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复习

中国新闻史复习

中国新闻史复习
中国新闻史复习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

(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开元杂报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内容主要是官报还未公开发表或不宜公开的“朝廷机事“,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

(11)现有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钞》和《天变邸抄》

(12)《急选报》是我国现存至今最早的印刷报纸原件。

(13)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14)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15)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中国古代官方手抄民间印刷)自唐代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都是自行办理的。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特点:1.雕版印刷,中国书册式。2、阐释教义的长文章没有了,宗教色彩淡化,论述伦理道德和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的文章也不多见。3、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新式报刊。

(3)《蜜蜂华报》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葡萄牙文。

(4)《广州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1827年11月创于广州。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

(5)《中国丛报》:1835年5月在广州由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英文月刊,以刊载文章为主,也刊载新闻。特点是:以资料丰富著称,提供有关中国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为宗旨。为后来的中外历史学界所重视。

(6)《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报刊。1、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2、在内容安排上,占首要地位的是时事新闻的报道与评论,以及“洋货时价”、“本地货时价”之类的商业消息,所用篇幅最多;其次为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与报道;最后才是宣传宗教的文章与报道,所用篇幅较少。3、这是中文报刊最早的收费广告。

(7)《万国公报》:林乐知创办、主编。《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1907年,发表了《社会党之流弊》一文,英文原意为“社会主义不适用”。

(8)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作为《万国公报》的主要撰稿人,他发表了多篇议论变法的文章,推销他的由外国人统治中国的主张。

(9)1857年11月3日创刊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性的报刊,采用两面印刷。

(10)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办《申报》。

竞争中取胜的原因:1、《申报》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为此,它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2、它是一张较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多阶层人等都可阅读。3、此外,它还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它从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分工明确的报馆,并制定了《本馆条例》,对广告、发行也提出了具体办法4、降低成本,廉价销售。当时,《上海新报》用进口白报纸,价格昂贵,而《申报》却用中国产毛太纸,价格成本便宜。意义:《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1)《字林西报》:1864年7月1月更名《字林西报》。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同英国官方有密切关系,具有权威性。它以“公正而不中立”作为社训,并印在言论版上。他在版面与编辑业务上效仿英国正统

报纸,以沉稳、保守的面貌出现,人称它是“上海滩上的老太婆”

(12)外国通讯社和外国报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最早的是英国的路透社。首先采用路透社电讯稿的是《字林西报》

(13)外报对中国报刊的影响:

(14)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1设新闻馆;2准卖新闻篇;3兴新闻官4只须写实

(15)林则徐,他是清王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是外报的译文汇编。

(16)《循环日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宣传“变法自强”是该报的基本任务。《循环日报》成为一家著名的政论报纸。1883年,王韬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18)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潮

(1)《万国公报》:(2)《中外纪闻》:它是戊戍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1895年12月16日创刊,其前身是1895年8月17日创刊的《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第一家正式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北京创刊,(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存在时间最短,但它的影响却大于《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

(4)《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先后发表了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变法通议自序》两篇文章。《时务报》成为维新派影响最大的报刊。

(5)《知新报》于1897年2月在澳门创刊,其中梁启超为撰稿人之一,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喉舌。维新派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6)为《湘学新报》撰稿最多的人士之一是唐才常。《湘报》聘请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六人为撰述,其中撰稿最多、观点最为激进的是谭嗣同。

谭嗣同及其办报思想:

湖南人。积极参加维新活动,是南学会的组织者,也是《湘报》的核心成员,他撰写了《仁学》一书。在《报章文体说》一文中,将中国古往今来的文章归纳为三类十体。本文是我国最早研究报纸文体的文章之一。

办报思想:1主张办报求日新。他认为,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很快,中国必须每天跟上时代步伐。因此要在书以外,创办报纸,以求日新。2主张报纸为“民史”、“民口”。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民主性。

(7)《国闻报》它是维新派的中国北方的最重要的宣传阵地。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人严复。办

