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阿喀琉斯这个人物形象,可以说是集各种性格于一身的,从而聚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他既有天真又固执,既残暴凶狠又温厚善良,既有年轻的任性和无礼又尊敬老人,可以说,从整个人物的形象来说,阿喀琉斯的忘我战斗精神,温厚善良的情感和捍卫个人荣誉和尊严构成了他的性格和形象。

2.俄狄浦斯形象:

亚里士多德认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一幕“十全十美的悲剧”,它塑造了俄狄浦斯在对抗命运中坚强勇敢、执着坚持的悲壮形象。俄狄浦斯终其一生都笼罩在“杀父娶母”悲情诅咒之中,无法逃脱。他的坚强、勇敢、决断、坦诚与善良所有作为人间英雄的优秀品质只是加剧了自己在命运的精心设计的圈套中进一步陷落。他的动机是崇高的而又无私的,行动是坚决和英明的,但结果却与理想背道而驰——为逃避杀父娶母的“神示”而自我放逐远走他乡,却误杀了从没谋面的生父;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铲除了为害人民的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人民推选为芯拜国王,却娶了素未蒙面的生母;为解除芯拜人民瘟疫的苦难,按照“神示”需查出谁是杀死先王的凶手,却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凶手,最后刺瞎双目自我放逐;。如多德所言:“俄狄浦斯是伟大的,但那不是因为一个伟大的尘世地位——他的尘世地位是一个将如梦一样转瞬即逝的幻觉,而是因为他的内在力量:不惜任何个人代价去追求真实的力量,一旦发现后去接受和承受它的力量。…这个恐怖是我的,?他喊道,…除我之外无人能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受它?。”在这部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中人成了命运的玩偶,所有的发生都早已安排,从起点回到起点,从死亡回到死亡,所有的原因都成了另一个原因的必然结果,而人与命运的抗争于人是坚持的惨烈,于“神”却只是无聊的惩戒。

3.堂吉柯德形象、桑丘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他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妖怪。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但是,他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他性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盲目行为。他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气馁,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堂吉柯德形象的巨大概括力,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小说中的桑丘?潘沙则是塞万提斯刻意安排的与堂吉柯德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的角色。作者在描写他们的游侠生涯中,广泛地采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反复强调他们从外形到性格上的某些特征,形成鲜明的对照。桑丘的表面愚钝配合与堂吉诃德的疯颠,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桑丘是一个又胖又矮的西班牙普通农民,由于家境贫寒,在堂吉诃德的劝诱下当了游侠的侍从,指望能通过游侠冒险生涯,做个海岛总督,他的驼背老婆也能坐上金光闪闪的马车,没有嫁妆的女儿说不定能成伯爵夫人。他性格中既有农民的狭隘自私、目光短浅、胆小怕事,处处为自己打算的一面,又有讲求实际、冷静与清醒的一面。他时时在提醒堂吉诃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中来,在他眼里,风车不是巨大,就是风车;羊群不是大军,就是羊群。在堂吉

诃德的每次冒险之前,桑丘总是要劝阻,而每次劝阻都毫无效果,而最终却总是证明桑丘的劝阻是正确的,这正好与堂吉诃德的狂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小说开始时,他一边咒骂游侠骑士的疯狂幻想,一边希望赶快碰个发财的机会,一改家中的窘境。随着情节的发展,桑丘进步了解了堂吉诃德的为人,开始看重他的“好心肠,喜爱上了堂吉诃德,并且爱得比自己的眼珠还要厉害。”尽管他吃尽苦头,也没有得到半分工钱,但始终没有抛弃他的主人,对堂吉诃德的忠诚与友谊感人至深。

4.哈姆雷特形象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末期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复仇,而是贻误时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也因此引起了后人对此的各种推测。①哈姆雷特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就要简单得多。哈姆雷特所怀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②哈姆雷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拓深可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5.阿巴贡形象

对于仆人,阿巴贡极为苛刻。阿巴贡见不得拉弗莱什像根木头杆似的戳在家里,怕他偷钱,把他赶了出去;他要克洛德婆婆打扫卫生并管理空酒瓶,如果丢失或碰坏要从她的工钱里扣钱;他要勃兰达瓦,在客人的酒里掺水,并且要求他控制客人喝酒;他要雅克达师傅身兼两职,用马车的时候雅克达师傅是马夫,而烧饭的时候雅克达师傅就成了厨子……

对自己的儿女,阿巴贡也是一样吝啬。他不但从不给儿女零钱花,还希望从他们身上能够捞到一笔,所以才想得出来要把爱丽丝嫁给有钱的昂赛姆老爷,要克莱昂特娶一个寡妇。对于他来说,儿女的幸福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钱箱里可以有进帐。

更荒唐的是,阿巴贡的那匹马,因为没有太多的事要承担,所以阿巴贡总是控制它的进食,结果瘦得皮包骨头快病倒了,阿巴贡却还要它拖车上集市。

阿巴贡放高利贷,却阴差阳错地放债给自己的儿子。而且15000法郎的债只付12000法郎现款,其余3000法郎以衣服什物首饰等折付。并附有一张诸如四脚卧床、壁毯、火枪、砖炉、七弦琴、台球桌、鳄鱼皮等物的清单,写明:“上列各物公平合理的价值总在4500法郎以上,但由于放债人格外体谅,只按3000法郎计算。”

阿巴贡有钱,却总是担心有人要偷他的钱,谋害他,他把5万法郎埋在了花园的地下,而且每天都要去看一看,生怕被人挖走。后来,当钱箱失踪的时候,阿巴贡吝啬的病态的形象更加明显:“捉贼!抓凶手啊!抓杀人犯啊:我完蛋了,我的脖子让人割断了,我的钱叫人偷走啦!……我那可怜的钱啊,我亲爱的朋友啊!他们硬从我手里把你给抢走啦;你没了,我还活在世上干什么啊?我要死,我死了,我已经入土啦!你们没人肯告诉我是谁偷的吗?我要去报告法庭,我要请法官来审问全家的人:女仆、男仆、儿子、闺女都得审,连我也得审。你们不管谁我瞧着都可疑,都像偷我钱的贼。把你们全绞死才好。我求你们告诉我那个贼在哪里。如果我不能把钱重新找回来,我自己也得去上吊。”

当克莱昂特以钱箱的退还作为婚姻交换条件的时候,阿巴贡当然选择了钱,对他来说,真的没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了。就在自己的婚姻泡汤之后,他还要昂赛姆老爷担负两桩婚事的费用,还要给他做件新衣服在办喜事那天穿。最后说:“我,我要去看看我亲爱的箱子。”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喜剧《悭吝人》(《吝啬鬼》)里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以及果戈理小说《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堪称为欧洲文学中不朽的四大吝啬鬼典型。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公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守财奴》,"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

6.达尔丢夫形象

伪善的没落贵族,职业宗教骗子。

(1)表里不一:表面上虔诚教士“把世界看成粪土一般”,实际上是贪图享乐的酒肉之徒。如:“一顿饭吃两只竹鸡、半只羊腿、一离开饭桌就睡觉”;看到桃丽娜袒胸露背是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的女婿,一边又向奥尔贡的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一半已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2)进一步揭露答尔丢夫伪装虔诚的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样一个障碍”。当他的罪行面临败露时,他伪装深受委屈而不予计较,致使奥尔贡盛怒之下将儿子赶出家门,并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赠给答尔丢夫。至此,伪君子的罪恶用心已昭然若揭。

(3)再进一步揭露了答尔丢夫伪善的危害使人家破人亡。

如:把奥尔贡一家赶出大门,还到宫廷告发奥尔贡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想置人于死地。并声称:“现在王爷的利益是我的头等重要责任。”伪善的社会孕育了这类伪善的人。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是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伪君子》是莫里哀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剧本围绕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与奥尔恭一家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喜剧的主题是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17世纪法国出现的“圣体会”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它以宗教为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突出表现了教会的伪善的特点。《伪君子》切中时弊,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战斗性。它里面的人物形象:

