大面积可达30英寸)、高质量、层数可控、带隙可调的石墨烯薄膜材料。这种生长方法因其便捷易操作且可控性高、能与下一步石墨烯的转移与应用紧密结合的优点,已经成为石墨烯生长领域的主流方法。石墨烯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的CVD生长是一个复杂的多相催化反应体系。该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步:(1)烃类碳源在金属催化剂基底上的吸附与分解;(2)表面碳原子向催化剂体相内的溶解以及在体相中的扩散。某些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石墨烯是近年被发现和合成的一种新型二维碳质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 和新奇的物化性能,在改善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已成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并对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应用 1,材料的基本情况 石墨烯是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碳质材料,是构成其它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石墨烯的理论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用胶带反复剥离高定向热解石墨的方法,得到了稳定存在的石墨烯。石墨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理论,使碳的晶体结构形成了从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二维的石墨烯到三维的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 石墨烯的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内部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很柔韧,当施加外力于石墨烯时,碳原子面会弯曲变形,使得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从而保持结构稳定。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优秀的导热性。石墨烯是构成石墨,木炭,碳纳米管和富勒烯碳同素异形体的基本单元。完美的石墨烯是二维的,它只包括六边形(等角六边形); 如果有五边形和七边形存在,则会构成石墨烯的缺陷。12个五角形石墨烯会共同形成富勒烯。石墨烯卷成圆桶形可以用为碳纳米管 石墨烯的出现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发现,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 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石墨烯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强度最大的材料,据测算如果用石墨烯制成厚度相当于普通食品塑料包装袋厚度的薄膜(厚度约100 纳米),那么它将能承受大约两吨重物品的压力,而不至于断裂,石墨烯是世界上导电性最好的材料。 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比纳米碳管或硅晶体高,而电阻率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因为它的电阻率极低,电子迁移的速度极快,因此被期待可用来发展出更薄、导电速度更快的新一代电子元件或晶体管。由于石墨烯实质上是一种透明、良好的导体,也适合用来制造透明触控屏幕、光板、甚至是太阳能电池。石墨烯另一个特性,是能够在常温下观察到量子霍尔效应。 2,最热的应用合成 石墨烯的应用范围广阔。根据石墨烯超薄,强度超大的特性,石墨烯可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 根据其优异的导电性,使它在微电子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石墨烯有可能会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碳元素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可以使未来的计算机获得更高的速度。最小最快石墨烯晶体管。2011年4月7日IBM向媒体展示了其最快的石墨烯晶体管,该产品每秒能执行1550亿个循环操作,比之前的试验用晶体管快50%。 石墨烯材料还是一种优良的改性剂,在新能源领域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方面,由

石墨烯转移综述

黄曼1,郭云龙2*,武斌2,刘云圻2,付朝阳1*,王帅1* 1.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摘要目前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合成石墨烯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其中如何将生长的石墨烯材料转移到与各种器件匹配的基底上是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文章通过总结与分析目前CVD法石墨烯的几种主要转移技术,从方法、特点和结果等方面综述了转移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转移技术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化学气相沉积法;石墨烯;转移 Research Progress in transfer techniques of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Huang Man1, Guo Yunlong2*, Wu Bin2, Liu Yunqi2, Fu Chaoyang1*, Wang Shuai1*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2.Beiji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Solids,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The growth of graphene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is being widely studied. The transfer of CVD-grown graphene onto a substrate for making devices is a very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ix main transfer techniques of CVD-grown graphene are analyzed. Also,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and results of the transfer techniques of CVD-grown graphene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future of transfer techniques is briefly introduced. Keywords: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Graphene; transf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黄曼(1988-),女,硕士,从事石墨烯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通讯作者:付朝阳(1968-),男,副教授,博士,电话-704,(电子信箱);王帅(1974-),男,教授,博士,(手机),(电子信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家青年千人项目资助;郭云龙(1982-),男,助研,博士,(手机),(电子信箱).

