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90年度以后提出的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度以后提出的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度以后提出的管理理论
20世纪90年度以后提出的管理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

1、理论出处、提出者、提出时间

答: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C. K. Prahalad & G. Hamel)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

2、理论提出背景

答: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3、理论主要容或基本观点

一、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 , 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

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

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

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二、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个准则:

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公司为用

户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能力。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标准之

一就是它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把本田公

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能力,而把其处理同经销商关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

核心能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用户能够看到或很容易就

理解到这种核心能力。用户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处,如显著的可靠性(汽车、摄像与录象机),形象的清晰度(摄像与录象机),使用的方便性(计算机)等等,而不是提供这些

好处的技术细节。

2、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过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是

算得上核心能力,经得起用户价值和特殊竞争力的考验,但是,如果无法想象能从该项能

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例如,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上的独特能力,使它能进入各种不同的产品——市场。

3、独特性:可合格地定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同竞争对

手的产品/服务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效用,而不是在产业围普遍存在的。它必须是公司

层次的、持续优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例如,本田汽车公司的汽车发动机,明显地优异于

其他汽车公司的同类产品,其独特性的形成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不是在短短的1-

2年或几年中所能形成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人员发现某种能力极其重要,在行业未引

起重视和发展,则可以把它定为“潜在”的核心能力,予以规划和开发。

4、难以模仿和替代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积累起来的,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

作用产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

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管理的基础在于核心能力具有生命周期。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产生,从企业部而言是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和知识的创新周期的互动关联所引致的;从企业

外部而言,是由外部环境的演化所制约的。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着重

扼要地阐明核心能力管理中的四项关键工作。它们是:核心能力的选择;核心能力的建立;核心能力的部署;核心能力的保护。

三、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的选择

核心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现有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决定着企业创造未来商

机的能力,因而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公司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

力时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种能力是否能给顾客带来新的利益;另一方

面是这种能力是否比现有能力向顾客提供利益来得更加有效。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时,应关注于在增加客户价值方面赢得领先地位,而不仅仅是某种特殊产品或“经营计划”。例如,索尼提出“口袋型”,导致了随身听(Walkman)、移动式CD放映机和“口袋型”电视的发明和创新。由此可见,为未来建立何种能力,先要考虑公司要提供和控制哪一类的顾客

利益。在这里,首要的是为顾客提供哪种特有的利益,然后再是考虑其技术上的可行性。

四、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的部署

为了使公司核心能力得到充分运用,或是在公司所属的各部门或经营单位(SBU)间

共享,或是进入新的市场,这就常常需要在公司部重新部署核心能力,将它从一个部门或

一个经营单位转入另一个部门或单位。在这方面有的公司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从而使它

们的竞争能力和效益出现很大差异。有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强的核心能力,具有许多世界一

流水平的科技人才,但却不善于依靠和运用他们进入新的市场和机会,使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效益差;相反,另有一些企业虽然拥有的核心能力不如上述那些企业强,但是却能充

分利用这种能力,把核心能力的载体适时从一个部门或单位转入另一个急需此种人才和能

力的单位,获得了更多进入新市场、新领域的机会,使企业的效益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

度成倍增长。因而要充分发挥既有核心能力的作用,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上

建立有效人才应用机制和制度。在思想认识上,要使人们认识到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

仅是产品之争、市场之争、资源之争、机会之争,而是各企业之间能力的竞争。不仅是拥

有能力之争而且是使用能力之争。竞争对手之间,谁能充分利用好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才,

谁将是竞争中之胜者。

五、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的建立

首先,建立核心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综合。为了有效地进行这种综合工作,必须有

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联系,因而建立和发展联系与沟通的网络,是提高综合能力的

重要条件。

其次,需要有掌握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这种人才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比这“专才”

更加重要。譬如说一个汽车公司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必须把广泛的各个技术领域,

包括燃烧工程、材料科学、电子学、流体力学等的有关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研制出具有

世界先进水平的传动链。在这里综合的能力,和发明与创造同等重要。

再者,建立核心能力同样需要讲求效率与效益。虽说建立核心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年

