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师:说到公车上书,我们还得从1895年,大家回顾一下上一单元的内容,1895年发生一件什么的大事呢?

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

师:《马关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它又有哪些重大的影响呢?

生: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师:应该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古代,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忠诚的学生,日本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学自中国,这点我们可以从日本的和服、文字、传统建筑中看出来,但是,自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高于中国,并且逐步开始了它对中国的侵略。可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一场民族危机,这一事件对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触动很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车上书发生了。

2、经过

师:那么“公车上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呢?它的经过时怎样的。

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师:这次上书被称为“公车上书”,那么同学们知道“公车”是什么意思吗?

生: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的人都是举人,故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师:说到公车上书,不得不说公车上书的领导人康、梁,我们教材上有康梁的肖像图。有没有同学知道关于康梁的故事呢?

生:略。

师:康是广东南海人,他19岁时就拜了当时广东的一个有名的学者为师,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他逐步认识到了当时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早在1888年他就曾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危险,要求维新变法,但是这次上书也没有成功。

梁启超是当时出了名的神童,十一岁就中了秀才,17岁就中了举人,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很多人读一辈子书都只能考一个秀才。康有为在1888年上书后有了一定的名声,梁在听到康的学说后觉得他很有学问,便拜康为师,值得注意的是,梁拜康为师时,康还是秀才,而梁已是举人,举人拜秀才为师,这在历史是罕见的,这也着实说明了梁佩服康的学问。从此呢,梁就成为了康进行变法运动的得力助手。

3、意义

师:公车上书的奏折并没有传到光绪皇帝的手里,这次上书失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公车上书这个事情就是白干的,那么公车上书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它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揭开了威信变法运动的序幕。

师: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兴起呢?

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条件。

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办学会、创报刊、设学堂。

师: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维新派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方式来扩展这种影响呢?

生:略。

师: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归纳为办学会、创报刊、设学堂,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这些活动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强学会和它的机关报《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强学会的创建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政界名流的援助,像张之洞就捐了不少钱,但有一个人他想捐钱,却被康有为拒绝了,这个人就是李鸿章,李由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当时名声不好,康有为把李鸿章的加入会影响强学会的名声。

三、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

师:维新变法运动进行到该阶段还只是停留在宣传上面,也就是清政府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变法的要求,但是维新派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推动清政府变法,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光绪帝是什么时候接受主张,开始变法的,变法的过程和结果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二目,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师:百日维新的背景是什么?

生: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

师: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康有为又几次上次上书光绪帝,力陈形势危急和变法的迫切。这一次,康的上书终于是传到了光绪帝的手里,光绪深受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令康有为等人筹备。那么百日维新是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1898年6月11日

师:在这一天,变法就开始了。在变法中,光绪帝重用了康、梁、谭嗣同等维新志士。

2、变法内容

师:同学们请看到教材,变法的主要内容,书上把内容归结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四类,请思考,这四个内容分别有什么作用。

师:经济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师:我们看政治方面,这个允许官民上书的民是指哪些人。是指普通的百姓吗?

生:不是。是指资产阶级。

师:那么政治方面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师:那文化方面有什么作用呢?

生: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师:军事上呢?

生: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师:教材说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同学对照变法的内容,看看维新变法哪些内容触犯了顽固派和旧官僚的利益。

生: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改科举,废八股。

四、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戊戌政变

师:改革触犯了顽固派和旧官僚的利益,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是怎样破坏或者说阻挠变法的呢?

生:1、各省督抚,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大多对变法持观望态度。

2、慈禧免去翁同龢的职务,任命荣禄统率北洋军队。

3、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

师:各省督抚中,只有陈宝箴力行变法。

师:戊戌变法遭到了顽固派强大的阻挠,形式非常危急,这时候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了那个人身上?

生:袁世凯

师:袁世凯是荣禄的部下,而荣禄是慈禧的亲信,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这个人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从维新派自身来说,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而且他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手里没有实权,只能寻找外界力量的支持。从维新派的对手顽固派来说,他们力量强大,而且有实权。而袁世凯当时手里有军队,而且表面上倾向于维新派,面对当时的险恶态势,他们就选择了袁大头。

师:袁世凯向荣禄告密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是在哪一天。

生:9.21

师:这场政变称为戊戌政变,它标志着无需变法的失败。这场变法只维持了一百天,所以又称为百日维新。

五、意义和教训

师:历史的魅力在于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那戊戌变法有什么意义和教训呢?

