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

摘要

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目录

前言 (1)

(一)研究的背景 (1)

(二)相关文献综述 (1)

(三)研究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实践意义 (2)

一、秦腔概述 (3)

(一)秦腔艺术简介 (3)

(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3)

(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二、研究现状调查 (4)

(一)研究问题 (4)

(二)研究对象 (4)

(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5)

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6)

(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7)

(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7)

(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8)

四、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9)

(一)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 (9)

(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9)

(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谢辞 (15)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华侨们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笔者小时候村中经常搭戏台表演戏剧《辕门斩子》《大保国》等戏曲,而且笔者的父亲也是一名秦腔演员,所以从小听着秦腔长大,对秦腔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另外,笔者曾在一次庙会中见过“陕西周至县剧团”的秦腔演出,他们的表演让我对秦腔的喜爱进一步加深。这对我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启发与帮助。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找寻恰当的方式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笔者通过知网等文献检索出主题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的文献共有63篇,如:康红英(2016)在对信息化社会之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之中系统的阐述了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并以戏曲秦腔为例展开研究,阐述了秦腔的发展现状[1];乔全龙(2017)对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在当今社会如何保护秦腔艺术,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1[2];这些研究成果为笔者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从秦腔艺术文化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1摘自乔全龙,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J],戏剧之家,2017(18):40.

上仍有深入探讨的余地,以上学者的研究从现状来看,并未起到实际传承发展的效果,笔者针对以上情况展开进一步研究,以期探寻可行措施。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作为陕北地区重要的物质遗产,秦腔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推动民族的融合,将陕北民族特色发扬下去,将历史的瑰宝传承下去,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2;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对戏曲秦腔艺术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以期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发展;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2、实践意义

戏曲秦腔被列为了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是戏曲秦腔传承与发展的重点。研究戏曲秦腔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有助于促进戏曲秦腔艺术团在我国地区的表演与传承,促进民间艺术团的发展3。研究戏曲秦腔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并将文化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将民族文化展现给公众,使中华瑰宝永久流传。

2摘自戏曲内容播放量超70亿,小众艺术网络平台走向大众,行业新闻,2020.

3摘自贠龙军,试谈秦腔的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5(24):158-158.

一、秦腔概述

(一)秦腔艺术简介

秦腔主要是由七声音阶构成,但4的音高会比自然大调高一点,介于4与升4之间,所以听起来和自然大调会有一些区别。自然大调的音阶是1234567,相邻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全全半全全全,但是秦腔中34两个音的音程关系会比半音程大一点,比全音程小一点,简单来说就是把自然大调里面的4音升高二分之一音,所以听起来会很嘹亮壮阔[3]。秦腔选用了与自身风格很像的乐器——板胡,作为主奏与伴奏乐器,板胡在秦腔中的地位如同京胡在京剧中的地位同等重要4。秦腔的节拍应用较为灵活,分为散拍、一拍、两拍子、四拍四种。同时,秦腔大多弱拍进入,如此多变的节拍节奏有利于表达更为丰富的戏曲剧情。

(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秦腔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劳动成果及其背景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及其民族特色。秦腔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戏剧,是现代梆子腔的鼻祖。秦腔所展现的艺术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秦腔的表演凸显了炎黄子孙的气节[4]。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秦腔的起源说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有认为秦腔起源于秦代,也有起源于艺术文化较为盛行的唐朝以及起源于明朝的说法。随着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各式各样的艺术文化开始盛行,这也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出现及发展。根据史料记载,秦腔艺术文化兴盛于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等地经常可以看到秦腔表演;另外秦腔传唱于陕北、甘肃等地,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征。秦腔艺术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之中不断的发展,逐渐的成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隗宝。

4摘自蔡恒,浅析秦腔的音乐艺术性[J],北方音乐,2018, 038(019):42.

(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秦腔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国艺术文化之魁宝,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5]。戏曲秦腔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虽对戏曲秦腔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与助力,但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地域的限制,戏曲秦腔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现代说唱艺术以及摇滚艺术的盛行也大力冲击着戏剧行业,年轻人对于秦腔艺术文化不感兴趣,使得戏曲秦腔文化的受众群体减少,缺乏竞争力的秦腔表演越来越不受欢迎,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戏曲秦腔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关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事件,应不断探索秦腔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5。同时也是笔者研究的原因之一。

二、研究现状调查

(一)研究问题

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关乎民族文化的大事,秦腔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是民族精神的传承,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本课题的研究笔者查阅很多相关的文献资料,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秦腔艺术文化传承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对象

笔者为探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为研究对5摘自魏琳卜,浅析秦腔戏曲舞台人物的造型与角色的关系[J],牡丹,2018, 000(03X):P.52-53.

象,研究年轻人对于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秦腔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态度,以期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另外,笔者还与表演戏曲秦腔的老艺术家们进行了交流,了解秦腔艺术的表演特色及其演奏风格及其秦腔的传承现状,进一步了解秦腔艺术文化在我国当今社会大环境下的传承。

根据本论文要求,设计关于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况的调查问卷,随机的选取100位年轻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戏曲秦腔的了解,喜爱与学习意愿的程度等等。如下表一所示:总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7份,有效问卷96份,能为本文研究提供有效支撑。

表1:问卷发放情况

选取的人员发放份数回收份数回收率(%)有效问卷有效率(%)青年男性 55 53 96.36% 52 98.1%

青年女性 45 44 97.77% 44 100%

(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根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需要,利用了文献调查法从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并在维普网、中国人民教育、知网等各大网站查找资料,了解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理解与认识,并对其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利用对秦腔演员进行访谈,了解秦腔的表演形式,学习难度,就业与薪资以及传承与发展的情况;并了解秦腔传承之中所遭遇的困境6。

利用实地观察法去观看戏曲秦腔的表演,观察秦腔的表演特征及其风格,乐队中的乐器,各种角色。

首先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来获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寻找可以研究6摘自赵兴波,弘扬非遗文化,传承秦腔艺术——学校秦腔艺术进课堂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9(8).