○1答尔丢失

答尔丢夫是喜剧的中心人物,剧情就是围绕他披着宗教外衣进行诈骗活动而展开的。他是一个没落贵族,宗教骗子。这个形象的最大特点是表里不一,伪装虔诚。作者在剧本中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的本质与假象之间的严重失调和冲突,在同体对经中,使丑的东西原形毕露。他表面不喜爱吃,但实际是贪吃之徒;表面不好色,可骨子里全是男盗女娼,甚至连恩人的妻子都要调戏。除了伪善之外,他还有阴险狡猾,歹毒凶狠的一面。为霸占奥尔恭的财产,他不惜向宫廷告密,并串通法院,欲置友人于死地。

○2奥尔恭

奥尔恭是一个有产者,他笃信宗教,思想保守,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富商形象。他的愚昧轻信,形式主义的宗教狂热和宗法制的家长作风,都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莫里哀把他放在受害者的地位,立意在于对资产阶级进行曲劝导,然而地他的保守性和妥协性的提示,讽刺和嘲笑也是十分尖锐的。

○3桃丽娜

桃丽娜是一个机智,勇敢,直率而又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有健全的思考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最先识破答丢夫的伪善于面孔。她敢于斗争,机智,沉着,冷静地办理和应付各种情况。她富有正义感,为人善良,忠于友谊,是莫里哀笔下描写得最动人的仆人形象。

7.浮士德形象以及靡非斯特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

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

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而在民间传说的长期流传和欧洲作家的反复加工过程中,浮士德这一形象凝结沉淀了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广袤深厚的社会心理,其内核是对“历史之谜”期望作出解答的德国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他对自己生命本真和意义的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分裂已是:至于型、情欲与理性、人性与神性都处于剧烈的搏斗与奋争中,对意识的分裂和二元化的体验使他充满了苦恼:“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是互相分道扬镳。”浮士德的灵魂虽然在梅菲斯特的引诱下沦落,但是他却没有完全沦落,他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斗争与矛盾,这也就是善与恶、灵与肉的不断斗争与冲突。《浮士德》中的上帝正是代表了人性中善良正义的一方,而魔鬼梅菲斯特却恰恰处于对立面,是丑恶与罪恶的化身。浮士德这一人物就是“人”的代表,代表着整个人类,而他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浮士德那种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积极肯定、向善的精神,尤其是作为人类追求意识的体现者而出现的。但是,为了凸现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歌德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浮士德这种对生活的肯定,真理的探求都是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来实现的。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实践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因而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梅菲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这善与恶这两种思想正是在他的意志与占据控制心灵力量的大小而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导致了他的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浮士德在带领群众改造自然,兴建海边乐园的壮举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也领悟到了理想的

人生:“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的热爱自由,积极进取,努力创造,乐观向上的精神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尽管曾经因为被引诱而犯错,但是上帝善待那些去恶向善的人,怜悯并接纳他们。而且他的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上帝的话,人在努力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入澄明之境。浮士德的尸体最后是在上帝派出的天使们抬向了天国,得到了光明,使得上帝获得了胜利,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乐观向善,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的人格精神,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小世界到社会,理想的大世界,也是资产阶级的胜利。正如歌德所说的“他不是让人固定在特性中,而是让人在内在的法则中看到心灵生活的统一性,这种法则把这种统一性的各个生活瞬间结合在一起,好似结合成它的存在的旋律。”

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的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浮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外国文学资料(二)习题

一.填空

1.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分别为《俄瑞斯忒亚》,《俄底浦斯王》,《美狄亚》

2. 被亚里士多德誉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

3. 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4.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5. 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

6.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7.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8. 古罗马文学发展大致经过共和时期,黄金时期和白银时期这三个阶段,代表作分别为埃纽斯的《编年史》,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和卢肯的《法萨利亚》

9. 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誉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的史诗

10.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11.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

12.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佛罗伦萨文坛“三杰”

13.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所著的《小癞子》

14.长诗《失乐园》的作者是约翰.弥尔顿

15.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是《巨人传》

16.《伪君子》的作者是莫里哀,是他最优秀的喜剧,主人公为宗教骗子达尔杜弗

17.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莫里哀,他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

18.《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

19.新辈神谱

雷电神:宙斯(罗马名:朱庇特)…… 太阳神:阿波罗(罗马名:阿波罗)

战神:阿瑞斯(罗马名:玛尔斯)

火神:赫淮斯托斯(罗马名:武尔坎)

神使:赫耳墨斯(罗马名:墨丘利)

女战神:雅典娜(罗马名:密涅耳瓦)

爱神:阿佛洛狄忒(罗马名:维纳斯)

月神:阿耳忒弥斯(罗马名:狄安娜)

家神:赫斯提亚(罗马名:威斯塔)

天后:赫拉(罗马名:朱诺)

海洋神:波赛东(罗马名:尼普顿)

农神:得墨忒耳(罗马名:刻瑞斯)

20.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2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

22.中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

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

23.中世纪早期史诗流传于后世的主要代表作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

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芬兰人的《卡列瓦拉》等24.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是反应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品。中期英雄史诗都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也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

25.中期英雄史诗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

26.《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

27.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28.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

29.骑士文学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30.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31.普罗旺斯的诗歌的形式多半借助民歌形式演化而成,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尤以“破晓歌”最为著名。

32.恩格斯称破晓歌是“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

33.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方

34.依据骑士传奇的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故事系统,指以古代克尔特人的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为中心的故事诗。二是拜占庭系统,只在拜占庭流传的以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拜占庭故事诗,著名作品有《弗洛阿和勃朗希芙洛》和《奥卡森和尼柯莱特》等。三是古代系统,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

35.韵文故事最早产生于法国,名篇故事有《驴的遗嘱》、《吃桑葚教士》、《农民医生》等;受法国影响,英、德等国也产生了自己的市民韵文故事,英国的《赛丽斯太太》和德国《神父阿米斯》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36.长篇叙事诗在城市文学中取得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37.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文学的开创者

38.《修女》的作者是狄德罗

39.《唐璜》的作者是拜伦

40.席勒的悲剧代表作品为《阴谋与爱情》

41.被马克思称为真正主义者的作者是

42.古希腊悲剧,实际是指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

和欧里庇得斯(“戏剧舞台上的哲学家”)三诗人的得以幸存的33部作品。埃斯库罗斯

的三部曲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

43.莫里哀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他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44.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是意大利人但丁.他的代表作品《神曲》, 这部作品分为三部分,即《地狱》,《炼狱》,《天堂》

45.荷马时代的希腊文学,主要文学形式是神话和史诗

46.《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二.名词解释

1.人文主义

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文学的进步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表现在:①用人权反对神权,②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③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④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2.流浪汉小说

它是在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小说,它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流浪汉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人物性格突出,或笃信天命,或玩世不恭,或忍辱求生.这类小说往往具有“出身-教育-浪游”的情景模式和货运列车式的结构模式,通过主人公的流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无名氏的《小癞子》(又译《托美斯河上的盲人引路童》)是西班牙最早的优秀流浪汉小说.

3.文艺复兴

14世纪到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文艺复兴虽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苏古典文化为标志,但实质上并不是为了恢复古代的旧文化,而是借此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4.古典主义

是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作家理论家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和个性差异,他们的创作也各有侧重,存在分歧,但就古典主义思潮的总体来看,还是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①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②思想上崇尚理性;③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5.三一律

又称三个整一,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三个整一,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一致,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剧情在24小时内完成.