累月的工作,但如何更迅速、更经济地把核心能力建立起来,是建立核心能力工作的一个

重要原则。这里要把“外结合”这点牢牢掌握好。一方面要注意调动部力量作为建立核心能

力的主力军,在作“自制”和“外购”的决策选择时,要注意怎样能更有利于本身“核心能力“的

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经济、节约和迅速”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利用外部资源,包括:小规模的有目标的并购;特许证合约;合资经营;建立同盟;等等。不论何种

方式,目标在于经济地从外源(包括竞争对手那里)“借用”尽可能多的构成能力所需要的

技能和技术。

另外,建立核心能力,需要有长期的战略伙伴(联盟)。当今,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全

球市场已经建立,为更好利用外部资源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运

用“外力”方面,建立密切的长期战略伙伴(联盟),是当今世界各大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

战略措施。例如,法国的消费电子公司同日本JVC建立伙伴,从那里学习日本的先进制造

技术。这里必须指出的,在快速发展能力方面来说,从别人处学习与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

是同发明创新同样重要的。因为,采用“角色”和“榜样”的模式来建立新的能力,既可缩短时间,又可减少风险。

六、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的保护

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坚持不懈地防止公司核心能力不被消蚀和散失。核心能力的积累、形成是需要多年苦心经营、培植的,但若不精心管理和保护,核心能力的消蚀和散失是很

容易的。因而保护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造成核心能力领先地位丢失

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高层管理对保护企业核心能力健康地成长认识不足,掉

以轻心;由于注入资金不足而使核心能力枯竭;由于部门细分时把核心能力分散,以致无

人负责对核心能力的统一照顾和管理;在同战略伙伴合作过程中,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核心

能力交给了对方;或是在分出部分机构时,不经心地把核心能力也划给了(或卖给了)对方。

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能力,公司必须学会区别开不良经营业务和蕴藏在这个业务部门

中的潜在的核心能力。正确评价核心科技人才的业绩,并能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应有的报

酬和精神激励,也是保护和培植核心能力的重要措施。

七、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

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的竞争成功不再被

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一种以

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象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最关键因素,

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并把其运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和行为。因而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

2、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应围绕核心能力来进行:多角化战略作为企业寻求快速扩的一种战略被广为使用,许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涉足众多行业,但效果不佳。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界又兴起“回归主业” 的潮流,众多大企业纷纷把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而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求发展。这一切迫使人们去思考企业经营的边界在那里?以及如何决定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围?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则可以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

3、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理论超越了企业之间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部所有的战略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能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短视。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核心能力的投资风险和时间超过业务部门的资源和耐心,这个方面的明确追求可以促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的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及早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并及早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中。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管理理论

1.资源学派与核心能力理论2.学习型组织理论3.有关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论4.最新趋势 1.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 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

心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基本概念: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二).观点基本:(1)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2)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异质、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1990年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从组织的角度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阐释。作者认为,战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组织学习就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方法。对于企业的成败兴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作者也具体提出了成为学习型组织所必须具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的全过程,它整合其他四项修炼而成一体。对组织来讲,单独进行某项修炼并不难,但这并没有多少意义,必须把这五项修炼结合在一起进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二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练习题二 单项选择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D) A.提高人的积极性 B.提高管理水平 C提高企业盈利率D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学管理中能体现权利下放分权尝试的原理是(C) A差别计件工资制B职能原理 C例外原理D工时研究 3.泰勒认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B) A合适的操作流程B第一流的人员 C严格的规章制度D适当的管理人员 4.霍桑试验的证明企业中存在着(B) A正式组织B非正式组织 C自主管理的员工D社会人 5.霍桑试验标志着(A)的产生 A人际关系学说B管理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D运筹学 6.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即(B) A生产经营安全销售核算管理B技术商业财务安全核算管理 C技术经济安全财务核算管理D生产商业财务安全组织管理 7.法约尔提出的原则有(B) A5项B14项C10项D6项 8.组织理论之父是(D) A梅奥B法约尔C泰勒D韦伯 9.古典管理理论认为,人是(C) A复杂人B自我实现人C经济人 D 社会人 10.科学管理之父是(C) A韦伯B法约尔C泰勒C梅奥 11.一般认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A) A法约尔B韦伯C泰勒D巴纳德 12.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其作为基础的某种形式的(D) A职责 B 制度C管理D权力 13.提出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的是(B) A切削金属试验B霍桑试验C铁揪试验D搬运生铁试验 14.提出“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的是(D) A泰勒B巴纳德C韦伯D法约尔 15.法约尔的(A)强调在组织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A等级链原则B分工原则C程序原则D集中化原则 16.(B )是法约尔的代表作。 A《科学管理原理》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D《车间管理》 17.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是(D)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即:1994-1997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高通胀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1998-2002年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扩大内需,降低高失业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二次“软着陆”;2003年下半年至今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减缓物价上涨压力,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避免大起大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中国这些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践证明,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及相关宏观政策措施,解决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以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和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这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1994-199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适度从紧 1988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各地发生了抢购商品潮。于是中国政府从1988年的第四季度起实行严厉的“治理整顿”,利用各种手段紧缩投资和货币投放,结果使得价格的上升速度迅速下降。1990年零售商品价格降到只比上年上升2.1%,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1%。严厉的紧缩也引起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下滑。为了扭转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即放松。从1991年开始经济又加快增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号召加快改革和发展。“南方谈话”推动了新的改革热潮,也促进了经济的上升势头。在1992年国民经济新一轮高涨中,地方、部门、企业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但中央政府的领导部门对于推进改革显得消极被动,没有采取措施来推进财政、金融、国有企业等改革长期落后的部门。同时,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增长。各地把注意力放到了划开发区、铺基本建设摊子等方面,很快掀起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债券热、股票热、期货热等经济气泡,经济迅速达到过热状态。由此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通货膨胀开始攀升,并且在达到高位后长时间居高不下。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结果导致了比1988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3年6月,中国政府决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保