石墨烯及其材料综述

关于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综述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存在的二维自由态原子晶体, 它是构筑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三维体相石墨等sp2杂化碳的基本结构单元, 具有很多奇异的电子及机械性能。自从2004年发现以来,研究者对这种材料在未来技术革命方面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创意,石墨烯被认为是未来能够取代硅的一种新型电子材料。石墨烯是只有一个原子厚的结晶体,具有超薄、超坚固和超强导电性等特性,其优异的电学、热学和力学性能,在纳米电子器件、储能材料、光电材料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引起了科学界新一轮的“碳”热潮。 它不仅是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还非常牢固坚硬,仅仅是一个原子的厚度,并形成了高质量的晶体格栅,石墨烯的结构,是由碳原子六角结构紧密排列构成的二维单层石墨,是构造其他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它可以包裹形成0维富勒烯,也可以卷起来形成一维的碳纳米管,同样,它也可以层层堆叠构成三维的石墨。 石墨烯结构非常稳定,迄今为止,研究者仍未发现石墨烯中有碳原子缺失的情况。石墨烯中各碳原子之间的连接非常柔韧,当施加外部机械力时,碳原子面就弯曲变形,从而使碳原子不必重新排列来适应外力,也就保持了结构稳定。 这种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碳原子具有优秀的导电性。石墨烯中的电子在轨道中移动时,不会因晶格缺陷或引入外来原子而发生散射。由于原子间作用力十分强,在常温下,即使周围碳原子发生挤撞,石墨烯中电子受到的干扰也非常小。 大量制备尺寸、厚度可控的石墨烯材料对石墨烯基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制备石墨烯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思路:一是以石墨为原料,通过削弱以及破坏石墨层间的范德华力来剥开石墨层从而得到石墨烯:二是基于活性碳原子的定向组装,“限制”碳原子沿平面方向生长。基于上述思想,化学剥离法、SiC 表面石墨化法和金属表面外延法等一些新的方法相继被报道。本人通过大量的归纳总结,共总结出以下七种方法。 机械剥离法就是利用机械力,将石墨烯片从具有高度定向热解石墨(Highly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任成,王小军,李永祥,王建龙,曹端林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主要包括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并简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含能材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BSTRACT: Graphe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physics,chemistry and material field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mainly inclouding graphene-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graphene-carbon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resume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Key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nanoparticles; energetic materials 石墨烯自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1-3]等成功制备出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颇受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重视。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晶体,是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在内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晶体外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插层剥离法以及采用氧化石墨烯的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4-10]。与碳纳米管类似,石墨烯很难作为单一原料生产某种产品,而主要是利用其突出特性与其它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成为制备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分类及其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硅石墨烯负极材料最近文献综述

硅石墨烯最近文献综述(2013-至今) Minsu Gu, Seunghee Ko, Seungmin Yoo等[1]提出了一种同轴核壳硅-石墨烯纤维结构,该纤维结构的制备采用双喷嘴设备进行湿纺组装。其中,核由银包覆的纳米硅颗粒与氧化石墨烯混合液组成,壳是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分别由两个喷丝头进入,然后用水合肼将氧化石墨烯还原为石墨烯,从而制备出Si@Ag/TRGO复合材料。具体制备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同轴Ag修饰Si-石墨烯纤维湿法纺丝过程示意图通过该方法制备的Si@Ag/TRGO 复合材料电极无需导电剂,在0.2C倍率下,首次充 900 放电容量分别为1204 mAh/g和960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79.7%,100个循环后的充电容量为766 mAh/g,容量保持率为79.8%。 Jaegyeong Kim, Changil Oh, Changju Chae等[2]采用水性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出了Si/C-IWGN(internally wired with graphene networks)复合材料。其中,溶胶凝胶系统由硅纳米颗粒、间苯二酚-甲醛和氧化石墨烯组成。大致步骤为:首先将纳米硅颗粒在水中超声分散,同时加入氧化石墨烯溶液,接着超声分散均匀,然后加入间苯二酚、甲醛(碳源前驱体)以及碳酸钠(催化剂)进行缩聚反应,最后将得到的复合凝胶在850℃下高温碳化处理即可制备出目标产物。具体制备示意图如图2上半部分所示: 图2 Si/C-IWGNs和涉及的Si/C复合材料制备示意图作者发现,Si/C-IWGNs中少量的石墨烯(1-10wt%)能够有效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这主要归功于以下因素:1)石墨烯网络在复合材料中的形成;2)石墨烯网络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容纳硅的体积膨胀。此外,Si/C-IWGNs显示出比商用石墨高141%的体积容量。作者最后还制备了Si-Gr(由Si/C-IWGN和石墨组成)复合材料,在100 mA/g 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库仑效率为80.0%,容量高达800-900 mAh/g,体积容量高于石墨的161%,100个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9.1%。 Hai Li, Chunxiang Lu, Baoping Zhang等[3]通过对纳米硅颗粒、蔗糖和氧化石墨烯混合物进行冷冻干燥后进行热处理,制备出了Si@C/G复合材料,该方法在实现了纳米硅颗粒的碳包覆的同时,也解决了石墨烯基片在复合材料的分散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Si@C/G制备路线示意图: Si纳米颗粒、蔗糖和GO水溶液的混合物1)冷冻干燥;2)在氮气氛围内1000℃下热处理