报策略:1、重视新闻、尤重视本地新闻。2、重视对外报书籍的翻译和介绍。3、讲究办报策略,消息迅速。4、选择不知名的人为馆主,避免麻烦。

(8)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办报热潮的意义

(9)简要评这梁启超及其报刊思想。

(10)“新文体”及其特征?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中国日报》

(2)《开智录》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1900年11月在横滨创刊出版。

(3)《国民报》在第四期上发表了章太炎的《正仇满论》对梁启超的“保皇扶满”言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是革命派从正面批驳保皇派的第一篇文章;《浙江潮》1903年在东京创刊,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5)“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6)《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这是康粱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7)《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

(8)《时报》: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楚青、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

《时报》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1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2、首创报纸专题周刊。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等专版,有专门人负责编辑。3、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以卷点,版面编排“务求醒目”,4、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9)《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由英华创办,自任社长,特点:早期《大公报》的政治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10)《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由宋教仁、田桐等主办,程家柽任总编辑。该刊为大型时事政论月刊,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1)《民报》与《新民众报》大讨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

《民报》与《新民众报》讨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a、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

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讨战结果是《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原因:①、20世纪初期,革命反映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②《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令人信服;《新民丛报》说什么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必然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等等,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③、《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指挥,参与论战的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革命家,攻势迅猛凌厉;而《新民丛报》一方应战的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回合后就感到招架不住了。

这次论战的性质和意义:

1.政党报刊论战

2.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的宣传

3.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地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4.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5、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大长了革命派的志气,大灭了保皇派的威风。通过论战,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民相信清王朝一定能够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够实现。6.通过两派报刊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7.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8.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2)《中国女报》1907年1月14日在上海创刊,秋瑾自任主编和发行人。

(13)《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社长于右任。

(14)竖三民”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报均以“民”字开头,又同为于右任所创办,因此被称为“竖三民”。

(15)《大江报》创刊于1911年1月3日,詹大悲任总经理和总编辑。詹大悲主持的《大江报》有两大特色:一是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二是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

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有影响的革命报纸,是文学社机关报。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有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辞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公然号召革命,湖广总督极为震怒,查封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自动投案。原拟对二人重判,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这就是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16)资产阶级新闻派的革命思想: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3、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5、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6、记者应该先知先

觉。

报刊宣传的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基本内容有: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政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2)《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3)“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趁机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北京、武汉等地的国民党报刊全部查封,有的主笔被捕,租界内的国民党报刊也被禁销,其他反袁报纸、报人也受到迫害。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同时大批报人受迫害。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说明了凡此种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谓的新闻自由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们在让出政权以后,企图靠报刊和舆论来维护共和,通过议会来监督政府.分享权力,无异于与虎谋皮。

(4)(袁世凯加强对新闻传播的控制

(5)黄远生系列

(3)邵飘萍新闻活动

(4)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民初三大名记者,黄远生有报界“报界奇才”之称,刘少少有报界“怪杰”之称。(5)胡政之是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通过对《新青年》《每周评论》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2)《新青年》

(4)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贡献:

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①、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②、提出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③、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④、决定《新青年》的出版发行。此外,陈独秀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一共撰写发表了1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通信专栏署名作者的答疑辩难文章大都是他写的。这一切使《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

(5)《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6)李大钊对《新青年》的贡献

李大钊作为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首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a、简明,系统地向读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丰富《新青年》,使其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b、改版《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来宣传。

c、长期为《新青年》撰稿和编辑,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基础。

(7)鲁迅对《新青年》的贡献:1、为《新青年》撰稿。2、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以及杂文章篇,将其白话文学作品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结合起来,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

(8)胡适对《新青年》的贡献:1、为《新青年》编辑、撰稿;2、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文学革命序幕。3、大力提倡白话文。曾被称为“白话圣人”

(9)李大钊: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10)1918年初,《新青年》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的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刘在信中逐条批驳了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事实上并没有王敬轩这个人,是由钱玄同化名执笔编写的。