现代管理学之管理史

管理史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总结 管理理论出现前的管理实践及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与行为科学理论 管理理论丛林 近现代管理理论

时间理论特点 19世纪末以前各种管理思想 20世纪初-1930年古典管理理论标准化、制度化1930年-1950年人际关系学说重视人的因素1950年-1960年管理理论丛林全面、系统、精确20世纪60年代后战略管理长远 20世纪70年代后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参与20世纪90年代后学习型组织突破式改进、创新

?早期的管理实践及思想源于人类集体协作劳动的本能需要,是经验的代代传授 ?古典管理理论:工业革命提高效率 ?人际关系学说及行为科学理论:工人及工会组织发展;经济发展及周期性危机加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 应用 ?管理理论丛林:二战后,生产及组织规模急剧扩大,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 管理理论普遍重视

?战略管理:世界经济与社会环境发生新的变化,企业面对3C(变化,顾客,竞争)环境 ?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企业推广和普及全面质量管理带来产品竞争力 ?学习型组织: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进入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新的学习型模式。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案例:汽车的生产方式.doc

管理理论出现前的管理实践及管理思想 中国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有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公元前17世纪的商、周已形成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组织,出现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权力结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留下了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权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长城:公元前七世纪始至明万历年间(1573年)历时二千多年形成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六千七百多公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特点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集团化、金融国际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 第一,跨国流动的巨额短期资本同实物经济越来越脱节,变化大大决于实物经济的变化,严重“虚拟化”,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因此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种虚拟资本往往可以用较少的本金控制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千倍于己的资金,投向风险高、回报高、周期短的外汇、股票、期货以及衍生工具等市场。它们抓住某国经济结构中的弱点进行炒作和投机,且其流动不遵循实物经济的逻辑和规律,而主要受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左右。因此,表现为资本大规模的无序、不可预测的跨国流动;这种不受实物经济规律约束的虚拟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反过来对实物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国际并购、重组更加活跃,高潮迭起。80年代以前,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在东道国新建项目来形成生产能力,进入目标市场。80年代中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跨国投资则主要以兼并和收购方式实现,并一次次掀起并购热潮。通过同行业并购,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得以优势互补、增强实力,直接借助已有的资源和渠道迅速有效地进入和占领目标市场。据