的新方向。其次针对于本课题查阅资料,制定调查问卷,选取年轻人为调查的对象发放问卷;再次,向戏曲秦腔表演的老艺术家进行请教,了解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7];最后通过调查以及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在当今时代,人们受到西方艺术文化歌剧,流行歌曲,舞蹈的影响,戏曲秦腔的演奏风格较为单调,秦腔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面临了很大的困境,另外,年轻一代对戏曲秦腔的表演没有兴趣,认为该种表演方式过时,观众对这种表演还不买账,这些都影响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秦腔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如下表2所示;戏曲秦腔也由于现代科技、西方文化及说唱等表演方式等的冲击,观众减少,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根据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年轻人对于秦腔基本不太了解,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秦腔,这些都不大利于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较为恶劣的发展环境阻碍了戏曲秦腔的传承,秦腔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具体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年轻人对于戏曲秦腔的了解情况统计(N=96)

总人数非常了解了解从来没有听过

人数 96 22 35 39

百分比 22.91% 36.45% 40.64%

(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国外一些优秀的艺术文化也让传统艺术秦腔承受了很大的挑战,比如追求潮流追星的当代青少年,受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追求一些时尚主流的文化,现代表演方式开始充斥在各大媒体之上,现代社会的艺术氛围对于戏曲秦腔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根据戏曲秦腔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调查问卷,发现认为影响秦腔传承与发展的原因之中,秦腔文化与现代艺术氛围的矛盾占一半,现代艺术氛围

严重冲击着秦腔艺术文化的发展;在与秦腔表演老艺术家交流时,老艺术家告知:“为获得观众,在秦腔的表演时都加入一些现代年轻人所喜欢的表演风格”[8]。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成为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阻碍。如下表3所示:

表3:为当前戏曲秦腔发展传承受限的原因分析统计表(N=96)

指标总人数环境恶劣现代艺术氛围的矛盾重视度不够

其他

人数(人) 96 23 48 25 0

比例(%) 23.95% 50% 26.05% 0 (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戏曲秦腔极具民族音乐特色,是我国重要的民间戏剧表演方式7。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至今的见证,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保护秦腔,但是,政府对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忽视了戏曲秦腔的生存状态,并没有确切实际的支持来保障戏曲的发展与传承,戏曲秦腔多流行于民间,社会团体及政府对于其关注度不够,戏曲秦腔的发展只能依靠戏剧艺术团的演出带动,这些都不利于戏曲秦腔的发展[9]。笔者根据调查问卷发现,年轻人对于戏曲秦腔的传承与发展极其不重视,多数人压根不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这使得戏曲秦腔的传承困难重重。如下表4所示:

表4:戏曲秦腔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统计表(N=96) 指标非常重视重视一般不重视极不重视

人数(人) 11 26 39 14 6

比例(%) 11.45% 27.08% 40.625% 14.58% 6.265%

7摘自杨荔,民族特色音乐元素在影视中的应用[J],芒种,000(003):P.123-124.

三、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戏曲秦腔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秦腔艺术文化既能让我们了解陕北地区的民族特色,也能让戏曲秦腔免受灭顶之灾,秦腔是中国艺术文化之魁宝,它需要被传承下去!那么该怎样让秦腔文化继续传承,怎样让中华之瑰宝不会被历史遗忘,让秦腔绽放光彩是我们中华儿女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科技技术及西方传统文化的冲击之下,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进一步保障文化的传承,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10]。在现今大数据网络时代下,该如何让秦腔传承发展下去呢?我们需要市场,将秦腔商业化。

(一)增加秦腔文艺演出

增加秦腔的文化以演出,政府等机构鼓励秦腔的表演,给予演出费用8;其次将优秀的戏曲秦腔与企业文化之间建立联系,通过企业文化的力量开发传统文化的市场,保证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11];通过开发市场来保证戏曲秦腔得以传承,经常进行文艺演出,利用商业化市场让人们关注秦腔艺术文化,让秦腔走进人们的生活,贴近人们的日常活动,去保证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间应该在过年,庙会等传统节日与宗教活动中多进行秦腔艺术文化的演出,让大家能多接触到秦腔,能多了解传承艺术文化,让人们喜爱戏曲秦腔,促进秦腔的发展。

(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为保障戏曲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可以通过秦腔艺术进课堂来学习秦腔艺术文化,储备后备的人才力量,保障秦腔的发展[12]。教育行业应该在学校音乐课堂中加入戏曲秦腔的表演与赏析,让学生了解秦腔艺术文化,让学生们喜爱秦腔,让

8摘自刘天利,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 22(5):92-95.