(11)《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创刊。其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每周评论》“重在批评事实”,《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两者共同“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把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互相结合起来。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一个“创举”。此外它还是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11)《湘江评论》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由毛泽东主编。毛泽东发表了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湘江评论》有很大的革命影响,李大钊称该报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读者称之

为“湘江的怒吼”

(12)《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天津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1919年7月21日创刊,周恩来主编。广大读者称赞它是天津的“新曙光”,评价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

(13)《新青年》改组: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进行改组,由民主主义刊物变成社会主义刊物,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进行理论宣传的机关刊物。(改组的主要标志为一般了解内容在课本134页)

(14)《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5)《劳动者》1920年10月3日创办,它以《劳动歌》为题材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16)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重大改革: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等先后担任主编。首任主编是蔡和森,为编好该报做出了杰出贡献。

蔡和森:

①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杰出的宣传家。

②他十分关心国内新思想的宣传,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后,必须有自己的出版物,并认为党报应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

③他担任《向导》主编2年多,先后写了大量政论,其文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战斗力。

(2)在首批团刊中,《先驱》是出版时间最长的,也是唯一有地方团刊转为中央团刊的刊物

(3)《中国青年报》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最受欢迎的作者:恽代英萧楚女

(4)《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5)《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先后当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

(6)1924年1月,天津《妇女日报》创刊,向警予发表《中国妇女宣传活动的新纪元》一文,欢呼该报的出版“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希望它“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

(6)《热血日报》:(1925.6.4—1927)它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主编瞿秋白。

(7)“《诚言》事件”: 在五卅运动中,政治态度不同的各种报刊都受到严峻的考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为了遏制群众舆论,于1925年6月27日成立出版处,30日出版一种类似传单的铅印宣传品《诚言》,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把“看《诚言》”涂改为“不看《不看诚言》”“不看《谣言》”。更为严重的是,《申报》和《新闻报》在广告栏内刊登帝国主义宣传

品《诚言》第1期,激起上海新闻界和广大公民的公愤,几百群众涌到《申报》馆门前提出抗议。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后来向全国人民道歉并发表《辟诚言》的文章,并印发《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这场新闻斗争才告结束。这场新闻斗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

(8)成舍我:1924年4 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9)《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10)1923年初,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RO,既播文艺节目,也播新闻,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1)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记载了他的采访经验与体会,有理论,有实例,是一本优秀的采访学著作。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国民党建立和发展了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庞大的新闻通讯事业网,以《中央日报》《扫荡报》为中心的党.政.军报纸网和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网。

(2)《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机关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为主编。鲁迅的报刊活动。(3)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向全国播发电讯,向各根据地和上海地下党报刊发稿,使外界知道了苏区和红军的情况。1934年10月16日,红军开始北上长征,“红中社”停止播发新闻,但仍继续接受国内外新闻电讯。1936年1月,“红中社”恢复播发新闻的工作。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4)《红色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级铅印大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红色中华》从1937年1月29日改名为《新中华报》。

(5)《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邓小平和陆定一曾先后担任其主编。《红星报》的发刊词宣称它要成为“一面大镜子”,《红星报》办得非富多彩,被战士们称为“战士的良友”。

(6)《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9.18事变后史量才主持的民营大报《申报》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的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抗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内政外交政策,在报纸业务上进行重大改革:

1、《申报》的革新以“时评”为“龙头”,时评的鲜明特点是,联系实际,尖锐泼辣,风格多样。

2、革新副刊《自由谈》,起用黎烈文为主编,改变了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把《自由谈》办成一种站在时代前面的副刊。

3、改进副刊和增刊。《申报》还增办了《妇女园地》、《经济专刊》、《医药专刊》、《图画专刊》等很多副刊。

4、出版书刊。1933年发行的《申报年鉴》,成为了解我国国情的编年史。从1933年6月陆续印刷出版《申报丛书》。

5、开展社会文化事业。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在市内巡回展阅,为社会大众谋福利。报馆成立申报业余补习学校、申报妇女补习学校和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利用报纸事业的发展来辅助教育事业。成立《申报》服务部,代读者订购书报杂志等。