统计,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并购约占全球并购总额的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占20%。1997年以购并方式实现流动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的58%,价值高达3420亿美元。欧元启动后,欧洲资本大市场的形成将迫使欧洲的企业、金融机构大规模合并重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资本追求利润和投资安全的双重属性,在跨国流动时表现得更加明显。外国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对投资地的安全和增值可能性进行评估和权衡的过程。从流向上看,约70%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向发达国家,30%流向发展中国家,且集中在少数社会政治稳定、政策完善宽松、经济发展较快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90、1995、l997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高达79.3%、70.6%和68%,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例分别为20.6%、28.l%和30.2%,且主要集中在拉美、加勒比地区和南亚、东亚及东南亚地区,非洲的份额极小。 第四,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的成功及其持续发展将更多地取决于能否便捷而有效地利用东道国的本地智力和社会综合资源(相对于自然国是否具有鼓励开发创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否拥有具备创造和创新潜力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是否拥有相关的配套产业和企业群,是否具备丰富资源而言)来加强其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东道的知识、智慧和信息等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管理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的领域。说它古老,是因为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知识的管理活动,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只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自发的,内容也比较零散;说它年轻,知识管理真正作为一门严格的管理开始被学术界系统研究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1.2.1 古代的知识管理 “知识的管理”与“知识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正式的“知识管理”之前,有知识管理的起源和“知识的管理”存在。 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明社会的最早时期。最早的知识的组织管理实践活动据称是在古巴比伦,“在叙利亚的爱伯(E b l a)地区发现了大量距今4000多年前的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档案(c u n e i f o r m a r c h i v e s),这些文献试图组织有关当时的文明、政府和商业的各种记录,从而保证里面记载的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能够顺利地一代代传递而不会丢失”。[56]这种保存知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古代大批藏书的出现,像最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藏书室就是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的并且存在了大约1000年。在藏书室的最顶层存放了500000多本全部是手写的书,而这些书的复制品被散布到了全世界。这种全手工的复制和散布非常耗时间,但正是依靠这种方式,古

代的很多知识才得以流传下来。 印度学者认为知识管理的历史十分久远,“仅就印度而言,知识管理的最初起源,并非在‘公司部门’这个环境之中,而是起源于《奥义书》。在《奥义书》中,知识管理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智者们,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以及追随者来进行的。‘知识获取’的方式则是通过观察和讨论来进行的;‘知识保管’则采取存入人们的大脑,或以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知识传播’则主要是通过演讲以及辩论的方式进行的”。[57]而《奥义书》是波罗门经典《吠陀》的形而上学的释义,文献形成的时期是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 古代知识的管理得益于语言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在文字发明之后印刷术发明之前,由于技术落后原因,文字的记录和保存都十分困难,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用一种木制有铁尖的笔在湿的土块上来记录,然后再烘干这些土块,但保存与携带不便。陶器的碎片等也曾被广泛用来写信件、帐目甚至作业,但是它们记载文字都有很多缺点。中国造纸技术发明并传播到西方后,大大推动了学术知识的记录与保存。随着古老文明的不断交替发展,人们在保存知识方面也作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希腊人和波斯人的很多知识都在伊斯兰帝国时期遭到了破坏,所以其知识主要是以阿拉伯语言被保存了下来,这些知识最终流传到了欧洲的一些修道院,在那里,翻译的技术和藏书科学都被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可是,由于它们仍然主要通过人工来复制和保存,知识的传播仍然是一件非常艰巨艰难的事情。[58]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20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冷战时代的结束,计算机尤其是个人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了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的显著特征。 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体现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主要有精益思想、核心能力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扁平化理论、超越竞争的战略管理理和最新趋势。 一: 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的产生背景 精益生产(LP—Lean Producti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P.沃麦克等专家通过“国际汽车计划(IMVP)”对全世界17个国家90多个汽车制造厂的调查和对比分析,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 精益思想: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使要保留下来的、创业价值的各个活动流动起来,让用户的需要 拉动产品成产,而不是把产品硬推给用户,暴露出价值流中所隐藏的muda,不断完善,达到尽善尽美。 ?精益思想的五个原则 (一)根据客户需求,重新定义价值 精益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价值只能由最终客户来确定。即价值只有在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客户需求的特定产品 来表达时才有意义 (二)识别价值流,重新制定企业活动 识别价值流的含义是在价值流中找到哪些是真正增值的活动、哪