秦腔后继有人,从而进一步传承戏曲秦腔艺术文化,让优秀的发扬光大,让戏曲秦腔艺术文化得到传承。可结合当地的学校,每隔周请老艺术家们利用音乐课堂赏析课、音乐素养培训等形式将其自然的融入学生学习中,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戏曲秦腔,热爱艺术文化,传承文化,使戏曲秦腔艺术文化后继有人,也能让秦腔艺术家们获得一定的报酬,让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以保证戏曲能够走得更远,让秦腔艺术代代相承。

(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可以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发展成一种文化产业,政府介入,用多媒体的方式去做宣传推广,增加产业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推广宣传与销售能力。让秦腔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让人们去喜爱戏曲秦腔艺术文化才是秦腔发展与传承的关键所在[13];1、用网络推送方式保留更多现有演艺资源于网络,避免资源流失2、通过此种方式让老艺术家们也能做到低成本高效推广,吸引年轻人学习继承秦腔3、利用网络逐渐得到的流量、传播度,让政府更重视秦腔传播的综合价值,有机会投入资金加强更高品质的秦腔艺术宣传和推广。

结语

综上所述,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年轻一代的血液,迫切需要更多推广发扬的机会。若能通过增加文艺演出,让大家多接触秦腔,通过秦腔艺术进课堂,储备后备的人才力量,保障秦腔的发展。通过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保留更多现有演艺资源于网络,让老艺术家们低成本高效推广,吸引年轻人学习继承秦腔,让政府重视传统艺术文化,得到资助,以促进秦腔文化的传承,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戏曲秦腔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陕北地区特色的名族音乐形式,其嘹亮的演唱方法展现了当地人们的质朴与热情,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艺术特色。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是我国名族音乐继承与发展,所以中华儿女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秦腔文化,让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不要被历史遗忘,国家也要发挥行政手段去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戏曲秦腔会再次绽放光彩。本研究是基于目前我国目前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探究,在研究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今后会利用更多时间进行拓展研究,以加深对秦腔这一传统瑰宝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康红英,信息时代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秦腔、陇剧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10):71-74.

[2]乔全龙,秦腔的发展与传承保护[J],戏剧之家,2017(18):40.

[3]霍云云,天水市麦积区琥珀镇秦腔文化的传承研究[D],兰州大学,2018.

[4]张晓露,蒲淑语,浅析秦腔进校园的意义及可实施性——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3):32-50.

[5]春丽,何桑,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秦腔事业——陕西省第一批秦腔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展演活动综述[J],当代戏剧,2009(04):25-26.

[6]周沐春,从中路梆子看秦腔北移过程中的嬗变[D],山西师范大学,2016.

[7]王芳,霍云云,秦腔文化的传承与乡村社会生活——以天水市麦积区琥珀镇为例[J],西部学刊,2019(19):109-114.

[8]李振中,论秦腔的传承与发展[C],三秦文化研究会年録(2008),三秦文化研究会,2008:148-150.

[9]田艺超,浅谈秦腔发展与传承[J],戏剧之家,2019(17):26.

[10]丁丽琼,浅析秦腔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22):175-176.

[11]严雪莹,秦腔在信息化时代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04):156.

[12]刘睿园,张欣,互联网时代下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7(12):19-21.

[13]张茜,杜一航,浅析秦腔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与发展[J],西部皮革,2018,40(02):142-143.

附录:

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调查报告!本问卷是匿名填写,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想法与情况进行填写,调查结果仅作为研究使用。非常感谢您的帮助与支持!

1、您的年龄范围是多少?

A.20岁以下

B.20-25岁

C.25-30岁

2、您了解戏曲秦腔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

C.从来没听说过

3、您了解戏曲秦腔的方式是什么?

A.戏剧团戏曲秦腔的表演

B.电视等媒体

C.老一辈的描述

D.学校或课本知识

F、其他方式

4、您喜欢戏曲秦腔吗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5、您不喜欢秦腔的原因是什么?

A、表演方式或语言艺术不了解

B、表演内容过时

C、演出氛围不喜欢

D、其他原因

6、您喜欢秦腔的原因?

A、喜欢秦腔的表演方式

B、热爱民族文化

C、老一辈人的影响

D、其他

7、您认为当前戏曲秦腔发展传承受限的原因是什么?

A、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B、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C、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D、其他

8、您认为现代社会人们学习戏曲秦腔有必要吗?

A、有必要

B、有一定必要

C、完全没必要

9、你认为如何传承与发展戏曲秦腔艺术文化?

A、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让大家多接触秦腔

B、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去培训后备力量

C、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大家对秦腔的积极性

D、其他方式

10、您对于戏曲秦腔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如何?

A、非常重视

B、重视

C、一般

D、不重视

F、极其不重视

11、您是否为戏曲秦腔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A、非常愿意

B、愿意

C、不愿意

D、无所谓

12、请具体阐述一下您对戏曲秦腔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建议

谢辞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那么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呢?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教学文案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通过选修本门课程,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通过老师对戏曲的讲解,我更好地提高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我们这方面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纵观戏曲的历史,戏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很繁盛的一种文化形式。从平民百姓到官宦之家都喜欢,而且很多人都懂。戏曲从诞生起就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很广

