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6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2-6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13/41

3.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计算方法:

12

s s s =+i p ?—第i 层复合土层上附加应力增量s 2—加固区下卧层土体压缩量s —复合地基总沉降量s 1—加固区压缩量

加固区压缩量s 1计算

(1)复合模量法:1ps i i i

p s H E ?=∑采用分层总和法与复合压缩

模量计算ps i E —第i 层复合土层的复合压缩模量

—第i 层复合土层的厚度H i ps i E 通常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即ps p s

(1)E mE m E =+-

14/41

i p ?—未加固地基在荷载p 作用下第i 层土上附加应力增量

s 0s i p ?—复合地基在荷载p 作用下第i 层土上附加应力增量

—未加固地基在荷载p 作用下的压缩量s μ—

修正系数(3)桩身压缩量法:

1p =s s 按桩体压缩量计算—桩端压应力p μ—应力集中系数b0p p ()

2p p p s H

E μ+=—桩身压缩量

p s —桩身材料变形模量p E H p 1(1)n m n μ=+-b0p 11(1)

s m n μ=+-

15/41下卧层土体压缩量s 2计算

计算原理:先计算加固区底面(下卧层顶面)压力(应力扩散

法或等效实体法),

再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压缩量(a )应力扩散法(b )等效实体法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 力学法、 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 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 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 时,见图6-5,表面位移w (x, y, o )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 E r P s 2 1μπ-?= (6-8) 式中 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 —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0); r —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 作用点的距离,2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 所示,设荷载面积A N (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 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 0(ξ,η)d ξd 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 点距 离r =22)()(ηξ-+-y x 的M (x, y )点的沉降s (x, y ),可由式(6-8)积分 求得: ??-+--=A y x d d p E y x s 22002 )()(),(1),(ηξηξηξμ (6-9)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 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 沉降已知又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0(ξ,η)=p0=常数,其角点C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2 1 bp E s c ω μ - = (6-10) 式中cω—角点沉降影响系数,由下式确定: ? ? ? ? ? ? + + + + + =)1 ln( ) 1 1 ln( 12 2 m m m m m cπ ω (6-11) 式中m=l/b。 利用式(6-10),以角点法易求得均布矩形荷载下地基表面任意点的沉降。例如矩形中心点的沉降是图6-6(b)中的虚线划分为四个相同小矩形的角点沉降之和,即 2 21 )2/ ( 1 4bp E p b E s cω μ ω μ- = - = (6-12) 式中cω ω2 =—中心沉降影响系数。 图6-7 局部荷载作用下的地面沉降 (a)绝对柔性基础;(b)绝对刚性基础 以上角点法的计算结果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柔性荷载下地面的沉降不仅产生于荷载面围之,而且还影响到荷载面之外,沉降后的地面呈碟形,见图6-7。但一般基础都具有一定的抗弯刚度,因而沉降依基础刚度的大小而趋于均匀。中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沉降可以近似地按绝对柔性基础基底平均沉降计算,即 A dxdy y x s s A / ) , ( ??= (6-13) 式中A—基底面积, s(x, y)—点(x, y)处的基础沉降。 对于均布的矩形荷载,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第三节 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一、弹性理论法计算沉降 (一) 基本假设 弹性理论法计算地基沉降是基于布辛奈斯克课题的位移解,因此该法假定地基是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线弹性的半无限体,此外还假定基础整个底面和地基一直保持接触。 布辛奈斯克是研究荷载作用于地表的情形,因此可以近似用来研究荷载作用面埋置深度较浅的情况。当荷载作用位置埋置深度较大时,则应采用明德林课题的位移解进行弹性理论法沉降计算。 (二) 计算公式 建筑物的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压缩变形达固结稳定的最大沉降量,或称地基沉降量。 地基最终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变形完全稳定时基底处的最大竖向位移。 基础沉降按其原因和次序分为:瞬时沉降d S ;主固结沉降c S 和次固结沉降s S 三部分组成。 瞬时沉降:是指加荷后立即发生的沉降,对饱和土地基,土中水尚未排出的条件下,沉降主要由土体测向变形引起;这时土体不发生体积变化。(初始沉降,不排水沉降) 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使土体积压缩而引起的渗透固结沉降,也称主固结沉降,它随时间而逐渐增长。(主固结沉降) 次固结沉降:是指超静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后,主要由土粒表面结合水膜发生蠕变等引起的,它将随时间极其缓慢地沉降。(徐变沉降) 因此:建筑物基础的总沉降量应为上述三部分之和,即 s c s s s s s ++=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目的:(1)在于确定建筑物最大沉降量;(2)沉降差;(3)倾斜以及局部倾斜;(4)判断是否超过容许值,以便为建筑物设计值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1、 点荷载作用下地表沉降