6、加强新闻,改进本埠新闻报道。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的声誉,促进报纸的销路。

(7)“韬奋”精神: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也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8)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和办报思想。

(9)“《新生》事件”: 1935年5 月,《新生》刊登艾寒松写的《闲话皇帝》一文。该小品文泛论中外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借口,提出抗议,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提出要求处罚《新生》周刊及其文章作者,国民党政府一概承诺照办。6月24日,《新生》周刊社被封,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轰动全国的“《新生》事件”。

(9)范长江: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

(10)戈公振的主要的著作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中国报学史》是戈公振的代表作,全书共六章,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被称为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端之作。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1)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这是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根据地内出版的重要的报纸。第一任社长:博古(秦邦宪)第一任总编辑是杨松。

(2)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新华社脱离《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的编辑部,与《新中华报》一样,共同接受中央党

报委员会的领导,从此新华社开始了独立发展的阶段。

(3)1940年12月30日解放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1943年春天停止了广播,直到1945年8月中旬,恢复工作并试验播音,9月正式开播。

(4)《晋察冀日报》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邓拓

(5)延安《解放日报》是怎样进行整风改版的?其成效和意义如何?

(8)《群众》和《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报)。

(9)《新华日报》在复杂环境下的斗争: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1)1938年1月25日,《文汇报》创刊,是孤岛时期的报刊之一,《文汇报》致力于抗日宣传,编排生动活泼,不为日伪恐吓,坚持民族正气。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和结果

抗战胜利初期,由国统区新闻出版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而发起的拒绝国民党新闻检查的运动。这次运动是1945年8月由黄炎培《延安归来》一书拒检拉开序幕的,该书出版后,重庆十六家杂志社先后发表声明一致拒检。后来又得到成都,昆明,桂林等地文化出版界的热烈响应,使拒检运动声势不断壮大,国民党当局不得不于1945年10月1日起撤消了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拒检运动赢得了初步胜利。

(3)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有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4)新华广播电台的三次转移:

第一次转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为了保证在战争期间不中断,自1946年11月下旬起就开始研究与准备转移事项,其中一部分工作人员转移至陕北子长县史家畔村,转入子长县好坪沟村的战备台工作人员14日晚接替播音,并与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

第二次转移:3月29日晚,设在太行山麓涉县境内的新建电台接替陕北台播音,仍使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以此同时,陕北台的人员一起离开陕北向东转移,第一批人员在4月底到达涉县,第二批人员于7月底抵达。第三次转移:在新华总社迁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的同时,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迁至平山,自1948年5月23日起在平山播音。

(5)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的谈话,即《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新闻理念观点:1、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与任务2、关于办报路线和方针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和修养问题。详见课本263页

(6)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做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刘少奇的新闻理念:1、深入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2、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a、要有正确的态度b、必须独立的做相当艰苦的工作c 、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d、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7)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笔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5个20分) 1、孙樵,晚唐时期。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人”。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2、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 这份以近代面目出现的宗教刊物,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 3、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 月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1822年9月12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刊《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5、中国人在国内自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昭文新报》。 6、《循环日报》早期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7、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黄远生,他是我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报刊文体——通讯。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9、1918年12月,天津《大公报》派胡政之赴法国采访巴黎和会。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派记者采访重大国际事件,胡政之是采访这次重大国际会议的唯一的中国记者。 10、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报。 12、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无线电日讯》创刊,现在《参考消息》的前身。 13、抗战时期国统区两个重要的新闻团体和机构: “青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国新社”——国际新闻社 14、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10月14日成立。 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机构。 会长:蔡元培 导师:徐宝璜邵飘萍 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5、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圣才出品】