泛的民间性的特点。戏曲虽然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表现的也多是忠孝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但是却反映了几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传统戏剧里蕴涵着传统的价值评判,传递着一个时代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又拥有中国独特的表演体系。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来源和生长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有着我们传统血脉的根本,是一种文化的源。因此,欣赏戏曲,更多的是欣赏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也说明了戏剧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戏剧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戏剧艺术的审美特性,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戏剧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中国戏曲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并且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我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的存在价值及传承方式 ——以秦腔为例 汉语言文学1班郭子婷 201430040139 摘要: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星,它自出现在人类文明起便已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它所具有的虚拟性、综合性、写意性都因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和昆曲外,地方戏曲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孕育自己的土地上闪耀着不一样的光芒。虽然地方戏的历史都比较短,主要在20世纪初开始活跃于各地的戏曲舞台上,包括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它们都从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当地浓厚的乡土特色,往往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地方戏曲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下降,人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喜欢欣赏地方戏曲了,能够接下前人戏班衣钵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然而地方戏曲在当今时代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呢?又应该怎么把它们传承下去呢?地方戏曲实际上在当代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许多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在今后保留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地方戏曲;文化价值;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戏曲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早在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便成为国际上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之一。由于与西方的戏剧在服装、舞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形成了区别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兼具表演与歌舞的艺术文化。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王国维先生认为中国戏曲实际起源于巫觋歌舞,也就是与巫术有关,而对于西方的戏剧起源存在着一种广泛认可的学说,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仪式的说法。由此可见,实际上不管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戏剧的起源都与巫术、祭祀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也正说明了戏曲来源于人民的生活,若想传承下去,也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人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观者,戏剧在保留传统优秀剧本的同时,也要添加能吸引人民眼球、满足人民兴趣的元素。地方戏曲实际上更符合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地方戏曲的不同特色也往往是因为各地环境所造成的地域性格、兴趣不同而形成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地方戏曲反而取代昆曲、京剧成为人民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但把视线放在当前,随着其他娱乐方式入侵人民的生活,地方戏曲的

我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我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一、中国戏曲的简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由文字、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门戏剧艺术。它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在我的印象中,戏曲文化一直是我国艺术宝库里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中华名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了解﹑继承和传播这笔文化。也许你并不擅长表演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欣赏它﹑喜爱它。也许你并不擅长品味它,但这并不妨碍你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中国戏曲的特点与赏析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这种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对中国戏曲的赏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欣赏角度,所以戏曲的赏析也很难有

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也说明了赏析中的两种境界。所谓“看热闹”,也就是看到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往往注意离奇的故事以及热闹的打斗场面等。所谓“看门道”,就是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冲突、人物形象、舞台对话以及各个剧种的特定表现技巧作充分的玩味与鉴赏,看到真正的美学价值。这就需要鉴赏者有健全的文化感官、广博的艺术修养和鉴赏的情感动力。总而言之,不管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都是对戏曲赏析,赏析者也都能从戏曲中品出各自的味儿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特性,使得中国戏曲雅俗共赏,不仅被文人墨客所称道,也能广泛地流传于平常百姓之间。 三、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今天,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音乐和舞台美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戏曲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如何能真正地被80后90后乃至世界所接受 首先,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一批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新路的、有才华同时热爱戏曲事业的创作人员来提供优秀的戏曲剧目和演出剧本。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给戏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革新。 其次,戏曲的发展和一批对艺术不懈追求的舞台表演者也密不可分。没有一批拥有观众群的戏曲艺术家,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也无从谈

戏曲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512592326.html, 戏曲传承 作者:王梅娟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4期 摘要:近几年,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都对戏曲艺术的发展给予了强烈关切,陆续出 台了一系列戏曲传承帮扶政策,开展了一系列帮助戏曲发扬与传承的项目。本文将从相关政策入手,浅谈近几年江苏省在戏曲传承方面的一系列探索和成绩。 关键词:戏曲;戏曲传承;戏曲政策 中图分类号: J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089-01 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65年后的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各部委以及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5年7月2日,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名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的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入选名单。在江苏省内,一系列相关扶植政策也毫不落后:2012年,江苏省文化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发布了《关于繁荣舞台艺 术的意见》,为江苏省戏曲发展的前景做了统筹指导和科学规划。在此之后,江苏省各剧团创作热情高涨,优秀剧目频出,被业内称为戏曲创作的“江苏现象”。①几年过去了,各项政策已经全面而深入地落实到了各个剧团,本论文将从政策解析入手,谈一谈戏曲剧团如何在好政策下成就好作为。 一、从经典剧目入手,促进戏曲传承 (一)保护地方剧种 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强调,从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相关部门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建立起地方戏曲剧种详细、准确的数据库和信息交流共享的网络平台。地方剧种代表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态度,是一片土地的文化标签。 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自元代戏曲成熟起至现在,国家层面上对戏曲种类自上而下的普查从未有过。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对戏曲艺术高度重视,但鉴于各种因素,也并没有对全国范围内所有的戏曲种类做出详细、严谨、科学、量化的统计,而如今的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方式,在深刻认识到戏曲艺术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发扬中国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后,建立起全国地方剧种信息库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戏曲保护传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② 江苏省是戏曲大省,地方剧种丰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剧种:(1)昆曲,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也叫“昆山腔”、“昆曲”、“昆剧”,起源于昆山;(2)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曲”(也叫“无锡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戏剧是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既有文学的色彩与修辞,也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和立体感。我认为鉴赏戏剧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戏剧本身,而是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窥探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仰、宗教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对戏剧的了解并不多,仅以看过一些戏剧及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修《戏剧鉴赏》这门课时,观看了许多著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使我印象深刻。这部音乐剧中,人物通过对话、独白和歌唱表达内心想法,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嘶哑的声音,佝偻的脊背,丑陋的面容,让人心生同情和怜悯。艾丝美拉达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观众不然而然的喜爱和羡慕。弗洛罗的狡猾,虚伪,私欲,倒并不让人觉得是极其可恶,在我看来,这更是由社会的黑暗面所造成的,也是人物性格决定的,是人性中本来就潜藏的劣质的突出表现。原剧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作,原著揭露了当时法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讽刺君主的昏庸、社会的腐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字激发了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思潮运动和社会进步。再返回到98版《巴黎