Er Q y x E Q s πνπν)1() 1(22 22-+-= = 2、 绝对柔性基础沉降 ?? ----=A y x d d p E y x s 2 202 )()(),(1),(ηξηξηξπν 0) 1(2bp s c E c ων-= 3、 绝对刚性基础沉降 (1) 中心荷载作用下,地基各点的沉降相等。 圆形基础:0)1(2dp s c E c ων-= 矩形基础:0)1(2bp s r E c ων-= (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要产生沉降和倾斜。 二、分层总和法计算最终沉降 分层总和法都是以无側向变形条件下的压缩量公式为基础,它们的基本假设是: 1.土的压缩完全是由于孔隙体积减少导致骨架变形的结果,而土粒本身的压缩可不计; 2.土体仅产生竖向压缩,而无测向变形; 3.在土层高度范围内,压力是均匀分布的。 目前在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方法是以无测向变形条件下的压缩量计算基础的分层总和法。具体分为e-p 曲线和e -lgp 曲线为已知条件的总和法。 1.以e~p 曲线为已知条件的分层总和法 计算步骤: (1)选择沉降计算剖面,在每一个剖面上选择若干计算点。 1)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尺寸,判断在计算其底压力和地基中附加应力时是属于空间问题还是采用平面问题; 2)再按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的性质(中心、偏心或倾斜等情况)求出基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 3)然后结合地基中土层性状,选择沉降计算点的位置。 (2)将地基分层:在分层时天然土层的交界面和地下水位应为分层面,同时在同一类土层中分层的厚度不宜过大。分层厚度h 小于0.4b ;或h=2~4m 。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 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时,见图6-5,表面位移w(x, y, o)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E r P s 2 1μ π - ? = (6-8) 式中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 r—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P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内N(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0(ξ,η)dξd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点距离r =2 2) ( ) (η ξ- + -y x的M(x, y)点的沉降s(x, y),可由式(6-8)积分求得: ?? - + - - = A y x d d p E y x s 2 2 2 ) ( ) ( ) , ( 1 ) , ( η ξ η ξ η ξ μ (6-9) 从式(6-9)可以看出,如果知道了应力分布就可以求得沉降;反过来,若 沉降已知又可以反算出应力分布。 对均布矩形荷载p0(ξ,η)= p0=常数,其角点C的沉降按上式积分的结果为: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任意荷载面;(b)矩形荷载面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在今年史佩栋教授赠寄给我的,他主编的《浙江隧道与地下工程》刊物上,我看到一篇高大钊先生谈差异沉降的文章,觉得非常好。里面的内容很实用,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差异沉降问题有很高的指导性,故将其推荐给大家。但采用照片或扫描版,不便于大家阅读和下载,而我的工作又很忙,没有时间,只好请一位技术人员将其打成word文档,发在下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同样原因,我没时间对打成的文章做仔细的校核,如有个别错漏,还请大家谅解。 同时在此向史佩栋教授、高大钊先生和《浙江隧道与地下工程》杂志社表示诚挚的感谢! 土力学若干问题的讨论 (网络讨论笔记整理)之四怎样计算差异沉降? ——沉降计算中的是是非非 本刊特邀顾问同济大学教授 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高大钊 执业之格考试专家组副组长 进20年来,地基基础设计的变形控制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最近5年来,由于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规定的必须计算沉降的建筑物范围扩大了,除了丙级建筑物中的一小部分之外,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要求计算建筑物地基的变形,沉降计算就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提出了对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行评价的要求,再加上审图要求在勘察阶段计算和不均匀沉降,沉降计算的一些是是非非就浮出水面,在网络讨论中也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课题。这些问题反应了对土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漠视,也反映了工程勘察中的一些最基本方法的失落,看来是人们在关注更高的精度,而实际上却在总体上失去了对建筑物沉降的总体控制。 1、在我工作地区,对于多层建筑(层数低于6层),由于相连建筑物的层数差而出现过墙体裂缝的现象,因此当地审图中心要求在正常沉积土的区域,对有层数错的建筑应进行变行验算。 我想问的问题是:在假定地基土为正常沉积土,其层位、特征指标等的变化均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差异沉降最大的两个点应该是两建筑物的接触部位点角点及较低建筑物的另一边的角点,也就是说,应该验算这两个点之间的差异沉降而按规范要求,则应该验算基宽方向两个角点下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考虑计算沉降量最大的两个点,则应验算相连两建筑物接触部位的两个角点县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而按上述条件,这两个点之间的差异沉降应该不大,那么这种验算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知道我的理解偏差在那里望给予指教! 答复:你对这种情况的沉降计算和差异沉降的计算,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下列两个问题。 1)对于如土所示的有层数的建筑物,根据规范的规定,应当计算存在高差处的角点b和与其相距1~2个开间处点d之间的沉降差,用以计算b~d之间的局部倾斜。而不是如你所说的计算存在高差处的角点b与高度较低的建筑物的另一端点c之间的沉降差。 2)第2个理解偏差是从你说的“应验算相连两建筑物接触部位的两个角点(a~b)下的差异沉降(或者倾斜)”这句话中看出的。为什么只能计算宽度方向两个点的差异沉降呢?规范从来没有规定只能计算建筑物横向两个角点的沉降差,而不能计算纵向两个角点的沉降差,横向和纵向的倾斜都可能进行计算。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汇总