些足叮以立即去掉的不增值活动,即浪费。精益思想要求价值流域中的 各个企业重新思考其经营方法,共同发现浪费,消除浪费。 (三)使价值流动起来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大批量生产等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 用持续改进、JIT、单件流等方法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四)依靠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理解拉动思想的最佳途径,要从一个实际客户表示对一件实际产品的需要开始,然后倒推至,把合意的产品交给客户所需要的各个步骤, 而不是把用户常常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他们。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 于能抛开预测,直接按用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五)追求尽善尽美 价值流中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彻底消除,浪费是被不断发现和具体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的价值流状况设定一个新的 目标,重新开始流动和拉动的过程,发现和消除更多的浪费,不断地持 续这改边过程。 二:资源学派和核心能力理论: 资源学派(1)进入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变化频繁性和程度增加,行业的利润高低不再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学者们发现,即便是处于利润水平低的行业,也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在经营绩效上也会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主张以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为战略制定基础的理论迅速兴起。密西根大学的普莱哈莱德( C.K. Prahald) 和伦敦商学院的哈默(Gary Hamel)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他们分析了一些世界上的知名公司后,提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各种核心能力的集合。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竞争力来自比对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建设核心能力的能力。他们还指出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对于顾客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难以模仿性等特点。2.资源学派(2)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战略的基础。另外,该学派假定各个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公司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这样,资源的差异性和公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独特的战略资源和对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理论产生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要掌握的问题: 一、行为科学理论 二、现代管理理论 一、历史背景 在经济学的课程中经常提到亚当·斯密的名字,这是因时古典经济学说作出了主要贡献。在他1776年发表的[论]一书中,他作出了对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巨大经济利益的光辉论断。所谓劳动分工,即将工作分一些单一的和重复性的作业。他以制针行业为例,得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因为它提高了每个工人的技熟练程度,节约了由于变换工作浪费的时间,以及有利器的发明和应用。今天广泛普及的工作专业化,无疑是斯密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20世纪前对管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产业革命,它开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在革命中,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并且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以纺织业来说,在有100个人的毛毯厂中,有些工人专门纺线,有些专门染色,这样工厂就能制造大量的毛毯,而成本比原来低得多。但是,在这种工厂之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保证手头有足够的羊毛用于纺线,向每个工人分派任务,指挥每天的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等。当在每个家庭中制作毛毯时,人们很少关心效?率,但有100个人时,如何使工人满负荷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于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了。 机械力的出现,大规模生产,随着迅速扩展的铁路系统。而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几乎没有任何政府法令的限制,这一切促进了大公司的发展。像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大 企业建立起来了。这些大企业需要规范化的管理。因此,规范化的管理理论在20世纪初叶也逐渐建立起来了。 二、古典管理理论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罗(1856~1915)简介:美国人,普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车床前的工人” 主要著作:《计件工资制度》(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 (2)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四条原则和三大实验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