圣母院》音乐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新版音乐剧已加入新的思想,着重表现了音乐美,舞蹈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倒没有了原著中强烈的反射与讽刺意味。我想这也是戏剧多样性的缘由之一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场景中的故事逐渐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浓厚的时代氛围,如同作者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文化革命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从一个小的角度,即以个人的角度来铺开整个故事,但隐隐约约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宏大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放在读者眼前。后来这个剧本由姜文导演成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剧作同时也是一部电影,以上两部剧作我都是先看的剧本,然后看的电影。虽然说当今社会影视图像比文字信息更吸引人眼球,但是剧本毕竟有剧本的优点。在看这两部剧作时,我都被其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了。在英文中,戏剧被叫做drama,而这个单词本身有“戏剧性的,曲折的”意思。戏剧之所以具有吸引人的魅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跌宕起伏的剧情,动人心魄的情节,陡转而至的结果。戏剧的曲折性、夸张的表现手法、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是它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戏剧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标志。 就以悲剧为例来说,悲剧中人们认识到世事的无常,命途多舛,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思想。亚里士多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浅谈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摘要: 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但是,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传统的戏曲音乐已经在慢慢的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使传统戏曲音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得到传承,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教育部2008年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试点中小学的一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并将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育界、戏剧界顿时引发了多种争议。作为一线工作的小学音乐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和戏曲教学的点滴经验,就“戏曲教学走进校园的的意义”做以下阐述:1、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2、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3、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4、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抵制不良文化,振兴戏曲艺术。 关键词: 戏曲校园素质教育好处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

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让戏曲走进校园,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这是基础教育对民族艺术应有的关注,也是社会在整体上对传统艺术更多尊重和敬意的表现。在刚过去的一年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让戏曲走进校园的意义。 一、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百多个剧种、二百多个曲种,这些剧种、曲种,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不同均独具风格、各有特色。如此众多的剧种、曲种的音乐汇合起来,就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把戏曲音乐引入校园就可以让学生去感受戏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戏曲音乐进而了解戏曲艺术以至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是这种自豪感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民族文化的素养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样热爱民族、祖国的感情,就会深深地铭刻于他们的心灵。 二、让戏曲走进校园,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表演才能。 小学阶段的戏曲艺术教育主要是了解和赏析。中国的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戏曲的形式、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制定以下政策。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二)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 (三)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建立地方戏曲剧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交流网络平台。 (四)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戏曲艺术,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鼓励地方设立戏曲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扶持本地戏曲艺术发展。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抢救性记录和保存。中央财政对老少边穷地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工作予以支持。 (五)传承保护京剧、昆曲。继续安排资金支持京剧、昆曲保护与传承。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计划。实施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做好优秀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工作。 三、支持戏曲剧本创作 (六)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实施戏曲剧本孵化计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戏曲企业的优秀戏曲剧本创作项目予以支持。中央财政支持开展“三个一批”优秀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通过“征集新创一批、整理改编一批、买断移植一批”,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国家艺术基金加大对优秀戏曲剧本创作的扶持力度。 四、支持戏曲演出 (七)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根据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把下基层演出场次列为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考核指标内容。 五、改善戏曲生产条件 (八)改善戏曲创作生产场地条件。把简易戏台纳入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范围。在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合理布局文化特别是戏曲演出空间,注重保护利用古戏台,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在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相关保护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利用成为特色鲜明的戏曲演出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浅谈戏剧艺术的现实作用 戏剧是艺术众多门类中的一种,它既有文学的色彩与修辞,也有舞蹈音乐的多样性和立体感。我认为鉴赏戏剧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戏剧本身,而是通过戏剧的表演形式窥探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价值观、信仰、宗教乃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我对戏剧的了解并不多,仅以看过一些戏剧及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修《戏剧鉴赏》这门课时,观看了许多着名的戏剧作品,其中《巴黎圣母院》使我印象深刻。这部音乐剧中,人物通过对话、独白和歌唱表达内心想法,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卡西莫多嘶哑的声音,佝偻的脊背,丑陋的面容,让人心生同情和怜悯。艾丝美拉达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使观众不然而然的喜爱和羡慕。弗洛罗的狡猾,虚伪,私欲,倒并不让人觉得是极其可恶,在我看来,这更是由社会的黑暗面所造成的,也是人物性格决定的,是人性中本来就潜藏的劣质的突出表现。原剧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作,原着揭露了当时法国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讽刺君主的昏庸、社会的腐败,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通过文字激发了民众的觉悟,推动社会思潮运动和社会进步。再返回到98版《巴黎圣母院》音乐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于原着的基础上,新版音乐剧已加入新的思想,着重表现了音乐美,舞蹈美,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倒没有了原着中强烈的反射与讽刺意味。我想这也是戏剧多样性的缘由之一吧。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场景中的故事逐渐了解到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当时浓厚的时代氛围,如同作者为读者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文化革命时期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从一个小的角度,即以个人的角度来铺开整个故事,但隐隐约约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宏大的时代特征和背景放在读者眼前。后来这个剧本由姜文导演成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一下《为黛西小姐开车》这部剧作同时也是一部电影,以上两部剧作我都是先看的剧