6.3 常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这里所讲的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最终沉降量,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弹性力学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和考虑应力历史影响的沉降计算法。所谓最终沉降量是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完全稳定后的沉降量,要达到这一沉降量的时间取决于地基排水条件。对于砂土,施工结束后就可以完成;对于粘性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6.3.1 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方法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弹性力学计算方法是以Boussinesq 课题的位移解为依据的。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作用着一个竖向集中力P 时,见图6-5,表面位移w (x, y, o )就是地基表面的沉降量s : E r P s 2 1μπ-? = (6-8) 式中 μ—地基土的泊松比; E —地基土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E 0); r —为地基表面任意点到集中力 P 作用点的距离,2 2y x r +=。 对于局部荷载下的地基沉降,则可利用上式,根据叠加原理求得。如图6-6所示,设荷载面积A 内N (ξ,η)点处的分布荷载为p 0(ξ,η),则该点微面积上的分布荷载可为集中力P= p 0(ξ,η)d ξd η代替。于是,地面上与N 点 距离r =2 2)()(ηξ-+-y x 的M (x, y )点的沉降s (x, y ),可由式(6-8)积 分求得: ?? -+--= A y x d d p E y x s 2200 2 )()(),(1),(ηξη ξηξμ (6-9) 图6-5 集中力作用下地基表面的沉降曲线 图6-6 局部荷载下的地面沉降 (a )任意荷载面;(b ) 矩形荷载面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将随时间发展,其发展规律可以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数值分析来估算。但是由于固结理论的假定条件和确定计算指标的试验技术上的问题,使得实测地基沉降过程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较理论计算更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沉降观测资料的积累,可以找出地基沉降过程的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变形规律,还可以根据路基施工时的实测沉降资料和已取得的经验进行估算,是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根据经验沉降预测一般要经过3~6个月恒载(或预压)的观测才能建立。曲线回归法法是变形预测最常用的方法,德国无碴轨道的经验,认为当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时,所确定的沉降变形趋势是可靠的;当预测的6个月以后的沉降与实际沉降的偏差小于8mm 时,说明预测是稳定的,但要达到准确的预测还要求最终建立沉降预测的时间t 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式中: s(t): t 时间的沉降观测值; s(t=∞): 预测的总沉降。 通常利用沉降资料进行预测路堤沉降随时间发展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双曲线法 双曲线方程为: bt a t S S t ++=0 (3.3.2-1) b S S f 10+= (3.3.2-2) 式中:t S ——时间t 时的沉降量; f S ——最终沉降量(t =∞); S 0——初期沉降量(t =0);

a、b——将荷载不再变化后的3组早期实测数据代入上式组成方程组求得的系数。 沉降计算的具体顺序: (1)确定起点时间(t=0),可取填方施工结束日为t=0; (2)就各实测计算t/(S t-S0),见图3.3.2-1; (3)绘制t与t/(S t-S0)的关系图,并确定系数a,b见图3.3.2-2; (4)计算S t; (5)由双曲线关系推算出沉降S~时间t曲线。 图3.3.2-1用实测值推算最终沉降的方法 图3.3.2-2求a,b方法 双曲线法是假定下沉平均速率以双曲线形式减少的经验推导法,要求恒载开始实测沉降时间至少半年以上。 2 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由于固结度的理论解普遍表达式为:

《土力学》第六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

《土力学》第六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 第6章土中应力 一填空题 1.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时,计算深度是根据应力和应力的比值确定的。 2.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为:总应力σ=有效应力σˊ+孔隙水压力u ,土的和只随有效应力而变。地下水位上升则土中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 3.地基土层在某一压力作用下,经历时间t所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最终固结变形量之比值称为。 二选择题 1.对非压缩性土,分层总和法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标准是( D )。 (A) ;(B) ;(C) ;(D) 2.薄压缩层地基指的是基底下可压缩土层的厚度H与基底宽度b的关系满足( B )。 (A) ;(B) ;(C) ;(D) 3.超固结比的土属于( B )。 (A) 正常固结土;(B) 超固结土;(C) 欠固结土;(D) 非正常土 4.饱和黏性土层在单面排水情况下的固结时间为双面排水的( C )。 (A) 1倍;(B) 2倍;(C) 4倍;(D) 8倍 5.某黏性土地基在固结度达到40%时的沉降量为100mm,则最终固结沉降量为( B )。 (A) 400mm ; (B) 250mm ; (C) .200mm ; (D) 140mm 6.对高压缩性土,分层总和法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标准是( C )。 (A) ;(B) ;(C) ;(D) 7.计算时间因数时,若土层为单面排水,则式中的H取土层厚度的( B )。 (A)一半; (B) 1倍; (C) 2倍; (D) 4倍 8.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规范公式对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确定标准是( C )。 (A) ;(B) ;(C) ;(D)