6.感伤主义文学

是发生在英国的一股文学潮流,在英国60年代至80年代末产业革命以后,现实矛盾加剧,人们开始对理性社会产生怀疑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艺术和情感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感伤主义这一潮流在文学形式方面将欧洲带入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是19世纪初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传统小说大都以情节为基础,遵循着因果规律,重新组织现实生活,而感伤主义则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合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这种新方式的产生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感伤主义是因劳伦斯.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7.狂飙突进运动

18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这就是狂飙突进运动.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他们大喊大叫,崇尚天才和叛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与突进》,理论代表是赫尔德尔与歌德合著的《德国的风格与艺术》,代表作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还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哥兹·冯·伯利欣根》。

8.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巴洛克一词来源于西班牙文barruco,在16世纪用在首饰行业中,指的是”一颗不圆的珍珠”.随后这个词的含义几经变化.后世把16世纪的建筑成为具有巴洛克风格的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以富丽繁复﹑精雕细刻为特点.巴洛克文学的风格于此相仿,因而得名.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巴洛克文学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它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它的艺术手法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

9.温柔的新体

温柔的新体诗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它抒发对崇高的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子的热烈赞美,但它不是以封建主和骑士的道德观念﹑趣味为基础,也不以歌颂对贵妇人的忠诚﹑献身精神为主题,而是站在市民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的描写.温柔的新体诗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创作:当爱情激动我的时候,我根据它在内心发出的指示写下来.(《神曲·炼狱》第24歌),压韵方式为abba abba cdc cdc.

10.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教会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会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P51)

三.简答

1.人文主义文学的特点

是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下特点:①在思想内容方面,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对封建制度和道德及宗教禁欲主义进行抨击,对封建贵族和僧侣,上层的恶德败行加以嘲讽,并积极传播人性人权、现世幸福、科学知识和国家统一等新的思想观念②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③文学形式上丰富多彩④具有民族风格

2.《神曲》艺术成就

⑴梦幻与写实的交融。作品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在描写不同境界时,采用不同的色彩.

⑵工整与协调的结构。三部共33篇,加上序曲共100部,长诗采用连锁压韵的方式. 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做韵脚,彼此呼应

⑶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作品中描写了妖魔鬼怪,树妖、恶狼、人面妖鸟

⑷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

3.《神曲》的艺术特色

《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各有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计14233行。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共有9层。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做韵脚,彼此呼应。这种精确的结构和对

称的布局,是建立于数字3和10对中世纪文化锁具有的神秘的、象征的意义上的。《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是个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4.古希腊戏剧产生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喜剧﹑萨图罗斯剧(一译”羊人剧”)和拟剧(一译”模拟剧”)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喜剧和悲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大都采用说﹑唱﹑演﹑舞﹑化装和置景等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形式.约从公元前543年以后,演出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演员佩带面具,以三人串演为定型阵容,由男性演员串演所有角色.参赛诗人须在事先提出申请,获准后可获得分配的歌队,演出在露天举行.

古希腊悲剧:产生于酒神颂歌。①埃斯库罗斯及他的代表作品《俄瑞斯忒亚》②索福克勒斯及他的代表作品《俄底浦斯王》③欧里庇得斯及他的代表作品《美狄亚》。古希腊悲剧的宝库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已在中世纪结束前丢失。我们今天谈论的古希腊悲剧,实际是指三位诗人得以幸存的33部作品

古希腊喜剧:产生于酒神狂欢歌舞。古希腊喜剧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西西里喜剧,另一种是阿提卡喜剧。阿提卡喜剧的发展经历了旧喜剧,中喜剧和新喜剧

三个阶段

5.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

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例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

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

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应该保持其本性”.古典主义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单一.

6.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的非常紧密.

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

第三,尖锐的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

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

7.古希腊文学的分期

(1)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历史上称大移民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3)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4)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8.莎士比亚创作道路的分期及代表作品

(1)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如:《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维纳斯阿都尼》。

(2)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和悲喜剧(又称阴暗喜剧)创作时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如:《哈姆莱特》《终成眷属》。

(3)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创作时期。如:《冬天的故事》。

9.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简答,填空)

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英雄史诗根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世纪早期的英雄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另一类是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社会确立时代的艺术作品.早期史诗流传于后世的主要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芬兰人的《卡列瓦拉》.《贝奥武甫》是流传迄今的欧洲最完整的一部史诗.中期英雄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史诗作品,都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也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罗兰之歌》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它的形式多半借助民歌形式演化而成.其中有短歌﹑感兴诗﹑牧歌﹑小夜曲﹑破晓歌等,尤“破晓歌”最为著名.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兴旺于法国北部.依据骑士传奇的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故事系统,指以古代可尔特人的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为中心的故事诗;二是拜占庭系统,指在拜占庭流传的以希腊晚期传说为题材的拜占庭故事诗,著名作品有《弗洛阿和勃朗希弗洛》和《奥卡森和尼柯莱特》等;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城市文学主要形式有韵文故事﹑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等.韵文故事最早产生与法国,名篇故事有《驴的遗嘱》﹑《吃桑葚教士》﹑《农民医生》等.长篇叙事诗在城市文学中取得的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列那狐传奇》是欧洲城市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10.莫里哀《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的人物形象(简答,论述)

《伪君子》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实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完全体现在中心人物达尔杜弗的身上。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他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伪善.他身为教士,平时在教堂里表现的极为虔诚,宣称整日不离《圣经》,以此骗取了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奥尔贡要撕毁女儿以前的婚约,把她嫁给达尔杜弗。其实虔诚只是他的外衣,他暗中觊觎着奥尔贡的财产和妻子. 比如他口头上宣扬“苦行主义”,不离教鞭和苦行衣。但一顿饭他却能吃两只鹌鹑和半条羊腿,养的“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表面上他似乎仁慈善良,骨子里却凶狠歹毒,而且还是个好色之徒。在他第一次被揭露时,他把自己骂的狗血淋头﹑一钱不值,从而骗取了奥尔贡的信任,他巧言令色,随机应变,其程度无以复加,这个形象的成功使得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达尔杜弗的伪善具有典型性,他是外省的落魄贵族,流浪到巴黎寻找发财的机会.当时外省有不少这样的中小贵族,他们大多成为骗子,达尔杜弗就是这类骗子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触及到“圣体会”这么个神秘组织,其任务是迫害异教徒、自由思想者和无神论者,这是一股与专职王权对立的力量。达尔杜弗的活动表明这个宗教组织为达目的,会坏一个家庭的父子关系,进而鲸吞这个家庭的财产,制造社会混乱。)

11.希腊神话的艺术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简答,论述)

一.艺术特征:

①想象力极强。它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也把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而且入情入理,合乎逻辑,创造出令人难忘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如阿波罗的爱情故事,潘多拉盒子的故事等。

②故事性极强。希腊神话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十分动听。如宙斯和伊俄的故事。

③哲理性极强。希腊神话,既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是古希腊先民劳动积累和生活经验的

凝聚,也是早期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结晶,许多故事都寓意颇丰,发人深思,成为后世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不和的金苹果的故事。

二.对后世的影响:

希腊神话在文学史上,从同代传至后世,从本土流播到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如荷马史诗是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古希腊悲剧诗人的绝大部分剧作,都取材于希腊神话。其次,它对古罗马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如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是从希腊神话中汲取了艺术营养,奥维德的《变形记》几乎是对希腊神话的全面转述。后世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希腊神话知识形成一股潮流而得到普遍重视,如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画家达·芬奇,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直至现当代一些著名作家和艺术家都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创造了流传千古的许多杰作。

四.论述

1.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你认为堂吉诃德是可笑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是欧洲文学史中著名的人物形象,他是一个耽于骑士幻想的人文主义者,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一方面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脱离实际终日沉于幻想, 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切实感受,在他眼里到处都是魔法﹑妖怪﹑巨人,到处都是他行侠仗义的奇景险境.他把风车看成是作恶多端的巨人;他把绵羊当军队,奋勇杀去,却被牧羊人拾起石头打掉他的门牙;他认为人应当是天生自由的,而解放了苦役犯,结果被犯人们打伤,夺去衣服,狼狈不堪.他处处模仿传奇中的骑士,单枪匹马到处冲杀,却处处闹笑话,虽然他把维护正义,除强扶弱,把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而且见义勇为,从不怯懦,为主持正义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但善良的动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有时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别人,这时他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梦想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疯子.但另一方面,当不涉及骑士之道时,他却又是一个具有渊博学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而且能洞察社会的苦难,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只要不谈到骑士他都很清醒,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战争观念到教育文艺等都有深刻的见解,广泛的涉及了人文主义者所关心的问题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所以堂吉诃德的形象既反映了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又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他的疯癫行为是受骑士小说毒害,但他的疯癫行为内心却有着一个崇高的理想.