石墨烯综述

1.1石墨烯概述 1.1.1石墨烯结构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平面无机 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科技、数码方面的发展都 是极具前景的。它的出现为科学界带来极大的贡献, 机械强度高,导热和导电功能极具优势,原材料来源 即石墨也相当丰富,是制造聚合复合物的最佳无机纳 米技术。由于石墨烯的运用很广泛,导致在工业界的 发展存在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制作过程规模浩大,所以应该将其合理地分散到相应的聚合物内部,达到 均匀分布的效果,同时平衡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 石墨烯的内部结构是以碳原子以sp2 杂化而成的,是一种单原 子结构的平面晶体,其以碳原子为核心的蜂窝状结构。一个碳 原子相应的只与非σ键以外的三个碳原子按照相应的顺序连接,而其他的π则相应的与其他的的碳原子的π电子有机地组成构 成离域大π键,在这个离域范围内,电子的移动不受限制,因 为此特性使得石墨烯导电性能优异。另一方面,这样的蜂窝状 结构也是其他碳材料的基础构成元素。如图1-1 所示,单原子层的最外层石墨烯覆盖组成零维的富勒烯,任何形状的石墨烯 均可以变化形成壁垒状的管状[1]。因为在力学规律上,受限于 二维晶体的波动性,所以任何状态的石墨烯都不是平整存在的,而是稍有褶皱,不论是沉积在最底层的还是不收区域限制的。, 如图1-2 所示,蒙特卡洛模拟(KMC)做出了相应的验证[3]。 上面所提的褶皱范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微观褶 皱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静电,所以单层的会很容易聚集 起来。同时,褶皱的程度也会相应的影响其光电性能[3-6]

图1-1. 石墨烯:其他石墨结构碳材料的基本构造单元,可包裹形成零维富勒烯,卷曲形成一维碳纳米管,也可堆叠形成三维的石墨[7]。 Figure 1-1. Graphene: the building material for other graphitic carbon materials. It can be wrapped up into 0D buckyballs, rolled into 1D nanotubes or stacked into 3D graphite[7].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7229170.html,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概述 作者:兰耀海 来源:《建材发展导向》2014年第03期 摘要:由于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性能,现己逐渐应用于电子材料、薄膜材 料、储能材料、液晶材料、催化材料等先进的功能材料领域。石墨烯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研究的热门领域。文章主要对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方法、石墨烯复合材料以及应用领域进行简单总结,并对未来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发展做一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 石墨烯的物理化学性质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一直被认为是假设性的结构,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直到2004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实验中从石墨中分离出石墨烯,从而证实它可以单独存在。石墨烯具有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和奇特的物理性质:强度达130GPa、热导率约5000J/(m·K·S),禁带宽度几乎为零、载流子迁移率达到2×105cm2/(V·s),具有极高的透明度(约为97.7%)、表面积的理论计算值为2630m2/g,石墨烯的杨氏模量(1100GPa)和断裂强度(125GPa)与碳纳米管相当,它还具有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铁磁性和零载流子浓度极限下的最小量子电导率等一系列优良性质。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大约2.3%的光。石墨烯的物理性能优越可以翘曲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成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堆垛成三维的石墨。石墨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有机材料中最稳定的苯六元环,理想的石墨烯结构是平面六边形点阵,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分子,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这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 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自从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单层及薄层石墨烯以来,石墨烯的制备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二维晶体结构在有限温度下是极不稳定,而考察石墨烯的基本性质并充分发挥其优异性能需要高质量的单层或薄层石墨烯,这就要求寻找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研究及应用需求。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化学剥离法,这种方法通过制备氧化石墨作为前躯体,使用化学还原,溶剂热还原,热膨胀还原等手段得到对应的石墨烯。第二类为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 摘要:纳米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技术的主流。是基础研究与应用探索紧密联系的新兴高尖端科学技术。石墨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等性能,自从2004年被成功制备出来,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石墨烯具有巨大的表面体积比和独特的高导电性等特性,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电化学领域中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因此,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领域应用的研究是石墨烯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综述了石墨烯与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电化学领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展望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 正文; 一,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石墨烯是2004年才被发现的一种新型二维平面复合材料,其特殊的单原子层决定了它具有丰富而新奇的物理性质。研究表明,石墨烯具有优良的电学性质,力学性能及可加工性。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是石墨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简单,快速,绿色地制备其复合材料,而又 采用化学分散法大量制备氧化石墨烯,并采用直接共混法制备氧化石墨烯/酚醛树脂纳米复合材料。通过AFM、SEM、FT-IR、TG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完全剥离,并在基体中分散均匀,而且两者界面相容性好,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高温热处理使复合材料薄膜在兼顾形貌的同时实现导电,当氧化石墨烯含量为2%(质量分数)时,其导电率为96.23S/cm。 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和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石墨烯和聚丙乙烯的复合材料。研究表明PS微球通过公家方式连接到石墨烯的表面。通过PS微球修饰后的石墨烯在氯仿中变现良好的分散性。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同时PS的玻璃化温度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环境友好高效的特点,渴望被采用到其他聚合物和化合物来修饰石墨烯。