9.计算饱和黏性土地基的瞬时沉降常采用( C )。 (A) 分层总和法; (B) 规范公式; (C) 弹性力学公式; 10.采用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时,式中的模量应取( A ) (A) 变形模量; (B) 压缩模量; (C) 弹性模量; (D) 回弹模量 11.采用弹性力学公式计算地基瞬时沉降时,式中的模量应取( C )。 (A) 变形模量; (B) 压缩模量;(C) 弹性模量;(D) 回弹模量 12.当土处于正常固结状态时,其先期固结压力与现有覆盖土重的关系为( B )。 (A) ; (B) ;(C) ; 13.当土处于欠固结状态时,其先期固结压力与现有覆盖土重的关系为( C )。 (A) ; (B); (C); 14.已知两基础形状、面积及基底压力均相同,但埋置深度不同,若忽略坑底回弹的影响,则( C )。 (A)两基础沉降相同; (B)埋深大的基础沉降大; (C)埋深大的基础沉降小; 15.埋置深度、基底压力均相同但面积不同的两基础,其沉降关系为( B )。 (A)两基础沉降相同; (B)面积大的基础沉降大; (C)面积大的基础沉降小;16.土层的固结度与所施加的荷载关系是( C )。 (A)荷载越大,固结度也越大 (B)荷载越大,固结度越小 (C)固结度与荷载大小无关 17.黏土层在外荷载作用下固结度达到100%时,土体中( D )。 (A)只存在强结合水; (B)只存在结合水 (C)只存在结合水和毛细水;(D) 有自由水 18.有两个黏土层,土的性质相同,土层厚度与排水边界条件也相同。若地面瞬时施加的超荷载大小不同,则经过相同时间后,两土层的平均孔隙水压力( A )。 (A)超荷载大的孔隙水压力大; (B)超荷载小的孔隙水压力大; (C)一样大 三、判断改错题 1.×,改“偏大”为“偏小”。 2.×,改“角点”为“中心点” 3.×,应取与土层自重应力平均值相对应的孔隙比 4.×,对一般土,应为;在该深度以下如有高压缩性土,则应继续向下计算至 处。 5.×,压缩模量应按实际应力段范围取值。 6.√ 7.×,沉降偏大的原因时因为弹性力学公式时按均质的线性变形半空间的假设得到的,而实际上地基常常是非均质的成层土。 8.√

沉降计算例题(试题学习)

地基沉降量计算 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称为建筑物的沉降量。 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 一、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 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目前最常用的就是分层总和法。 (一)基本原理 该方法只考虑地基的垂向变形,没有考虑侧向变形,地基的变形同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基本一致,属一维压缩问题。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e i、E s、a)进行计算,有: 变换后得: 或 式中:S--地基最终沉降量(mm); e --地基受荷前(自重应力作用下)的孔隙比; 1 e --地基受荷(自重与附加应力作用下)沉降稳定后的孔隙比; 2 H--土层的厚度。 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范围内,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然后按式(4-9)或(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S 。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即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 i

(二)计算步骤 1)划分土层 如图4-7所示,各天然土层界面和地下水位必须作为分层界面;各分层厚度必须满足H i≤0.4B(B为基底宽度)。 2)计算基底附加压力p0 3)计算各分层界面的自重应力σsz和附加应力σz;并绘制应力分布曲线。 4)确定压缩层厚度 满足σz=0.2σsz的深度点可作为压缩层的下限; 对于软土则应满足σz=0.1σsz; 对一般建筑物可按下式计算z n=B(2.5-0.4ln B)。 5)计算各分层加载前后的平均垂直应力 p =σsz; p2=σsz+σz 1 6)按各分层的p1和p2在e-p曲线上查取相应的孔隙比或确定a、E s等其它压缩性指标 7)根据不同的压缩性指标,选用公式(4-9)、(4-10)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 S i 8)按公式(4-11)计算总沉降量S。

第六章 土力学 课后习题

6-2. 现有两软粘土层(A 、B )都受到100kPa 的连续均匀荷载,土层厚 度1:2:=B A H H ,在A 层内孔隙比从1.060减至0.982;B 土层内孔隙 比从0.910减至0.850,已知当土的固结度达到50%所需的时间1:5:=B A t t , 问此二土层的渗透系数成何比例? 解:固结系数: Cv =k(1+e0)/rwav 又 Es = 1+ e0/av 在某级荷载下:ei=e0-h(1+ e0)/H (h 为压缩量) 固结度: U=St /s = h /H (p0/Es ) 时间因数:Tv = Cv t /HH 综上: Tv = kUp0(1+e0) t /HHrw(e0-ei) 由于 TvA =TvB 故 kAUp0(1+e0A)t /HAHArw(e0A-eiA)=kBUp0(1+e0B) t /HBHBrw(e0B-eiB) 代入数据得: kA /kB = 0.96 6-4. 某矩形基础,基底面积为2×4m ,基础埋置深度为1.7m ,作用在基底的垂直荷载(包括基础自重)为2400kN ,地基的地质资料如图所示,试求: (1)基底压力分布; (2)基础中心线上的附加应力(岩层以上); (3)用分层总和法求基础的平均沉降;