2.哈姆莱特人物分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分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复仇王子四个阶段把握。他离开丹麦到代表人文主义运动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幢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者所特有的民主满理想充满意识与人性光辉,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对人和社会充信心的优秀青年,回国后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莱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原先美好的人这时成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泥塑物,原先和谐健康的王国变成了一个不毛的荒岬,原先美好的世界也成了一个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的荒园,在这个严酷的现实面前, 哈姆莱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在这深刻的精神危机中, 哈姆莱特不禁开始对生命的意义提出疑问:“活下去还是不活?”然而他随即又意识到死亡并不意味着痛苦的解脱,没完没了的思索丝毫不助于矛盾的解决,重重的思虑使他延缓了复仇的历程,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为父报仇,然而哈姆莱特并没有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复仇,而是错失良机造成行动上的延宕.他的延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仅仅为父报仇显得简单的多,因此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 哈姆莱特就必须超越父仇对整个国家的命运做出全盘的考虑.黑格尔说:“哈姆莱特所犹豫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如何做好它.” 哈姆莱特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

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姆莱特的悲剧以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3.以《哈姆莱特》为例,谈谈莎士比亚戏剧的的艺术成就(P99)

㈠《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它基本上是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的。但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原则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第一,他常取材于现实的材料或剧本而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他在旧故事的骨架中填入现实生活的画面,注入时代的灵魂。第二,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相连。

㈡《哈姆莱特》的艺术成就主要有:

①戏剧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具有广阔性;

②在情节结构上,戏剧冲突紧张尖锐,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一般是多层次多线索的,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哈姆莱特》中三条线索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造成戏剧高潮,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

③悲剧和喜剧因素相结合;

④在人物塑造上,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并且性格始终处于发展中。通过对比和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性格也是莎士比亚的常用手段。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

⑤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丰富多彩,词汇量大,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以及形象化语言,剧本主要用诗体,同时又是诗与散文的巧妙结合。

4.简述《十日谈》的思想内容

《十日谈》里的故事来源广泛,薄伽丘广颉博采,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和东方民间故事中汲取素材。把故事情节植于意大利,以人文主义思想进行改造和再创作。批评教会的腐败堕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一个共同特点。薄伽丘将许多故事的锋芒指向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毫不留情的揭开教会的神圣面纱,把僧侣们奢侈逸乐﹑敲诈聚敛﹑买卖圣职等等种种黑暗勾当,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对僧侣们虚伪奸诈的恶行劣迹及个人品质进行嘲讽和抨击,他的批判刨根究底,毫不留情,矛头直指教廷及宗教教义。他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当时的平民阶级对神权的不满。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爱情能激发人的聪明才智,使人的品格和情操趋向高尚完美,主人公在争取爱情和幸福的道路上,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但爱情终能战胜一切。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作品还抨击了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跟男人平等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理想,即全面发展的人的观念,在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十日谈》与性:薄伽丘认为人的压抑是对性的压抑,他提倡人性的解放,选择了这个话题。《十日谈》与宗教:薄伽丘不是完全反对宗教,而是反对宗教中的禁欲主义,提倡人性化,“现实中的女人应该比画中的天使更美丽”。)

4?.简述《十日谈》的思想内容

薄伽丘的《十日谈》故事来源不一,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有的取材于民间文学,有的借鉴东方故事,有的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对这些故事进行再创造,从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

第一,歌颂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作者把爱情看作是人的一种重要而自然的高尚情感,人人都有权利享受爱情。他歌颂爱情的力量,能使愚者变得聪明;他赞美至死不渝的爱,真正的爱情能够冲破一切封建的罗网;他反对门当户对和包办婚姻,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

的标准”。

第二,讽刺、揭露和批判了教会与封建君臣的虚伪、狡诈和愚蠢。作者以辛辣的笔调大胆地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撕破了教会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的种种罪恶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第三,赞美妇女才能,宣传男女平等。作者认为妇女既不是圣母,也不是魔鬼,而是与男人一样有个性、有能力、有智慧的活人,体现了对妇女人格的尊重。

5.《十日谈》中有大量性描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薄伽丘的《十日谈》具有现实性,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观点。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说明中世纪鼓吹爱情是罪孽,宣扬神爱和天国幸福的禁欲主义,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也是扼杀人的天性的。“在所有的自然力量中,爱情的力量最不受约束和阻拦。”真正的爱情非但不是罪过,反倒合乎情理,呵护人性,是崇高,可贵的。因此,神爱断然不能替代情爱,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十日谈》中出现了有关性的描写是因为,认薄伽丘反对宗教中的禁欲主义,认为人的压抑是对性的压抑,他提倡人性化和人性的解放,所以选择了这个话题。弗洛依德曾经说过:“伟大感人的艺术,都离不开女人和激情。”作家并不只是单纯的为了描写性爱而去描写,往往都有其深一层的隐喻含义。《十日谈》正是借对性的描写,讴歌了人的天性、本能、智慧和肉体的欢乐,揭露了宗教的虚伪与骗局。在艺术创造中毫无保留、毫无遮掩的表现现实。另外,文学作为人学,它的基本功能是表现人,直面人类丰富、复杂的生命形态,与人类相关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文学表现的主题。作为人性基本内容的性爱,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客观需求,也是人的生命力和灵魂质量的检验标准,在通过描绘两性之间的具有普遍性和独特性的微妙关系来探索人之为人的独特世界,并展示出生命形式的深入复杂状态,是常见的文学作品的精神指向。必要的、恰当的性描写有助于作品审视人物潜意识层面的心理,发掘人性的复杂含义,借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审美效果。可以说文学的笔触在人性上的挥洒,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于人类最高尚的感情—爱情和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性欲的深刻展示。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于《十日谈》中的性爱描写是恰当的,必要的。明心见性,源于自然,混然天成,就是一部成功作品的基石!

外国文学资料(三)一些问答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

1、神话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童年”的世界观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她是古希腊人集体的口头创作,后经诗人们的整理和艺术加工,成为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果之一。神话的特点:

①希腊神话的艺术和哲理的方式,系统地反映了氏族社会生活最本质的面貌,内容丰富而复杂。

②希腊神话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于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

③神与人同形同性,神是人格化了的形象,神具有人的性格和情欲,但神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具有超凡的力量。

④神话故事优美生动。

希腊神话是欧洲艺术的土壤和源泉,对后世欧洲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2、《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是指以荷马为作者流传下来的两部史诗。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是欧洲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有文学记载的最早的文学巨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初希腊半岛南部

地区的阿凯亚人和古代小亚细亚西北部地区的特洛亚人之间持续了十年的部落战争的《荷马史诗》,最初是民间的行吟诗人们创作和传唱的,最终在公元前9世纪到之前8世纪时,由独具才华的诗人荷马收集加工、整理,才形成的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史诗作品,公元前6世纪时被用文字记录下来进而成为了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前者描写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情,后者描写了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在战争之后经过海上十年历险回家与妻儿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①广泛而丰富的反映了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因素与神话因素相结合,具有认识意义。

②歌颂了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歌颂了古希腊人民英雄,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

③表现了古希腊人民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和智慧,勇于进取的乐观思想,同时也带有明显的贵族观点。

《荷马史诗》的艺术特点:

①情节集中完整,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结构巧妙严谨,布局详略得体,跌宕有致,戏剧性强。

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史诗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条件下,用夸张的手法通过人们的言行描写之,或让人物自己粉墨登场去表现,总之人物被放到矛盾冲突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个性解明,性格具有多方面性。此外,史诗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去塑造表现人物。

③叙述明朗、质朴,诗句优美、生动,语言简洁、形象。《荷马史诗》是用古希腊方言写成的。

《荷马史诗》作为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直到今天都仍然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3、比较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异同。

①他们的剧作题材基本是相同的,都是取之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并通过这样的题材创作来反映现实。

不过他们的悲剧风格却有各自的特点。埃斯库罗斯的风格是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索福克勒斯的风格是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欧里庇得斯的风格是悲痛、憎恨和寻找出路。