第三章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报房《京报》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元朝无官报 (1)元朝设有通政院以取代进奏院,但通政院只管理全国驿站之事,只负担单纯的官文书的递送任务,并无专门负责广为抄录和广为传播官文书的职责。 (2)元朝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正职概由蒙古贵族担任,朝廷规定一切诏令章奏都使用蒙文;元朝历代皇帝崇尚武力,不习汉文,不会将诏命奏章译成汉文后发往各地方。 (3)元代没有汉文的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报纸。从唐代开始的邸报制度至元代中断。 二、明、清两朝的官报 1.明朝官报概述 (1)明朝建立后,恢复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及官报制度,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又得以继承下来。 (2)明、清两朝时,官报除通常概称为“邸报”外,还有“邸钞”、“阁钞”、“京报”等别称。其传报系统和宋朝大致相同,但已将“都进奏院”取消,朝廷改设“通政司”及“提塘”制度,以

代替“都进奏院”的职责。 (3)明代“通政司”掌管一切内外章奏及发布官报,是中央政权中的重要衙门,通常由当朝宰辅和大宦官委派心腹人物掌管。此外,也负责向全国各级行政机构发布“使知朝政”的官报。 (4)明代的官报仍以手抄为主,到崇祯十一年,才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 (5)用活版印刷报纸,是明代官报的一大特色,亦是我国古代报纸形式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使报纸大量复制、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6)明代邸报所刊载的主要内容,是诏令章奏及朝廷动态一类的官文书。明朝末年,邸报上开始出现少量的社会新闻,是个大突破。 2.清朝官报概述 (1)清朝基本沿袭明朝的发报制度,先由内阁发布消息,再由各省总督、巡抚派驻京城的“提塘官”转抄、传送于各省。 ①清代提塘、提塘官与唐、宋两朝的进奏院的职能相仿,起上传下达的中间媒介作用。 ②清代邸报除一般概称为“邸钞”、“阁钞”外,由于“邸钞”由“提塘”递送传播,有时也别称为“塘报”。 (2)为进一步严密官报传报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改由皇帝的办事机关一一军机处把应发抄的谕旨章奏发交内阁。 ①到内阁后,一方面传知各衙门抄录执行或交由六科传抄;同时,由各省在京所设的提塘官把允许向下传阅的谕旨章奏抄录后,通过驿站传报四方。 ②清朝内阁和各省督抚衙门还自行发布一些公报性质的文书,由内阁抄发的称“宫门钞”,内容有上谕、奏折等。 ③由各省督抚衙门抄发的称“辕门钞”,内容以报道省衙之命令及重要人事动态为主。宫

中国新闻史

1.王韬 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年游历欧洲,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王韬在《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创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确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报风。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系统的提出了办报主张: 1办报目的是为了“立言”。即通过报纸来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该思想成为中国报刊的传统特色之一。 2报纸的功用是一个“通”字。即使国政民情上通下达。 3呼吁言论自由。 4主张报纸的文风要直抒胸臆。 5报纸的编辑人员要慎重选择。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2.郑观应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与王韬类似的观点: 1报纸的功用要“通民隐,达民情”。 2创办报纸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3办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4呼吁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3.康有为 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变法运动中著名领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 ·1895年康有为联合进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举行“公车上书”,要求朝廷变法维新。 ·1895.8参与维新派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 ·1895.11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团体,京师强学会成立,康为实际组织者。作为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5.11康有为在上海,与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强学会。其机关报《强学报》应运而生。 在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作用,并认为报刊是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创办的报纸,都是重政论、重宣传、轻新闻,使报纸成为了他们推行变法新政、开展维新运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报纸的作用有“匡不逮”、“达民隐”、“鉴敌情”、“知新政”四个方面。 4.梁启超