(4)固结度为60%时所需时间。 解:(1)A=BxL=2x4=8m2 e=M/N=200/2400=1/12m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要点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课外研习论文 学生姓名刘振林、靳颜宁、唐雯钰 学号 020*******、020*******、020******* 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1001班 指导老师李江腾 2012.09

目录 引言 (2) 1.地基沉降 (2) 1.1地基沉降的基本概念 (2) 1.2地基沉降的原因 (2) 1.3地基沉降的基本类型 (2) 1.3.1按照沉降产生机理 (2) 1.3.2按照沉降的表示方法 (2) 1.3.3按照沉降发生的时间 (3) 2.地基沉降的计算 (3) 2.1地基沉降计算的目的 (3) 2.2地基沉降计算的原则 (3) 2.3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3) 2.3.1分层总和法 (3) 2.3.2应力面积法 (6) 2.3.3弹性力学方法 (13) 2.3.4斯肯普顿—比伦法(变形发展三分法) (15) 2.3.5应力历史法(e-lgp曲线法) (17) 2.3.6应力路径法 (18) 3.计算要点 (19) 3.1分层总结法计算要点 (19) 3.2应力面积法计算要点 (19) 3.3弹性理论法计算要点 (20) 3.4斯肯普顿—比伦法计算要点 (20) 3.5应力历史法计算要点 (20) 3.6应力路径法计算要点 (20) 4.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地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及计算要点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学生刘振林,唐雯钰,靳颜宁 指导教师李江腾 [摘要]:本文介绍了六种地基沉降量的计算方法:分层总和法、应力面积法、弹性理论法、斯肯普顿—比伦法、应力历史法以及应力路径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计算要点。 关键词:分层总和法;规范法;弹性理论;斯肯普顿—比伦;应力历史;应力路径 ABSTRACT:This thesis introduces six kinds of foundation settlement calculation methods:layerwise summation method,Stress area method,elasticity-thoery method, Si Ken Compton ancient method,Stress history method,stress path method,and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ix methods. KEY WORD:layerwise summation method;Specification Approach;elastic theory;stress history; A.W.Skempton—L.Bjerrum;stress path 引言 基础沉降计算从来就是地基基础工程中三大难题之一,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还要把基础的沉降和沉降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地基沉降的计算在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阶段都非常重要。地基沉降量是指地基土在建筑荷载作用下达到压缩稳定时地基表面的最大沉降量。目前计算地基沉降的常用方法有分层总和法、规范法、还有弹性理论法、应力历史法(e-lgp曲线法)以及斯肯普顿—比伦法(变形发展三分法)、应力路径法。 中图分类号:TU478 文献标识码:A 1.地基沉降 1.1地基沉降的基本概念 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修建前,地基中早已存在着由土体自身重力引起的自重应力。建筑物和土工建筑物荷载通过基础或路堤的底面传递给地基,使天然土层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在附加的三向应力分量作用下,地基中产生了竖向、侧向和剪切变形,导致各点的竖向和侧向位移。地基表面的竖向变形称为地基沉降,或基础沉降。 1.2地基沉降的原因 由于建筑物荷载差异和地基不均匀等原因,基础或路堤各部分的沉降或多或少总是不均匀的,使得上部结构或路面结构之中相应地产生额外的应力和变形。地基不均匀沉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导致建筑物的开裂、歪斜甚至破坏,例如砖墙出现裂缝、吊车轮子出现卡轨或滑轨、高耸构筑物倾斜、机器转轴偏斜、与建筑物连接管道断裂以及桥梁偏离墩台、梁面或路面开裂等。 1.3地基沉降的基本类型 1.3.1按照沉降产生机理 (1)荷载沉降:外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 (2)地层损失沉降:采空区、隧道、地下工程和基坑开挖等产生的沉降。 (3)自重沉降:土体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沉降。 (4)水文沉降:由于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产生的沉降。 1.3.2按照沉降的表示方法

桩基沉降计算

桩基沉降计算 一、目前桩基沉降计算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桩基的计算方法 对于群桩基础(桩距小于和等于6倍桩径),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沉降计算方法,目前有两大类。一类是按实体深基础计算模型,采用弹性半空间表面荷载下Boussinesq应力解计算附加应力,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另一类是以半无限弹性体内部集中作用下的Mindlin解为基础计算沉降。后者主要分为两种:一是Poulos提出的相互作用因子法;第二种是Gedes对Mindlin公式积分而导出集中力作用于弹性半空间内部的应力解,按叠加原理,求得群桩桩端平面下各单桩附加应力和,按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沉降(如《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19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上述方法存在如下一些些问题: (1)实体深基础法,其附加应力按Boussinesq解计算与实际不符(计算应力偏大),且实体深基础模型不能反映桩的距径比、长径比等的影响; (2)相互作用因子法不能反映压缩层范围土的成层性; (3)Geddes应力叠加-分层总和法要求假定侧阻力分布,并给出桩端荷载分担比; (4)-所有的计算方法都依赖经验参数,以上计算方法均是以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计算的可靠性与经验系数关系密切;

