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韦努蒂异化-同化翻译理论

解读韦努蒂异化-同化翻译理论

解读韦努蒂异化-同化翻译理论
解读韦努蒂异化-同化翻译理论

解读韦努蒂的异化/同化翻译理论

【摘要】韦努蒂的翻译伦理理论在构筑“异化”/“归化”这一对二元对立的同时对它进行了解构。这一做法表明他遵循的是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议程,即首先将翻译思想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二元对立颠倒过来,然后通过新建对立的自我解构最终革除二元对立思维本身。

【关键词】韦努蒂理论异化/归化解构主义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社会哲学思潮和文艺理论批评的影响,西方就归化/异化的讨论起视阈、向度皆已发生变化,其研究不再停留在翻译内部如语言、问题、风格、语言文化等如何进行异化/归化转换这种提供翻译技巧的规定—指导性探讨上,而是拓展到翻译外部如翻译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大文化如何发生互动的一种描述—解释性研究上来。归化/异化问题因此跳出文本中心主义的纯语言转换的单一视界成为结构主义之后,尤其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异化/归化翻译内涵

韦努蒂表示他的异化翻译观来自于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那两篇“论翻译的不同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1995:99)的文章。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明确看到施莱尔马赫对直译的重视,但有三点我们可能无法否认:其一,施莱尔马赫并没有使用归化和异化这对术语,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从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看商标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13414354.html, 从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看商标翻译 作者:陈宣荣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4期 摘要:韦努蒂的“异化”和“归化”理论是处理文化信息的主要翻译策略,“异化”有益于彰显源语言文化特色,但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商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不同情况下,应针对性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避免造成文化冲突,同时兼顾到商标所蕴含的源文化特色和目标消费者的兴趣,从而达到推广产品的目的。 关键词:异化;归化;商标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2) 长期以来,翻译界对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作了大量探索和研究[1-3]。学者们认为,“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信息的两种重要策略,“异化”策略可以突显源文化特色、利于推销源语言文化,而“归化”策略则不利于源语言文化的推广。但事实并非如此。商标的文化特色鲜明。在商标翻译中,人们非常注重翻译技巧的运用,或注意到“异化”与“归化”策略的运用,但把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简单地加以等同。事实上,“异化”策略不只对应直译这一种方法,“归化”策略也不只对应意译这一种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外“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研究的不足,本文以商标翻译为例,将“异化”、“归化”翻译理论与各种翻译技巧 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厘清和改变人们对该理论的固有观念,从而对韦努蒂的“异化”、“归化”翻译理论建立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 一、韦努蒂的“异化”、“归化” 翻译理论受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启发,美籍意大利著名翻译家劳 伦斯·韦努蒂在处理翻译中存在的文化现象时,意识到不同文化间存在因碰撞而产生的霸权与反霸权之争,因此他在构建文化翻译策略时,从反对殖民主义的立场出发,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一书中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两种关于文化的翻译策略[4]。韦努蒂认为,异化策略旨在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 异表现出来,将目标语读者置于具有异域风情的源文化中,这样做有利于反对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而归化策略则是在翻译中摈弃文本的源语文化特色,使翻译后的文本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让目标语读者有种文化上回家的感觉[1]。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_陆少辉