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

管理原理作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请汇总

20世纪 8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请对这些新兴的管理理论进行综 述进入 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三四十 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 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美国企业从 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 , 日本企业也于 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 管理革命” 。其间, 企业再造 (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 (1993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 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的根本改造, 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 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 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一项活 动的价值贡献,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 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此外, 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 著有《企业 经营再造工程》 (1993 ,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企业文化”管理理论是 80 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源于日本 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 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 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 是全球普遍重视的战略管理之一。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 , 反映了当 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90年代以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理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信息与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资源提供了可能; 顾客的个性 化、消费的多元化决定了企业只有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 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 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这一段时间管理理论的研究发展更加活跃, 影响较大的有学习型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 1990年由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营造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 发挥员工的创造性, 建立有机的、柔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在这种组织中, 作为“教师”的领导者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时装发展与流行的研究报告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时装发展与流行的研究报告 20世纪最后十年的时尚界(1990~1999) 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能源危机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时装设计新主题。生态热不断升温,各种自然色和未经加工的本色原棉、原麻、生丝等织造物成为人们追捧的面料。 服装造型上,追求无拘无束和舒适感,因而休闲服和便装迅速普及。重叠穿衣再次成为时髦的穿着方式,内紧外松、内短外长成为流行。衣着开始简化,内衣外穿和无内衣现象愈演愈烈。 90年代出现的“中性风潮”即女装的男性化和男装的女性化,体现出男女社会角色的趋同的现实以及人们淡化性别差异,追求个性的思想,也体现了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著名设计师: 比利时设计师诺顿(Dries van Noten )和马丁﹒马杰拉大举进军巴黎,法国设计师长久以来缺乏新意,只剩戈尔蒂埃勉强支撑大局,不过巴黎仍是世界的时尚中心,每年两次的时装发布会,仍是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马丁﹒马杰拉比利时设计师,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他和诺顿同样毕业于比利时皇家安特卫普学院,他的第一份工作在米兰,从事流行分析,接着在法国设计师戈尔蒂埃旗下担任助手。1988年,他离职并自行创业,隔年在巴黎举办时装秀,立即受到瞩目。 马杰拉的作品充满实验风格,80年代的川久保玲掀起一股前卫风潮,马杰拉则更向前推进一步。马杰拉的作品富有创意,在他的设计中,裙子可以用西装布拼接毛衣直套到头顶,让头部和脖子结合为一……不过这些创意仅用于他自己的品牌产品中,1998年接任爱玛仕后推出的作品相对而言收敛很多,不过爱玛仕在他的主掌下的优雅风格,加上简洁的裁剪仍令人刮目相看。2004年开爱玛仕,结束了设计总监的生涯。 马克·雅各布斯 Marc Jacobs 有“坏孩子”之称的这位美国服装设计师,作为Louis Vuitton 品牌的设计师依旧我行我素:长发、纹身,一幅摇滚的打扮,在行为上也是如出一辙:如拒绝CFDA 奖,出席正式场合还是不加梳理的头发,脚上穿着网球鞋的模样。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赢得“纽约金童”的赞誉。 1963年4月9日,于纽约出生,16岁为Charivari 做过设计,活跃于54工作室1981年,毕业于Highof Artand Design ,后就读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与Robert Duffy 合伙组成Jacobs Duff Designs Inc 。1997年,加盟Louis Vuitton 为Artistic Director 设计总监。 让·保罗·戈尔蒂埃法国设计师,受英国“朋克女王”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影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分不产生了具有奠基人地位的治理大师,即 “科学治理之父”——泰勒(F·W·Taylor) “治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 1.泰勒的科学治理理论 泰勒重点研究了在工厂治理中,如何提升效率的咨询题,代表作是《科学治理原理》(1911)。 科学治理理论的要紧观点包括:(1)科学治理的中心咨询题,是提升 劳动生产率。工人和雇主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升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同时要使他们把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同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2)对工人的鼓舞,采取“级差计件工资制”。(3)把打算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先的体会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4)实行职能工长制。(5)在治理操纵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情形和咨询题是指各职能部门难以自身 调剂的或原权限中未列入的新情形、新咨询题。最高治理者应幸免处理治 理工作中的细小咨询题,而只有例外情形和咨询题才交由他处理,如此就 保证了最高治理者有时刻去考虑企业的方针政策、经营决策和人事任免等 重大咨询题。) 泰勒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咨询题的研究; 泰勒还第一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职员共享,而非加诸于职员,并把这一思 想叫做参与式治理。 2.法约尔的一样治理理论(“经营治理”理论与“十四项组织原则”) 法约尔的理论奉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治理与一样治理》(1916)当中。 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治理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治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2)治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等治理的14项组织原则;(4)治理5要素咨询题(打算、组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公务员考试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公务员考试,在进入21世纪之后,该项考试趋于成熟和稳定。每年都会在10月份国庆过后发布招考公告,一般来说公共科目笔试时间都在11月底(11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如果遇到其他较为重要的会议或者活动,可能会推后到12月初举行(如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就是在12月初举行的)。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年年底举行的考试都是下一年度的公务员考试,比如2009年11月底举行的公务员考试就被称为2010年公务员考试,这点对于考生选取参考书和教材尤为重要。 