(5)不能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对变形的影响。 2、旧规范沉降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旧规范的沉降计算方法——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的一个科学、实用的计算方法,能反映群桩基础的各因素对沉降的影响,如桩的距径比、长径比、桩数等。其存在的问题是对于长桩,特别是桩侧土较好的长桩基础,计算沉降量与实测值误差较大,统计结果发现计算值大,而实测值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上部结构的荷载借助于侧摩阻力传至承台投影面积以外,使桩端平面的计算附加应力远小于实际受力。而旧规范的经验系数依据局限于上海地区的资料,当时的超高层建筑很少,对应的长桩基础很少,经验系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调整的内容 新规范维持了旧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针对旧规范沉降计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 1、对于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调整了沉降经验系数。 2、桩的沉降计算考虑施工工艺的影响,原因是群桩基础的变形是桩基影响范围内土的变形,而不同的施工工艺对土的影响不同。 3、增加了单桩、单排桩、疏桩基础基础沉降计算。 三、规范推荐的计算方法 对于桩中心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础计算,新规范维持了旧规范的基本计算方法,规范共涉及8条,即规范5.5.6至5.5.13条,具体详见规范。

复合地基计算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 采用深层搅拌桩(干法)进行复合地基处理,处理土层为③层淤泥。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 sp f ,要求120 kPa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 不小于6.0Mpa ,沉降小于5cm 。 1、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深层搅拌桩(干法)复合地基初步设计时,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以下方法估算。 深层搅拌桩(干法)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由桩身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和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所提供的单桩承载力共同确定,二者中取小值。 (1)由桩身材料强度确定的单桩承载力(以桩径为500mm 为例): p k cu a A f R ,η= 其中:k cu f ,—与桩身加固土配比相同的室内加固试块无侧 限抗压强度平均值。初步取 k cu f ,=1.6Mpa 。 η—强度折减系数,0.20~0.30,取0.3; 经计算 ()kN R a 962/5.014.316003.02 =???= (2)由桩周土和桩端土的抗力所提供的单桩承载力: P p i n i si p a A aq l q u R +=∑=1 其中:a R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 si q —桩周第i 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③层淤泥si q 取6 kpa ;