②他们的作品都是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之间的冲突,主题基本相同。

但他们在作品中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表现各不相同。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他同时强调人的意志;索福克勒斯向命运提出了怀疑和挑战,他认为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它具有捉弄人的邪恶性质。他特别强调了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对命运的反抗;欧里庇得斯不相信命运,他认为命运在于人自己掌握,强调事在人为。

③他们在作品中都描写了具体的形象,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一点是相同的。

然而他们描写人物形象时所遵循的准则和方法,以及他们笔下形象所表现的特点是不同的,埃斯库罗斯笔下人物是古希腊神话中直接诠释出来的神或神化的人物;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人物是按照“人应当是怎样”的原则写成的理想英雄;欧里庇得斯笔下人物是按照“人本来是怎样”的原则塑造出来的写实人物。

4、古罗马文学与古希腊文学的关系及其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是古罗马对外扩张的时期,罗马人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先进的希腊文化,并受其深深影响,罗马文学当然也笼罩在这种影响之下,并且是在此之下直接发展起来的。古希腊文学的成就很高,它富于创造性,洋溢着人本主义和现世精神,散发出健康、积极、豪迈的气息。这些特征恰恰适应了一向注重军事武功,而文化发展十分薄弱的古罗马奴隶制帝国的要求。所以,古罗马文学一开始就带有很深的模仿痕迹,譬如罗马神话几乎是对

希腊神话的直接搬用,罗马喜剧也接受了希腊新喜剧的影响。因此,继承性是古罗马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古罗马文学又决不是简单的古希腊文学的传话筒,它对后者的继承是建立在使之精致化的加工基础上的。事实上,在罗马征服希腊的过程中,希腊的文化已经逐步衰退,其中也包括它的文学。这一时期除了米南德的新喜剧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外,早期的文化盛况已经一去不复返。罗马人接受了古希腊的文学成就,将他们的喜剧、史诗、悲剧等继承下来,并进行了独创,发展了自己的诗歌、散文、讽刺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人是通过古罗马文学来认识古希腊文学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欧洲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兴起,古希腊文化才逐渐被分离出来,重新引起学者的重视。所以说,古罗马文学又是古希腊文学和后来欧洲文学的一个中介,起到了很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作用。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教会文学

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至为巨大。当外族侵入罗马帝国时,他们摧毁了古代文化的集中地——城市,致使古代文化大受摧残,基督教必须负起“从头做起”的重新建设文化的任务。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垄断了一切思想、文化领域。教会把一切学术都纳入神学的范畴,文学艺术也被用来为宗教服务。在教会的控制下,出现了大批神职人员,即僧侣作家,他们用拉丁文编写或改编古代文学,杜撰基督的故事,写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等,向人们宣传基督教教义,要人们皈依上帝,皈依救世主,要人们顺从天命,寄托未来,死后才能上天堂,鼓吹来世思想和禁欲主义,宣传上帝的万能。于是僧侣文学随之产生了。僧侣文学也就是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梦幻的、朦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惩的说教。

2、骑士文学

12、13世纪,随着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在宗教旗帜掩盖下,以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名而对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八次十字军东征,骑士阶层及骑士精神、骑士信条逐渐形成。随着骑士制度的兴盛,这种精神和信条反映到文学中而形成了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主要内容为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以此来表现骑士精神。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描写的是骑士与贵妇夜晚后幽会在黎明前分离时候依依惜别的情景和感情,有反宗教禁欲主义束缚的作用。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其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了爱情、荣誉或宗教信仰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斗争,表现出一种冒险游侠的精神。骑士传奇不同于英雄史诗,它没有历史事实根据,而是出自诗人的虚构,有的取自民间传说,有的模仿古希腊、罗马的作品。

3、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是10至11世纪欧洲各国城市工商业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文化,出现了非教会的学校和反教会的“异端”运动,非教会的世俗文化形成导致了城市文学的应运而生。城市文学与教会文学不同,市民阶级将反教会。反封建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要求,将他们的思想意识,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是生动活泼的,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在文学样式上,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等新型体裁,表现了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法国和德国是城市文学发达的国家,关于列那狐的故事诗是中世纪市民文学的最重要成就之一。城市文学的出现对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一种类型。主要描写民族重要的历史事件,歌颂英雄。按其反映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民族大迁徙时期,描写的是氏族社会末期蛮族部落的贵族英雄,其代表作是盎格鲁?萨克孙人的《贝奥武甫》;另一类是封建制度发展时期的产物,

描写的大多是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爱国主义,最著名的是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英雄史诗是民间文学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5、但丁及其作品《神曲》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思想内涵:

1、《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创作该作品的意图有两个:首先,歌颂他终生爱恋的贝雅特丽采;其次,试图创作一部作品,把个人的遭遇和祖国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书写个人迷途知返、悔过自新的过程和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即其思想内涵是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直,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

2、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深刻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严厉揭露和批判。

3、暴露了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恶的行为,“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他们沉湎于金钱的淫秽污臭,“到处断绝上帝赐给人民的面包”,树立了导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坏榜样。

4、但丁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认为现实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即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活价值。

5、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文化,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路。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推崇备至。他在诗中把荷马奉为“诗人之王”,称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

6、对新兴市民阶层的贪图私利、追逐金钱等,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予以严厉的遣责。

但丁在作品中流露出人文主义曙光,但也沿用了基督教的许多旧观念。

艺术成就:

1、创作风格受古典文学如维吉尔《埃涅阿斯记》以及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2、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采用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他把地狱、练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含意。在描绘不同境界时,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3、塑造了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对主人公但丁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界刻画细微,饱满。

4、在写人绘景时,善用通俗的比喻。

5、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地狱》、《炼狱》、《天堂》各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计14233行。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共有9层。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这种安排是建立于数字3和10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意义上的。3代表“三位一体”,10代表完美、幸福。

6、《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3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贯穿全诗始终。

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贯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作用。但丁本人因此被誉为意大利第一位民族诗人。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至17世纪初,欧洲大陆新兴的思想家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首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这一时期虽然仍是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资本的原始积累正迅速而残酷地进行。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冲破封建教会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他们打出旗号是要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实际上,所谓“复兴”,并非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这些思想家们在经历了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之后,在进行反思时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获得启迪,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价值、个体的独立与自由、个体的力量等珍贵遗产,这一发现将人们从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精神压制下唤醒,从而使意识形态领域、科学领域等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说的是古典文艺的“再生”,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再生”,所以它高举的是人文主义的旗帜。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tis,原意指文法、诗歌、修辞、历史、哲学等古希腊罗马经典学科,直接与中世纪神学学科对立。历史学家们将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称之为“人文主义者”,指的是他们是古典学术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他们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也被冠之以“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成为了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同时它也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而且人文主义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开端。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

1、提倡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所弘扬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肯定人的崇高地位,反对神权至上;

2、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

3、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提倡理性精神;

4、反对人与人之间的封建关系和等级观念,提倡平等、博爱、友谊和个人品德;

5、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的基本特点是追求个人主义,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文艺复兴时代涌现出一批“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恩格斯语)。

3、流浪汉小说

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人民群众日益贫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沦为无业游民,社会上冒险风气盛行。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①从思想倾向上说,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为生活所逼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窃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②从取材方面看,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并通过城市平民的眼光,对社会上各阶级的人物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评价和嘲讽;③从结构上看,流浪汉小说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人物的性格突出,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1554)。

4、“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中叶形成于法国的一个贵族派人文主义文学集团。它是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贵族人文主义者组成的文学团体,因为在法国文坛上号称“七星”而得名。七星诗社提出了要在法国建立民族语言和民族诗歌的理论,要求发展民族文化,表现出了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但也表现有明显的贵族倾向。在法国文学史上,七星诗社是把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与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联系起来的桥梁。

5、“大学才子派”

英国16世纪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戏剧。16世纪80年代英国戏剧进入繁荣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出身、在大学念过书的作家,他们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具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因此被称为“大学才子派”作家。其中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罗伯特?格林《威克菲尔的护林人》、托马斯?基德《西班牙悲剧》以及克里斯托夫?马洛《帖木儿》等。