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以前公共科目笔试按A、B类职位分别进行。A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自行通知。从2006年开始,A、B类都要考一样的科目,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只不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别命题。 各个地方的考试科目都是地方自定的,一般都有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各有不同,北京、山东、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省的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黑龙江省的笔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要报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要注意查阅当地政府公布的招考简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目前就公务员考试改革的趋势来看,倾向于向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靠拢。 三、面试及心理测评 结构化面试 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 情景模拟 实际操作 无领导小组讨论 四、体检 组织体检 身体状况 五、考核 审阅档案、调查了解 品行、业绩 六、审批录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6 巴黎和会 ◇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 ◇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 苏联成立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 ◇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 ◇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8.9 慕尼黑会议 ◇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 ◇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6 中途岛战役 ◇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 联合国成立 ◇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 ◇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 匈牙利事件 ◇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 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年底苏联解体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现代园林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现代园林研究 刘玉华1 ,刘奎2  (1.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212400;2.江苏天容建设有限公司,江苏句容212400) 摘要 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西方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综合研究,从艺术、生态、文化、技术4个方面来概括其设计类型,进一步概括其常用的构图形式和设计风格。笔者认为这4种类型的设计思想偏重点各不相同:艺术思想可作为园林设计形式的资料库;生态思想可作为设计的科学依据;历史文化思想可作为设计的精神源泉;工程技术可作为实现园林艺术的手段。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思想;类型;特点中图分类号 T U9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1-05258-05Study on M odern W estern Gardens after 1990s L I U Y u 2hua et a l (J 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 ong,J iangsu 212400) Abstract The theories and p ractices of modern western landscape design since 1990s were studied .The design types were reviewed from 4as pects of art,ecol ogy,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en its common composition for m s and design style were summarized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emphases of the f our types were different .The art ideas could be used as the database of the garden design for m s .The ecol ogy ideas could be used as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The hist ory and culture ideas could be taken as the sp irit s ources of the design;The engineer 2ing technology could be used as the realization means of garden arts . Key words 1990s;W estern;Modern garden;Design;Idea;Type;Character 作者简介 刘玉华(1975-),女,山西吕梁人,硕士,讲师,园林工程师, 国家一级建造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9202201 西方现代园林是在继承西方文化与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历史来看,欧洲和美洲的园林同属于从古希腊发展而来的大系统。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主义园林;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园林;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在园林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了明显的特色。系统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西方现代园林对促进我国的园林发展将更有意义。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形式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清楚地呈现出 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艺术的思想和手法对于提升现代园林设计的艺术性起了很大作用,使园林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生态主义思想渗透到园林设计中,成为设计的科学指导;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想使园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得到平衡;现代工程技术和材料的运用使得园林设计出现更多全新的形式。 1.1 在现代艺术影响下,以创造视觉美为主的园林 现代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影响,对现代园林来说也不例外。在艺术与园林设计的种种联系中,形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思想上的联系。 1.1.1 从绘画中汲取营养,创造园林艺术。在艺术与设计 领域,绘画和平面设计由于自身的线条、块面和色彩很容易被转化为园林设计平面图中的一些要素,因而一直影响着园林设计的发展。 1.1.2 大地艺术与园林的结合。大地艺术与园林的结合没 有统一的风格,其作品手法多样,在不同的园林设计领域都有令人激动的创造。20世纪90年代以后利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主要有以下4种方式: (1)通过大尺度的地形和雕塑来创造园林空间,引导和 组织游览。在德国德莱尔希市城南的山坡上,设计师用456个木头圆柱组合成一个金字塔的造型,一条石板道路把这个 金字塔地标切割成2个完全相同的空间,作品建在2m 高的土台上,土台的倾斜角度与金字塔的倾斜角度完全一致,整个作品似乎是从地面长起来的,与环境融为一体(图1) 。 图1 德莱尔希市木柱金字塔 F i g .1 The st ake pyram i d i n D el a i erxi C ity (2)以大地为基底,用土石等自然材料创作主题化的大 地艺术作品,把自己的艺术思想反映到大尺度的作品中。 1989~1996年,以色列艺术家坦尼娅创作了“超越平坦大 道”、“平衡”、“沸腾”、“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窗口”4个大地艺术主题作品(图2)。 (3)地形的艺术化设计。园林设计师用主观的艺术形式 创造或改造园林地形,使艺术化的地形既能与环境协调,又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带来视觉冲击。艺术化的地形不仅能创造宏伟的景象,也可以塑造亲切的小空间。瑟尔霍尔斯特花园(Der Seelhorster Garden )是汉诺威市内的一个文化公园,花园的中心是一个湖,湖岸边的绿地中用石块砌出一个7层的锥形台地,在石头砌成的骨架内分层填土,然后在土堆的表面植草,形成一座人造山丘。土台的外轮廓是三角形,而用石块砌筑的层层线条构成了土台优雅的内部纹理,这件大地艺术作品成为这个花园的地标,令人耳目一新(图3)。 (4)大地艺术与生态主义的融合。德国科特布斯(Cott 2bus )附近的地下盛产褐煤,100多年来褐煤的开采留下了数 责任编辑 熊章琴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9,37(11):5258-526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