青春岁月 2000年,郭先生发表的“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较系一、异化论简述 统地阐发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1813年,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其论文《论翻译论是进步的,在倡导国际平等对话的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同年的方法》中提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稍晚,他在专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中更系统地阐述了韦努蒂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异化翻译理论的来源、内容及其影响。至此,韦努蒂的“异化翻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当代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译”理论被基本完整地引进国内。 贝尔曼在1985年发表的论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中指出翻译是近年来,国内外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归化与异化。国内译界赞对“异的考验”,并对其作出了详尽的解释。他认为应该把异作扬并接受了韦氏异化论。以“韦努蒂”为篇名检索词在中国期刊为异去接受。在贝尔曼等人的影响下,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从1999到2011年有74篇文章标题中包含“韦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1995年,他在专著《译努蒂”。除了对他著作的书评之外,国内对韦努蒂翻译思想的讨者的隐身》中,将施莱尔马赫谈及的第一种方法称为“异化论很多是从哲学解构主义翻译观或翻译伦理角度深入剖析他的异法”,第二种方法称为“归化法”。 化理论。这说明国内翻译界对其理论的研究已从表层的语言操作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背景下和转入深层次的哲学考量。 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诞生的。异化论不仅仅是话语策略或词语刘英凯1987年发表了“归化——翻译的歧路”后,主张翻译选择的策略问题,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将焦点置于语言层面的要重视异化的观点成为主流。2002年,王东风表述了韦努蒂集中束缚,与翻译方法、外语文本的选择和读者的接受息息相关。异而深刻地探讨的“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二者间化翻译要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让读者尽可能多的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将二者之争引入最高点。他阐述了韦努蒂和罗解异国风情、异国文化和异国的语言特点,以丰富本族语言的表宾逊对异化翻译的定义。作者认为目前在国际译坛中,异化翻译达。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的声音要响亮些,归化派在理论上暂时没有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发展一种抵抗以目的与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2003年,许钧在其著作《翻译论》中对韦努蒂的理论持赞赏践,以体现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论是促进民族平的态度。他同意韦努蒂的观点: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形成文等、尊重各种文化的有效方式,在反对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化身份。对文化差异的压制会阻挡翻译的进步角色。 生态、提高译者和译文的文化地位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4年,任淑坤从“原创与翻译”“流畅与抵制”和“主流二、国外研究现状 与剩余”三个方面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阐释和评析。韦努蒂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库赛博士通过阿拉伯语译成英语的大量的的思想逆潮流而动,对翻译研究者开启了不同的思路。 案例的研究对比,阐述了他对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看2005年,刘亚猛明确指出韦努蒂的著作《翻译之耻——为存法。他认为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更有助于保持原文的身份。对异伦理的最终确立鼓与呼》让读者对韦努蒂陌生化。韦努蒂由一目标语读者来说,它是可靠信息的来源。异化翻译策略是一种丰开始构筑了“异化”与“归化”的二元对立,使“异化”翻译由富化的策略,克服了寻找不可译的文化项目对等词的难题,使得边缘发展至中心;同时又对其进行了解构。经过仔细审视《翻译翻译显性,更忠实;拓宽了目标读者的知识,丰富了目标语的语之耻》这本书,会发现韦努蒂推出了“存异伦理”和“化同伦言和文化系统等等。而这些正是任何翻译理想化的终极目标。他理”。这一组处于过渡时期的新概念把“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认为归化不仅剥夺了源语言文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身份,造成许译”之间的对立由策略和政治层面上升到了道德伦理层面。实际多重要信息的流失,而且剥夺了目标语文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上,这一举措使得这一二元对立不可避免的内在断裂和矛盾凸显获得的知识。库赛博士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异化翻译实实在在地出来。在刘亚猛看来,这实际上实现了该对立的自我解构,即触到了翻译的本质。 “归化”同样不可忽视。此时,韦努蒂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有赞成也有反对的题。 声音。皮姆在“韦努蒂的显身”中表明异化翻译理论的软肋在于2006年,封一函介绍了韦努蒂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夸大了翻译在集中化抑或标准化语言上的作用。他主要提出了三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个反对的观点:第一,即使译者拒绝采用流利的翻译方法,翻译体。他指出韦努蒂揭示了翻译话语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现状不可能得到改变;第二,归化策略的采用与源语和目的语文主义的实质,以此提出“抵抗式翻译”、“症状阅读”和“妄用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没有关系;第三,皮姆借用图瑞的干扰容忍度式忠实”诸种翻译策略。此举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法则,质疑韦努蒂的抗阻式翻译策略是否能经受实践检验。品行,也值得中国译学反思。同年,对异化论持否定态度的马会Crisafulli指出绝对二元论和错误的方法论是韦氏理论的两个主要缺娟在阐明异化论实质的基础上,以实例说明了该理论在翻译研究陷。首先,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不能促进民主文化交流,译者无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异化论没有考虑到文学翻译的目的和接法以韦努蒂倡导的方法成功地改变民主价值观。其次,极端异化受者的需求;其次,异化翻译能否改变英美国家的翻译状况值得不仅会导致本民族人们固有观念的加强,这种“怪异化”还将疏怀疑;第三,“流畅”的归化翻译具有普遍性,不仅仅是强势国远译文与读者的距离。再有,该翻译策略是针对将弱势文化翻译家的主流翻译方法。最后,她还指出了异化翻译的理论基础及其成强势文化时,用以抵制文化霸权。在将强势文化翻译成弱势文可能的负面影响。 化时,他质疑这一策略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还有学者从读者2007年,蒋饶华和张景华着重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1)的接受程度和译者选用翻译策略等角度进行评价。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的内涵;2)韦努蒂的译者著作权思想与其异三、国内研究现状 化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3)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是否属于解构 郭建中教授对异化翻译理论的介绍大约是国内译界最早的。 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陆少辉(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已有十几年之久,相关文章也不在少数。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尤其对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时间为线索对近几年的研究发展情况予以概述,以期对该理论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系统的认识,使读者在实践过程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试论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摘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英语翻译归化异化文化差异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10年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 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513414354.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安裕强机械电子工程2008203087 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翻译归化异化 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

翻译术语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