(2020年7月整理)中国新闻史试题.doc

第一章 1.最早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 2,两汉和魏晋时期。首都长安设有工地方官员和周边属国通奏报,待朝宿的____ 3,3为了能几时的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的传播魏蜀吴十分重视______ 4. 为了及时的传递军事信息,_____这种船舶报进的媒介被进一步的发展5两份_______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十足的的提供研究进奏院的关键物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木铎2、露布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7、邸报8、小报 三.单选题(每题2分共6分)1露布主要用于_______法令C 战争的胜利的消息D报道征兵的名单2_____是发出高皇帝谕旨奏章的机关A 通政司B进奏院C提塘D六科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清代管报的读者主要是各级政府官员 B 清代官报基本上有们抄和上谕两部分组成 C 清代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 D 六科由户,礼,兵刑工的六科组成四.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三国使其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有____A 木简B竹简C简牍D帛和纸 2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_____ A 他发现文献记载B他推测其肯定性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D 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3报部主要内容有_____ A 皇帝的起居,召旨B管吏的任免事项C臣僚的奏章D其他重要的军事信息方面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开元杂志实际上称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两份报纸B敦煌进奏院状在外国的图书馆里C进奏院状近似与16世纪欧洲诞生的新闻纸但比大遭遇800年D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有很大的差别5唐代的传播活动主要用于军事的是____ A 武士传播活动B官方传播晃动C士人们的传播活动D民间传播活动 五.解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2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4宋代" 小报" 有哪些基本特点? 5明代邸报的传递和发行主要通过哪些环节? 六.论述题(10)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答案 一(1)甲骨(2)邸(3)驿传活动(4)烽火(5)敦煌进奏院状 二(1)他是我国特有的古代传播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媒介(2)、汉代皇帝制书用玺封,但赦令赎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龙》所谓“露版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公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是别于封缄而言的;汉末也把军中檄文称为露布;、北魏迄唐代,用兵获胜向上奏捷的文书也称为露布. (3)开元年间,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长97公分,宽28.5公分,无报头,共2000余字,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发报人自称夷则,是张淮深派驻朝廷负责官报抄传工作的进奏官。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1983年经中报纸,并

中国新闻事业史

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 新闻史是新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史》课程研究的是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衍变规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必修课。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应考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发展线索、发展过程、衍变规律及其特点;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了解新闻有史以来的报刊活动、新闻思想;把握新闻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认识、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新闻现象;增强对有影响的个报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 (二)学习要求: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了解邸报、民报等的发展与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一、识记: 1.金石碑刻 2.“露布” 二、领会: 1.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传播形式。 2.语言传播。 3.文字传播。 三、理解与运用: 报刊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邸报 一、识记:

1.邸报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二、领会: 1.邸报在各时代的发展与特点。 2.邸报的作用。 三、理解运用: 邸报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民报 一、识记: 1.小报 2.京报 二、领会: 1.小报的产生、性质及其特点。 2.小报的内容与发行。 3.小报与邸报的异同。 4.京报的产生、性质与作用。 5.京报的内容与发行。 6.京报与邸报的异同。 第二章近代报刊之始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与主要报刊。 (二)学习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报刊起始阶段的整体情况,掌握《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新闻报》等主要报刊。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第一节概说 一、识记: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蜜蜂华报》 3.《中国丛报》 二、领会: 1.中国近代报业产生的特殊性、背景及其作用。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中国丛报》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新闻史考研重点概括和题库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 封 面