p u —桩的周长(m ); i l —桩长范围内第i 层土的厚度(m ); a —桩端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一般可分别取 0.4~0.6,承载力高时取低值,本工程取0.6; P A —桩的截面积(m 2); p q —桩端地基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本工程取50 kpa 。 桩端为进入③层淤泥,按桩径500mm 、有效桩长10.0m 计算,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00.2kN 。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取(1)(2)的小值,即a R =96 kN 。 2、计算置换率 深层搅拌桩(干法)复合地基置换率可按下式估算: 17.0509.02 .096509.0120,,,=?-?-=?-?-=k s P a k s k sp f A R f f m ββ 以矩形布桩为例,则布桩为(1.1~1.2)m 2一根桩 其中:k sp f ,—深层搅拌桩(湿法)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m —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 k s f ,—桩间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取50 kPa ;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9。 3、复合地基压缩模量估算 复合地基压缩模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a 7.288.1)17.01(6.110017.0)1(sp MP E m mE E s p =?-+??=-+=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分析与说明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分析与说明 发表时间:2019-03-25T11:52:32.29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8期作者:李维鹏 [导读] 复合地基的设计主要关心的是承载力和沉降问题,实际工程中,存在很多承载力满足,而由于沉降过大而造成地基无法正常工作的案例,大量研究表明,复合地基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沉降进行控制的。所以对沉降的计算成了复合地基设计的关键。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理论分析方法也有试验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设计中如何甄别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既需要工程人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李维鹏 武汉科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武汉 441000 摘要:复合地基的设计主要关心的是承载力和沉降问题,实际工程中,存在很多承载力满足,而由于沉降过大而造成地基无法正常工作的案例,大量研究表明,复合地基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沉降进行控制的。所以对沉降的计算成了复合地基设计的关键。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理论分析方法也有试验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设计中如何甄别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既需要工程人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关键词: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0 引言 近些年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高度和建筑设计及施工难度不断地被刷新。建筑物难度的增加,对地基基础问题也带来的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促使地基基础设计的快速发展。 以前很多建筑由于建设楼层不高,功能简单,通常荷载不大,故通常将建筑物直接建在天然地基上,并且事实证明,这些建筑物至今仍很好的工作着。但是随着建筑高度越来越高,建筑形式越来越复杂,天然地基无法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就要采用其他的地基基础形式,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形式为桩基础和复合地基。桩基础是将上部荷载通过桩体传递给深部土层的基础形式,复合地基则是采用桩和土共同承载的形式,由于复合地基相对于桩基础具有费用低,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在建筑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复合地基的设计主要关心的是承载力和沉降问题,实际工程中,存在很多承载力满足,而由于沉降过大而造成地基无法正常工作的案例,大量研究表明,复合地基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沉降进行控制的。所以对沉降的计算成了复合地基设计的关键,本文就目前存在的沉降计算方法进行讨论。 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关于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目前现有文献提供的方法非常的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分为加固区与非加固区的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设计规范》所给出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思路是将地层分为桩长范围的加固区和下卧层的非加固区,对于加固区,先计算桩和土的复合模量,然后分层法计算加固区沉降,对于下卧层的非加固区,直接用分层法计算沉降,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将复合地基通过复合模量等效为均质地基,通过分层法进行计算沉降。 这种方法计算方法简单,参数较少,工程设计人员容易掌握,在工程中得到的大量的应用。 这种方法计算关键问题在于复合的模量的计算,规范中对于刚性和柔性桩复合地基采用桩的模量和土的模量加权的方式求解复合模量,对于像碎石桩这样的散体材料桩的复合地基采用对土的模量乘以修正系数的方法求解复合模量,该修正系数与桩土应力比和置换率有关,通常桩土应力比取2~4,具体取值可根据经验选取。 同时该方法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桩和土的模量确定时有困难,实际工程中,桩的模量通常取桩体材料的模量,桩体材料模量通常会比工程桩工作时的模量大,造成桩模量取值不准确。土的模量通常采用天然土的模量,而复合地基中的土,在桩施工过程中被挤密,模量大于天然土的模量,也造成土的模量取值偏小。还有关于散体桩桩土应力比的取值,多数根据经验取值,也会出现取值偏差。(2)计算桩体临界桩长的方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 当复合地基中,桩长增加到某一值以后,桩长继续增加,桩的承载力和沉降不再增加,可认为这一桩长即为临界桩长。通常可认为临界桩长处桩端应力为零。 这种方法首先需要计算临界桩长,临界桩长计算需首先假定桩土摩擦力分布型式,目前研究多采用三角形、折线形、组合形式等,通过研究有效桩长范围内,桩土受力平衡条件求解临界桩长,临界桩长通常与桩土模量比有关。设计时,如果实际桩长超过临界桩长,则可将复合地基分为三层计算,第一层为地面至临界桩长处,第二层为临界桩长至桩底处,第三层为桩底以下的下卧层。第一层土层的沉降,由于临界桩长处桩端截面压力为0,通过计算这个范围内桩体压缩量来计算沉降。对于第二层土,则采用通过计算桩土复合模量进而计算沉降的方法,第三层土即下卧层采用分层法进行计算。如果实际桩长小于临界桩长,则认为桩长变化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比较敏感则最好对实际桩长进行修改,使其达到临界桩长,进而使桩体更好发挥工作。 这种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临界桩长的计算,临界桩长的计算依赖于桩土摩擦力的计算,桩土摩擦力采用不同分布型式会得到不同的临界桩长,也有学者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和试验方法来分析临界桩长,具体计算采用哪种计算方法,需要慎重选择。但不管哪种方法,临界桩长的确定对于计算复合地基沉降至关重要。 (3)计算桩土等沉面的方法计算复合地基沉降 这种方法通常是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而采用的方法,该方法是将计算土层分为三层计算,第一层是土顶至等沉面的位置,第二层是等沉面至桩底的位置,第三层是桩底以下下卧层。 从上面计算思路不难看出,这种方法关键在于计算等沉面。等沉面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是和桩顶的向上刺入量以及桩底的向下刺入量有关。计算向上向下刺入量也需要对桩土摩擦进行假定,不同形式的摩擦力分布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 同时考虑向上向下刺入计算桩土等沉面计算参数非常多,计算量非常大,有些简化计算不考虑桩底向下刺入,仅考虑向上刺入,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一般要求

(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一般要求 1)一般情况下应加载至复合地基或桩体(竖向增强体)出现破坏或达到终止加载条件,也可按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加载。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复合地基或单桩(竖向增强体)承载力设计值的2倍。 2)承压板边缘(或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距离,以及承压板(或试桩)与基准桩、压重平台支墩之间的距离均不得小于2m,基准梁应有足够的刚度,基准桩打入地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m。 3)加荷装置宜采用压重平台装置,量测仪器应有遮挡设备,严禁日光直射基准梁。每个单体建筑在同一设计参数和施工条件下的测试数量不宜少于3组,并不小于总桩数的0.5%~1%;试验间歇时间不应少于28d;所有荷载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加荷计量装置均应每年送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率定,并出具合格证。 (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如下: 1)本试验要点适用于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采用方形(矩形)或圆形的刚性承压板,其压板面积应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通常取一根桩或多根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其计算方法见复合地基参数计算。承压板的中心位置应与一根桩或多根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的中心位置(形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重合。当同一工程的面积置换率为多种时,对于重要工程,应分别对几种置换率取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检测,对于一般工程可选择面积置换率相对较低,作用荷载相对较大的位置进行测试。 3)承压板底面高程应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相同。试验标高处的试坑长度和宽度,应不小于载荷板相应尺寸的3倍。基准梁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载荷板底面下宜铺设中、粗砂或砂石、碎石垫层,垫层厚度取50~150mm,桩身强度高时宜取大值。承压板安装前后都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应防止试验基坑开挖后受雨水浸泡或对压板下试验土层的扰动,必要时压板周围基土复盖3Ocm的保护土层。