综述石墨烯传感器

石墨烯传感器 I介绍 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结构的纳米材料,每个碳原子以杂化的方式形成六边形结构。这是一种稳定的材料,有良好的机械拉伸性与电子属性。基于石墨烯的纳米结构在传感器领域有极前景。这是由于每个原子与感应环境相接触,且石墨烯的电学属性可以通过这种接触而改变。石墨烯有着独特的物理属性,从而使得在很多传感领域有应用。如光传感器,电磁传感器,应力与质量传感器以及化学与电化学传感器。 最初,高质量单晶石墨烯是通过机械剥离技术获取。该技术仍旧在实验室精度的实验中提供最好质量的单晶石墨烯。通过这种方法,在独立形式下样品的迁移率可达,尽管在表面捕获的迁移率在 。 II石墨烯制备方法 A机械剥离法 机械剥离法即为用物理的方法破坏石墨层与层之间的结构,从而得到石墨稀。物理意义上的石墨晶体,其实是由大量的石墨层通过德瓦尔斯力连接在一起,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巨大。从外界施加物理作用力破坏石墨层之间的作用力。这种方法首先高粘性胶从大块石墨样品上剥离出薄层,然后进一步剥离以减小薄层的厚度,直到可以被表面俘获。如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毫米级别厚度的薄层。图1是300nm表面获取的单层石墨烯薄层。

图1.在300nm表面机械剥离出的单层石墨烯层通过拉曼光谱中单层石墨烯的特征峰可以快速判定获得的薄层中所石墨烯的层数。图2.是单层石墨烯、双层石墨烯以及数层石墨烯薄层的拉曼特征谱线。由图可以看出单层石墨烯的2D峰很尖锐,辐值较大,而G峰较低。通过2D峰 和G峰的强度比可以判断出层数。还可以通过每个石墨烯层的量子化光吸收。

图2.基板上单层、双层与数层石墨烯的拉曼光谱图 B 化学剥离法 化学剥离法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合适的溶剂例如N-甲基-吡咯烷酮。在液体中使用声波降解法使得溶剂进入石墨层中,从而生成单层,多层的石墨烯,所得的单层石墨烯比例约为1wt%~12wt%。 还有有一些其他的剥墨的尝试,使用了不同的溶剂,取得了一些成功。如层控制剥离法。使用互卤化物嵌入物,随后溶解于表面活化剂中,可以生产出优秀的双层、三层石墨烯,有独特的属性。然后可以使用密度梯度新发获取单层石墨烯,单层的比例可达80%。 还可以使用GO的亲水性进行层剥离,产生悬浊液,然后使用水合肼减少石墨烯上的GO。此步骤后得到的石墨烯不够纯净。 目前研究的方向在于如何控制石墨烯层数与减少其上的缺陷。 C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石墨烯综述