中国新闻史重点概括和题库 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史》方晓红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 二、论述题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露布 2、开元杂报 3、敦煌进奏院状 4、进奏院状 6、邸报 7、小报 8、报房京报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 一、名词解释 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2、《蜜蜂华报》 3、《广州纪录报》 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中国新闻史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 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选)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选) 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 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 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此后出现“黄皮京报” 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 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 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 京报有人专送 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主观)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 工作的职业训练; 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 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 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②重视报刊政论。《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③致力于革新文风。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 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 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传播渊源 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 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 3.竹、露布 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 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 二.孙樵和开元杂报 三.敦煌的进奏院状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 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 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 竹筹、揭帖、旗报、排报 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 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 (收受)(发抄)(抄传发行) 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 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 4.提塘报房:雍正 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 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 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 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 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 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④《民报》与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使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论战: ①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激烈论战主要在《民报》与《新民丛报》之间展开,历时两年,双方投入的报刊达几十种之多;②《民报》一创刊,就全力以赴宣传“三民主义”,主动向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公开批驳康梁的“君主立宪”主张; ③双方论战集中在三个方面:a、革命,还是改良?b、建立民主共和国,还是是实行君主立宪?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民报》由“以文章排满的骁将”章太炎为主帅,《新民丛报》的文章则出自“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之手,最后以改良派失败而告终。⑤经过大论战,保皇派一蹶不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3)章太炎: ①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职业报人、学者;②1903年因“苏报案”在报界声名大振,后担任《民报》主编,充当“以文章排满的骁将”;③生性耿直,为争取新闻自由,求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中国新闻史上几次重大的新闻事业的改革或调整的概括总结 新闻事业的改革 从五四运动至今,我国的新闻史经历了多次的新闻事业的改革,其中以五四运动时期,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解放区的反“客里空”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改革的四次改革最为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首先,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闻工作也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二)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广泛使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三)新文风的出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四)副刊的革新;改变副刊原来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的情况,改为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五)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头版头条设为最新发生的国内重大新闻,多设了专栏。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六)开始了新闻学研究。 经过五四时期的新闻改革工作,我国的新闻事业渐渐的向现代化转化。有着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我们先谈谈有关《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的相关内容。 1942年春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尤其是清算王明的错误并肃清其流毒,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马列主义的教育运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前列,实行改版,树立了典范。改版前夕,毛泽东和博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七十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毛泽东在最后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新闻史整理01