《关于中国传统戏曲》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戏剧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存在创新惰性、脱离时代文化审美,另一方面也因为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 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 (摘编自《传统戏曲困境还需要创新求解》)材料二: 戏曲没有赢得青年学生关注的原因主要有: “听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舞台上的特殊的时空间度都会使平时毫无 戏曲知识的青年学生感到一头雾水;对剧情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不甚了了,难以领会其中深层的意蕴,也导致了他们对于戏曲兴致的丧失。 戏曲程式化。程式所赖以生存的耽古守常的精神氛围和耽溺故旧的审美情趣,在青年观众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程式的刻板、教条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内容与现代生活太脱节。许多传统戏曲往往宣扬封建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 认为戏曲是老年人的专利。一个青年学生表示:“我对戏曲其实并不反感,只是感觉它 太过时,如果说喜欢会被同学嘲笑老土。” 材料三: 没有专业的剧场和舞台,却有独具特色的戏剧表演,行进在街道、咖啡屋、茶馆、书店 或美食区,都能偶遇川剧变脸、古装小品、剧情再现、杂技魔术…… 在四川大佛景区可以看到,与之毗邻的特色文化街区散布其间的数十个小戏台,观众、 游人摩肩接踵,人气、商气、财气异常火爆。 戏剧与特色街区结合,依托特色街区人文和“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通过 创新剧目、创新演艺、创新运作等方式,推动戏剧在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戏剧艺术表演与特色街区结合,主要以小景式演出为主,不拘形式、剧目、场地,采取 多点位同步演出方式进行,商业运营方免费提供演出服务,所有演出方均不收“门票”,观众和游客行走在街区随时都可驻足观看。 观众观看戏剧表演的同时,通过微信发图、发视频扩大宣传效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人气。看似“不花钱”的艺术表演,其实却延长了观众和游客在街区活动的时间,增 加了周边商业项目的经济消费量,免费提供演出服务的商业运营方,通过整个街区效益的增加而得到了回报。 (摘编自《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戏曲期末论文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 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 摘要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

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 引言 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全文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 《政策》明确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主要措施。一是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二是支持戏曲剧本创作,三是支持戏曲演出,四是改善戏曲生产条件,五是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六是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七是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 《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政策》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戏曲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大幅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政策》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精心部署,做好政策落地和督查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各级文化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认真抓好具体实施工作,确保政策取得实效。各级文联协助做好实施工作。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现制定以下政策。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 (二)总体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机制、

浅谈戏剧舞台艺术

浅谈戏剧舞台艺术 戏剧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文化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戏剧艺术是活人当众演给活人看的综合艺术,有着电影、电视无法拥有的独特魅力。尤其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它一直是人类文化生活中最有群众性和吸引力的重要艺术门类。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道德面貌,以及政治生活,都有深刻的影响。是否具有戏剧艺术鉴赏力,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虽然是编导专业的学生,但对戏剧戏曲的了解仅仅止于课堂之上,在亲眼见到大四学长学姐的毕业汇报演出之前,我所观看的戏剧都是来自于媒体,并且对戏剧不怎么喜欢,但是真正坐在台下观看过一场表演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时的我才感受到戏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那是从媒体上观看戏剧时所感受不到的奇妙感觉。从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戏剧。下面由我发表一下自己对戏剧的浅薄的理解。 戏剧是演员扮演角色,是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一般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由古代民族、民间的歌舞、技艺演变而来的。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构成了戏剧的特有艺术形式。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演员和布景再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教育和审美的目的。 戏剧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戏剧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现。戏剧是受时间与空间制约的,音乐是时间艺术,美术是空间艺术,而舞美是时间艺术

和空间艺术的结合体。它通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装置及音响效果等艺术手段,来美化舞台空间,营造并渲染所需要的艺术氛围,把各类表演艺术衬托的更为美,更具生命力。若说表演是艺术“红花”,舞台就是“绿叶”,红花虽美,还需绿叶陪衬。 戏剧中舞台设计的空灵性和时空转换的自由性是令我惊奇的,一部戏剧,通过舞美的设计就可以横跨时间和地点。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用一个空空的物理空间表示无限丰富的审美空间。常见的一桌二椅的舞台设计本身并不体现戏剧行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历史氛围、文化特色,不提供行动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在演员上场之前,这个空间不表示任何地方;但随着演员的表演却又可以表示剧情需要的任何一个审美空间。写实话剧大多采用闭幕的方式,用幕间歇表示时间的流逝,以布景的改变表示空间的转移。戏曲由于采用空灵的舞台设计,不表示任何固定地点和时间,所以戏曲的时空转换从来就不是问题。在我所观看的戏剧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暗恋桃花源(台版)》中,舞台上仅仅靠着一座秋千和一座老式的路灯这两件道具,再配合着灯光的照射和男女主人公的服装,在女主人公的优美歌声中,观众一下子就被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上海,这便是舞台设计的空灵性和时空转换的自由性的体现,也是戏剧中奇特的地方。而想要表现这两点,横跨时间和地点,则是与舞美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舞台美术(参考文献百度百科)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舞台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它涉及到许多艺术门类,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美术的规律。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