6、薄伽丘《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贡献。

薄伽丘通过《十日谈》中的一百个故事,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及禁欲主义道德观。作者通过塑造的一系列新兴资产者的形象,歌颂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赞美其中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肯定了现世生活,但是小说在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却又宣扬了一些享乐主义。

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如下:

①运用了辛辣的嘲讽手法,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法国教会和司法机构。书中的贵族大都昏晕怯懦,卑鄙残忍,教会僧侣们都以丑角的姿态出现。如第一天第二个故事中关于亚伯拉罕皈依天主教的过程,对罗马教庭是一个非常巧妙而深刻的讽刺。亚伯拉罕经过多次劝说都不愿皈依天主教,但是在他到罗马教庭亲身观察了一个时期之后,他毅然皈依天主教。他入教的理由是发现罗马教庭无恶不作。但是,他认为,这样腐败都没有垮台,可见显然是有神扶助了,因此他反而改变初衷,皈依了天主教——作者从反面来表现他的主题思想。

②每个故事前均有一个引子,点明主题,突出故事性、说理性,如第1天第一个故事。 ③采用框架结构形式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先是以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灾祸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上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和10名男女青年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它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讲述的100个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④语言很有特色,吸引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练、流畅,又活泼生动。

《十日谈》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法国纳瓦尔的《七日谈》,均为摹仿《十日谈》之作。德?维加、莎士比亚、莱辛、歌德、普希金、济慈等也都曾从《十日谈》故事中汲取过创作素材。

7、拉伯雷《巨人传》的思想价值与意义。

拉伯雷《巨人传》这部巨著以神话般的人物形象、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有时不免流于油滑粗俗的独特风格,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描绘了人文主义的乌托邦理想。

作品的人文主义特点体现在它对巨人精神的歌颂。作品中的巨人是文艺复兴时代“巨人”精神的再现,反映了新时代的巨人概念既包含了体魄的、物质的方面,又包含了精神的、思想的方面。作品通过对这些巨人及其经历的刻画,流露出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作品中约翰修士在高康大的支持下创立的德廉美修道院更是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自由和新道德风尚的向往。

8、分析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的思想内容、意义与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以堂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德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的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情节基础,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游侠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作品逼真地再现出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书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贵族、地主、商人、僧侣、农民、牧羊人、演员、士兵、强盗、囚犯、艺人、妓女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社会的现实。在一本小说中,以如此宽广动人的画面来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可以说是塞万提斯之首创,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的深刻的影响。小说既批判了风行一时的骑士文学,又对西班牙社会的统治阶层进行了无情鞭挞诃讽刺。作者认为过时的、不切实际的骑士精神

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根本无法解决当时这个“多灾多难”、“可恶的时代”的现实问题。这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二重性。

比如在主要人物堂吉诃德身上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他有追求,有理想,他最大的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相脱离,所以这个人物既可笑,又可悲,又可爱。这个形象为我们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让我们像在哈哈镜中一样,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引起我们对自己的反思。所以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发掘了一个人身上所包含的丰富世界。

一方面,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疯癫的行为举动以及由此而招致的可怜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从而告诉人们,阅读骑士小说会带来多么可怕的恶果(作者在书的序言里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如他把磨房的风车视为三头六臂的巨人,便催马提枪舍命冲过去和它大战一场,结果被掀倒在地不能动弹。即使这样狼狈不堪,当侍从桑丘跑来再一次告诉他这不是巨人而是风车时,他仍辩解说,这是魔法师把巨人变成了风车。又如,他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打落了牙齿。这种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荒唐可笑的秉性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最直接的含义。另一方面,与这种讽刺相对照的是,作者对堂吉诃德倾注了自己全部美好的感情。透过一件件荒唐事,荒唐举动,可以看到堂吉诃德助强扶弱、维护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冲向羊群、戳破酒囊、大战风车,都是因为在他眼里所有这些均为社会的丑恶势力。他的骑士职责,便是要争得民主自由平等,并随时准备为理想赴汤蹈火。他发表的关于自由、美德、人的意志的言论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如桑丘要去治理海岛,堂吉诃德送他上任时临别赠言:“不要因为你是个农家子弟而觉得惭愧。你要知道,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却有好德性,要比一个自高自大的罪人可贵得多。因为血统是承传的,德性是修养的,德性有它内在的价值,血统却没有”,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堂吉诃德并非中世纪的骑士,而是为了美好理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勇敢斗士。他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深层含义。因此作者赋予该人物多层含义,使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

堂吉诃德与其侍从桑丘主仆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鲜明的对照,就连他们的坐骑也不同,两人结伴冒险游历中,堂吉诃德怀有崇高的理想,充满幻想,有时又神志颠倒,疯疯癫癫;桑丘则讲求实际,甚至有点儿目光短浅。全书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么一“智”一“愚”的两个人的对话中发展起来。他们俩人互相影响,互相感染,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在陪伴堂吉诃德行侠仗义的日子里,受主人美好理想的感染,心胸也逐渐开阔起来。比如第二卷中桑丘跟主人继续冒险,原本是因为堂吉诃德答应在取得封地后让他当海岛总督,跟了他很久,看他疯疯颠颠,知道海岛无望了,但是觉得他的主人行为可佩,仍然跟着他。后来遇见了一位公爵,得知他的愿望后,有意捉弄他,真的叫他去治理海岛(其实是他治下的村镇)。在这里他秉公断案,执法如山,爱憎分明,但因受不了贵族的种种捉弄,感到做官的拘束,便弃官回家务农去了。桑丘的言行完全体现了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具有美德便可治理国政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说桑丘?潘沙对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做了必要的补充。

堂吉诃德和桑丘从不同的方面代表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感情。德国诗人海涅曾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9、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是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它的人文主义特点在于:(一)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表达出对人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中包括对人的终极问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拜伦式的英雄 1813—1816年,拜伦写了《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一系列的“拜伦式的英雄”。《东方叙事诗》是一组典型的浪漫诗,包括《异教徒》、《海岛》等篇。这些诗以抒情格调为主,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情节,都是东方或南欧的,充满异国情调,情节富有传奇性,比较紧张。诗中的主人公都是与社会对立的、孤独的反叛者,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独立,敢于蔑视现存制度,不向社会妥协,顽强坚定,宁愿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注定悲剧的结局。他们既是社会的叛逆者,又是社会的牺牲者。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诗人自身的苦闷失望情绪和渴求斗争的意愿,表达了广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作者写的这些英雄是个人主义英雄,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幸福,表现出无政府主义和忧郁悲观的情绪,反映了诗人思想的局限。 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多余人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川端康成:《雪国》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川端康成:《雪 国》 内容梗概 天寒地冻的一个夜晚,岛村第二次坐火车去北方雪国的温泉客栈。斜对面座位上,一个少女殷勤地照料着躺在身边的病人,姑娘的美使岛村的心灵为之震颤。姑娘叫叶子,病人是驹子的师傅的儿子行男。他们在同一车站下了车。 驹子记得岛村第一次到雪国是在半年前满山新绿的季节。驹子原先被卖到东京一家酒馆当女招待,后被教三弦的师傅赎出学艺,有时也到温泉客栈陪客。在东京闹市区长大的岛村,从小喜欢歌舞伎和传统舞剧,现在正写些介绍西方舞蹈的文章,也勉强算是个文人墨客。他喜欢驹子的美丽和脱俗。当晚,驹子找他,他欲行非礼,被驹子拒绝,次日岛村回了东京。 这次岛村来到雪国,驹子也常来找他。他们同去洗澡,并眺望星空,畅叙人生。天亮时驹子钻出被窝,系好腰带,对镜梳妆,岛村从镜里看到,在雪景的衬托下,她的脸颊绯红,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在深厚的积雪中,岛村应邀到驹子家作客。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在火车上使他神魂颠倒的叶子。听按摩的盲女人说,驹子为给未婚夫治病,自愿当了艺妓。岛村认为驹子这样做是徒劳的,同时也感到,她非常纯真。驹子给岛村弹唱《劝进帐》等三弦曲子,那都是