生:戊戌变法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第三环节:读课外历史、增长见识、提高历史素养

我们本节课新课的内容就讲到这里,看到课本的史海拾贝,这里讲述了谭嗣同的一些事迹,请同学思考戊戌变法后,康梁都逃到了国外,谭嗣同本

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讲授的多,让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很少,小组讨论活动少。所以以后再设计课堂教学时,尽量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听不懂的不讲,提点本课重点和本节课相关的疑难问题),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学和记忆上,让学生学会自学。多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学会快乐、学会组织语言和自语。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设计二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

戊戌变法 材料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的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师:第七课戊戌变法 上一堂课我们学了地主阶级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成功没有?甲午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分子对时局是最敏感的,甲午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像西方习学,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这场变法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结果怎样? 首先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时间:1895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却轰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但上书最终没能到达皇帝的手中。公车上书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就此停止努力?没有。 我们来看戊戌变法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又进行了那些努力?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问》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组织了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努力使戊戌变法迎来了高潮—“百日维新” 同学们看到小字部分,下面我们根据小字请三个同学演一段历史剧: 舌战群儒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下令康有为筹化变法.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 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 才能富强.

第6课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中考历史复习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01新人教版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公车上书;《时务报》与《天演论》;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进而掌握系统整理历史事件的方法。 ◆通过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使学生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思想方法。 ◆通过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学习中,感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 ◆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挫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在维新变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顽固派为什么要镇压变法运动和戊戌变法留下的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讲授新课: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大大加深;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警醒了国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推动了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挺身而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课标导读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要点: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 ①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②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 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 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 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 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考演练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八上P33 识记 1、《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2、下列人物中,宣传维新思想并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部编本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7 课《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康有为再次上书; 2、康、梁组织保国会; 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4、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6、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教材分析: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 具体指什么人?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

第7课 戊戌变法(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7课戊戌变法两课时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巩固: 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 (1)原因:诱因: (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了) 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 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 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 1、新政危机四伏 (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 (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 (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 (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 2、戊戌政变: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并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客观:(1)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 (2)袁世凯暗中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3)变法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各省官员阳奉阴违。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维新遗产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形成; 2、国家的新政策,等自由,的风行,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各种、的创办,使文教事业发展; 4、近代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使人们的认知空间扩大; 5、、等运动风起云涌,引领时代新风。 6、维新运动开创 了,这是它贡献给时代, 也是它留给后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运动,也是一次运动。 2、爱国性:以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 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 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 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 事件的水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 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 命运,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 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 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 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 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 水平、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 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 运动持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 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 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 的传播。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 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理方法: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 (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授课人:曹六平杨帆 一、学习目标: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掌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三、自学提纲: 1.“公车上书”的背景 1895年春,签订,加深了民族危机,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 上书,请求变法图强,史称。 2.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及活动 ①代表人物: . . 等等。 ②变法的活动:(1)“”,从此序幕; (2)创办《》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定期集会讲演; (4)发动维新变法。 3.维新变法的内容。 时间:从年月至月 内容: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教育上; ④思想上:; ⑤军事上:。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结果) 维新变法触犯了以为首的利益,年月, 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变法历时天,又称为。 四、课堂达标 1.使康有为.梁启超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惊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B.鸦片战争失败 C.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2.与右图所示事件无关的人物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曾国藩 3.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4.在戊戌变法法令中,触动顽固派利益的内容是() A.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B.改革政府机构,裁汰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5.说“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以激励后人的维新变法人士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6、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政治原因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 7.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战争失败 B.公车上书 C.强学会的成立 D.光绪帝下诏变法 8.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A.开明地主 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9.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B.光绪帝没有实权 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 D.维新派策略失误 10、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11、“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14.观察两幅图片 请回答: ⑴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 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 ⑵1895年春,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⑶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7课 戊戌变法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1-07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知识链接】 区分历史名词: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学习过程】

二、识图学史 (1)图A 中的人物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他是 。 (2)图B 中的人物在牺牲前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是 。 (3) 图C 中的人物在公车上书后,又三次上书光绪帝。痛切陈述变法的重要性,使 光绪帝深为感动,让他全面筹划变法。他是 。 三、读史学史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请回答: (1)这些话是谁说的? (2)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 (3)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4)“贼”指何人? (5)为什么“无力回天”? (6)他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归纳小结】 序幕: 戊戌变法 高潮: 失败: 【当堂检测】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 A. 《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洋务运动 D.公车上书 A B C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②本课通过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历来崇拜英雄人物,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图片及生平简介。并向学生提问: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 “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 “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板书课题。 二、授课与活动: 1、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学生看图,回答。 师: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那么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多媒体播放公车上书相关视频,学生直观感受后作答。 师: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那么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

高中历史 教案《戊戌变法》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