论中国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论中国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摘要: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形式,而也正因为它隶属于传统文化,因此,必然会面临着传承的问题。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集成,必须要把握“扬弃”的原则。本文主要从传承、保护和创新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中国戏曲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曲传承保护创新 中国的戏曲富于多种形式,它具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共性,同时,由于自身的多样性,中国戏曲有具有文化的个性。因此,在涉及到其传承方面的内容是,必须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笼统地一概而论。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中国戏曲的传承存在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含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戏曲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1 中国戏曲的传承 传统的中国戏曲是一个以舞台为绝对性中心的单面美学,这一美学形式的存在也推动了戏曲音乐的代表性。但是,传统的戏曲表演只是对演员进行单纯的服装和化妆,但是在舞台美术和灯光设计上得重视度却较少,而且,戏曲编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浅层次的走形式,切没有新颖的内涵,或者应当具备的美学理想,这样对于戏曲的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另外一个方面,戏曲的传承大都是以口头相传的方式,这在传授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流失,而且一旦教授的教师不能够从传承传统文化的高度出发,戏曲的教授也会出现私藏的现象。因此,在这样一种有很多漏洞存在的传授过程,对于中国戏曲的传承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2 中国戏曲的保护措施 关于中国戏曲的发展状况,通过近几年来的戏曲发展就可以看出,中国戏曲面临着诸多的危机,必须实施有效的措施,对中国戏曲进行保护。主要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各级政府根据宪法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与扶植戏曲的发展。虽然很多崎岖政府都为戏曲的发展打通了绿色通道,但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戏曲的地域分布非常的广泛。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东西和南北差异,这种不均衡的存在,也使得扶植和保护的力度上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保持戏曲发展的同步一致性,就需要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邢矿出发,并要对地区的喜剧种类进行一定标准下的排序,以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剧种保护。第二,各部门所出台的保护政策应当具有统一的保护措施和计划。对于戏曲表演获得突出成绩的剧作团应当给于一定的优惠政策,并要对其发展的方向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引导。第三,注重培养传统喜剧的继承人,并要对其加强保护。传统戏曲的继承人是保护戏曲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方面,要积极给予传承人以嘉奖,让他们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这也是建立他们自豪感,激发他们记叙为戏曲传承工作风险热情的途径。另一方面,还应当强化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责任,保证戏曲的传承能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 3 中国戏曲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各国竞争的日益激烈,除了传统的经济竞争以外,文化竞争也成为一种形式。对于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性,在文化的竞争中,有着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糟粕。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就必须把握扬弃的原则,批判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同时要在不破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将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其内,以保证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戏曲的传承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个传承的过程。传统戏曲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再创造经典剧目。经典剧目是戏曲领域的瑰宝,是现代戏曲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所以,应当积极使用好经典曲目,在充分了解其创作的时代或者背景之后,对这些剧目进行必要的再创造,以提升经典曲目的生命力。第二,加强戏曲表演和创作人才的培养,这是保证戏曲具备强大发展生命之源的前提。第三,广泛吸取各民族和民间戏曲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而这也就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戏曲也会具有自己的个性。因此,在进行中国戏曲的创新时,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融表演、演唱、歌舞为一体,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的时代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再次熠熠生辉?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据20世纪80年代编纂出版的《中国戏曲志》统计,在我国历史上共产生过394个戏曲剧种,“文化大革命”以前有360个剧种活跃在各地各民族戏剧舞台上。我国是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艺术的冲击,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则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一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到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只存在于民间班社,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娱自乐。有些连民间班社也已绝迹,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地方剧种已退出了舞台。再过几年、几十年,许多剧种或许只是作为一种历史、一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 2001年,昆曲被列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掀起了一股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许多戏曲剧种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浅谈戏曲舞蹈的发展 中国戏曲是(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综合艺术,它的艺术表演形式特点是“四功五法”,四功既是唱、念、做、打;五法则是:手、眼、身、法、步。而戏曲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舞蹈,它是演员的一种姿体感情的渲染和表现,与戏曲表演形式密不可分。 运用舞蹈形式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从一个大的艺术史角度来观察,舞蹈艺术正是在这种位移中从独立而又辉煌的艺术巅峰逐渐滑落,被戏曲艺术兼容并吸收,成为戏曲表演的一个组成体。而中国戏曲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后来居上,形成“唱、念、做、打”等一整套的多种艺术形式,成为近代中国人的主要艺术行为和艺术观赏模式。 戏曲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人物情节和身段表情动作的表演。我们地方戏花鼓道情也在变革中不甘落后,更近一步地把舞蹈融合在歌唱和艺术表演中。花鼓戏《月亮河》运用优美柔和载歌载舞的形式,在每句唱腔上都配上吻合词意的舞蹈动作,利用十二名舞女把主人公烘托起来,把一个善良的山区女子--师娘疼爱丈夫、暗恋徒弟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美妙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其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已经完全被戏曲吸收消化,融合在戏曲框架及表现之中。 单说戏曲艺术中的“唱、念、做、打”,所谓“做、打”