她凭着意志苦练出来的,岛村佩服不已。 秋季,岛村第三次来雪国。驹子已搬到一家小食品店居住。她爱岛村,但岛村因心里空虚,老把这种爱视为一种美的徒劳。行男死后,叶子到客栈帮忙,岛村又被她吸引住了。一次叶子替驹子送便条给岛村时,要他好好照顾驹子,并要求去东京当岛村家的侍女。驹子尽管心里爱着岛村,但总觉得前途渺茫。她表示,要是叶子被岛村带走,受到宠爱,她自己即使在山里过一辈子,也是愉快的。 报火警的钟声突然响起,温泉附近一个临时用作影院的蚕房突然失火,驹子和岛村跟着人群去救火,看到叶子从二楼上摔落下来,不省人事。烧着的木头,打在叶子的脸上,燃烧起来,驹子冲上去抱起叶子,岛村企图靠近叶子,不料被人推到一边去。岛村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作品节选 叶渭渠译《雪国》,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研究综述 《雪国》是川端康成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代表作(另两部是《千鹤》和《古都》)之一。我国翻译和研究《雪国》是从80年代开始的。198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小人物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艺术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贫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显赫的大人物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随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自然派 是俄国19世纪40-50年代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别称,奠基人是果戈理,名称由别林斯基提出;自然派的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下层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果戈理是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盟主,自他以后的一系列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冈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都是自然派作家。 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含泪的笑” 果戈理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当对生活进行审判,即“通过世界上人们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抬批判力量。 《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萨特:《厌恶》内容梗概 叙述者(我)安东纳洛根丁从中欧、北非和远东旅行回来,想在布城完成关于某侯爵的研究工作,并试图以日记的方式精确地把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他曾想学顽童打水漂,可捡起的石头让他感到厌恶。厌恶感不时地出现在日记之中:他发现自己有了某种变化,对朋友自学者的手、对电话机旁的小雕像、乃至从别人胡子上散发出来的香水味都感到恶心。外来的感受,伴随着内心的空虚,加之脑海中无法名状的体积庞大而乏味的观念都令他烦躁,迷惑、孤独。日记中记载了日常生活的细屑琐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过于敏感甚至病态的直觉体验。他看着在荒凉的街道上前进的老太婆,再也分辨不出将来和现在,而时间正继续,将来在实现,日子永无休止地单调地出现增加、又不可复归。他想着被研究者――侯爵,思考着存在和虚无。通过和自学者谈话,知道他是个人道主义者,曾当过战俘,后来参加了法国社会党并且无比地快乐,而他认为自己不是人道主义者,面对这位盲目的人道主义者,他想呕吐。厌恶之感到来了,又觉得它存在了,而且自玩打水漂的那天开始,厌恶就没有离开过,他想到自己永生永世也是多余的,他思考着荒谬,找到了存在的关键,厌恶的关键。在他最恐怖、最感厌恶的时候,他寄希望于安妮,并乘火车去巴黎见安妮,她说:我只需要你

存在和你没有改变。而他也许只有一种欲望,那就是默默无言地望着她,在沉默中完成安妮在我面前的重要性。安妮和他的情形极其相似,孤独,也有着恶心感,他们探讨着独特的境遇。之后,安妮去英国,洛根丁回到布城。他懂得了人总是输的,孤独而自由,可是这种自由有点象死亡,现在明白了安妮的回来使他的一切希望化为乌有。在布城的最后一天,他走遍全城找寻自学者,发现自学者是个同性恋。洛根丁可怜自己,又有被遗忘的感觉。他与老板娘告别,离开布城,想通过写书来毫不厌恶地回忆一生,通过他的过去,评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研究综述 萨特对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厌恶》(即《恶心》)是萨特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我国自80年代以来,文学评论界一直关注着这部作品,从不同侧面解读这部哲理小说。有关《厌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厌恶》的主题 如何评价萨特与他的文学创作曾在评论界引发过争论。《厌恶》采用日记体,它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以第一人称的形式通过我这一视角,观察外界的点滴变化,剖析内心的情绪波澜,把握思想意识的流动,洛根丁只是一名普通资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记知识点及作品作家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填空题 现代文学部分 1.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更名《新青年》)。 2.《青年杂志》1915年第一卷第3、4号上连载陈独秀的《现代欧洲文艺史谭》,揭示了文艺进化论是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 3.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是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的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深入地阐述了他的“八事”,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新文学的工具。 4.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宗旨,强调“国语的文学”也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是新文学建设的第一步。 6.林纾连续发表了两篇文言文小说《妖梦》和《荆生》,以影射的形式痛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 7.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激进派的大本营,五四退潮后南京的东南大学和《学衡》杂志是新文化保守派的根据地。 8.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 9.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的第一首杰作”,是新诗摆脱旧诗集窠臼的标志性作品。 10.1918年4月《新青年》第四卷第4号上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从此诞生了中国文学体裁的一个新品种—杂文。 11.1919年3月,胡适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在《新青年》上发表,宣告了中国自己创造的第一部话剧剧本的诞生。 12.1921年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在北京诞生。 13.王鲁彦是“乡土写实派”的代表,废名是“乡土抒情派”的代表。 14.在中国的话剧史上,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由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 倩等组成。 15.1922年,田汉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从此进入了他的长达8年之久的“南国”艺术时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复习过程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

《李尔王》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李尔王》作于十七世纪初的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期,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但当时封建势力尚未清除,萌芽的资本主义已经显露出罪恶的端倪。封建社会被奉为神圣的纲纪伦常受到冲击,各种私欲开始膨胀,英国社会出现了各种丑恶现象。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莎士比亚对人和人性问题有着异常的关注和敏感。莎士比亚痛感于社会的黑暗与混沌,人与人之间的凶残和冷酷,传统价值和美好信念的颠覆,深刻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呼唤人们从噩梦中醒来。 《李尔王》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而完成的作品,深刻的反映和揭露封建王权的腐朽和人伦社会的黑暗,并且在戏剧中将其放大和突出,增加了戏剧的冲突,形成了更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更加生动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而《李尔王》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国王李尔和他的小女儿考狄利娅。 一、被自私和虚荣淹没的李尔王 李尔王的一出场就是给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他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相信了口蜜腹剑言不由衷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却对正直纯洁、不愿阿谀奉承的小女儿考迪利娅大发雷霆,没有分给她一寸土地和嫁妆,就把她远嫁到了法兰西。然而,后来李尔王的命运却是急转直下,与曾经的尊贵奢华竟是天壤之别。他失去土地后,被两个女儿轮番的羞辱虐待,最后被赶出去,流落荒郊野外,没有栖身之所。然而,最终一直深爱着他,为他发兵夺回王权的却是当初

那个被他抛弃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最后,考狄利娅被杀害了,李尔怀抱着女儿,深深的忏悔,并跟随心爱的女儿悲痛的死去了。 结局是那样的令人悲伤和惋惜,而这个自食苦果的结局完全是拜李尔自己所赐,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人人阿谀奉承,致使他的虚荣心日益膨胀,再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他从不考虑女儿们真正的想法,只是自私的要求所谓的“孝顺”,来满足自己那可笑又可悲的虚荣心。而正是他这次荒唐的选择也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可以说,李尔王就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两个女儿的背叛完全颠覆了他一直信奉的传统伦理观念,大臣们的背叛也让他对封建王权至高无上的精神信仰瞬时毁灭,一切都发生的太过突然,仿佛是命运顷刻之间倒转了过来,他在暴风雨肆虐的荒原上陷入了疯狂,他想质问命运的残忍,想救赎自己是罪恶,可是一切都太晚了,他已经失去了自己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更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所以,他要以生命的终结,来结束这场悲剧。 二、不能改变命运的天使考狄利娅 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出场也是在三个女儿分配国土的场景,她没有像姐姐们那样的甜言蜜语,以至于自己最后一无所有,还被父亲抛弃,远嫁到法兰西。而深爱她的丈夫、法兰西的国王却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如天使般纯洁美好,对于考狄利娅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确实有如此的天壤之别,这也就在两个国王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两个人也对她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后来,父亲被两个姐姐赶出来,流落荒野,她却不计前嫌出兵帮助父亲,最终被姐姐们处死,父亲也跟随她悲痛而死。这个结局也可以看作是对李尔对当初所犯罪恶的一种惩罚和忏悔,但是对于考狄利娅来说,她是那样的无辜,那样的令人心疼和惋惜,为了捍卫对父亲的爱和忠诚,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作为一个天使的无私和伟大。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1、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2、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3、唐璜人物形象分析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4、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外国文学专题