中国新闻史重点 *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 ㈠金石碑刻 ㈡写经修史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 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 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 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 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2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3 臣僚的奏、疏 4其他信息。包括一些军事信息。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所以我们将之称为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之一。 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 *邸报的作用及价值 作为封建时期产生的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自始至终都是封建王朝维护其专制制度的工具。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仍然起到了传播信息的作用,他所提供的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这与控制它的机关有关,同时与读者群也有一定关系。 由于邸报大量登载官方文件,他在政治和学术上也就具有一定的价值。 *小报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估计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直至元、明清各朝,仍有小报存在。 小报并非报名,只是宋代读者对区别于邸报的非法传播物的称谓。是比邸报更具新闻时效性的、被政府查禁的非官方报纸。 小报的内容以新闻与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也主要等在皇帝谕旨、大臣奏议、台谏章疏、官吏升迁任免等。 不同于官报之处在于:一是其时效性比较强;二是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是官方尚未公布或禁止公布的消息。 小报的发行人有两种:一种兼职者,主要为邸吏等政府官员。二为专职者,大多为印卖书籍者。两种发行人,目的均是商业性的,这是小报有别于邸报的一个重要特点。小报的发行,受到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野的官僚等读者的欢迎。一来因为小报在发行速度上比邸报快,时效性强,迎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来因为有些不可能从官方邸报中获得的机密,有时能从小报中了解。 小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意义:打破了官报垄断地位,开始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 *京报 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大约在明朝末期出现。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第一份在华出版的外文报纸是《蜜蜂华报》,该报1822年9月12日创刊于澳门,葡萄牙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 *中国境内的外文报刊在这一时期发展远超过中文报刊。其中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83年主编的《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开始的标志。 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米怜主编。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13《万国公报》(1868——1883,1889——1907) 鸦片战争后的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一份周刊。 1868年9月5日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任主编。 《万》最早将马克思和他的《资本论》介绍到中国另外,在促进中国教育西式化方面,《万》也起了很大作用。《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和西学介绍,启迪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维新运动,促进了西式教育的兴起,在当时的确起到了将西学传播到东方的媒介作用。 *《遐迩贯珍》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份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1853年8月由香港马礼逊教育协会出资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月刊,主编麦都思。 *《六合丛谈》 上海地区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7年1月创刊。月刊。主编是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1858年终刊。 *《中外新闻七日录》 中国近代最早单张发行的中文周报。1865年英国传教士湛约翰在广州创办。1868年停刊。 内容以新闻、西方科学知识为主。 *《益文录》 1879年3月创办于上海。主编李木大,是第一个担任外国教会报刊主编的中国人。该刊以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时事新闻为主。 *香港四家有影响的英文报纸 1《中国之友》周报。1842年3月17日由英商奥斯威尔德在澳门创办。同月24日迁香港。并《香港公报》。1869年停刊。 2《香港纪录报》 周报。 前身为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的《广州纪录报》。《广》是中国境内出版的 第一份英文报纸。创办人英商马地臣,第一任主编美商伍德。1839年迁澳门,1843年迁香港,并更名。1863年停刊。 3《德臣报》(一译《中国邮报》) 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刊。 1845年2月20日,英商肖锐德在香港创办,并自任主笔。英商德臣任发行人, 故得名。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874年8月17日停刊。 4《子子剌报》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发行时间很长的英文报纸之一。1857年10月1日美商赖德在香港创办。英商子子剌任主笔。1941年停刊。 *《北华捷报》 上海第一份近代外文报刊。 1850年8月3日创刊。周刊。创办人英商奚安门。 *.《字林西报》 外文报刊中,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66年开始由字林洋行经营,发行到1951年3月31日止。 《京津》以英国在华舆论代表自居,天津英租界当局亦默认其为非正式的机关报,并给以资助。凡有政府公告及消息,也先送该报登载。 *《上海新报》 上海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开中国报纸两面印刷之始。 *《申报》 《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由美国商人美查等四人合资创办,后资本归美查一人所有。首任主笔蒋芷湘。早期《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高柏、本馆条例、论说;本埠新闻、外埠新闻; 广告及货物价表、船期。而且创刊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2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 第一,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第二,也重视新闻。 第三,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 第四,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且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 第五,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第六,扩大报社业务 *办白话新闻报《民报》。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 *《申报》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申报》是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到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共历时78个年头。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成本低,售价 不到《上》的三分之一。 2《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航运消息、商业信息、货价及一部分新闻。相对枯燥 单调,可读性不强。 《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 3《上》极少发表论说。《申》则每天一篇“言论”。而且都发在头版。 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1872年12月31日自动停刊。 《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 *《新闻报》 1893年2月17日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 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 《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它密切注意商情的报道,努力适应商业需求,使得《新闻报》发行量不断上升。在上海报界成为极具特色的报纸,从而对《申》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当时《申》逐渐实现了出版系列化、企业化,实力日渐雄厚时,《新》也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与之对抗。同时,《新》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在商业界赢得了大量的订户。 *“澳门新闻纸” 我国新闻史上翻译外国报刊的开端。 *《昭文新报》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刊。1873年8月由艾小梅创办于汉口。 *《香港中外新报》 前身为《香港船头货价纸》。 是中国第一家以商业新闻为中心的报纸。 *《香港华字日报》 前身为《中外新闻七日报》 《中外新闻七日报》作为《德臣报》的中文专页,1871年3月11日创刊于香港。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由华人陈蔼亭任主笔。 *《香港中外新报》和《香港华字日报》均由华人主持笔政,可以说是国人自办报纸的学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循环日报》 我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报刊中第一家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 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主编署名“博爱者”。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双周刊~周刊。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有强烈政治色彩。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 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仍沿用线 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有 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 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 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 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 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广泛介 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 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 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 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 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 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 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 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 行发行。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 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 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 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 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 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 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林西报》十分重 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 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 及时,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 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 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 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 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 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 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 刊。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 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 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 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 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 纸。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 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 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 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 位。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江南地主乡 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 展。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使报纸销路日增。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 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 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1874年9月第301 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 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 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 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尽 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 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第 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 笔政的。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 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 Major) 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 做编辑。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业务上作 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认为“利”和“义”并 不完全对立。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 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 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②重视新闻真实性。申 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 声誉。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 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 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新闻报》创刊 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 士所有。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 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 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新闻报》 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 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 格局。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 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 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 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 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 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 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 定对外政策的参考。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 《澳门新闻纸》。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 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 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为 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 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 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 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 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 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 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 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 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 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 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 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 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 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 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 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 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 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 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 “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 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 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 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 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 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年,香港,王 韬。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 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 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这是中国报界首 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 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 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 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