第四章_土的变形性质地基沉降计算例题习题

4-1 设土样样厚 3 cm ,在 100 ~ 200kPa 压力段内的压缩系数= 2 × 10 - 4 ,当压力为 100 kPa 时 , e = 0.7 。求:( a )土样的无侧向膨胀变形模量;( b )土样压力由 100kPa 加到 200kPa 时,土样的压缩量S 。 4-1 解:( a )已知,所以: ( b ) 4-2 有一饱和黏土层,厚 4m ,饱和重度= 19 kN/ m 3 ,土粒重度= 27 kN/ m 3 ,其下为不透水岩层,其上覆盖 5m 的砂土,其天然重度γ = 16 kN/ m 3 ,如图 4 - 32 。现于黏土层中部取土样进行压缩试验并绘出e - lg p 曲线,由图中测得压缩指数C c 为 0.17 ,若又进行卸载和重新加载试验,测得膨胀系数C s = 0.02 ,并测得先期固结压力为 140 kPa 。问:( a )此黏土是否为超固结土?( b )若地表施加满布荷载 80 kPa ,黏土层下沉多少? 图 4 - 32 习题 4 - 2 图 4-3 有一均匀土层,其泊松比= 0.25 ,在表层上作荷载试验,采用面积为1000cm 2 的刚性圆形压板,从试验绘出的曲线的起始直线段上量取p = 150 kPa ,对应的压板下沉量S = 0.5cm 。试求: ( a )该土层的压缩模量E s 。 ( b )假如换另一面积为 5000cm 2 的刚性方形压板,取相同的压力p ,求对应的压板下沉量。 ( c )假如在原土层 1.5m 下存在软弱土层,这对上述试验结果有何影响?

4-4 在原认为厚而均匀的砂土表面用 0.5m 2 方形压板作荷载试验,得基床系数(单位面积压力 / 沉降量)为 20MPa/m ,假定砂层泊松比= 0.2 ,求该土层变形模量E 0 。后改用2m × 2m 大压板进行荷载试验,当压力在直线断内加到 140 kPa ,沉降量达 0.05m ,试猜测土层的变化情况。 4-5 设有一基础,底面积为5m × 10m ,埋深为 2m ,中心垂直荷载为 12500kN (包括基础自重),地基的土层分布及有关指标示于图 4 - 33 。试利用分层 总和法(或工民建规范法,并假定基底附加压力等于承载力标准值),计算地基总沉降。 图 4 - 33 习题 4 - 5 图 4-6 有一矩形基础,埋深为 2m ,受 4000kN 中心荷载(包括基础自重) 的作用。地基为细砂层 , 其,压缩资料示于表 4 - 14 。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的总沉降。 4-6 解: 1 )分层:,地基为单一土层,所以地基分层和编号如图。

土力学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基础沉降计算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土的压缩性与地基基础沉降计算》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土的压缩变形是有下述变形造成的:( ) A.土孔隙的体积压缩变形 B.土颗粒的体积压缩变形 C.土孔隙和土颗粒的体积压缩变形之和 2、土体的压缩性可用压缩系数a 来表示( ) A.a 越大,土的压缩性越小 B.a 越大,土的压缩性越大 C.a 的大小与压缩性的大小无关 3、土体压缩性e~p 曲线是在何种条件下试验得到的?( ) A.完全侧限 B.无侧限条件 C.部分侧限条件 4、压缩试验得到的e~p 曲线,其中p 是指何种应力?( ) A.孔隙应力 B.总应力 C.有效应力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当土为欠固结状态时,其先期固结压力Pc与目前上覆压力 rz的关系为:() A.Pc>rz B.Pc=rz C.Pcz< 6、从野外地基荷载试验p~s曲线上求得的土的模量为:() A.压缩模量 B.弹性模量 C.变形模量 7、在室内压缩试\试验中,土样的应力状态与实际中哪一种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一致:() A.无限均布荷载 B.条形均布荷载 C.矩形均布荷载 8、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时,附加应力曲线表示什么应力?() A.总应力 B.孔隙水压力 C.有效应力 9、有两个条形基础,基底附加应力分布相同,基础宽度相同,埋置深度也相同,但是基底长度不同,试问两基础沉降有何不同?() A.基底长度大的沉降量大 B.基底长度大的沉降量小 C.两基础沉降量相同 10、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有一层压缩模量很大的硬土层,按弹性 理论计算俯加应力分布时,有何影响?() A.没有影响 B.附加应力变大 C.附加应力变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