外国文学专题 作业1 一、填空题 1、在30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作家和小说家。 2、“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奥斯本的剧本。 3、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于6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是。 4、罗曼.罗兰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5、安德烈.马尔罗是作家又是政治活动家,曾多次来到中国。他著有两部描写中国工人罢工和起义的作品:和。 6、雷马克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以客观的状态、生动细腻的笔法描写战争的残酷场景,写年青的士兵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7、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和 。 8、“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之一是菲兹杰拉德,他的代表作是小说。 9、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代表作是,作品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 10、 20世纪美国在戏剧方面的主要成就除奥尼尔的作品外,还有阿瑟.米勒的和威廉斯的等名剧。 11、萧伯纳在中塑造了一个大军火商的形象,他名叫安德谢夫。 12、《赫索格》的作者是。 13、契科夫主要的戏剧作品有和等。 14、肖洛霍夫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二、简答题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那哪些基本特征? 2、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主义有哪些不同? 3、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事剧”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三、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形象? 一、格利高里的性格特征 二、格利高里的形象典型 三、格利高里悲剧根源性

四、格利高里人性魅力 作业2 一、填空题 1、是表现主义戏剧的经典作品,它的作者是斯特林堡。 2、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作品主要有格奥尔格.凯泽的;弗朗.魏德金德的《春情萌动》;恩斯特.托勒的等。 3、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等。 4、“意识流”最初是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识的“绵延说”、“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支柱是无意性和性本能的理论。 6、乔伊斯的主要小说作品有小说集(1914)、《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33)、写作时间持续16年之久的《为菲尼根守灵》。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7、《到灯塔去》的作者是。 8、“约克纳帕塔法”是美国作家福克纳虚构的一个小说世界。其中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这部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 简答题 1、表现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城堡》的多解性是如何表现的?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考研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形象 “忏悔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形象。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 1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2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3上诉失败后,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年轻时单纯善良,追求真爱,但受贵族生活和沙皇军队中恶习熏染导致堕落,诱奸并抛弃玛10年后意识到自己是造成马罪恶的人,决心向其赎罪,在广泛社会接触中认识到造成农民不幸的土地私有制,最终在上帝面前认定自己永远有罪,决心为人类幸福工作,得到精神的复活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形象: 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其性格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⑴从单纯善良到自私自利。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爱情,但是贵族家庭养成了他的种种恶习,堕落为自私自利者,诱奸了玛丝洛娃,又抛弃了她。 ⑵道德自我完善,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法庭相遇,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玛丝洛娃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决定向她赎罪,并决心和她结婚。在为玛丝洛娃上诉过程中,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认识了社会的弊病,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⑶精神上的"复活"。上诉失败,他放弃财产和贵族生活,最后在《福音书》中找到了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获得了精神上的"复活"。 “忏悔贵族”――是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由于上流社会的****,使他们堕落成为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沙俄****制度的不合理,开始忏悔、赎罪,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23安娜形象和娜拉的形象比较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之家》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易卜生:《玩偶 之家》 内容梗概 娜拉是个性情活泼、思想单纯的年轻女人,结婚八年来衣食无忧,生活在丈夫的宠爱和三个孩子之间,感到十分幸福。这些天她尤其快活,丈夫海尔茂刚刚升任银行经理,他们要过一个开开心心的圣诞节。 但是娜拉也有自己的烦恼。几年前,海尔茂身患重病,必须去南方疗养,可是却没有钱。万般无奈之下,娜拉瞒着丈夫,假冒父亲的签字,通过银行职员柯洛克斯泰借了一笔款子。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可她还在偷偷地省吃俭用积钱还债。现在海尔茂当上银行经理,娜拉暗暗松了口气,把债还清的日子不远了。 不料这天柯洛克斯泰突然找上门来,以借债一事要挟娜拉。原来他被海尔茂解雇了。他要娜拉向海尔茂求情,否则就将伪造签字的事公布于众。娜拉闻言顿感惊慌失措。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友林丹太太,后者建议她向丈夫坦言相告。娜拉深感为难,她不想让丈夫知道这件不光彩的事,她更害怕丈夫会因此而断送前途和社会地位。海尔茂总是对她说,他爱她,愿意为她献出自己的性命,那么他一定会把整件事的责任都拉到自己身上。娜拉不愿看到这一切发生,她决定牺牲自己保全丈夫的名誉。

柯洛克斯泰没能达到目的,就把娜拉的事写信告诉了海尔茂。海尔茂读信后大发雷霆, 一反平日的温柔体贴,大骂娜拉是个坏东西。他得知娜拉想一死了之,非但不安慰,反说她是骗人,死了也洗不清罪过,还扬言要剥夺她抚养孩子的权利。娜拉惊呆了。 就在此时,海尔茂接到了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信中附有娜拉冒名签字的借款单据,并向娜拉致歉。原来柯洛克斯泰受到林丹太太的感化,改变了主意。危险解除了,海尔茂的前程和名誉保住了,他顿时又变得温存起来,口口声声唤娜拉我的小鸟儿,可是娜拉已经看清了丈夫的真实嘴脸,不再相信那一套虚情假意。她感到好像跟一个陌生人共同生活了八年,彼此都不了解。娜拉看清了自己所谓的幸福家庭的实质,毅然离家出走。在她身后传来响亮的关门声。 研究综述 易卜生是19世纪挪威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在世界各国拥有广泛的影响。早在清末民初,他的作品就由著名翻译家林纾介绍入中国,在当时的文化界激起了极大的反响。1907年,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到易卜生,对其愤世俗之昏迷,悲真理之匿耀推崇不已,同年又写《文化偏至论》称易卜生之所描写则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迂万众不摄之强者也,旨在激励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

英国文学 琼斯《未来之歌》《未来之歌》 林顿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 萨克雷《名利场》培基·夏泼艾米利亚和乔治的罗曼史 狄更斯《圣诞欢歌》《钟声》 《艰难时世》五金商人葛雷梗富翁庞得贝西丝 《远大前程》皮普 《双城记》梅尼特露西代尔那得伐石太太卡尔顿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皮却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贵族之家》拉夫烈茨基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冈察洛夫《奥勃罗摩夫》奥勃罗摩夫 屠格涅夫是最先塑造新人形象的作家(《前夜》英沙洛夫、叶琳娜《父与子》巴扎罗夫)最著名的新人形象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中《怎么办》中的薇拉、罗布霍夫、吉尔沙诺夫。 果戈理《钦差大臣》赫列斯达可夫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叶甫盖尼·奥涅金》别林斯基说的。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 奥斯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捷琳娜(新人形象)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些光明》评论《大雷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评论《前夜》,肯定了小说对俄国新人的要求。 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普希金 俄国现实主义散文小说的开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别尔金小说》普希金 果戈理《密尔格拉得》:《旧式地主》《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塔拉斯·布尔巴》《维》 《社会支柱》: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民主。主人公造船厂老板博尼克 《群鬼》:主人公海伦.阿尔文太太是一个由传统道德培养出来的妇女。 《人民公敌》:揭露性最强的作品。主人公斯多克芒是一个正直、勇敢、热爱真理的医生。 《玩偶之家》: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伦理观念的虚伪,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剧本通过对一个普通的资产阶级家庭夫妻关系的剖析,揭露了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内在的虚伪,提出了妇女的地位和妇女解放的问题。 《自传三部曲》尼古林卡《童年》《少年》《青年》 《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道夫 《哥萨克》奥列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