实际上也就是戏曲舞蹈的表现。在戏曲表演中,例如扇子舞、袖舞、刀枪棍棒舞等都和舞蹈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都是古代传统舞蹈的运用和发展。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努力钻研,创造了一套较完善的表演体系与训练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和富于表现力的舞姿与多种表演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潜移默化在艺术家的各个表演范式中,形成各种各样风格鲜明的表演流派,最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当然,戏曲舞蹈表演艺术它毕竟不是单独性的舞蹈艺术,它被局限在戏曲的范围,跟随着戏曲表演艺术主体意识的强化而变化。 舞蹈艺术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这种不争的事实进而给戏曲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水准,要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就必须具备舞蹈功底。 据史料记载,大概在明朝时代,戏曲女演员是“未教戏前先教琴、先教琵琶、先教提琴、弦子、箫管、鼓吹、歌舞”。可见,戏曲演员的训练是相当全面,标准是相当高的。不但要懂得音乐,而且要能歌善舞。那么,戏曲演员的舞蹈训练就成为我们首要任务,而我们研究和从事戏曲舞蹈编舞的工作人员首要考虑的,就是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在平时训练舞蹈演员时,首要的是对每个舞蹈演员的腰、腿、臂等方面的基础力量和柔韧度的训练。这是做好一

对戏曲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戏剧与影视 103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 2012 · 08对戏曲教学中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 齐红梅【内容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时至今日,戏曲的现状多少有些萧条。戏曲若摆脱 这种状况,就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就涉及到戏曲的传承和创新。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源头 活水,也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为戏曲带来新生,使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大放异彩。 【关键词】戏曲 传承 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 提高。创新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创 新?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然而,大多数人却未必真正理解创 新的含义。笔者认为,欲知何为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何为传承。因 为创新来源于传承,想要有所创造,必须要有所传承。 什么是“传承”呢?“传”,《说文解字》曰:“传,遽 也。”段注曰:“《周礼》:行夫,掌邦国传遽。注云:传遽, 犹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①由此可见,传即是今日所谓传递之 意。再看“承”,《说文解字注》曰:“承,奉也、受也。受者, 相付也。凡言承受、承顺、承继,又《鲁颂》传曰承止也,皆奉之 训也。”②由注可知,“传”所重的是主动往外递交,“承”所重 的是被动的有所接受,一个传承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施与者与受 与者。也就是说,传承若想实现,必须要有传者、承者与被传承的 内容。所以要想成为传者,首先必须是承者,有所受才能有所传, 故“传承”也可以说是“承传”。 “创新”,根据《说文》,创为形声字,从刀,从仓。③“仓” 本指圆柱形带半球顶的粮仓,转指“疮”,因为“疮”本为人体体 表肿起物,疮头表面布满微粒般的白色脓点,像是粮仓粟堆的顶 部。“仓”与“刀”联合起来表示“割除脓疮”,获得新的生命。 “新”,《说文注》曰“为始基之称”。④割除脓疮,自然会引发 新的生命,即新生命是在割除的基础上长出的,唯有割除不适合 生命滋长的脓疮,才能更好地生长。孔子在谈到夏商周三代礼的 损益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⑤这是说商的制度是在继 承和改革夏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周也如是,以后一百世也 是如此。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有损就有益,有立就有 破,唯有剔除不利于时代和实际的糟粕,做必要的修正,才能更好 地发展。 以上为“传承”与“创新”的字面意思,下面笔者具体来谈什 么是戏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 就戏曲教学的传承而言,可分两层:第一层的传者可以说是 传统上的老艺人和老学者,承者是现在的戏曲教学者和研究者; 第二层的传者可谓是当今的戏曲教学者和研究者,承者是当今的 学生。所以,当今的戏曲教学者和研究者既是过去所传之物的承者,又是此所承之物的传者,扮演着双重角色,所以就既要有所承,又要有所传。这是就主体而言。那么可承传的内容是什么呢?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⑥,经过汉、唐时期的发展,在宋、金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到元、明时期大兴,清代鼎盛形成京剧。它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就戏曲的内容而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唱词,即剧本;二是程式,即唱念做打的套路。前者为文,重理解;后者为动,重实践。戏曲教学的传承,就既要承其史又要承其事。承其史,教学者必须了解戏曲发展史,了解戏曲是如何由原始歌舞逐渐变为元明的戏曲及当前的状态,这是纵向的承传;横向的,承传者还应该了解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与特色,如京剧和晋剧有何不同,产生不同的原因何在,都是需要思考的。唯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既为学生讲出其然,还能讲出所以然,只有解得深,才能行得切。承其事,就是要深入了解剧本和程式,明白所要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这是戏曲教学的传承。传承固然是基础,但创新更为重要。戏曲教学的创新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破,即剔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东西;二是立,即使用以前不具备的新的理念与条件。就破的方面而言,一是破传统文化中的不符合时代的内容,如封建的等级观念⑦、因果报应思想⑧等。二是破不科学的练功方式,如压腿方式。以前戏曲的压腿是将脚勾回来,以挨住下巴为标准,但是这样的压腿方式会对正处于发育期的学生在生长方面有负面的影响,如学生长成以后会形成臀部大、罗圈腿,严重影响台上的形象。所以现在的戏曲教学让学生改变为绷脚背和勾脚背两种练习方式,使身材尽量伸展,有良好的形象。三是破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俗称“团带”,即学生学戏是在剧团里跟师父学,师父教一句学一句,不教的就不会。到了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很大的比重,就需要改革,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所以然而不仅仅是知其然,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遇到类似的情况才能处理好,使学生能掌握戏曲学习的规律。立的方面,一是本专业内的立,如整理教学系统,编写规范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一旦形成教材也容易使所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口耳相传,如今这种方式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