综述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 我国近几十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部分寿命已长达几十年的桥梁建筑等结构产生病变并不断引发灾难,引发行业反思。建筑结构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结构方面的监测以进行桥梁状况判断,对建筑结构的运行状况做及时的了解和预测,对于预防桥梁损毁事故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主要是通过对结构的各种变形数据的监测来进一步的掌握健康状况。一般而言,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系统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安全评估系统,分别实现从桥梁运行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评估。传感器能否承受结构的超大变形成为实现结构健康实时监测的前提。 二、石墨烯简介 石墨烯是由碳六元环组成的两维周期蜂窝状点阵结构, 它可以翘曲成零维的富勒烯,卷成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堆成三维的石墨, 因此石墨烯是构成其他石墨材料的基本单元。理想的石墨烯结构是平面六边形点阵,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分子,每个碳原子均为sp2杂化,并贡献剩余一个p轨道上的电子形成大π键,π电子可以自由移动,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 电子在石墨烯中传输的阻力很小,因此具有很好的电子传输性质;力学性能好、韧性好,有实验表明,它们每100nm距离上承受的最大压力可达2.9N。可否借助石墨烯及其衍生品的在超大变形下结构不发生破坏并保持很高的导电性这一性质,研制开发超大变形感知元件及其相应的智能结构部品,以突破这项技术领域的瓶颈难题,成为很多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三、国外石墨烯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法和化学法2种。微机械分离法是直接将石墨烯薄片从较大的晶体上剪裁下来,可获得高品质石墨烯,且成本低,但缺点是石墨烯薄片尺寸不易控制,无法可靠地制造出长度足供应用的石墨薄片样本,不适合量产。取向附生法是利用生长基质原子结构“种”出石墨烯,石墨烯性能令人满意,但往往厚度不均匀。化学还原法能够低成本制备,但很难制备没有晶界的高品质石墨烯薄片。化学气相沉积法提供了一种可控制备石墨烯的有效方法,其最大优点在于可制备出面积较大的石墨烯片,缺点是必须在高温下完成,且在制作过程中,石墨烯膜有可能形成缺陷,不适于量产。 目前,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制备大尺寸、高质量石墨烯薄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生产出高纯度大面积石墨烯薄膜,铜箔、PET薄膜、碳化硅都可以作为石墨烯薄膜的基底。 我国的研究人员正在石墨烯领域开展积极的探索。例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石墨烯研究方面获得系列进展,他们针对石墨烯的制备、化学修饰、性能研究等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并积极探索了石墨烯在众多领域的应用,取得系列创新性的研究进展,还研制开发出多种高强度、高韧性树脂材料等;此外,该所在石墨烯透明电极、生物传感等方面探索获得的关研究结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韩国一个小组最早用CVD方法在柔性基底PDMS上气象沉积石墨烯。然后对该石墨烯片进行拉伸试验。实验发现,应变直至10%,电阻也无明显变化。如图2 所示。 北大物理学院在2011年将石墨烯气相沉积在PDMS基底上,测试了其电阻变化率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应变小于3%电阻无明显变化,3%后电阻出现明显变化,线性较好。如图3所示。

石墨烯综述

石墨烯概述 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平面无机纳米材料,在物理、化学、科技、数码方面的发展都是极具前景的。它的出现为科学界带来极大的贡献,机械强度高,导热和导电功能极具优势,原材料来源即石墨也相当丰富,是制造聚合复合物的最佳无机纳米技术。由于石墨烯的运用很广泛,导致在工业界的发展存在很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制作过 程规模浩大,所以应该将其合理地分散到相应的聚合物内部,达到均匀分布的效果,同时平衡聚合物之间的作用力。 石墨烯的内部结构是以碳原子以sp2 杂化而成的,是一种单原子结构的平面晶体,其以碳原子为核心的蜂窝状结构。一个碳原子相应的只与非σ键以外的三个碳原子按照相应的顺序连接,而其他的π则相应的与其他的的碳原子的π电子有机地组成构成离域大π键,在这个离域范围内,电子的移动不受限制,因为此特性使得石墨烯导电性能优异。另一方面,这样的蜂窝状结构也是其他碳材料的基础构成元素。如图 1-1 所示,单原子层的最外层石墨烯覆盖组成 零维的富勒烯,任何形状的石墨烯均可以变化形成壁垒状的管状[1]。因为在力学规律上,受限于二维晶体的波动性,所以任何状态的石墨烯都不是平整存在的,而是稍有褶皱,不论是沉积在最底层的还是不收区域限制的。,如图 1-2 所示,蒙特卡洛模拟(KMC)做出了相应的验证 [3]。上面所提的褶皱范围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微观褶皱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静电,所以单层的会很容易聚集起来。同时,褶皱的程度也会相应的影响其光电性能 [3-6] 图 1-1. 石墨烯:其他石墨结构碳材料的基本构造单元,可包裹形成零维 富勒烯,卷曲形成一维碳纳米管,也可堆叠形成三维的石墨[7]。? Figure 1-1. Graphene: the building material for other graphitic carbon materials. It can be wrapped up into 0D buckyballs, rolled into 1D nanotubes or stacked into 3D graphite[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